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四大盆地是哪四個
中國的盆地數量很大。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盆地,特色各異。
傳統認識里,四大盆地是: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40多萬平方公里)、四川盆地(26萬多平方公里)、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25.78萬平方公里)及新疆北部准噶爾盆地(30多萬平方公里)。
新的認識:地質學上重視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37萬平方公里,渤海—華北盆地30多萬;東北松遼盆地(約26萬)與柴達木盆地(25.78萬)差不多;西藏羌塘盆地22萬(不包括中央隆起帶則為16萬平方公里比准噶爾的13萬大)。
4、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爾金山脈;西南至昆侖山脈;東北有祁連山脈,面積25.7768萬平方千米。內陸盛產鐵礦、銅礦、錫礦、鹽礦等多種礦物,故被稱作“聚寶盆”。
⑵ 我國最大的盆地是哪個
我國有三大平原,還有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是指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那麼四大盆地在哪裡呢?
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在大西北的新疆,位於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介於北邊的天山,南邊的昆侖山、東邊的阿爾金山之間。塔里木盆地有多大?約有5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約1400公里,南、北最寬約550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能把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的黑龍江省和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的江蘇省填進去。
圖-我國四大盆地位置示意圖
塔里木盆地還有兩項我國之最。塔里木盆地擁有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全長23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河。所謂內流河,就是指這條河流並沒有最終匯入海洋。塔里木盆地的另一個我國之最是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號稱死亡之海,進得去出不來。
你會說擁有塔克拉瑪沙漠的塔里木盆地還算是盆地嗎?當然算了,只要是高地包圍的低地都算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之間,看似不低,但要知道,天山海拔平均約4000米,昆侖山海拔平均5500米至6000米,阿爾金山平均海拔也在3000米至4000米之間。
圖-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
我國第二大盆地也在新疆,就是位於新疆北部的准噶爾盆地。准噶爾盆地像一個三角形,夾在雄偉的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比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的雲南省略小一些。准噶爾盆地雖然與塔里木盆地都位於新疆,但准噶爾盆地的西北山脈有很多缺口,西北風可以順著這些缺口吹進盆地,所以准噶爾盆地的冬天非常寒冷。
熟讀歷史的你一定對准噶爾這個名字不陌生。清朝初年,准噶爾汗國是清朝的心腹大患,給清朝製造了巨大的麻煩。准噶爾汗國最有名的人物,應該就是噶爾丹了。噶爾丹和清朝的康熙帝打來打去,康熙帝在1697年第三次討伐噶爾丹時大獲全勝。准噶爾汗國的殘余勢力在1760年被乾隆帝發兵徹底消滅。准噶爾盆地是准噶爾汗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是腹地。准噶爾汗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准噶爾盆地的地名卻保留了下來。
圖-清朝平定準噶爾之戰示意圖
