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原子彈參試人員共多少

中國原子彈參試人員共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07 00:38:24

⑴ 為中國製造原子彈的幾位偉人

1、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3、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4、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5、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7、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8、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9、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10、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1、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12、錢驥(1917.12.2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1)中國原子彈參試人員共多少擴展閱讀:

從籍貫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趙九章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兩彈一星」元勛

23位「兩彈一星」元勛青少年成長時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別是:

上海最多,有楊嘉墀、姚桐斌、錢學森、屠守鍔、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別是吳自良、陳芳允、趙九章、程開甲。

北京2人:王大珩、錢三強。

安徽3人:鄧稼先、任新民、黃緯祿。

餘下的是:天津1人:於敏。雲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亞。遼寧1人:孫家棟。湖南1人:陳能寬。四川1人:周光召。山東1人:郭永懷。江蘇1人:錢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長大的有16人,北方為7人。如果以東部和西部對比,則來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來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僅有來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慶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勛中出自蘇南浙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長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區的鄧稼先等3人,則為13人。

23位元勛共有18個姓氏,其中只有3個姓出現率在兩次以上,即:王姓3人,錢姓3人,陳姓2人,其餘姓氏者均各佔1個。

⑵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由那些人參與製造的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6月18日,法國法新社科學編輯賽爾日貝爾發表文章寫道:「人們認為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同一天,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文章說:「沒有哪個國家進展得有這樣快。法國爆炸第一個原子彈比中國早四年,但是仍然沒有試驗氫彈……關於參加這項計劃的人物,外人知道很少,但是這個計劃很可能是錢三強領導的。」這些消息和電訊,第二天就被轉載到新華社編發的《參考資料》上。由此,「錢三強是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說法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可和傳播。

錢三強本人對「中國原子彈之父」一直持極力反對的態度。錢三強對此的態度是:「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決不是哪幾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錢三強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國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價值,喜歡用『之父』、『之冠』這類稱謂。」

⑶ 中國的原子彈是那些人造出來的

中國兩彈元勛一共有23人:分別是:
1.錢三強(1913-1992)2.錢驥 (1917-1983)3.姚桐斌 (1922-1968)4.趙九章 (1907-1968)
5.鄧稼先 (1924-1986)6.王淦昌 (1907-1998)7.彭桓武 (1915-2007 )8.程開甲 (1918- )
9.黃緯祿 (1916- )10.屠守鍔 (1917- )11錢學森 (1911-2009 )12.周光召 (1929- )
13.楊嘉墀 (1919-2006 )14.陳能寬 (1923- )15.陳芳允 (1916-2000 )16.吳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18.孫家棟 (1929- )19.朱光亞(1924-2011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1 )22.於敏 (1926- )23.郭永懷 (1909-1968)

⑷ 參加中國第一枚核導彈建設的人有多少名

是由我國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共同作業完成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錢學森。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4)中國原子彈參試人員共多少擴展閱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0年代中期,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打破他們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主席果斷做出了自力更生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十二年遠景規劃中,原子能研究被列為第一項重要任務。

創建初期的中國的核工業,曾得到過蘇聯的少量技術援助。但是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拒絕向我國提供有關資料,不久又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

1960年7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發出號召: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有關地區和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大批的科技人員參加到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攻關中。他們隱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籌備初期,物理學家錢學森找到科學家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爆竹」,要你來做這個「爆竹」。當晚,鄧稼先通宵不眠,既興奮又感到責任重大。他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在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而拼搏的時候,連他的岳父許德珩都不知道女婿到底在干什麼。

1964年10月16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掌握了核技術。恰好在這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當人們得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全場沸騰了。

同一天,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的巨大鼓舞。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體現出的那種精神力量,也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人民網-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⑸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什麼時候研製的由哪些人研製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羅布泊地區。轟的一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從那以後,中國成為跟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之後的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中國研製原子彈時,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一開始時,蘇聯是同意進行援助。但最後還是跟蘇聯沒有談攏,蘇聯專家都離開中國,停止援助。

我們在宣布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也對外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⑹ 在中國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

