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海的怒潮是哪個公司的

中國海的怒潮是哪個公司的

發布時間:2022-10-17 17:30:19

『壹』 女僵屍演員表

女僵屍演員表有:鄭君里、陸露明、嚴化、賀賓等。

女僵屍劇情簡介:

紅舞女何麗與科學家吳詩相戀,一直霸佔何麗的李北海發現二人的戀情後欲將吳詩打死,何為了救吳受傷死去。醫生趙瑰與助手關峰將何麗的屍體偷走,經過實驗,令何麗復活,成為沒有思想的殺人工具。

趙瑰想偷取吳詩研究出的抗毒素,令何麗給吳詩打電話,並在拿到配方後想要殺死吳詩。因接連發生屍體被偷竊的案件,大偵探賀賓與助手華生開始查訪此案,發現了一個秘密的地道及許多屍體,陰險的趙瑰利用機關,將他們引誘到了自己的房間里,一場激烈的搏鬥爆發了。

藝華影業公司簡介:

中國私營電影製片機構。拍攝武俠片的查瑞龍以祖傳地產作押,由嚴春堂投資,於1932年成立,定名藝華影片公司。嚴春堂任總經理。在田漢、陽翰笙等幫助下,完成抗日影片《民族生存》、《肉搏》、《中國海的怒潮》等。

1933年11月被國民黨特務搗毀。1934年6月恢復拍片。拍攝了《黃金時代》、《生之哀歌》、《逃亡》等進步影片。1935年下半年起,大量拍攝低級趣味的電影。

『貳』 華漢真實身份

陽翰笙(1902-1993),編劇、戲劇家、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筆名華漢等,四川高縣人。畢業於上海大學社會學系,1927年底參加創造社。1928年初起陸續發表小說,並撰寫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文藝理論的文章。1933年以《鐵板紅淚錄》開始電影創作,著有《中國海的怒潮》、《逃亡》、《生之哀歌》、《生死同心》、《夜奔》、《草莽英雄》等。抗戰爭期間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主任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1949年以後曾任中國文聯秘書長、副主席等職。

