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長沙有多少人近視百度知道
親 查不到長沙的數據呢 但全國的數據可以查到
據有關統計資料,我國患近視眼人數居世界之首。在近視眼患者中,學生是主流。其中小學生的發病率為22.78%,高中生為70.34%,大學生則高達76.74%。目前,這一數字仍呈上升趨勢。
近視眼在中國人,特別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成為嚴重問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我國有多少人患近視眼,筆者沒有看到確切的統計資料。如果按50%發病率的保守估計,應在6億人左右。(截止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
2015年長沙常住人口743萬,如果按50%發病率的保守估計,全長沙有至少有370萬人近視。
希望能幫到你
滿意請採納 O(∩_∩)O~
② 長沙有多少人口
2015-2019年,長沙常住人口分別為743.18萬、764.52萬、791.81萬、815.47萬、839.45萬,這五年,長沙人口凈流入均在25萬上下,而2020年的人口凈流入增幅最高達到近80%,凈增加41萬,常住人口達到880萬人。
增幅創近三年之最,也是中部城市人口凈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說明了長沙城市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實行近三年的人才新政政策也顯現成效,2017年長沙人才新政政策,規定大學本科畢業,35歲以下,人口可以無條件落戶,落戶後繳納社保一年可獲得長沙購房資格,四年後的2021年,規定大專學歷以上,45歲以下可以無條件在長沙落戶!
開放落戶,勢必會吸引長沙周圍城市意向落戶的人口,那麼人才的流入,長沙的房價會不會大漲?
人口對房價的影響
那麼這次人才新政繼續放寬落戶要求,是否會刺激長沙房價上漲呢?
人口是決定一個城市房價是否擁有長期上漲動力的重要因素,看一個城市有沒有發展潛力,就看這個城市有沒有持續的人口流入,有人口才會不斷產生新的購房需求,需求大了才能夠推動房價上漲,長沙人口連續三年凈流入110萬人,流入總數在居中部第一,需求量沒問題,所以為長沙房價上漲提供了人口基礎。
人口流入只是推動房價上漲的一個方面,長沙房價是否會漲,還要考慮土地、金融、限購政策等。
③ 30年前長沙人的生活
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30年前的大米.麵粉一般價格在0.17元,現在的價格在1.30元左右,上漲了接近8倍。副食價格就很驚人,蔬菜價格由平均5分錢一斤上漲到平均1.50元一斤,漲幅30倍。肉食價格,以豬肉為例從0.82元到現在的平均6元,上漲了7倍還多。牛羊肉的價格至少達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漲幅大概也有7倍多。水產品,以魚類為例,由原來的平均0.20元一斤上漲到現在的平均5元一斤,上漲幅度大於25倍,如果把海參.海膽.鮑魚.對蝦.螃蟹等高檔水產品加以參考,它們的價格增長至少在75倍以上。綜合考慮,加權平均,食品價格增長18到20倍應該是很客觀的了。
其次談談穿,現在一套象樣的衣服怎麼說也得300到500元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衣裳的價格相對於那個時代上漲了18倍好象也不算過分。當然了,你可能會告訴我,地攤上的衣服很便宜,一條牛仔褲15元就足夠了。我若反問:你穿的衣服都是從地攤上買的嗎??你怎樣回答呢?注意,我們這里討論的是平均消費水平。
依次類推,下面這個題目就是住的問題。30年前的住房幾乎沒有花錢去買的,大家基本都是租住,租金很便宜,有單位的還有住房補貼,平均每個月租金也就3到5元。現在呢?500元一個月,你能租住到多大平方的房子呢??有人要說了,我住房不用花錢,房子被我買下了。我的問題是,你買房花了多少錢??所以說,房租價格幾乎整整上漲了100倍以上!!還有水費.電費.煤氣費.暖氣費,這些東西的價格上漲50倍都不止。
再下面的題目是行,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有人開私家轎車,當然,也有人愛坐計程車。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車,30年前的車票5分錢,現在的車票是1元,整整上漲了20倍。
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們來談談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工人看病都是單位報銷,不用花錢,農民有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錢。從不花錢到花錢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即使你只花了1分錢,和不用花錢比較的話倍率也算是無窮大了。那麼,我們假定一個人沒有單位,他看病是花錢的,進一次醫院需要多少錢呢??30年以前,感冒這種普通疾病塊八毛的就解決問題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塊吧,現在呢?少說20到30元,如果輸液了,100元根本不夠。如果病大,就更麻煩了。記得小時侯得膽道蛔蟲住了一個多月的院,也就花費幾十元錢,現在你住一個月的院試試,少說也得幾千元。醫療費用上漲了80倍不多吧??
