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國聯軍侵華有多少人
八國指的是當時的義大利王國、大英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包括海軍、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共約5萬人。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
戰爭起因:
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
1900年2月1日,山東高密群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並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
1900年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干涉大清帝國。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
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八國聯軍
342
下一條回答
三國的_全文免費閱讀_點擊進入
根據文中提到的歷史為您推薦
三國的?立即下載拼多多APP,迅速了解三國的你想知道的,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拼多多
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八國指的是當時的義大利王國、大英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包括海軍、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共約5萬人。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
『貳』 全國姓王的有多少
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發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已上報戶口)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其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王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一,差不多9084萬多人。最多的李姓也是9700多萬(王排第二),現在中國沒有人口過億的姓氏了。
王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朝鮮也有許多王姓的人。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乾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台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真誠為您解答,希望給予【好評】,非常感謝~~)
『叄』 中國姓氏人口排名有哪些
中國姓氏人口排前十的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李王張劉陳——中國五大姓人口近4億。
4、陳姓:中國大陸6330萬,港澳台330萬多,海外華人500——600萬,海內外越南裔近1200萬,海內外高麗人20萬左右,全球陳姓近8400萬。
5、劉姓:中國大陸7210萬,港澳台90萬左右,海外華人至少200萬,海內外越南裔太少,海內外高麗人40萬稍多,全球劉姓近7600萬。
『肆』 中國古代一共有多少個皇帝最出名的十個是
中國歷代王朝皇帝表 第一代首任黃帝姬軒轅首都有熊(河南新鄭) 第二代長子姬玄囂生子蟜極 次子姬昌意 帝子第2任姬己摯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 姬蟜極 第3任玄帝姬顓頊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窮蟬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摯BC2367—BC2358年第6任堯帝姬伊放勛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橋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華BC2255—BC2208年 黃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國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紀—BC18世紀首都安邑(山西夏縣)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第2任姒 啟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 相第6任後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 杼 第10任姒 槐 第11任姒 芒 第12任姒 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 扃 第15任姒 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 皋 第18任姒 發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國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紀—BC12世紀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湯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 一遷囂邑(河南滎陽)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 二遷相邑(河南內黃)10年 第14任子祖乙 