我國第三大盆地就非常出名了,就是四川盆地,號稱天府之國。東漢末年,諸葛亮在初出茅廬時就給一無所有的劉備畫了一張大餅,「益州(四川盆地)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將軍豈有意乎?」諸葛亮並沒有吹牛,四川盆地確實稱得上「險塞」和「沃野千里」。
四川盆地位於我國的西南部,周邊被高原或高山包圍,按順時針方向是青藏高原、米倉山、大巴山、華鎣山、雲貴高原等。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四川盆地周邊是黃色,代表著海拔高的地區,四川盆地卻是一片巨大的綠色。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屬於內流盆地,也就是不在某條流入大海的河流流域面積內。四川盆地則例外,四川盆地的南部有萬里長江奔騰而去,長江在四川盆地有很多大河支流,比如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這些大河的水量非常巨大,滋潤著四川盆地內的土地,讓四川盆地就像一個聚寶盆,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帶來了豐收。
四川盆地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包括四川省青藏高原以東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重慶市的西部平原地帶。
圖-四川盆地示意圖
我國第四大盆地還在大西北,但不在新疆,而在新疆東南的青海省。青海省介於甘肅省、四川省、西藏、新疆之間,面積約72萬平方公里。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地勢較高,不過青海省西北部有一片區域海拔較低,這就是著名的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南北較窄,約有300公里,東西較長,約有800公里,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柴達木盆地周邊為高山環繞,按順時針方向是阿爾金山、柴達木山、祁連山、鄂拉山、布爾汗布達山、昆侖山、祁漫塔格山。柴達木盆地的鹽湖非常多,大名鼎鼎的茶卡鹽湖就於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部,還有察爾汗鹽湖等湖。青海省地勢較高,人口不多,大城市主要有省會西寧市,德令哈市和格爾木市,後兩座城市都位於柴達木盆地。
圖-青海省地形圖,柴達木盆地
以上是我國的四大盆地,有人認為鄂爾多斯盆地(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松遼盆地(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羌塘盆地(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都應該算進我國的大盆地。不過也有人不認可這幾個地質學上的盆地,還是把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當成我國的四大盆地。
⑶ 我國的四大盆地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盆地,指位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的四個內陸盆地。分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爾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
其中准格爾盆地半是沙漠,塔里木盆地全是沙漠,柴達木盆地是荒漠,唯獨四川盆地自古以來就號稱天府之國,主要是因為四川盆地的雨水豐沛。
⑷ 松遼盆地區域構造特徵
(一)區域構造位置
松遼盆地位於中國東北部,盆地西部以大興安嶺為界,東北部以小興安嶺為界,東南部與張廣才嶺接壤,南部與康平—法庫的丘陵地帶為鄰。大地構造位於天山—興蒙地槽褶皺系的東端,屬於吉黑地槽褶皺系,西部為早海西褶皺帶和晚海西—印支褶皺帶,東北部是加里東增生褶皺帶,南鄰華北地台北緣加里東增生褶皺帶(圖1-2)。盆地邊界受深斷裂控制,西部為嫩江斷裂,南部為開源—赤峰斷裂,東部為依蘭—伊通斷裂,北部受塔溪—雞西斷裂控制(譙漢生、方朝亮等,2003)。盆地基底具有拼合特徵,基底斷裂控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同時對上覆蓋層沉積及構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控製作用。
圖1-2 松遼盆地區域構造位置示意圖
①德爾布於斷裂;②松遼盆地西北緣斷裂;③溫都爾廟—西拉木倫斷裂;④赤峰—開源斷裂;⑤嫩江斷裂;⑥牡丹江斷裂;⑦敦化—密山斷裂;⑧塔西—雞西斷裂;⑨依蘭—伊通斷裂。
