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殲八大概造了多少

中國殲八大概造了多少

發布時間:2022-10-07 21:51:27

❶ 中國有多少架殲8飛機

200多架,不過大部分殲-8都是用來做教練機了!中國現在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武器系統,全部老武器都全部更新了!這些舊武器一般用來教新兵聯系用的

❷ 中國解放軍空軍裝備多少駕殲八II殲擊機

殲八II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對殲八I殲擊機進行全面改進後研製出的一種高空高速戰機。殲八II的整體性能較之機頭進氣的殲八I有了巨大提升,其不但被中國空軍作為一種全天候的殲擊機,而且還可以對地面和海上目標實施打擊。從1988年開始大批量生產以來,中國空軍總共只裝備了大約360架各種型號殲八II,它們被編入12個航空團。主要裝備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

❸ 中國殲-8Ⅱ系列戰機的由來是什麼

殲八Ⅱ20世紀60年代,適值美國、台灣國民黨以台灣、泰國等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對中國大陸頻頻進行偵察活動。中國空軍當時列裝的所有飛機在升限上均達不到高空接敵的需要,亟待發展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這就是殲八的由來。

此時,中國在成功仿製米格-17、米格-19後,將目光瞄準了先進的米格-21。由於中蘇關系破裂,有關部門得到的圖紙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藝上使用了許多先進技術,造成仿製上的困難。為此,技術人員作出了艱苦努力,掌握了該機的設計、生產要領,為日後設計、生產殲八戰斗機做了良好輔墊。

在殲八項目以前,軍隊與航空工業部門曾多次提出脫離實際的戰斗機計劃,如東風107、東風113等。急躁冒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於有失敗的教訓,在設計殲八時,謹小慎微,以致在氣動布局與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經老一輩飛機設計師唐延傑、黃志千等人的權衡下,沿用殲七即米格-21的氣動布局,借鑒米高揚設計局E-152的設計思想,採用現成技術,將殲八設計成殲七的雙發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沒有採用強五的跳躍式前進法而是採取了步行法。雖然這種做法對當時快速、穩健地研製出殲八有莫大的好處,卻註定了其未來命運,導致了它不是一個好的飛行平台,對以後的改型有許多不利影響。

70年代末,面對蘇聯、越南廣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終籠罩在國土上的逆火轟炸機的陰影,老舊的殲六、殲七已無力勝任未來空戰的新使命。1980年國家決定在殲八Ⅰ基礎上,研製性能先進的殲八Ⅱ,設計者們採用了蘇聯蘇-9/11至蘇-15的發展模式,改用兩側進氣,加長了機身比度。仍未擺脫米格機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飛機的身影。機頭雷達罩、發動機進氣口、可折疊腹鰭、機腹雙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設計,發動機尾噴管整統罩形式頗受米格-19的影響,主翼形狀、起落架形狀與收放方式與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艙門還能見到美製F-86的設計!

殲八Ⅱ實際上,若以奪取空中優勢為己任,殲八Ⅱ的設計過於牽強,不如採用殲九、殲十三、強六改、殲轟七改方案。殲九是幾乎與殲八同時發展的戰斗機。由於當時要求性能高,方案幾經變更,始終未造出一架原型機,被迫於1980年下馬。

強六是70年代後期在米格-23基礎上發展的變後掠翼攻擊機,與殲九一樣擬採用一台相當於美製F100、F110與俄制AL-31的12444千克大推力的WS-6渦扇發動機,具有改進成制空戰斗機或多用途戰斗機的潛力。

殲十三是70年代發展的擬取代殲六的空中優勢戰斗機,原先擬採用WS-6,後來改用在米格-23所採用P29-300發動機基礎上設計的WP-15發動機,其命運同樣是胎死腹中。殲轟七是西安飛機設計所、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設計、生產的雙發重型戰斗轟炸機,立項於70年代,採用兩台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具有良好的氣動布局,大的航程與載彈量,是一種很好的飛行平台,擁有相當大的改進潛力。

如果改進火控系統,換裝WS-6或俄羅斯AL-31,採用電傳操縱等設計,完全可以改進成具有強大的對空、對地(海)攻擊能力的類似F-15E或蘇-30MKK的多用途戰斗機,其改裝前景與意義超過比其稍後研製但先服役的殲八Ⅱ。70年代是中國航空史上百花齊放時期,其間先後涌現了運十、殲十二、直六等項目,後期達到了中國作戰飛機研製的高潮。

令人遺憾的是,多數項目或因航空工業部門,或因使用單位最終下馬,所幸殲轟七因設計、生產單位的堅持得以僥幸生存下來。縱現歷史,使用單位在裝備什麼樣的作戰飛機上多次徘徊、猶豫不決,導致先進的、具有良好改進前景的諸多作戰飛機下馬,與其配套的先進發動機無一保留,使設計隊伍斷層、人才流失。