三遷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遷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陽甲 第20任子盤庚 五遷殷邑(河南安陽)204年(此時商朝也稱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廩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 六遷朝歌(河南淇縣)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紂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國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紀—BC771年首都鎬京(陝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發(武王) 第2任成王姬誦(周公姬旦攝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釗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滿 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呂侯制定,史學家稱"呂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厲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執政黨BC841年中國歷史開始有紀年) 第11任宣王姬靜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宮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結束。 大周王朝之東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陽)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時代開始 第14任桓王姬 林BC719—BC697年在位23年 第15任庄王姬 佗BC696—BC682年在位15年 第16任未攵厘(音西)王姬胡齊BC681—BC677年在位5年 第17任惠王姬 閬BC676—BC652年在位25年 第18任襄王姬 鄭BC651—BC619年在位33年 第19任頃王姬壬臣BC618—BC613年在位6年 第20任匡王姬 班BC612—BC607年在位6年 第21任定王姬 瑜BC606—BC586年在位21年 第22任簡王姬 夷BC585—BC572年在位14年 第23任靈王姬泄心BC571—BC545年在位27年 第24任景王姬 貴BC544—BC520年在位25年 第25任悼王姬 猛BC520—BC520年在位數月 第26任敬王姬 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 春秋時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 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 戰國時代開始 第28任貞定王姬介BC468—BC441年在位28年 第29任哀王姬去疾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0任思王姬 叔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1任考王姬 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遷都河南/洛陽西失去天子國地位成為小國 第32任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 第33任安王姬 驕BC401—BC376年在位26年 第34任烈王姬 喜BC375—BC369年在位7年 第35任顯王姬 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 第36任慎靚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 第37任赧王姬 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周王朝共37王立國87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陽(陝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滅六國,完成統一,第一次統一全國,稱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BC207年在位數月 大秦王朝共2帝3傳立國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BC187年高後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BC187年高後呂雉攝政BC187—BC179年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恆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BC73年 第10任宣帝劉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END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綉) 第2任明帝劉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31年東漢王朝END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END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國共5帝立國46年END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後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漢帝國共2帝立國43年END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東吳帝國共4帝立國59年END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馬瑋 