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每年進口糧食多少噸
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目前,國內糧食供需總體寬松,庫存充裕,糧食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17%至18%的安全警戒線。
我國用全球10%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過去幾千年長期困擾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成功解決,逐步實現了由「吃不飽」向「吃得飽」,進而追求「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發展趨勢:
糧食貿易是保障糧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不足我國一年消費量的三分之二,如果我國大量進口糧食將會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不小的挑戰。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不可能把糧食安全完全寄託在糧食貿易上,關鍵還是要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滿足國內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我國每年要進口超過1億噸糧食糧食夠吃,為啥還進口?
Ⅱ 中國進口玉米的標准
中國進口玉米的標准,玉米實行的是進口國營貿易管理,也就是有相應資格的企業才能進口,其他進出口企業是不允許進口的。
Ⅲ 中國17年1月進口多少玉米
1月份預計,2016/17年度全國玉米進口量為200萬噸,與上月預測持平,比上年下降117萬噸,降幅37%。國內玉米供應充足,庫存壓力較大,目前價格水平可以擋住進口,將抑制國內玉米進口需求。2016/17年度國內玉米總供給量為22155萬噸,比上月預測上調5萬噸,比上年下降625萬噸,降幅2.7%。
1月份預計,2016/17年度國內總消費量為19711萬噸,與上月預測持平,比上年增長2051萬噸,增幅11.6%。國內畜禽存欄有望回升,高粱和大麥等替代品進口預計下降,均有利於玉米飼料消費增長(愛基,凈值,資訊)。國內深加工行業產能持續擴張,在東北的深加工補貼政策支持下,部分前幾年持續停機的企業已經重新開工,深加工行業開工率將提高,刺激玉米工業消費增長。預計2016/17年度玉米飼料消費為11400萬噸,與上月預測持平,比上年增加1200萬噸,增幅11.8%。玉米工業消費為6340萬噸,與上月預測持平,比上年增加840萬噸,增幅15.3%。
1月份預計,2016/17年度玉米結餘量為2444萬噸,比上月上調5萬噸,比上年下降2676萬噸,降幅52.3%。
Ⅳ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糧食,品種,各從哪些國家進
糧食問題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古人雲:「安民之本,必資於食,安谷則昌,絕谷則危」。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也是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第一大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至關重要的是能否找到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需求的戰略途徑。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五年獲得豐收,糧食的生產形勢是建國以來最好的一個歷史階段。在當前糧食總量階段性過剩的情況下,糧食企業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壓力,也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我國即將加入WTO,糧食行業正在經歷新舊體制轉變的過程。糧食企業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關鍵是要認清新的形勢,迎接新的挑戰,進行新的探索,開展新的創業。回顧歷史,瞻望未來,對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提出戰略性的思考。
糧食企業改革是糧改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糧食企業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根本保證和條件。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條件和保證,也是糧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出路和決定性因素。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首要條件。國有糧食企業是糧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積極開展糧食收購,掌握必要的糧源,穩定市場供應和市場糧價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的主渠道作用,保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就必須進行國有糧食企業的改革。
糧食企業改革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抓好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有利於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糧食企業只有通過改革,徹底實行政企分開,才能分清糧食行政部門代表政府應承擔的經濟責任與企業應承擔的經營盈虧。這將有利於國有糧食企業面向市場,實行獨立核算,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費用,增強市場競爭力。國有糧食企業通過轉換經營機制,建立新的用人、分配、保險制度和監督、約束制度,便於糧食企業進行科學管理。