教育問題就更大了,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上學的時候全年學雜費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學,1分錢都不用繳,吃飯錢都是國家管著,沒有讀不起書的。現在,小學一年幾百元,中學一年幾千元,大學一年幾萬元,讀不起書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費用上漲了300倍不算多吧??
綜上所述,加權平均下來,3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費用應該增長了25倍到30倍的樣子。還有一個因素必須考慮,那就是人民幣對美圓的匯率問題。30年前,人民幣對美圓是2點幾比1,現在呢?是8.7幾比1,貶值了差不多�叮�蠢硭瞪�罘延玫腦齔びΩ帽凍蘇飧鍪�鄭��強悸塹叫磯嗖豢殺紉蛩睾鴕恍┦導是榭觶�胰銜�?5倍到30倍的基礎上再加10倍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的生活費用比較30年以前大約增長了35到40倍的樣子。
那麼,現在的1000元相當於過去的多少元呢??大約為25到29元的樣子。那麼,30年以前的全國工人平均工資是多少?粗略估算應該是38元以上吧。38元相當於現在多少元呢??大約是1330元到1520元之間吧。現在全國工人平均工資能拿到1000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如此分析,有人盲目樂觀地說改革開放以來,工人農民的實際收入比改革以前大幅度提高了的說法是不衷肯的。如果說大約有10%的工人農民的實際收入比改革開放前有所增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http://bbs.voc.com.cn/viewthread.php?tid=61442 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1978-2007年,長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7元增長到1615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43元增長到6613元,城鄉居民收入2007年分別為1978年的49.4和46.2倍,相對於1952-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由131元上升為327元、48元上升為143元而言,居民收入的增加狀況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正是這種前後的天壤之別使得廣大人民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居民消費水平迅速提高,儲蓄余額大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為消費增加提供了物質基礎,1978-2007年長沙城市居民和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由306元、140元提高到12288元和5413元,2007年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1978年的40.2倍和38.7倍,消費水平的迅速提高給居民帶來了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大幅提升。
30年以來居民儲蓄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長沙市城鄉居民全部儲蓄余額僅為1.14億元,人均儲蓄25元,2007年儲蓄余額達1177億元,人均儲蓄18118元,作為居民實際擁有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儲蓄的大幅增加體現出人民正大步走上富足之路。
3、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57.07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5平方米,樓房從無到有,樓房佔到全部住房的81%;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21.64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13.97平方米。作為基本生活條件的城鄉居民生活居住狀況大大改善。