由於使用部門的作戰思想停留於短距離,在地面引導下快速、分散地截擊入侵之敵,使他們熱衷於戰術的所謂連續性、繼承性,熱衰於對相對落後的殲八的改進,從而不得不選擇了殲八Ⅱ。在當時,殲八Ⅱ就不是唯一選擇,也不是最佳選擇。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對中國先進戰機的美好願望只能停留在對那段輝煌歷史的回憶之中了殲八Ⅱ殲八Ⅱ源於殲八和殲八I,是中國在戰斗機領域秉承蘇聯米格飛機傳統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利用成熟技術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盡管作為戰斗機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奠定了戰斗機採用非機頭進氣的基本格局,對日後中國戰斗機的設計、使用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空軍曾有研製殲十二的失敗教訓。

該機是在60年代發展的一種單發輕型超音速戰斗機。由於航程太短,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於70年代末期下馬。在整個六、七十年代,中國已試飛的所有飛機中,最具創新精神的莫過於殲十二了。可悲的是自設計時,就是個落後機種。不過有幾項成就值得大書特書,如:擺脫了蘇聯戰斗機的束縛,採用下單翼、前緣襟翼、整體風檔等,還有洗煉的突出的機尾造形等。這些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有的設計理念與技術未被應用於日後的殲八Ⅱ的發展與改良中,相形之下,殲八Ⅱ的設計風格卻遠遠不及殲十二。

回溯殲八Ⅱ的設計方針,當是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可執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全面對抗米格-23的戰斗機。而事實是,由於所採用的氣動布局,尤其是三角形機翼,限制了殲八的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美、歐、蘇等國裝備了許多三角翼飛機。美製F-102、F-106,法制幻影Ⅲ等是無尾三角翼戰斗機。其優點是跨音速阻力小,利於超音速飛行,而缺點也不少,前兩者是截擊機,在本土使用還說得過去,幻影Ⅲ急急被幻影F1取代,盡管較前者好不了哪去,只是採用後掠翼改善了起飛性能等。後來的幻影2000因採用了電傳操作、放寬靜穩定度等技術,使無尾三角翼機獲得新生。以色列在幻影5基礎上研製的幻獅加裝了鴨翼,使飛行性能得以改善。

90年代以來,歐洲研製的新戰斗機無一不採用鴨翼加三角翼布局。中國新近研製的殲十亦採用此種布局。當時唯一使常規三角翼飛機發揚光大的只有蘇聯,他們發展了米格-21、蘇-9、蘇-11、蘇-15等一系列三角翼戰斗機。其中蘇霍伊設計的是截擊機,只有米格-21為前線戰斗機。作為一種簡單、高效、低成本的白天型戰斗機,大量裝備部隊並向外出口有其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等原因,是蘇聯向2倍音速戰機發展的重要機型。盡管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畢竟是東方陣營少有的一種2倍音速戰斗機而得以向全球漫延。從技術與使用角度講,三角翼戰斗機有著無可替代的優點,並且是戰斗機翼型的主流。但是純三角翼,即既無修形又無其他措施的常規三角翼飛機早已不再是發展方向。

純三角翼適於高空、高速飛行的截擊機而非多用途戰斗機和空中優勢戰斗機。三角形機翼必須得到修型才能成為優秀戰斗機。為彌補不足,蘇霍伊設計局將蘇-15改進成雙三角翼飛機,成飛公司將殲七改進為雙三角翼帶有前緣襟翼的殲七MG或殲七E。改進後的殲七是格鬥能力最強的國產格鬥機。殲八Ⅱ的飛行性能要遜色得多,較之唯一優勢就是航程遠。這一點可能是被海軍看中的唯一優點。放眼世界,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70年代以後,再無純三角翼可言。

原因就是純三角翼僅利於高速性能的發揮、不利於低速性能的發揮,機動性與使用經濟性較差。作為中國九十年代的主力戰斗機,殲八Ⅱ卻令人費解的沿用純三角翼不變。雖然利於高空高速飛行,但由此造成的飛行性能差,對縮短機身長度不利,其惡果是無法估量的。不僅影響飛行,而且直接導致機身細長。採用純正三角翼布局是殲八Ⅱ的第一個先天不足。

殲八Ⅱ早在仿製米格-21時,中國就已經掌握了諸如化學銑切、整體壁板加工等新技術,並開始嘗試新材料的應用。以後,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在研製殲八時,已開始使用復合材料。主要應用在水平尾翼與重直尾翼上,在為其配套的WP-7發動機上,已經採用空心渦輪葉片。隨後,中國曾在強五飛機上試飛全復合材料垂直尾翼。仿製復合材料應用較多的海豚直升機,對國產飛行器大規模應用復合材料是個良好的促進,因而在殲八Ⅱ上,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殲轟七外,殲八Ⅱ的技術水平是所有國產作戰飛機中最好的。比如,殲八Ⅱ所使用的WP-13發動機大量使用了鈦合金及其加工技術,使經濟性與壽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膠接垂尾壁板和勞倫紙蜂窩結構使飛機重量進一步減輕。

