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的中國對阿援助
2001年阿臨時政府成立後,我向阿方提供100萬美元現匯作為政府啟動基金以及3000萬元人民幣的緊急物資援助。
2002年1月,我承諾5年內援阿1.5億美元,一半為無償援助,一半為優惠貸款(後變更為無償援助)。目前無償援助已基本落實。在上述援款下,我為阿援建了帕爾旺水利修復工程、喀布爾共和國醫院等項目,並提供了物資援助和人力資源培訓。
2004年3月,中阿在柏林簽署議定書,中方免除阿方960萬英鎊債務。
2005年2月,中國政府向阿提供1500萬美元無償援助。
2006年和2007年中方向阿提供1.6億人民幣無償援助。2008年6月,楊潔篪外長在巴黎出席「支持阿富汗國際會議」期間宣布中國政府向阿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無償援助。
2009年3月,中方向阿捐贈價值178.75萬美元的清淤設備。6月,中阿簽署礦業合作諒解備忘錄。7月,由中冶-江銅聯合體中標的阿富汗埃納克銅礦正式開工。8月,中國在阿最大援建項目喀布爾共和國醫院竣工並移交阿方。中國向阿提供價值3000萬人民幣的8000多噸小麥無償援助。
2010年3月,卡爾扎伊總統訪華期間,中方宣布向阿提供1.6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同時,雙方簽署換文,規定自當年7月1日起,中方對阿60%的輸華產品實施零關稅待遇。此外,中方還同意為阿開設農業、衛生、教育、經貿、通訊和禁毒等6個人員培訓班。6月,首次中阿經貿聯委會在昆明舉行。
2011年3月,中阿簽署援建阿科教中心項目換文。4月,簽署中國援建喀布爾大學中文系教學樓及招待所項目換文。5月,雙方簽署中方向阿捐贈救護車、教學物資和辦公設備的援助換文。
2. 中國援助給阿富汗貧民窟的人們帶來了哪些希望
中國援助給阿富汗貧民窟,給當地的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因為中國的援助,讓很多吃不上飯的人能夠有飯吃,讓很多的阿富汗人能夠過上稍微寬松的生活,也讓他們感覺活著沒有那麼痛苦,甚至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具體如下細說:
最後:
實在是無法想像如今還有吃不上飯的人存在,我們國家確實很強大,在滿足自己國家百姓的飯碗的情況下,還能援助其他的國家,真的是很自豪啊!
3. 中方向阿富汗提供5千萬元援助,這筆援助將會用在哪些地方
2022年6月22日,阿富汗爆發了21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目前已有三千五百多人傷, 並且死傷的人數正在隨著時間進一步的攀升。因為地震的原因,阿富汗的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的下降,出於國際人道主義的原則,中國決定向阿富汗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的救助。該資金將應於阿富汗的震後設施重建和人民生活補助,中方所提供的除了資金上的幫助,還包括一系列災民急需的救治品。
中國政府以實際的行動詮釋了中國,阿富汗兩國人民的美好情誼,在往後的日子裡,中國政府和人民將始終心系阿富汗受災群眾。同時也會為阿富汗的災後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們也祝願阿富汗的人民能早日擺脫地震所帶來的傷害。相隔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願阿富汗人民與中國人民的友誼永存!
4. 在美國颶風後,中國向其捐正了多少資金,還有什麼
500萬美圓
國際社會對美颶風災區伸援助之手 各國賑災一覽
綜合媒體報道, 國際社會紛紛對美國遭受「卡特里娜」颶風重創的災區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各種形式的人道主義援助。
美國盟友英國、中東國家科威特、剛遭受巨大海嘯災難的印尼以及與美國保持「對立」關系的伊朗,紛紛承諾幫助美國政府營救數以萬計的颶風災民,並提供了資金、食物、緊急救援人員和石油等。
中國政府將為美國災區提供500萬美元救援資金。
歐盟委員會在聲明中表示,美國政府期望歐聯盟提供毯子、葯物、飲用水和50萬份食物配給。
法國外交部長菲利普·杜斯特·布拉齊說,「法國政府將向美國颶風災區發送緊急救援物品的所有庫存,包括:帳篷、毯子、烹飪工具、行軍床等,一艘救援物資船將在24小時之內從法蘭西堡出發,另一艘救援物資船將在48小時之內出發。」
英國國防部4日稱,英國將向美國災區發送50萬份軍用食物配給(24小時食物配給量),9月5日將空運至災區。
德國防部3日表示,德國已船載23噸救援食物在上周末送抵美國災區。
義大利外交部4日表示,該國軍用飛機空運首批15000套救援用品,包括嬰兒食品、毯子、抽水泵、凈水設備和充氣救生艇。
加拿大政府4日響應美國的救援請求,向災區發送了上千套行軍床、毯子、醫葯用品。此外,35名加拿大軍事潛水員到達災區,已投身於營救工作之中。
科威特政府4日在本國官方新聞媒體聲稱,將向美國提供價值5億美元的石油產品和其他人道主義救援。同時,卡達政府也承諾向美國災區提供1億美元的資金援助。
飽受戰爭疾苦和貧窮的阿富汗也伸出了救援之手,9月5日,駐喀布爾美國大使館宣稱,阿富汗政府向颶風災區提供10萬美元的資金援助。
此外,剛經歷過海嘯災難仍在進行災後重建工作的印尼和斯里蘭卡,也對美國颶風災區提供了援助。9月5日,印尼向美國受災地區派遣40名醫護人員。斯里蘭卡政府提供2.5萬美元救援資金,並計劃派遣醫護人員奔赴美國災區。
韓國提供3000萬美元的援助資金,並聲稱這筆資金是對美國颶風災區人道主義救援的一部分。
挪威4日向美國政府提供160萬美元,幫助災區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日本計劃向災區派遣一支緊急救援小組。
印度政府表示,將向美國災區提供500萬美元救援資金,救援必備葯物,同時,印度政府認為難民飲水是至關重要的問題,計劃提供供給家庭飲用的凈化水系統。
菲律賓政府表示,將派遣由25人組成的救援小組,本周其中10人將先奔赴災區協助救援工作。據悉,救援小組包括醫生、護士和清潔人員。
古巴和委內瑞拉這兩個拉丁美洲國家時常對美國政府提出批判,但當美國遭受歷史罕見的颶風災難時,他們也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
同時,與美國政府關系處於緊張狀態的伊朗和朝鮮,也向災區提供了援助。
此外,長期與美國保持敵對關系的敘利亞以及多個中東國家紛紛對美國死難的居民表示哀悼。(東征)
5. 為什麼中國要援助那些第三世界國家
《中國2012年將向阿富汗提供1.5億人民幣無償援助》此文一出引得一群只知道怒吼的P民一片罵聲。孰不知這是中國西進的必經之路!
