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中國與朝鮮文化交流的時間及事件
與朝鮮的經濟文化交流
隋朝文帝、煬帝都與朝鮮半島的高麗發生過戰爭。唐初,朝鮮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鼎立,三國都同唐朝往來。唐太宗晚年亦攻打高麗。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滅百濟,總章元年(668年)滅高麗。以後,唐退出朝鮮半島,新羅於上元二年(675年)統一了朝鮮半島。新羅統一後,與唐的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
新羅與唐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來唐商人很多,北起登州、萊州(今山東掖具),南至楚州、揚州,都有他們的足跡。楚州有新羅會館,山東半島的赤山、登州、萊州有新羅坊、新羅所,專門接待新羅客商。當時來往於中朝日本的船隻多達數十艘。新羅商人運至唐朝牛黃、人參、海豹皮、朝霞r、金、銀等物,占唐朝進口物產的首位,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他們販回絲綢、瓷器、茶葉、書籍等。
新羅派遣大批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的外國留學生,以新羅最多。開成五年(840年),學成歸國的新羅學生「共一百五人」。不少新羅學生還參加唐朝進士科考試,從長慶元年(821年)至唐末,中舉的新羅學生有58人。中舉後,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如崔致遠13歲到唐,19歲中進士,在唐任溧水縣尉、侍御史。30歲歸國,有漢文詩賦集《桂苑筆耕錄》20卷,《四六集》1 卷。他回國後,熱情介紹唐文化。
唐文化對新羅的影響廣而巨大。貞觀十三年(639年)至天寶八載(749年),新羅相繼設立了醫學、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醫學、天文、歷法。8世紀中葉,新羅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組織,中央設執事省,相當於唐之尚書省,地方設州、郡、縣、鄉,與唐相似。上元二年(675年)新羅開始採用唐朝歷法。貞元四年(788年)也採取科舉制選拔官吏,以《左傳》、《禮記》、《孝經》為主考科目,仿唐設「讀書出身科」。還據唐制改訂禮儀和刑律。儒家典籍、諸子書、唐人詩文在新羅廣泛流傳。朝鮮原來沒有文字,7世紀中葉,新羅學者薛聰創造「吏讀」法,用漢字作音符來標注朝鮮語的助詞,幫助閱讀漢文,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大和二年(828年),新羅使者帶回茶種,朝鮮開始種茶。唐末五代,雕板印刷術傳入新羅。唐玄宗認為「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可見在唐朝影響下,新羅文化相當發達。
朝鮮文化對唐朝也有一定影響,高麗樂受到唐人歡迎,為太宗「十部樂」之一。
② 中國古代支援朝鮮半島,一共有哪幾次
從歷代王朝到1949年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曾五次向朝鮮方向用兵,幫助朝鮮對抗外來的侵略者。而無獨有偶,這五次引發了中國對朝鮮用兵的戰爭,每一次都來源於日本;或直接由日本人發動、或由佔領著日本的外國軍事力量從日本向朝鮮半島投射。這五次戰爭也是朝鮮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每一次朝鮮都只有依靠中國才有力量去擊退遠超過自己的外來軍事力量,只有中國的軍事勝利才能保全朝鮮的獨立,而中國的軍事失敗,會直接導致朝鮮亡國。
一、第一次中國出兵朝鮮是在公元663年、中國唐朝出兵援助朝鮮半島上唐朝的盟國新羅對抗日本、百濟和高句麗,這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在朝鮮半島上用兵協助半島上的中國盟國對抗外來和本地的敵對勢力。唐朝第一次出兵朝鮮半島的成功,使朝鮮半島上形成了對大陸中國有利的地緣格局,然後通過源源不斷的文化和貿易往來,使中國和朝鮮半島上的歷代王朝形成了長期友好共處的局面和中國本土的淪喪。
二、第二次中國向朝鮮方向派兵,並和朝鮮一道共同向日本進攻,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元代;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反農業性華夏民族缺乏對外擴張的慣性,在東亞范圍內進行全面的帝國擴張戰爭。在完成了將朝鮮納入自己的統治范圍之後,公元1274年和1281年,元代中國與朝鮮聯軍,分兩路從中國南方和朝鮮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由於日本地緣戰略環境中的海洋因素超出了當時元代中國的力量極限,因此聯軍兩度對日登陸攻擊都先後失敗,而在經朝鮮半島對日攻擊的過程中,朝鮮半島再次證明了它對中國軍事上的極端重要。
三、第三次中國向朝鮮半島派兵援助,是公元1592年和1592年中國明朝先後兩階段向朝鮮派兵,援助明朝的屬國朝鮮抵抗日本軍事政權的大陸擴張,在這次戰爭中,日本已經充分顯示出它將隨時向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大陸進行擴張,而擴張的必經之地是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趨勢。
當時日本的事實上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在完成了統一日本後,希望通過征服朝鮮半島,開始向大陸中國擴張,因此發動了對附屬當時中國明朝之朝鮮的戰爭。而朝鮮的戰略地位決定了當時的明朝統治者盡管缺乏對外用兵的傳統,但同樣必須出兵朝鮮解除朝鮮半島上日本的威脅,明朝和朝鮮以勝利地驅逐了豐臣秀吉而結束了這場戰爭,中國明朝援助朝鮮的史實,被隨後朝鮮的歷代統治者奉為中國的恩澤,從而更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朝鮮半島的相互依存。