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於1992年逝世。

⑺ "兩彈一星"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1964年春,托舉原子彈的百米鐵塔在羅布泊拔地而起,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全面展開。一時間,試驗大軍雲集,帳篷連營千里,大西北這片神秘的荒原似乎成了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精神的縮影。

參加我國第一次核試驗的5058名參試人員來自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新疆軍區、蘭州軍區、二機部、公安部、國防部十院、軍事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等26個單位;33000多噸器材、物資從祖國四面八方運往場區,共動用火車皮1116節;汽車1270台,行駛1851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462圈。

為了核試驗,5000名工程兵日夜拼搏。盛夏,地表溫度達50多度,他們堅持作業;嚴冬,氣溫在零下30度,他們照常施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全部154項特種工程。

為了核試驗,執行安全防護保障任務的防化學兵,頭戴防毒面具,身穿膠質防護衣,全副武裝在戈壁灘上堅持天天訓練,防護衣內溫度高達攝氏40度以上,誰也說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汗水。

為了核試驗,嚴防無關人員誤入試驗禁區,保證群眾的絕對安全,基地的七名警衛戰士沿著羅布泊最荒涼的地帶徒步巡邏了8300里,在半年中每人磨爛了12雙鞋。

為了核試驗,有一對夫婦各自接到命令後,便先後悄悄出發。一天,在核試驗場一棵老榆樹下等車時,倆人才驚訝相遇。張愛萍上將聽了這段感人故事後,給這棵樹取名「夫妻樹」……

應該說,獻身於祖國核試驗事業的人們是榮幸的。在這里,每一滴汗水都和那神聖的事業聯系著,每一點創造都在那庄嚴的時刻得到驗證。目標的崇高使平淡的人生趨於崇高,事業的光榮使平凡的青春擁有了一份特殊的光榮。

他們在荒涼偏僻的環境中生活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犧牲和奉獻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高尚的境界,擁有了一片精神凈土。當然,那裡也同樣有挫折和失意,有委屈和眼淚,有生活中的種種缺憾。但和許多人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在生活著,而且在奮斗著、創造著,他們在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的同時也在攀登著人生的高峰。



在人造衛星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上,羅布泊很像一隻巨大的耳朵,一個沒畫完的圓。

1996年6月8日,在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試驗的當天,中國外交部聲明,9月份前我國還將進行一次核試驗,之後將暫停核試驗。

這次事先宣布的核試驗,牽動著無數人的心。許多參加過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老同志,主動要求來現場參加暫停前的最後一次試驗。這些從蘑菇雲下走過來的人們心裡,都揣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給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事業,給自己幾十年的人生親手畫上一個完美的圓。

1996年的夏天,羅布泊人多淚。在最後一次核試驗現場,提起參試人員的苦樂悲歡,基地司令員馬國惠少將竟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馬司令曾被人稱作「枕著原子彈睡過覺的人」。

在1966年的氫彈原理試驗中,他作為一名年輕的技術人員,負責塔上激光項目的調試工作,在托舉氫彈的百米鐵塔上連續工作了20多天。有一天夜裡為了調光路,他冒著大風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在100多米高的鐵塔頂部、外面爬了兩米多高,把擋住視線的窗子卸了下來。現在,是什麼使這個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的男子漢如此動情呢?

馬國惠擦著淚說:「作為基地司令員,我也說不清這幾年我們的參試人員有多少父母去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有多少人孩子出生沒能守在身邊,有多少人親人有病沒能親自照顧,現在我們試驗成功了,可是大家在情感上的這些犧牲和缺憾卻永遠無法報答也無法補償了。作為司令員,我從內心感謝他們,感謝那些同樣為我們的成功做出了奉獻的親屬和孩子們……」



1996年7月29日,對於許多人來說也許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天,但對於羅布泊人來說,這卻是他們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天,是他們人生記憶中最難忘的一天。

這一天,我國又成功進行了一次核試驗。

這一天,我國政府鄭重宣告: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試驗起,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現已建立起一支精幹、有效的核自衛力量;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暫停核試驗。

