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陀螺怎麼玩法的簡介
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
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代已有用發射器發射的陀螺。
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1)中國陀螺之鄉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般人認為打陀螺都是利用木製陀螺來拋擲,即利用棉繩纏繞陀螺後,用手施力將陀螺拋出後,以陀螺釘為軸心旋轉的玩具;另外,在大陸地區也有人利用鞭打陀螺的方式,使其繼續旋轉;而有些廠商為了推廣陀螺技藝,增加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別出心裁,改用其它方式(利用斗笠、廢輪胎、彈簧、摩擦原理、單頭鈴、齒條……),製作出許多新穎的陀螺相關童玩作品,而且甚至在陀螺身上加裝電池及七彩燈炮,讓陀螺旋轉起來。
㈡ 山西忻州市陀螺山
陀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西四十里的合索鄉,(朝忻州城的一面即東坡屬合索鄉,另一面既西坡屬陽坡鄉。)海拔1500米,是一處休閑爬山的好去處。不是節假日的時候,遊人很少,空山鳥語,草長花香,十分幽靜。節假日人也不多
㈢ 尺寸陀螺是從哪裡來的誰的尺寸陀螺是從哪兒來的陀螺是從哪來的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
並無詳細紀錄可供查考,但是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過陀螺,如江蘇常州出土的新石器馬家窯文化木陀螺及山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陶陀螺;目前文史記載則多以宋朝時出現的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為開端,稱做「千千」(或稱千千車);那是一個中心軸(鐵制)長約一寸的圓盤形(直徑約四寸)物體,用手捻在盤中旋轉,比賽誰轉得久,這是當時身處深宮後院的嬪妃宮女用以打發寂寥時光的游戲之一。
陀螺是漢族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代已有各式各樣的材質(例如:鋼鐵,塑料等)與形狀(例如:坨坨型)出現。當然,還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㈣ 打陀螺最找出現在中國哪裡
抽陀螺俗稱「抽賤骨頭」,是一種民間傳統游戲。一種古老的中國兒童游戲活動,用鞭子連續抽擊一圓錐抽陀螺
物體,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轉。它歷史悠久,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製、竹製、石制多種,以木製居多。木製陀螺為圓錐形,上大下小,錐端常加鐵釘或鋼珠。玩時,以繩繞陀螺使其旋於地,再以繩抽打,使之旋轉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稱「抽賤骨頭」。 抽陀螺游戲是一項盛行於上世紀40年代的男孩游戲,當時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漢奸」,因那時日本人侵佔了北京城,不少漢奸助紂為虐,他們跟日本鬼子一樣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時出氣兒,一邊抽一邊說:「抽漢奸,打漢奸,打敗日本,打漢奸。」「抽漢奸,打漢奸,棒子麵漲一千。」以解心頭之憤恨。
中國早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個長約三公分的針形物體,放抽陀螺
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撐著旋轉,比賽誰轉得最久就為贏家。這是當時嬪妃宮女用來打發深宮內無聊時光的貴族游戲。「陀螺」這個名詞,最早是出現在明朝,劉侗、於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的記載。至於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變而來,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時陀螺已成為兒童的玩具,而不是宮女角勝之戲了。根據記載,當時陀螺是木製的,實心而無柄,用繩子繞好了,一拋一抽,陀螺便在地上無聲地旋轉。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鞭它,給它加速,便可轉個不停。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一直到民國初年,還有這樣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