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說的十萬,八十萬大軍真的有那麼多人
在古代,超過三十萬大軍的記載那隻是一個傳說。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仍然把人數說得無比多。據考證,古代軍隊最多不超過二十萬。
例如明朝第一次討伐努爾哈赤的時候,八萬多明軍和一萬多朝鮮軍就敢自吹是四十七萬大軍;乾隆派雲貴總督楊應琚討伐緬甸,區區三千人,居然對緬甸王說,他帶領五十萬大軍來討伐他們來了。乾隆53年討伐尼泊爾,把幾千清軍吹噓成了幾十萬大軍。
中國自秦朝開始才統一,在此之前,這片土地上擁有眾多國家,別說是幾十萬大軍了,有幾萬大軍就已經很不錯了。春秋時期,有三萬大軍吳國就敢發起滅楚戰爭。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以後,蒙恬麾下有20萬秦軍,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軍隊,不包括輔軍、民夫,以及抓來的壯丁和俘虜等等。
到了二戰時期中國大力擴張人口才達到了4萬萬,也就是4億人口。從中也就能看出在古代的時候中國人口基數並沒有多大,顯然關於中國古代幾十萬大軍,甚至上百萬大軍的數據是杜撰出來的。
(1)中國古代戰役兵力有多少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會把輔兵、民夫、壯丁甚至是戰俘都算做是戰鬥力,但其實他們的戰鬥力微乎其微。正如現在的一國軍隊,比如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但是其戰斗部隊也不過就100萬左右,陸軍大概80萬左右,空軍海軍的後勤人員是最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軍隊中,有專門的輜重部隊,這些人是不參與打仗的,而且到了戰時還會徵集大量的民夫,這些人要跟隨大部隊行軍,所以有些記載就會說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征,其實這里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輔助兵種,真正打仗的軍隊也就是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❷ 請問中國古代一次戰役平均多少人參戰像一些戰役記載雙方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在打仗,但以古代的生產
糧草先行,運輸肯定擺在第一位。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是無法支撐強大的軍隊的。
中國古代軍隊數量的確龐大,相比於日本幾千人的戰斗。。。
但一般不超過20萬人,像萬曆三大征。
秦朝龐大的軍力是從老祖宗開始務農,經歷了幾倍人攢下來的底子。
❸ 古代戰爭動輒百萬,歷史上一個王朝最鼎盛時期,可以養多少兵馬
如果看過《三國演義》,不少人可能會對古代軍隊的人數有所誤解。《三國演義》中,各個政權動輒調動幾十萬大軍。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用兵80多萬;夷陵之戰中,劉備直接出兵70多萬。在電視劇和小說中,動輒幾十萬大軍,甚至是上百萬大軍。實際上,百萬大軍有誇張的成分,一次性調動幾十萬大軍的情況也比較少。大多數戰爭雙方參戰軍隊不過是十幾萬二十萬的樣子。
軍隊的開支
和平年代,各個王朝都會大規模削減軍隊數量,軍隊僅僅維持「夠用」的水平。如果有戰事,則會增加軍隊。為了減少軍費開支,不少王朝會採用兵農合一的政策或者使用軍屯等政策。所以,一般情況下王朝的軍隊不會特別多,戰時則會有所增加。
❹ 中國古代動不動幾十萬大軍,兵力數量是真的嗎
對中國古代史上的軍隊人數,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辨析,如戰國時期各國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這些兵力是同時包括了戰兵和作為輔兵的壯丁,甚至是民夫。
如果用這種兵力計演算法則,那麼淮海戰役時我軍投入的兵力就並非只有野戰軍六十萬了,而是必須把543萬「支前民工」也就是戰地民夫全算進去,那就是整整六百萬大軍,對面那眾叛親離得不到人民支持的八十萬敵軍,又焉能不敗呢?