四、第四次中國出兵援助朝鮮是在完全不同的亞洲現代史背景下展開的;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一方面國力大升,另一方面始終未放棄自豐臣秀吉時期就已經建立的自朝鮮半島向東亞大陸擴張的國策,因此在19世紀後期不斷加大向朝鮮擴張的勢頭,而最終導致與在朝鮮半島有直接戰略利益的清王朝的沖突。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直接起源於朝鮮半島,而這一次中國向朝鮮半島出兵遭遇了軍事失敗,此次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不僅導致了隨後的朝鮮亡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直接導致中國長時期的衰敗幾近亡國,朝鮮半島上中國的戰爭失敗足以顛覆中國大陸上的內部秩序,至此已經有了明確的歷史印證。中國人民需要在甲午戰爭後浴血奮戰半個世紀之久,最後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新恢復了自己因甲午戰爭失敗而一落千丈的國運。
五、第五次中國出兵朝鮮,就是每一個中國人至今記憶猶新、而且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中國百廢待興,而當朝鮮半島上戰爭爆發、取代日本成為亞洲區域首要軍事力量的美國直接軍事介入,並且已經公開了對新中國的敵視態度時,新中國就面臨著一個最重大的戰略選擇:是否出兵朝鮮?
③ 中國對朝鮮什麼時候開始援助的,以及每年的援助金額
中國對朝鮮的援助自從抗美援朝開始,至今仍未斷絕。其中包括糧食、葯品、資金、技術、國際支持等等不同的形式。其中中國給與援助最少的時候是在1992年至1996年之間,這其中包括的原因是中國跟韓國建交,中朝關系正常化,第一次朝核危機等等。其中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北京簽訂。同年9月10日起生效。《條約》決定雙方根據國際主義原則,進一步加強友好合作,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一方受到武裝進攻,另一方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它援助;雙方不參加反對對方的同盟、集團、行動或措施;發展經濟、文化、科技合作,給予經濟、技術援助等。 將援助朝鮮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了。
④ 朝鮮和韓國與中國歷代王朝的關系
古朝鮮
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某些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請參見: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統一新羅時代
請參見: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於676年驅逐唐軍最終統一朝鮮,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高麗王朝
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推翻弓裔,自己稱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將皇室封為日本貴族,暗殺高宗,強迫朝鮮人改用日語,企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
]3·1獨立活動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順寬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3·1獨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鎮壓,柳順寬等學子被殺。史稱「3·1獨立活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上海淪陷後遷往重慶,成立獨立戰斗隊對日宣戰。
現代
[編輯]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
鮮卑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和朝鮮沒關系。
好:12
不好:0
原創:2
非原創:0
醉╃清風 2007-12-15 00:43
滿意答案 好評率:50%
韓國/朝鮮以前就是一個國家,是中國的附屬國!和過去的吐蕃、滿洲、台灣、三翻一樣。就是同一個大家族語言的不同而已。
公元1世紀後,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古國。公元7世紀中期新羅統一了朝鮮。公元918年,朝鮮國王王建定國號為「高麗」,建都於松岳。1392年,高麗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第三十四代王,自稱國王,並改國號為朝鮮。
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南半部(1948年底蘇軍撤出,1949年6月美軍撤出),朝鮮從此處於分裂狀態。1946年2月8日,朝鮮北半部成立臨時人民委員會。1947年,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成立,1948年8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進行選舉,同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戰。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1958年,朝鮮宣布完成了城市、農村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70年宣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1991年9月17日同韓國一道加入聯合國。
朝鮮的分裂,是由於蘇聯和美國的共同介入,兩大世界陣營的對抗結果。中國的抗美援朝,應該是蘇聯和中國共同利益驅使下,為了維持朝鮮的分裂的一種做法。於是在南韓壓倒性優勢的狀況下,中國主動派兵增援北朝鮮,後來的和平協議,維持了38線的約定,中政府沒有堅持攻佔南韓,這個舉動也表示了中國也不希望北朝鮮勝利,朝鮮分裂對於中蘇來說,是一件好事。
韓國先建國,正式出兵卻是北朝鮮在先。另外,重要的一點,中國抗美援朝軍隊,對抗的不只是美軍,主要是韓國軍隊。就是說當年的抗美援朝實質,是當時中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干涉他國內政。
上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後,韓半島分為韓國/朝鮮兩個國家!分別投靠美國和前蘇聯!