八王之三趙王司馬倫 八王之四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五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馬潁 八王之七河間王司馬顒 八王之八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馬(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並立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 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亂END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晉王朝共6帝立國53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東晉王朝共11帝立國104年 兩晉共17帝立國156年END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 亡於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後趙 319 後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後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後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後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後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萬(陝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雲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465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後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准477—479年在位3年 劉宋帝國共9帝立國60年END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鬱林王蕭昭業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蕭齊帝國共7帝立國24年END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蕭梁帝國共4帝7傳立國56年END 後梁王國第1任蕭察557 後梁王國第末任蕭巋587立國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後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陳陳帝國共5帝立國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餘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國共11帝14傳立國150年END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東魏帝國共1帝立國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 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國共3帝立國22年END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後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後主高緯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恆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齊帝國共6帝立國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6—579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國共5帝立國25年END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國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後武曌武則天臨朝執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伍』 中國國民在世界各國一共有多少人
你好,具體數字無法回答,但中國國民在世界各國至少有上千萬人。
『陸』 中國現在 有多少個姓王的人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乾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台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柒』 中國王室家族有多少人
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分布非常廣泛,約占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總數達9700萬左右。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一是出自姬姓,由三支姬姓族派構成王氏主體。其一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後來成為天下王氏的主要支派。
其二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其三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二是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的後代,後齊國被秦國所滅,便改姓王,此為河南王氏。
