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阿匐

中國有多少阿匐

發布時間:2022-10-01 21:56:22

A. 阿匐的介紹

也稱「伊瑪目」,中國伊斯蘭教的專職宗教工作者。「阿匐」是波斯語,意思是導師,是指導伊斯蘭生活的導師。「伊瑪目」是阿拉伯語,是領導人的意思,在伊斯蘭國家裡「伊瑪目」是穆斯林的長官的官職

B. 中國最大的清真寺是哪一座清真寺

艾提尕爾清真寺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在國內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響,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築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後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後,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牆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台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牆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

導游說,以前這個清真寺是不對女性開放的。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也可以走近它

C. 開齋節2020年是哪一天今年開齋節放假幾天

開齋節2020年是哪一天 今年開齋節放假幾天
開齋節2020年是5月24日。今年開齋節放假兩天。
開齋節是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之一。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回民穆斯林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回族從第一天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和巷道廁所,給人一個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_清真寺,節日里也被打掃得乾乾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鍾聲為准),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個毯子和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動向西方跪成很整齊的行列。立即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聚禮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風下雨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會禮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猶如一片銀河。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和平、平安、安寧)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匐帶領游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回族開齋節
回族是中國穆斯林的主體民族。回族的開齋節在回族群眾心目中是一個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凡在這個月里做一件善事即可獲得安拉成倍的酬報。
因此,凡符合條件的回族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視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見月入齋,見月開齋。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
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匐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就可以入齋了。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
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維吾爾族開齋節
伊斯蘭歷的10月1日是「肉孜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維吾爾民族的傳統節日。「肉孜節」也就是「開齋節」。
除了按照教義、教規規定的內容,維族在歡度這個節日時形式上有所不同:在清真寺的拱門上有樂師高坐,吹奏著嘆吶和打擊著手鼓,更顯示著節日氣氛非常熱鬧和歡樂。人們還要舉行賽馬、摔跋、歌舞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在南疆還有說新疆評書的活動評書內容多為伊斯蘭教的宗教故事。肉孜節一般也是歡度三天。

D. 基督教的節日有那些

感恩節

E. 柯爾克孜族人的風俗是什麼

宗教信仰
柯爾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雪豹和鹿(柯語翻譯為buhu,柯爾克孜族世界著名作家艾特瑪托夫的小說《白輪船》講述的也是跟母鹿有關)。除此,還信仰「烏買」女神(umai ene)。信奉祖先和天神,他們朝南方禱告,崇拜太陽,認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轉信伊斯蘭教,屬於正統的遜尼派。柯爾克孜族絕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早在16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了。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哈納菲派。禮拜寺是教徒活動的主要場所。禮拜寺多數建在城市。教規五功:「念功」、「拜功」、「課功」、「齋功」、「朝功」。

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制簡單,高級衣服縫制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另一種帽子叫「艾力其克」,鑲有裝飾品和刺綉。戴這種帽子時,裡面要戴綉花軟帽。冬季戴「卡爾帕克」,毛氈製成,頂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兩側開口,頂部一般是白色。後兩種帽子比較古老,多數人不戴了。婦女的頭飾很復雜,用「綉花布條」綁扎發辮,發辮末梢系圓型銀質小錢數個,再用珠鏈將兩條發辮連結在一起,臉上喜塗脂粉,手戴玉鐲、戒指。

柯爾克孜族的男裝亦多刺綉,短裝,上衣多長及臂部。直領,領口綉花,袖口緊束,否則便帶刺綉,上衣對襟,對襟處釘銀制紐扣,內衣多白色,常刺綉,外套「坎肩」,也叫「架架」,與婦女所穿式樣相似,但顏色不同。男裝多黑、灰、藍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無領,袖口多用黑布沾邊,稱「托克切克滿」;亦有穿皮衣的,稱「衣切克」。
男子不留須,不蓄發。如為獨生子,可在十歲內蓄發,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頭部的前、後、左、右留上四撮圓形或半圓形的頭發作記號,長至十歲,這種記號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紅布製成(其它顏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頂上有絲絨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綴有珠子等裝飾品,冬季帶皮帽。
柯爾克孜族的服飾,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氈子製作的白氈帽(ak kalpak)。穿無領「袷袢」長衣,內著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衣,外束皮帶,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領短袷袢,春秋喜穿條絨縫帛的寬腳褲。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婦女穿小豎領襯衫。婦女包頭巾,喜戴裝飾品。飲食主要為奶製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類食榀,輔以麵食。常飲牛、羊、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爾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帳篷,冬季多定居在氣候溫暖的山谷地帶,住四方形土房。
柯爾克牧人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狼和鹿。