Ⅰ—海拉爾盆地;Ⅱ—大興安嶺海西早期褶皺帶;Ⅲ—內蒙古—吉林海西晚期褶皺帶;Ⅳ—青龍—呼蘭加里東褶皺帶;Ⅴ一張廣才嶺海西晚期褶皺帶;Ⅵ佳木斯地塊;Ⅶ—Ⅷ—那哈旦達中嶺代生活動陸緣;Ⅸ—松遼盆地
(二)盆地構造演化
松遼盆地發育經歷了隆升、斷陷、坳陷、萎縮抬升四個階段,存在早中侏羅世(J1-2yc)、晚侏羅世火石嶺組(J3h)—早白堊世營城組(K1yc)、白堊世登婁庫組(K1d)—晚白堊世(K2)和新生界Cz四期沉積盆地疊加,其中J3h—K1yc為斷陷盆地,K1d—K2為坳陷盆地,Cz為擠壓盆地,分別對應了盆地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四期盆地具有周期性、旋迴性和階段性演化特點,各期盆地具有各自獨特的構造風格(譙漢生、方朝亮等,2003)。
松遼地區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位於華北板塊北緣、西伯利亞板塊東南緣和佳木斯—布列雅地塊西側的褶皺增生帶上。二疊紀晚期至三疊紀早期完成板塊閉合形成統一的大陸。經過三疊紀和侏羅紀早期的構造運動,本區構造格架轉變成為濱西太平洋構造域的一部分。早中侏羅世,沿晚古生代華北板塊北緣造山帶造山後鬆弛性伸展,形成了一系列N EE向中下侏羅統沉積盆地。中侏羅世晚期郯廬斷裂帶的左行走滑形成了東北地區貫入性的NNE向斷裂帶及NW 向斷裂帶。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區域性伸展,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斷陷沉積盆地群。早白堊世沙河子期末和營城期末的兩次擠壓,上侏羅統火石嶺組一下白堊統營城組斷陷盆地萎縮,結束了第二期沉積盆地的發育歷史。從白堊紀登婁庫組開始,松遼地區轉入整體坳陷沉降,沉降幅度大(7000m以上),構成本區第三期沉積盆地。白堊紀晚期—古近紀—新近紀時期,濱西太平洋構造域區域性擠壓反轉,結束了白堊紀盆地沉積。早第三受紀太平洋板塊北西向斜向俯沖影響,郯廬系左行走滑,中國東部形成了一系列古近紀拉分斷陷盆地,即本區第四期沉積盆地。經過新近紀的擠壓,松遼盆地整體反轉,形成現代盆地的基本面貌。東北地區現代仍處於東西向擠壓環境。
晚侏羅世,長期的剝蝕作用使該區地殼岩石變薄,上地幔岩石圈的上隆,地殼張裂,沿裂隙出現大規模的中基性火山噴發,早期的部分沖斷層負反轉為鏟式正斷層,形成了火石嶺期鏟狀正斷層控制的一系列箕狀凹陷火山盆地。
火石嶺組是在初始斷陷階段,受NW-SE向擠壓,向NE-SW 伸展,形成拉分盆地。地層的分布受控盆斷裂的控制,在靠近控盆斷裂的一側,構造活動劇烈,形成大范圍的中基性火山岩。在火山間歇期和遠離噴發中心的地區,形成了近物源的、以火山碎屑岩為主的辮狀扇沉積(任延廣等,2004)。
早白堊世沙河子期為火山作用間歇階段,拉張作用達到高潮,NE-SW 向拉張,NNE向斷裂左行走滑,NW 走向的鏟狀正斷層拉分,控制箕狀斷陷進一步發育,形成NW 走向局限的深拉分斷陷。斷陷沉降幅度較大,但沉積作用僅局限在箕狀斷陷中,充填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沉積。在靠近控盆斷裂附近,形成了大范圍的湖相沉積,沉積的巨厚暗色泥岩成為松遼盆地深部主要的烴源岩。在沙河子組末期,應力場作用方式變化為NEE-SW W 方向的擠壓,松遼盆地反轉抬升,形成了NNW 向背斜帶與沖斷帶,以及沙河子組與其上營城組之間的角度不整合(劉為付,2004)。
早白堊世營城組沉積時期,拉張作用逐漸減弱,拉張方向發生改變,盆地開始由斷陷階段向坳陷階段轉化,區域應力場也轉化為NNE-SSW 向擠壓,SEE-NW W 向拉伸,斷陷走向轉為NNE向。由於區域應力場的改變,導致盆內火山的劇烈活動,早期是中基性火山岩,後期為中酸性的火山岩。原來的斷陷盆地又重新接受沉積。在這個時期,雖然斷陷盆地的邊界仍受到控盆邊界斷裂的影響,但是最大沉積中心卻在斷陷的中心部位。在營城組末期,盆地再次抬升,接受剝蝕,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不整合面,至此斷陷期結束(任延廣等,2004;劉為付,2004)。
從松遼盆地及周緣地區火山岩岩石化學特徵來看,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岩噴發是處於擠壓背景下的張性環境與太平洋板塊向亞洲板塊之下斜向俯沖作用及其導致的弧後伸展有關。
從登婁庫期到嫩江期,松遼盆地表現為穩定沉降,伴隨輕微的拉張作用,盆地東部略有抬升,沉積中心由東向西轉移,形成大型沉積坳陷,沉積厚度較為穩定,沉積物以中細碎屑岩及泥質岩為主,這個時期是松遼盆地烴源岩的生成期。
青山口時期為松遼盆地坳陷鼎盛期。青山口早期松遼盆地發生強烈伸展運動,全區普遍發育的T2層斷層,並伴隨如J6井、J65井鑽遇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噴發。
