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興鎮的地理環境
龍興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東經106°448,北緯30°4221,東臨長江支流御臨河,背依鐵山山脈石壁山,座落在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里,位於周邊的四大場鎮和四大自然風景區中部,東與洛磧鎮相鄰,南與重慶江北區復盛鎮、魚嘴鎮接壤,西與玉峰山鎮連界,北與石船鎮交界。距區府駐地兩路鎮22公里,距重慶市中心區36公里。
龍興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據《江北縣志》記載,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商品發達,置隆興場,傳說明初建文帝曾在此地一小廟避難,場鎮也因此得名而興旺起來。隨著場鎮的發展,商家客棧日趨繁榮,使之成為重慶原江北縣有名的旱碼頭。民國初改為龍興場,民國18年置龍興鎮,民國30年撤鎮建龍興場。解放後設江北縣二管區,轄7個鄉,1956年改為龍興鎮區公所,1958年改為龍興人民公社,1988年建龍興鎮,1993年撤區並普福鄉建鎮,2003年並天堡寨鎮部分,2007年並御臨鎮和玉峰山鎮高筍村,即龍興鎮。
龍興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面對長壽山脈,背依鐵山山脈,緊靠長江支流御臨河流經鎮內27公里,坐落在四周高,中間低的小盆地內,東與洛磧鎮相連,西與玉峰鎮接壤,南與江北區復盛毗鄰,北與石船交界,距渝北區所在地44公里,距重慶市中心36公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至2009年,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後,龍興與市區的距離將大大縮短,至重慶主城區半小時車程,至區所在地和重慶江北機場20分鍾左右車程。將來的龍興,2公里處有重慶輕軌兩條線路站點,1公里處有通行300噸級船舶的御臨河碼頭,有直通統井的一級公路幹道。交通四通八達,出行十分便捷。 龍興古鎮的民俗文化。據記載,在龍興街上很早就有了川劇座唱、茶館評書、秧歌腰鼓。場上的幾個玩友班子長期座唱,外地戲劇班子和評書藝人也常來龍興場串演,萬年台的川劇一唱就是十天半月,茶館的長篇評書一說就是幾大部,每到逢年過節,便是各種民風民俗的大展示。想當年,百年老字型大小的酒館、醬園鋪、葯房、豆乾坊、炸油坊、酒廠等店鋪開門大吉,生意紅紅火火,各種傳統商品,農用傢具,特色小吃琳琅滿目,古色古香,小商販的吆喝聲,叫賣聲聲聲入耳,好不熱鬧。
自2003年10月正式啟動古鎮旅遊開發以來,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整個古鎮保護性建設已基本完成,引資近仟萬元新建的集休閑、娛樂、購物、吃住以及民風民俗展示的民俗文化一條街也即將建成投入使用。龍興鎮舉辦首屆古鎮旅遊文化節,展現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獨特魅力,屆時,龍興古鎮將正式向遊客開放。 悠久的歷史鑄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孕育出特有的魅力。古鎮巴渝民俗傳統文化濃厚,民風淳樸。巴渝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源流長的一部分。古鎮保留了許多傳統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巴渝民俗民情,川劇座唱、茶館證書、秧歌鼓等。
古鎮人傑地靈,造就了不少英雄豪傑、文人黑客。
距鎮南不到兩公里的「建威將軍府」,系清代將軍雷應山的住宅,雷應山授命去雲南邊境平亂,立下赫戰功,威震邊陲,被光緒帝封為「建威將軍」。
解放前,出生在龍興的中共地下黨員、川東華鎣山武裝游擊隊司令曾霖,經常在龍興一帶開展地下工作,成立了中共龍興地下黨支部,為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鎮的最高學府育仁中學,是1945年國共合作時由共產黨員倡導創辦,國民黨元老馮玉祥將軍同意並出任董事長的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學校依山傍水,竹林蔥郁,古木參天,美麗的校園,寬大的運動場,名師眾多,教書育人,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解放前出生在關口場、解放後在龍興育仁中學讀書,1961年在校應征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桂全智,曾參加中印、中越自衛反擊戰,西藏平叛,智能雙全,軍功卓越,從戰士逐級榮升為將軍,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十三軍軍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
另有教育界知名人士任純嘏、羅道成、江維翰、雷學實、音樂家賀光明、書畫家賀子輝、周近瞧、賀亮國等出生在龍興古鎮,他們勤學實幹事業有成,建樹超群,成果菲然,為古鎮增添了光彩,成為家鄉人民學習的榜樣!
