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十大暴龍
中國十大暴龍:
1、喀左中國暴龍
喀左中國暴龍居於中國十大暴龍之首,由虛骨龍類演變而來,其化石在遼寧喀左被發現。
喀左中國暴龍分布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早白堊世暴龍化石,比北美霸王龍早了六千多萬年。身長約10米,這是一種極具攻擊力的食肉型恐龍。
2. 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龍
霸王龍,其正確的學術譯名為雷克斯暴龍,為暴龍的主要模式種。。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龍?下面讓我告訴你,請認真瀏覽哦哦。
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龍 喀左中國暴龍
2009年9月1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正式發布:遼寧喀左發現世界最大早白堊世霸王龍化石。這是我國古生物兩代科學家在全國各地尋找了40多年的物種,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專家初步將其命名為"喀左中國暴龍"。
喀左中國暴龍2009年3月23日發現於喀左縣大城子鎮小城子村花果山,發現者喀左縣公安局崔岩,3月26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姬書安研究員趕到現場,開始進行了科學考察和鑒定。喀左中國暴龍分布在中國。體重29噸。和諸城暴龍一樣是亞洲最大肉食恐龍。
霸王龍類簡介
霸王龍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龍,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早白堊世底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霸王龍科化石則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
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的喀左中國暴龍代表晚期的個體巨大的霸王龍類,體長達20米,是已知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白堊世霸王龍類,化石頭骨和腸骨的特徵不同於其它霸王龍,故代表一新屬種,種名"喀左"表示化石產自遼寧喀左。
特徵
上百塊形狀不等的石頭陳列在一個屋子裡,一塊青色的大石頭上,兩排約3厘米長的牙齒和一個大鼻孔清晰可見。一億兩千萬年前,它是一隻身長十米的霸王龍,和它的名字一樣,它絕對堪稱食物鏈的霸主。頭部長達1米,身長達10米左右。
科學意義
喀左中國暴龍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首先,進一步完善了我們對霸王龍類早期演化的認識,並為研究霸王龍科的資源提供了珍貴材料,該新屬種以顯示出霸王龍科的特徵,進一步證明中國史世界上霸王龍類最主要的演化地之一。
霸王龍科可能起源於亞洲;其次,霸王龍類在早白堊世時身體已經向巨大化發展,進一步縮小了早白堊世霸王龍類與晚白堊世霸王龍科在個體大小方向上的差異;第三,喀左中國暴龍是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獸腳類恐龍,它的發現對深入探討熱河生物群的組成面貌,生態環境以及其古地理分布亦有重要價值。
霸王龍的介紹
霸王龍是一種強大的動物。它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成年霸王龍的體重可達6噸左右,直立起來高約4.5米,身長約12米。它的血盆大口寬約1.2米,參差不齊地布滿了匕首一樣的牙齒,能咬穿獵物的骨骼,一口就能吞下225千克的食物。
對霸王龍的研究是恐龍學中的一大熱點,單是對它速度的研究就已經非常細致。在2002年2月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約翰·哈欽森為首的一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關於霸王龍運動的研究成果—《雙足動物行走能力的力學及靈敏度分析Ⅰ-滅絕類群篇》一文。在文中他們指出霸王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只能以18~40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走,否定了人們認為霸王龍能夠奔跑如飛、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的觀點。
哈欽森用電腦來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雙腿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的重量只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霸王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的重量一般不會達到身體總重的50%。
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霸王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佔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霸王龍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40千米/小時。如果你被一頭霸王龍盯上,只要跑得足夠快,還是有可能逃脫的。但很多古生物學家都反對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哈欽森的觀點還不夠細致,霸王龍像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里描述的那樣那樣箭步如飛是沒有問題的。