殲八Ⅱ殲八Ⅱ自投產以來,已經大量在海、空軍中服役,是繼殲五、殲六、殲七以後的中國第四種主力戰斗機,也是中國第二代戰斗機中的最後一個機型。產量大大超出殲八及殲八I,目前的裝備數量僅次於殲七。在遠程、全天侯作戰方面,非前三種戰斗機所及,只有引進的第-27或殲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殲八Ⅱ,而後者在數量與戰術應用上又有獨到的優勢。

在建國50周年的閱兵式上,總共有28架殲八Ⅱ飛越了天安門廣場。其中24架單獨編列,從而成為中國軍隊歷史上最大的機群編隊合成,另外4架殲八Ⅱ受油機與兩架轟六加油機編隊。雖然殲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單獨編隊,其餘8架是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七EB,與長機轟六共同組成第一梯隊。以上事實足以說明,殲八Ⅱ在中國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殲八Ⅱ殲八Ⅱ是中國第二種投入使用的兩側進氣的戰術飛機,是第一種兩側進氣的戰斗機,從此中國戰斗機擯棄機頭進氣的簡單形式,開始具有現代的外形特徵。不過,作為中國軍隊跨世紀戰斗機,由於優化設計不足,致使機身頎長。主要原因是與該機採用純三角翼常規布局有關。

作為殲八Ⅱ的第二個先天不足,細長的機身本不是不能縮短的。以其身長來衡量,空重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7.8噸,與機身長度較短的單發米格-23相仿,低於米格-27的20.6噸。幼獅戰斗機空重為7285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6.5噸;幻影2000空重為75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為17噸。兩項數值均低於該機,但它們的幾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與最大起飛重量因生產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從7.0-9.3噸,最大起飛重量-23.1噸,已由輕型戰斗機接近重型戰斗機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現的歐洲陣風與台風戰斗機亦存在類似F-16的情況。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殲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飛重量與其身長不相稱,好似一名瘦高個拳擊手,力量顯得異常單薄。國外與殲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戰斗機最大起飛重量大致在25-35噸,滿足此項數值的國產戰機只有殲轟七。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發動機推力小;二是機翼形狀及增升設計不合理,起落架強度不夠;三是西方飛機盡其可能地使用復合材料、並配以廣泛使用鈦合金用來減輕重量,由於裝備比較完善的電子設備、還有大容量機內油箱,起飛重量往往比較大,而殲八Ⅱ的小起飛重量只能說明有效空間少。

可以作一大膽推測,如果當初用WS-6改裝殲八Ⅱ,那麼該機勢必要加大起飛重量,同時改善火控雷達,翼型、氣動布局等均要發生深刻變化。然而這對使用單位的習慣不相符,他們習慣於使用輕型的、維修簡單的飛機,而不願使用精密、復雜的作戰系統。在使用現有WP-7或WP-13發動機,該機不是沒有縮短機身的可能。舉例說明:

米格-23、米格-31的進氣口就在座艙兩側或靠後位置,F-4、F-5、F-15、F-22、雅克-38、超軍旗、鷂、強五等正常布局的戰斗機,其進氣口設計莫不如此;幻影2000等無尾三角翼飛機的進氣口位置也較靠前、機翼進一步向前安置,沒有平尾,進一步縮短了機身。

Saab-37、JAS-39等近距耦合鴨式布局的戰斗機,不僅進氣口在座艙兩側,前置鴨翼緊靠進氣口安置,較常規布局縮短了機身;米格-19、米格-21等機翼位置非常靠前,亦可起到縮短機身的作用。

F-15、F-22,閃電等戰斗機為了縮短後機身,刻意對機翼後緣進行了修形,使後緣翼根前移,便於向前安置水平尾翼。蘇-27,米格-31等飛機如果採用三角翼,勢必延長後機身。

為了縮短機身長度,許多設計師選擇發動機尾噴管外露的方法,配以將垂直尾翼前移等手段,縮短飛機總長度。有些飛機,如台風、陣風的雷達罩就在座艙前;有些飛機如F-15、F-22、F-35等將機體大大縮短,而平尾則比較靠後。F-22還將YF-22的形如主翼的水平尾翼進行修形,不僅更利於隱形,縮短總長度,而且可以避免維修時人機碰撞。

❹ 中國有多少架戰斗機

可以攻擊的飛機這個概念也很籠統,教練機運輸機加裝機炮也有對地攻擊能力。
而且我國的軍事力量是保密的,如果准確回答,有泄露軍事秘密的嫌疑。
從目前公布的資料看,可以有一個大概的數字。但這個誤差是很大的。
米格15在朝鮮戰爭時期入役,有600--800架
殲5在1956年生產,大約有1000架。
殲6從60年代一直生產到80年代,大約生產了4000多架,
殲7不斷在改型,大約有500架(包括出口)
殲8大約有300--500架。
CSU27和SU27大約有150--300架
初級和高級教練機大約有2000--4000架
強5有800--1500架
這些加起來,大約有10000架。這可能是我國總共有過的戰斗機數量了,當然其中大多數已經退役了。