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的數量及質量大大提升。現有諸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庭基本耐用品都實現了從無到有,且品質都得到極大的提升;居民生活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是現代交通及通訊設備及用品的廣泛運用,2007年,長沙行動電話普及率達70.58戶/百人,全市寬頻用戶數已達71.97萬戶,汽車也逐步走入平常家庭,2007年城鄉每百戶家庭擁有的汽車分別達8.8台、7.1台。
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1980年長沙市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分別為53.2%、71.1%,2007年分別下降到34.9%、39.5%,二者分別下降了18.3個百分點和36.2個百分點。
衣:1978改革以前人們衣著的特點是: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改革以後人們衣著的特點是:豐富多彩,而且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表明,在當今社會,服飾不僅僅是遮羞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展示個性、顯示風度的一種方式。(一組數據:1977年、1990年、2001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分別是12.6元、275.6元、537.5元。)
食: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領取有限的食糧,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儲藏蘿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糧食以粗糧為主,1978改革開放後,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改革開放前,人們的食物匱乏、單調、營養不足,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即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到20世紀末,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分別降低44.5公斤和44.1公斤。城鎮居民人均肉禽及其製品消費量增加4.1公斤,人均鮮蛋消費量增加7.2公斤,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增加3.9公斤。食品消費中,現在與五年前比較:鮮菜增長5.1%,干鮮瓜果類增長10.2%,水產品增長17.5%,奶製品增長3.9倍,在外用餐增長1.6倍。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裡,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大家請看50—90年代人們居住條件和環境的變化。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華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都市相媲美。過去中小城市裡隨處可見的紅磚平頂樓房,正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說,「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行: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說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湖南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上升的過程。1949年以前湖南城市發展緩慢,全省10萬人以上的城市只有長沙、衡陽;5—10萬人的城市有湘潭、常德、益陽、津市、洪江、邵陽等6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的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發展,湖南省1949年設省轄市2個。1950年設省轄市2個、地轄市6個。1961年地轄市增加到14個,1963年又減少到5個。1971年地轄市6個。1981年省轄市增加到5個,地轄市增加到9個。1991年省轄市增加到8個、地轄市增加到18個。到1998年底,湖南省共有省轄市13個,地轄市16個。