今年9月9號出版的美國《形態生物學》(Morphology)雜志刊登了哈欽森的後續研究—《雙足行走能力的力學及靈敏度分析Ⅱ-滅絕類群篇》。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的觀點有了一些變化,但是仍然認為霸王龍不能快速奔跑。他們認為幼年霸王龍的奔跑速度最高可達72千米/小時,而成年霸王龍卻只能達到18~40千米/小時。
毫無疑問,霸王龍是一種強大的動物。它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成年霸王龍的體重可達6噸左右,直立起來高約4.5米,身長約12米。它的血盆大口寬約1.2米,參差不齊地布滿了匕首一樣的牙齒,能咬穿獵物的骨骼,一口就能吞下225千克的食物。
對霸王龍的研究是恐龍學中的一大熱點,單是對它速度的研究就已經非常細致。在2002年2月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約翰·哈欽森為首的一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關於霸王龍運動的研究成果—《雙足動物行走能力的力學及靈敏度分析Ⅰ-滅絕類群篇》一文。在文中他們指出霸王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只能以18~40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走,否定了人們認為霸王龍能夠奔跑如飛、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的觀點。
哈欽森用電腦來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雙腿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的重量只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霸王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的重量一般不會達到身體總重的50%。
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霸王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佔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霸王龍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40千米/小時。如果你被一頭霸王龍盯上,只要跑得足夠快,還是有可能逃脫的。但很多古生物學家都反對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哈欽森的觀點還不夠細致,霸王龍像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里描述的那樣那樣箭步如飛是沒有問題的。
今年9月9號出版的美國《形態生物學》(Morphology)雜志刊登了哈欽森的後續研究—《雙足行走能力的力學及靈敏度分析Ⅱ-滅絕類群篇》。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的觀點有了一些變化,但是仍然認為霸王龍不能快速奔跑。他們認為幼年霸王龍的奔跑速度最高可達72千米/小時,而成年霸王龍卻只能達到18~40千米/小時。
3. 恐龍哪個脖子最長
馬門溪龍脖子最長。
馬門溪龍的化石首次發現於我國四川宜賓,它是我國發現的最大蜥腳類恐龍,也是目前發現的脖子最長的恐龍,長達11~14米,佔到體長的一半,它們脖子里的頸椎數量也特別多,達到驚人的19個。而現在脖子最長的長頸鹿也才7個頸椎骨,和人的頸椎骨數量一樣。
馬門溪龍簡介
馬門溪龍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大型恐龍化石之一,距今約1.6億年。這是化石記錄中脖子最長的恐龍,個體為世界第二、亞洲最大,後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先生將其定名為合川馬門溪龍。
此屬動物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食植,體型獨特,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另外,其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馬門溪龍骨架是一條在四川省境內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這條巨大的恐龍全長22米(最大的馬門溪龍可達35米),重達30-40噸,卻有不到60厘米的頭,腦容量不足500克,腦後有腦垂體,指揮頜骨的動作,把信息通過脊椎送到腰帶,同時還有一個比腦子大的脊椎結,通過神經指導後肢活動。
馬門溪龍嘴裡長著勺狀牙齒,它主要吃柔軟而富有營養的植物。人們推測,如果它要維持一天的活動,至少也得吃上300千克的食物,也就是說,每天24小時中,有23個小時它的小嘴巴都必須一刻不停地取食才行,所以馬門溪龍才是名副其實的「吃貨」。
4. 中國十大最厲害的恐龍排名
中國十大最厲害的恐龍排名:第一名喀左中國暴龍,第二名中國虔州龍,第三名勇猛特暴龍,第四名華麗羽王龍,第五名甘氏四川龍,第六名扶綏中國上龍,第七名上游永川龍,第八名和平中華盜龍,第九名諸城暴龍,第十名董氏中華盜龍。
第一名喀左中國暴龍
在遼寧喀左被發現,是暴龍科,由虛骨龍類演變而來的,遼寧喀左發現的暴龍是世界上最大的早白堊世暴龍化石。
5. 海洋中最大的恐龍是什麼龍
震龍,屬於蜥腳類恐龍,和馬門溪龍是一類的.
說起中國最大的恐龍,許多朋友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合川馬門溪龍!