北約計劃2014年完全撤軍阿富汗,這將對中國的西進打開了安全之門。
小小阿富汗,一個窮得滿山上只種罌粟的內陸國,何以被眾多國家多次侵略?因為它剛好夾在三大文明和三大國家權利拓展的中間位置。從地緣政治上看,它在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文明的中間,每一次的文明和版圖的擴張都經過這里;現代政治來看,它又是前蘇聯意圖統治世界遏制印度洋,南下印度的必經之路(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英美抗衡蘇聯霸權的一個落子處,中國改遠洋貿易直接陸地西進貿易通道的捷徑。
前兩天,中國剛和東亞五國建立人民幣互換,使人民幣版圖再次前進了一小步,也開始加深對俄羅斯的合作;現在美國、北約經濟、軍事的收縮,中國迅速見縫插針,經濟手段將這一地帶的控制權逐漸引入懷中,而不是象蘇聯那樣侵略,美國北約那樣提供「軍事保護」的強占,顯示我國「和平崛起」的信念與行徑絕不是一句口號。
反應在投資上,這將為高鐵的建設鋪墊了市場。屆時政治、經濟時機成熟,同時因大盤下跌而造成高鐵概念的權重股——機車設備類的南車北車也已低徊在凈資產附近……一旦開工,有新增訂單,如此低價格的股票上漲是必然的,賠錢的可能性只存在於沒有耐性的無知上。
回想小時候看著日產的黑白電視機,聽著新聞聯播里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消息,好像有好幾年的新聞聯播里都有兩國在那裡的政局變動的新聞。當時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就支持阿富汗政府,打了好多年。蘇聯擺平阿富汗非常輕松,但平定那裡卻頗費周折——打敗一個國家容易,泯滅一個民族卻很難——蘇聯低估了這一點。後來在阿富汗糾纏了四五年吧,打得蘇聯自己也疲憊了(主要原因是油價下跌,北極熊沒錢了),放棄了南下印度的「雄心壯志」;美國順勢上位阿富汗,然後蘇聯又開始支持反政府武裝組織阿富汗游擊隊!這個曾被蘇聯蹂躪的民族,曾經和蘇聯人頑強抗衡的隊伍又開始接受蘇聯的合作對付美國佬……那時候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那個土棚子搭建的國家會戰事不斷,現在都明白了。
就這事多說一句:現在天天喊活的難受人,實際上都是幸福的不得了的貪婪之徒——看看世界周遭,做一個中國人不知道有多幸福!有房子住,有手機打,有電腦上,有朋友聊,有政府罵,還有股炒……洗澡、上廁所在家裡就解決了,出門就是菜市場,左轉是小賣部理發店,右轉是銀行;白天有孩子哄,晚上有老婆睡……你還要怎麼樣?還天天無病呻吟的,炒股賺了錢是自己的本事,賠了就怪股市不好。再叫讓你去阿富汗,讓你投胎中東地區!
6. 上世紀80年代啊富汗的經濟狀況
阿富汗是一個落後的農牧業國家,1971年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戰亂,阿富汗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最高峰時約有600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從2002年開始,在美國和國際社會提供的大量援助支持下,阿富汗國內經濟連續3年呈現20%以上的恢復性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重要法律法規相繼出台,金融機構日益活躍,國內市場逐漸復甦。04年下半年阿富汗成功進行了總統大選,05年9月又成功進行了議會選舉,政局總體趨於穩定。由於今年的國際援助和毒品資金的流入速度仍然保持不變,再加上今年春季雨雪較多,農牧業收成良好。總體來看經濟發展勢頭不錯。但安全局勢的持續惡化和打擊毒品前景不明朗,有可能減緩甚至中斷這個勢頭。
阿富汗貨幣名稱為阿富汗尼,(Afghani),簡稱阿尼。2002年10月7日,阿過渡政府發行新幣阿尼,與舊幣比值為1:1000。目前的匯率約 1美元=50阿尼(2005年9月)。在國際金融機構的監管和支持下,阿政府實行嚴格的貨幣政策,新幣發行以來幣值基本保持穩定,並建立了必要的外匯儲備。根據世界銀行2004年9月的報告,截止到2004年3月,阿外匯儲備總額為7.306億美元。
2、農牧業
阿富汗經濟以農牧業為主,農、牧民約佔全國人口的80%。已耕地790萬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玉米、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和瓜果等。畜牧業人口約250萬,牧場和草地5470萬公頃(實際利用面積620萬公頃)。主要牲畜有綿羊、紫羔羊、山羊、牛、駱駝等。2002年有羊1600萬只,牛約3715萬頭,年產羊毛24000噸。
2002年阿生產小麥373萬噸,水稻米268萬噸,玉米30萬噸,葡萄33萬噸,土豆27萬噸,大麥38萬噸,甘蔗23萬噸。
2005年冬春阿富汗雨雪頻繁,據說是三十年間最多的一年,良好的氣候條件預示著較好的農牧業前景。而04年的大旱導致農業減產達25%,僅小麥的產量就從03年的436萬噸減少到04年325萬噸。農牧業產值約占阿GDP的一半,農業的豐收對穩定阿國經濟至關重要。
3、工礦業
阿富汗戰前的主要工業有地毯、紡織、皮革、水泥、電力、化肥、採煤、汽車修理和製糖等,手工業約占工業產值的42%。1986年工業產值為7.5億美元。由於連年戰亂,大量工業基礎設施被毀,工業產值大幅下降,現在還處於恢復之中。
阿富汗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能源類礦藏如天然氣、石油和煤的儲量很少,這也成為制約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阿比較突出的礦產是鐵礦儲量17億噸,銅礦石儲量5億噸。因高原運輸困難和資金缺乏,目前僅青金石、大理石、天然氣、煤、鹽等礦藏得到少量開采。
戰後阿富汗的工業和製造業恢復緩慢,至今仍只能生產一些水泥磚、燒制磚、手工地毯、瓶裝水之類的產品。盡管阿政府對外資許諾了種種優惠措施,但落實的不多。極其落後的基礎設施和腐敗的官方機構,特別是持續不斷的動亂使阿的投資環境相當惡劣,國內外的投資者至今還在觀望,對阿製造業方面的實際投資寥寥無幾。只有在赫拉特地區出現一些伊朗投資的小型工廠,喀布爾及其他地區的所謂工業區至今仍然一片荒蕪。預期這種局面在短期內不會有多少變化。
4、能源和電力