2. 2021中國多少農民
1,大約5.56億人左右 2021年中國的農民還有大約5.56億人左右。 從1949年開始中國有5.4億人,其中農村人口佔比89.36%;
2,而到了2018年,全國人口已近14億,農村人口佔比卻降至40.42%。也就是說,中國14億人口中有40.42%是農民,而粗略計算截止2018年中國農民還有5.6億左右。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所以到2021年中國農村人口數可能在5.57億左右。
拓展資料:
一,截止2021年,中國的農民還有大約5.57億人左右。 從1949年開始中國有5.4億人,其中農村人口佔比89.36%;而到了2018年,全國人口已近14億,農村人口佔比卻降至40.42%。這意味著,70年,中國農民佔比減少五成。
二,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實落地,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三,隨著前外籍特種兵朱賢健在吉林市的野外度過41天之後被抓獲,人們又回憶起中國真正的野外生存之神--劉連仁的故事。 這是因為與小野田寬郎、中村輝夫等在南洋熱帶群島上的野外生存相比,劉連仁的經歷更為嚴酷:他是在與中國吉林省緯度相近的日本北海道的野外獨自生存了長達13年之久!而且與小野田、中村這些經歷過野外生存訓練的二戰日本兵不同,劉連仁在逃出北海道的明治煤礦時只是一名來自中國山東高密的農民,他甚至連自己身在哪裡都不太清楚。
四,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中原王朝一般都專心經驗中原和江南地區。至於東北地區,即使能進行控制,主要作用也是作為軍事要塞,抵禦北方的各個游牧民族。這一模式始終沒有改變,在明朝時期,北方邊境分為九邊重鎮,其中就有遼東鎮。在明朝末期,清朝的主要地盤就是東北地區。當時,清朝的首都是沈陽。不過請注意,作為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當時東北地區的人口並不多。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
五, 當時,清朝把東北地區當做自己的龍興之地。而且清朝一直有返回東北地區的計劃,因此,清朝高層嚴禁中原地區的百姓進入東北,封關令長達百餘年。在這段時間里,東北地區的人口很少。截止鴉片戰爭爆發時,東北地區的總人口也只有300餘萬,還不到中原各個大省的零頭。在清朝的末期,天災人禍連接不斷。乾旱水澇連續出現,其他自然災害比比皆是。但朝廷的賦稅越來越重,百姓的生活很難維持。
3. 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管轄哪些鄉鎮
龍江縣面積6197平方千米。總人口60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龍江鎮。郵編:161100。代碼:230221。區號:0452。拼音:Longjiang Xian。龍江縣治原設於齊齊哈爾,後遷富拉爾基,50年代遷朱家坎(即今龍江鎮)。轄5個鎮、9個鄉:龍江鎮、景星鎮、龍興鎮、山泉鎮、七棵樹鎮、白山鄉、黑崗鄉、廣厚鄉、華民鄉、哈拉海鄉、杏山鄉、頭站鄉、魯河鄉、濟沁河鄉。衛生院: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龍江縣興隆川鄉衛生院齊齊哈爾龍江縣龍江鎮衛生院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頭站鄉衛生院頭站鄉
龍江縣龍興鎮衛生院龍興鎮
龍江縣龍江鎮衛生院龍江鎮鎮府街
龍江縣合山鄉衛生院合山鄉九里村
龍江縣東華鄉衛生院東華鄉
龍江縣魯河鄉衛生院龍江縣光華村衛生所山泉鎮光華村龍江縣對寶鄉衛生院對寶鄉官窯村
龍江縣龍南畜牧場衛生院龍江鎮龍景路44號龍江縣福山永鄉衛生院
等等 反正是不少 呵呵醫院只有四家大的 龍江縣第二人民醫院龍江縣第一醫院龍江縣中醫院龍江縣婦幼保健站
4. 龍興這邊的房子適合投資嗎
龍興這邊的房子適合投資。
龍興鎮,隸屬於重慶市渝北區,地處渝北區東南部,東與洛磧鎮以白岩山脈南段的張關山為界,南與江北區的復盛鎮、魚嘴鎮相連,西依鐵山山脈與玉峰山鎮相鄰,北與石船鎮接壤,距渝北區人民政府駐地16千米,區域總面積111.31平方千米。
清初,龍興鎮一帶置有隆興場;1989年12月25日,由龍興鄉改為龍興鎮。截至2018年末,龍興鎮戶籍人口為60466人。截至2020年6月,龍興鎮下轄14個社區、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龍華路266號。