這條恐龍大漢的化石是1957年在四川省合川縣太和鎮出土的。它身長22米,高3.5米。它的脖子很長,抬頭足有10米呢!估計它活著的時候可能有25-40噸重!
馬門溪龍的化石骨骼比較完整,僅缺失頭部及部分肢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一直是中國以及亞洲最大的恐龍。
馬門溪龍的化石現陳列在成都理工學院(前成都地質學院)的博物館里,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是觀眾心目中的史前動物大明星。國內外許多自然博物館里都陳列有它的復製品。在中外古生物教科書上以及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上都曾經介紹過它。
隨著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發現不斷涌現。
1985年,內蒙古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內蒙查干諾爾鹼湖周圍的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挖掘出一具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的化石骨架。保存的化石主要有:頭後骨、部分牙齒、牙床,大部分的椎體及比較完好的四肢骨。骨架已被裝架起來,現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館中。
新發現的這具恐龍巨人的化石被命名為查干諾爾龍。它體長23米,身高6米,昂首高達12米,估計在世時體重可達60餘噸。比合種馬門溪龍長...震龍,屬於蜥腳類恐龍,和馬門溪龍是一類的.
說起中國最大的恐龍,許多朋友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合川馬門溪龍!
這條恐龍大漢的化石是1957年在四川省合川縣太和鎮出土的。它身長22米,高3.5米。它的脖子很長,抬頭足有10米呢!估計它活著的時候可能有25-40噸重!
馬門溪龍的化石骨骼比較完整,僅缺失頭部及部分肢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一直是中國以及亞洲最大的恐龍。
馬門溪龍的化石現陳列在成都理工學院(前成都地質學院)的博物館里,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是觀眾心目中的史前動物大明星。國內外許多自然博物館里都陳列有它的復製品。在中外古生物教科書上以及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上都曾經介紹過它。
隨著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發現不斷涌現。
1985年,內蒙古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內蒙查干諾爾鹼湖周圍的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挖掘出一具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的化石骨架。保存的化石主要有:頭後骨、部分牙齒、牙床,大部分的椎體及比較完好的四肢骨。骨架已被裝架起來,現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館中。
新發現的這具恐龍巨人的化石被命名為查干諾爾龍。它體長23米,身高6米,昂首高達12米,估計在世時體重可達60餘噸。比合種馬門溪龍長出1米,高出2.5米,抬頭高出2米。
查干諾爾龍也是我國最大的恐龍之一。它的知名度不如馬門溪龍。在輩分上,馬門溪龍是老前輩,生在侏羅紀晚期;查干諾爾龍生在白堊紀早期,是小字輩。
馬門溪龍和查干諾爾龍均屬蜥腳類的吃植物的恐龍。它們共同的特徵是:體態碩大,四足行走,長頸長尾,腦袋很小。這類恐龍是恐龍王國的金剛,它們都長得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中國、加拿大恐龍聯合考察隊在我國准噶爾盆地東緣的將軍戈壁發掘出十幾節巨大的頸椎化石,其中有一節頸椎竟長1.4米。專家鑒定認為這是一條巨型蜥腳類的頸椎骨化石,估計全長可能要超過30米!可惜它身上的遺骨大部分都不見了。
中生代時在中國的土地上曾生活過許多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最大的究竟有多大呢?目前還不清楚。
6. 是什麼龍最厲害是蛟龍、應龍、虯龍、螭龍 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夔龍、鼉龍 饕餮龍、鯤鵬、飛龍
天龍、神龍、地龍、伏龍這四種龍是最厲害的。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王大福人藏者。
7. 中國最大的龍是什麼龍
說起中國最大的恐龍,許多朋友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合川馬門溪龍!(目前)
這條恐龍大漢的化石是1957年在四川省合川縣太和鎮出土的。它身長22米,高3.5米。它的脖子很長,抬頭足有10米呢!估計它活著的時候可能有25-40噸重!