阿富汗能源極其缺乏,電力工業非常落後。2000年全國發電量只有3.75億度,消費4.54億度,不足部分從鄰國進口。目前全國只有5%的人口可以得到電力供應。戰後喀布爾的電力供應雖然已從50兆瓦提高到150兆瓦,但對400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點電力即使是照明也遠遠不夠,晚間城市大部分地區還是一片黑暗。阿富汗主要靠水利發電,約占總發電量的64%,其餘為燃油電站。在國際社會的援助下,一些主要的發電站如喀布爾附近的那格魯水電站、坎大哈附近的卡加克水電站正在修復。一些重要的輸變電線路和設備即將新建和改造,如從烏茲別克通過阿北部向喀布爾供電的輸變電線路工程、喀布爾電力系統改造工程等都將啟動。但是由於阿富汗的電力基礎設施實在太差,即使這些項目完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電力仍將嚴重短缺。
5、交通運輸
阿富汗無鐵路和出海口,交通運輸主要靠公路和空運,交通不便是制約阿富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阿現有公路約2.1萬千米,其中瀝青和水泥路面2700多千米,70%被戰爭破壞。在國際社會的援助下,近三年來交通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阿境內的交通條件已大大改善。目前喀布爾-坎大哈的公路已經修復通車,喀布爾-賈拉拉巴德-白沙瓦、喀布爾-薩朗隧道-昆都士等重要道路的修復工作正在進行,坎大哈-赫拉特公路等項目基本落實了資金,即將開工。喀布爾國際機場、坎大哈機場和各地方機場修復擴建工程已經完工或正在進行。
阿目前有兩家航空公司。阿利亞納(Ariana)航空公司勢力較為雄厚,主要經營國際航線。KAM航空公司經營國內航線。全國有機場46個,其中擁有水泥跑道的機場10個,喀布爾機場為國際機場。戰後的阿利亞納航空公司擁有7架二手民航飛機,使用年限都超過了20年。目前已開通了12條航線,分別為巴基斯坦、伊朗、印度、阿聯酋、土耳其、德國、俄羅斯、中國新疆、亞塞拜然、沙特、科威特和塔吉克的航線。
6、通訊
阿富汗電訊系統一直比較落後,1998年全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只有29000線。而多年戰亂又使阿富汗的電訊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戰後,阿政府優先恢復和發展電訊工業,在國際社會的援助下,目前阿主要大城市均開通了固定電話業務,僅喀布爾的固定電話即已達到4.2萬戶。我國的中興和華為公司積極參與了阿全國電訊修復重建工作,全國主要大城市的固話系統設備大多為這2家公司提供。目前阿富汗已有兩家移動通訊公司,全國各地幾乎都開通了移動通訊業務,總用戶人數發展到80多萬戶。最近阿政府又通過招標方式發放了2張新移動通訊執照,預計今後幾年阿富汗的移動通訊將得到更快的發展。
7、毒品經濟
提到阿富汗的經濟,不可避免的要談到鴉片種植問題。阿富汗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生產國,04年的產量達到4200噸,佔世界總產量的85%以上。雖然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今年阿政府加大了打擊毒品的力度,鴉片種植面積減少了約五分之一。但由於天氣良好,鴉片長勢好於往年,總產量據說仍可達4100噸,只比去年減少2%.據世界銀行估計,阿富汗的鴉片加工後總值可達上千億美元,迴流到阿的資金近30億美元,超過阿GDP的一半。毒品資金雖然來源骯臟,但對阿富汗經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今阿富汗的大多數地區都在種植鴉片,鴉片已真正成為阿富汗的支柱產業。
8、財政金融
由於多年戰亂,阿富汗的銀行系統長期處於癱瘓狀態。在國際社會的援助下,阿富汗的金融系統正逐漸走向正軌。04年初,阿出台了新銀行法。根據該法,阿富汗的中央銀行不再辦理一般存、匯款等商業活動,而將負責監管全國的金融活動、貨幣印刷發行和國際貸款等政府行為。在該法的推動下,一些國際銀行如渣打銀行、巴基斯坦國民銀行、阿加汗銀行等都已在阿開設了分行。阿國內也成立了十幾家銀行,各銀行都可以辦理外匯存、匯、擔保及信用證等業務。
預算:阿2005財政年(從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政府總預算為47.5億美元,其中3/4將直接用於發展工程項目,政府普通預算為6.5億美元(328.83億阿尼)。上述預算中的93%需要國際社會的捐助, 阿政府僅能解決3.33億美元。本財政年的普通預算比上個財政年增長了15%,預計國家財政收入將增長29%。本預算中的24%即69億阿尼用於內政部,22%用於國防部,20%用於教育部。
9、對外貿易
阿富汗在戰前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聯系,外貿連年逆差。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氣、地毯、干鮮果品、皮張、棉花、羊毛等。出口最高年份的1997年達到1.44億美元。主要進口商品有車輛、食品、紡織品、石油產品、糖、植物油和橡膠製品。進口最高年份的1996年達到6.23億美元。戰後阿富汗的進口大幅增長。根據阿中央統計局公布的貿易統計數字,01/02年為16.97億美元,02/03年23.22億美元,03/04年度為22.45億美元。04/05年度進出口總額為24.82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37億美元。其中: 進口為21.77億美元,出口3.05億美元。
據阿中央統計局數字,04, , /05年度阿富汗最大的進口國為中國3.85億美元,其次為日本3.53億美元、巴基斯坦3.26億美元、德國1.82億美元、印度8300萬美元。 阿富汗對我國出口約為20萬美元,從我國進口為3.82億美元。
另外,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中阿間貿易總額為5,792萬美元,其中中國對阿富汗出口5,697萬美元,阿富汗對中國出口95萬美元。
10、外國援助
國際社會對阿富汗的援助對阿的戰後重建至關重要,在美國的牽頭下,各國向阿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及物資援助。據阿富汗財政部提供的數據,從2002年初至2005年上半年,國際社會共承諾援助阿160億美元,實際到位約80億美元,占承諾額的一半。各援助國中,美國、日本、歐盟、英國、德國為最大捐助國。前一時期,這些援助大部分用於人道主義目的,如安置難民及政府開支等,其次用於軍隊、警察的重建和政府日常開支。用於發展建設的資金約佔三分之一。在2002年阿總統訪華期間,中國承諾在今後5年向阿富汗提供1.5億美元援助,其中無償援助和貼息貸款各佔一半。
7. 中方決定向阿富汗提供多少援助
中方決定向阿富汗提供價值2億元的緊急援助。