嫩江期以後,盆地逐漸由拉張轉變為擠壓,嫩江期末松遼盆地范圍應力場為SSE—NNW 向擠壓,NNE向斷裂左行壓扭,形成諸如大慶長垣的扭動背斜帶和如四家子—農安走滑斷裂帶。
明水末期,松遼盆地受到近EW 向擠壓,松遼盆地整體反轉,形成近SN-NNE向大型反轉構造帶。這一期構造活動是松遼盆地萎縮期最強的一期構造運動。
古近紀末松遼盆地受到SSE-NNW 向的擠壓,盆地內NNE向斷裂左行走滑,東南隆起區農安—四家子走滑斷裂帶進一步發育,形成正花狀構造。東北隆起區和濱北地區NNE-NE向斷裂也發生左行走滑反轉。在齊家—古龍坳陷形成一系列由傾伏鼻狀構造組成的N EE向背斜帶和大量NW 向張扭性斷層。
新近紀,松遼盆地主要處於東西輕微的擠壓狀態,伴隨有間歇性輕微的拉張作用,湖盆范圍逐漸縮小,沉積物也漸變為以中、粗碎屑岩為主。第四紀湖盆消失,主要為一些河流相沉積。
(三)斷陷沉積建造特徵
松遼盆地是一個中生代斷坳疊合型盆地(圖1-3),陸相中生界沉積岩體最大厚度達到8000~10000m。其中斷陷層系沉積建造的分布受「多凸多凹」的強分割性斷陷構造格局控制,接受了包括中—下侏羅統大慶群、上侏羅統—下白堊統的火石嶺組、沙河子組、營城組、登婁庫組沉積,最大厚度達到5000~7000m,以陸相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為主(圖1-4),其上披覆的坳陷層系最大厚度達到2000~4000m,包括下白堊統的泉頭組、上白堊統青山口組、姚家組、嫩江組等,以河湖相沉積建造為主。由此,松遼盆地發育斷陷、坳陷層系兩大超含油氣系統。
圖1-3 松遼盆地地質剖面(568測線)
(四)基底斷裂帶分布
松遼盆地主要發育四組方向不同的深大斷裂,即:NNE、NE、NW和EW 向(圖1-5)。
NNE向的一級斷裂帶主要有四條,從西往東依次是嫩江斷裂帶、孫吳—雙遼斷裂帶、哈爾濱—四平斷裂帶(高瑞祺、蔡希源,1997)。每條一級斷裂帶又由多條二級斷裂帶組成。嫩江斷裂帶由三支平行發育的NNE向基底斷裂組成,孫吳—雙遼斷裂帶由四支平行分布的基底斷裂組成,哈爾濱—四平斷裂帶由一系列右行雁列的NE向基底斷裂通過NW 向基底斷裂交織聯絡組成。
NNE向斷裂帶控制盆地的形成、發展,嫩江斷裂帶控制盆地西界,孫吳—雙遼斷裂帶控制著盆地軸向和盆地一級構造單元分區,哈爾濱—四平斷裂帶控制著盆地東界的北段和深層東部斷陷帶。
NW 向一級斷裂帶從北往南主要有訥河—綏化斷裂帶、濱州斷裂帶、扎賚特—古林斷裂帶、科右前旗—伊通斷裂帶、突泉—四平斷裂帶,呈NW 向近等間距平行展布,斷裂帶之間又分布著幾條次級斷裂帶。
NW 向斷裂帶一般為殼斷裂或基底斷裂,切割深,規模大,橫向切割盆地使其具南北分塊的特點,控制盆地一、二級構造單元南北分界。其中扎賚特—古林斷裂帶明顯錯開了NNE向斷裂帶。在NNE、NE向斷裂交切共同控制下,盆地中部沉降最為強烈。
圖1-4 松遼盆地沉積建造系列
(據希蔡等源編修,2004)
1—泥岩;2—岩砂;3—砂礫岩;4—不整合.5—假整合.6—整合;7—玄武岩;8—凝灰岩
圖1-5 松遼盆地基底斷裂分布圖
(據高瑞祺、蔡希源,1997)
F1—嫩江斷裂帶;F2—孫吳—雙遼斷裂帶;F2—哈爾濱—平斷裂帶;F4—加格達奇—雞西斷裂;F5—訥河—綏化斷裂;F6—濱洲斷裂;F7—扎賚特—古林斷裂;F8—科右前旗—伊通斷裂;F9—突泉—四平斷裂;F10—扎魯特—開原裂斷;F11—訥莫爾河斷裂;F12—哈拉木圖裂斷;F13—西拉木倫斷裂;F14—康平—通榆斷裂
NE向一級斷裂帶以哈拉木圖斷裂帶為代表,它切割較深,控制了深層鶯山—廟檯子斷陷、杏山—鶯山坳陷沉降中心和長春嶺背斜帶的形成。NE向斷裂在盆地中部和東部最為發育,控制著東北和東南隆起區二級構造帶的形成和展布。
EW 向斷裂帶分布於盆地南北兩端,北部訥莫爾河斷裂帶和加格達奇—雞西斷裂帶控制了盆地北界和北部斜坡的抬升,南部岩石圈斷裂、西拉木倫河斷裂帶、扎魯特—開原斷裂帶控制了盆地南部邊界和南部隆起。深大斷裂的形成,以近EW 向為最早,NE向次之,NNE向和NW 向最晚。平面上NNE、NE向斷裂常被NW 向斷裂錯開,兩者呈「X」形網狀相交,二者切割使盆地東西分帶、南北分塊(圖15-)。不同級別的斷裂對不同級別的地質單元如斷陷及盆地的邊界和生成發展具有不同控製作用。
(五)深層斷陷特徵
1.深層構造分布規律
松遼盆地深層是指泉二段以下地層,包括坳陷層序下部(泉頭組一、二段和登婁庫組)和斷陷層序(包括上侏羅統火石嶺組和下白堊統沙河子組、營城組)。深層構造主要指T3、T4、T5層界面的構造面貌和T4—T5層之間次級界面特徵。
T5反射層,基底與火石嶺組分界,即基岩頂面。地震剖面上為強振幅連續(1~2個軸)反射波組,是一削截面,全盆地可連續追蹤。T4反射層,營城組與登婁庫組分界,是斷陷層序頂面。地震剖面上為強振幅連續反射,其下為營城組火山岩反射波組削截面,斷陷盆地內可追蹤對比,其他區域與T5合並。T3反射層,登婁庫組與泉頭組分界面,地震剖面上為中強振幅,連續或斷續反射軸,局部內可對比。
