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哪個地方喪儀最大

中國哪個地方喪儀最大

發布時間:2022-10-08 11:47:39

A. 喪葬文化了解(各地的風俗

漢人的喪葬儀禮(一)
台灣漢人的喪葬儀禮,沿襲古代中國大陸的傳統,以周朝的禮儀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陰陽家、風水先生等種種說法,自成一體,別具風格。喪禮的全過程是相當繁瑣的。
搬鋪。病人病重臨危之際,須將病人移到正廳臨時搭起的板床上,俗稱「搬鋪」,若死在卧室,據說「冥魂」會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灣人相信正廳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謂光榮、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廳的正旁(右側),女人移到正廳的側旁(左側)。

燒銀紙。銀紙是供亡魂在陰間的旅費,稱為「腳尾錢」;還要放一香爐,燒香點燭,為死者照亮赴陰間的路。

人死後,有所謂「哭路頭」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兒聞訊需立即返家,一邊大哭一邊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給她喝或拿毛巾給她擦臉才能停止。但家屬哭嚎,忌淚水滴在屍身上,否則據說此人會發瘋。而族中人來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東邊,女 人在床位的西邊,一律去掉身上的飾品,著素服,集體號哭。

開魂路。請道士(俗稱「烏頭司公」)或僧侶來念經。為亡魂超度,開路,引導至陰間。

乞水沐浴。親族穿上喪服以後,就到河邊排隊取水,稱之為「乞水」。回來後請「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為逝者擦拭身體的模樣,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你現在已經變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見面」等,這就是「沐浴」。

套衫。為死者准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抽壽。「套衫」後,親人們都要吃用面線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為面線很長,象徵長壽,所以稱為「抽壽」。「抽壽」完後,要把笠帽和箍丟到屋頂上,表示已將死者的年齡加進了子孫壽命里,以延長子孫壽命的意思。

張穿。孝男「套衫」之後,請「好命人」為死者穿上壽衣。壽衣是於老人生前就准備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時由別人送的,有的是做61歲大壽時別人送的生日禮物,俗稱「張老衫仔褲」。另外,女子出嫁時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後的壽衣用。

辭生。屍體納棺前,死者還要在陽間吃最後一餐,代表與世人告別。與「食酒婚桌」一樣,有12種菜餚,依舊由「好命人」做出夾菜的動作,口中還要說些吉利的話。 入殮(納棺)。入殮是整個葬禮的重要時刻,必須請算命先生來選擇良辰吉日。之後的順序也是非常嚴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絲;草絲上面放燒過的灰;灰上放銀錢;銀錢上又放庫錢;放上寫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極;放上桃技,用以驅逐陰間惡狗;放一塊石頭、一個煮熟的雞蛋、一碗醬油曲,表示人死後不能復活;放「過山褲」;放上用紅布和白布縫成的枕頭,還有銀紙,稱為「雞枕」;在屍體旁放上金器和寶石,為的是鼓勵子孫日後能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蓋在屍體上;放「掩身幡」,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長度和棺材一樣,死者有幾個子女就撕成幾條,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後放些銀錢。這些儀式統稱「收烏」。

納棺之後,還沒有嫁娶的子孫要輪流在棺材旁睡覺,稱之為「困棺腳」,一直到出葬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來主持,日期則由擇日士來決定。

送葬的隊伍也很壯觀。送葬時,由親人們護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並按傳統習俗列隊,行列中有整隻豬、羊、開路神、放銀錢紙、銘旗、孝燈、吉燈、吹鼓團隊、五彩旗、風水先生、涼傘、花圈、歌仔戲團、二十四孝花車、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紙幡、靈柩、男性遺族隊、女性遺族隊、送葬親友等,共約50種。

喪服也是非常講究的。遺族中的親屬都要穿喪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縫喪布,跟隨送喪行列邊走邊哭。一般前來送葬的親友來賓,跟隨一段路後,找個恰當的地方停下來。棺材也停下來,由喪主跪地答禮,懇辭送葬的親友,並表示感謝,故為「謝步」。於是,送葬的親友們便與靈柩告別,而子孫及近親一直送到下葬為止。

