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
東北輸變電設備集團沈陽電纜廠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電線電纜製造企業,下設專業化分廠和質量檢測中心和開發中心。主要產品有電力電纜,光纖電纜,通訊電纜,電器裝備電纜,裸電纜,電磁線,光纖光纜,電纜附件等共7大類,70個系列,440個品種,4萬多個規格。
2.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工程」是咋回事
156項重點工程,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從蘇聯與東歐國家引進的156項重點工礦業基本建設項目。奠定了中國初步工業化的部門經濟基礎。以這些項目為核心,以900餘個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配套為重點,初步建起了工業經濟體系。1950年代任中央財委主任與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的陳雲說:「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一百五十六項,那確實是援助,表現了蘇聯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對我們的情誼。」
3.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是什麼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
將機械加工企業,設置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最後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包括民用企業106個,國防企業44個。在106個民用企業中,除50個布置在東北地區外,其餘絕大多數布置在中西部地區,其中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
44個國防企業,除有些造船廠必須擺在海邊外、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投資87億元,占實際投資領的44.3%,其餘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64.6億元,佔32,9%;西部地區39,2億元,佔20%。
援建項目的大部分設計工作和設備製造由蘇聯完成,其餘部分由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企業完成。大批蘇聯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參與到這些工業項目的建設中,有些項目甚至從蘇聯搬來整個工廠的圖紙和設備。而且,在蘇聯專家的悉心指導下,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熟練的技術工人。
到1957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了128.6%,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9%。其中鋼產量達到535萬噸,比1953年的135萬噸幾乎增長了4倍。煤炭產量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數千個工廠和礦山,為日後重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一些關鍵領域,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發電和機械製造,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一五期間蘇聯援華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以及相關的配套項目,門類齊全,自成體系。幾乎是在中國完整的復制了一套蘇聯自己的工業體系,使中國迅速的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進入了工業國行列,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4. 蘇聯援建新中國的156個項目到底是哪些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按照大區、省、市、其他地區等列出了項目名稱及簡要介紹。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5.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的
摘要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6. 蘇聯援華的156項工程對中國幫助有多大
蘇聯援華的156項工程是新中國的工業奠基石,工程總投資:196.3億元。
在1949年新中國誕生之初,我國還是落後的農業國,工業凈產值僅為45億元,占國民經濟比重只有12.6%。經過長期戰亂,國家元氣大傷,發展經濟的基礎極為薄弱。當時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不到當時美國的五十分之一;全國發電量只有43億千瓦時,居世界第25位。全國煤炭產量只有3243萬噸,居世界第9位。全國石油產量只有12萬噸,而美國是27035萬噸,主要石油產品均需進口。全國水泥產量只有66萬噸,是印度的三分之一。全國糧食產量為11318萬噸,尚不足以解決溫飽問題。全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為27美元,不及亞洲平均水平(44美元)的三分之二。
1953年-1957年,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遭受全球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禁運的環境下,中國通過等價交換的外貿方式,接受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援助。建設了以「156項重點工程」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以「156項重點工程」為核心,以900餘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的工業建設,使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地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
商定由蘇聯在1953年至1959年內,用技術設備援助中國建設與改建91個企業。包括兩個百萬噸鋼鐵聯合企業,8個有色冶煉企業,8個礦井、1個煤炭廠,1個百萬噸煉油廠,32個機器製造廠,16個動力及電力機器廠,7個化工廠,10個火力發電站,2個葯廠及一個食品廠。上述91個企業,加上1953年4月以前,在1950-1952年3年中陸續委託蘇聯設計,並經蘇方同意援助我國建設與改建的50個企業,共141個企業。中國政府為償付以上設備和技術援助,將按質按量對蘇聯供給鎢精礦16萬噸、錫11萬噸、鉬精礦3.5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以及羊毛、黃麻、大米、豬肉、茶葉等。
按照協定,在自1953年至1959年的7年期間內,上述141個企業建成後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將大大增長,不論在黑色冶金方面,有色金屬方面,煤炭、電力、石油方面,機器製造工業方面,動力機械製造方面,化學工業方面,都超過現有生產能力一倍以上;中國將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和拖拉機工業;機械方面和國防工業方面將有許多新的產品出現。到1959年,中國鋼鐵、煤炭、電力、石油等主要重工業產品,大約等於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水平,接近或超過日本全面發動侵略中國戰爭時(1937年)的水平。即鋼的產量超過500萬噸,煤達到一億噸,電力在200億度以上,石油250萬噸左右。上述主要產品,是國家工業水平的主要標志。這些企業建設完成後,中國將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的國家,中國的工業化將有一個穩固的基礎。
7. 建國初期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有多大
蘇聯在五十年代援建的一百五十六項重點項目,奠定了中國的工業基礎。
8. 抗美援朝期間,蘇聯給中國具體提供了哪些援助
1950年,中國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朝鮮鄰居,毅然派遣志願軍出兵朝鮮半島,幫助北朝鮮抵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然而這時候的中國剛剛經歷數十年戰爭的洗禮,國家百廢待興,如何能籌備足夠的物資來打好這場現代戰爭呢?
好在此時正值「中蘇蜜月期」,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筆援助,大大緩解了中國在戰爭時代的物資供應壓力。當時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有12個軍36個師的兵力,但是卻僅有6個步槍和機槍彈葯基數。針對這一問題,蘇聯在戰斗初期向志願軍提供了大批輕武器援助,包括14萬支步槍,2.6萬支自動槍,9000挺機槍,配套1.75億發子彈,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提供的這些多是淘汰品,諸如AK-47之類的新式裝備並沒有對外提供。但即便如此,這些蘇式援助仍極大幫助了志願軍,志願軍一時有36個師更換了裝備,大大增強了部隊火力。
在整個抗美援朝時期,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0多個師的武器裝備,志願軍憑借獲得的蘇式軍備,在朝鮮戰場上有力的打擊了「聯合國軍」,既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裝備的更新換代,又使得改裝的軍隊得到了實戰的鍛煉和檢驗,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9. 前蘇聯援助中國|56個大項目是赫魯曉夫上台後給的嗎
肯定不是!在斯大林時期就已經簽署的,一共是156個項目!知識鏈接: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按照大區、省、市、其他地區等列出了項目名稱及簡要介紹。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