松遼盆地深層總體具中隆側坳、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譙漢生、方朝亮等,2003)。斷陷層序以分隔斷陷為主,斷陷晚期聯合形成北北東向斷陷帶。斷陷層總體構造格架是斷陷期形成的,並經歷了斷陷末期構造運動和盆地坳陷與反轉作用的改造。縱向構造具有繼承性和差異性,斷陷或斷陷區沿襲基底構造薄弱帶發育;坳陷層序沉積、分布和界面起伏繼承斷陷(區)、斷隆區的發育部位,坳陷早期繼承斷陷(區)發育部位形成坳陷中心;盆地反轉期強烈擠壓反轉部位也是斷陷作用最活躍部位。
高瑞祺,蔡希源等將松遼盆地深層斷陷層序劃分為5個一級構造單元和30個二級構造單元(圖1-6)。主要一級單元特徵如下:
中央隆起帶:一般基底埋深1000~2000m,走向北東帶寬達60km,延伸560km,局部徐家圍子斷陷深達7000m以上,梨樹斷陷深達9000m以上,斷陷軸向為NE或近SN向,是NW 向斷裂和NE向斷裂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央斷隆區由北向南發育有克東凸起、拜泉凸起、明水凸起、青岡凸起、安達—肇州背斜帶、朝陽溝—長春嶺背斜帶、扶余—楊大城子背斜帶等,凸起帶呈NE向展布。
中部斷陷帶:南、北段地形較高,基底一般埋深為2000~3500m。中部兩亞區一般深為5000~7000m,最深處可達9000m以上。呈一狹長的負地形帶,以-5000m線圈閉為一向斜狀窪陷。北段有依安東南凸起、大慶北凸起,南段有新安鎮凸起、保康南凸起等較大凸起。
東部斷陷帶:基底一般埋深為1000~3000m,鶯山斷陷深達6000m以上。由北向南發育有望奎凸起、綏化窪地、肇東—蘭西凸起帶、鶯山斷陷帶、德惠斷陷和懷德鎮凸起等一系列凹隆相間的北東向構造帶。
西部斷陷帶和西部斜坡帶:主體為東傾斜坡,基底一般埋深為0~500m,多為小型殘留斷陷或雙斷、單斷構造地塹。四方坨子斷陷發育在NE向與NW 向斷層交匯處,主體為NW 向,斷陷最深處達7500m以上,處在嫩江斷裂與扎賚特—古林斷裂附近,受N E向與NW 向斷層共同控制,NE向斷層左行走滑,NW 向斷層拉分。
2.深層斷陷分布規律
松遼盆地為斷坳雙層結構,坳陷層系之下共發育有30多個斷陷。松遼盆地深層主要控陷斷裂為NNE向和NW 向。斷陷沿嫩江斷裂帶,孫吳—雙遼斷裂帶和哈爾濱—四平斷裂帶發育,構成三條NNE向一級斷陷區及若干二級斷陷帶。在一級斷陷區內斷陷走向為NNE-NE向。沿斷裂帶斷陷縱向連接或被橫向凸起隔開。一級斷陷帶之間為斷隆帶,斷隆帶上斷陷較小,發育少。在濱州斷裂帶與松花江斷裂帶之間的斷隆帶上較大的斷陷相對發育,為NW 向和NNE向斷裂共同控制(譙漢生、方朝亮等,2003)。
(1)斷陷剖面結構
松遼盆地單個斷陷剖面幾何樣式可分為兩類:箕狀斷陷和雙斷地塹式斷陷,以前者為主。西斷東超的箕狀斷陷是長垣以東地區斷陷的重要特徵,如昇平—二站、王府、梨樹斷陷等,靠近基底大斷裂的西側,形成沉降和沉積中心,接受的沉積厚;而東側在遠離大斷裂的斷塊掀斜斜坡上,地層的厚度迅速減薄,這類斷陷在長垣東側占絕對優勢。邊界斷層清楚的斷陷都具有這一特徵。長垣以西地區的齊家—古龍斷陷主要表現為雙斷式,受孫吳—雙遼、齊家—敖古拉—哈拉海斷裂帶的次級斷裂控制。另外,在濱北地區也大量發育箕狀斷陷和少數雙斷地塹式斷陷。
圖1-6 松遼盆地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斷陷分布圖
(據高瑞祺、蔡希源,1997)
1—陸家堡;2—通榆;3—白城;4—白城東;5—平安鎮;6—安廣;7—秦東;8—敖古拉;9—齊齊哈爾;10—烏裕爾—林甸;11—依安北;12—訥河東;13—常家圍子;14—古龍;15—乾安—兩家子;16—長嶺;17—哲中;18—甘旗卡;19—金寶屯—康平;20—伏龍泉;21—中和;22—北安—拜泉;23—綏化—青岡;24—徐家圍子;25—鶯山;26—德惠—榆樹;27—梨樹—十屋;28—昌圖;29—羊草溝;30—營城子
多個斷陷的剖面組合樣式可分為:同向、背向和相向三種組合類型。多斷陷的平面組合樣式可分為:側向聯合,縱向聯合和縱向轉換(斷層轉換、隆起轉換)。
(2)斷陷演化模式
斷陷演化模式決定於地殼結構、深部地史、先存構造和區域構造背景。松遼盆地深層斷陷的演化是多階段發展與改造交替或相伴進行的,可分為初始開裂、強烈裂陷和改造萎縮等幾個過程,各階段有不同的斷陷演化模式。根據松遼盆地的實際情況,斷陷的開裂上部地殼基本符合簡單剪切模式。斷陷發展可劃分出:原地加強、向外擴展、向內擴展,反向擴展四種剖面發展模式和側向聯合、縱向聯合兩種平面擴展模式。斷陷改造可劃分為掀斜式、斷隆式和反轉式三種改造模式。
斷陷盆地的擴展與加強發育於整個斷陷期各斷陷階段,表現為斷陷規模的擴大。由於控陷斷層的繼續活動或向外、向內發展而造成斷陷加深、沉積厚度加大,斷陷盆地的面積不斷變大,常造成多個斷陷的橫向或縱向聯合。原地加強式發育於各斷陷階段的早中期,以單條控陷斷層斷距加大方式向外擴展。向外擴展式、向內擴展式發育於各斷陷發育階段的中晚期,向外擴展式以控陷斷裂向外發展為特徵,擴展的結果是斷陷的規模不斷擴大,造成多個斷陷的橫向聯合;向內擴展式是以控陷斷層向內發展為特徵,常在大的斷陷內出現多個次級斷陷。反向擴展是指斷陷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掀斜斷塊撓曲折斷或地層被拉斷形成反向斷層,斷陷向反向擴展加大加深。
