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市暴跌,市值縮水,那些錢去哪了
退出資金又迴流股市。
市場價值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價值」,因為股票市場永遠不會交易在總的市場價值中;它不創造市場價值,只參與市場價值假設,即只發現市場價值。
它是社會資金總額的一部分,不參與社會資金總額的增減。社會資本總額是一個常數,不變的。也就是說,股市市值的變動不會引起社會總資本的變動,而是會引起社會總資本的變動,這不是股市市值的假設活動。
在退出基金並返回股市的情況下,那些已實現的虧損只會改變基金的所有者,而財富本身仍然存在,一些財富將再次成為市場價值假設活動的資本。
(1)中國企業虧損錢去哪裡擴展閱讀:
股票市場流通模式:
股票流通市場包含了股票流通的一切活動。股票流通市場的存在和發展為股票發行者創造了有利的籌資環境,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計劃和市場變動情況,隨時買賣股票。由於解除了投資者的後顧之憂。
它們可以放心地參加股票發行市場的認購活動,有利於公司籌措長期資金、股票流通的順暢也為股票發行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投資者來說,通過股票流通市場的活動,可以使長期投資短期化,在股票和現金之間隨時轉換。
增強了股票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股票流通市場上的價格是反映經濟動向的晴雨表,它能靈敏地反映出資金供求狀況、市場供求,行業前景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是進行預測和分析的重要指標,對於企業來說,股權的轉移和股票行市的漲落是其經營狀況的指示器。
還能為企業及時提供大量信息,有助於它們的經營決策和改善經營管理。
② 公司賬面長期巨額虧損但經營正常,錢從哪來
一、公司在做假賬
民企公司有兩套賬已是普遍現象,外賬要做虧或微利,目的是逃稅;內賬把老闆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混在一起,方便老闆轉移公司財產,即逃稅又方便挪用。
這類公司一直在虧損,但不會倒閉,因為一旦無法經營,老闆就會補入資金(其實是他之前抽逃的),讓公司繼續經營下去。
二、前期投入過大,後期只能扛著
酒店業這種情況有很多,開大酒店都要大投入,幾億一次性投下去搞不好還不夠,後期還得不斷翻修,但能不能賺錢就不好說了,客房就這么多,旺季住不下,淡季沒有人住,還不能隨意降價,以防砸了牌子。
這么多基建投入都是要攤銷折舊的,營業時一間房幾百上千,看上去毛利很高,算上折舊搞不好就會虧損。但虧損也得干,因為前面已投入了,再想轉型也來不及,不如這么撐著,萬一那天生意好轉了呢?萬一那天折舊攤完了,賺到的就是純利了(當然這個很難)。
酒店業風險這么大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投資?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個關鍵是當地政府的要求,為了搞活本地經濟,酒店是個重要配套(包括很多大型CBD也是如此),吸引客商投資的辦法就提條件——想要地建住房可以,你得加配套設施,商場啦、酒店啦都得一塊投。投資人也不是傻子,酒店看起虧,其實早在其他地方賺到了(萬達一建就是一片,原因就在這里)。
三、對贏利的定義不一樣
財務眼中的贏利是以現代企業會計准則為基礎的,按權責發生制,收到現金沒有成本付出就不能確認收入,不論有沒有生產,設備都要攤銷折舊。
這都沒問題,但現在的准則有偏保守的特點,有潛在的損失能算進來的盡量算,有潛在的收益能不算的盡量不算,這就於老闆的投資目標背道而馳了。
舉個例子,某地在城北搞了一個開發區,為了招商引資條件定的很優惠,土地很便宜,建廠還有財政補貼。A老闆決定投資,因為他看好這塊地的位置不錯,未來高速、高鐵開通,地價可以翻幾翻,那怕不出售,光把廠房出租都可以賺不少。
但拿到地的條件是必須有項目,A老闆手上沒有好的項目,但他還是找了一個代加工的業務,為此把廠房和辦公樓都建了起來。平時正常經營,但賬上折舊一攤就沒有利潤了,好在他志不在此,就等將來土地升值了。
所以在老闆眼中,他投資賺的是未來的利潤;在會計眼中,賬簿只反映已發生的經營情況,至於未來,只估計潛虧不估計潛贏,那怕現在土地已漲了十倍,有評估報告和周邊的交易記錄,也不能統計進來。
總之沒有一家公司的老闆會在未來扭虧無望的情況下持續經營,能挺下去的,要麼另有原因,要麼還存有希望。
③ 股市虧損的錢到那裡去了是政府拿走了還是------
這也是我想問的,不過,錢沒到政府哪裡去。就像是股票大漲,錢為什麼多了一樣的問題,錢只是一種買賣的推動力,錢的多少證明了推動力的大小。大多數的錢沒有什麼變化,只有一小部分在操作著股票。這個問題需要查一下股市的總市值。股市裡沒有漲或跌,只是你的錢變化了他的錢,他的錢變成我的錢,而我的錢,撤資,總市值將減少,不動,或能還要還給你,也可能越來越多。當然,還有一部分,讓國家收走了,讓券商收走了,讓企業收走了。這是一大部分,也有人將股市看成賭場,這也差不多,原因就是,企業給散戶的分紅,不夠企業增發的。為什麼股市沒有圬塌下去呢。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富有了,人民富了,錢多了,都投入股市了,將國家的交易稅,券商傭金,企業增發,新股發行的虧空填平了,有時還有富餘。當然,投機客,比如你我,都想賺錢,有的賺了,確實賺了,有的虧了,大多數虧了,(能不虧嗎),在這個股市裡面一會買,一會賣,總以為自己是最聰明能乾的,其實,最聰明的人,比如國家、券商、上市企業早就把錢賺了,股民越聰明能幹,他們賺的越多。這個邏輯一時半時沒有人能打破,可是讓股民做傻子,誰干呢,誰是傻子,你我他,都不是,可我們確是傻,這是邏輯學,最好先學一下哲學或邏輯學,再來股市。朋友,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在股市中學習吧。加油。
④ 14億國人「貢獻」都不夠,這家央企半年虧955億,賺的錢去哪了
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各方面發展都造成了重大打擊,年初各行各業都停工停產,不說產生的經濟損失,一些企業直接因此破產或倒閉,很多著名的央企都因此出現虧損,其中虧損最大的就是國鐵集團。
疫情期間,很多人足不出戶,中石化跟和中石油盈收都大大下降,但他們都比不上國鐵集團。這家央企在短短半年就虧損了955億,很多人都不明白,14億人貢獻還不夠嗎?它賺的錢都哪裡去了?
