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偉人有哪些
包拯是安徽人
開封的歷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河南開封尉氏縣人。阮?之子。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與其侄阮咸皆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與當權的司馬氏集團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晉代高僧。名遁,以字行。開封人。年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
崔顥(?~754)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後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崔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艷,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贈王威古》和《游俠呈軍中諸將》,著力於人物意氣風度的描繪。詩中春草射獵、野中割鮮的場面,尤其寫得富有生氣。《雁門胡人歌》,寫秋日出獵、山頭野燒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時期從容醉酒的風習,極新穎別致。最有名的是七律《黃鶴樓》,李白讀後大為佩服,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詩評家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崔顥詩》1卷,收錄詩40多首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開封人。初仕周,領洪州防禦使,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改領歸德軍節度。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太平興國四年(979),進封衛國公。卒後追封威武郡王,謚武烈
鍾嗣成(約1279~約1360)元代戲曲家。字繼先,號丑齋。開封人,寄居杭州。曾屢試不中,遂潛心閉門從事戲曲著述。其主要著作《錄鬼簿》,上下兩卷,初稿寫成於至順元年(1330),後又訂正兩次。不僅記載了元代名家輩出劇作如林的盛況,並且從理論上對雜劇作出了初步總結與概括,具有極高的價值。他還著有《錢神論》等7種雜劇,今皆不傳;今存散曲52首。�
李夢陽(1475~1531)明代文學家。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甘肅慶陽)人,後遷扶溝(今河南扶溝縣)。其父為封丘王教授,遂家居祥符(今開封縣)。弘治進士,授戶部主事。因榷稅觸怒勢要而下獄,後獲釋。武宗時,劉瑾擅權,他代尚書韓文草疏彈劾劉瑾,被勒令辭官。劉瑾敗被誅,李遷江西提學副使,為權貴所惡,去職。在文學上,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稱明文壇「前七子「。有《空同子集》。
春秋戰國時期的信陵君,大音樂家師曠
北宋的大詞人柳永,好像還有李清照
近現代的柏揚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湯大臣。生於空桑(今開封杞縣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傳說為奴隸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湯賞識委以國政。後佐商滅夏,總理國事,歷佐湯、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傳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國政,被他放逐,3年後,太甲悔過,又接回復位。伊尹死於沃丁時。�
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戰國中期天文學家。開封人。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佔大象歷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其中雖有一些後人增添潤色之辭,仍不失原書面貌
張儀
【張儀】(?~前310)戰國時政治家。開封人。魏國貴族後裔,師鬼穀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創連橫破六國合縱。奉命使楚,瓦解齊楚聯盟,奪楚漢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張儀失寵,返魏為相,不久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10篇,今佚。�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戰國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傳說即今開封相國寺一帶。他才兼文武,禮賢下士,門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長平大捷,坑殺趙國兵將40萬之後,一舉包圍了趙國邯鄲。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援,魏王雖命晉鄙率兵10萬救趙,但懾於秦國恐嚇,又密令晉鄙把軍隊駐扎在魏趙交界處的鄴城,坐觀成敗。信陵君多次勸諫魏王救趙不成,後來他聽從大梁城夷門守關人、隱士侯贏所設竊符救趙之計,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帶力士朱亥一行來鄴城,晉鄙雖驗兵符,卻不願交出兵權。朱亥用大錘打死晉鄙,信陵君接管軍隊,擊破秦師,遂解邯鄲之圍
尉繚
【尉繚】生卒年待考。戰國後期政治家、軍事家。開封人。早年治學商君,深得改革變法之道。他還對兵事執著追求,十分精通。戰國後期,學派林立,圍繞著富國強兵,各國紛紛招賢納士,遂周
鄭眾
【鄭眾】(?~83)東漢經學家。字仲師。開封人。曾任大司農,世稱鄭司農,以別於宦官鄭眾。傳其父鄭興《左傳》之學,兼通《易》、《詩》,精三統歷。世稱鄭興父子為"先鄭",而稱鄭玄為"後鄭"。著作已佚,清馬國翰輯有《周禮鄭司農(眾)解詁》6卷,《鄭眾春秋牒例章句》1卷。�
蔡邕