交通:
龍興鎮有滬渝高速公路、5001繞城高速公路過境,其中渝宜高速境內長0.4千米,雙向四車道,有箭沱灣1個出口,通往宜昌:5001繞城高速境內長7.5千米,雙向六車道,有龍興1個出口,通往重慶主城。2011年末,龍興鎮有縣鄉(鎮)級公路10條,總長54千米。
5. 盧姓在哪裡最聚居多
當代,盧姓人口約有650萬,約佔中國漢族人口0.47%,排在第四十二位。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二省區,兩省區約占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於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肅,六省盧姓約占總人口29%。盧姓人口分布示意圖表明:在桂粵海、貴湘大部、贛閩台南部、雲南東部、浙江東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盧姓在當地人口比例多為0.48%以上,上述地區居住了大約56%的盧姓人群;在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盧姓在當地人口比例多為0.24%一0.56%之間,上述地區居住了大約40%的盧姓人群。中國大陸形成了以兩廣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盧姓聚集地區。
6. 攸縣的總人口是多少萬下設多少個鄉鎮
攸縣位於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總面積2651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城關鎮 轄:永佳、勝利、西閣、聯星、雪花、百花、聯西、蔡家坳、西閣庵、西街、中街、東街、北街、建設街、文化路15個居委會; 胡公廟、萬古橋、江橋3村委會。 黃豐橋鎮轄:湖麗坪居委會;昭村、嚴塘、烏井、東岳山、南溟橋、豐隴、萬新橋、楊濱、大豐、吉林橋、閣前、廟背、廣黃、廣志、大塘、廣寒、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23個村委會。 酒埠江鎮轄:江東、江南、江北3個居委會;酒江、社田、白石沖、草田、大坪、慈豐山、瑤貝、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佳洲、潭家壠、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柘雙、東塘、東田、官田22個村委會。 桃水鎮轄:桃水、泉塘沖2個居委會;小集、尤布坳、泉塘、三里、竹塘、夏泉、灣田、褚家橋、甘蔗橋、竹如山、遼沖、謝家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家沖、睦田、清江橋、楊木塘20個村委會。 鸞山鎮轄:建新居委會;琴陂、廟下、咸弦、咸周、新和、東院、利洞、鄒家坊、上壠、江沖、上坪、陶坪、江邊、龍會、南岸、南源、皮佳、老漕、東沖、漕聯、新漕、七里、桃源、三聯、殷江25個村委會。 皇圖嶺鎮轄:西街居委會;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雙和、新和、龍和、共和、高和、湖塘、富厚、龍塘沖、港口、樓下、譚家、桂閣塘、丹塘、筆增、筆田、筆塘、皇新、皇圖23個村委會。 網嶺鎮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羅坪、慈嶺、楊家洲、里旺、竹實沖、新陂、漣灘、槐塘、西塘、良江、北聯、東沖、陶和、龍形、大新、北坪、小坪、笙塘、荷葉、洞井、宏市21個村委會。 新市鎮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呂家陂、大橋頭、福壽灣、長茹、打古堆、山門、觀塘沖、桐梓、龍家場、易清潭、桐樹、新市、新中、新聯、回龍、回湖、回武、光明、文和、文普、文明、庚子22個村委會。 丫江橋鎮轄:雙江居委會;石牛頭、學堂坪、仙石、杉嶺下、廟灣、鐵爐塘、皮沖、增家台、皮家如、嚴湖、涼源、河源、新田、盆上、爛木塘、王佳久、高潮、雙江、陽家台、高峰、田峰、雙峰、明月、新橋、安山、栗山、桐山、雙富、中華、和平、團倉、頭度、塘陂、新江34個村委會。 淥田鎮轄:新街、八角2個居委會;存陽、存高、存聯、存壠、五豐、五星、五一、陂壠、樓塘、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18個村委會。 