2021年9月8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首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王毅表示,鄰國之間理應相互幫助,在對方有困難時伸出援手。
根據阿富汗人民的需要,中方決定緊急提供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糧食、越冬物資、疫苗和葯品。待安全等條件具備後,中方願幫助阿富汗建設有助於改善民生的項目,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和經濟發展。
阿富汗鄰國當前階段可重點開展幾方面協調合作:
一是幫助阿加強疫情防控。阿富汗是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境內疫情存在加速擴散風險。各方可攜手合作,繼續向阿富汗提供抗疫物資和技術援助。
中方決定向阿富汗人民首批捐贈300萬劑疫苗,也願在中國-南亞應急儲備庫項下,向阿提供更多的抗疫和應急物資。
二是保持口岸開放。阿富汗經貿往來高度依賴陸路口岸。我們要在確保各國安全前提下,維持同阿富汗的口岸暢通。中方願積極研究恢復中阿貨運班列,支持其他鄰國同阿富汗加強通關能力建設,為阿富汗與外界互動,尤其是獲取人道主義物資提供便利。
三是加強難移民管控。美國及其盟友應在解決阿富汗難移民問題上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向有條件和有意願接收阿難民的國家提供必要補償。
我們呼籲塔利班提升施政的包容性和可預期性,讓百姓真正安居樂業,從根本上減少難移民的產生。同時,應大力支持聯合國等多邊機制為此發揮積極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王毅:中方決定向阿富汗提供價值2億元的緊急援助
8. 中國60年代對外援助情況
中國對外提供援助是為了幫助受援國發展民族經濟,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獨立,促進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和經貿合作。
一、中國對外援助的基本情況
中國對外援助始於1950年。截至2003年底,接受中國援助的國家已達146個。50多年來,中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成了1740個項目,涉及農業、水利、紡織、造紙、化工等多種領域,累計派出援外工程技術人員約55萬人次。
除上述成套項目援助外,中國還在援款項下,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和各類技術援助。自1983年以來,中國向100多個國家和10多個國際及區域組織提供了技術援助。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64多期,培訓技術人員6500多人,涉及農業、畜牧業、漁業、小水電、機械、能源、醫療衛生、環保、氣象、沙漠治理、糧食加工等幾十個專業。此外,自1998年至2003年底,中國政府還為發展中國家舉辦"經濟管理官員研修班"35期,共有來自106個國家的751名經濟管理官員參加研修活動。
二、中國對外提供援助的主要方式
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優惠貸款。
1、無償援助方式
無償援助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如醫院、學校、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等。此外,無償援助還用於提供物資援助、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及人才培訓等。
2、無息貸款方式
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一些基礎設施和民用設施項目。在過去50多年裡,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大批公共民用設施。今後,為滿足受援國的迫切需要,中國政府還將保留適當比例的無息貸款,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這類項目。
3、優惠貸款方式
優惠貸款是中國政府指定的金融機構對外提供的具有政府援助性質的中、長期低息貸款。優惠利率與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之間的利息差額由中國政府進行補貼。
優惠貸款主要用於中國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合資合作建設、經營當地需要、又有經濟效益的生產性項目,或提供中國生產的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等。
中國與受援國合資企業、受援國企業或經受援國同意的中國企業都可申請使用優惠貸款,但項目必須經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受援國借貸機構進行評估認為可行後才能放貸。優惠貸款是具有援助性質的貸款,因此主要向經濟困難的發展中國家提供。
除以上三種主要援外方式外,中國政府還面向非洲國家設立了"投資專項資金" 和"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前者用於支持和鼓勵有實力、有信譽的中國企業到非洲國家投資,開展互利合作;後者用於幫助非洲國家培訓各類管理和技術人才等。
據李光耀估計,20世紀80年代中國援了10億美元。
1、援助阿爾巴尼亞:
中國為阿爾巴尼亞援建了大量的企業,後來基本處在停產、半停產的狀態,設備早成為了廢鐵;幫助阿國建設的備戰用的堡壘,他們開始用它喂雞了……
當時的對外聯絡部部長耿飈透露,1964-1970年代末,中國給了阿國90億元人民幣!(有學者根據貨幣含金量、購買力測算,它相當於現在的上千億!它還相當於給當時人口規模為200萬的阿國人每人發了4000多元的紅包!)
伍修權將軍的文章《回憶與懷念》說,阿爾巴尼亞獨裁者霍查的女婿、阿外交官馬利列,在他的文章《我眼中的中國政要》里講敘了這么一件事:1962年,他到中國要求糧食援助,找到外貿部部長李強,無果;後來還是找到劉少奇解決了問題。恰巧當時,缺糧食的中國向加拿大進口了大批小麥,幾艘載滿小麥的中國輪船正在大西洋駛往中國,接到中央的命令後,立即改變航向,調頭駛向阿國的港口卸下了全部小麥。馬外交官敘說此事時,沒有忘記留下一句溢美之詞。伍將軍心痛地補充了一句:中國人慷慨呀!