【蔡邕】(132~192)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字伯喈。開封杞縣人。少時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愛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遂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等人奏請正定《六經》文字,得靈帝允許。蔡邕寫經於碑,使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世
蔡琰
【蔡琰】生卒年待考。東漢末詩人。字文姬。開封杞縣人。蔡邕之女。博學
阮瑀
【阮瑀】(約165~212)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開封尉氏縣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後為倉曹掾屬。善作書檄,能詩。作品存留甚少,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河南開封尉氏縣人。
支道林
【支道林】(314~366)晉代高僧。名遁,以字行。開封人。年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謨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
鄭道昭
【鄭道昭】(?~516)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書法家。開封人。字僖伯,自號中嶽先生。少而好學,博覽群書,初為秘書郎,徙外散騎常侍,遷國子祭酒。後為平
吳兢
【吳兢】(670~749)唐代史學家。開封人。少時勵志勤學,貫知經史。武後長安年間被詔入史館,撰修國史。不久,官拜右拾遺。武後長安至中宗景龍年間,正值佞臣武三思、張昌宗、張易之弄權之時,有些史官懼怕權勢,曲筆掩飾,吳兢對此非常鄙視,於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書》、《唐春秋》。他認為南北朝時期的齊、梁、陳、周及隋這五代的史書繁雜,就分別撰齊、梁、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參與撰修的史書有《唐書備闕記》10卷、《唐中宗實錄》20卷、《唐睿宗實錄》5卷、《開元昇平源記》1卷、《大唐十四家貴族譜》1卷、《古樂府》10卷、《樂府古題要解》2卷等。特別是《貞觀政要》一書,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爭議和勸諫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吳兢之手。
崔顥
【崔顥】(?~754)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後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崔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艷,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贈王威古》
薛居正
【薛居正】(912~981)宋初大臣、史學家。字子平。開封人。後唐清泰二年(935)進士。自晉至周累官至弘文館學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後,遷戶部侍郎。建隆三年(962),任樞密直學士,掌管全國的貢舉考試大權。任中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深得太祖器重,
石守信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開封人。初仕周,領洪州防禦使,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改領歸德軍節度。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太平興國四年(979),進封衛國公。卒後追封威武郡王,謚武烈。�
向敏中
【向敏中】(949~1020)北宋真宗朝宰相。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初任監丞右贊善大夫、著作郎。宋太宗"召見便殿,占對明暢",甚為賞識,命為戶部推官,出任淮南轉運副使。後入為戶部判官,知制誥,不久權判大理寺。向敏中為官廉潔,不入濁流。太宗欲委以大任,遭人妒忌,誣其收受犯官皇甫侃的重賄,經查證,純屬無中生有。太宗更加器重,100餘日內,官升數級,至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初登相位。
丁度
【丁度】(990~1053)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字公稚。開封人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子京。安陸(今湖北安
鄭克
【鄭克】生卒年待考。南宋官吏。字克明。開封人。宣和六年(1124)進士。南宋初歷官登仕郎、建康府上元縣尉和承直郎、湖州提刑司干辦官,他以五代時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獄集》為基礎,分類增補,附以評論,撰成《折獄龜鑒》。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獄訟案例選編,分釋冤、辯誣、鞫情、議罪、省過、懲惡、察奸、核奸、察賊、跡賊、嚴明、矜謹等20門,輯錄了上自春秋、戰國,下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有關平反冤案、斷獄量刑的案例270餘條,390餘事,並以按語的形式對其中大部分案例進行了分析
蘇漢臣
【蘇漢臣】生卒年待考。宋代畫家。開封人。徽宗時為宣和畫院待詔。高宗紹興年間復職。孝宗隆興初(1163)授承信郎。師劉宗古,繪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畫。用筆工整細勁,著色鮮潤,尤工貨郎擔和嬰兒嬉戲之景,情態生動。存世作品有《貨郎》、《秋庭嬰戲》等。�
孟元老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學家。開封市人。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王應麟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世居浚儀(今開封市),後遷居慶元(今浙江寧波)。淳?