柏市鎮轄:第一居委會;泉康、泉塘、風塔、石橋、富頭、庫前、溫水、中洲、湖廠、坪峰、樟井、牆背、龍下、柏市、塔院15個村委會。 大同橋鎮轄:善橋居委會;界江、大板、丁家龍、羅譚、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黃沙橋、新虎塘、回頭壠19個村委會。 上雲橋鎮轄:龍形花園居委會;老頭嶺、高車頭、馬坊橋、尹佳向、上雲橋、附塘陂、七里坪、楓嶺、李家巷、宋家洲、馮家坳、青塘、楊柳、高嶺、瑤塘、江南、烏坳、高岸、候聯、候市、圳江、宏文、大屋、對江、沙陵陂、田富、虎形、宏田28個村委會。 菜花坪鎮轄:菜花、蘇州2個居委會;菜壠、菜坪、菜塘、流和、流塘、譚安、譚洲、譚橋、東南、東郊、東聯、蘇西、蘇江、蘇塘14個村委會。 轄:譚家壠居委會;恆樹壠、南田、杏塘、郭家洲、賀家坪、達水橋、老屋壠、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家壠、黃家壠、佳台、佳聯、八合沖、扶竹沖、杏甲台、金坑、羅家橋、老虎岩、市大、界市、花石壠23個村委會。 高梘鎮轄:高梘居委會;山關、中田、龍上、安豐、界頭、方聯、方春、高龍、新樂、朋樂、三星、三龍、師塘13個村委會。 鍾佳橋鎮轄:平江、平升、平田、方龍、方興、盤陂、白竹、鍾聯、鍾橋、鍾先、協塘、排樓12個村委會。 銀坑鄉轄:居聯、幽居、下洞、洲上、下田、高樓、銀坑、璜坑、銀塘、梘頭、南水、西沖12個村委會。 湖南坳鄉轄:土田、沙洲、杜口、龍井、高田、半山、下壠、田安、田黃、田立、田心、大興、大瑞、車塘、黃村、自嶺、自村、自友、崇新19個村委會。 坪陽廟鄉轄:聯和、寧家坪、聯盟、龍興、龍中、龍旺、坪雙、坪塘、坪台、坪龍、坪泉、公平、中心、桐嶺、雙松、雙凡、雙雅、龍泉、沖台、南洋、筆伍21個村委會。 檟山鄉轄:上湖、寶山、南嶽沖、燈龍橋、沙峰、止步前、龍盤洲、地木沖、黃泥沖、湖沙壠、大倉、株形、坪田、網金、倉下、武佳龍、巷口山、潘田灣、賀家灣、伏陂、張家如21個村委會。 蓮塘坳鄉陽升觀、月龍、聯龍、大龍、谷星、沈和、中江、涼江、星坪、山田、山和、上村、先鋒新華、新民、新龍、新朝、沿龍、沿倉、柘合、山背、春聯、雙沿、同聯、銅羅、同心、新豐、盤龍、盤聯、巨建、巨田、巨中、巨西、巨洲、春洲、春龍、春塘、春風38個村委會。 高和鄉轄:旺田、旺龍、青塘、址陂、馬址陂、白龍、白聯、白艷、小塘、潘塘、高塘、高聯、大和、竹美、竹豐、竹萬16個村委會。 鴨塘鋪鄉轄:洪家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雙橋、西洋壠、邱家壠、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龍湖、謝家壠、桐壩、白日沖、楊木港、發龍、陰山港19個村委會。
7. 龍興鎮多少人口
人 口 5.2萬人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龍興鎮(原名李三店)位於龍江縣西部,屬半山區。東與碾子山區相鄰,距濱洲鐵路線15公里;西與內蒙古扎蘭屯市周邊五個鄉鎮接壤,與國家一級國道相距40華里;南靠山泉鎮、濟沁河鄉。龍興鎮屬合並鄉鎮,由原雅魯河鄉、龍興鎮合並而成。
8. 2021中國多少農民
2021的數據還沒有出來,只有2020年的。
2020年我國總人口預計達14.2億人。
「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出生人口性別比從117.94下降到113.51,2015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75億人。
「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明確,2020年,全國總人口將達到14.2億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長率6‰左右,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到112以下。
2020年,出生政策符合率和出生人口信息准確率都將升至90%;免費計劃生育基本技術服務覆蓋率達到100%;流動人口目標人群計劃生育服務覆蓋率升至90%。
我國還將加強出生人口監測,跟蹤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協調制定和完善鼓勵按政策生育的經濟社會政策。