市區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有省會長沙市;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有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人口在20—50萬的中等城市有岳陽市、邵陽市、永州市、郴州市、益陽市、常德市、婁底市。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到1987年底,湖南省城市面積為1365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為691平方公里。在建成面積中,工業用地為163平方公里,佔23.6%;生活居住用地為181平方公里,佔26.2%,倉儲用地為6平方公里,佔5.2%;對外交通用地為48.4平方公里,佔7%。
城市道路與公共交通 .
1952年湖南城市道路有282.9公里、195.7萬平方米,其中高級路面25.3公里、14.7萬平方米,分別佔全部城市道路的8.9%、7.5%。1956年湖南9市擁有城市道路37.8萬平方米,其中高級路面為3.8公里、30.9萬平方米。1977年湖南13市擁有城市道路875公里、694萬平方米,其中高級路面為419公里、391萬平方米,佔全部道路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7.9%和56.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道路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地市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廣開資金渠道,加快了城市道路建設,拓寬路面,拉通斷頭路,使交通運輸的「瓶頸」制約有了較大的緩解。1998年末,全省城市市區實有道路鋪裝面積4504.6萬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888.6萬平方米,年均遞增10.5%;實有道路長度4579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3816公里,年均遞增9.4%;新建和在建的長沙市二環線、繞城線,株洲市的紅港路,邵陽市的邵水路,岳陽市的巴陵路、金鶚路,常德市的洞庭大道、武陵大道等有效地緩解了城市交通的緊張狀況。
為了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在穿城而過的河流兩岸架起了新的橋梁,將新城、舊城聯成一片。1977年長沙等13個城市擁有橋梁101座,其中橋梁10座以上的有長沙、常德、益陽、郴州、株洲、漣源等6市。為解決人車分流,疏通車流,改善市內交通緊張狀況,立交橋也於80年代中期在湖南的一些城市出現。首先出現的是衡陽市江東立交橋,接著是長沙市人民路立交橋。1998年,湖南城市擁有橋梁598座,比1977年增加497座,增加近5倍。其中立交橋達84座。
湖南省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陸路經歷了人力轎、人力車、馬車、公共汽車、出租汽車;水路經歷人力劃船、輪渡等漫長的發展過程。1949年後,逐步淘汰人力、畜力交通工具,發展機械、電力交通工具。就營運車輛而言,1949年8月長沙市僅有11輛公共汽車,且已停止運營,1949年9月27日恢復運營。1960年,衡陽、湘潭、株洲、邵陽、津市等6市先後啟動公共汽車108輛。1957年,長沙市公共汽車公司採用國產解放牌汽車發動機,蘇制「吉爾164」底盤,美國、西德舊車大梁、利用油桶鐵皮敲拼車身,手工裝配公共汽車;1959年,長沙市調進解放牌客車一輛,省境首次行駛國產汽車。1949—1964年,省境城市公共汽車燃料用木炭、煤氣、白煤,驅動力小,車輛機件陳舊,行車故障頻繁。1964—1965年,各市淘汰木炭等燃料改用石油。1967年,長沙、衡陽、津市、常德等市由國產客車取代進口車。1969年,全省城市擁有公共汽車計206輛,是1949年的18.7倍。
公共汽車線路,1949年8月僅長沙市有4.2公里,平均每萬人0.1公里,至1952年,長沙、衡陽2市計13公里。1954年加上湘潭市公共汽車線路發展到77公里。1959年全省城市公共汽車運營線路204公里,為1949年的48.6倍。1978年,全省城市公共汽車營運路線1117.6公里,為1949年的266.1倍。1988年,運營路線2581公里,為1949年的614.5倍。
出租汽車在湖南始於1933年,經營至1938年元月,因日軍侵襲停業。1952年,長沙市公共汽車公司以轎車2輛、吉普車7輛試辦出租客運,1954年辦理客車出租業務,供應會議及團體活動租用。1978年3月,長沙市成立客車出租公司(1985年更名長沙市出租汽車公司),配備大客車、小轎車各10輛,9月1日投入客運。此後至1988年,湘潭、株洲、衡陽、岳陽等市先後有136輛汽車營運出租業務。1988年,出租營運里程303萬公里,年營業利潤16萬元。1984年10月起,湖南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允許個體計程車業主在「同等條件下競爭」,城市個體汽車出租發展迅速,1998年底,全省城市出租(含個體)汽車達16976輛。