台灣民間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選擇墓地十分講究「風水』」,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先生覓尋「吉地」。台灣多雨水,墓的形狀與閩粵地區相仿,多用磚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這是最後一關。墓地的墳墓是事先委託「土公」(從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達時,將棺上的覆蓋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邊,女性跪在棺的右邊,大聲哭號,以示訣別。和尚和道士念完經後,就開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後打進水栓。用意是讓棺材裡面能通空氣,以便早日物化。最後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進墓穴,由喪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盡孝。

最後對土地公燒金紙,對墳墓燒銀紙,並收回全部的牲禮,至此葬禮便告完成。

葬禮結束後,由長孫將牌位放在「魂轎」中帶回家中供奉,稱為「返主」。送葬本為喪事,但返主則為吉事,所以長孫要脫掉喪服,換上淺黃色的長衣。回家後,以預先准備好的菜餚款待幫助送葬者。同時,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廳,僧道燒香、燒紙、讀經,家人亦燒香、祭拜、號哭,稱為「安靈」。

葬儀三至七天後,孝男及近親要備牲禮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謝土」。以後還要選一吉日舉行完墳儀式。之後,還有許多儀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禮。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後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這些日子裡,早晚要做「孝飯」供在靈桌上,遺族上香燒銀紙,婦女則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則請和尚和道士來「做功德」。

最後一個做旬叫做「尾旬」,這要根據喪禮時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層,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層,就做「十一旬」,長達77天。

此後還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後百天的祭祀。有錢人家要請和尚或道士到家中,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而一般人家只需在靈桌上供奉,子孫們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後,要「做對年」。這時死者出嫁的女兒,都必須回來供奉牲禮祭祀。這一天的儀式完成後,女兒及遠親就可以「脫孝」了。

之後,就是選個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爐,這叫「推靈」。

合爐。就是在死者的喪期屆滿時,把香爐灰的一部分,放進祖先牌位的香爐中,到這時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僅在歷代祖先的大牌上寫進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爐後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從此以後每年都在這一日祭祖。

掃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十天內。掃墓時要 鏟除墳上的雜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後在墓前供上紅龜稞、發糕、牲醴祭拜。祭拜後要在墳頭及墳墓四周放上稱為「墓紙」的長方形五彩紙。
漢人的喪葬儀禮(二)
台灣民間另有「撿骨」之俗。撿骨,俗稱「撿風水」,又稱「二次葬」,即人死後第一次葬時比較簡單,埋得較淺,墳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後,屍體已經腐爛,擇吉日挖開墓地,撿拾遺骨,經洗凈、曝曬,再裝入骨壇擇吉地正式安葬。骨壇又稱「黃金瓮」,是高約二尺,直徑一尺的圓形特製陶瓮。其款式依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男性的圖案是「雙龍拜塔」,女性的圖案則是「雙鳳搶珠」,壇蓋則都是「前壽後福」。在台灣西南沿海一帶,「撿骨」屬於專門行業。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撿骨人俗稱「土公仔」,包工包料。
「撿骨」之俗原本傳自閩、粵祖籍,至今在粵東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這與客家祖先早年流離不定的移民生活有關,因骸骨裝人陶瓮便於隨家搬遷,且若要送返故鄉安葬也較容易,是客家人懷祖念宗、眷戀故土之情的一種表現。不過傳入台灣後此俗又有了變化,變成了改葬習俗。即死者葬後,凡遇家運不濟、怪事連連。無丁無財、生意失敗等等,必歸咎於墓地風水不好,立即擇地另葬。民間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意思是說改葬的次數越多越好。

B. 德州臨邑喪葬風俗…………………………

  1. 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臨邑這個時候已經小斂了。

  2. 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原來都是安排人員到親戚家通知,現在都是電話了,關系近的還是要專人通知,以示鄭重。

  3. 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招魂簡單一般是拿個鐵鍋爬房頂敲三下,哭三聲。

  4. 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臨邑大都是五七結束。

  5. 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臨邑這邊叫「帳子」,現在基本沒有了,大多送花圈,然後就是現金了。

  6. 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臨邑的大殮就是骨灰撒入棺材,骨灰存在殯儀館的沒這項。