斷陷的改造可以出現於各斷陷階段的強盛期和萎縮期。掀斜式改造是斷陷期隨控陷斷層斷距加大使斷塊發生掀斜,已沉積地層甚至基底地層被掀斜抬升遭受剝蝕而使斷陷被改造,多出現於斷陷發育早期或強烈發育階段;另一種情況也見於斷陷萎縮階段,由於反轉擠壓造成斷塊掀斜加大使已沉積地層被剝蝕改造。控陷斷層的向內擴展發育也可造成斷隆式斷陷改造,新生斷層活動可造成上升盤早期已沉積地層抬升剝蝕,如徐家圍子斷陷西緣就存在這一現象。反轉式改造是斷陷末期在擠壓應力作用下斷陷內的地層被擠出褶皺抬升而致使斷陷被改造,這種情況在松遼盆地較為普遍,如徐家圍子斷陷在沙河子組末期反轉改造使斷陷內地層褶皺隆升剝蝕。
(3)松遼盆地深層構造樣式
構造樣式系指上部地殼基底和沉積蓋層中在剖面形態與平面展布具有特定風格的、在應變機制上相互間有著密切成因聯系的特定構造組合(吳奇之,1997)。松遼盆地經歷了斷陷、坳陷伸展和構造收縮反轉三個發展過程,形成了斷陷層序、坳陷層序和反轉層序。構造樣式也以伸展構造、反轉構造為主,其次為走滑構造及同沉積構造等(譙漢生、方朝亮等,2003)。
⑸ 在圖中填注我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 雲貴高原;
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 四川盆地;
新的認識:地質學上重視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37萬平方公里,渤海—華北盆地30多萬;東北松遼盆地(約26萬)與柴達木盆地(25.78萬)差不多;西藏羌塘盆地22萬(不包括中央隆起帶則為16萬平方公里比准噶爾的13萬大)。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北平原里,松嫩平原在松遼盆地中部、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長江中游平原里,兩湖平原在兩湖盆地,鄱陽湖平原在南昌盆地;華北平原很大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帶。
(5)松遼盆地在中國的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的西南部
(1)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
(2)高原的邊緣與內部多山脈,但高原面起伏平緩
(3)雪山、冰川廣布
2.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
(1)我國第二大高原
(2)地面坦盪
3.黃土高原:位於秦嶺以北
(1)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黃土分布區
(2)高原表面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4.雲貴高原:位於雲南東部和貴州的大部
(1)地勢西高東低
(2)石灰岩廣布
(3)峰嶺眾多,地面崎嶇,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⑹ 松遼油氣田
松遼油氣田是中國一個主要產油區。該產油區分布在巨大山間坳陷中的松遼盆地,屬於中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和遼寧省。坳陷呈北東方向綿延750km,寬330~370km,面積大約在205~260km2(圖14.12)。
圖14.12 松遼油田
坳陷的西北和東北分別是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是海西基底的隆起。在坳陷的西南是古生代微斷層的巨大隆起。南部和西南被巨大的斷層所切割(圖14.13)。
松遼油田的石油天然氣的勘察找礦工作開始於1955年。1959 年發現第一批油田:扶余(原始儲量為380Mt),公主嶺(200Mt),登婁庫(187Mt),青山口(150Mt),釣魚台(113Mt)。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開采,70年代開始開采伴生天然氣。截至1989年已經發現近18個油田和油氣田,儲量最大的是大慶油田(20億t)和扶余油田。所有油田的原始工業儲量超過30億t。