❺ 殲八產了多少架

殲八大概產了400多架。

❻ 有關殲8戰機的介紹

殲八型飛機是上世紀70年代是由中國沈陽飛機研究所和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和生產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屬於第二代戰斗機,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種第二代戰斗機。相繼研製出殲8白天型,全天型,殲8Ⅱ。特別是在殲8白天型飛機基礎上研製出了殲8Ⅱ型飛機,殲8Ⅱ型飛機適用於國土防空作戰,殲8Ⅱ型飛機現成為中國國土防空的主戰機型。
殲-8的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為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採用兩側進氣方式,這也是該機與殲-8最大的外觀區別。 殲-8Ⅱ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截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 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這是中國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復合材料。 此外,沈飛在殲-8Ⅱ基礎上又先後開發出殲-8IIM、殲-8III、殲-8D、殲-8F、殲-8T等改進型號,比2006年9月22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委託中國飛行實驗研究院無償捐贈給南昌航空大學一架殲8Ⅱ飛機。2010年11月4日,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無償捐贈給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以用於航空教學,營造航空文化,激勵師生「航空報國,獻身國防」事業。原型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主要改進方麵包括火力控制系統、動力裝置以及配套機載設備等。
編輯本段「技術摸透」
世界航空史表明,任何國家的飛機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飛機研製歷程中出現曲折和反復是難免的。問題在於:能否真正從中吸取教訓,為後來的工作 殲-8原型機出廠
提供有益的借鑒。航空工業通過高指標殲擊機研製的失敗開始找到了問題的症結:自行設計的根基不牢。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尚未建立專業配套的科研設計機構和科研試驗條件;二是設計隊伍本身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必要的設計儲備。」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在五十年代後期建設跨、超音速風洞和飛行研究所的基礎上,一九六一年又組建了航空研究院,陸續建立了一批專業設計研究所,專門進行飛機、發動機、儀表、電器、附件、武器的設計研究;還建立了一批科學研究所,從事空氣動力、結構強度、救生、光學機械、自動控制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其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集中了國內從事飛機設計多方面的技術力量,分設了總體、氣動力、強度等13 個設計室,3 個試驗室,1 個實驗工廠,為自行設計殲擊機做了組織准備和技術准備。 與此同時,狠抓設計隊伍技術素質的提高。從一九六一年開始,便組織飛機設計技術人員對前蘇聯米格- 21 飛機進行系統的「技術摸透」工作。 一九六二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業局聯合下達指示,對摸透米格-21飛機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多次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講解「技術摸透」工作的重要意義,動員科研設計人員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為自行設計先進的殲擊機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技術摸透」的步驟,首先是根據仿製需要,摸清主要的生產技術問題,包括技術關鍵和材料;其次是給合仿製,通過必要的試驗研究,摸透其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和技術特點。不僅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對米格- 21 飛機的「技術摸透」中,完成了飛機強度計算報告的校核、機頭錐強度計算、機翼的強度與剛度計算、飛機戰斗性能分析、空氣動力特性校驗計算等39 項課題;進行了27 項3,300 次高低速吹風試驗;安排了進氣道、飛機共振、座椅地面彈射、飛行等64 項試驗。通過這些計算和試驗,一方面補充和校核了設計技術資料,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原設計的方法,為自己積累了經驗。 鍛煉提高設計隊伍技術水平的另一途徑是開展對西方國家飛機的分析研究,兼收並蓄,吸取諸家之長。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前後對5種殲擊機和高空偵察機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報告,繪制了部分圖紙,搜集整理了某些飛機可供借鑒的技術。實踐證明,用三年時間對米格- 21 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決策是正確的。「技術摸透」的過程,對設計人員來說,是養精蓄銳、技術練兵的過程;對試制人員來說,則是熟悉、掌握新機製造技術的過程。磨刀不誤砍柴工。「技術摸透」為水到渠成地進行自行研製殲擊機,准備了比較充分的條件。
編輯本段自行設計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
經過幾年的認真准備和反復醞釀,航空工業拉開了研製新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序幕。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要在米格- 21 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十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台發動機和雙台發動機兩種方案。前者是全新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後者是採用成熟發動機(渦噴7甲)進行改型試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主持下,會議確定採用雙台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殲8 飛機能夠研製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製任務。飛機命名為殲8。 其主要研製工作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沈陽飛機廠承擔。國家領導人對 殲8 飛機的研製十分關懷。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月,賀龍副總理在沈陽聽取殲8研製情況匯報時指示:「殲8 要早日搞出來」。八月十八日,聶榮臻元帥在給張愛萍副總參謀長的信中,詳細闡述了新飛機設計所必須考慮的幾個問題,對殲8 飛機研製起了重要指導作用。 殲8 飛機的研製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針對殲7飛機的缺點,逐項加以改進,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提高:(一)最大速度為馬赫數2.2;(二)最大升限 2 萬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 米;(四)基本航程1,500 公里,最大航程2,000 公里;(五)規定了在高度為1.9 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六)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七)安裝搜索距離較大的雷達。殲8 飛機採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選用兩台渦噴7甲 發動機,飛機的推重比為0.89,優於 殲7 飛機。 