藝術文化
柯爾克孜族瑪納斯吟唱詩人在吟唱瑪納斯史詩悠久的歷史和牧業生產生活,造就了柯爾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詩歌、音樂。柯爾克孜族的史詩最著名的是《瑪納斯》,有22多萬行,為世界三大民族史詩及我國三大民族史詩之一,為世界十大史詩之一,是一部傳記性的英雄史詩,是柯爾克孜族重要的標記和象徵。描繪了瑪納斯及其後代共八代人反抗異族侵略、保衛家鄉和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安寧生活這樣一個主題。這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很高的口頭文學,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何爾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爾奇、瑪納斯奇是民間音樂的創作者、加工者和傳播者。還有多種群眾性的娛樂、體育活動,如賽馬叼羊、摔跤、馬上角力、拔河、盪鞦韆、夜遊、捉迷藏、歐運、姑娘追,等等。傳統樂器亦很豐富,有考姆茲(三弦琴)、奧孜考姆茲(吹奏樂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爾考姆茲(鐵三弦)、卻奧爾(牧笛)等。
工藝美術
柯爾克孜族還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其中尤以刺綉、編織最為著名。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她們在頭巾、枕頭、被面、衣袖邊、馬衣以及懸掛的各種布面裝飾品上綉出各種的精緻花紋,其中有花卉、飛禽、走獸和各種幾何圖案。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活潑。她們編織的掛毯、地毯,花色圖案精美。花氈、白氈帽、銀質馬鞍、木製碗、盒等,精巧美觀、古樸耐用。各種工藝品以紅、藍、白色為主,尤以紅色最受歡迎。
壁掛
壁掛,是柯爾克孜族家庭的一種必備的裝飾,也是一種民族手工藝品。形狀多為長方形,有大有小,一般寬約1.2米至3米,長約1.2米到2.5米之間。壁掛多用紫紅色或大紅色的平絨做底面,黑色平絨做邊,在下沿的邊芯相接處,吊墜有金黃色絲穗。除壁掛中心的整體圖案外,在左右和下方的寬闊黑絨邊上,則是婦女們用雙手以刺綉、貼綉、扎綉和鑲墜等方法,構制出一層層結構嚴謹、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優美的圖案。這些圖案,主要表現為:變形的山峰、飛濺的水花、翻騰的雲浪、飄香的花卉、綠茵的牧草和捲曲的枝蔓等等。

家庭制度
柯爾克孜族的家庭為一夫一妻制。過去,受宗教影響,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權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婦女受和男人較平等對待。舊式婚姻帶有封建買賣性質,一般由父母包辦。訂婚有指腹婚、幼年訂婚、成年訂婚三種形式。娶妻彩禮至少要牲畜「一打」(九頭)。通婚范圍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親屬和近親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並有與外族通婚現象。好賓客,重禮節。兩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撫胸躬腰互相問好。凡有來客,不論是親戚朋友,還是陌生人,都熱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豬、驢、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動物的血;嚴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談話時不能擤鼻涕;忌諱騎快馬到門口下馬,因為這意味報喪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謊、欺騙和賭咒。飯前飯後要洗手,洗手後手上的水不能灑,要用布擦乾。做客時,吃東西要留下一點,不能吃盡,以示主人招待豐盛。吃飯時,不許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許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動別人的碗勺。服飾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褲衩背心在室外活動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飯時,他人不能進屋或窺探。客人告別出門時,要背朝門外退出。喪葬時將屍體用白布纏頭和全身,實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民族食俗
國內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柯爾克孜族人民以從事畜牧業生產為主,兼營農業和手工業;傳統工藝美術有刺綉、擀毯、雕刻、織花和金銀器,習以兵器、山鷹、雲彩、猛獸作圖案。喜愛賽馬、叼羊、馬上打靶和飛馬拾物等。其物質生活與經營畜牧業有密切關系,飲食起居也都有著游牧生活方式的特點。柯爾克孜族早餐較簡單,但營養豐富,多以鮮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較簡單,牧民們大都是攜帶干糧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較豐盛。
柯爾克孜人忌食豬肉和自死牲畜肉,馬肉馬腸為冬季最佳食品。
他們的飲食主要是肉製品和奶製品,也喜歡吃圓白菜、洋蔥(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飲料是山羊奶和酸奶,還喜歡喝煮沸以後加奶、加鹽的茯茶。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馬、駱駝肉,也吃米食和麵食。製做麵食時,沒有案板,而是用皮子製成的擀麵布。他們還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殺後經過加工的牛胃、羊胃裡。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頭製做的。
柯爾克孜族青年的婚禮儀式由阿訇,其中有一個和飲食有關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將一個饢分成兩半,蘸上鹽水,分送給兩個新人,其含義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離。
柯爾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禮貌,有「友誼與熱情是柯爾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傳世。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招待,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請客人吃,而以羊頭肉待客最為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再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還有饢、鍋貼、庫依瑪克(油饢)、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面、花捲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產與生活,柯爾克孜人的飲食結構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蔬菜開始進入農牧民的家庭,飯菜的品種也日益豐富多彩了。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忌諱,與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異之別。
飯前洗手後,余水不可亂甩,須用布子擦乾,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從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別。客人應將碗中食物吃凈,切忌將剩飯倒在地上。吃飯時不可揭開廚房門簾窺視,餐後要背向門退出。