城市供水、供氣
湖南省城市供水水源以地表為主, 輔以地下。地表取水過去靠人力搬運,地下取水則依賴人力掘井汲引,水質難保清潔衛生。1949年前,僅邵陽有日供水200立方米抽水站。1951—1954年,長沙市先後建成一、二水廠;1956年株洲市一水廠興建。至1978年,13個城市建成水廠25座。居民用水,全省原設售水站253處,機關、學校亦集中供水。1978年,湖南省施行「以水養水」、「免徵所得稅」、「調整水價」等政策措施,供水事業迅速發展。1979—1988年,全省新建自來水廠24座,日綜合生產能力577.6萬立方米,供水管道4681公里。城市用水普及率為98%,長沙、株洲、衡陽、邵陽、岳陽、常德、資興、永州等8市達100%。瀏陽、醴陵、湘潭、湘鄉、韶山、耒陽、武岡、汩羅、津市、益陽、郴州、婁底、冷水江、漣源、懷化、洪江等16市在90%以上;常寧、張家界、吉首等3市在80%以上,臨湘市為80%;沅江市亦達71%。人平均日生活用水量達到308.2升,高於全國城市平均水平,處全國第3位。株洲、長沙兩市日供水能力分別達115萬立方米和104萬立方米,居全國第9名、10名。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為97.5%,居全國第7位。
湖南省城市歷來沿襲傳統習俗,以柴草、煤炭為生活燃料。1973年3月,湖南化工局、商業局、財貿辦公室倡議使用氣體燃料。1974年,長沙市煤炭公司采購液化石油氣42噸供應居民,此後各市採用液化石油氣為燃料。至1978年,長沙、岳陽兩市購液化石油氣3722噸。1979年,長沙市所需液化氣由岳陽長嶺煉油廠提供。1980年,長沙市氣源擴大至洛陽、天津、撫順、石家莊等地。1988年統計,長沙市全年氣源7731噸,約1/3為省外購進;同時,機關團體自備氣源7883噸,佔全省消耗氣源的91%,其中供應職工家庭用量佔25.1%。1998年,全省城市用氣普及率達71.7%,居全國第21位。液化石油氣經營初期無氣源儲備設施,以鋼瓶至供氣處灌裝。1977年,長沙市液化氣站興建70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配站,擁有73立方米儲氣罐2台,10立方米儲氣罐4台。1982—1985年,長沙市建成土橋液化石油氣儲備站,儲存能力達700立方米;衡陽市建成儲氣能力12立方米設備。1988年,全省城建系統外液化石油氣儲存能力3000噸。液化石油氣也由單個鋼瓶灌裝演進為汽車、火車槽車裝運。液化石油氣供應由1974年長沙市供應42噸,用氣人數3300人,發展至1978年長沙、岳陽2市供氣量1479噸,用氣人數4.8萬人。1998年全省供氣194832噸,用氣人數計401萬人,分別為1974年的4639倍和1215倍。
1984年起,湖南遵循國家「因地制宜,多種氣源,多種途徑,大力發展城市煤氣」方針,長沙、湘潭、株洲、婁底4市先後興建煤制氣工程,1988年建成供氣能力12萬立方米設施。其中長沙市在制煤氣過程中可回收粗苯、硫氨等多種副產品。工程投產後,每年節約標准煤3.2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5331噸、二氧化碳2500噸,減少城市垃圾4.2萬噸。
城市園林綠化
1949年8月,湖南省僅長沙市有公共綠地4.2公傾。50年代初期,湖南對城市綠化採取「先綠化,後美化;先苗圃後公園」方針。省境大、中型城市組建綠化隊伍,開展植樹造林行動。1960年,長沙等9市公共綠化面積達400公頃,為1949年的100倍。1978年,長沙等13市園林、綠化面積1344公頃,為1949年的336倍。其中公共綠地55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7.8%,1998年全省29市公共綠地面積3117.8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8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為24.9%,綠化覆蓋率為28.9%,分別處全國第22、8、9位。湖南城市綠化,50年來由單一的平面綠化向多層次立體化發展;由一般綠化向優美化、馨香化、果園化發展;廠區綠化由廠前區、生產區向生活區發展;街道綠化由主幹道向小街巷發展;庭院由種樹栽花向花園式庭院發展;城市綠化由城區向郊區,建成區向開發區發展,形成點、線、面結合綠化體系。
1949年,公園建設納入市政建設規劃。1952年,長沙市擴建天心公園、興建烈士公園;衡陽市興建岳屏公園;株洲市興建奔龍公園。1978年,全省10市,共有公園17座。1998年,29市建成開放型公園109座,總面積2534.3公頃,年遊人量2461萬人次。其中長沙市公園12座,年遊人量939萬人次,其數量和規模為全省之最。
環境衛生