『叄』 左翼電影流派

左翼電影 「30年代電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這五、六年當中的段時間。
左翼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入侵東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攻擊上海,這幾起事件的發生對上海當地的民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激發當地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因此群眾由原本愛好鴛鴦蝴蝶派之類的電影轉而要求拍攝愛國意識的電影。「一二八事變」之後,對民眾心態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類「鴛鴦蝴蝶派」的電影賣作大受影響,而上海當時是中國電影主要的生產基地,因此觀眾對電影喜好的改變讓電影製作者也必須改變拍攝電影的風格。
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電影的關注,因為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手段之一,他們有計劃地影響電影的創作,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從編劇著手去影響和改造電影,文藝工作者以編劇的身份來加入電影的創作。
其次透過各種組織的努力,改造電影創作的工作團隊,加強左翼創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紹以蘇聯為主的外國電影的經驗。
第四,積極開展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工作,透過電影的評論來影響和指導電影的創作和欣賞。
左翼電影在嚴酷的政治壓力下也成為一種動力,迫使電影工作者動腦筋運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部「大路」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抗日情緒,但是從頭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敵人」來代替,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無法正面的表達'抗日的情緒,因此電影工作者只好用這種隱喻方式來宣洩這樣的情緒。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是從1932年開始,是由左翼文化運動延伸和發展,由進步文化工作者組成的「左翼作家聯盟」,簡稱為「左聯」,並延伸觸角到電影界,這些作家表達出對電影問題的關切。
夏衍等左翼知識分子開始直接參與電影的編劇工作,對電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另外它們也在當時的報刊刊載影評,藉由編劇和影評對當時電影界產生具體的動作,左翼電影到1933年達到高峰。
30年代電影由單純的影像媒介轉變為綜合的視聽媒介,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聲音,主題曲還是特別為了這部電影做的。
在倡導文藝大眾化的時候,左翼作家除了在戲劇領域進行演出宣傳活動外,還將目光對准了剛剛起步的電影業,力圖以這種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啟發民眾的階級覺悟和民族意識。當時在上海的黨的文藝領導人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提出的利用資本家的物質力量發展左翼電影事業的主張。左翼劇聯的《最近行動綱領》指出:「除演劇外,本聯盟目前對於中國電影運動實有兼顧的必要。除產生電影劇本供給各製片公司並動員加盟參加各製片公司活動外,應同時設法籌款自製影片。」
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和資本家唯利是圖的特性,為左翼影劇工作者在電影界打開局面提供了機遇。在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法西斯勢力開始擴張,而國內,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愛國意識高漲,觀眾需要反映現實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對那些「處處惟趣味是尚」的神怪武俠、鴛鴦蝴蝶電影產生了厭倦,迫切需要能夠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和願望的影片。一些民營電影公司老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想改變從前的電影風格,以便適應現實民眾的欣賞要求。民營電影公司老闆要經濟效益,左翼作家看重電影的政治影響,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並不一致,但都需要電影反映時代情緒,吸引觀眾的視線。特殊的時代氛圍,為他們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世紀30年代,左翼作家大量進入私營電影公司,創作、拍攝了一些反映時代情緒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鄭伯奇應邀擔任了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人組成了編劇委員會,對影片拍攝內容全面負責。1933年3月,在黨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塵無、石凌鶴、司徒慧敏組成的黨的電影小組,有意識地將進步勢力滲透到一些電影公司,利用電影的影響力傳播進步思想。在這些進步電影工作者的影響下,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攝了二十多部具有進步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編劇的《狂流》、《春蠶》、《上海二十四小時》、《脂粉市場》、《前程》;陽翰笙編劇的《鐵板紅淚錄》;沈西苓編劇的《女性的吶喊》;洪深創作和改編的《壓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鄭伯奇合編的反映時代知識青年的《時代的兒女》等作品。「明星」的成功轉向也使得其他一些電影公司開始尋求與左翼文藝家合作,田漢為「聯華」公司寫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為「藝華」編寫了《民族生存》、《肉搏》等抗日主題的劇本,這些影片的拍攝放映,對人們了解現實中國,激發人們的抗日情緒起到了推動作用。
左翼電影的涌現,加深了人們對現實的認識程度,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也引起了**的恐慌,一些有進步傾向的電影公司受到威脅、滋擾。1933年11月出現了「藝華」被搗毀的事件;而**的「劇本審查委員會」和「電影檢查委員會」加緊對劇本創作、電影拍攝、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沒有放棄電影這塊陣地,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間,他們利用可能的機會,用曲折的隱晦的手法將進步意識反映到電影中,這期間,夏衍創作了《同仇》、《女兒經》(與人合作),鄭伯奇的《到西北去》、《華山艷史》,沈西苓編導的《鄉愁》、《船家女》,洪深的《劫後桃花》,蔡楚生的《漁光曲》、《新女性》,田漢的《黃金時代》、《凱歌》,陽翰笙的《生之哀歌》、《逃亡》,仍以進步的思想主題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1934年,左翼電影工作者還建立了自己的陣地——電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漢領導電影創作。公司攝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編劇)、《風雲兒女》(田漢、夏衍編寫)等影片。其中,《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左翼電影的思想內涵