沉積物是侏羅紀粗礫岩(含煤岩層和凝灰岩與侵入岩的夾層),厚度達1.5~2 km;白堊紀早期的砂質粘土(通常是瀝青質)沉積物厚度達1.5~2 km;凹陷中部的白堊紀早期砂質粘土(通常是瀝青質)沉積物厚度達6 km;晚白堊世、古近紀的砂質粘土層(與礫石和礫岩的夾層)總厚度達1.5 km。沉積出現了微小的斷層,在凹陷的邊緣部分發育成平緩的階地和短軸隆起,在中央部分是一系列等大的凹陷,綿延的長垣是長120 km×6 km、寬30 km的短軸褶皺。
圖14.13 松遼油田(構造圖)
油氣存儲帶與綿延的長垣有關。工業油層在3km以下的上白堊統。集油區是沖積扇、三角洲及湖泊動力成因的砂岩和含石英長石的礫岩,孔隙度是20%~25%,滲透率是300~500 m3/天。礦床基本是層狀拱隆型,很少是岩性和構造性擋油層。石油的密度是 830~880 kg/m3,黏度是10~40 mPa·s,石蠟含量是12%~13%,硫含量是0.2%。氣頂的天然氣含量:СН4為93%;С2Н6高於3%~4%;非碳氫化合物為3%~4%;密度 580~600kg/m3。重碳氫化合物伴生氣含量達22%(Бакиров,1971)。
根據物探資料,松遼盆地位於東亞一個巨大的地幔底辟構造的上部。盆地區域內莫霍面局部隆起對應著一個最大的槽谷(圖14.14)。伊格納托夫(Игнатов,2010)比較了松遼盆地和澤亞-布列亞盆地的動力地質演化,這兩個盆地都位於歐亞大陸的太平洋邊緣的後部。
從區域構造學角度來講,松遼盆地是東北走向斷裂型相連大型地塹體系,由沿郯廬深大斷裂體系左翼大幅度的平移斷層構成。圖14.15列舉了松遼盆地的地質剖面。盆地的基底是寒武紀的高級變質岩,分為地壘和地塹,被古生代至新生代的侵入型沉積岩和淡水-陸地沉積所覆蓋,其厚度在7~9 km之間。
圖14.14 松遼盆地地質及石油地質剖面
盆地內部構造的復雜性是長垣型隆起和凹陷交替所決定的,隆起和凹陷在深部表現為地壘和地塹。盆地中部是最深的喇嘛甸凹陷(圖14.15),范圍是500km×100km,呈北東走向。其深部是巨大的地塹,根據地質探測資料,基底已經下降至9km的深處。在盆地的東北方向形成了寬闊的費約赫內傾轉折,盆地邊緣是北林地塹凸起,沉積外殼的厚度減薄為2km。從西南方向,喇嘛甸凹陷的邊界是小興安嶺背斜層,區域內盆地基底埋藏深度不超過1km。再往西南方向,開魯凹陷處基底在3km的深處。
圖14.15 松遼油田橫截地質剖面圖
松遼盆地的另一個大型凹陷是哈爾濱至長春一帶,沿盆地北側綿延500km以上。在北部,哈爾濱地塹地壘將其分為兩個盆地,個別區域基底沉降至2~3km的位置。從喇嘛甸隆起凹陷分為3個北東向地塹單元。其中的青崗單元的沉積外殼是一個局部短軸陸背斜褶皺長垣(Бакиров,1971)。
盆地的西部邊緣是洮南邊緣構造階地,與大興安嶺之間有一個深大斷裂,被一組縱向斷裂分割。沉降及基底的深度在0.5~1km之間。
最具有前景的油氣藏是規模龐大的短軸陸背斜褶皺,以東北走向為主。松遼盆地已經發現的碳氫化合物礦床都屬於這類構造。
正如基里洛夫等(Кириллов и др,1994)的觀點,根據一系列的地質-地球物理數據可以斷定,松遼盆地和澤亞-布列亞盆地在動力地質演化過程中經歷了3個階段:斷裂、拗陷沉積、回返剝蝕,如圖14.16所示。
圖14.16 澤亞-布列亞盆地(A)和松遼盆地(B)動力地質演化示意圖
斷裂階段:開始於三疊紀和侏羅紀中期地幔底辟褶皺的上升時期,導致了斷裂的擴張和形成。這個時期沉積外殼剖面開始出現,其沉積層有沙河子、營城、登婁庫相,特點是復礦型礫狀岩,陸源物質的分選程度弱、磨圓度差,說明是在斷裂地形中形成的。這一時期處於活躍階段的還有安山岩-流紋岩貫入的火山活動。斷裂活動分多個階段持續至阿普特-阿爾布裡布斯克。最活躍的斷層活動在果捷里夫時期(Игнатовa,2010)。
湖泊沖積相、沖積平原和淺水湖相的沉積也是在這一時期,湖相沉積在狹長凹陷處的厚度是0.5~2.0km,後者的最大厚度可達3km甚至更厚。侏羅紀以及早白堊世的建造,相當於松遼盆地的斷裂期,形成了5個氣田礦床。
拗陷沉積段:這是碳氫化合物產生積聚的有利時期,從早白堊世第二階段一直到晚白堊世末期(大約36Ma)。盆地的斷層凹陷匯聚一個整體的沉積區域。這時形成了巨厚的沖刷三角洲和深水湖泊建造,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的總厚度達到4.5km(Игнатов а,2010)。
回返轉階段:從晚白堊世到新生代。沉積速度的減慢及相應的沉積層厚度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在剖面上出現了沖刷層和不整合,即四方台建造。至上新世初期,倒轉特徵佔據優勢。圖14.17中動力地質建造柱狀圖反映了沉積物聚積的速度、儲油層以及流體屏障的構成。
圖14.17 松遼油田和澤亞-布列亞油田
動力演化分析表明,松遼油田是一組大陸古斷裂和斷裂後剝蝕形成的盆地,是大陸地台擴張的結果。這一類盆地還有東北、鄂爾多斯、渤海灣、四川和黃海等。
松遼油田中儲量最大的是大慶油田,在松遼盆地的中部,靠近大慶長垣等高線的位置(圖14.12),由幾個穹形隆起和一組斷層構成。
產油區包括大約10個彼此相連的礦床,總面積是(50~75)km×(20~25)km,深度是1~3km。現已開采了22個含油層,在250~2500km深度的早白堊世湖泊淡水砂岩和礫岩。礦床呈平緩的拱狀,油品優良,密度是0.86g/cm3,含硫量是 0.1%,石蠟含量是12%。