一九六五年九月,殲8 飛機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總設計師黃志千於這年五月在國外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後,新機研製的技術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具體組織。同年十二月,殲8 飛機木質樣機通過審查,一九六六年三月,設計人員到工廠與工人、工藝人員結合進行現場設計。一九六六年底,發出全套飛機圖紙,一九六七年初,發出相應的生產文件,工廠亦立即開始試制。 在現場設計中,王甫壽等570 余名設計人員,陳阿玉、王阿惠等80 余名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以及30 余名工藝人員實行「三結合」,討論設計方案和進行圖紙設計。在此期間,工廠的工藝人員和工人提出改進意見2,330 多條,被採納的有1,660 多條,其中重大改進有40 項,進一步改善了飛機的生產工藝性,如機翼主梁取消墊塊的革新方案,就是設計員在工藝員、工人幫助下,利用米格- 21 主梁作試驗後得以實現的。這一改造,改變了米格飛機的傳統結構,減輕重量4 公斤。 在飛機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突破了許多技術關鍵。在飛機氣動布局方面,當時世界上設計超音速殲擊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保證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副總設計師顧誦芬主持設計攻關,空軍派出優秀飛行員葛文墉進行配合,測定了殲7 飛機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及飛行品質,為殲8 飛機設計提供了借鑒和依據;六〇一所、沈陽飛機廠、氣動力研究試驗部門的技術人員與北京航空學院教授陸士嘉、徐華舫等組成的攻關小組,做了大量風洞試驗與研究分析,最後確定的殲8 型飛機的垂直尾翼和腹鰭的設計方案,保證了在大馬赫數時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 超音速飛機的翼面顫振是最危險的氣動彈性現象,也是制約飛機最大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殲8 飛機氣動彈性設計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氣動力及顫振計算程序,做了大量風洞試驗和真飛機地面共振試驗及試飛,全面地確定了飛機的顫振特性。採取上述方案之後,既保證了飛機達到預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減輕結構重量,從而增大了飛機的推重比。此外,馮鍾越主持的飛機強度計算,方寶瑞主持的飛機結構設計也取得較好的成果。 在發動機改進設計中,空心葉片的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為增大發動機的推力,渦輪前的溫度必須提高約100 ℃,但渦輪葉片承受不了這樣高的溫度。一九六四年,六二一所副所長、鑄造專家榮科提出採用空心氣冷葉片。當時這項技術國外剛搞出來,處於高度保密狀態。榮科與沈陽金屬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陽發動機廠通力合作,協力攻關。沈陽金屬研究所在師昌緒主持下,組織技術攻關,攻克了葉片鑄造的技術難點。首先是型芯的選擇,要在近100 毫米長的葉片上均勻排出粗細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徑只有0.8 毫米。通過科技人員共同研究試驗,終於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後又相繼解決脫芯、超聲測壁厚等工藝技術問題。一九六六年研製出中國第一片鑄造多孔氣冷鎳基高溫合金葉片,經安裝在發動機上試車,取得完全的成功,從而使中國在這方面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在航空發動機上採用鑄造空葉片的國家。 殲8 機的航炮供排彈系統是個設計難點。它要保證航炮在空中實現連續發射。過去前蘇聯專家認為這一系統的設計是他們的專利一直秘而不宣。這次攻關,設計人員和工人一起作試驗,改裝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終於摸索出其中的規律,取得了設計的成功。 沈陽飛機廠從一九六五年下半年開始進行殲8 飛機試制的准備工作。在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方啟的領導下,由副總工藝師羅時大主持制訂了殲8 工藝方案。這個總方案是在綜合了前蘇聯和英國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方案採用了新的工藝協調方法,即以明膠板的模線為依據,使用光學儀器、型架裝配機、劃線鑽孔台。局部置規、局部模胎相結合的協調方法。後來的實踐表明,全機11,400 多個零件。1,200 多項標准件,從100 多個組合件直至前後機身對合,機身機翼對合,以及發動機、油箱在飛機上的安裝,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還大大減少了工藝裝備,加快了殲8 飛機的試制進度。 正當研製順利進展之時,高方啟於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名因病逝世。航空工業部派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劉鴻志到沈陽飛機廠兼任第一副廠長和總工程師,全面領導殲8 飛機的現場設計和試工作。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劉鴻志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對待而被迫停止工作後,廠所聯成立殲8 研製指揮部,工廠副廠長王新負責全面組織領導工作。廠所人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氣氛。 一九六七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月風暴」和武鬥、奪權風的沖擊下,工廠的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生產線上生產幾乎停頓。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甚至冒著人身危險上班。即使在武鬥最激烈的七、八月份,殲8 研製工作也沒有停頓。一九六八年七月,首批兩架殲8 飛機完成總裝。 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殲8 飛機進行首次試飛。上午九時半,試飛現場總指揮、空軍副司令曹里懷命令放飛。飛行員尹玉煥駕駛著殲8 飛機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安全降落。這時,站在機場上的人們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歡呼中國第一家自性設計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從殲8 飛機方案論證到首飛,其間經歷總體布局、技術設計、木質樣機審查、發圖、新機製造、試驗等階段,歷時四年零十個月。這個速度是比較快的。當然,這個速度的得來,並非偶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起步穩健,從實際出發殲8設計是建立在歷時三年的對米格- 21 飛機「技術摸透」和借鑒國外飛機技術的基礎之上展開的。設計方案的選擇,即體現先進性、又有繼承性,而且與國內工業水平和技術條件基本上相適應。 技術決策正確特別是對發動機的選擇、進氣型式、彈射救生方式的確定做了充分的技術論證,殲8 所採用的渦噴7甲 發動機,在原渦噴7 的基礎上改用高溫渦輪,經航空工業科中國科學院、冶金工業部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一九六八年就試制出了首批發動機,確保了全機順利上天。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試制過程中,實行「科研、生產、使用」和「領導幹部、工人、技術人員」兩個三結合,大家同心協力,共同研製殲8,較快較好地解決了研製中的各種技術問題。組織領導得力。航空工業部組織全行業為 殲8 飛機研製開綠燈。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大力協同,有關部門成立了試飛領導小組,航空工業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聯合指揮部,沈陽飛機廠和飛機設計研究所聯合成立了現場指揮部,深入現場指揮,組織解決、攻克了影響首飛的23 個技術關鍵。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在主持殲8 飛機試飛的關鍵時刻,果斷決策,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殲-8高空高速戰斗機

