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姬路城的介紹
姬路城(ひめじじょう)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姬山(海拔45.6米)的古城堡,由於其白色的外牆,也被稱為白鷺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稱日本三大連立式平山城,由於其保存度高,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有很多時代劇和電影也在這里進行拍攝,或以姬路城作為已不復存在的江戶城的象徵。姬路城最早建成於1346年(正平元年),現存建築大多建於17世紀早期,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它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姬路城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日本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保存完好的建築物和外圍工事在給世人展示了偉大遺產的同時,又體現了日本城堡建築的精緻和戰略防禦技能。
② 姬路城的布局以及其布局優勢是怎樣的
當時以木材建成的姬路城,為防敵人長驅直入,直接攻進本部而設置了壕溝、城牆等多重如迷魂陣般的路徑;其中的天守閣是日本人在鎖國時期自己創造的新樣式建築。姬路城除了軍事用途外,還是住宅,更因外形的美觀與宏偉,成為城主至高權力的象徵。城堡最外圍環繞有護城河,稱作「外壕」;城裡有一人工挖掘的深水池作為「內壕」,再配合環城的高牆為整個城堡的第一道防衛線。它利用高疊落差的地基、迂迴曲折的石牆、方向不一的大門,混淆入侵者的方向感,爭取防衛的時間。城堡中建有易守難攻的圓形迷魂陣牆,因其形狀為圓形,故簡稱丸,如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等,羅列在四周使入侵者不能破門而入。建築主體里外樓層不盡相同的復雜結構,也使敵人入侵時產生錯覺和迷惑。如天守閣外觀為地上五層,而內部則是地上六層,地下一層;小天守閣外觀為三層,裡面是地上四層、地下一層;東小天守閣外觀三層,裡面地上四層、地下一層;西小天守閣外觀三層,裡面地上三層、地下兩層,結構不盡相同。城牆或大小天守閣主體上都鑿有三角形或方形的孔眼,這些特殊的御敵裝置都是為了防禦敵人攻城,用來放置槍炮的地方;兩側較大的開孔則是用來觀察城外敵情的。這些用來設置槍炮射擊的叫作銑眼,射箭用的叫作弓狹間。另外,凸出於建築物牆壁外面的小室,稱作「石落」,作用是每當遇到敵人企圖攀登牆垣攻擊時,可以將小室地板放下以投擲石塊阻擋敵人。至於位在城堡後部的「天守閣」,不但是城堡要塞、指揮中心以及避難所,同時也具備瞭望樓的功能,一旦發生敵人圍城攻擊的情況,城主就會進入天守閣避難,並指揮對應策略。屋頂上裝飾著動物狀、巨大而華麗的雕塑,這是防火的辟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樓高92米。三座較小的城堡主樓被獨特的系列防禦牆精巧地聯為一體。值得注意的是,姬路城的大小天守、堡樓、倉庫、圍牆等,所有牆壁全都漆上厚層的白漆,除了美觀外,也兼具防火、耐火的效用。但若以城郭的安全性來看,似乎應採用隱秘性較高的深色系,然而池田輝政用顯眼的白色,表明當時的姬路城已脫離戰國時代軍事戰略上的意義,而在大一統的江戶幕府時代中具有強烈展示作用的政治意味。
戰國時代,城主曾住在天守閣,但後來則在本丸與城郭之間築館而居。屬於本丸部分的帶郭櫓也是據點之一,但因建築太過密集,造成光線陰暗不明,被誤傳為審判罪人的刑場,而別稱腹切丸。西之丸顧名思義即是城西的防禦據點,它是由一連串的圍牆、長廊所圍成的區域,沿著長廊有小房間相連,昔日是千姬侍女的廂房,稱為百間廊下;最後一直延伸到化妝樓,此樓原為存放千姬的化妝品而建,也是千姬日常生活的休憩場所。這間桃山時期的居館樣式,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③ 請用史實說明「唐風洋溢奈良城」
