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方人過年喜歡吃餃子,那不吃餃子的南方人吃什麼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最重大的節日就是春節,我們俗稱為過年。過年就是渡過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辭舊迎新,所以叫做過年。百節年為首,過年不僅是家人團聚在一起,過年更是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信仰。中國人喜歡團圓,在過年期間,有許多的傳統習俗,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等等。
你以為南方人過年吃湯圓,那你就錯了,南方過年花樣太多了,但就是不吃餃子!
㈡ 為什麼北方人不會做南方的湯餃,我說不要蒸餃來碗湯餃,結果那湯和水沒什麼區別
因為地區飲食習慣不一樣,北方人的飲食一般吃的餃子干餃子的多,餃子煮熟直接撈起蘸料就可以吃,南方人的飲食習慣就是稱餃子為湯餃,一般喜歡吃餃子加湯,吃了餃子再喝湯,所以因為各地飲食文化不一樣餃子的做法跟叫法吃法都不一樣
㈢ 聽說南方人過年不吃餃子,是真的嗎
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非常少,大多數家庭都會做幾個菜,有雞鴨魚、各類蔬菜等,一家人圍在一起享用新春大餐。另外,多數南方人也會在過年期間吃湯圓,如同北方多數地區的人吃餃子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
南方沒有什麼統一的習俗,各吃各的,不同的省,習俗不一樣,同一省不同的縣,過年吃的東西可能也不一樣。這與南方的方言一樣,南方很多地方,不同的縣說話都互相聽不懂,或者聽起來費力,因此過年吃的東西不同也不奇怪了。
安徽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江西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重慶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
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㈣ 為什麼有些南方人過冬至喜歡吃湯圓不喜歡吃餃子呢
南方人愛吃湯圓,也是跟我們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有關系吧,南方人愛吃甜的
㈤ 南方人吃的餃子都是有湯的嗎
有的有湯,有的沒湯,比如:
其實大多數南方人喜歡有湯的餃子,呵呵。
㈥ 中國有多少人不愛喝餃子湯
還想沒有多少人的,大多數吃餃子的人都喜歡喝湯的。
㈦ 上海冬至時不吃餃子嗎
上海冬至不吃餃子,吃湯圓,南方冬至吃湯圓,北方吃餃子。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一,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7)中國哪裡的人不喜歡湯餃擴展閱讀: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
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㈧ 哪些地方的人是過年過節不用吃餃子的
南方人過年過節不用吃餃子。
南方人過春節一般都吃什麼:
1、年糕
農歷新年必吃年糕,這也是紹興人的一個習俗,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湯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2、湯圓
湯圓的種類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買速凍的,在超市湯圓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應有盡有,不過春節的湯圓基本上以中間包糖為多。在自己家做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湯圓的做法很多,也比較簡單,買上糯米粉、芝麻餡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3、粽子
紹興人習慣在春節包裹粽子,紹興人一般用箬竹葉片(也叫粽葉),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有濃濃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純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現在還有不少味道好的鮮肉蛋黃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為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4、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5、糖茶
在紹興城鄉,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一進門主人總會給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時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兩顆蜜棗,意為甜甜蜜蜜。
6、面條
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㈨ 為什麼我們這地方過年不吃餃子吃餃子來源於什麼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㈩ 為什麼南方人不愛餃子愛餛飩,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這個也是個習慣問題,南方人比較喜歡湯湯水水的,而餛飩比較合適這樣吃。至於餃子則是干挑比較好,可以蘸蒜和辣醬、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