這一天,核爆炸之後,在大地的震顫中,我同偵察、回收的隊伍一起最先沖向核爆心。

望著山上滾落的巨石和騰起的煙塵,我想天上那一顆顆關注的「眼睛」一定也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可是羅布泊人心中的情懷卻是任何衛星都無法攝取的。

這一切都在從羅布泊走過的人們心中深深地珍藏著,一遍遍地回味著,時光之流難以把它沖淡,任何色彩也無法將它抹滅。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如果有人問你從哪來?每一個到過核試驗場的人都會自豪地回答:

我從羅布泊走過。

我們用青春、汗水和熱血為祖國也為自己在那遙遠的荒漠中畫了一個完美的圓,我們畫得很漂亮!

⑻ 中國第一棵原子彈製造都是那些人

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研製, 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原子彈研製過程中,中國人民所表現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精神,鼓舞著中華兒女不斷向前。
親歷者說
王乃彥: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我在蘇聯杜布納研究所。從使館拿到核爆的紀錄片後,我請實驗室的主任副主任等外國朋友一起觀看。當時我們實驗室的主任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副主任也是蘇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他們看後,非常激動。他們想不到中國會這么快就研製出原子彈。我那會兒知道,和我一起在杜布納工作過的王淦昌、周光召、唐孝威、呂敏等已經參加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我很希望回國後也能夠參與其中。
1965年,中蘇關系破裂,我回到原子能院。1965年夏,我來到青海省海晏縣,參與我國第三次核武器試驗。我那時年輕,干勁十足,天天都睡在辦公室。
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和氫彈之後,敵對勢力不斷以反對核污染為由,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停止核試驗。他們還斷言中國再過20年也掌握不了地下核試驗技術。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啟動地下核試驗的籌備工作。1969年,王淦昌領導和組織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當時科研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王淦昌就到處做思想工作,動員大家積極准備。
1975年,第二次地下核試驗,我因為在准備工作中受到了嚴重的意外照射,被送到醫院檢查治療。治療還沒結束,一個通知下來,我們就馬上往試驗現場出發了。我是室主任,又是黨員,本來每一次回收都是我帶隊,但這一次,領導不同意我進去,我只能到達警戒線。隨著一張張照片沖洗出來,我們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數據,大家非常激動。
1976年,第三次地下核試驗也圓滿成功。

⑼ 參與中國核武器氫彈研製的主要人物是誰

鄧稼先、錢三強、 彭桓武、程開甲、王淦昌等人。

1、鄧稼先。

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2、錢三強。

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

3、王淦昌。

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4、彭桓武。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5、程開甲。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⑽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中國人一定要記住的真相——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鏡頭一:著學生裝的楊振寧和鄧稼先先後登上輪船來到美利堅留學。

鏡頭二:西裝革履的鄧稼先在威爾遜總統號輪船上(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踏上歸國的旅途。

鏡頭三:西裝革履,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振寧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鏡頭四:茫茫戈壁灘上,穿著舊軍大衣的鄧稼先在風沙中勘測原子彈實驗場(數年後羅布泊蘑菇雲升起,整個世界震驚,紛紛猜測中國得到了蘇或美專家的幫助,數十年後考可死報告再次堅稱中國偷竊W88彈頭技術雲雲)。

鏡頭五:楊振寧訪問中國,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參與了兩彈研製(尚不知鄧就是負責人),鄧稼先只是說了句:你先上飛機吧。

鏡頭六: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特寫:政要滿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鄧稼先的紙條(內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離席到廁所淚流滿面(第幾次痛哭?)

