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都有哪些長城
長城始建於周朝。
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
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現存主要是明長城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答案來源:http://..com/link?url=sAg_-VWroBI1bjcQfI2KnM26W4iQScuKtA-
⑵ 中國有幾個長城
就一個萬里長城
⑶ 中國哪裡有長城
現在我們說的長城一般是指明長城,
明長城是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老虎山的(東到山海關是不對的),途經: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9個省市自治區。
其中,由於北京是明朝首都,所以北京境內的長城最雄偉,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八達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是游覽長城的最佳地段。所以只有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把長城辟為旅遊景點
⑷ 中國有幾條長城,分別叫什麼名字在哪裡
公認的只有一條——萬里長城。
還有一個南長城——苗疆邊牆,長190公里,建於明代,為了對付南方少數民族。
還有清代東北地區——柳條邊,不是防禦作用,僅用於隔離,直到後來闖關東遂廢止。
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祝您策馬奔騰哦~
⑸ 中國的長城在哪裡
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止游牧民族而構築防禦工事的必然地帶,榆林地區計有6個歷史時期的長城,是我國長城最多的地區。戰國魏長城。建於公元前351年,東起黃河西岸的神木馬鎮,西南行,沿榆溪河西岸、無定河西岸,止於綏德西北7公里大理河南岸的霍家溝村。基寬3至4米,夯層厚18至20厘米,殘留最高者3米,黃土構築,長200多公里,遺跡稀少。戰國秦「上郡塞」。建於公元前324年,東起黃河西岸的府谷牆頭鄉,西止定邊上暗門之南2.5公里的景梁,全長430餘公里,是秦惠文王時期的重要防禦工程,亦是後來明代大邊長城的前身。蘆河之西長城基寬8.3米,蘆河之東減半。牆體高5米,夯層厚6至15厘米,黃土或白堊泥或風化石構築。內側有烽燧、亭障和道路,重要的進出口附近有秦的行宮,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秦昭王長城。建於公元前271年。有南、北、中三條。南條,起於甘肅臨洮,東北行,經白於山,止於靖邊縣鎮靖堡,與上郡塞相接,是對上郡塞的擴充和加強,靖邊人稱二邊牆。北條,由神木大柏堡西側的上郡塞岔山,北行至店塔附近,東過窟野河,復由黃娘城東北行,止於內蒙古托克托縣西境黃河南岸,是對上郡塞的擴充。中條,於上郡塞內烽燧的連線上,增築騎牆墩。以此形成第二道防線,但牆體遺跡不多,屬於未就工程。秦始皇長城。始建於公元前213年。關中之北有7條。1、以定邊下暗門為結合部,向南2公里與上郡塞的上暗門相接;向東北6公里與上郡塞澎灘之北元墩子相接,但僅見1公里牆體,構築結實,其餘已毀圮。馬面夾在牆中間,其餘形制與上郡塞相同,但夯層中有直徑為7厘米的夯窩,乃秦朝特有的規制,這段長城是對上郡塞西端轉角的加強。2、由定邊下暗門西北行,經定邊城、鹽場堡、鹽池縣、靈武北至寧夏陶樂黃河東岸,形制結構和質量與下暗門之南、之東秦長城同,但夯層之間有夾虛土現象,系趕工而作。這段由北地郡管轄的秦長城與上郡塞相連,實現了「橫截套口」。3、由定邊上粻輔綱恍蕺喝告桶梗垃暗門景梁,向南延伸至王盤山鄉附近,長約28公里,亦即將上郡塞的西端向南延長。騎牆墩都已築就,但僅見少量牆體,屬於未就工程。形制、結構與下暗門輻射出的三支秦長城相同,但騎牆墩中摻有黑壚土,系趕工之作。4、由榆林鎮北台,東北行,經吳家梁,沿頭道河子南岸向東延伸,未達龜茲城址,長約2公里。黑土構築,夯層厚5至8厘米,是對上郡塞的加強。其餘三條,一條在富縣長城原,一條在合陽北,一條在包頭北陰山上,皆東西走向。隋長城。建於585年。其一,由定邊澎灘之北上郡塞上的元墩子向西北方向岔山,與秦始皇長城並行且相距6至8公里,經周檯子、鹽池柳楊堡至靈武境內復與秦始皇長城相接。基寬3米,夯層厚25至30厘米,內側有烽燧。其二,由定邊澎灘向東,或利用上郡塞,或於上郡塞之內、之外改築、另築,直至府谷黃河西岸。明大邊長城,亦稱邊牆。1436年始於上郡塞內,秦、漢、宋代城塞置為堡衛。1474年延綏鎮由綏德遷至榆林,即對上郡塞以及定邊澎灘元墩子之西的隋長城、寧夏境內的秦長城進行補築或改築。其中,榆林鎮北台之東的不少段落改築於內側不遠處,定邊賈圈之西一段改築於隋長城外側不遠處。萬曆年間開始對長城墩體和內側堡、衛、鎮城牆包磚。
⑹ 中國的萬里長城在哪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拓展資料: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歷史的進程中自然形成,並在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斗爭中被世人所認同,所接受。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徵國防和民族統一的長城自然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喚起整個民族的抗戰意識。
1933年的長城抗戰震驚中外,揭開了抗日戰爭史上最初的壯烈一頁,「誓與長城共存亡」成為抗日將士們的共同誓言。「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而《長城謠》同樣以其獨特的藝術感召力,激起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們聽到或唱起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愛國激情,就是因為長城能喚起億萬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共鳴。
長城-網路
⑺ 中國有幾條長城