春秋時期,各國交鋒出動兵力尚且有限,吳軍攻破楚都,兵力不過三萬。秦國出兵援楚,也只用了兵車五百乘,也就是37500兵馬。而此後吳王夫差在艾陵之戰大破十萬齊軍,竟基本摧毀了齊國這個數百年強國的世襲貴族階層,間接促成了「田氏代齊」。
一片石大戰,總共才34萬男丁的滿清,由多爾袞「三丁抽一」組織了十萬多大軍,大破李自成的闖軍,更入關分路突進,一年時間就平李闖,克南京,征服佔領了近億人口的明朝大半疆土。
❺ 中國古代的有哪些戰役實戰人數達到百萬的
中國古代的沒有一個戰役實戰人數達到百萬的。人數最接近百萬的是淝水之戰。
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勝敗兵力是重要因素,為了虛張聲勢,號稱多少兵力是嚇唬對手的,實戰人數一般是號稱人數的1/2-1/5。
中國古代總人口不多,一般全國組織1/10人口的參與作戰人員和徵召1/50人口的參戰兵力已經是窮兵黷武,而中國古代四分五裂,具備百萬大戰能力的國家很少。
附中國各朝代人口統計表
夏代(公元前2000-771年):約200萬
西周(公元前1100-771年):約1000萬
春秋戰國(公元前600-221年):約400-2000萬
西漢初(公元前206年,高祖元年):約400萬
西漢末(公元前2年,平帝元始三年):約5900萬
東漢初(公元57年,光武中平二年):約2100萬
東漢末(公元157年,桓帝永壽三年):約5600萬
三國末:約800萬
西晉初:(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約1600萬
南北朝:約1100-2000萬
隋初:(公元609年,煬帝大業五年)約:4600萬
唐初:(高祖初年)約:1000萬
盛唐:(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約5200萬
唐末、五代:約3000萬
宋初:(太祖至神宗)約2000萬
北宋末:(公元1110年,徽宗大觀四年)約4600萬
元初:(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約6000萬
明初:(公元1370年,洪武初年)約5000萬
明後期:(公元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約6000-8000萬
清初:(公元1652年,順治八年)約5500萬
盛清:(公元1742年,乾隆六年)約1.4億
盛清:(乾隆後期)約3億
晚清:(公元1851年,咸豐三年)約4億
太平天國時期:約3.7億
清末:(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約2.4億
民國初:(公元1911年)約4億
民國末:(公元1949年)約4.5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2008年底13.36億)
附中國古代的十大戰役兵力簡介
NO.1 牧野之戰
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匯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軍的共約17萬人於牧野。
NO.2 城濮之戰
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面對鋒芒必露的楚軍,晉文公選擇「退避三舍」,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對於楚軍3路兵馬實行各個擊破,最後戰斗以晉文公在踐土朝覲周王,會盟諸侯結束.
NO.3 長平之戰
秦國白起40萬對趙國趙括45萬長平之戰,秦軍戰神級人物白起創造了一個兵力接近而圍殺對手的奇跡,45W趙軍全軍覆沒.
NO.4 巨鹿之戰
項羽以三萬之眾帶三天的口糧打敗秦將章酣率領的三十萬大軍.
NO.5 韓信破趙之背水一戰
韓信率領3萬漢軍,面對號稱20萬的趙軍,以"背水一戰,致之死地而後生",開創了中國歷史戰爭的一場新典範.
NO.6 官渡之戰
曹操以3萬之眾擊敗袁紹10萬大軍,奠定了曹操統一整個北方的基礎.
NO.7 赤壁之戰
東吳周瑜兵力為3萬號稱5萬:曹操兵力20萬號稱百萬,結果火燒赤壁曹操全軍覆沒。
NO.8 淝水之戰
東晉謝玄以8萬對前秦苻堅80萬.結果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苻堅慘敗淝水。
NO.9 朱仙鎮大捷
狄雷、岳雲、嚴成方、何元慶4員小將請纓攻打金軍重鎮朱仙鎮,以3千騎兵敗金軍十萬.