三是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其子孫為紀念他,便以"王"為氏,又稱為汲郡王氏。此為河南王氏。
四是由北方他族改王姓而來。五是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
王姓因支派眾多,故望族也很多。據《廣韻》所載,其著名的王氏郡望有二十一處,其中以太原、琅邪兩郡的王氏家族最望,後發展成為天下王姓的主要支派。太原郡為戰國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北),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的晉中地區。琅邪郡,秦置郡,治所在琅邪(今膠南縣琅邪台西北)。相當今山東半島西南部。這兩支王氏同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王姓以"太原"、"琅琊"、"三槐"、"槐陰""金陵"、"開閩"等為其堂號。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方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自西晉末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宋代,三槐王氏迅速崛起,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布全國各地。
王姓作為我國第二大姓,人才輩出。秦代有輔佐始皇平定趙、燕、荊、楚等地區的大將王翦。西漢末年有攝政王王莽,後建立新朝,稱帝十五年。東漢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王充,晉代有書聖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一生創作雜劇達十四種之多,其代表作《西廂記》。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創立陽明學派。清代有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我國學術界有很深的影響
『捌』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8)中國的王國義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玖』 八國聯軍是哪八個國家,八國聯軍一共有多少人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參戰方兵力
聯軍:51755人,51艘軍艦
清軍、義和團:160000人
傷亡情況
聯軍:陣亡約2500人
清軍、義和團:陣亡約15000人
『拾』 中國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即著名的秦始皇),到1912年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宣統)宣告退位止,在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
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即著名的秦始皇),到1912年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宣統)宣告退位止,在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這些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其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順應歷史潮流,為社會進步發展與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由於封建專制政治的獨裁製、終身制、世襲制、嫡長繼承製、等級特權制以及陰謀爭奪、血腥殺戮等本質特性的制約影響,更多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暴君、昏君,還出現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誕怪癖的皇帝等等,給國家與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更有不少命運悲慘、死於非命的皇帝,給中國歷史蒙上了一層陰森可怖的陰影。
[編輯本段]開國皇帝多流氓氣
翻開中國的正史,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幾乎所有的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都被描繪為是真龍下凡、神佛轉世、聖人投胎等等,傳說在他們出世時,更都有種種神異不凡的景象,什麼彩霞飛舞、祥雲繚繞、百鳥和鳴、滿室生輝等等。例如:
漢高祖劉邦。據稱其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劉邦之父)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祖」。劉邦的左大腿上還有72顆黑痣;
魏文帝曹丕。據稱其人出生時,有車蓋狀的青色雲氣終日籠罩在其頂上;
隋文帝楊堅。據稱其人出生時紫氣充庭,手上還赫然印有一「王」字;
唐太宗李世民。據稱其人一時有兩條龍在其門外戲耍,三天後方離去;
武則天則自稱為彌勒佛轉世;
宋太祖趙匡胤。據稱其人出生時異香伴隨,遍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
今天,隨著歷史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上述的種種說法,其實都是子虛烏有的杜撰編造成牽強附會的無稽之談。而用馬克思倡導的階級分析法來識別一下中國歷史上那許多形形色色的開國皇帝,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其實這些開國皇帝中有許多人都是不安份守己的市井流氓出身,另有許多人雖不是市井流氓出身,但卻沾染上極濃重的流氓無賴氣。