秦代長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占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漢代長城
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北朝及隋代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其中以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隋文帝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征發丁壯修築長城。隋煬帝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征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金代長城
金朝為防禦蒙古,開始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代長城
到了明朝,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份長城。
⑻ 長城在中國北京的什麼地方
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
⑼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長城關口有: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
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
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
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9)中國哪裡有長城擴展閱讀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⑽ 中國都有哪些長城
秦長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
漢長城,漢代長城修築於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當時北方的匈奴勢力強大,常侵犯河西一帶,劫掠財糧牲畜,騷擾漢民農耕。為使邊疆安寧,漢武帝多次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進行西征。打敗匈奴後,他開始向河西遷徙漢族居民,然後進行農業開發,緊接著在這里駐扎軍隊,修築長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因此,漢代長城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次進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歷史見證。這也為此後在新疆建立西域都護府、暢通絲綢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金長城,也稱金邊堡、金界壕。位於今內蒙及黑龍江境內,是僅次於萬里長城的古軍事防禦工程,由壕、牆、馬面、戍堡、關城五部分組成。建成時1500公里,東北起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西南沿興安嶺經索倫、突泉、克旗貢格爾草原、藍旗,再沿陰山西延至黃河後套。曾有詩贊之「平疇草野起邊城,北拒雄藩鐵騎兵。壕牆戍堡今猶在.一覽無余塞上風。」
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南陽、平頂山 、駐馬店、信陽4個地級市的25個縣(區)。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學的方法,第一次確定了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根據文獻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左傳》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出兵攻打楚國,軍隊已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話,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齊侯見楚防禦工事果然堅固,只好收兵。
齊國長城,俗稱長城嶺,戰國中期,齊國為防楚國入侵而築。諸城境內一段長約60里,蜿蜒於南部諸山之巔,遠望如帶,近看似嶺,頗為壯觀。距今2500年的齊長城又名長城嶺、大橫嶺,是齊國為防禦魯、楚及中原各國的軍事入侵而建,也是齊國和魯國的分界線,《管子》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齊長城自這里開始,向東經雙泉、馬山、萬德、歷城、泰安、淄博,至青島市冀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海濱,橫貫18個縣、市(區),穿越1518座山峰,全長1237.8華里,史稱「千里長城」,比秦長城早四百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也是我國古代建築最雄偉的代表。
苗疆長城,大體位於湖南省鳳凰縣,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全長190公里左右,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又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南方長城,簡稱南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禁止了當時的苗 、漢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引用、娛樂解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