  7. 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 出喪擇日儀式:臨邑縣城一般是1天,農村3天,現在基本沒有5天的了。

  9. 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10. 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11. 還有一項臨邑叫「燒門風」(音譯,風發音fe,一聲),縣城附近是在下葬完的那天晚上,有的是在下葬前一天的晚上,要燒紙扎馬、車、靈牌,應該是送魂儀式。也是非常鄭重的。

    碼字不易,請通過。

C. 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D. 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

所謂喪葬禮儀,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禮儀活動。人們採取喪葬禮儀,最終目的既要使死者滿意,也要讓活人安寧。為了不使死者發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靈。由此可見,中國的喪葬禮儀,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時至今日,喪葬禮儀仍殘存著不少舊痕跡。在整個喪葬禮儀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其間的話語,凝含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與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之中,也表現在兩者間的精神聯系之中,儒家的倫理色彩、等次觀念、溫情脈脈等,皆融入喪禮的每一細節。相反,靈魂不滅的宗教信仰意識在這里完全被這種中國式的倫理人情所裹挾,它時或作某一禮俗的注腳,時或又成為某一用具的底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人類最初的喪葬活動,是為了保護屍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智力逐步增長,產生了靈魂觀念,認為一個人具有「靈魂」和「肉體」兩個部分,人的死亡,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所以,「肉體」就沒有知覺。將來,「靈魂」還會回到「肉體」里來。因此,活著的人要把死者的「肉體」保護好。這種對「肉體」的保護行動,就是早期的喪葬活動,保護屍體的地方,就是墓葬。
我國的喪葬禮俗至遲在舊石器晚期已經出現。在1933年發掘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下室有墓葬的遺存,經過系統的發掘,出土有完整的頭骨三個,以及頭骨碎片、下頷骨、體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齒。根據研究分析,發現有「男性老人一人(10l號),中年或壯年(108號)和壯年(110號)各一人,5歲幼兒和初生嬰兒(或胎兒)各一人」。死者的身體下面鋪灑著紅色的赤鐵礦粉,隨葬以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獸牙等物。在死者身下撒赤鐵礦粉,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葬儀之一。紅色象徵著鮮血,而血又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身之所。在屍體上撒赤鐵礦粉,表示給死者以新的血液,賦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並沒有死,只是長眠罷了;或者說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夠復生;或是希望死去的同伴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成員之間貴賤的進一步分化,喪葬儀式也逐漸增加了宗教的儀式行為。如山東滕縣墓葬中已出現了木槨,膠縣龍山文化遺址中又有玉琀,這些後來都成為喪葬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向系統化、程序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周代,為一個崇尚禮儀的時代。對周人來說,喪葬禮儀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他們認為上古之民穴居野處,故其喪葬禮儀也草率簡單。《周書·異域上》說:「死者則以葦薄裹屍,懸之樹上。」《周易·系辭》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常。」這是靈魂觀念未出現,或為靈魂崇拜尚不發達時期,人們處置屍體的情形。因此,三代時人們往往將當代的喪葬禮儀引以為驕傲。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習俗發生始至西周時期,中國的喪葬習俗經過1萬多年的演進發展,已產生出諸多別具一格的並為後世所罕見的斂葬習慣或習俗。從當時的文獻資料來看,喪葬禮儀已初具雛形,屬纊、三月大殮、飯含、棺槨制度、明器制度、褳制等都已出現。
到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基本具備。當時喪葬禮儀的特色,在於強調倫理秩序的充實和道德架構的建立,由此規定出親屬團體的層級親疏關系,以及比附於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使倫理秩序與政治秩序在這種喪葬禮俗中獲得有機的統一。由於喪禮無不本之倫理秩序和政治秩序,故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也變得十分繁復。
西漢中期以後用陶質明器取代實用的貴重器物隨葬,是中國古代喪葬禮俗的一次重大變革,說明隨著庄園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層對隨葬品的觀念有了顯著的改變,認為將庄園中的所有財產都製成象徵性的陶質明器埋入墓中,比那些數量有限的貴重器物更有意義,更能全面展示他們所擁有的財富。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大體上與漢代相同,只是漢代明器,魏都從省。《晉書·禮志》載:「古者天子諸侯葬禮粗備,漢世又多變革。魏晉以下世有改變,大體同漢之制。」而魏武帝曹操「自製送終衣服四篋,題識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漢禮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為繁盛的時期,各種體現封建等級制禮儀的發展登峰造極,喪葬禮儀制度也發展得很完善。唐朝的一些禮儀文化,包括在《大唐元陵儀注》和《大唐開元禮》里,這兩部反映唐代禮制的書籍,現都保留在杜佑的《通典》里。根據《開元禮》喪葬儀禮的記載,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至庶人的喪葬程序一共有66道。如果是改葬,尚另有17道程序。這些程序反映了唐朝封建喪禮的繁縟,同時也具體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待遇的不同。
明代喪葬禮儀,主要根據《儀禮·士喪禮》,另外也參考了唐《開元禮》和《朱子家禮》,這從《明會典》中載錄的喪葬禮儀可以看出。不過,明代的民間喪葬禮俗有自身的時代發展特色和地區性特色。統治者雖然出於人倫教化、穩固政權的考慮,對庶民百姓的喪禮制度、服喪制度、居喪儀制、葬法等均有嚴密詳盡的法令限制,要求將各地的民間喪禮納入正軌,但從明代文獻的記載看,民間的喪俗是沿襲各地傳統風俗,適應時尚而行,並不完全受法令制度的約束。
滿清建國之初,宮廷喪儀比較簡陋。康熙時,在學習漢族儒家傳統喪禮,特別是明宮喪禮的基礎上,清宮喪制初步形成,後又經雍正、乾隆兩朝的補充始臻於完備。
清史文獻稱喪禮為「喪儀」。皇帝的喪禮規格最高,稱「大喪儀」。大喪儀的主要禮儀和程序為:小斂、成服、大斂、朝奠、殷奠、啟奠、奉移、初祭、繹祭、大祭、除服、周月祭、上尊謚廟號、致祭、百日祭、祖祭、啟行、謁陵、安奉等。具體過程十分繁雜,不容盡述。其中雖摻有滿族舊俗,但基本框架與明宮喪葬禮儀相同。清代民間喪葬禮儀,與明代一脈相承,沒有大的變化。