1949年,各市組建專業清潔隊伍,發動群眾,清除垃圾,保持環境衛生。1950年,組建環境衛生管理機關,健全管理制度。至1955年,城市環境衛生大為改觀。1965年,環衛工具逐步向半機械化發展,勞動強度有所減輕,60年代,大中城市街道辦事處建立清潔隊,負責小街巷清潔衛生。部分城市實行定人、定地區、定質量制度。70年代,長沙、湘潭、衡陽、株洲等市多次試制機械清掃。80年代,每年投資數百萬元,用於環衛機械更新、改造。90年代,全省城市基本做到公共廁所布局合理,通風採光符合要求,裝飾雅潔,使用方便,清掃、沖洗及時。1998年,全省29市,清掃面積2443.7萬平方米,其中利用機械清掃77.3萬平方米;生活垃圾清運303萬噸,糞便清運25.2萬噸。垃圾無害處理廠(場)13座,日處理垃圾3273噸;垃圾處理設施無害化日處理能力3481噸,垃圾無害化處理134萬噸。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場)14座,日處理能力計455噸。公共廁所2565座,其中水沖式1560座。湖南省城市清潔衛生工作,50年來成績昭著,經全國衛生城市大檢查,多數城市榮獲省衛生紅旗市或省衛生達標市稱號,岳陽市被評為「全國十佳」環境衛生城市。
HUNAN CHINA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1978,我們的人生拐點…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8年04月24日 12時04分 星辰在線
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那一年冬天,高考大門重新開啟,570萬考生從四面八方湧向各個考場。這次高考,改變了整整一代人的命運,甚至整個國家也開始有了新的活力。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和其他經歷這一時代的人,他們都是中國30年改革的見證者,親歷者,更是參與者。這30年,是國家生命力從萎靡到迸發的30年,更是個人的生存空間、自由選擇和各種權益得以逐步舒張的30年,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生命軌跡,給改革開放的這30年,做出了最好的注腳。
1978年出生的孩子,如今正當而立之年。這一代人,既有著對黑白電視、白球鞋、藍褲子的眷戀,同時也在時代潮流中追逐著自我的釋放。經歷了時代融合的這一代,有回憶,有責任心,有傳統的價值觀,也有最新的生活方式。
他們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將延續改革開放的軌跡、加速解放思想的腳步。
從農民到企業家身份變化的三十年
1956年,郎家文出生在豐都縣泥溪溝村。「我愛家鄉的一草一木,但卻不想在那兒待一輩子。在那個年代的農村觀念里,要有出息,就得走出去」。於是打從記事時起,郎家文就有了跳出「農門」的決心。
1977年,命運恰到好處地發生了轉折:全國恢復高考。當時已是農村大隊支部副書記的郎家文毅然參加了高考,並被四川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農化系土化專業錄取。「經過四年學習,我這個農村孩子終於有了進入城市的通行證。」郎家文說,那年他26歲。
上世紀90年代,郎家文已是單位研究室主任了。論文著作得了獎,職務也升了、房子也分了。這時一件小事讓郎家文的人生道路再次轉折。「我看到單位門口擺煙攤的小販,文化水平不高,卻有經濟頭腦,沒有享受任何政策優惠都可以活得如此瀟灑。」於是,郎家文決定改變,他要從單位「走出去」。1993年,郎家文與研究所的三位同事一起,在雙流辦起了飼料廠。
從2004年初起,郎家文就開始關注農民工命運,自費為農民工寫書,向農民工免費贈書。郎家文把這些都歸結為「公民意識」,他覺得這是現代人應當具備的。
實習記者劉芳
懷念三十年前那輛自行車
雖說現在私家汽車都比較「霸道」,但是自行車卻是很多成都人上個世紀70年代最鮮活的記憶。
李丹今年快60歲了,提起自行車的話題,他感慨地說:「自行車現在看來很普通,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有著特殊回憶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李丹在成都第一次見到自行車,便留下了深深的印象。70年代,李丹參加工作後,最想要的就是一輛自行車。要知道,當時自行車與縫紉機、手錶並稱為三大件,地位無異於現在的私家車,誰家要有輛鳳凰或者永久牌的單車,風頭絕對不亞於現在的7系寶馬。當時購買自行車都得憑票,每年一個單位也就能分到十幾張,因此分到票近乎於奢望。
然而在1978年後,買自行車放開了,不再需要票了,大街上賣自行車的商店和修車鋪也越來越多。攢夠錢後,李丹終於如願以償地買了一輛嶄新的永久自行車。騎上路,那昂首挺胸趾高氣揚的神態,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如今,年事已高的李丹已經買了私家車,但仍然懷念那段騎自行車的日子。「坐車的確是方便,不過自行車可是有很多汽車沒有的好處。」他說,騎車游錦江比開車有意思多了,既鍛煉身體,還能和美景零距離接觸,何樂而不為呢!