民族婚俗
柯爾克孜族的訂婚習俗饒有風趣,他們對白色情有獨鍾,白色代表他們最喜愛的羊群。男方去女方家時,要把各種禮物和聘禮放在馬上,馬頭上要扎一朵潔白的棉花,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來扎。如果有人騎著一匹扎著頭上扎著棉花的馬,就說明此人是准備訂婚的,當地人們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對男方的到來,會表示熱烈的歡迎,還要做上豐富的佳餚熱情地招待男方,並商定吉日娶親。在有的地方,當男方來訂親時,如果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麵粉向他祝福,這預示著新郎,將會像白面一樣潔凈無暇。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柯爾克孜的婚禮是在女方家進行的.早晨母親就要給女兒沐浴,並由母親,嫂嫂等人為新娘梳妝打扮。母親要為女兒梳頭,將滿頭的小辮子梳理成兩條大辮子,邊梳邊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別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並同時舉行叼羊,賽馬等活動,做抓飯,煮肉准備迎接新郎及家人。
第1天 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長者和青年組成的隊伍騎上馬,在樂隊的敲打聲中浩浩盪盪的送去聘禮。聘禮包括剛宰殺的兩只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臟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和各種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擋在門口,逐樣檢查男方送來的聘禮,然後接納禮品,在門口還要進行女方給新郎禮品的展示,並在眾人的面前一一試穿衣物。
等到准備讓新郎進屋時,新娘家的男人們早就准備好了繩索。等新郎一進門,眾人一擁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綁,將其拴在帳篷前盡情戲耍。最後要由新郎的父親和兄長出面,向女方的親友求情,並向他們贈送禮物,這時他們才會給新郎松綁。
第2天 發喜糖
第二天婚禮儀式一開始,就由陪新郎來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將氈房頂部的天窗挑開,並從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干、油果子、糖果等喜慶食品。這時,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開站在氈房裡等著搶那些東西,以分享這對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擺上宴席,招待遠道而來的來賓。
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由阿匐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饢,象徵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為慶祝新婚,賓主們要舉行刁羊、賽馬、摔跤、角力等文娛活動。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帳簾內暢所欲言,嬉笑言歡;帳簾外,男女青年奏考姆茲和其他樂器,唱民歌,跳會面舞,做其他游戲,一直鬧到深夜方歸。
第3天 回家轉
新郎要把新娘帶回到自己的新房。這時,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別。新娘的母親為了照顧女兒也陪同女兒同來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個月才返回。女方要為女兒准備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為嫁妝,用馬和駱駝馱上送去,同時還准備一匹馬,鞍具、籠頭和馬鞭。鞍具和馬鞭都要是全部是嶄新的,並用銀銅裝飾,十分講究。