E. 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儀是什麼樣的

-- 喪葬禮儀
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終點,所謂「人死為大,喪之以禮」, 可見喪葬禮儀的重要性。台灣人對死亡的觀念是靈魂不滅,認為人就是肉體靈魂的結合。死後,肉體歸於塵土,而靈魂離開身體存於宇宙之間,同時靈魂對其子孫會加以保護,因,此子孫要盡孝,死後, 子孫要祭祀。 一般台灣的喪葬禮儀大約可分為如下的部份:
1.臨終
(1)《搬鋪》:病重臨危,則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廳中臨時鋪設之板床,稱 為搬鋪或徒鋪,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謂之「壽終」 ,而依古禮,男徒正寢,女徒內寢。惟徒鋪為男移正廳正旁(右側), 女移倒旁。如是,徒移正廳,認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將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雖不移正廳,亦移床前地上。家有長輩,亦不移正廳而移護龍(側屋) 。凡被搬鋪,已知將離此世,召換家人留遺言,分配遺物,此謂「分手 尾錢」,囑家人預備喪事。

(2)《豎魂帛》:死後,死者身上蓋「水被」(白布中央縫紅綢之被布) ,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腳尾飯」(米飯一碗,飯上置 鴨蛋一粒及插筷子一雙),燒銀紙,點香燭,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費,並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紙或白布,上寫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暫代位牌,供於正廳一角,燃燭燒香,謂之「豎魂帛」。又取下廳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蓋神明、祖先的靈位(此於納棺後始恢復原狀),其 他如將碗器擊破其一,門聯上斜貼白紙條,燒紙制小轎藉以對天奉告死 亡,門前置香案等,類此均為喪家之表示。

(3)《開魂路》:至彌留狀態或於死亡之後,即請道僧誦經「開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綠色,女者黃色,三四尺長白布,上寫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將之懸於有葉竹枝。幡仔,葬儀時由喪家長子執 之,作為領先標志,靈時燒掉。