記者董馨
大山裡的孩子考上警察
昨天下午,龍泉公安局的李陽光站在一百多平方米的家中,望著落地窗外明媚的陽光。電話響了,是他在農村裡的姐姐打來的。他聽著姐姐的「訴苦」,記憶飄回了1978年。
1978年,對龍泉驛柏合鎮的農民李陽光來說是一個遺憾。那年,高三的他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夢想,參加了改革開放後的高考,但夢想碎了。「我至今都記得當初報名時那份激動,覺得機會到了。」他說,「為了夢想,我整整奮鬥了一個學期。」然而,命運似乎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看著分數榜,我的心好像一下子被掏空了。」他回憶著,「差三分。」
1982年,龍泉驛公安分局招警察,要求有城鎮戶口,還要高中畢業。「我正好符合要求。」他說,他覺得機會再一次降臨,「如果能考上警察,身份就變成幹部了。」他說。那年秋天,他再一次懷揣著夢想上了考場。「但也許由於上一次的失敗,我不敢抱太大的希望。」他說,公布成績的那天他沒有去看分數。
11月,一封信寄到了他所在的學校。那天中午,他正在家裡吃飯。「陽光,你的信。」學校的老師把信送上門。他看著是從公安機關寄來的信,心裡顫抖了,接過信,飛快地拆開來,只見一張錄取通知書。「當時媽媽看見錄取通知書,筷子都掉在了地上。」他回憶道,「爸媽都是農民,沒有文化,只是一個勁兒地說『好、好』。」
進入公安系統的他倍加珍惜這個機會。2000年,表現出色的他當上龍泉驛公安分局刑警大隊的調查員。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④ 長沙地區有多少人口
常住人口764.52萬。
長沙市公安戶籍人口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長沙市戶籍人口696萬人,其中遷入人口達15.52萬人,遷入人口中近60%是由於購房和經商。
拓展資料:
一,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和周邊城鎮轉移
數據顯示,長沙市區總人口411.6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3.8%,其中,芙蓉區57.58萬人、天心區64.34萬人、嶽麓區83.79萬人、開福區62.16萬人、雨花區83.64萬人、望城區60.13萬人。三縣(市)總人口352.88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6.2%。
其中,長沙縣94.58萬人、寧鄉縣126.56萬人、瀏陽市131.74萬人。隨著全市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鎮經濟快速增長,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和周邊城鎮轉移,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2016年長沙市城鎮人口580.97萬人,比2015年凈增28.19萬人,城鎮化率75.99%,比201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
二,人口凈流入規模持續擴大
2016年末,長沙市累計凈流入常住人口68.52萬人。凈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區,2016年末,內六區累計凈流入常住人口83.31萬人;三縣(市)除長沙縣外,瀏陽市和寧鄉縣為人口凈流出地區,2016年末,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縣凈流出人口為14.79萬人。
四,老齡化步伐略有減緩
2016年長沙市6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131.53萬人,比上年增加6.52萬人,老齡人口佔比為17.2%,比上年提高0.38個百分點。
老齡人口總量和佔比雖比上年有所增加,但老齡化步伐略有減緩。人口老齡化步伐減緩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到二孩政策的影響,出生人口的增長導致0-14歲人口數量增加。二是長沙是人口凈流入城市,流入人口絕大部分為勞動年齡人口,使15-60歲人口比重提高。
五,預期壽命持續提高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得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2016年全市人口預期壽命為77.38歲,比上年提高0.18歲,超過全面小康人均預期壽命目標1.38歲。生活條件改善以及健康素質提高,使百歲老人不斷增加,2016年全市有百歲老人245人,是2010年的全市百歲老人的2.6倍,五年增加百歲老人152人。
⑤ 長沙 杭州 繁華程度排名,綜合排名,有沒
肯定是杭州的經濟好啊,全國GDP排名杭州以7803.98億排在第十位,長沙以6399.91億排在第十八位,如果以人均GDP算,長沙市以人均90257元排在全國第二十一位,杭州以人均88661元排在第二十三位,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長沙市的城市人口比例比杭州更高,長沙市下轄寧鄉縣,長沙縣,瀏陽市,其中長沙縣,瀏陽市都是全國百強縣,而杭州的西面山區臨安縣,桐廬縣,建德市,經濟相對薄弱,而且杭州市的總面積,人口都比長沙大很多,光比杭州市區,長沙市區,中國人都知道杭州 比長沙強了太多。
⑥ 長沙的海拔是多少
長沙海拔:23.5米(望城區喬口湛湖)~1607.9米(七星嶺)