鏡頭七:大量楊振寧與李政道交惡的新聞報道(特寫:時間跨度達四十年)的鏡頭切換,其中數分鍾楊振寧對台灣某傳記作家細數當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自己如何將靈感告訴李政道雲雲。

鏡頭八:戈壁灘上,某次核彈點火後未爆炸,眾人面面相噓,鄧稼先說了句「我是總指揮」,然後隻身走進實驗場雙手捧出啞彈。

鏡頭九:幾年後,北京301醫院,鄧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數年,兩彈解密,中央始大張旗鼓宣傳,鄧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鏡頭十:楊振寧寫悼文追念鄧稼先,大家恍然:原來兩人是校友。

鏡頭十一:應母校多次邀請,楊振寧毅然決定回清華園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辦理中國綠卡,入住裝修一新的帶電梯的兩層別墅,開始教授本科物理。

鏡頭十三:楊振寧通過親友向媒體透露要和28歲的翁MM訂婚(讓我的老靈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鄧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與楊振寧合影,他是一種壯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許鹿希說,那時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幹,止也止不住了。高強射線導致的不治之症。這是在他手捧核彈頭走出放射區時,就心裡明白的。
鄧稼先有一次開會在西湖,他拉著同仁在「精忠報國」那四個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張相片。許鹿希說,鄧不愛照相,但這張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當初隨鄧稼先一起搞原子彈的科學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為「沒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團聚,不許親友通信。作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樂趣、權益,是必須犧牲掉的了。

楊振寧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不忠:楊振寧先生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毅然加入美國籍,父親勸說也無效,不肯歸國效力。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國籍,為此事楊的父親到死也沒有原諒他,是為不孝。

不仁:在祖國富強時,又在與某名牌大學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國頤養天年,自從回國以來,東走走、西逛逛,忙著走穴炒作,不願踏踏實實做工作.

不義:竊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諾貝爾獎,還倚老賣老的將名字寫在李政道的前邊,並出書醜化李政道;杜夫人剛剛過世,大一的基礎物理剛開課不到半個學期,就一心想著上帝的最後一個禮物...

想想學位畢業7天,不顧美國阻撓毅然回國的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核工業嘔心瀝血,年僅52雖因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國,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想想剛剛過世的陳省身先生,生活儉朴、出錢出力、培養弟子、嘔心瀝血,一心祖國科學事業,真泰山北斗。身為科學家,應當規范言行,樹學人之楷模;

從一些以往的傳記回憶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數解放初回國的科學家。理由:從年齡上看,李比楊年輕而同時獲獎,可以推知李更有創造力,而楊此後卻經常糾纏於論文署名的事情,從中國社會傳統可以知道,大概楊年長處於領導地位,而具體的事情大部分由李來完成(很難想像李不幹什麼事卻去搶年長又干許多事的楊的功勞),奧本海默也調和不了。楊在得獎後首先訪問了台灣,李同情紅色中國,兩人漸行漸遠。此後中美解凍楊回國見到老同學鄧稼先竟然鼓動他到美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那時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鄧稼祥說過,我不會在楊面前透露在干什麼,因為楊何等聰明,只要我一說,他就可以推斷中國原子彈研究進展程度),周總理熱情的請楊回來為祖國效力,竟被他以國內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絕。而李、丁肇中訪問大陸後積極為國內引進先進設備,親自安排人才培訓,造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受到楊的反對好像認為太浪費錢)、加速器、阿爾法磁譜儀等世界領先科技,李還積極幫助建立兩岸骨髓庫;即使李遠哲這個現在認為是親獨分子,78年到大陸訪問安排他參觀景點,他卻說時間緊張先看科研單位,80年代不辭辛苦為大連物理化學所引進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部分先進的分析儀器。而楊呢,只看到他在到處演講,唯恐人們不知道他除了第一個華人諾將外還有一顆赤子之心,到處與各地官員會面(好像與現今搞「學術政治」的科學家有某種相似),也沒聽說捐助什麼項目,不管是物理的還是人道的,倒是很會節約他自己的錢財,80年代經楊推薦到美國學習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個居然人格分裂殺了好幾個同學,真是「慧眼識英才」。50年代沒回來現在回來定居,領取「上帝最後的恩賜」,名利雙收,果然是學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鄧稼先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毅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就會有人記得岳飛文天祥,就會有人記得??鄧稼先!!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輝煌的名字:

兩彈一星元勛: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院士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泰斗錢學森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家彭桓武

同時讓我們也記住一個名字,美國人楊振寧,他為自己的國家(美國)又增加了一個諾貝爾獎.

兩彈元勛——鄧稼先

閱讀全文

與中國原子彈參試人員共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