馬門溪龍的化石骨骼比較完整,僅缺失頭部及部分肢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一直是中國以及亞洲最大的恐龍。
馬門溪龍的化石現陳列在成都理工學院(前成都地質學院)的博物館里,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是觀眾心目中的史前動物大明星。國內外許多自然博物館里都陳列有它的復製品。在中外古生物教科書上以及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上都曾經介紹過它。
隨著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發現不斷涌現。
1985年,內蒙古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內蒙查干諾爾鹼湖周圍的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挖掘出一具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的化石骨架。保存的化石主要有:頭後骨、部分牙齒、牙床,大部分的椎體及比較完好的四肢骨。骨架已被裝架起來,現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館中。
新發現的這具恐龍巨人的化石被命名為查干諾爾龍。它體長23米,身高6米,昂首高達12米,估計在世時體重可達60餘噸。比合種馬門溪龍長出1米,高出2.5米,抬頭高出2米。
查干諾爾龍也是我國最大的恐龍之一。它的知名度不如馬門溪龍。在輩分上,馬門溪龍是老前輩,生在侏羅紀晚期;查干諾爾龍生在白堊紀早期,是小字輩。
馬門溪龍和查干諾爾龍均屬蜥腳類的吃植物的恐龍。它們共同的特徵是:體態碩大,四足行走,長頸長尾,腦袋很小。這類恐龍是恐龍王國的金剛,它們都長得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中國、加拿大恐龍聯合考察隊在我國准噶爾盆地東緣的將軍戈壁發掘出十幾節巨大的頸椎化石,其中有一節頸椎竟長1.4米。專家鑒定認為這是一條巨型蜥腳類的頸椎骨化石,估計全長可能要超過30米!可惜它身上的遺骨大部分都不見了。
中生代時在中國的土地上曾生活過許多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最大的究竟有多大呢?目前還不清楚。
8. 東海龍王和水井龍王,太龍誰大
東海龍王最大。
東海龍王名敖廣,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族之王,為「四海龍王」之首,亦為所有水族之王。統治東海之洋,主宰著雨水、雷鳴、洪災、海潮、海嘯等。曾下陷東京、水淹陳塘關(影視設定)。在中國以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故此東海龍王排第一便是理所應當。
(8)中國最大的巨龍是哪個擴展閱讀:
東海龍王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掌管興雲降雨。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中國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而東海龍王為四王之首,原因在於龍王怕火,而東海龍王手中握有火種。
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9. 在中國至今為止挖掘出最大的古生物化石是什麼生物的化石
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侏羅紀恐龍命名為「鄯善新疆巨龍」
由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吉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及新疆地調院組成的聯合科考隊,與新疆鄯善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鄯善新疆巨龍」命名儀式及恐龍化石保護野外現場會10月10日上午在新疆鄯善七克台巨型恐龍化石產地隆重舉行。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楊群,國家古生
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顧問孫革,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顧問、著名恐龍學家董枝明,
國際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德國波恩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前所長T.馬丁,以及來自我國、德國、美國、愛爾蘭等國的地質古生物專家及新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吐魯番地區行署及鄯善縣政府有關領導和新聞媒體代表等近百人出席了命名儀式及化石保護野外現場會。儀式及現場會由中共鄯善縣委書記劉開勤主持。
現場會上,古生物學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吉林大學和沈陽師范大學新疆科考隊領隊孫革教授首先介紹「鄯
善新疆巨龍」命名經過;恐龍學家董枝明教授對「鄯善新疆巨龍」的命名做進一步解讀。國家古生物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楊群教授代表中國古