長沙市東有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等呈東北~西南走向作雁行狀排列,峽谷平行相間,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50多座,最高峰七星嶺海拔1607.9米。長沙西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望城區喬口湛湖的海拔23.5米,為長沙市最低點;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差1584.4米。在平崗區有孤峰高聳,與周圍平地顯現較大的高低差異。
(6)長沙有多少中國人擴展閱讀
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湘瀏盆地西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長沙是中國重要的高鐵、航空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鐵、長益常高鐵在此交匯,2017年黃花機場吞吐量位居中部機場第二 。
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瀟湘洙泗」之稱。存有馬王堆漢墓、三國吳簡、銅官窯等歷史遺跡。凝練出「經世致用、兼收並蓄」的湖湘文化和「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長沙作為維新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和發祥地之一 ,孕育和走出了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蔡鍔、毛澤東、劉少奇等名人 。
長沙榮獲有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媒體藝術之都 、國際美食之都 、全國文明城市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獲有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法治政府獎等獎項。擁有普通高校51所,獨立科研機構97家,兩院院士52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家 ;有「天河」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高性能3D激光列印機、新型耐3000℃燒蝕陶瓷塗層等科研成果。
主要景區
國家AAAAA(5A)級旅遊景區:嶽麓山—橘子洲旅遊區(包含嶽麓山、橘子洲、嶽麓書院、[96]新民學會舊址四個景區);花明樓(含劉少奇紀念館、劉少奇故居等)。
國家AAAA(4A)級旅遊景區:長沙世界之窗、湖南省石燕湖生態旅遊公園、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雷鋒紀念館和天心閣,長沙洋湖濕地公園。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包括嶽麓山、嶽麓書院和橘子洲)。
國家森林公園: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和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水利風景區:長沙湘江水利風景區(湘江風光帶)、長沙市千龍湖生態度假村。
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湖南湘綉城
國家級重點開發基地、綠色低碳示範新城:梅溪湖國際新城(桃花嶺、梅溪湖、象鼻窩)
參考資料:網路—長沙
⑦ 長沙人口有多少
長沙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市有常住人口為7,044,118人,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10年凈增905,399人;全市戶籍人口為6,511,888人。
按性別分,男性3,581,350人,女性3,462,768人,男女性別比由200年人口普查的107.87下降至103.42。
按年齡分類,14歲以下(含14歲)人口955,887人,占總人口的13.57%;15-64歲人口5,452,222人,佔77.40%;65歲以上人口(含65歲)636,009人,佔9.03%。
按受教育程度分類,大學(含專科)及以上文化佔19.13%,高中(含中專)文化佔17.64%,初中文化佔34.24%,小學文化佔34.24%;文盲率0.78%。
⑧ 湖南長沙常住人口首次破千萬,你覺得長沙的發展潛力如何
根源在於強省會戰略加爭奪國家中心城市。長沙作為新一線城市,北有武漢,南有廣州深圳以及其他珠三角城市,一直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湖南省的人口大量流像廣東,因此集中全省資源發展長沙,中長期規劃要達到1200萬常住人口。
長沙要達到這一目標還需要大量的人口湧入,現有人口離這個目標還有幾百萬的差距,長沙也有吸引人口的利好,比如地方排第一的芒果台、在全國都排靠前的四大名校撐起來的基礎教育、相對較低的房價、湘雅醫院、嶽麓山橘子洲頭茶顏悅色等等。
改革開放初期,湘贛兄弟倆遭遇珠三角虹吸效應,可謂「體無完膚」矣面對未來,長沙的機遇大於挑戰,因為從目前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來看,長沙應該是最低的,這種優勢,會吸引大量的年輕人來長沙發展,發展經濟的核心是什麼,就是聚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而長沙,未來經濟必然還會高速增長,也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湧入,把房價穩定好,就是長沙的核心競爭力。前途一片光明。
未來,長沙發展還有空間,除了傳統的機械製造,重工業,媒體領域。還有很多網紅品牌。隨著長株潭融城,長沙未來進入中國top10強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