鍾嗣成
【鍾嗣成】(約1279~約1360)元代戲曲家。字繼先,號丑齋。開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明代思想家。字子衡,號浚川。開封蘭考縣儀封鄉人。29歲中進士。其文有英氣,詩賦雅暢,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徐禎卿、邊貢並稱為"前七子"。1509
李夢陽
【李夢陽】(1475~1531)明代文學家。字天賜,又字獻吉,
李濂
【李濂】(1488~約1566)明代學者。字川父。開封人。少負俊才,正德八年(1513),河南鄉試奪魁。翌年中進士,年27歲。自此到38歲之間,歷任沔陽知州
高叔嗣
【高叔嗣】(1501~1537)明代文學家。開封縣人。字子業。嘉靖進士。歷任吏部主事,湖廣按察使。少受知於李夢陽,其詩清新婉約。有《蘇門集》。
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明末將領。字憲之,號道鄰。開封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西安府推官,後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再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他率師勤王,抵浦口而止。清軍攻陷北京,南明政權在南京建立,他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受奸臣馬士英排擠,
李岩
【李岩】(?~1644)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本名信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學者。字元亮,號櫟園老人。開封人。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拜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順治年間,官擢福建左布政使,至戶部右侍郎,因被參劾入獄,後釋放。康熙初起用為江安糧道,又因事被判絞罪,遇赦獲免,不久病死。周亮工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賴古堂集》、《因樹屋書影》、《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同書》
趙映乘
【趙映乘】(1619~?)清代官吏。字涵章。開
張伯行
【張伯行】(1652~1725)清初大臣。字孝先。開封蘭考縣人。生於書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歷官內閣中書,福建、江蘇巡撫,禮部尚
周之琦
【周之琦】(1782~1862)清代大臣。開封市人。字稚圭,號退庵。嘉慶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廣西巡撫。能詞,有《金梁夢月詞》、《懷夢詞》等。輯有《心日齋十六家詞選》。�
常茂徠
【常茂徠】(1788~1873)清代開封文化名人。字逸山,又號痛定
宋繼郊
【宋繼郊】(1818~1893)清代開封文化名人。字述之、術之、樹芝,號梅花道人、木雁道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選為優貢,次年中舉。咸豐八年(1858)任許州學正,後相繼任陳州府學、南陽府學教授等職。著述今存有《居學齋詩鈔》、《潁川集》、《西淮集》
李元慶
【李元慶】(1838~1904)清末農民抗糧領袖。開封市人。回族。
劉增?
【劉增?】(1845~1926)清末民初開封文化名人。字驤臣,晚號夢園。清同治三年(1864)舉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後在山東鄆城、郯城、菏澤、任平等縣任知縣,其間興學育人,平反冤獄,為人稱道。48歲時在順天府為官,繼而又任河南大學堂編書處
魏子青
【魏子青】(1870~1928)實業家。字步雲。回族。開封市人。
靳志
【靳志】(1877~1967)愛國民主人士。字仲雲。開封市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畢業於北京京師大學堂。後留學英法,在法國加入同盟會。民國年間,歷任各級政府高級官員。
秉志
【秉志】(1886~1965)生物學家。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農山、翟際潛。滿族。開封市人。民國2年(1913)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民國7年(1918)又獲哲學博士學位。民國9年(1920)回國,次年在南京高等師范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生物系。先後在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和復旦大學任動物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動物研究
丹鵬晏
【丹鵬晏】(1888~1911)辛亥革命烈士。乳名根柱
王毅齋
【王毅齋】(1896~1972)學者。開封市杞縣人。早年畢業於河南省高等學堂,民國12年(1923)赴法國、奧地利留學。民國17年(1928)畢業於維也納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民國19年(1930)任河南大學經濟系教授。民國36年(1947)組織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
陳玉璋
【陳玉璋】(1898~1976)書法家。開封市人。
杜孟模
【杜孟模】(1904~1974)教育家。開封市杞縣人。字宏遠。民國14年(1925)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先後在北京、濟南、開封等地任教。他堅持宣傳革命,組織中共外圍組織,動員青年投身抗日民族解放陣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開封高中校長、開封師專副校長、開封市副市長、鄭州大學數學系教授、民盟河南省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副省長等職
② 虎年出生的姓胡男孩取名
如果是男孩就叫胡滕鳳
女孩就叫胡穎鳳
③ 天賜的聲音第三季樂評人
比較有名的有丁太升
主持人:陳歡,浙江衛視主持人、歌手、演員、作家、樂隊主唱;代表作:中國夢想秀、心跳阿根廷、誰是大歌神、雅痞脫口秀、傑作。
音樂合夥人:胡彥斌,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代表作:紅顏、月光、訣別詩、你要的全拿走。
張韶涵,中國台灣女歌手、演員,代表作:寓言、遺失的美好、歐若拉。
胡海泉,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代表作:最美、冷酷到底。
周深,中國內地男歌手,代表作:大魚、燈火里的中國、和光同塵。
周延 (GAI),中國內地說唱男歌手,代表作:華夏、烈火戰馬、蘭花草。
飛行合夥人
信(中國台灣男歌手、演員,代表作:死了都要愛、海闊天空
阿雲嘎(中國內地音樂劇演員、歌手、影視演員,代表作:不朽的·THE ART、在遠方)
梁龍(中國內地男歌手、導演,代表作:瀟灑走一回、仙兒、煎餅俠)
吉克雋逸(中國內地彝族流行樂女歌手、影視演員,代表作:即刻出發、彩色的黑)
康姆士樂隊(中國台灣搖滾樂團,代表作: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
希林娜依·高(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代表作:顆粒季、U、夜晝)
陳意涵(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流行樂歌手,代表作:我是歲月你是星辰、戀戀小酒窩)
金潤吉(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原阿里郎組合主唱,代表作:蘭花指、路)
唐藝(中國內地流行樂歌手,代表作:飛蛾撲火、刺心)
肖若騰(中國男子體操運動員,2020東京奧運會男子個人全能亞軍
④ 爸爸姓胡,媽媽姓陳 寶寶出生於新歷2010年12月17日22:58 寶寶取什麼名字好
胡晨 胡成斌 胡陳坤 胡陳輝 胡陳閔 可選同音,也可選復姓。僅供參考,給孩子取孩子的名字是父母的最大權利和幸福。祝你們全家幸福,寶寶健康成長。
⑤ 好像有一個電視劇里有個人物叫天賜,是那個電視劇啊
如果是古裝劇的話是《永樂英雄兒女》,如正確,望採納
⑥ 中國5000年共有幾位皇帝(君王)
中國歷代紀元表
五帝(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
黃帝 堯
顓頊 舜
帝嚳
夏(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禹
泄
啟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發
槐 桀(履癸)
芒
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湯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陽甲
太甲 盤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廩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紂(辛)
周(約前11世紀—前256)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武王(姬發)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誦) 夷王(姬燮)