新娘回婆家時,要騎上這匹馬,這匹馬也算作為嫁妝送給女兒。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會受到各地牧民的熱情招待,新婚夫婦還要奉上喜糖等禮品作為酬謝。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柯爾克孜族人民以游牧畜牧業經濟為主,保留著氏族部落組織形式。較大的部落有窮巴噶什、克普恰克、奈曼、交務西、庫秋、奇里克、提依特、刻賽克、布庫、薩爾巴噶什。每個部落之下有若干以家庭為單位而組成的「阿寅勒」,是氏族部落的基層生產組織,有「阿寅勒巴什」,一般由威望高的長老或牧主充任,負責安排生產,決定轉移牧場和解決糾紛。隨著宗法封建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在柯爾克孜族地區建立了縣、區、鄉的行政區劃後,部落已不再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只作為社會組織的殘余保留下來,但由於傳統習慣,仍有相當影響。在宗法封建制統治下,階級分化明顯。有的地方占總戶數10%的牧主佔有70%的牲畜。牧主一般有幾百頭甚至上千頭牲畜。1949年前,今克孜勒蘇自治州地區沒有牲畜或不滿30頭牲畜的貧苦牧民和牧工,占牧民總數的60%以上。牧主佔有大片牧場、耕地,有些地方占總戶數不到5%的牧主,佔有50%的牧場。牧主還佔有較多的生產工具,如棚圈、木犁和砍土曼等,牧民只有少量簡單工具。牧主對牧工主要的剝削形式有僱工、代牧、無償勞役。
大牧主還勾結反動統治上層,享有各種封建特權。當時,畜牧業、農業生產粗放,飼養管理和耕作方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
1949年前,柯爾克孜族的畜牧業生產瀕於破產,農田荒蕪,畜產品無銷路,沒有工業和商業,人民生活極為貧困;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扶持下,柯爾克孜族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生了深刻變化。柯爾克孜族地區已經建立起鋼鐵、煤炭、采礦、發電、石油、伐木、化肥、農機、食品加工等工礦企業,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工人階級隊伍。烏恰縣康蘇已成為帕米爾高原第一個工業城鎮。畜牧業生產,在改進飼養管理、改良品種、消滅疫病和獸害,以及培養技術隊伍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柯爾克孜草原出現了興旺景象。農業生產,在中國共產黨的「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方針指導下,也有很大發展,改變了糧食、飼料都要靠外地供應的狀況。交通、郵電、商業、金融、文教、衛生等事業發展較快,出現了阿圖什、阿合奇、烏恰、阿克陶等許多新興城鎮;農牧民子女都進了中小學,不少人進入大學深造,已培養出一批柯爾克孜族的科技人員。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柯爾克孜族進入了新的時代。在柯爾克孜族地區進行了民主建政和一系列社會改革。1954年成立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一批柯爾克孜族幹部已成長起來,並為本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柯爾克孜族自治州的東南部是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山區是柯爾克孜族的主要棲息地。在山間峽谷與河流兩岸,有許多天然牧場。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柯爾克孜族人民。他們畜牧的牲畜有羊、馬、駱駝、黃牛、氂牛、驢等。同時還兼營農業。他們培植的瓜果也很多。在山區大面積森林中還藏有眾多動植物資源。豐富的資源是柯爾克孜族的經濟發展的基礎。