朝鮮的投靠的蘇聯解體了,朝鮮也衰敗了 !韓國在建國後抓住機遇發展起來了
⑤ 中國幫朝鮮打了幾年戰
近代中國幫朝鮮打的就是抗美援朝戰爭,其實按現代武器的打擊程度來說,朝鮮已經不具備戰略緩沖區的資格了,實力太弱,起不到大門的作用,只是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又不能光明正大的吞並,扔給別人又太便宜別人了,本著不能資敵的心理,就是惡心也要惡心別人,所以朝鮮又不能丟,就讓他半死不活最好,這樣才翻不起大浪,像現在的朝鮮,我個人覺得應該不要幫得太過,讓美國整一下,讓他再慘一點,雪中送炭才更有效果嘛。
⑥ 朝鮮半島(古代時期)第一次統一在什麼時候被哪個國家統一了
是在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置熊津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
這是半島的第一次統一,雖說不太光鮮。。。。。
若是只算朝鮮人自己統一、不藉助外力的話,則是在936年。918年,高句麗人王建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⑦ 朝鮮的三國時代大約經歷了多少年大神們幫幫忙
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三個國家高句麗(前37年-668年)、新羅(前57年-935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三國時代和之前存在的小國家和民族國家包括伽倻(42年-562年)、東穢濊、沃沮、扶余、於山國、耽羅等國。
⑧ 朝鮮最早成中國的附屬國是在哪年呢,又是哪年脫離了這樣的關系呢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滅商,紂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鮮,擊敗當地諸韓土著的各部落首領,當上了朝鮮國王,這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過這個王朝是漢族建立的不是朝鮮族建立的。 前194年,中國西漢時期,燕國貴族衛滿反漢,東逃到朝鮮,推翻箕子第40代孫,建立衛氏朝鮮。 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設立了樂浪(平壤)、帶方、真蕃、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聽說郡首都是當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來自長安-洛陽的漢族流官),統治著朝鮮半島中北部。南部的諸韓民族仍然處於部落時代。漢字開始傳入朝鮮半島,自此中國文言文長期是朝鮮唯一的書寫文字。 勿吉人(靺鞨族的祖先)是挹婁人的後代,以強悍著稱,向西驅逐扶余,扶余只得苟延殘喘。扶余金蛙王(其王宮據說就是現在的君安證券吉林營業部)喜歡義子鄒蒙,而不喜歡太子大索,大索聯合其他六個王子合夥謀殺鄒蒙,鄒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麗王國(後來遷都平壤)。鄒蒙的兒子是琉璃,琉璃的兒子大武神王繼承高句麗王位,擊敗扶余王大索,滅掉扶余。 鄒蒙建立高句麗後不久佔有了真蕃、臨屯,前82年,漢昭帝劉弗陵廢棄真蕃、臨屯兩郡。 同時朝鮮半島南端出現三個小國——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朝鮮族的祖先)。HAN在古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當時三韓還沒有漢字,後來漢字傳入朝鮮,朝鮮全HAN寫作「韓」字。 這時朝鮮從來都是地方政權,而不是什麼國家。
漢朝之後中國進入了幾百年的三國演義和南北朝內戰,無暇顧及邊陲。於是各地諸侯紛紛割地自立為王。這時期高句麗(於起源於公元前37年中國的東北-668年)趁著中原分裂內戰不止,高句麗不斷在東北擴張並向朝鮮半島伸延。與高句麗同時期誕生並存在朝鮮半島的還有半島中部的百濟(前18年-660年)和南部的新羅(前57年-935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隋朝重新統一以後,高句麗害怕成為下一個被打的目標,於是反守為攻不斷騷擾遼西,隋皇一氣之下三次揮兵攻打高句麗但都敗兵未果。 唐高宗三年(公元668)唐朝大軍毀滅並全盤接收了高句麗。 新羅向來與中原和好。公元660年,新羅和唐朝聯合滅百濟。676年,新羅新羅趁著唐朝在西域應戰突厥,策反唐朝在半島上的守關大將叛逆反唐,驅逐唐軍最終統一朝鮮,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推翻弓裔,自己稱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改向遼國稱臣,1127年再度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蒙元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
1368年明朝推翻蒙元,1387年朱元璋當然要收復原東北蒙元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竟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徹底臣服明朝並祈求朱元璋同意將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史稱:壬辰倭亂。
1618年明朝和後金(清)作戰,作為明朝的盟友,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滿清的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