康王(姬釗) 厲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滿) 宣王(姬靜)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宮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約前11世紀—前256)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釐王(姬胡齊) (5) 庚子 前681 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閬)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鄭)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頃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驕) (26) 庚辰 前401
簡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靈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顯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貴) (25) 丁巳 前554 慎靚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國(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漢(前206—公元220)
西漢(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劉盈) (7) 丁未 前194 五鳳(4) 甲子 前57
高後(呂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劉恆) (16) 壬戌 前179 黃龍(1) 壬申 前49
(後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劉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劉啟)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後元)(3) 戊戌 前143 竟寧(1) 戊子 前33
武帝(劉徹)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劉驁)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陽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鴻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綏和(2) 癸丑 前8
天漢(4) 辛巳 前100 哀帝(劉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壽(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劉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後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嬰(王莽攝政) 居攝(3) 丙寅 6
昭帝(劉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鳳(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國(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鳳(6) 甲戌 14
宣帝(劉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節(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劉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
建武(23)
乙酉
26
沖帝(劉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質帝(劉纘)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劉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劉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劉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興(2) 癸巳 153
和帝(劉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壽(4) 乙未 155
元興(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殤帝(劉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劉祜) 永初(7) 丁未 107 靈帝(劉宏) 建寧(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寧(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獻帝(劉協) 初平(4) 庚午 190
順帝(劉保) 永建(7) 丙寅 126 興平(2) 甲戌 194
陽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漢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國(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黃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叡) 太和(7) 丁未 227 高貴鄉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龍(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奐)(陳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齊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漢(221—263)
昭烈帝(劉備)
章武(3)
辛丑
221
後主(劉禪) 景耀(6)
戊寅
258
後主(劉禪) 建興(15) 癸卯 223 炎興(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吳(222-280)
大帝(孫權) 黃武(8)
壬寅 222
景帝(孫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黃龍(3) 己酉 229 烏程侯(孫皓) 元興(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烏(14) 戊午 238 寶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鳳(1) 壬申 252 鳳凰(3) 壬辰 272
會稽王(孫亮) 建興(2) 壬申 252 天冊(2) 乙未 275
五鳳(3) 甲戌 254 天璽(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紀(4) 丁酉 277
晉(265—420)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寧(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興(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懷帝(司馬熾)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馬鄴) 建興(5) 癸酉 313
永寧(2) 辛酉 301
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興(4) 戊寅 318 興寧(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馬紹) 永昌 壬午 322 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寧(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馬衍) 太寧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興(3) 壬寅 402
康帝(司馬岳) 建元(2) 癸卯 343 義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劉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劉義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劉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劉義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劉駿) 孝建(3) 甲午 454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順帝(劉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廢帝(劉子業) 永光(1) 乙巳 465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蕭鸞)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蕭賾)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蕭昭業) 隆昌(1) 甲戌 494 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蕭昭文) 延興(1) 甲戌 494