NO.10 昆陽之戰
綠林起義軍的王鳳王常以及漢軍劉秀劉縯兄弟昆陽當地駐守的義軍加上後來的援軍兵力2萬人,以少勝多,用3千敢死隊沖垮 新王朝王莽的兄弟將軍大司空王邑侄兒將軍大司徒王尋的州郡兵加上當地政府軍四十多萬。
❻ 中國古代真的有過百萬軍隊級別的戰爭嗎
如果你說百萬軍隊呢,特別是一場戰爭里發動一百萬軍隊,恐怕就算在我國的文獻中,是不太多見的。
但是,如果說是動員了百萬人,或者接近百萬這個數量級的話,其實現成有一個:
元豐四年(1081)的五路伐夏。
這次作戰分為三個作戰方向,五條作戰線,發動了百萬級的人力,會攻興、靈二州,將雙方的戰線全面前推,意圖奪取西夏在黃河以南的立足點。
我們看看這五路的動員情況:
第一路麟府路
主將:王中正
出動人力:兵六萬人+民夫六萬人(實際動員十一萬);
第二路鄜延路
主將:種諤
出動人力:鄜延路兵五萬四千+畿內七將兵三萬九千=九萬三千;
第三路涇原路
主將:劉昌祚
出動人力:涇原路兵五萬人;
第四路環慶路
主將:高遵裕
出動人力:番漢步騎八萬七千+民夫九萬五千;
第五路熙河路
主將:李憲
出動人力:熙秦七將兵+吐蕃番兵三萬=十萬;
合計:6+11+9.3+5+8.7+9.5+10=59.5萬人。
這只是直接上戰場的人力,還有大量沒有上戰場的人力資源沒有統計在內,青唐吐蕃動員了十三萬人也參與了這次作戰,也沒有全部計算在內。因此,說這次作戰動員了百萬級的人力資源是不算太誇張的。
當然,在古典時代,發動如此規模的人力資源,最後的結局,一定會因為後勤問題而導致軍事災難的。這是肯定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第一路:麟府路王中正
王公公缺乏遠征經驗,准備的口糧只有四十天,自渡過無定河到達夏州之後,一直受口糧匱乏困擾,他抵達夏州之前,民夫兩天左右就逃亡了兩千人。最後不得不回軍就糧,退出戰斗。
這一路根本沒有任何談得上的作戰,就是一路吃過去,又一路吃回來。由於口糧匱乏,還發生了吃人的現象。
第二路:鄜延路種諤
種以九萬三千人自綏德出米脂,破西夏軍主力八萬人,後收復石州、銀州。由於缺乏口糧,後勤不繼,又前進八日抵達鹽州舊城。此時遭遇大雪,口糧斷絕,畿內七將兵中軍官帶隊南逃,引發軍隊騷亂,最終不得不退兵。由於遭遇凍餓,軍隊損失很重,入塞者只有三萬多人。
第三路:涇原路劉昌祚
見第四路。
第四路:環慶路高遵裕
高部發動了十八萬兩千多人,並節制涇原路劉昌祚的五萬人。他從慶州出發,他經白馬川進至西夏清遠軍。在這里得到情報,西夏軍主力已調去葫蘆河和夏州方向,與宋軍主力第一路與第二路(合計約三十萬人)對抗,橫山和靈州都非常空虛。有人獻計,以輕兵疾進,大軍後繼,閃擊靈州。但高沒有聽這個意見,還是大致按原定作戰計劃行動。
高部出兵後,環慶路劉昌祚也出兵。由於這次出動聲勢很大,西夏方面對宋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他們發動了黃河以南的兵力,前往葫蘆河和夏州方向抵禦宋軍進攻。劉昌祚在葫蘆河擊敗了西夏軍主力一部,之後飛奔至靈州,甚至比高部還快。但他們所帶的口糧已經消耗完畢,是靠沿路撿西夏軍燒棄的口糧和倉庫中的存糧,才勉強支持的。
在靈州外,高劉二人發生矛盾,高欲奪劉之功,劉屢次避讓,高都不依不饒。宋軍圍城十八日,缺乏攻城器械,無法登城。西夏軍掘開黃河堤壩水淹宋軍營地,在外圍切斷了後勤線,迫使宋軍放棄圍困撤軍。
撤退行動中,由於降雪、缺乏口糧,這兩路凍餓戰死者,約十萬人。
第五路:熙河路李憲
李公公率十萬番漢兵馬,在西使新城擊敗西夏軍兩萬餘人,在汝遮谷又敗西夏軍數萬人,一路凱歌進兵至天都山,敗西夏名將星多哩鼎,燒了西夏行宮和內府庫。但還不待進一步發展攻勢,就得到環慶涇原兩軍從靈州潰退的消息,於是退兵回蘭州。這一路損失最小,戰果最大。
總體來看,這次作戰的戰略構想很龐大,戰役組織極度復雜,因為諸路要渡過數百里沙漠,對後勤組織工作的挑戰也非常大。最終壓垮整個攻勢的,不是作戰,而是後勤無法保障。
雖然戰前做了一些估計,也有一定的准備,但從戰爭發展局勢來看,所做的准備是很不充足的。
這是北宋最重要的後勤災難,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❼ 中國古代戰爭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真有這么多人嗎
我覺得幾十萬的戰爭是有的,幾百萬可能就比較懸。但是史官在記載的時候,有時候為了凸顯自己主子的能力,會故意誇大。因此就會留給後人這樣的感覺。