奈良,日本最有神韻的古都。從東京到奈良,須得乘新干線到京都,再搭汽車過去。一進奈良,就是一派阡陌田園的風光。這里沒有許多日本大城市那種參差林立的橋光樓影,一切都是恬淡自然。清新的田野散著清新的香氣,伴著平坦的路往前延伸,路面上卻沒有一點泥土。遠處,視野的盡頭,偶爾會幽幽地飄出幾個樓閣殿宇,古色古香,有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我想,這個地方很「中國」。親切,驚喜,一齊湧上心頭。而你再定睛去看,那樓閣卻又若有若無了。車飛馳著,兩旁有的是變幻多姿的田園風光,有的是給你驚喜的古韻掠影,看久了也不會累。多好啊,養眼。 然而奈良若只是恬淡,卻會辜負了千年古都的積淀。往這座城市的深處去,古色古香的風韻似乎飄動在道間的空氣中,醞釀在兩旁建築散發的氣味中向你撲面而來。到了東大寺,你才見到了這座古都最讓人心動的一面——恢弘。奈良的精華,靈氣,全集中在這兒了。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奈良是島國日本千年以前的平城京,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盛極一時。時光荏苒,今日日本的亮點已被東京大阪所盡占,留給這方水土的,只是千年一嘆的厚重。而正是這份滄桑的厚重,使奈良成為日本當年的剪影,東瀛的活化石。 海水千百年地盪滌著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一千三百年前,一位雙目失明、衣衫破爛的中國和尚,歷盡艱辛後,赤著腳喘著氣踏上了這片與他故鄉遠隔重洋的土地。回憶著身後波濤洶涌的海洋,撫摸著奈良烏木朱漆的雕欄,他也許明白,自己今生就將託付在這方水土之間,一腔熱血就要播灑在這里的佛門凈地。然而他卻不會想到,「唐風洋溢奈良城」的美談,隨同他的名字一起,已重重地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歷經千年仍然熠熠生輝。 他,就是鑒真。 如今,鑒真大師早已仙逝,而站在東大寺的院中,你盡可以想像大師當年的神采與氣度。在鑒真修建唐招提寺前,他一直在東大寺講經佈道。東大寺也許便因此沾染上了大師的佛光法氣?也難怪東大寺有如此的氣質和威嚴:過了山門,正面就是大殿,盡管1692年重建後規模只有原來的2/3,卻仍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巍峨而雄壯。雙重檐的廡殿頂式飛檐,堅實卻不沉重,飛躍卻不輕浮,振起了全殿的恢弘之氣。他們承載了多少年的風雨滄桑呢。正下方是唐式木結構骨架,敦實美觀。而點睛之筆要算是正門上方的門檐了,高出正門有六七米,橫架在雙重檐之間,兩頭平,中間微呈向上的弧形。精巧的造型頓顯活潑,又射出金燦燦的雍容光華,裝點著整個以黑白為主色調的大殿。全殿的精氣神全叫這門檐提起來了。再加上門前香爐中薰香繚繞,使你真覺得這是一座幻境中沐浴佛光寶氣的靈霄寶殿,隱約窺見佛法長者的雄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待進了大殿,其內部愈發的軒峻豁達。或許這大殿早已超脫而非凡物了?建築上古老的木料發散出的幽幽木香,裹著像來自天籟的篤篤木魚聲,便是這座大殿的深邃思想;大佛在薰香繚繞的模糊中神秘的韜光養晦,則又是她的超凡氣質。在殿的一側,一根巨大柱子的下端有一個底面貼地的小洞。自古以來就有傳說:誰能從東大寺大殿立柱下的洞鑽過去,誰就會聰明絕頂,才華蓋世。無奈我輩早已長成高大之身,只有望「洞」興嘆的份,可惜,可惜!倒是有一隊剛剛咿呀學語的小娃娃,爭先恐後地從洞中鑽過。也許他們就是日本的明日之星?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大殿雄偉,而她周圍的景色卻相當的嫵媚,也難怪日本天皇曾將這里作為他的行宮。穿出大殿周圍的迴廊,便是一片秀美。誰說這里風景如畫?畫才沒有這里的景美呢。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外面流進寺來感受靈氣,在寺的東南方形成一個小湖。風度儒雅而被日本人認為是佛的化身的梅花鹿,三三兩兩地在湖邊嬉戲。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湖水清得讓你想捧起它,喝下那上面映著的藍天白雲。湖邊是個緩坡,延伸到不遠處的小山。緩坡秀得讓你想在山坡翠草碧青的草甸上忘我翻滾。