如秦始皇。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幼時每日在市井間街坊兒嬉戲,受人欺侮;他統一天下稱帝後就大報私仇,把結怨的人都殺了。
如漢高祖劉邦。此人出生於沛縣一富戶家庭,但他自小就不願老老實實地務農或經商,不事「生產作業」,卻「好酒及色」,「多大言,少成事」,常常呼朋引類喝酒吃肉,無錢則賴帳,欠錢不還。為此,他遭到父親的痛斥,指責他不及乃弟會發家致富。這個流氓習氣很濃的劉邦後來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仍沒有完全擺脫流氓的心理與口吻,竟然對他老父舊事重提,意洋洋地責問其父說:「某業所就孰與仲多?」竟將整個中國作為他的個人產業,「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如蜀漢昭烈帝劉備。他本是販草鞋出身的小商販,史載他「好結交天下豪傑」,實則喜歡混跡江湖。他沒有讀過什麼書,也沒有什麼學問,卻學得「喜怒不形於色」,善於吹噓自己,一見漢獻帝,馬上抬出「臣乃中出靖王之後,孝景皇帝膝下玄孫……」,其實毫無「法律根據」,但他卻藉此取得「皇叔」的政治資本。
如魏武帝曹操。他那「寧叫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他那狡詐多變的權術與時哭時笑的虛偽做作,他在鎮壓敵與攻城屠城時的兇殘,時時流露出他十足的流氓腔調。
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天下大亂,開國皇帝中流氓無賴出身的就更多了。如南朝陳武帝陳霸先、五代時的梁太祖朱溫、漢高祖劉知遠、周太祖郭威、前蜀主王建等出身都是市井平民或農民,但都不務正業,有的還結幫進行販賣私鹽等違法活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此人被史家稱為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皇帝,但他身上流氓氣也不少。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親兄李建成與親弟李元吉,還把建成的五個兒子、元吉的五個兒子也都殺了,把兄弟家的美女、珍寶都據為己有。事後他握父皇唐高祖李淵責難,就一方面陳兵宮外,一方面自己奔到宮內報告父皇,假裝悲慟,跪地抱住老父哭喊媽媽,甚至吮吸其父乳頭,意在打動父親追念亡妻而原諒與支持與掌權。
魯迅說:「中國的開國皇帝都有些流氓氣。」――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正因為這樣,這些取得最後勝利的皇帝們才常常得意地嘲笑安分守己的農民為「愚民」,嘲笑循規蹈矩的知識分子為「書生氣」。
[編輯本段]娃娃皇帝
開國皇帝取得了政權,登上了皇位。他是將政權、將天下江山視作他一人的私產的。私產決決不可轉讓給別人,這就是皇權的不可轉讓原則。他要佔據這個職位到永久。因而皇位們都企求長生不老。但是當死亡仍不可避免地到來時,他們就只得將位傳給自己最親近、最相信的人――兒子。這就是皇位世襲制。即使皇子尚在幼年,甚至還在襁褓之中,也仍然由其繼位。這樣,中國歷上就出現了許多娃娃皇帝。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共有29個娃娃皇帝。最早的是西漢昭帝,公元前86年登上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公元1909年做了皇帝。這其中年齡最小的首推東漢殤帝劉隆,他剛出生100天,就被擁立為皇帝。其他在10歲以下做皇帝的有:東漢的沖帝和東晉的穆帝2歲;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的宣統帝3歲;清朝的光緒帝4歲;東晉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南宋的恭帝5歲;清朝的順治帝與同治帝6歲;後周的恭帝和元朝的寧宗7歲;西漢的昭帝、東漢的質帝、三國的吳廢帝、清代的康熙帝等7人為8歲;西漢的平帝、東魏的孝靜帝等4人為9歲;東漢的和帝與三國時的魏廢帝等5人為10歲。至於在16歲以下稱帝的則不勝枚舉了。
娃娃做皇帝,當然不能管理國家大事,總是由太後、外戚或權臣攝政。這些攝政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攬權營私,玩弄娃娃皇帝於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廢立誅殺,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為收回權力,又往往與攝政者展開死斗爭,演成慘劇。這種政治鬧劇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使皇宮充滿了刀光劍影與血腥氣。王莽鴆殺漢平帝與末帝、梁冀毒死漢質帝、康熙帝囚禁鰲拜等權臣以及慈禧太後殘暴地處置光緒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統治者忙於爭奪權力與血腥屠殺時,國家正常的政治經濟活動往往中斷,人民生活在痛苦與恐怖之中。
[編輯本段]白痴皇帝
如果繼承皇位的不是個娃娃,而是個呆傻的白痴,那就成了白痴皇帝。白痴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娃娃皇帝那麼多,但為害卻更大。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晉惠帝司馬衷。他本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嫡次子,由於其兄司馬軌早死,他就成了嫡長子,被立為東宮太子。當時,負責教養太子的東宮官員都知道太子是個白痴,但為了維護嫡長子的繼承製以及自己未來的帝師地位,便合夥長期對晉武帝陷瞞真相。到晉武帝死,司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為晉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隱瞞不住了。有一次他出外聽到青蛙叫聲,便傻乎乎地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意思是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從聽了哭笑不得,無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有一次,全國鬧飢荒,老百姓沒飯吃,餓死無數。這個白痴皇帝聽了大臣匯報後,感到很奇怪,竟問待臣說:「老百姓既無飯吃,何不食肉糜?」這荒唐的話語成為千古笑話。王公大臣們知道惠帝是個白痴後,便都心懷不軌起來:爭權奪利者有之,結黨營私者有之,覬覦皇位者有之。最後終於爆發了骨肉殘殺的「八王之亂」,導致「五胡」入侵,天下擾攘,生靈塗炭。惠帝本人在糊糊塗塗做了17年皇帝後,也受盡磨難,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晉滅亡。