糧食企業改革是適應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建立以間接調控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微觀經濟活動,而是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調控市場,由市場引導企業,從而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糧食企業改革是加強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的糧食調控主要通過糧食部門,以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的方式實現對糧食的宏觀調控。隨著市場格局的變化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糧食也由過去的「特殊商品」、「戰略物資」逐步向一般商品過渡,糧食行業由壟斷性行業逐步向市場化、社會化轉變。在新的形勢下,糧食宏觀控制手段呈現多樣化趨勢,表現為政策調控、國家專儲調控、進出口平衡、市場自發調控、資本市場調控、農業生產結構調控等多種形式綜合並用。
糧食企業改革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需要。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國家,年度間的糧食產量波動難以避免,對糧食市場的穩定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加強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穩定糧食市場,我國1990年就著手建立了糧食最低保護價格制度和用於調節糧食市場供求與價格的專項糧食儲備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糧食市場風險基金制度。實踐證明,這些制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後要進一步加以完善,保持合理的糧食儲備,充實糧食市場風險基金,增強政府對糧食市場的吞吐能力。同時適時適度地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通過進出口貿易,調節國內的糧食供求關系,穩定國內糧食市場需求。中國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需平衡問題,並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補充,起到品種調換、豐欠調劑和區域平衡的作用。當前出現的糧食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地區性、低消費水平下的過剩。從長遠看,由於人口增加,土地減少,生活質量提高,城鎮化步伐加快,糧食需求呈上升趨勢。
糧食企業改革適應糧食市場價格機制的需要。糧食價格機制正逐步以市場為導向,由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引導農戶和企業。市場價格機制在引導農民種植和糧食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已對部分糧食品種,如紅小麥、早秈稻、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護價收購范圍。今年,國家對浙江、福建、廣東等8個銷區省、市進行糧食價格放開試點;推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將補貼直接給農戶;新開設早秈稻、粳稻、玉米大宗糧食期貨交易品種,發揮期貨市場價格功能作用,這意味著國家對糧食宏觀政策和調控辦法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這些政策的出台,對糧食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帶來一些發展機遇。我們必須清醒地認清糧食形勢,有效地發揮糧食的資源優勢,適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近年來,糧食價格一再走低,一斤糧食需補一角多錢才能順價銷售,糧食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而國家和地方財力有限,企業更是不堪重負,從而挫傷了糧食企業積極性。有效需求決定供給,銷糧難反映了糧食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場失靈」,需要採取「政府幹預」。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體制不完善,調節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靈」。糧食如何進行宏觀調控,價格機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諸多深層次問題,只有通過深化糧食企業改革,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糧食企業改革是適應糧食市場國際化的需要
中國即將加入WTO,糧食市場將與國際市場逐步接軌,加快了糧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入WTO後,由於全面融入世界糧食市場,在中國國內就形成了糧食生產消費和流通的最大市場。就貿易來講,不是單純的內貿和外貿,而是形成內外貿相結合,有進有出、進出自由的局面,形成了真正意義的大市場、大流通,糧食市場化步伐將大大加快。
糧食企業改革是適應入世的需要。我國加入WTO後,糧食市場面臨極大的挑戰和沖擊將體現在:第一,取消進口數量限制,實行關稅本額制度。世貿組織以推動貿易自由化為宗旨,強調由市場來決定進口,不能有進口數量限制,對主要糧食品種如小麥、玉米、稻穀、油脂實行關稅配額制度。第二,取消任何形式的出口補貼。出口補貼是造成不對稱貿易條件一個重要方面,違背公正、公平、透明的自由貿易原則。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強調取消對所有農業產品的出口補貼,這對我國的糧食外貿出口無疑也是一大挑戰。第三,最惠國待遇的普遍認同原則。根據世貿組織關於最惠國待遇的規定,同任何一個成員國達成的最優惠條件,同時也擴大到所有成員國。就國際糧食貿易而言,經濟發達的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高,糧食貿易位勢差高,競爭滲透力度大,在最惠國待遇中獲利更多。第四,強調私營企業的不可或缺性。在中美農業合作協定中規定,配額應國營進出口公司和私營企業之間合理分配,在大米關稅配額中規定私營企業要佔一半。這就為私營糧食進出口企業,特別是糧食跨國公司搶佔中國糧食市場鋪平了道路,同時也逐漸削弱了我國國有糧食企業壟斷地位。第五,低價糧食對國內糧食市場的沖擊。據統計,我國粳米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40%,小麥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60%,玉米高於46%,大豆則更高達84.5%。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低於國內糧價