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加大對計劃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農村計劃生育雙女家庭,繼續實行現行各項獎勵扶助政策,在社會保障、集體收益分配、就業創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
9. 重慶市渝北區
渝北區轄12個街道、12個鎮:雙龍湖街道、龍溪街道、回興街道、雙鳳橋街道、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天宮殿街道、翠雲街道、龍山街道、龍塔街道、大竹林街道、悅來街道、禮嘉鎮、石船鎮、大盛鎮、洛磧鎮、古路鎮、玉峰山鎮、龍興鎮、統景鎮、大塆鎮、茨竹鎮、興隆鎮、木耳鎮。其中,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天宮殿街道、翠雲街道、大竹林街道、禮嘉鎮委託北部新區管理。
2003年6月5日,渝北區將現有的4個鄉、2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不含北部新區)調整為20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撤銷4個鄉、4個鎮,保留9個鎮、3個街道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更名2個鎮,調整11個鎮、1個街道的行政區域。調整後,24個鎮、街道的平均面積由調整前的41.4平方千米擴大至55.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22200人增至29600人。北部新區4個鎮建制不變(渝府[2003]144號):
一、撤銷4個鄉、4個鎮:撤銷華秦鄉、黃印鄉、龍安鄉、白岩鄉和沙坪鎮、天堡寨鎮、石鞋鎮、永慶鎮。
二、保留9個鎮、3個街道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保留洛磧鎮、悅來鎮、王家鎮、高嘴鎮、古路鎮、石船鎮、麻柳沱鎮、大盛鎮、舒家鎮和雙龍湖街道辦事處、回興街道辦事處、龍溪街道辦事處。
三、更名2個鎮:將保留的中河鎮更名為華鎣山鎮,舒家鎮更名為御臨鎮。
四、調整11個鎮、1個街道的行政區域
木耳鎮:政府駐地木耳場。轄原木耳鎮和石鞋鎮所屬行政區域。面積83.5平方千米,總人口370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901人。轄34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
興隆鎮:政府駐地興隆場。轄原興隆鎮和永慶鎮所屬行政區域。面積93.5平方千米,總人口3537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080人。轄36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華鎣山鎮:政府駐地中興場。轄原中河鎮和華秦鄉所屬行政區域。面積75平方千米,總人口2058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30人。轄21個村委會。
張關鎮:政府駐地張關場。轄原張關鎮和白岩鄉所屬行政區域。面積44平方千米,總人口106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27人。轄15個村委會。
統景鎮:政府駐地統景場。轄原統景鎮、龍安鄉和黃印鄉(除龍尾村、榮光村、梨塆村、金擔村外)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12.3平方千米,總人口4482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281人。轄53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明月鎮:政府駐地明月場。轄原明月鎮和黃印鄉的龍尾村、榮光村、梨塆村、金擔村所屬行政區域。面積37.6平方千米,總人口192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18人。轄21個村委會。