另一個白痴皇帝是東晉帝司馬德宗。他是晉孝武帝的嫡長子,從小又痴又啞,「雖寒暑之變,無以辨也」。痴呆得分不清春夏秋冬。孝武帝生前就知道這個兒子是白痴,但為了維護皇位世襲與嫡長繼承製,仍不得不立他為太子。這樣,司馬德宗於公元397年做了皇帝,是為晉安帝,自然是一位白痴皇帝,根本不能理政,必然導致大權帝落,王公大臣各顯神通,把朝政搞得一塌糊塗。最後,這位白痴皇帝被權臣劉裕派人縊死。不久,東晉也就滅亡了。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白痴皇帝是唐朝的順宗李誦。他是唐德宗的嫡長子,本聰慧異常,學問過人,但在行宗病逝前四個月,突然中風,變得又痴又啞。唐德宗是一位精明皇帝,但他在發現太子痴啞以後,也無法不讓李誦繼位。李誦繼位,即為唐順帝,在位僅一年。在這一年中,朝政為王叔文、王?掌握,得到朝臣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人支持,進行了著名的「永貞革新」(永貞為順宗年號)。但因這次革新損害了宦官與藩鎮的利益,遭到他們的聯合反對。唐順宗被迫退位當太上皇,皇位由順宗之子李純繼承,是為唐憲宗。二王與柳、劉諸人自然均遭貶逐。無辜的順宗也因受到驚嚇於次年死去。唐朝政局經歷了一次激烈的動盪,宦官專權與藩鎮跋扈的局面加劇。
白痴做皇帝,無不使政局動盪,國家多難。這是專制政治的惡果,也是封建社會的悲劇。
[編輯本段]皇帝壽命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
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
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嬴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
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約兩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兩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滿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很多皇帝登基時未滿周歲,還在吃奶,下面是這些皇帝登上皇位時的年齡統計。
五代十國的楚武穆王馬殷,75歲才登基,堪稱大器晚成。
武則天66歲才登基;
吳三桂66歲自封周前帝;
三國劉備60歲才登極;
漢高祖劉邦54歲稱帝;
袁世凱52歲自封中華帝。
從統計數字看,51歲到60歲稱帝者有25位;
41歲到50歲稱帝者有45位;
31歲到40歲稱帝者有63位;
21歲到30歲稱帝者有73位;
11歲到20歲稱帝者有93位;
5歲到10歲稱帝者有33位,
五歲以下稱帝者有11位。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計210位。
康熙七歲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歲駕崩;
宋仁宗八歲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歲歿;
明神宗九歲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歲卒;
秦始皇13歲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歲死;漢武帝15歲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歲卒。
他們做了一輩子皇帝,整部歷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儲君一登基便被殺,想長命點還是不要當沒有權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鍾人頭落地。每次改朝換代,就是一次血洗宮廷。到底有幾位皇帝能善終?
[編輯本段]皇帝的姓氏
(一)劉姓:54個
1西漢:漢高帝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 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昌邑王 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衍,孺子劉嬰。
2更始帝 劉玄。
3東漢:漢光武帝 劉秀,漢明帝 劉庄,漢章帝 劉炟,漢和帝 劉肇,漢殤帝 劉隆,漢安帝 劉祜,漢少帝 劉懿,漢順帝 劉保,漢沖帝 劉炳,漢質帝 劉纘,漢桓帝 劉志,漢靈帝 劉宏,漢後少帝 劉辯,漢獻帝 劉協。
4蜀漢:漢昭烈帝 劉備,漢後主 劉禪。
5(漢 前趙):光文帝 劉淵,昭武帝 劉聰,隱帝 劉粲, 劉曜。
6南朝(劉宋):武帝 劉裕,少帝 劉義符, 劉劭,孝武帝 劉駿,前廢帝 劉子業,明帝 劉彧,後廢帝 劉昱,順帝 劉淮。
7後漢:高祖 劉知遠,隱皇帝 劉承佑
8南漢:高祖 劉岩,殤帝 劉玢,中宗 劉晟,後主 劉鋹
9北漢:世祖 劉旻,睿宗 劉鈞,少主 劉繼恩,英武帝 劉繼元
(二)李姓:48個
1成漢:景帝 李特,武帝 李雄,哀帝 李班,幽公 李期,昭文 李壽,末主 李勢
2西涼: 武昭王 李暠,李歆,李恂
3唐朝:唐高祖 李淵,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顯,唐殤帝 李重茂,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肅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適,唐順宗 李誦,唐憲宗 李純,唐穆宗 李恆,唐敬 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曄,唐哀帝 李拀
4後唐:庄宗 李存勖,明宗 李亶,閔帝 李從厚,末帝 李從珂
5南唐:烈祖 李升,元宗 李璟,後主 李煜。