自從高鐵出現之後,我國經濟一直在增長,尤其是沿線城市更是經濟飛快發展。從表面上來看高鐵確實是一直都處於虧損的狀態,但是如果從更深的角度去進行考量的話,高鐵收回成本是遲早的事。而我國整體的經濟實力以及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都有極大的提升,不少國家看到我國的效果後都紛紛開始修建地鐵,從這一點上來看高鐵的價值就不是一般的行業能夠比擬的。
⑤ 國航虧損幾百億,國家注資幾十億,這些資金是從哪裡來的裡面有沒有納稅人的錢
肯定有納稅人的錢,因為國家投資都是來源與財政收入,而財政收入的95%以上是源於稅收。
但是,任何一個企業,不僅投資是所有者權益,還包括企業盈利和企業資本。例如,盈餘公積金也允許用來彌補企業虧損,但那些錢不是初始投資,而是經營過程中的利潤;再如,資本公積,有接受的捐贈、外幣資本折算差額、其他資本公積等,資本公積在沒有轉化為實收資本前,還屬於企業資本而不是投資人(國家)資本)。
但是,納稅人的錢,即企業初始投資肯定佔大數,比例在80%以上,這也符合國際通用的二八法則。
⑥ 14億人「養不起」高鐵嗎僅半年虧損955億,賺的錢都花哪兒了
全國己在運營的高鐵線路,除京滬等少數幾條線運營有盈利之外,其它大部分線路都存在虧損,據了解,負責中國鐵路運營的中鐵公司,近十年來已累計虧損高達5~6萬億;近一年多來,由於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受沖擊最大的應該是旅遊,餐飲、交通等行業,那麼,高鐵運營在原虧損狀態下,又是雪上加霜,半年虧了上千億完全可能。
賺的錢都花哪去了,可用以下三點解答:
一是:高鐵半年收入高達4000億,為何還在虧?
其實,稍有點財務知識的人知道,營收與盈虧並沒有必然關系,企業是不是盈虧,最直接的原因是看成本,即無論收入多少,運營成本高於營收,必然是虧損;高鐵運營同理,運營成本如人工(服務)成本,能源(電)成本,管理費用,以及設備折舊等成本總計高於4000億,那麼也必然發生虧損。
不過,據了解,針對高鐵虧損問題,有關部門也曾多次討論是不是適當提高票價,但就目前中國百姓收入水平,以及經過政府部門聽證調查,還是不採取調價政策;但從長期看,適度或逐步提升高鐵票價難以避免。
⑦ 那麼多公司缺錢倒閉,那錢都哪裡去了
所謂泡沫,就是本來就沒錢...
打個比較白的例子,就是我們兩人,你拿一個蘋果要賣100萬,我拿一顆梨要賣150萬,然後我們都破產了,梨和蘋果只能賣5塊錢... 那200多萬錢哪去了?
世界上的物質都沒有少,錢確少了,那就是之前所有價值和貨幣是不等值的...
各國幾千億(不是幾千萬)的注資會引發通貨膨脹... 因為肇因就是資本市場過於充裕不受規范... 前一段的通貨膨脹引發起這次金融海嘯... 注資是在不斷往市場倒錢,維持回原來狀態... 不過原來狀態本來也就是病態,治標不治本... 所以可以看到如此大規模救市,市場還是往更消極的方向走...
⑧ 滴滴虧百億美團虧千億,司機和騎手都說不掙錢,錢究竟去了哪裡
如今人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越來越便捷了,想吃美食,足不出戶直接叫個外賣就可以了,出去坐車也是可以提前預約。外賣和網約車平台中,最出名的分別就是美團和滴滴了。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團和滴滴都很掙錢,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去年美團虧損了1150多億元。而滴滴的話卻虧損了109億元。但是美團騎手和滴滴的司機,都說自己不掙錢,那麼錢去哪裡了?
創始人程維直接說,成立6年以來他們從來沒賺過錢。言下之意,錢都給了計程車司機做補貼,都為人民服務了。但是司機們以為有了滴滴就可以自由了,結果被那些補貼牽著鼻子走。有的司機甚至說,每天除了睡覺就是開車,辛辛苦苦都在為滴滴打工了。
就比如說美團收購了摩拜單車這件事,就導致美團虧損了不少。滴滴虧百億,美團虧千億,但是司機和騎手都說不掙錢,錢去哪裡了,都說互聯網企業都是靠燒錢撐起來的,如此看來美團和滴滴的虧損也是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