龍興鎮:政府駐地龍興場。轄原龍興鎮和天堡寨鎮(除三橋村、高筍村、青林村、支援村1、2組外)所屬行政區域。面積54.62平方千米,總人口379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13人。轄30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玉峰山鎮:政府駐地玉峰場。轄原玉峰山鎮和石坪鎮的新坪村及天堡寨鎮的三橋村、高筍村、青林村、支援村1、2組所屬行政區域。面積48.56平方千米,總人口1417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45人。轄13個村委會。
石坪鎮:政府駐地石坪場。轄原石坪鎮(除新坪村外)所屬行政區域。面積43.32平方千米,總人口2329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685人。轄24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茨竹鎮:政府駐地茨竹場。轄原茨竹鎮(除芋河村外)所屬行政區域。面積60.25平方千米,總人口2470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22人。轄29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大塆鎮:政府駐地大塆場。轄原大塆鎮和茨竹鎮的芋河村所屬行政區域。面積60.25平方千米,總人口200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231人。轄24個村委會。
雙鳳橋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地雙鳳橋。轄原雙鳳橋街道和沙坪鎮所屬行政區域。面積95.2平方千米,總人口8538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5384人。轄33個村委會,6個社區居委會。
2005年,渝北區轄8個街道、22個鎮:雙龍湖街道、龍溪街道、回興街道、雙鳳橋街道、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天宮殿街道、翠雲街道、大竹林鎮、禮嘉鎮、悅來鎮、王家鎮、御臨鎮、石船鎮、大盛鎮、麻柳沱鎮、洛磧鎮、古路鎮、高嘴鎮、石坪鎮、玉峰山鎮、龍興鎮、張關鎮、統景鎮、明月鎮、大塆鎮、華鎣山鎮、茨竹、興隆鎮、木耳鎮。其中,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天宮殿街道、翠雲街道、大竹林鎮、禮嘉鎮委託北部新區管理。
2006年10月1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渝北區龍溪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渝府[2006]205號)同意龍溪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具體調整如下:
一、調整龍溪街道行政區域及辦事處駐地。調整後的龍溪街道位於龍華大道—紅石路—紅石支路中心線以東、民安大道—紫荊路中心線以西,管轄原龍溪街道所轄嘉州花園、武陵路、松橋路、金紫山、花卉園等5個社區和龍湖、金龍路社區的東部區域,幅員面積約5.6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松橋路7號(原龍溪街道開發辦辦公樓)。
二、新設2個街道
(一)龍山街道。位於龍華大道—紅石路—紅石支路中心線以西地區,管轄原龍溪街道所轄冉家壩、龍山路、花園新村、龍脊新村、余松路等5個社區和龍湖社區、金龍路社區的西部區域,幅員面積約6.4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龍山路70號(原龍溪街道辦事處駐地)。
(二)龍塔街道。位於民安大道—紫荊路中心線以東,管轄原龍溪街道所轄工農、龍塔2個社區,幅員面積約6.6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紫荊路333號。
以上調整於2006年12月11日正式實施並舉行掛牌儀式。
2006年,渝北區轄10個街道、22個鎮:雙龍湖街道、龍溪街道、回興街道、雙鳳橋街道、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天宮殿街道、翠雲街道、龍山街道、龍塔街道、大竹林鎮、禮嘉鎮、悅來鎮、王家鎮、御臨鎮、石船鎮、大盛鎮、麻柳沱鎮、洛磧鎮、古路鎮、高嘴鎮、石坪鎮、玉峰山鎮、龍興鎮、張關鎮、統景鎮、明月鎮、大塆鎮、華鎣山鎮、茨竹、興隆鎮、木耳鎮。其中,鴛鴦街道、人和街道、天宮殿街道、翠雲街道、大竹林鎮、禮嘉鎮委託北部新區管理。