和帝(蕭寶融) 中興(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蕭衍) 天監(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簡文帝(蕭綱) 大寶(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聖(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紹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蕭繹)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蕭方智)
* 有的地區用至6年。
* *有的地區用至3年。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陳頊)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陳蒨) 天嘉(7) 庚辰 560 後主(陳叔寶)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禎明(3) 丁未 587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興(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興(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賜(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詡)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龜(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義(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濬) 興安(3) 壬辰 452 長廣王(元曄) 建明(2) 庚戌 530
興光(2) 甲午 454 節閔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興(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脩) 太昌(1) 壬子 532
獻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興(1) 壬子 532
皇興(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 天平(4)
甲寅
534
興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後主(高緯) 天統(5) 乙酉 565
廢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寧(2) 辛巳 561 幼主(高恆)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寶炬)
大統(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廢帝(元欽)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靜帝(宇文闡)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楊堅) 開皇(20)
辛丑
581
煬帝(楊廣)
大業(14) 乙丑 605
仁壽(4) 辛酉 601 恭帝(楊侑) 義寧(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淵)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貞觀(23) 丁亥 627 開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寶(15) 壬午 742
顯慶(6) 丙辰 656 肅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龍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總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寶應(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廣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儀鳳(4) 丙子 676 大歷(14) 丙午 766
調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適)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興元(1) 甲子 784
開耀(2) 辛巳 681 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順宗(李誦) 永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憲宗(李純)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顯又名哲) 嗣聖(1) 甲申 684 穆宗(李恆) 長慶(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寶歷(3) 乙巳 825
武後(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寶歷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開成(5) 丙辰 836
載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會昌(6) 辛酉 841
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長壽(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載(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證聖(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冊萬歲(2)
乙未
695
廣明(2) 庚子 880
萬歲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萬歲通天(2) 丙申 696 光啟(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聖歷(3) 戊戌 698 昭宗(李曄) 龍紀(1) 己酉 889
久視(1) 庚子 700 大順(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長安(4) 辛丑 701 乾寧(5) 甲寅 894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
神龍(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龍(4) 丁未 707 天復(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雲(2) 庚戌 710 天祐(4) 甲子 904
太極(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祐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本表在這段期間內干支後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歷,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歷的計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後去年號,但稱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開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貞明(7) 乙亥 915
龍德(3) 辛巳 921
後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閔帝(李從厚) 應順(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從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長興(4) 庚寅 930
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貴) 天福* 壬寅 942
開運(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後漢(947—950)
高祖(劉暠,本名知遠) 天福*
丁未
947
隱帝(劉承祐) 乾祐 戊申 948
乾祐(3) 戊申 948
* 後漢高祖即位,仍用後晉高祖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 隱帝即位未改元。
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 廣順(3)
辛亥
951
世宗(柴榮)
顯德*
甲寅
954
顯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訓) 顯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趙禎) 慶歷(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祐(6) 己丑 1049