生物學界對「鄯善新疆巨龍」的發現和命名表示祝賀,並對新疆地區以恐龍為代表的化石保護工作提出希望;國家古生物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王麗霞副主任就進一步貫
徹執行《國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做好對包括「鄯善新疆巨龍」在內的恐龍化石保護工作等進行指導。新疆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領導、吐魯番地區和鄯善
縣的領導代表全區廣大群眾對「鄯善新疆巨龍」的正式命名表示由衷的祝賀、對科學家們在鄯善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並對未來進一步做好化石保護工作提出展望。
古生物學家、德國波恩大學馬丁教授代表與會的國外專家向「鄯善新疆巨龍」的命名表示熱烈祝賀、並對新疆自治區和鄯善縣政府對化石保護所做的努力和對科學家
工作的支持予以高度評價。
「鄯善新疆巨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侏羅紀恐龍,產於新疆鄯善七克台地區距今1億6千多萬年的晚侏羅世齊古組。該恐龍形體巨大,體長30餘米,體重約30噸。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股骨(長約2米)、脛骨、腓骨、腰帶、背椎和薦椎,以及部分尾椎、肋骨及頸骨等,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它首次刷新了我國侏羅紀大型恐龍的記錄。該化石是2009年由我國古生物學家孫革教授領導的吉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新疆地調院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科考隊於鄯善七克台地區發現,2011年起經國土資源部批准正式發掘。在董枝明教授指導下,由吉林大學青年古生物學專家吳文昊博士和沈陽師范大學青年古生物專家周長付博士牽頭,經過長達兩年多的研究,終於將這一巨型蜥腳類恐龍命名為「鄯善新疆巨龍」(新屬、新種)(Xinjiangtitan shanshanensis gen. et sp. nov.),成果於今年9月25日
出版的《世界地質》雜志正式發表。「鄯善新疆巨龍」的發現不僅為我國侏羅紀恐龍大家族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成員、為研究我國新疆恐龍動物群的組成與演化提供
了新的資料,而且也為深入研究新疆侏羅紀古地理與古氣候、推動侏羅紀石油及煤等沉積礦產找尋等提出了新的思路。該成果的發表標志著我國新疆侏羅紀恐龍研究
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新疆吐魯番鄯善地區古生物化石資源十分豐富。上世紀60年代董枝明教授等曾在這里先後發現白堊紀「鄯善龍」、「嘉峪龍」以及侏羅紀「中日蝴蝶龍」等恐龍化石,揭開了新疆吐魯番地區恐龍化石研究的序幕。2008年孫革教授率領的中德古生物與地質聯合實驗室和中德新疆地質工作站科考隊在鄯善七克台地區首次發現世界最大的侏羅紀恐龍足跡群,2012年又發現了規模巨大的龜化石群;2011年
起在國土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支持下,在新疆國土資源廳、吐魯番地區和鄯善縣政府的大力協助下,該科考隊對「鄯善新疆巨龍」這一巨型恐龍點進行
大規模發掘,終於取得了可喜成果。自去年起,科考隊在「鄯善新疆巨龍」化石點附近又新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化石點,並發現了與之伴生的肉食獸腳類恐龍牙齒
以及雙殼類、葉肢介、魚及植物等化石。這些化石的新發現為展示新疆鄯善乃至整個吐魯番地區侏羅紀時期的古地理與古生態、深入研究地層對比及時代、以及恢復
當時「恐龍家園」的總體面貌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鑒於上述一系列重要化石的發現,自2008年起,鄯善縣政府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文件精神,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及吐魯番地區行署的指導下,制定了鄯善縣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切實開展以恐龍化石為代表的化石保護工作。自2011年
起,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和國內外專家的大力支持下,鄯善縣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化石保護內容與目標,並結合化石保護著手開展了「國家地質公園」
建設規劃和申請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本次命名儀式和化石保護現場會的召開,對新疆吐魯番地區和鄯善縣的化石保護和開發利用等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將發揮重要
促進作用。
現場會及命名儀式結束後,與會專家學者們又參觀了「鄯善新疆巨龍」化石附近的兩處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點。其中「東1點」的恐龍已顯現長約14米的化石骨架,也是一具較大型的蜥腳類恐龍;「北2點」的恐龍股骨化石長已見1.5米以上,與「鄯善新疆巨龍」的股骨較為相似。專家們一致認為,鄯善的「恐龍家園」必將成為我國重要化石保護產地和我國地質古生物主要旅遊勝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