(4)《乞水》:死後,家人穿孝服,往河邊「乞水」。即擲筶,以銅幣投 於水中,為買水之意。水乞回後,用竹端挾白布沾之,由父母雙全之「 好命人」以拭凈死者,或仿作其狀為儀式。

(5)《剃頭》:男屍理發稱為「剃頭」,請理發師為之,亦叫「剃死人頭 」,價錢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須用紅包討吉。女屍梳妝,則由長媳為之,須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淚滴在死人身上。

(6)《換壽衣》:繼而為死者洗身後換壽衣,稱「套衫」,使用之櫛具折 斷之,一片棄於路上,一片置於棺內。為死者穿服之壽依,系用死者生 前壽辰由其兒女贈制之「張老衫仔褲」,女之壽衣即用婚嫁時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壽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須奇數,不能用偶數, 因喪事只可單不可雙,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負擔。

(7)《抽壽》:換壽衣後,另有「抽壽」之俗,則喪家人均食麵線(壽面 )煮烏糖(亦稱紅糖)者。糖原用於吉事,喪事反而用糖,蓋此假借化 凶為吉,故俗稱抽壽,據說死者年歲可添加於子孫壽命,為吉兆。

(8)《哭路頭》: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邊大聲慟哭,但在還沒 死去前,無論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號哭時,要 脫下帽子和鞋子,婦人要摘下發上飾,並把鞋底下的木板塊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飾品拿掉,近親也是一樣拿掉所有的飾品,一律穿著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東邊,女人在床位西邊號。出嫁的女兒,在聽到訃音 後,隨即穿著素服奔回娘家,於靠近家時,沿途聽爬號哭。出嫁的女兒 ,在聽到訃音後,隨即穿著素服絕,此時大家悲由心生,一屋盡是號哭 聲,號哭的內容多為怨死者為何不長壽。

(9)《驚貓》:在屍體體溫尚未完全冷卻的時候,要安頓好四肢、身體, 同時避免被貓接近,因貓屬虎性,如果被貓跳過屍體,屍體會站立起來 ,抱走其它的東西,所以安置屍體的房間,要有人通霄看護,如果不幸被貓跳過屍體,屍體會站起來,這時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讓死人抱住 ,死人就會恢復原來側下的姿勢。

(10)《報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親死了以後,子女要拿著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報告死訊,俗稱「報外祖」。外祖得知消息 後,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裡,門前的桌布要反翻過來,死者的子女在門 外迎接外祖,稱為「報外祖」,外祖要問明死因,如果認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護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孫,由此可見,外祖的樣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來,可由其它親人代替。待外祖入喪家後,方可入殮。

(11)《守鋪》:死後至納棺期間,喪主等人侍服死者鋪側,稱「守鋪」 ,以示孝服。又,納棺後,遺族亦睡棺旁,俗稱「困棺柴」

(12)《送禮敬》:人死未殮,至戚親往吊,俗稱「送禮敬」,即至靈前 焚香,喪事限燒香條二支,親朋轉贈則以輓聯、挽幃、大銀燭、糕仔封 (白臘燭、銀紙、糕仔、香條等,以白紙包封者)引喪。

(13)《買壽板》:買棺材避言買棺材,而謂「買大厝」或「買壽板」, 以取吉祥。運棺途上,過橋及十字路處,需留置銀紙及小紅布條,稱為 「放紙」。喪儀時亦要放紙。棺木運回,燒金紙「接棺」,奉入廳中。

(14)《圍庫錢》:接棺後,行「圍庫錢」之儀。庫錢或稱「隨身庫」, 即冥幣,乃由遺族焚燒庫錢及紙制庫官庫吏。其焚化之庫錢,灰日後埋 入墓畔。圍庫錢時須多燒,此為寄託死者轉交早前往故之其它家族,俗 稱此為「寄庫」。

(15)《掛孝》:喪家於門柱「掛孝」貼用白紙,亡父貼斜左,亡母貼斜 右,門外另貼「訃白」,書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

2.入殮
入殮就是「納棺」,置屍於正廳一二日,請道士擇定時刻,將屍體納入 棺內,其時刻非常重要,納棺的順序下:

(1)《辭生》:納棺內,備十二種菜碗供祭死者,稱「辭生」。此為對 死者表示告別之儀,其儀,由道士取各種食料作給食之狀,而念吉祥 之句。

(2)《放手尾錢》:入殮前有「放手尾錢」(留身後錢財)之俗。俗稱 「放手尾錢,富貴萬年」,以為死者身後留有錢留存子孫為吉兆。則 於納棺前預先在死者神中存制錢若干,而將倒入揧器中,然後取出, 分與子孫。臨終前「分手尾錢」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分得遺 物如金飾、衣物、錢財等,子孫均極珍重之。

(3)《割 》:喪俗有「割 」者,系以長麻一端擊於死者身上,他端 則由遺各執其一段,而由道士念吉句,將絲一一斬斷,然後各人將手 中麻絲包入銀紙燒之,俗如是可與死魂斷絕來往,此後始免被擾。

(4)《洗凈》:又於喪事,道士在一盆水中放黑麻油,喪家每人用指頭 沾濡此水於眉下處,俗稱「洗凈」,意為潔凈。納棺、出葬、做功德 時,均有此俗。

(5)《收烏》:納棺請道士供祭,稱為「收烏」,程序如下:

(1):棺材的最底部要放草絲,為的是吸收屍體的水氣。
(2):草絲上面還要放燒過的灰,也是用以吸數屍體的水氣。
(3):灰上放銀紙,充作旅費,銀紙上天放庫錢,也是前往陰府所用的金錢。
(4):放「七星枋」,乃是寫有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極。
(5):放桃枝,因為亡魂前往陰間的路途遙遠,恐會遇到惡狗,而桃枝可用來驅逐惡。
(6):放一個石頭在棺材中,這是認為人死後會復活,而是鬼不是人,由於懼怕,所以放一個石頭在棺中,表示必須等到石頭腐爛,才能復活,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
(7):放一個煮熟的雞蛋,道理同上,要等到醬油曲發芽後復活。
(8):放一碗醬油曲,道理同上,要等到醬油曲發芽後再復活。
(9):放「過山褲」,也就是登山時穿的褲子,用白布剪個樣子,而且一邊要縫對,一邊要縫錯,這是因為亡魂在前往陰 間的登山路途中,如果遇到魔鬼,就拿出褲子丟在路上,魔鬼發現褲子後,一定會穿上,但因有一邊是縫錯的,魔鬼穿來穿去,要花很多時間,亡魂就不會被魔鬼捉到。
(10):放「雞枕」,是用紅布白布縫成的枕頭,中間放有銀紙。
(11):在屍體旁放金器和寶石,為的是鼓勵子孫日後能為死者洗骨。
(12):放「水被」,即棉被,蓋在死者身上。
(13):放「掩身旗」,這是道士做的白布,長度和棺柴一樣,死者有幾個子女,就撕成幾條,把剩下部份放在棺材中。
(14):放銀紙。

(6)《擱棺》:出葬因要擇吉日吉地安葬,以致停柩日久,稱為「擱棺」或「停棺」。則於收殮後,傭工在棺木上油漆粉刷多次, 以防濕防漏,俗稱為「打桶」,以後又在旬祭時,復作 此種油刷。

3.居喪
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稱為「居喪」。死者之卑族者須脫冠履, 披發跣足,婦人則脫去身上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人不穿皮鞋,不著 華服,男女各依其輩份輕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喪之孝子禁止理發,夫妻不能同房,禁訪朋友,參加喜宴及到寺廟 參拜等,此類居喪之俗,尤以殮葬以前為嚴格,以後直至「除靈」仍遵守 之,以昭孝道。