喪葬習俗
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里,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凈,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里。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念經致悼詞後,即用「塔吾提」(抬屍的木架)或駱駝把屍體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時,死者頭向北,腳向南,面朝西。死者死後的3日、7日、40日和1周年時,都要舉行「乃孜爾」,以寄託對死者的緬懷和哀悼之情。居喪之家,一年內不能舉行婚禮和其他文娛活動。
另外,對於婚禮和喪葬,塔城地區和黑龍江省富裕縣的柯爾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規進行,或按薩滿教規進行。

民族墓葬
斯爾卡克麻扎
斯爾卡克麻扎位於新疆阿合奇縣麥爾開其村邊防公路北側,距縣城60公里。「麻扎』』即墓地之意。該墓地全用天然卵石砌成,規模很大。相傳斯爾卡克系瑪納斯的重要軍事將領,隨瑪納斯轉戰疆場。為了正義的事業,英勇獻身,忠骨埋於托什干河畔。人民為悼念他,在他長眠之地宰牛殺羊,以示祭奠,年年歲歲從不間斷,至今其墳墓周圍塗滿牲血,在墳頂放置獸角及圓石。這種圓石亦很奇特,大如西瓜,其園度有類鉛球,顏色黑亮似從他處運來,當地群眾不知此石來自何處。
庫蘭薩日克謝伊提墓地
坐落在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阿克特克提爾村進村口公路南側2公里處(穿過草原站草場,過該乾乾渠)佔地約100餘畝,是一處古代墓葬群,由於年代久遠,地面上保留輪廓清楚的墳墓共有42座,墳墓的特點是圓形,用土築成,墳頂不是類的,呈扁平狀,周圍都用一種黑色而有光澤的石頭覆蓋,有的用大一些的片狀石圍成一圈,有的圍成雙圈,墳頂中心部分是土,沒蓋石頭,墳有大有小,大的直徑20~30米。小的10來米不等。其中已被盜掘的墳墓有6座。出土文物有金鷹奪鹿一個,金質飛馬一個,還有6隻罐頭瓶那麼大的瓦罐,3隻金指套,2隻金手鐲(一真一假),兩只金戒指等。
玉奇開古墓位於阿合奇縣哈拉布拉克鄉阿文庫爾村契恰爾邊防站至沙爾比也公路南側的莫羅草場(距恰爾站約10公里)。相傳古墓里墳墓的是被柯爾克孜女英雄加額里米爾扎射殺的兩個外國大玉秋開,吐魯庫,這兩個賊首經常率領一夥山盜擾哈克夏勒人民,成為本地一大禍患,加額里米爾扎一舉剪除賊患,為人民立了大功。為紀念她的功績,當地群眾將盜賊屍首埋葬於此,作為反面教材以教育後人,勿忘前代英雄殺賊保衛人民的光榮事跡和時時警惕外來的侵略。
木孜波洛恰克麻扎位於阿合奇色怕巴依鄉但干檢查站以東約3公里的公路南側,緊依大山,有墓葬10多座,並有清真寺2座(一新一舊)。墓地南部高山懸崖處生長一珠千年古樹(山楊),樹干徑圍約2米,枝繁葉茂,樹冠如雲,立於樹下可聽到地下泉水叮咚作響,但看不見水流。在山下50米處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當地和領縣的老鄉謂此誰為「聖水」。人飲「聖水」可消災祛病,往求「聖水」的人絡繹不絕。墓地東側還生長數株刺玫瑰樹和一株杏樹,這些樹木都賴山泉滋潤,無人摧折,長勢旺盛。傳說木孜波洛恰克也是柯爾克孜民族英雄瑪納斯的戰將,曾轉戰托什干河南北,死後就葬於這山楊之下,清泉之旁,但墓地有墳多座,究竟哪座為木孜波洛恰克墓,眾說紛紜,難以確定。
石人墓
在阿合奇縣境已發現2座,1處在巴什麥開其,墓被毀,墓前所立石人尚在,已倒塌。另1處位於阿文庫山洞西半公里的邊防公路北側300米處,距縣城124公里。該墓保存轉完好,石人是利用1塊天然大卵石。在其上刻畫一個人頭象,石高出地面部分為72米,厚20厘米,低寬35厘米,上寬30厘米,考古學上稱為草原石人。石人面部類突厥人形象,眉,眼,鼻,嘴清晰,面圓,下額略尖,鼻下胡須連通嘴角微向上翹,未刻兩耳。石人立處地面很平,石象下有墳墓,唯四周仍圍有石圈。石人面西而立,並於石人面對的直線每三四米埋1石塊,石塊連成一直線,似表示一定含義。此石人墓在阿合奇發現尚屬首例,並且石人墓周圍環境保護完好,附近居民亦少,人畜進入少。石人象東數米外有幾十座近代墳墓。

民族禁忌

飲食禁忌
與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大體相同,柯爾克孜人忌食豬、驢、騾及自死動物的肉,忌食動物血忌食非伊斯蘭教徒宰的動物。飯前要洗手,手上的水忌甩,要用布擦乾。
柯爾克孜族好客,凡有來客,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並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後再吃胛骨和羊頭肉,尤以羊頭肉待客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時,擺在桌上的盤里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婚姻禁忌
迎親日,新郎在迎親人的陪同下騎馬到女方家,女方女眷友好迎之,男眷卻手持繩索,將新郎五花大綁捆在帳篷(或門)前,然後捆綁新娘並將一對新人拴在一起。新人不可流露不滿情緒或惱怒,否則於親事不吉。直到新郎父兄向女方親友「求情」再三,新人才可被「釋放」。