2、越南:
對於越南,中國除了經濟援助,更多的是無償的作戰和勞務援助。中國軍人除了在一線作戰之外,還在承擔通信、後勤、築路、掃雪,甚至還承擔了為他們的農民挖溝、種地等事情。
另外,中國還援助了槍11.6萬支,大炮4630門,工兵、通訊器材、衣物、大米、葯品、汽油、機車……
越南人1978年發起的對華戰爭中,他們用中國人送去的槍炮作武器,用中國人援助的成袋成袋的大米作支槍的架子和掩體的材料,來射殺中國的軍人!……
3、朝鮮:
為朝鮮,中國付出了幾十萬中華兒女的生命(沒有可供引用的、公認的精確數字),支出了63億元的戰爭費用,560萬噸作戰物資……
1996年5月,援朝2萬噸糧食;1999年6月,援助15萬噸糧食,40萬噸煉焦煤;2001年3月,朝在接待曾慶紅到訪時對我國「提供無償援助表示感謝」。給的什麼,給了多少,不詳;2001年9月,朱邦造答記者時說,在中國元首訪朝之際,要給朝方提供「糧食及物資援助」,數量不詳。……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6月11日的文章說:中國對朝提供的實質援助,要比公眾所了解的多得多:每年提供給朝鮮50萬噸糧食,100萬噸石油,250萬噸煤炭。
4、「非洲兄弟」:
1967年,尚比亞總統卡翁達訪華拉贊助,他在盛贊毛澤東是非洲人最景仰的「老者、勇者、智者」之後,又說了「中國的工作使世界變得有希望」的溢美之詞,毛現場辦公,拍了板:「這條鐵路不過投資一億英鎊,沒什麼了不起」。此情此境,在座的中國官員都不敢出聲。中國負責修路工程的官員對鐵路的評估結論是:1800多公里長度,近20億人民幣的投入。最後到底花費了多少,沒有資料。不單單是錢的付出,也不單單是10年的艱苦施工。同胞兄弟有78人為此獻出了生命,其中最小的年僅26歲。
蒙古國最早請求支援勞動力鳳凰博客Z`#O4x"MV/r6sqaQ
2~9~Ci#T z8l0 新中國剛成立,國外請求援助的信函便紛至沓來。
(eus `QQE0鳳凰博客8XyAP4`y\0x
「越南請求中國援助大米事」,「關於寮國要求我國提供經濟援助問題」,「關於葉門要求援助事」,「幾內亞高官要求我經濟援助等談話記錄」,「印尼要求我援建紡織廠事及印尼工業部長為此擬訪華事」……外交檔案顯示,某某國「要求中國提供」、「請求中國援助」、「請求我給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一些駐外大使館來電及外交部上送報告中的常見字句。鳳凰博客1L v^t2YW m+aF }y
鳳凰博客\C4C:n? P'z7Hn x
向中國要錢要糧要物或援建工廠的要求,不少是國家元首親口提出的,他們或找我駐外大使,或直接專門致函我國領導人,還有的以國家政府或外交部給我國發照會的方式,商談和辦理「援外」事務;在當時我國外交部和外貿部等政府部門、駐相關國家大使館的工作中,這一項佔有不小的分量和重要地位。鳳凰博客6sEp(mMJJ"F-G,`
9J m Lr4|#E#s9m0 1950年7月,我國首任駐蒙古國大使吉雅泰到任不久,蒙古總理喬巴山就向他提出「要求幫助解決勞動力的問題」。這大概是向我國最早提出的外援請求。當時,中方的答復是:「因為國內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動員工人出國是有困難的,這個問題容後考慮。」鳳凰博客2fI~L TL
D |)j;fpQL%A.O0 *總理記住了對蒙古國的這一承諾。1954年11月,烏蘭夫副總理率中共代表團前往烏蘭巴托,臨行前,周總理指示外交部電告何英大使:「通知蒙方此次代表團去蒙,除參加蒙黨代大會外,並希望了解一下蒙方在勞動力方面有何困難,以及我國可能給予何種幫助的問題。」12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電告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我們當在可能范圍內盡量滿足你們的要求。」1個月後,蒙古國向我駐蒙使館提交了總計12250名工人的清單,包括粗細木匠、泥瓦匠、制磚瓦、燒石灰、穀物蔬菜樹木花卉種植、傢具製造、廚師、裁縫、制靴、印染、桶匠、捕魚等近40個工種,蒙方同時要求工人自帶工具。
b:i0~6nx.M i0
i hi(lr,o8b4g n+W0 對此,外交部給使館的回電中頗顯為難:「此次蒙古所提出的工人種類繁多,要求去蒙的時間又急,並且所涉及的問題甚廣……進行動員是有困難的。」「又如去漁工,蒙方有無漁船、漁工?」後來,根據中方建議,雙方就此組團商談。1955年4月底,相關部門在東北三省開始了赴蒙工人的組織工作。當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鳳凰博客 XAJ dJ/L8slb
鳳凰博客.E\iup:z
越南向我國提出援助的時間也很早。在標明1951年5月15日的一份材料上,越方的要求開門見山:「我們正處在青黃不接期間,如無援米必告斷炊。……因此,懇切要求你們再幫助我們一千五百噸至二千噸大米,以渡過此難關。」顯然,在此之前,我國已支援過越南糧食了。鳳凰博客I;x IX6H:E
鳳凰博客6z-U^&A+hI)w LE_)O
援越物資表裡有葡萄乾和酒鳳凰博客'W:E&y f2i6W
鳳凰博客EZ4f(|jo
記者粗略統計,到1960年底,我國提供援助的國家還有:朝鮮、柬埔寨、尼泊爾、緬甸、馬里、烏干達、剛果、喀麥隆、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阿富汗等,一共22國。鳳凰博客du)Y.F;CC,a#q;['bU
鳳凰博客 c4n m'Z&N&E$@pTm{
我國幫助蒙古國建學校、醫院、療養院、專家招待所、熱電站、玻璃廠、造紙廠、養雞場,修橋造路,解決燕麥種子,供應木材,修復古廟等,援建紡織廠的設備國內提供不了,我們就用稀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9uM&h6J PS3}5^^0鳳凰博客 \;X`#_*gUE0[q Y0BI
在《中國和越南關於中國1955年援助越南的議定書》的附件中,中方援越的貨物表裡,有30000噸大米、300噸麵粉、5000公斤葡萄乾、180根皮帶、1130箱酒及粉條、香煙、中成葯、醫療器械等;援建鐵路的物資表裡,有電爐、輪船、電話機、卡尺、燈泡等物;農業援助項目從農作物栽培、選種、育種、病蟲害防治,到建獸醫院、家畜防疫葯劑製造廠等,還有10個碾米廠、2個汽油庫、火柴廠、加固水壩等等。這其中的30000噸大米,是在議定書簽訂之前5個月,越南勞動黨中央致中共中央絕密函中提出的,當時中共中央回電:「雖然國內大米供應也較緊張,但為著援助新解放的兄弟國家,同意照撥。」那時大多數中國人也難以享用葡萄乾和高檔酒。鳳凰博客|$j5MG{!tW~
鳳凰博客,wC:` Y!@
在柬埔寨,我們除了援建水泥、紡織、木板、造紙、鋼鐵等各種廠子外,還幫他們建藝術學校、電台,勘探鐵礦煤礦。
2e@'HB)_-` E4G0
gXYv/q\C4\0 1955年9月30日,在援越的越池橋修建工地,因水流湍急,運送鋼纜的船傾斜進水,29歲的中國工長、*員陳國平為救船上「6名越南同志」掉入水中,第一個為我國的援外事業獻出了生命。為報告國內這一不幸事件及善後,使館先後發回3個篇幅很長的電報。
/U&zTe y0
e4fQ'^8@?ce@8a0 非洲國家是從1958年底才開始陸續與我國建交的,對他們的援助一般在建交前幾個月開始。我們援建他們中小型工業項目和農場,幫助他們找水打井。糧食是這些國家最希望從我國得到的東西,1959年到1960年,我國糧食連續兩年減產,但對於非洲國家的要求,仍然慷慨解囊。如1960年,我們援助幾內亞10000噸大米,還宣布「向剛果提供5000噸至10000噸小麥或大米」。
*`8M+sEpM0
b!U+F0@-L0 此時,新中國政府面對的是多年戰爭後民國政府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國力有限,但我國人民仍節衣縮食,克服重重困難,一一滿足各國的要求。而且,我們的援助從不附帶任何條件。
\$sZ5}!ok;aD7a1w&w0
um5i1t.PS0 受援國家的要求往往過大、過多、過急
gzgC9[H1NB0
[email protected] kv+h ^/f(|0 雖說是我國提供外援,我們給人家東西,但與受援國就外援的談判並不容易,執行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鳳凰博客;p't%|m[*D'?