Ⅳ 中國從紐西蘭進口多少噸玉米
中國從紐西蘭進囗多少噸王米,這個事需要上中國互聯網去檢看才知道中國從紐西蘭進口多少噸玉米。
Ⅵ 我國玉米每年產量2億多噸,為何還大規模進口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這和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有著很大的關系,至少在2020年之前,我國依舊是以一個農業大國的形象,一個發展中國家把農業作為第一生產力這一點在在任何時候都是無可厚非,但是在2020年我國就開始步入工業大國的門檻。
我國有廣大的額耕地面積,有著龐大的農業人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有著基數龐大的農耕人口,還有一點就是我國農耕的機械化程度低,距離發達國家還有著差距,但是在我們的不懈堅持之下,在2020年將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所有農產品中玉米的產量最高,利用率也是最大的,每年的消耗量都在一億多噸,這其中有工業用料,口糧,還有飼料等。其中飼料的用量最大。
空間分布
在我國玉米消費的空間分布中,工業用料主要是山東、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而在飼料用於我國河南、河北、安徽、四川、雲南廣西等地,因為玉米作為飼料供一些家畜的食用,而這些地方又是主要家畜的生產區。
其實已經很多年我國的玉米產量已經是供大於求的狀態了,每年的玉米還有數百萬噸出口。
有一個小的知識是需要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國每年還是會從國外進口數百萬噸玉米,這是因為從玉米的質量來說我們國家的玉米質量和發達國家對於玉米的要求還是有不少的差距的,所以我們每年有必要去進口,我們經常進口玉米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還有烏克蘭。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價格,我國玉米的價格要高於國外,有些人說,既然國外便宜為何不大規模進口,因為我們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後,每年進口的量都有一個相對的配額,一旦用完之後不能夠在繼續進口,這就使得,我們要的高品質低價玉米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
還有就是為何保護我們本國的玉米產量和農業人口的生產積極性,要知道有一句話叫做:谷賤傷農。如果沒有人種地了?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所以說呢也是一種從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的利益。等到未來我們的機械化程度高了,從農業國變為農業強國在到工業大國等都是後期可望。
小結
所以不論今天的你是城市人口還是農業人口都應該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我相信,多少年前,那些80-90後還記得坐在玉米堆里扒玉米的場景吧!這是多麼令人懷念呀!
你呢?你還記得嗎?
Ⅶ 中國一年玉米產量多少斤
預計2019年玉米播種面積為4153萬公頃,預計2019年玉米產量為2.554億噸。
Ⅷ 中國是產糧大國,為什麼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於需求還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事實上,在進口的2400億斤糧食中,大豆佔了大頭。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大豆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8169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4.4%。
此外,一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產品進口大幅增加,加劇了糧食進口量增長的趨勢。根據WTO的貿易規則,在我國承諾的配額內,對進口糧食實行1%的低關稅;超出配額的進口則要實施65%的關稅。
但問題在於,近年來我國720萬噸的進口玉米關稅配額從來都沒有用完過,反而是那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的大麥、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等玉米替代品大量進口。
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1—11月,這幾項替代品相加,大致相當於進口了5260萬噸玉米(玉米酒糟按1∶3折算),預計玉米替代品全年進口量將近1000億斤,相當於全國玉米產量的20%多。
更關鍵的是,從2012年—2015年,全球糧價下跌了40%—50%,配額內進口玉米及不受配額管理的替代品進口完稅後的價格仍遠低於國產玉米。這部分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大大擠佔了國產玉米的市場空間。因此出現了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 「三量齊增」的新現象。
(8)中國每年進口多少玉米擴展閱讀:
糧食供給側
既要調結構,也要保持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供給側改革,結構要調整,但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核心是產能的鞏固和提升。中國一定要堅持依靠自身能力來保障糧食安全,『十三五』期間,仍然強調穀物基本供給,口糧絕對安全,還是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今後若干年,全社會對糧食和其他主要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還面臨著耕地、水、資源環境等多重製約,糧食供求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
當前國際市場糧食、能源價格處於低水平的狀態並不會是一種常態,而且國際市場一年能夠提供的貿易量不超過3.5億噸(7000億斤)。「要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切實提高我國糧食生產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豐收為啥還進口——我國糧食供需結構出了啥問題?
Ⅸ 中國2016年進口多少小麥多少玉米
據海關公布,2016年進口小麥337萬噸,進口玉米31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