因為首先的話,古代的人口基數其實並不算大。而且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壽命普遍要比現在短的多。所以的話,其實真正能夠作戰的人數並不會太多。一般情況下,除了上戰場,還需要留下一些男丁來繁衍生息以及耕耘。所以這樣一來,其實能夠真正上戰場的人並不多,很多時候號稱幾百萬將士,多是為了虛張聲勢。
另一個的話,在古代,醫學水平並不高。經常都會有人難產死,而且小孩子得病了也很容易保不住,醫學水平太低了主要是。所以我並不覺得真有這么多的新生力量能夠補充進戰場,即便是把老弱病殘都加進去,可能都還不夠。
❽ 古代打仗,感覺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兵力對戰,古代真能有這么多兵力么
這個得分時代。
從中國的角度看,這種軍隊往往出兵幾十萬,主要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軍事科技太落後,士兵的武器簡單粗糙。雖然弓和弩已經被大規模使用,但通常是用冷武器進行的肉搏戰。
❾ 中國古代真的有過百萬軍隊的戰爭嗎
理論上國家可以拉出百萬大軍,但真正投入戰斗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古代吹噓的百萬大軍基本都是一種心理戰術。
比如古代皇帝下令要攻打那個國家,然後出動百萬大軍,我們可以想像古代沒有機械化裝備,皇帝說准備明天開戰,明天百萬大軍就能集合完畢了?別說百萬大軍,兩漢時期全國集結30萬軍隊用了一年的時間。
另外,百萬大軍上戰場,將軍發令下去,沒有對講機、擴音器,一句話說出去從前面傳到後面,內容已經變的不成樣了。再則,真有百萬的隊伍出發,估計前面的士兵戰都打完了,後面才剛出發。
❿ 三國正史上的戰爭,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真實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根據史書的記載,東漢時期的人口峰值是在公元157年,也就是漢桓帝時期,當時整個天下的總戶口數是10677960戶,總人口數是56476856人,這是官方數字。
公元157年離東漢末年(184年)發生的黃巾起義,也不過只有短短的27年時間,從黃巾起義開始,東漢進入了亂世,到公元263年魏滅蜀時,蜀漢總戶數是28萬戶,總人口數是94萬人,魏總戶數是66萬戶,人口總數是443萬人,東吳總戶數是52萬戶,總人口數是230萬,合計三國總人口數是767萬多,不到800萬人。
以蜀漢為例子,劉備剛建立蜀漢政權的公元221年時,蜀漢總人口是90萬人,到263年,還只有94萬人,42年時間人口只增加了4萬人,基本上人口總數沒有增加,如果以蜀漢為例子,那東吳、曹魏263年的總人口數也基本上與221年持平。
從東漢末年到曹丕代漢的初期,天下總人口數同樣不到800萬人,從157年的5647萬多人,到220年不到800萬人,在63年中,整個天下86%的人死去了,損失了4847萬人,扣除正常的死亡率,平均每年損失76.9萬,這個數字相當恐怖。
再來說說三國正史的戰爭人數,就比較好理解了,戰爭可是相當殘酷的。
一、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張角三兄弟利用傳道的機會,聚合了整個天下的36方信眾參與,方是宗教計量單位,相當於一支軍隊,當時的大方是一萬餘人,小方是六七千人,平均每方算8千人,36個方就是28.8萬人,將近30萬人。
以益州的總人口來看,益州所能養活軍隊的最大數量是10萬人,諸葛亮北伐可以招募新兵訓練,也可以認為諸葛亮北伐時期蜀漢的總兵力是10萬人,這10萬人包括北伐軍與鎮守四方的邊防軍(江州、漢中、南中駐軍),還包括蜀漢的郡縣兵。
除去邊防軍與郡縣兵,諸葛亮能用來北伐的軍隊最多隻有5萬人,這也是諸葛亮五次北伐的軍隊數量,而曹魏方面用來防備諸葛亮的軍隊顯然至少有10萬人,以第一次北伐為例子,張郃在街亭對抗馬謖就帶了5萬軍隊,再加上曹真在箕谷對抗趙雲的主力軍隊,至少也有5萬人,還不算其他,就有10萬人了。
後來司馬懿用來阻擋諸葛亮北伐的總兵力至少也有10萬人,沿著秦嶺到隴右一帶布防,也就是說諸葛亮帶用了對方一半的兵力主動北伐,而曹魏方面只能以消耗戰固守不戰而對付諸葛亮,這確實是諸葛亮軍事能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