6西夏:太祖 李繼遷,太宗 李德明,景宗 李元昊,毅宗 李諒祚,惠宗 李秉常,崇宗 李乾順,仁宗 李仁孝,桓宗 李純佑,襄宗 李安全,神宗 李遵頊,獻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三)曹姓:5個
曹魏: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 曹睿,魏邵陵厲公 曹芳,高貴鄉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奐。
(四)柴姓:2個
後周:柴榮 柴宗訓
(五)陳姓:57個
南陳: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
越南陳朝:陳日煚 陳日烜 陳日燇 陳烇 陳日爌 陳憲宗陳旺 陳日煃 陳日熞 陳叔明 陳日煓 陳日煒 陳日焜 陳少帝
陳頠 陳季擴 陳皓
大漢:陳友諒 陳理
陳國: 陳滿 陳犀侯 陳皋羊 陳突 陳圉戎 陳寧 陳孝 陳靈 陳說 陳燮 陳圉 陳鮑 陳佗 陳躍 陳林
陳杵臼 陳款 陳朔 陳平國 陳午 陳弱 陳吳 陳柳 陳越
張楚:陳勝
齊國: 田(陳氏 古陳也寫作田)和 田剡 田午 田因齊 田辟強 田地 田法章 田建
五胡十六國 陳涼王國 陳安
(六)段姓:2個
1西燕:段隨
2北涼:段業
(七)馮姓:2個
北燕:馮跋,馮弘
(八)苻姓:8個
前秦:苻洪,苻健,苻生,苻堅,苻宏,苻丕,苻登,苻崇
(九)郭姓:1個
後周:郭威
(十)呂姓:4個
後涼:懿武帝 呂光,隱王呂紹,靈帝呂纂,建康公呂隆
(十一)孟姓:2個
後蜀:高祖 孟知祥,後主 孟昶
(十二)慕容姓:16個
1前燕:襄公 慕容廆,文明帝 慕容皝,景昭帝 慕容儁,幽帝 慕容暐
2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惠愍帝 慕容寶,昭武帝 慕容盛,惠文帝 慕容熙
3西燕:慕容泓,威帝 慕容沖,慕容覬,慕容望,慕容忠,慕容永
4南燕:獻武帝 慕容德,末主慕容超
(十三)冉姓:1個
冉魏:冉閔
(十四)武姓:1個
武周:武曌
(十五)石姓:10個
1後趙:明帝 石勒,海陽王 石弘,武帝 石虎,義陽王 石世,新興王 石遵,石鑒,石祗
2後晉:高祖 石敬瑭,少帝 石重貴
(十六)司馬姓:15個
晉朝:武帝 司馬炎,惠帝 司馬衷,懷帝 司馬熾,愍帝 司馬鄴,元帝 司馬睿,明帝 司馬紹,成帝 司馬衍,康帝 司馬岳,穆帝 司馬聃,哀帝 司馬丕,海西公 司馬奕,簡文帝 司馬昱,孝武帝 司馬曜,安帝 司馬德宗,恭帝 司馬德文
(十七)孫姓:4個:
孫吳:吳大帝 孫權,吳廢帝 孫亮,吳景帝 孫休,吳末帝 孫皓
(十八)王姓:9個:
1新:王莽
2前蜀:高祖 王建,後主 王衍
3閩:太祖 王審知,嗣王 王延翰,惠宗 王延鈞,康宗 王昶,景宗 王曦,殷帝 王延政
(十九)蕭姓:18個
1南齊:高帝 蕭道成,武帝 蕭賾,鬱林王 蕭昭業,海陵王 蕭昭文,明帝 蕭鸞,東昏侯 蕭寶卷,和帝 蕭寶融
2南梁:武帝 蕭衍,臨賀王 蕭正德,簡文帝 蕭綱,豫章王 蕭棟,武陵王 蕭紀,元帝 蕭繹,閔帝 蕭淵明,敬帝 蕭方智
3西梁:宣帝 蕭詧,明帝 蕭巋,後主 蕭琮
4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二十)楊姓:7個
1隋:文帝 楊堅,煬帝 楊廣,恭帝 楊侑
2楊吳:太祖 楊行密,烈宗 楊渥,高祖 楊渭,睿帝 楊溥
(二十一)姚姓:3個
後秦:武昭帝 姚萇,文桓帝 姚興,末主 姚泓
(二十二)贏姓:3個
秦:始皇 嬴政,二世 贏胡亥,三世 贏子嬰
(二十三)宇文姓:6個
北周:文帝 宇文泰,孝閔帝 宇文覺,明帝 宇文毓,武帝 宇文邕,宣帝 宇文贇,靜帝 宇文衍
(二十四)元姓:11個
1北魏:孝文帝 元宏,宣武帝 元恪,孝明帝 元詡,幼主 元釗,孝庄帝 元子攸,長廣王 元曄,節閔帝 元恭,安定王 元朗,孝武帝 元修
2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
3西魏:文帝 元寶炬,廢帝 元欽
(二十五)趙姓:18個
宋朝:宋太祖 趙匡胤,宋太宗 趙光義,宋真宗 趙恆,宋仁宗 趙禎,宋英宗 趙曙,宋神宗 趙頊,宋哲宗 趙煦,宋徽宗 趙佶,宋欽宗 趙桓,宋高宗 趙構,宋孝宗 趙眘,宋光宗 趙敦,宋寧宗 趙擴,宋理宗 趙昀,宋度宗 趙禥,宋恭帝 趙顯,宋端宗 趙昰,趙昺
(二十六)朱姓:19個
1後梁:太祖 朱溫,廢帝 朱友珪,末帝 朱瑱
2明朝:太祖 朱元璋,惠帝 朱允炆,成祖 朱棣,仁宗 朱高熾,宣宗 朱瞻基,英宗 朱祁鎮,代宗 朱祁鈺,憲宗 朱見深,孝宗 朱佑樘,武宗 朱厚照,世宗 朱厚熜,穆宗 朱載垕,神宗 朱翊鈞,光宗 朱常洛,熹宗 朱由校,思宗 朱由檢
還有幾個未漢化的少數民族姓氏
(二十七)愛新覺羅姓:12個
清朝: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
(二十八)勃兒只斤姓:15個
元朝:太祖 鐵木真,太宗 窩闊台,定宗 貴由,憲宗 蒙哥,世祖 忽必烈,成宗 鐵穆耳,武宗 海山,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 碩德八剌,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天順帝 阿速吉八,文宗 圖帖睦爾,明宗 和世剌,寧宗 懿璘質班,順帝 妥懽帖睦爾
(二十九)乞伏:4個
西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武元王 乞伏乾歸,文昭王 乞伏熾盤,末主 乞伏慕末
(三十)禿發:3個
南涼:武王 禿發烏孤,康王 禿發利鹿孤,景王 禿發傉檀
(三十一)拓跋:15個
代:拓跋猗盧,拓跋普根,拓跋始生,平文帝 拓跋鬱律,惠帝 拓跋賀傉,煬帝 拓跋紇那,烈帝 拓跋翳槐,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明元帝 拓跋嗣,太武帝 拓跋燾,南安王 拓跋余,文成帝 拓跋浚,獻文帝 拓跋弘
西魏:恭帝 拓跋廓
(三十二)完顏:10個
金朝:太祖 完顏阿骨打,太宗 完顏晟,熙宗 完顏亶,海陵王 完顏亮 ,世宗 完顏雍,章宗 完顏璟,衛紹王 完顏永濟,宣宗 完顏珣,哀宗 完顏守緒,末帝 完顏承麟
(三十三)耶律姓:13個
遼朝:太祖 耶律阿保機,遼東丹王 耶律倍,太宗 耶律德光,世宗 耶律阮,穆宗 耶律璟,景宗 耶律賢,聖宗 耶律隆緒,興宗 耶律宗真,道宗 耶律洪基,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遼: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魯古
(三十四)赫連姓:3個
夏:赫連勃勃,赫連昌,赫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