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產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所以可以略微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可以算發展到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2017年,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B. 「甲骨文」出現在哪個朝代的具體時間
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出現在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甲骨文最早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 中國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
(2)中國是哪個朝代有甲骨文擴展閱讀:
甲骨文出現意義:
甲骨文的出現,使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推到商,由於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可以猜想在更早的時期中國就有文字了,只是目前還未有發現夏文字。
與甲骨文同時代的字體還有金文,主要見於鍾、鼎等禮器上。甲骨文之後,便進入列國時代的文字篆文,有大篆,小篆,鳥篆等字體,而後早在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又出現了隸書,我們目前的字體,大都是由隸書演化而來的。
C. 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
商朝
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D. 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
甲骨文是商朝的。
甲骨文在商朝,主要用於殷商王都內的王室以及貴族的占卜以及記事課辭,而文字的載體就是牛骨或者是龜甲等動物骨骼,所以也由此得名,它是我國文明史和早期國家人文社會的傳承形態,極為珍貴。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歷史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
但這些刻劃文字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無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真正具有一定的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發布會由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局、故宮博物院、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共同主辦。
出席會議人員主要來自主辦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博機構,以及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
E. 甲骨文在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甲骨文在商朝開始出現。
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占卜祈禱的文字。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到現代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沒有中斷。
(5)中國是哪個朝代有甲骨文擴展閱讀: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
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2017年10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布消息,我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F. 甲骨文是什麼朝代的
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時期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文字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用筆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結字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G. 甲骨文是由哪個朝代創造的
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時期的一種文字。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之一,甲骨文,還被稱為「契文」、「殷墟文字」等,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晚期刻錄在龜甲或其他獸骨上的一種用於占卜祭祀的文字。甲骨文一般為商朝的王氏所用,主要用於商朝王氏的占卜記錄。我國的甲骨文一般都是在河南安陽出土,因為這里曾經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這里又被稱為「殷」
H. 甲骨文哪個朝代 甲骨文是哪個朝代的
1、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甲骨文屬於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紀殷商王都內王室及貴族人群的占卜刻辭與記事刻辭,也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獻遺產。刻辭載體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龜甲,也包括其他動物的骨骼。其內容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
3、甲骨文堪與西亞兩河流域發現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羅河口發現的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碑銘體聖書文字及後來衍變出的紙草僧侶草體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民族公元初期發明的瑪雅文字等交相輝映,是世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五大古典文字。
I. 甲骨文是哪個朝代的
大家對甲骨文了解多少呢?甲骨文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甲骨文是哪個朝代的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但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考古研究發現殷商甲骨文極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的賈湖契刻符號。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記載內容
主要有四項:
(一) 經過加工和刮磨的龜甲和獸骨,由專門負責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
(二) 卜官在占卜時,用燃著的紫荊木柱燒灼鑽鑿巢槽,使骨質的正面裂出"卜"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是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凶的依據。在時代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寫出占卜進行順序的數字,這種數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卜辭,即占卜活動結束後記錄占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 大多刻寫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寫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歷。
另外,甲骨文中還有一些當時學習刻寫卜辭的人練習刻寫的作品,稱為"習刻"或"習契"。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關於天氣,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早生貴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同時,甲骨文與古老建築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說建築記載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從甲骨文中許多有關建築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國遠古時代建築的結構形式及其發展脈絡。
甲骨文「高」字。從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斷在商代已有了一種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築了。其下部應該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這是私有制抬頭和家庭出現後的一種建築方式。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棟既有屋頂又有牆身的建築。牆的出現在中國遠古時代是個了不起的創造。用牆圍合而得到的室內空間,比只用屋頂的要高大得多,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義。
甲骨文「宮」字。它可以看成在一個大屋頂下罩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室內空間的房子。這是一種專供統治階級使用的十分講究的高大建築物。
文字特點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一字多形的變化美。另外,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J. 甲骨文出現在什麼時期
甲骨文出現在中國商朝時期,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字,又被稱為「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甲骨文風格類型: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甲骨文的發掘和收藏
甲骨文最早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中國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共28000餘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共28000餘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餘種之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甲骨文 (中國古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