生活禁忌
兩人對面談話時,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否則認為對對方不敬。忌媳婦的臀部對著長輩,故媳婦自屋裡出來時,禁忌轉身,只可退著出來。客人出門時亦應背朝門退出。最忌撒謊、欺騙和賭咒,若發現,輕者受訓,重者引起公憤,甚至被逐出村。

宗教禁忌
忌踩鹽和食物。鹽和食物自古被族人視為神聖物品,故認為踩踏鹽與食物為極大罪過。此外,古代柯爾克孜人還忌跨越象徵食物寶藏的餐布,忌坐由牲畜絨毛搓成的毛繩,忌跨越花繩(據傳該族視狼為圖騰,而狼跨越花繩)等原始宗教性禁忌習俗。
忌對月亮、星星訴苦。該族先民認為星代表人的生命,是人的命星,月是冷神,向其訴苦是一種罪過。
忌傍晚睡覺,易被妖魔纏身。
忌晚上往外拿白色的東西。因奶為白色,是該族主要食品,故視白為財富、為幸運、為神聖色。晚上從家裡往外拿白色的東西,這等於拿走財富與幸福。
忌黑,認為黑色可引起恐懼,帶來災難,為邪惡、黑暗、絕望之象徵,故除喪禮中穿黑色衣服外,日常生活中忌諱黑色。

F.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綉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面、烤饢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面,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G. 回族中的陳姓氏的由來 誰知道告訴我

■歷史

回族中以此為姓的有很多,屬改姓,如西域回回那那罕,宣宗宣德中人附,徙居安徽全椒衛所,後改姓陳名景通。子陳友時遷北京,官驍騎右衛軍都指揮僉事。英宗正統九年(1444)遷游擊將軍,尋升都督,充總兵官,封武平伯,贈世券。未幾,以平寧夏、甘州、涼州瓦刺功晉侯爵。卒詔贈沔國公,謚武僖。據史料記載,今北京東四牌樓清真寺即陳友生前捐資建造。友子陳能、孫陳綱、四世孫陳勛、陳熹、五世孫陳大策、六世孫陳如松、陳永壽、七世孫陳世恩世代襲職。尤以大策功勛卓著,名重一時。

不同的歷史時期,回族姓名有不同的形式。從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蘭教傳入我國開始,歷經宋代至元初,回族姓名的主要特點是保留著阿拉伯、波斯人名的構成方式,沒有姓,全名的排列為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使用漢姓漢名的是極少數。自13世紀中葉開始到14世紀中葉,回族逐漸形成,回族姓名向著漢姓漢名變化,或取以漢姓漢名乃至字和號,或保留回族名,取以漢姓和字。目前漢姓漢名已成為回族人名的基本形式,但回族名並未從回族人中消失,至今仍保留為嬰兒起經名(即回族名)的習俗。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回族當中有許多與漢族共有的姓,如李、周、劉、陳、孔等姓,這一方面是由於強大的漢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包含了部分漢族成員融入回族之中的情況。漢族成員進入回族行列,主要是與回族聯姻、信仰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

■以河南南陽為例

河南南陽有回族14萬餘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2%以上,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居第一位。

唐河縣湖陽陳姓於元至元七年(1271)隨著蒙古軍中的「探馬赤軍」來南陽屯田時落籍於此;另一屯田陳姓,曾受命圍攻開封,散居於開封附近,後因水患,又返回南陽、唐河一帶。

卧龍區黃台崗鄉小陳寨村的陳姓,原是陝西渭南縣龍井村人,於清康熙二年(1663)以「芪黃為業,貿易於豫宛而落籍」。

宛城區黃台崗鄉里村、東田及小陳寨的二十二戶陳姓,是明末由南召縣遷到陳崗的漢人。後來,陳義一門由於信奉伊斯蘭教而改變生活習慣,演變為回族。

■名人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北京東四清真寺阿匐陳廣元。全名哈吉·希拉倫丁·陳廣元,回族,1932年出生於河北省文安縣。1944年入沈陽清真寺任海里凡(宗教學員),1955-1958年在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學習,1958-1966年先後在昌平縣清真寺、牛街禮拜寺任阿匐,1966年至今在東四清真寺任阿匐。現兼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院長,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等職。