如上所述,松遼油田是亞洲晚白堊世最大的油田,也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加利莫夫院士(Э.М.Галимов)比較了西西伯利亞油田和松遼油田,對比了大慶的礦床(包括大慶油田、大慶-E、Shengping,Songpangtong,Changwo等)與西西伯利亞油田的超大型礦床薩莫特羅爾。大慶油田的儲量預計在800~1000 Mt,而開采量在逐年減少,參見表14.2。
表14.2 大慶油田年開采量 單位:Mt
開采量平均每年下降12%:20世紀80年代初開采量是55~56 Mt/a,而90年代末是50Mt/a,2004年降至46.4Mt/a。
表14.3 西西伯利亞和松遼油田的埋藏特性及石油基本數據
地質及地球化學數據的綜合分析(石油中碳的同位素成分及其餾分,色譜-質譜分析方法確定生物種類,運用Basing Modeling 綜合程序進行油氣母岩的Rock-Eval評價)揭示了地質構造的相似性、石油生成及集藏的條件,只是對於勒拿-通古斯克和塔里木盆地的古地台。這是鹽化的早古生代的碳酸鹽類岩:古生代石油母岩。對於年輕的西西伯利亞油田和松遼油田——有機質腐殖質類及凝析物質的早白堊世陸源沉積。對西西伯利亞和松遼盆地的比較分析,可以利用勘測探礦經驗提高大型產油區的儲量及產量。
⑺ 松遼盆地區域地質概況
摘要:
中國最主要的含油氣盆地——松遼盆地位於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雞首」的中部。這里埋藏著一個巨大的黑色寶庫——大慶油田和吉林油田。作為一個侏羅——白堊紀沉積盆地,松遼盆地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北部與現代的松嫩平原范圍大體重合,唯獨南部邊界與當今地貌大相徑庭。原因是侏羅紀和白堊紀時,古遼河與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遼湖,來自東方的擠壓力使盆地漸漸整體上升和萎縮,遼河無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終使得松遼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大慶油田由松遼盆地中央最大的背斜和松遼盆地最大的河流三角洲碟合而成。距今9100萬年到8400萬年間,大慶油田形成於古松遼湖北部流域。時進時退、左右搖擺的河流在湖濱形成了縱橫交錯、上下疊置的三角洲砂體,構成了油田的骨架;富含有機質的泥岩充填於骨架之間,成為豐潤的肌體。距今8850萬年至8750萬年間,古松遼湖呈現最劇烈萎縮,三角洲的枝枝葉葉大規模伸進原來的深湖區,三角洲的砂岩充當了由深凹陷到主要儲集區油氣運移的輸導通道。到7300萬年前,由於砂岩和泥岩受壓收縮率的差異,7個儲油構造胚型形成。自此以後,油氣生成量日益增長並和背斜構造的發育相得益彰,形成了具有同一流體壓力的、系統的塊狀背斜油藏。
詳細的可以參考
松遼盆地斷裂縱向導流性淺析
http://www.CQVIP.COM/QK/90664X/199901/3473899.html
松遼盆地白堊系高解析度層序地層格架
http://www.CQVIP.COM/QK/95357X/199701/2445913.html
伸展盆地轉換帶分析——以松遼盆地北部為例
http://www.CQVIP.COM/QK/93477A/199402/1310460.html
論松遼盆地地下水動力場的形成與演化
http://www.CQVIP.COM/QK/95080X/200101/4889263.html
松遼盆地及周邊新生代構造格局初探
http://www.CQVIP.COM/QK/97312X/199504/1649998.html
從松遼盆地的構造反轉看中國東部盆地構造圈閉的形成
http://www.CQVIP.COM/QK/94035X/199604/2018618.html
松遼盆地成因演化與軟流圈對流模式
http://www.CQVIP.COM/QK/94066X/199903/3786801.html
松遼盆地古生代構造演化
http://www.CQVIP.COM/QK/90781X/200104/5988282.html
松遼盆地地層吸收特性和地震波衰減規律研究
http://www.CQVIP.COM/QK/98047X/200104/6071728.html
松遼盆地北部深部地殼結構及盆地成因機制
http://www.CQVIP.COM/QK/91950X/200201/6112794.html
松遼盆地南部深層系天然氣成藏規律
http://www.CQVIP.COM/QK/95357X/200606/2353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