2007年2月1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渝北區龍溪街道和龍塔街道行政區域界限的批復》(渝府[2007]37號):同意將渝北區龍溪街道和龍塔街道的分界線由以紫金路和民安大道道路中心線為界,調整為以民安大道道路中心線——紫金路中心線——龍溪老年公寓門前上金紫山道路的中心線——金紫山東側岩沿為分界線。
2007年,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渝北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渝府[2007]177號):同意將渝北區現有的20個鎮、6個街道(不含北部新區代管的6個鎮街)調整為11個鎮和7個街道辦事處。具體調整方案如下:
一、撤銷9個鎮
悅來鎮、石坪鎮、王家鎮、華鎣山鎮、高嘴鎮、明月鎮、麻柳沱鎮、張關鎮、御臨鎮。
二、新設立1個街道辦事處
悅來街道辦事處。轄原悅來鎮所屬行政區域,共5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22平方千米。街道辦事處駐悅來嘉陵路388號(原悅來鎮政府駐地)。
三、調整8個鎮的行政區域
玉峰山鎮。管轄原石坪鎮和原玉峰山鎮玉峰村、旱土村、天竺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共10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61.12平方千米。鎮政府駐石坪場(原石坪鎮政府駐地)。
古路鎮。管轄原古路鎮和原王家鎮所屬行政區域,共18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104.5平方千米。鎮政府駐草坪場(原古路鎮政府駐地)。
茨竹鎮。管轄原茨竹鎮的梨園村(原放牛坪村)、大面坡村、茨竹村、金銀村、半邊月村、玉蘭村和原華鎣山鎮所屬行政區域,共16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112.79平方千米。鎮政府駐茨竹場竹峰路38號(原茨竹鎮政府駐地)。
大灣鎮。管轄原大灣鎮、原高嘴鎮和原茨竹鎮石院村、點燈村、兩岔湖村、龍洞岩村所屬行政區域,共23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117.71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大灣場濱河路(原大灣鎮政府駐地)。
大盛鎮。管轄原大盛鎮、原明月鎮和原張關鎮菊花壩村、天險洞村所屬行政區域,共17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108.96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大盛場新生街21號(原大盛鎮政府駐地)。
龍興鎮。管轄原龍興鎮、原御臨鎮和原玉峰山鎮高筍村所屬行政區域,共21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103.68平方千米。鎮政府駐龍興場龍華路266號(原龍興鎮政府駐地)。
石船鎮。管轄原石船鎮、原麻柳沱鎮、原玉峰山鎮關興村、石壁村所屬行政區域,共25個村,2個社區,幅員面積129.7平方千米。鎮政府駐石船場渝長東街(原石船鎮政府駐地)。
洛磧鎮。管轄原洛磧鎮和原張關鎮大天池村、老君山村、水溶洞村、張關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共17個村,4個社區,幅員面積95.34平方千米。鎮政府駐洛磧場新渝路(原洛磧鎮政府駐地)。
四、保留3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及政府、辦事處駐地不變
木耳鎮、興隆鎮、統景鎮、雙龍湖街道、雙鳳橋街道、回興街道、龍溪街道、龍山街道、龍塔街道。
被撤銷鎮於12月20日前完成撤銷,整個調整工作將在2008年1月底完成。建制調整前,渝北區鎮街平均面積45.38平方千米,最小的只有2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2萬多人,最少的僅1萬多人。建制調整後,鎮街平均面積擴大至60.5平方千米,鎮域平均面積則達到100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增至3.7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