w!W)B5?t$\!n"[ K/V Z8u}0 1955年2月16日,中蒙雙方為中國援助蒙古勞動力問題開始談判。「至4月7日正式簽字,共進行了14次會談。」為什麼要談判這么多次?原來,蒙方提出,中國去的工人「希攜家屬來蒙,居留期間愈長愈好」,工期「不少於五年」,與蒙古員工同工同酬,而且「所得工資都用在蒙古,不寄回國內」。我談判代表團給國務院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在談判中我們的許多意見都經過多次解釋才被接受,如我們提出工人的工期為三年,派遣中國幹部帶隊及在蒙古成立工人事務處,准許工人兌回工資百分之三十的現款養家及把餘款存入蒙古銀行,列入非貿易賬戶匯款等問題,均經過多次反復磋商。」鳳凰博客*Hg nRV)\Ox3lV?
U*@2^[r~d~;I0 這樣的問題似乎不只發生在對個別國家的援助中。1960年的一份檔案中說:「從幾年來的實際情況看,受援國家提出要求我國幫助建設的不少項目,往往超出他們國內的實際需要和可能條件。」「他們提出要求援助的項目往往過大、過多、過急。同時,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鳳凰博客6ER9u-C_)fR
$M;ps3G He#z(v0 由於受援國的要求往往過急,「以致有些項目的建成時間和設備交付時間規定得比較緊迫,給執行協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958年底,一份總結外援工作的檔案列舉了一些存在的問題:援蒙的「個別項目規模過大、標准偏高」,「磚瓦廠由於原協定限期太緊,國內的設計和設備製造工作無法如期完成,推遲半年才完工」,「據估計蔬菜農場生產的蔬菜比當地的肉價還要貴。」按協議,1958年我國應向朝鮮供應6萬紗錠紡織機械設備,但「由於目前優質鋼缺乏,不能盡早滿足朝方要求」。
XyG`K0鳳凰博客XC'ud.Y9xA0T2e|D N
因此,當時外貿部等一些部門提出:「對兄弟國家提供援助……是為了幫助和推動他們自力更生,促進他們在經濟上獨立自主。」外援要「貫徹執行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細水長流的方針,做到因地制宜,中小為主,多快好省」。
3S"a1v9odc+}*C{0鳳凰博客 r'|:v`VA _I _ m
11年外援總額:40.28億元人民幣
1M-tD0V([ S?-F.{(g8u0鳳凰博客.I1U5T\(s7OTs_q
「從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我國同某些兄弟國家和亞非民族主義國家達成協議由我國提供無償援助和貸款總額為40.28億元人民幣,其中援助兄弟國家35.39億元(無償援助25.79億元,貸款9.60億元),援助民族主義國家4.89億元(無償援助2.38億元,貸款2.51億元)。在援助總額中,用於提供成套設備的為9.86億元,其中對兄弟國家9.62億元;對民族主義國家2470萬元。」
$~;J1a.~4`^n n0鳳凰博客G1R@D7Pt
這是1960年7月1日,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的李強向全國外事會議報告的統計數據。他的發言稿題為「幾年來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工作」,上面標有「絕密材料會後收回」8個字。46年後,這個發言稿加上了印有檔號的封面,向公眾亮相。在當時我國的經濟總量中,40.28億元的外援總額佔有多大比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這個數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基建投資計劃427.4億元的1/10。鳳凰博客+](\2M?s[F#h
鳳凰博客aM4y @/F
當時,我們的「兄弟國家」是新中國成立後很快與我國建交的蘇聯、東歐及越南、朝鮮等11個社會主義國家。據外交檔案記載,在歐洲的「兄弟國家」中,11年間我國僅少量援助過阿爾巴尼亞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因此,援助「兄弟國家」的35.39億元款項,絕大部分由越南、蒙古、朝鮮三個國家分享。而接受我們援助的「民族主義國家」,則主要是柬埔寨、葉門、尼泊爾、阿爾及利亞、蘇丹等國。鳳凰博客h:fW9@%n#r"I
&V^Q5hYKUU3P0 李強還介紹,我國對外提供成套設備的援助從1955年開始,「到1960年6月底,按照我國同九個國家簽訂的經濟技術協定和議定書的規定,援外的成套項目為182項,其中對『兄弟國家』165項(朝鮮8項,越南100項,蒙古53項,阿爾巴尼亞3項,捷克1項)。」在其餘援助「亞非民族主義國家」的17項中,剛與我國建交兩年的柬埔寨得到了8項。「共派出工程技術人員7558人次,建築工人25566人次。……共接受和培養了外國實習生2864名。」鳳凰博客gLHq+_5HoF%\
l Z}9z$\2V0B0 中國還積極參與了人道主義援助
S L9u;`zfy9m2e _ P0
0eD`0hdPuC-c {0 翻閱半個世紀前的援外檔案,我們不能不想到當時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直到1960年底,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僅38個,其中10個還是1958年7月以後才建交的。新中國愛好和平,希望創造有利於國內建設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希望不斷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少檔案都提到:「認真做好外援工作,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外援』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I d%p A Z'x0鳳凰博客9t N6z.Om9M5jnuf;`HBu
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我國還積極參與了國際上的人道主義救援活動。一次次救援款物的辦理經過,也都詳細記載在了外交檔案中。如1952年5月,日本北海道札榥郡一個主婦會致毛主席信,說當地發生嚴重地震和海嘯,居民受災嚴重請求援助,中國紅十字會立即電匯過去2億元人民幣(舊幣,下同)。1955年7月,在聯合國駐阿富汗的技術援助專家名單中,就有我國兩位養蠶專家和他們的夫人。1957年7月伊朗地震,我國也迅速提供了救濟。
as;taz m&G]#Hc6J)k+J0鳳凰博客 HmKv Q`h
1952年,印度發生災荒,我國先後以紅十字會、全國總工會等4個群眾團體的名義,兩次各捐款20億人民幣。1953年8月,印度北部洪水泛濫成災,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建議中央,我國援助印度10.5億元人民幣,當*主席了解到蘇聯捐贈了25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7億)時,批示「款數似應增加至十五億或廿億人民幣」,相關部門最後定為15億元。與當時美國給印度捐1萬美元、200萬磅奶粉,英國捐500英鎊,南非捐100鎊相比,我們援助的15億元也是不少的。
9. 中國要給汶萊無償援助40億美元。真的假的
中國的對外援助
(2011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對外援助政策
二、對外援助資金
三、對外援助方式
四、對外援助分布
五、對外援助管理
六、援外國際合作
結束語
前言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中國在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向經濟困難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擔相應國際義務。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國在自身財力十分緊張、物資相當匱乏的情況下,開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並逐步擴大援助范圍。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但依然是一個人均水平不高、貧困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如此,中國仍量力而行,盡力開展對外援助,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豐富和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的對外援助,發展鞏固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和經貿合作,推動了南南合作,為人類社會共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對外援助堅持平等互利,注重實效,與時俱進,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一、對外援助政策
對外援助歷程
中國對外援助從幫助周邊友好國家開始起步。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後,隨著對外關系的發展,中國對外援助范圍從社會主義國家擴展到其他發展中國家。1956年,中國開始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1964年,中國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確立了中國開展對外援助的基本方針。1971年10月,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同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經濟和技術合作關系,並援建了坦贊鐵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這段時期,中國克服自身困難,為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奠定了新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友好合作的堅實基礎。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由過去單純提供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中國根據國情適度調整了對外援助的規模、布局、結構和領域,進一步加強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更加註重提高對外援助項目的經濟效益和長遠效果,援助方式更為靈活。為進一步鞏固已建成生產性援助項目成果,中國同部分受援國開展了代管經營、租賃經營和合資經營等多種形式的技術和管理合作。一些已建成援外生產性項目通過採取上述合作模式,在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和提高生產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比傳統技術合作更為顯著的成效。經過調整鞏固,中國對外援助走上了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和受援國實際需求的發展道路。