開寶(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 太平興國(9) 丙子 976 嘉祐(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趙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趙頊) 熙寧(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豐(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趙煦) 元祐(9) 丙寅 1086
真宗(趙恆) 咸平(6) 戊戌 998 紹聖(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趙佶) 建中靖國(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寧(5) 壬午 1102
乾興(1) 壬戌 1022 大觀(4) 丁亥 1107
仁宗(趙禎) 天聖(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祐(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寶元(3) 戊寅 1038 欽宗(趙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趙昀) 寶慶(3) 乙酉 1225
紹興(32) 辛亥 1131 紹定(6) 戊子 1228
孝宗(趙昚) 隆興(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祐(12) 辛丑 1241
光宗(趙惇) 紹熙(5) 庚戌 1190 寶祐(6) 癸丑 1253
寧宗(趙擴) 慶元(6) 乙卯 1195 開慶(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開禧(3) 乙丑 1205 度宗(趙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趙韅) 德祐(2) 乙亥 1275
端宗(趙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趙昺) 祥興(2) 戊寅 1278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10)
丁卯
907
開泰(10) 壬子 1012
神冊(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贊(5) 壬午 922 興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顯(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顯*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寧(10) 乙未 1055
會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祿(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應歷(19) 辛亥 951 壽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賢) 保寧(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統(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慶(10) 辛卯 1111
聖宗(耶律隆緒)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統和(30) 癸未 983
遼[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旻,本名阿骨打) 收國(2)
乙未
1115
章宗(完顏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輔(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顏晟) 天會(15) 癸卯 1123 衛紹王(完顏永濟)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顏亶) 天會* 乙卯 1135 崇慶(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寧(1) 癸酉 1213
皇統(9) 辛酉 1141 宣宗(完顏珣) 貞祐(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顏亮) 天德(5) 己巳 1149 興定(6) 丁丑 1217
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顏守緒)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顏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開興(1) 壬辰 1232
章宗(完顏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興(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碩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監國)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窩闊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馬真後(稱制) —(5) 壬寅 1242 天順帝(~阿速吉八) 天順(1) 戊辰 1328
定宗(~貴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圖帖睦爾) 天歷(3) 戊辰 1328
海迷失後(稱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憲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順(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統(5) 庚申 1260 寧宗(~懿璘質班) 至順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順帝(~妥懽帖睦爾) 至順 癸酉 1333
成宗(~鐵穆耳) 元貞(3) 乙未 1295 元統(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後)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愛力育黎拔力八達) 皇慶(2) 壬子 1312
延祐(7) 甲寅 1314
* 明宗於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復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祐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樂(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熾)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載垕) 隆慶(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鈞) 萬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鎮) 正統(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鈺)(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啟(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鎮) 天順(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檢) 崇禎(17) 戊辰 1628
憲宗(朱見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35年。
清[愛新覺羅氏](1616—1911)
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努爾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顒琰) 嘉慶(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極) 天聰(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寧)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薴) 咸豐(11) 辛亥 1851
世宗(~福臨) 順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載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聖宗(~玄燁)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載湉) 光緒(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儀 宣統(3) 己酉 1909
高宗(~弘歷)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民國(38) 壬子 1912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數吧!