陳姓的其它信息請參見:http://cache..com/c?word=%BB%D8%D7%E5%3B%B3%C2%3B%CA%CF&url=http%3A//lib%2Esst%2Eorg%2Ecn%3A8080/datalib/2004/HundredName/DL/DL%2D20031203142845/&b=0&a=1&user=

H. 回族開齋節簡介

回族開齋節簡介

開齋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回族開齋節簡介,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我國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亦稱為“大爾德”,寧夏南部山區八縣回民則稱為“小爾德”。它與古爾邦節、聖紀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回族群眾習慣稱它為“萊麥丹月”。由於回歷是純陰歷,所以開齋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回族為什麼要封齋呢?相傳,在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立刻向本坊阿匐報告,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群眾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但是,由於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門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國各地,人齋的時間也不完全都是這樣。有的地方回民主張自己親自看見月牙兒才行,別人報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張提前入齋。還有一些地方,他們不看新月,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論入齋和開齋的時間一樣不一樣,封齋都要夠一個月,這是一致的。

入了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齋,也叫把齋或閉齋。理智不清的、小孩兒、老弱有病的以及婦女月經期和產期都不封齋。

在入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點)的寺師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勞,走街串巷,挨門逐戶地敲打,催醒人睡的人趕忙起來,洗手、洗臉、漱口,做封齋飯。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乾舌燥,還是飢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不許在齋戒的期間,大量過分地漱口,嗆鼻子,更不許口噙水果糖之類的食物。平時抽煙的人在齋月里也要堅決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嘗,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為了滋補、壯陽、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在齋戒期間行房事、遺精(夢遺除外)等都算是破齋,這一天齋也就無效了。

據說,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洗小凈,然後換上清潔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後,在寺上和在家的,都開始吃“開齋飯”了。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回民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飢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齋月二十七,是回族群眾很重視的“蓋德爾夜”,也有的叫“坐夜”。

“蓋德爾”是阿拉伯語,即“前定”和“高貴”之意。回族群眾認為,在這一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里讓大夥兒吃,有的還請一些人到家裡吃開齋飯,經濟條件較好的還設宴待客。吃完飯,可以到清真寺贊聖、誦經,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頭,邊吃邊聊天。整夜不眠,通宵達旦。

有些地區在這一夜還張燈結綵,互贈禮品,慶賀“蓋德爾夜”。

齋月結束,還未舉行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費士爾”錢,即交納課稅。

回族群眾認為,封了一個月齋,不交“費士爾”錢,便失去了帝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認為是自封了一月齋。因此,回族群眾一般都願意履行這種義務。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里也都打掃得乾乾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群眾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種會禮比平時主麻日的聚禮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難怪中國著名新聞記者范長江1935年在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中,記下了這個隆重庄嚴的.場面:“……這一回卻詳細地看了一個回族過年。這個年,給人的印象大可注意。這個大典的舉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左右,西寧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後齊集在馬步芳平日練兵的校場。我看不到一個人在指揮他們,而他們老老少少卻自動向西方坐成很整齊的行列。一種庄嚴的偉大形象,透入每個參觀者之心中。此時北風勁烈,記者重裘無溫,而席地而坐整萬回民,卻沒有絲毫浮動氣象,不能不謂難能可貴。這個大典表現了幾種非常大的意義。第一,回族內部的團結太好了。這成萬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動的組合成功,而所有禮拜及大典中各種活動,沒有不萬眾一心,動作一致的,那天天氣如此之冷,因為搬運播音機差不多耽誤了兩小時,旁觀的人許多已經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卻沒有一個半途而逃。”

范長江只記述了會禮中的情況。

我們知道,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匐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匐帶領游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最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花花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民,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會禮後,除上墳、誦經外,全家吃“粉湯”。最後成群結伴,互拜節日。

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在節日里,除了鄰居、朋友互拜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拜節的時間要早。回族當中流傳一句俗語,叫做“初一、初二拜節,初三、初四拜鱉”。如果拜節遲了,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民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如遼寧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里要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里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在節日里摔跤、扳手腕、擰指頭、打撲克;城市裡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開齋節,回族群眾休假一天。黨和政府的領導人還帶上禮品到清真寺里慰問,並和回族群眾一起參加慶祝活動。商業部門在節日里給回族增供麵粉、食油、牛羊肉,做各種清真糕點等,給節日增添了不少光彩。回族群眾非常感激。 ;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阿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