而湖與山之間有著各種樹木,不重樣,棕紅碧綠,掩掩映映地倒映在水面上。右邊一個小瀑布,悄然鑽出石縫,輕輕地撥弄出閃光的漣漪,帶著金色的鯉魚穿過小木橋,一波一波一直盪漾到你的腳邊。不消人為琢飾,這便是一個天然的園林。美得讓你拍完相機里的膠卷也帶不走的美景,透過取景框一直醉到你的心裡。這份旖旎,許是當年鑒真大師禪坐時的妙手點化?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從奈良到京阪奈特區的大巴上,我同上海甘泉中學的老師聊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奈良,在這次東瀛之行中給了我最深的印象。這座古城使我感到吃驚的是它彷彿仍然鮮活地定格在日本天平時代的原生態。 公元710年元明女皇將國都從藤原京遷至奈良平城京,是日本歷史從白鳳時代進入天平時代的開始,這時恰值中國唐代的開元盛世。當時大規模遣唐使的派遣,使得日本有條件完全仿照大唐長安城的理念、形制建造起了這座精緻的平城京。一千三百年的時光彷彿雲煙一樣飛快地飄散而去,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找到什麼有整體唐朝特色的遺跡,能夠見到的明清以前的古跡已實在是鳳毛麟角。盛唐作為一個遠去時代精神面貌的代表,只存在於中國人模糊的記憶和想像中。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奈良,幾乎整個城市都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盛唐之影。 奈良的古跡,絕不是現代繁華都市中僅存的盆景,絕不是博物館櫥窗中所展覽的珍奇;而是活生生地生存著的,就比如你親眼看到景陽崗酒店門前仍然飄著一幅「三碗不過崗」的酒旗,一個叫武松的客官進門還是那句「店家,三大碗酒,二斤牛肉!」就比如陶淵明說他自己筆下的那些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很多人對絕大部分中國古跡最鮮明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旅遊景點,他們好像天經地義地和導游手中揮舞的小旗和嘈雜擁擠的遊客相憩共生。但是在奈良的感覺,卻是我們坐了時光機去打擾古人的平靜生活,這是一種奇妙無比的感覺,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古韻,在別處是想像和憑吊,在這里卻似乎是日常生活。隨便推開路旁一處老屋,也許會從中走出生活在一千年前的老人,見怪不怪地向現代的你招手微笑。走在它森森的古道,晃若穿行在記憶中的大唐氣象,那些隔了朝代的氣息,呼吸起來仍然是鮮活靈動,好像攙扶著身體康健、步履穩健的外婆走過她小時候歡笑嬉耍過的小橋流水人家。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如果說得不這么煽情,就該提到這樣的對比:日本的姬路城、古京都、古奈良都是以整個城市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相較之下,中國沒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能以整個城市的名義列入世界遺產(平遙和麗江屬地級縣城)。在世界最具典範色彩的城市規劃之一、唯一有著完整中軸線、嚴格規范對稱布局的古城——北京,一個外地人也許出了故宮就會搞不清這里看上去和上海、廣州有什麼分別。維持幾棟古建築的物理狀態良好不難,難的是保留一個整體的風貌、氣氛和情感臍帶,這正是奈良給我最大的震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當然,我們大可以義憤填膺地控訴那些狂熱的年代,暗罵那個沒頭沒腦的當事人,懷念站在城樓廢墟上失聲痛哭的梁思成。然而面對歷史,激烈的感情會模糊掉很多人的雙眼。關於日本人有怎樣對待古跡的先進觀念,中國人對古文化怎樣缺乏保護的意識,討論已經太多了,多得我再說就純是廢話了。我關心的是,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究竟日本的古跡憑借什麼才得以保存。我想主要有兩個深層原因。 