(1)《帶孝》:服喪之孝服如下: 「麻」—-麻布。子女、兒媳、長孫用之。 「薴」—-薴布。孫、甥、侄用之。 「淺」--淺布。曾孫及其同輩用之。 「黃」—-黃布。玄孫及其同輩之之。 「紅」—-紅布。直玄孫之兒子用之。(喪事用紅色系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孫,含有引為榮譽意。)「白」—-白布。與死者同輩及外親用之。 孝帽,大人載「草箍」(喪布圈以繩者),小孩帶「荖苞」(喪布迭 折帽狀者)。孝鞋,男用草鞋,女於布鞋上縫喪布。帶孝由於孝之輕重,男分白藍青黃四色,用絨線折縫小球佩之,男佩 左腕,女結頭發。待至「除靈」後依次換其頻色,則由「粗孝」換為「幼 孝」,稱為「換孝」。 服父母之喪,古時至百日,須服麻布衣而不斬衰,不剃頭。過了百日 ,始剃發。用麻布條扎腕,至七旬換白布條,至百日「脫孝」。女兒嫁出 者,其帶孝方式多以「手尾錢」寄於生家靈桌上,限於歸致祭時,始帶之。

(2)《麻燈》:喪用燈類統稱「麻燈」。包括「大門燈」、「柑燈」、「孝燈」、「紅燈」、「富貴燈」。

4.出殯
出殯埋葬(俗稱『出山』,台灣人自古以來多採用「土葬」,很少用 火葬,這是由於人們俗信讓死者能「入土為安」,後來政府曾一度規定, 因傳染病而死的人要舉行火葬,為的是怕傳染病的流行,結果還是很多人 偷偷的土葬傳染病死者。本來在遺言中行火葬的人並不多,因規定傳染病 者一律火葬,又有一些貧窮人家因錢的問題,而改土葬為火葬,所以火葬 就漸漸多起。男有「招魂葬」,這是由於失蹤或溺水死亡的人,由於找不 到屍體,使用其遺物來引魂埋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或道士來主持,日期由擇日師決定,程序如左。

(1)《轉棺》:把棺材移至門外布至好的告別式場,內稱為「轉棺」,如果時間是在半夜,只好略微動一下棺材即可,等到天亮以後再移出。

(2)《起柴頭》:或稱「起車頭」,就是以「五牲」供奉棺材,五牲乃是由死者出嫁的子孫所贈送,如果死者的配偶已亡,牲禮則要成雙成對,若是配偶還在,牲禮只要成單即可。棺材的前面要有幾張桌子,把遺族所贈的五牲及外戚送來的禮物排列好,最前面的一張桌子要點上蠟燭並燒香。此時由孝男行三跪九拜之禮,其它遺族也要跪拜,其它遺族也要跪拜,拜完之後,喪主就跪在桌下,對外祖,女婿,孫婿跪拜加以答禮。「禮生」(司儀)要站在供物桌邊,主持禮儀,跪拜的人也要聽其號令,並指揮外祖,女婿,孫婿的三跪九 拜,在第二次跪拜時,將稻曲放在洗臉盆里,加上酒,是為「奠酒」,再來禮生要為外祖,女婿,孫婿要行三跪九拜並哭泣,俗稱其狀為「噴土粉」,表示這些人的哭泣帶有諷刺意味的,因此也有人戲稱「噴埃」。噴土粉後,喪主要在跪拜者的後方隨拜。最後由親戚朋友禮拜,並向喪主跪拜答禮。

(3)《封釘》:和尚或道士於念經後,將棺蓋蓋在棺木,四端各釘上長釘一隻,稱之為「封釘」。如果死者是母親,就由外戚來打釘,打釘的寺候要說好話,不會說的由道士代說,「封釘」的人可得到一 個紅包。如果死者是父親,就由同且是好命人或同輩來說好話和打釘,同樣也是有紅包,最後釘下的一隻釘為「子孫釘」,要輕輕的 釘下,再由喪主咬下來,並削下棺木的一點點,一同放在靈桌上的 香灶里保存,等二天才丟棄。封釘時,道士念的吉利好話如下:

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禒。
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
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
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
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

(4)《旋棺》:對釘之後,由道士鳴鍾鈸為先導,引導孝男孝婦繞棺材三次,稱之為「旋棺」,孝婦不論在轉柩或旋棺的時候,都要靠棺木上號哭,孝男則跪拜在地。

(5)《絞棺》:旋棺以後,取來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繩好,稱之為「絞棺」。絞棺之後,再行「棺罩」,就是以物蓋在棺木上,通常是花卉和人物等刺綉,外加五色的「布球」,看來頗為美麗,現今則用毛氈做為棺罩者居多。