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加快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開始對對外援助進行一系列改革,重點是推動援助資金來源和方式的多樣化。1993年,中國政府利用發展中國家已償還的部分無息貸款資金設立援外合資合作項目基金。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中國中小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領域開展合資合作。1995年,中國開始通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質的中長期低息優惠貸款,有效擴大了援外資金來源。與此同時,中國更加重視支持受援國能力建設,不斷擴大援外技術培訓規模,受援國官員來華培訓逐漸成為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的重要內容。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成為新形勢下中國與非洲友好國家開展集體對話的重要平台和務實合作的有效機制。通過這一階段的改革,中國對外援助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拓寬,效果更加顯著。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4年以來,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9.4%。中國除通過傳統雙邊渠道商定援助項目外,還在國際和地區層面加強與受援國的集體磋商。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以及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等區域合作機制會議上,多次宣布一攬子有針對性的對外援助政策措施,加強在農業、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援助力度。2010年8月,中國政府召開全國援外工作會議,全面總結援外工作經驗,明確了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外援助工作的重點任務,中國的對外援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的對外援助政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符合自身國情和受援國發展需要。20世紀60年代中國提出的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從一開始就是中國對外援助遵循的基本方針,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仍然是中國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這決定了中國的對外援助屬於南南合作范疇,是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幫助。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內容是:
——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踐證明,一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國在提供對外援助時,盡力為受援國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幫助受援國建設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本國資源,打好發展基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獨立發展的道路。
——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相信各國能夠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絕不把提供援助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政治特權的手段。
——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國堅持把對外援助視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注意實際效果,照顧對方利益,通過開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著力促進雙邊友好關系和互利共贏。
——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援助規模和方式上,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依據國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結合受援國的實際需要。
——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對外援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注重總結經驗,創新對外援助方式,及時調整改革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二、對外援助資金
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主要有3種類型: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其中,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資金在國家財政項下支出,優惠貸款由中國政府指定中國進出口銀行對外提供。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金額達2562.9億元人民幣,其中無償援助1062億元,無息貸款765.4億元,優惠貸款735.5億元。
對外援助支出是國家財政支出的一部分。援外預算資金由財政部按預決算制統一管理。商務部及國務院其他參與對外援助管理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具體管理本部門的援外資金。各部門結合對外援助任務,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編制年度對外援助項目支出預算,經財政部審核並報請國務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執行。各部門對援外項目資金實行預算控制管理。財政部和國家審計署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對主管部門援外支出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無償援助
無償援助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醫院、學校、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項目等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此外,無償援助還用於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的項目。
無息貸款
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無息貸款期限一般為20年,其中使用期5年,寬限期5年,償還期10年。目前,無息貸款主要向經濟條件較好的發展中國家提供。
優惠貸款
優惠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生產性項目和大中型基礎設施,或提供成套設備、機電產品、技術服務以及其他物資等。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由此產生的利息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目前,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年利率一般為2%至3%,期限一般為15年至20年(含5年至7年寬限期)。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向76個國家提供了優惠貸款,支持項目325個,其中建成142個。中國提供的優惠貸款61%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8.9%用於支持石油、礦產等能源和資源開發。
三、對外援助方式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後,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梁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葯品等眾多領域。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制,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咨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綉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葯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援外志願者是指中國選派志願人員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目前,中國派出的志願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願者和漢語教師志願者。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四、對外援助分布
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在援助領域分布中,中國重點關注受援國民生和經濟發展,努力使援助更多地惠及當地貧困群體。
地區分布
中國對外援助地理分布比較均衡。受援國涉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中國對其中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低收入國家的援助比重始終保持在2/3左右。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向161個國家以及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經常性接受中國援助的發展中國家有123個,其中亞洲30個、非洲51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8個、大洋洲12個、東歐12個。亞洲和非洲作為貧困人口最多的兩個地區,接受了中國80%左右的援助。
主要領域
中國對外援助項目主要分布在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重點幫助受援國提高工農業生產能力,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改善基礎教育和醫療狀況。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新領域。
農業
