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用了多少時間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0日晚開始,6月2日結束,戰役關鍵是開始後的三四天。在渡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
2.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用了多少時間
1949年4月20日18時,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7、9兵團組成的中線集團率先發起渡江作戰,21時,第9兵團第25、第27軍和第七兵團第24、第21軍組成的第一梯隊渡江登陸,標志渡江戰役正式開始。21日,佔領南岸的銅陵、繁昌等地。
1949年4月21日夜,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開始強渡長江,實施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方法,一舉越過湖口至江陰間的長江防線,解放軍登上灘頭陣地,突破國軍防禦,國軍的多次反擊被打退。解放軍先後爭取了國軍江陰要塞守軍和中華民國海軍第二艦隊倒戈,控制了江面,從灘頭向縱深發展,多路穿插分割國軍防線。
3. 渡江戰役的時間
三大戰役結束後,蔣軍主力已被殲滅。但蔣介石仍不甘心失敗,在美國的策劃下,一面與我假和談,一面部署江防,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我南進。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反動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議上簽字。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百萬雄師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無錫、鎮江等城,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我軍全線渡江後,蔣介石為了避免其江防部隊被分割圍殲,令所有部隊火速向浙贛路、杭州、上海方向撤退,企圖控制皖浙贛山區,構成新防線繼續頑抗。據此,我東集團和中集團於27日在吳興會師後,29日在廣德地區全殲敵5個多軍。接著分路追擊,於5月3日解放杭州。西集團突破江防後,以徽州、上饒、貴溪為目標,多路向南 追擊,5月7日控制了浙贛路,切斷了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的聯系,粉碎了敵組織新防禦線的企圖。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從武漢以東團風至武穴地段南渡長江,16日、17日解放武漢三鎮。22日,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南昌。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全國最大城市上海。6月1日,我軍乘勝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後,我軍又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行動。此役共殲國民黨軍43萬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這一勝利,為進軍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4. 渡江戰役歷時多久
參與戰役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准備工作。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佔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午夜發起渡江作戰。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佔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4)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長江用了多久擴展閱讀:
渡江戰役的影響: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5.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用了多少時間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0日晚開始,6月2日結束,戰役關鍵是開始後的三四天。在渡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毛澤東親自撰寫《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及時報道戰況,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麼激動振奮!
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沖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的進展,列表如下:
渡過兵力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安慶——蕪湖 九江——安慶 南京——江陰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時——22日22時 21日17時——22日22時
30萬 35萬 35萬
主體部分還分析了中西兩路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被自己玩弄的和談陰謀瓦解了鬥志。
這篇新聞,氣勢磅礴。毛澤東作為全軍統帥,匯總各路戰況,全面報道渡江戰役,反映了整個戰役的磅礴氣勢,表現了恢宏的氣度。
這篇新聞,語言准確精練,鏗鏘有力,書面語和口頭語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問題研究
1.怎樣把握這篇新聞的諸種要素?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比較簡短,把握新聞六要素也不難。只要把六個要素化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留意這六點,一點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舉例來說,讀到「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心裡懸著六個問題,就會注意:人物?中路軍30萬人。時間?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地點?安慶、蕪湖線。原因?要渡江。經過?突破安慶、蕪湖線。結果?渡過三十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一般新聞作品的各種要素不像這樣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讀別的敘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節內容了。
這篇新聞,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就要分別把握各種要素。
2.謀篇布局探究:為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麼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分述三路戰況,為什麼又能一氣呵成?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後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湧起高潮。
這篇新聞的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氣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中路一層開頭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層開頭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這樣並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況之後,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後一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可見,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3.語言探究:作者譴詞造句是怎樣做到准確精練,鏗鏘有力的?
准確,首先是用詞准確。例如,「沖破」與「突破」詞義有所區別,「沖破敵陣」「突破安慶、蕪湖線」「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都運用得准確。又如,東面防線經過整天激戰,敵軍一部分被殲滅,另一部分被擊潰,不是一概說殲滅,或者一概說「擊潰」,而是說「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一個詞往往還有程度的差別,有時需要說明程度,表達才算準確。例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加上「較為」二字就十分准確。而湯恩伯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加上一個「很」,可見他驕傲自負的心理。
必須明確交代的地方,一點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後面還註明「不含」,也是為了明確。
語言的精練、鏗鏘,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要求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要求斬截有力。二是適當採用文言詞。例如,「至發電時止」斬截有力,如果寫成「到發電文的時候為止」,就拖沓了。又如,「現已佔領」不說「現在已經佔領」。這類例子還很多。
這篇新聞許多語句很文氣。例如,「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但是說到國民黨官兵的情緒,又非常口語化,「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整體把握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我軍解放南陽,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蔣軍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道路。毛澤東親自撰寫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
第一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第一,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第二,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二、問題研究
這一則新聞,為什麼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為什麼棄城南逃。
練習說明
一、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試分別理清這兩篇新聞的六要素。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新聞六要素知識整體把握兩則新聞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6. 大軍搶渡長江是什麼時候
渡江戰役,也稱寧滬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的戰役。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解放了杭州、南昌等城市。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漢陽。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7.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使用工具,花多長時間
194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天夜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預定部署發起渡江作戰。至4月23日,在南京中共黨組織和人民群眾接應下,第三野戰軍部隊勝利進佔南京。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