⑦ 電影豪門夜宴上有多少位明星
有202位明星。包括梅艷芳、吳君如、吳孟達、李嘉欣、譚詠麟等。
1、梅艷芳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西合浦,歌影雙棲發展藝人,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及首位女會長。
1982年獲「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推出了個人第一張專輯《心債》。1983年,唱片《赤色梅艷芳》主打《赤的疑惑》開始走紅,唱片五白金。
1985年-1986年跨年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
2、吳君如
吳君如,1965年8月2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省番禺,中國香港女演員、導演、歌手、主持人。
16歲進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之後在TVB參演電視劇,1988年參演王晶執導的《霸王花》系列電影,正式在電影圈發展。
1993年,發表粵語專輯《我有我的溫柔》,並獲得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生力軍女歌星銀獎。1999年憑借主演電影《洪興十三妹》獲得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3、吳孟達
吳孟達,香港男演員,1953年1月2日出生於福建廈門,七歲隨父母移居至香港。
1973年投考了無線電視的藝員培訓班。1979年憑著《楚留香傳奇》中的「胡鐵花」一角受到注意。1981年參演了第一部電影《執法者》。1991年憑借電影《天若有情》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1992年憑借電影《逃學威龍》獲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4、李嘉欣
李嘉欣,1970年6月20日出生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華語影視演員。
1989年,李嘉欣主演其首部生活劇《花月佳期》,從而進入演藝圈。1990,主演古裝片《倩女幽魂Ⅱ:人間道》。1992年,主演王晶執導的劇情片《賭城大亨II之至尊無敵》;隨後,主演程小東執導的武俠片《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5、譚詠麟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中國香港男歌手、音樂人、演員。
1968年,譚詠麟加入Loosers樂隊,從而進入演藝圈。1973年擔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5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大家樂》。1978年溫拿樂隊解散後以個人身份發展。
1979年赴台灣發展事業,同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借劇情片《假如我是真的》獲得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⑧ 我國古代到至今安灰有多少名人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曾培育出道教文化、桐城派、建安文學、北宋理學、徽文化等,涌現出老子、莊子、管子、曹操、華佗、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胡適等一批著名歷史人物。
安徽省古代著名人物一覽
朱元璋
朱棣
朱權
朱淑真
朱溫
朱友貞
曹植
楊光先
曹霸
鮑叔牙 蹇叔
畢升
朱能
曹操
周瑜
曹真
曹丕
曹洪
方以智
吳敬梓
英布
塗女
包拯
桓譚
文翁
桓榮
范滂
左慈
文翁
年羹堯
劉安
陳阿嬌
陳嬰
華佗
周景
陶謙
吳汝綸
魯肅
呂蒙
吳長慶
虛谷錢
左光斗
桓溫
桓伊
夏侯霸
桓玄
劉惔
馬其昶
陳武
蔣欽
薛綜
張樂行
夏侯淵
夏侯惇
戴逵
夏侯玄
耿詢
陸建章
戴本孝
方臘
萬敬儒
胡仔
呂本中
呂祖謙
胡舜陟
湯和
文欽
汪華
李紳
司空圖
崔白
楊行密
羅願
呂夷簡
張孝祥
高太後
張耒
何敬容
汪倫
張籍
杜荀鶴
陳翥
劉長卿
宗杲
李公麟
梁紅玉
魯宗道
吳潛
程敏政
汪機
鄧愈
馬秀英
何震
劉福通
徐達
郭子興
胡惟庸
常遇春
馮勝
傅友德
沐英
藍玉
廖永忠
許國
廖永安
薛顯
丁德興
金朝興
李善長
陳德
胡大海
顧時
許國
耿再成
華高
耿炳文
仇成
沐天波
龔鼎孳
呂公弼
郭英
趙普勝
陳德
郭興
馮國勝
吳禎
張居正
韓政
程大位
張德勝
王希呂
劉伶
何文輝
鄭用
陶安
樂韶鳳
齊琦
蕭雲從
齊鼎
查士標
戴名世
汪之瑞
齊傑
張子明
張英
方苞
胡宗憲
姚鼐
齊之鸞
張潮
劉大櫆
梅文鼎
王貞儀
孫逸
繆大亨
湯鵬
弘仁
曹振鏞
戴震
葉天賜
澄之
曹文植
張廷玉
凌廷堪
梅清
劉銘傳
許褚
王蕃
孫家鼐
劉馥
胡雪岩
甘羅
吳次尾
李鴻章
袁大化
曹仁
聶士誠
桓范
丁奉
丁汝昌
龐勛
錢澄之
姚瑩
方士庶
巴慰祖
方東樹
梅庚
汪士慎
吳敬梓
汪道昆
安徽省近現代著名人物一覽
陳獨秀
胡適
張恨水
楊文會
孫立人
孫大光
韓伯棠
衛立煌
周學熙
鄧稼先
周馥
吳汝綸
楊月樓
孫多森
張治中
戴安瀾
李克農
黃緯祿
葉春善
吳谷
王稼祥
王亞樵
李經方
段祺瑞
徐樹錚
柯慶施
任新民
許世英
徐謙
葉元龍
葉以群
柏文蔚
陳長庚
楊小樓
馮玉祥
陶行知
陳延年
王明
陳喬年
皮定均
方先覺
洪沛霖
黃賓虹
劉文典
朱光潛
許繼慎
張曙
趙朴初
洪學智
徐克勤
劉開渠
吳作人
章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