首先,如果我們關注一下中國兩千多年來古跡的毀滅史,一定可以發現70%以上重要古跡的毀滅都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出於一種非常情緒化或者說是「文化正統化」的心理,前朝遺跡往往被平毀殆盡,從阿房宮到長安城,從建康城到元大都。包括20世紀發生的文化浩劫,也完全可以解釋為對前朝遺跡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愚昧之舉。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本的天皇系統是未曾斷代的皇族,跟據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公元前660年已經產生了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雖然這個記載具有神話色彩並不很可信,但可以肯定天皇系統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更替,天皇家族始終存在。翻開日本歷史,可以發現日本也曾征戰不息,政權也曾數度易手,但更替只發生在武士政權間,割據或者消滅都是幕府行為,而凌駕在幕府之上的天皇系統則始終不變。也就是說在名義上日本總是處在同一個朝代的內戰中,至少在名義上。日本的歷史階段劃分是用「某某時代」,例如「平安時代」、「江戶時代」等,而不是像中國一樣用「某某朝」,例如「漢朝」、「唐朝」。換句話說,日本歷史是只換代而不改朝。這樣的歷史變遷以權力爭奪為主而少有文化逆反。所以朝代更迭導致的意識形態對古跡有目的的毀滅在日本相當有限,破壞主要是戰亂的客觀結果,而這已經相當難得。此其一也。 第二,也許應歸功於日本人的興趣在平安時代後期從「唐風」向「國風」的轉變。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日本在盛唐之後沒有停止對中國文化的吸收,繼續地從宋、元、明、清各個時期效仿中國,拋開政治後果,單就文化和藝術上說,估計現在我在奈良看到的就不是唐朝的樣子。日本保存良好的古城就可能像故宮、像蘇州、或者像平遙,他們不可能不沾染上明清色彩,不可能不出現代表明清文化特徵的元素。但是悉仿唐制的風氣從白鳳時代到平安時代,蔓延日本二百多年後,突然在平安後期來了個大轉彎,他們不再嚮往同中國一致,開始悉心去發掘他們本土的民族文化。日本人有意識地同中國文化SayGoodbye,一直到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轉向西化之路,他們主流上對中國大規模的吸收借鑒被定格在唐代,定格在他們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日本在唐風洋溢的奈良城,確實客觀上給中國的古風來了一次精彩的斷代。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歷史之河自唐代之後仍然奔流向前,在宋元明清的色流鋪天蓋地四溢流淌,趨於細致柔麗的風格淹沒了雄渾的漢骨唐風之後,仍能從日本奈良找到一面映出大唐雄風之鏡的原因了。 本想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說一說我寫的這「奈良古韻」到底是怎樣一種大唐風貌,我眼中的唐朝究竟是一幅什麼模樣。但回國之後翻書,看見了當年梁思成總結唐代風格的一句話:「偉大之斗拱,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庄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言簡意賅,無更多筆墨,卻道盡了我此行對唐風建築的全部觀感。就以這位可敬學者的話,轉送給這無比珍貴、唐風洋溢的奈良城吧!
參考資料: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87295/
④ 舉世聞名的建築物有哪些
法國的鐵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埃及的獅身人面像..還有阿塞勒李杜城堡法國 埃姆斯住宅美國 巴特羅公寓西班牙 白金漢宮英國 冬宮俄羅斯 格拉密斯城堡英國 格萊蒙特美國 霍華德府邸英國 美第奇官邸..