(6)《哭棺柴頭》:出殯,前喪婦女身穿喪服倚棺而,哭,稱「哭棺柴頭」。

(7)《弔祭》:起柴頭時,外祖女婿等供牲醴「弔祭」。對此,喪家視其費用答以比之多額之回禮。

(8)《發引》:發引就是把棺材扛到墓地。弔祭後,喪葬行列開始起行。一般棺材有四人或八人扛,若棺材很,大則需十交人或廿四人扛,也有三十六人扛的棺材。

(9)《落葬》:就是埋葬的意思。埋葬時,先將棺柩置於墓前,男人在棺的右邊,女人在棺左邊,哀哭一番而禮拜告別。然後由僧道誦經,又在棺木穿氣孔,即在棺木上鑽上一孔,使空氣流入,以便棺內屍體與地下土氣相通,此稱「放栓」。

(10)《堅靈》:「安靈」是於埋葬後,把亡魂牽引到家中,暫時安置在靈桌的意思,這個時,候,要准備供物,由道士僧侶誦經,行安靈式,遺族也要燒香禮拜號哭,一直到除靈後,每天早晚兩次燒香 禮拜號哭。

5.做旬
出葬後,除每日朝夕「孝飯」外,另每隔七日奠旬祭一次,稱「做旬」。其各旬旬祭情形如下:

(1)《頭旬》:第七日稱《頭旬》:傳說人於死後的第七天,方知自己已死,亡魂會回到家中哭泣,所以遺族在半夜十二點開始哭泣,到第二天中午供養供物,並燒金紙和號哭,「頭旬」是由死者的兒子來祭祀,並延請僧道在靈前誦經「開魂路」,道僧舉行法懺,多設法壇於葬家(一、二、四、六旬為小旬,奠祭從略。
(2)《做百日》:死後一百天所做的祭祀叫做「做百日」,錢皂人請來和尚和道士,舉行盛大的供養,貧人只是在靈前擺供物,由子孫禮拜號哭,在這一天,要由「粗孝」換成「幼孝」。

(3)《做對年》:死後一年的祭祀叫做「做對年」,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來,以牲醴祭祀,但不請道士,待天亮後,大家一起把孝服脫掉。

(4)《除靈》:於尾旬或「做百日」、「做對年」時「除靈」撒靈桌。古俗,除靈次日,喪家婦女換穿素服,至寺廟行香後,始准回家省親,稱「行圓」,蓋視喪中為不祥也。

(5)《合爐》:合灶是在喪事終了後,亡者香灶一部份放在祖先的一部份放在祖先的香灶中,和祖先的牌位一同奉祀,也有的人把新亡的牌位燒掉,把各字寫在大牌上。合灶的時間在一年忌前半期的六月或後半期的十月,由於「合灶」為喪事,一般人均不願在過年時做,有些地方則要滿三年才除靈與合灶。

(6)《拾骨》:拾骨就是「洗骨」的意思,埋葬後,經過一定的時間,要把骨頭挖出來,擦乾後曬太陽,然後放在「金斗」中。洗骨為台灣的民間習俗,同樣要選吉日良辰,請土公拾骨,放在「金斗」時,頭骨要朝上,並用綿包起來,細的骨頭則用紅紙包,如果骨頭上的肉都已完全腐掉,表示吉利,反之,成木乃尹或有未腐掉的肉,則對子孫不利,要把肉削掉。洗骨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定,十六歲以下未成年不做;三十歲以下於埋 葬五年做;四十歲前後於埋葬六年後;五十歲以上於埋葬六年、八年、十二年後,也就是依照年齡而成正比。但「破骨」的人(生辰八字不好的人)不拾骨。古時農業社會,生活步調緩慢,故許多生命禮俗,以一件件瑣碎做來 ,但今日工商社會,一切講求時效,以上這些習俗也就簡略多了,所謂「簡單、隆重」即可,避免繁復奢華是當今處世之道。

F. 農村辦喪事禮義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准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況看,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G. 河南原陽辦喪事的禮節

停屍儀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報喪儀式 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儀式 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做『七』儀式 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弔唁儀式 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斂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喪服儀式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出喪擇日儀式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下葬儀式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個地方喪儀最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3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0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