中國將促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減輕貧困作為對外援助的優先領域。農業援助內容主要包括:建設農場、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農業技術試驗站和推廣站,興建農田水利工程,提供農機具、農產品加工設備和相關農用物資,派遣農業技術人員和高級農業專家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和提供農業發展咨詢,為受援國培訓農業人才等。中國援建的農業項目促進了受援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並為發展輕工業提供了原料。中國派遣援外農業專家幫助幾內亞比索建立11個水稻生產示範點,示範種植面積2000公頃,繁育良種530噸,推廣面積3530公頃,其中多個品種增產3倍以上。2008年,中方農業專家獲得幾內亞比索農業部頒發的科技進步一等獎。援助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開發示範中心試種34個中國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產量為每公頃8噸以上,相當於該國水稻平均產量的2倍至3倍。20世紀60年代,中國幫助馬里試種甘蔗取得成功後,又進一步幫助該國建立甘蔗農場和糖廠,開創了馬里自產食糖的歷史。目前,由中國援建的2個甘蔗農場和2個糖廠組成的馬里製糖聯合企業在馬里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援建的突尼西亞麥熱爾德-崩角水渠實現了突尼西亞農業灌溉的西水東調,為崩角地區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不斷加大在農業和糧食生產領域的援助力度。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全球性問題。為此,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對外援助舉措。如,在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在未來5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建立30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3000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發展中國家提供5000個來華農業培訓名額等。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21個農業援助項目,其中農場35個、農業技術實驗站和推廣站47個、牧業項目11個、漁業項目15個、農田水利工程47個、其他農業項目66個。此外,中國還提供了大量農機設備等農用物資。
工業
工業援助在中國對外援助初期占據重要地位。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幫助許多剛獨立的亞非國家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奠定了受援國工業發展基礎,不少項目填補了受援國民族工業的空白。工業援助在70年代發展較為迅速,一度成為中國成套項目援助的重要內容之一。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許多發展中國家企業私有化進程加快,中國對這一領域的援助逐步減少。中國援建的工業項目對於促進受援國生產和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和稅收,繁榮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688個工業生產性項目,涉及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電子、建材、能源等多個行業。敘利亞哈馬棉紡織廠、盧安達水泥廠、秘魯水泥廠、緬甸農機廠、剛果(布)水泥廠等一批項目一直保持盈利,並僱用大量當地員工,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內容。雖然援助資金有限,但中國充分發揮技術成熟和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批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442個經濟基礎設施項目。葉門薩那至荷台達公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和瓜達爾港、坦贊鐵路、索馬里貝萊特溫-布勞公路、馬爾他干船塢、喀麥隆拉格都水電站、茅利塔尼亞友誼港、波札那鐵路改造、孟加拉國6座大橋、昆曼公路寮國段、緬甸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塔吉克沙爾-沙爾隧道、柬埔寨7號公路、衣索比亞格特拉立交橋等項目,改善了受援國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為受援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是中國對外援助中一個具有特色的領域。中國援建的公共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市政設施、民用建築、打井供水、會議大廈、體育場館、文化場館、科教衛生設施等。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687個各類公共設施項目。斯里蘭卡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蘇丹友誼廳、迦納國家劇場、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葛摩廣播電視中心、緬甸國際會議中心、肯亞國際體育中心、斐濟多功能體育館、坦尚尼亞國家體育場等公共設施和體育設施,成為當地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城市標志性建築。茅利塔尼亞首都供水工程、柬埔寨打井項目、坦尚尼亞查林茲供水項目、尼日津德爾供水工程、安哥拉經濟住宅項目、蘇利南低造價住房項目等社會公共福利設施,為改善當地貧困人民的生活條件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對發展中國家教育領域的援助。中國教育援助內容主要包括:援建學校、提供教學設備和資料、派遣教師、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教師和實習生,為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等。
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開始資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生來華學習,並幫助亞洲和非洲國家建設普通和技術院校,提供教學儀器和實驗室設備。60年代,中國開始向發展中國家派遣援外教師。70、80年代,中國應受援國政府的要求,以接受留學生的方式,為坦贊鐵路、茅利塔尼亞友誼港、坦尚尼亞煤礦、蓋亞那紡織廠等部分援建成套項目,專門培養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近年來,中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援助力度,援建了近100所農村小學校,大幅增加政府獎學金和來華培訓教師名額,派遣更多的教師幫助受援國發展薄弱學科,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職業技術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中國在教育領域的援助促進了受援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幫助受援國培養了大批教育、管理、科技等領域的人才,為受援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130多所學校。累計資助來自119個發展中國家共計70627名留學生來華進行各類專業學習,其中,2009年向11185名留學生提供了獎學金。共派遣近1萬名援外教師。共為受援國培訓校長和教師1萬余名。
醫療衛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領域。主要援助內容有:建設醫院、醫療衛生中心和設立瘧疾防治中心,派遣醫療隊,培訓醫療人員,提供葯品和醫療物資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100多所醫院和醫療服務中心,並提供大量醫療設備和葯品。另有30多所醫院正在建設之中。
中國援建的葉門塔茲醫院、中非友誼醫院、幾內亞比索卡松果醫院、辛巴威奇諾伊醫院、查德自由醫院、寮國琅勃拉邦醫院等,為解決當地人民看病就醫困難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中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開展在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傳統醫葯研究及應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並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培養了大量醫護人員。近3年來,中國為非洲國家設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並提供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青蒿素類抗瘧葯品。中國在醫療領域的援助為受援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
沼氣和小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是中國開展較早且具有一定優勢的援助領域。在對外援助初期,中國幫助亞非發展中國家利用當地水力資源,修建中小型水電站及輸變電工程,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電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同聯合國有關機構合作,向許多發展中國家傳授沼氣技術。同時,中國還通過雙邊援助渠道向蓋亞那、烏干達等國傳授沼氣技術,取得較好效果,減少了受援國對進口燃料的依賴。
中國逐步增加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援助。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中國進一步拓展相關援助范圍。中國與突尼西亞、幾內亞、萬那杜、古巴等國家開展沼氣技術合作,為喀麥隆、蒲隆地、幾內亞等國援建水力發電設施,與蒙古、黎巴嫩、摩洛哥、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開展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國還為發展中國家舉辦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培訓,2000年至2009年,共舉辦50期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沼氣、太陽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林業管理、防沙治沙等,1400多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員來華參加了培訓。
10. 阿富汗地震 中國又要出多少錢
哈哈,你操哪門子的心。巴鐵多給點,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