編輯本段座艙顯示系統
先進火控要包括適當的輸出顯示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美方為F-16座艙增加了多種顯示設備,包括下視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 MFD)和新式平視顯示器(Head Up Display System HUD),具體型號不詳,估計類似F-15相應部件。F-16 的下顯是高解析度、高亮度的電視/光柵顯示器,採用先進CRT 和光學濾波技術,可顯示包括多種模式的雷達成像、字母數字和符號疊加輸出等。F-16 下顯還可以輸出電視制導武器相關視頻圖像,但「和平典範」並無加裝對地制導武器的計劃,因此改裝的火控應該不包括這一部分功能。而殲-8Ⅱ原有的顯示手段僅為簡單的波形輸出和機電儀表,功能單一,更無法滿足光電制導對地武器的需要。 以往老式的光電瞄準具僅能為飛行員提供簡單的瞄準光環。飛行員通過標示和經驗上預知的目標尺寸進行估算,測距、攻擊精度都較低。還得需要經常低頭查看座艙儀表信息。改裝新型平顯後,殲-8Ⅱ飛行員可直接讀取火力控制、飛行數據、雷達信息和機動能量管理信息。空對空作戰時,飛行員可透過平顯看到目標,同時看到投影疊加的雷達目標截獲指示符號、瞄準光環、最大/最小發射距離指示、瞄準操縱點、彈丸示蹤線(熱線)和速度矢量。上述提示信息在作戰中能成倍數的提高飛行員工作效率,例如投擲航空炸彈時,飛行員只需觀察目標以及平顯上火控系統輸出的瞄準操縱點,按指示適時按下發射鈕,投出炸彈,即可准確的命中目標。巡航時平顯顯示方位、速度、高度和操縱信號等,可減低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編輯本段1553B 匯流排
1553B 標准對於軍事愛好者來說可能有幾分陌生。筆者認為「和平典範」中,1553 標準是最重要的一環。沒有它,之前提到的雷達、導航系統的改進計劃,等於空中樓閣。 上世紀60 年代時,由導航/平顯/武器瞄準系統(INS/HUD/WACS)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配上遠距空射武器,使戰斗機如虎添翼。但作戰信息數據總量暴漲,而設備間介面各異,互聯協同難度大,成為作戰效能的瓶頸。同時,由於缺乏統一標准,開發、維護和改進的成本不斷上升。於是1973 年後,美軍方先後公布MIL-STD-1553A(USAF)標准和 1553B 改進標准。粗略的說,單個機載電子設備就類似於計算機區域網LAN 中的單個計算機,1553 標准類似於通信協議,堪稱現代作戰飛機電子系統的「脊樑骨」。其核心就在於「標准」二字。有了1553,雷達光電探測、導航、本機感測、座艙顯示、外掛管理和火控計算機等得以完美的聯結綜合,構成了第三代戰斗機標志性的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統。F-16A 是採用1553A 標準的第一種作戰飛機。 以雷達為例,之前提到的先進的人機界面,需要火控雷達具有復雜的對外介面,同時脈沖多普勒雷達又需要強大的內部介面進行處理運算。如果沒有1553 這樣先進的匯流排,這兩個介面的性能都要大打折扣。 1553 匯流排具有高速、靈活的特點,通信效率高,修改、擴充和維護簡便。下面列舉一些數據,熟悉計算機的朋友應當有所體會:MIL-STD-1553B是數字命令/響應式分制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傳輸速率1M 比特/秒,足以滿足第三代作戰飛機的要求;字長度20 比特,數據有效長度16 比特;半雙工傳輸方式,雙冗餘故障容錯方式,傳輸媒介為屏蔽雙絞線。 