⑤ 天守閣和姬路城的區別
姬路城位於兵庫縣姬路市的姬山上。因城牆與城樓系白牆灰瓦,形似白鷺,故又稱白鷺城。城牆建於元弘三年(公元1333年),城樓天守閣共三層。經慶長六年(公元1601年)池田輝政時,又改建天守閣與護城河。如今被定為國家保護文物。
姬路城城樓在所有城廓建築中最富獨創性,尤其是它的天守閣。天守閣是護城的祭祀高壇,也是作城廓防衛用的高大城樓(那時各城池上的城樓都稱天守閣,以為祭壇),牆上與樓門都有射擊孔。城內還有千姬化妝樓、媼之石、菊井等名勝,極盡豪華之能事。姬路城天守閣,從立面看近似正方形。在主城樓的四角緊密依附著大小四座附城樓(即小天守閣)。而每一附城樓的設計,既統一又有變化。單獨地看每一天守台都是正方形的,然而湊在一起時,排列交錯,各有變化,互為不同。因此,整座城樓從平面圖看,顯然與從立面得到的感受不同。這些方形天守閣,高低不一,交錯參差。屋頂的挑檐四方漫射。前後配搭各有特色
⑥ 各個國家的著名建築物(最好有圖片。)
我就講幾個國家的供您參考。
⑦ 為什麼中國少有姬路城這樣的高層古建築
中國古代有很多超過姬路城這樣的高層古建築,但由於連年戰亂,沒有保存下來。
姬路城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姬路市的城堡。由於其白色的外牆,也被稱為白鷺城。由於其保存度高,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日本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保存完好的建築在給世人展示了偉大遺產的同時,又體現了日本城堡建築的精緻和戰略防禦技能。
⑧ 姬路城是一座城堡嗎,如果不是它的主體建築中最高的是哪一座如題 謝謝了
嚴格說,姬路城是一個由83座建築物組成的城堡。最高的肯定是天守閣啦! 詳見網路詞條http://ke..com/view/106769.htm 日文名稱 姬路城--ヒメジジョウ(himejijou) 簡介 姬路城地處兵庫縣南部交通要沖,風格典雅,名勝古跡很多,是日本的歷史名城。城堡由83座建築物組成,它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城堡也有助於我們對始於幕府時代的日本封建文化的理解。姬路城堡是17世紀早期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典範,而日本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樓的8座建築被視為國寶,其餘74座建築被確認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保存完好的建築物和外圍工事在給世人展示了偉大遺產的同時,又體現了日本城堡建築的精緻和戰略防禦技能。 地理位置 姬路城城堡建造在海拔45.6米的姬山之顛,主要城郭(天守閣)高31米,城堡外形好似一隻高雅的白鷺,所以又稱白鷺城,是日本現存的古代城堡中規模最宏大,風格最典雅的一座代表性城堡。 歷史 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1333年姬路一帶已經駐扎軍隊;1346年開始建築城堡;1580年戰國時代末期的武將豐臣秀吉在這里繼續興建城堡;1681年,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的女婿池田輝政又重建城堡並擴大成今日的規模。 池田輝政興建城堡的工程浩大,用木材387噸,還用75000塊重達3048噸的瓷磚,以及大量每塊重一噸的巨大岩石。城堡的設計,巧妙地柔和了軍事需要和藝術取向,這在日本城堡建築中是個創舉。 這個城堡建成後有13個家族先後入住,歷時530年。至今'姬路城'仍是真跡,這在日本是十分珍貴的。城堡中心部分是5層的天守閣,它純白亮麗的外形和充滿和諧的美感,越發顯出姬路城的出類拔萃。 特點 姬路城的結構嚴密,固若金湯,它的三重螺旋型戰略防禦工事包括外部、中部和內部壕溝。防禦工事修築得精巧,從3條同心圓護城河開始,城壕環繞高大麴折的石城郭,城郭之間設置幾座大門和瞭望塔。城牆和瞭望塔上有射箭、打槍的小孔;城堡中內庭的道路,千回百轉,好似迷魂陣,從頂樓上卻可以看得清楚。屋頂上裝飾著動物狀、巨大而華麗的鯱鉾,突出在屋檐上,這是防火的辟邪物。最大的城堡主樓海拔92米。三座較小的城堡主樓被獨特的系列防禦牆精巧地聯為一體。起伏蜒綿的山牆與白色的灰泥牆達到一種優美的平衡,給予人們寧靜、雅緻的感覺。 活動 春天有姬路城賞櫻會「花見太鼓」、千姬牡丹節,夏天有姬路「港口節」,秋天有姬路城賞月會,冬天有姬路全國陶器展等,一年四季遊客不斷。另外周圍還有與城堡關系頗深的日本庭園──好子園、男山千姬天滿宮和兵庫縣立歷史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