1553 匯流排的冗餘度設計,提高了子系統和全系統的可靠性。匯流排本身(包括匯流排控制器、雙絞線、偶合器等)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超過10,000 小時,在全系統中基本可忽略其故障率,比殲-8Ⅱ原有聯結方式好得多。同時可以省去殲-8Ⅱ設備間復雜繁瑣的點對點聯結,僅此一項可令全電子系統的重量減輕約5%,並節省空間、耗電。數字傳輸方式與傳統的模電方式相比,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保密性更好、抗干擾能力更強,能充分發揮火控設備性能。字差錯率小於千萬分之一。在後勤維護方面,標準的介面、插卡非常容易拆卸,可以方便的通過數字式工具進行測試/虛擬。經測試僅地面測試一項,就可比以往減少 30% 的維護工時。 「和平典範」以1553B 標准為基礎的航電系統,比殲-8Ⅱ原有系統提高了一個台階。其火控/導航狀態分工清晰明確,信息處理速度快,維護升級簡便,擴展性強。此外西方武器系統基本上都符合1553 標准,中國引進的一些先進武器只需進行相應改進,即可自行加裝到「和平典範」上。更重要的是,1553 標准決定了不同廠商的航空電子設備的規范化、標准化,有助解決中國航空工業的一些問題。盡管「和平典範」計劃夭折,中國仍確立了1553 的標准地位,同時開發了更先進的光纖1553 介面技術和設備,並進行了新型光纖匯流排的研究。日前中國已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53B 匯流排協議介面晶元。
編輯本段新型火控計算機
新型火控計算機是「和平典範」的大腦,盡管沒有具體型號的信息,但基於雷達、顯示系統等已知材料,可以推斷其基本情況。它與慣導計算機、火力瞄準計算機、雷達處理機、外掛管理計算機組成了飛行火控系統,是系統核心。該計算機負責控制包括機炮、空空導彈、航空炸彈等各種武器的發射提前量、發射區、彈道、彈著點、提示信息等,選擇、設定和發射外掛武器。在作戰時,火控計算機進行科學的飛機能量管理計算,在戰斗時確保戰斗機在最佳格鬥飛行狀態,平時則可增大續航時間和距離。 在空空作戰時,火控計算機可為殲-8Ⅱ飛行員提供格鬥、空空導彈、快速射擊、前置跟蹤等。快速射擊時,計算機模擬連續彈丸流的命中點,飛行員從而可以迅速捕捉到快速開炮攔截敵機的准確時機。前置攻擊時,計算機將瞄準光環投射在由目標距離、飛機動態、距變率決定的適當位置,飛行員調整飛行姿態使光環套住目標,即可瞄準攻擊。空地作戰時也有多種狀態供不同用途。
編輯本段其他
「和平典範」選用的LN-39 慣性導航系統是利頓公司80 年代初的拳頭產品,為F-16 早期型號採用。其精度優於殲-8Ⅱ原有產品,工作穩定,平均故障周期長。外掛武器管理系統改變了殲-8Ⅱ以往外掛單一、彈種難以擴充的缺陷,採用了微處理機和標准介面技術,可管理控制多種中美製航空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改裝的各個西方電子設備的可靠性高,組成的全系統的可靠性比原有系統有了革命性的提高。電子設備的改進還提高了殲-8Ⅱ的續航性能,如起降時可採用優化的飛行路線、高度,從而降低起降消耗的燃料,這對航程不算大的殲-8Ⅱ很有好處。 由於電子設備的變化,殲-8Ⅱ原有的電源標准、功率輸出不符合新的要求,因此必需改用美方相應的電源系統。同時增強了冷卻手段,避免系統過熱。(聲明,答案來自網路,如果你需要更詳細的答案,可以在網路頁面鍵入「殲8」。希望有所幫助)

❼ 中國有多少架殲8飛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截止2010年底,解放軍空軍共有60 架殲-8A型, 108架殲-8B型, 36架殲-8D型, 24架 殲-8F型, 48 架殲-8H型在役;另有 20 架殲偵-8, 24 殲偵-8F型在役,此外還有12架殲-8EG型在役,用於防空和反雷達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2010年48架 殲-8A/B/D/F。

退役

中國解放軍在2011年10月開始退役殲8。因為其1969年首飛,但直到1980年才正式服役,等到服役時已經屬落後,所以生產總量並不多。由於殲8機動性較差,所以如今大多被用於執行偵察和電子戰任務。截止2011年初,中國大約有300架殲8還在服役。
中國殲-8戰斗機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為滿足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

❽ 中國殲8戰機在世界戰機家族中性能排名是多少我國現裝備多少架,大概

J8在世界戰機家族中是排不上名次的。仿製前蘇聯的蘇15截擊機。主要突出的是高空高速的性能。空中格鬥能力很差。和三代機空戰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優勢可言。J8各型生產了一共400假,現役的仍有300多架。


給你看看殲八的三視圖。從整個氣動布局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殲八就是一款高空高速的攔截機,而且不是用於空戰的飛機。

真正空戰的任何。還是由殲十殲十一來完成的。


個人覺得殲八在中國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他能做的事情(比如攔截偵查)殲十都能做。他不能做的事情(比如空戰,對海對地攻擊超視距攻擊等等)。殲十也能做。

總之殲八在目前已經是一款很落後的戰機了。


❾ 殲五、殲六、殲七、殲八戰斗機的詳細數據資料

殲-5是中國沈陽飛機公司製造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仿製前蘇聯米格-17φ),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 沈陽飛機公司於1955年初開始試制殲-5。1956年7月19日,試制原型機首次試飛。殲-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 殲-5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截擊空戰。殲-5是一種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噴氣戰斗機。 機翼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角45°,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後退式襟翼,起飛和著陸可放下不同角度。機翼外側是副翼,偏轉角范圍為±18°。機翼根部有起落架艙,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 機身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外形為圓形截面的流線體。圓形機頭進氣道。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 尾翼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垂直尾翼後緣是方向舵,轉動角度為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其後緣的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 起落架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 。主起落架裝有緩沖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公斤/厘米2)。 座艙密封式單人座艙,應急時艙蓋可拋掉。座椅是可彈射的,可以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 系統操縱系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系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系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動力裝置裝一台WP-5型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帶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機載設備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 武器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7毫米機炮。備彈量為200發。機上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有兩具照相槍。左、右翼下可各掛一顆100~250千克的炸彈。 乘 員:1人; 機身長:11.68米; 翼 展:9.6米; 最大高度:16300米; 有利高度:8000米; 最大速度:每小時1123公里; 巡航速度:每小時800公里; 最大航程:2000公里; 活動半徑:800公里; 續航時間:2.50小時; 載彈重:500公斤; 武器裝備:HP30炮3門。外形尺寸 翼展9.60米 機長11.36米 機高3.80米 機翼面積22.6米2 主輪距3.85米 前主輪距3.37米 重量數據 最大起飛重量(帶副油箱)6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5340千克 正常著陸重量4164千克 空重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機內)1170千克 (帶副油箱)1834千克 載彈重:500公斤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3000米)1145公里/小時 最大高度:16600米 有利高度:8000米 (高度11000米)M0.994 最大速度:1145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800公里/小時 失速速度190~21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無外掛,加力)16000米 動升限17500米 爬升時間(0~10000米)3.7分 最大爬升率4548米/分 最大使用過載8g 最大航程:2020公里 最大航程(帶副油箱)1560公里 最大航程(機內燃油)1020公里 續航時間(帶副油箱)2小時50分 起飛離地速度235公里/小時 著陸接地速度170~190公里/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590米 著陸滑跑距離825米 武器裝備:HP23炮2門;H37炮1門

❿ 殲10 殲8 各多少造價

殲-8單價約3000萬-3500萬人民幣。殲10在3000萬美元至6000萬美元。
殲8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結構與米格-23相當類似。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625所按計劃在飛機垂尾和1至5框段前機身採用復合材料結構,這是中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復合材料。該所還為批生產機種提供製件,使飛機減重近30%,同時配套的防雷擊、防靜電火焰噴鋁技術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依舊是處於二代機的水平,所採用的航電系統也不是太先進,發動機依舊是國產的,所以成本不會太高,根據90年代一個外國網站的透露殲8II外銷報價1500萬美圓,但是目前一架也沒有賣出去,所以具體的價格不得而知,成本價只能估計大概在1300萬美元左右。
殲10A最新的的話,至少需要3500萬美元以上,如果是殲10B,將會超過5500萬美元,這樣的價格,相對於西方國家是比較低的,我們以前非常低,是因為我們的高技術裝備數量太少,就拿梟龍來說,最新的梟龍已經達到了2500萬美元,後繼改進型將會達到3300萬美元,而最初的梟龍僅為800萬美元至1200萬美元。殲10對於中國來說,屬於可承受機種,殲10B屬於中高端機種,考慮到他們的性能和裝備,不會過低,2000萬美元對於殲10來說目前連成本都不夠,也不會太高,像西方國家那樣8000多萬至1.1億美元一架中型戰斗機,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能,超過6000萬美元就會建造殲11和蘇30國產版本,所以,最新的殲10價格會在3000萬美元至6000萬美元,5000多萬美元的殲10B在中國軍隊時絕對的高大上,王牌飛行團才能裝備,地位絲毫不遜於蘇30和殲11B,但實際能力相差較大。據加拿大<漢和防務>推測,殲十的國內國內售價大約摺合3000萬美圓,估計出售給巴基斯坦的殲十因為可能要加裝一些西方設備和介面,售價可能在3500萬美圓左右,僅相當於巴國最近將購入的F-16Block52的一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殲八大概造了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