左翼電影以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展現民族危機,反映處於底層的工人、農民、婦女的命運,用電影藝術形式真實地再現了30年代的社會生活。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反映工人、農民所受的壓迫 30年代初,卷襲世界的經濟危機也影響到了中國,我國農村經濟破產,城市工人失業,民族資產階級也面臨危機;而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加緊對殖民地的侵略,國內地主、官僚資產階級也加緊剝削,使階級矛盾激化。苦難激發了工人、農民樸素的階級覺悟,他們由順從、忍耐逐步意識到抗爭的意義。夏衍編劇的《狂流》就是以「九?一八」事變後發生在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為背景,表現在水災與地主的欺壓這些天災人禍面前農民與地主進行的抗爭。《狂流》是我們電影界有史以來第一個具有鮮明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識影片,開始了中國電影界新的路線。由於大量的外國穀物的輸入,江南農業豐收沒有給農民帶來任何好處,反而使他們陷入了更沉重的經濟危機中,豐收成災的主題在小說《春蠶》、《多收了三五斗》、《豐收》、戲劇《香稻米》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夏衍根據茅盾小說《春蠶》改編的同名電影,用電影畫面的形式再現這一時代命題,這也是五四新文學在熒幕上的第一次表現。此外,《香草美人》、《壓迫》表現工人失業釀成的家庭悲劇,《上海二十四小時》、《壓歲錢》展現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生活圖景,揭示了民眾不幸的社會根源。
反映人們高漲的愛國主義激情 左翼電影充分發揮了電影快速復制生活的特質,使30年代激化的民族矛盾在銀幕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民族生存》中從關外逃難到上海的一群逃難大軍和從破產農村流落城市謀生的一群人,在「一二·八」炮火聲中,決定「為民族生存」而戰斗。《中國海的怒潮》(陽翰笙編劇)中漁民不堪侵略者和劣紳的欺壓,在海上掀起了反抗的怒潮。《肉搏》中青年學生從個人的利益得失中掙脫出來,參加義勇軍,投入實際戰斗。《肉搏》將熱河淪陷這樣剛剛發生的事件反映到電影中,緊密結合時政,真切感人。
反映女性的苦難以及覺醒歷程 女性,特別是都市中職業女性的命運,是左翼電影關注的重點。女性爭取經濟上的獨立和人格尊嚴的要求,與時代精神一致。她們所受到的壓迫最深,激發她們的思想覺悟也顯得尤其重要。《良宵》通過兩代寡婦所受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展現了女性肉體上精神上受到的摧殘。《三個摩登女性》、《脂粉市場》、《女性的吶喊》等影片展示了女性的命運,以及女性在壓迫中為自身的解放和社會的解放所進行的努力和斗爭。《女兒經》則通過一對夫婦舉行宴會,賓主講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表現了形形色色的女性生活。《神女》塑造了一個被迫靠賣笑為生的偉大的母親。她無法擺脫流氓惡霸的糾纏,難以找到正當的職業,但她卻以柔弱之軀,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美好的將來,她的沉淪與反抗、軟弱和堅強,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阮玲玉扮演的「神女」成為20世紀30年代銀幕上最動人的女性形象。此外,《姊妹花》、《女人》、《花花草草》、《四千金》等影片,都從不同角度塑造了不同類型的女性形象。
藝術特點
左翼電影在票房上的成功,顯示出他們能夠正確把握民眾審美情趣和電影藝術的特質。具體表現為:
一、注重社會意識的呈現,具有鮮明的理性分析色彩。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強調強調個人主義、唯美主義等非理性的思想觀念的20世紀20年代電影,被更具有社會使命感和社會意識的20世紀30年代左翼影片代替,田漢、歐陽予倩、史東山等編劇、導演紛紛從小資產階級的個人意識向工農群眾群體意識靠攏,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以大量生動的社會事件、生活細節,真實地反映廣大人民的現實處境;同時又以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電影增添昂揚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民為改變階級命運和民族命運而奮斗。「『意識』不僅成為創作者評論者,而且也成為一般電影觀眾普遍的審美要求。」電影界要求「兼有進步的意識和動人的情節的劇本」。劇本的思想性受到空前的重視,電影不僅要真實地揭示現實問題,而且以藝術的手段對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命運進行細致的分析,細膩地表現人物的經濟政治地位與人物行為的關系,將個人命運與整個階級、社會聯系起來。《船家女》中,純潔的愛情受到惡勢力的踐踏,愛情悲劇中透視出強烈的政治主題。《姊妹花》中不同環境中成長的親姐妹之間再現了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左翼作家無意表現單純個人性的恩怨糾葛,而是在時代風雲中再現人物的命運浮沉。
二、注重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理論,是現實主義敘事文藝常用的藝術手法,左翼電影作為現實主義的電影流派,十分注重表現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變化,通過集中塑造不同追求、不同命運的幾個典型人物,他們的沉淪與奮進、忍耐與抗爭、善良與邪惡,勾勒出不同階級、或者同一階級在大時代中的表現和內部演變。《三個摩登女性》中虞玉、陳若英、周淑貞三個女性分別代表了追求享樂的資產階級、耽於幻想的小資產階級和經歷家國變故而「真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關心大眾利益」的優秀工人階級,三個人物的塑造直接與資產階級在特定時代的分化密切相連。《華山艷史》中三個大學生,在北伐戰爭到九一八這樣的歷史時期,一個積極投身革命,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英勇犧牲;一個善於鑽營,成為統治者的幫凶;一個不斷動搖、彷徨,最終溶入抗戰的洪流,顯示了知識分子階層的幾種追求。左翼作家往往在時代和人的關繫上大做文章,特定時代要求人做出人生選擇,人們的不同追求也反映出了他們的階級特點和個性要求。
左翼電影善於運用多種手段來增強電影的藝術感染力,大量對比蒙太奇的運用,有利於創作者意圖的傳達,也強烈的沖擊觀眾的視覺和心靈。聶耳、任光等一批優秀的作曲家譜曲,為電影增添了藝術感染力,《漁光曲》中的「漁光曲」,《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桃李劫》中的「畢業歌」等一些旋律優美,內涵豐富的電影插曲,更是為人們廣泛傳唱。

『肆』 聯華影業公司的影片列表

《春到人間》 (Spring Comes to Everywhere, 1937)
《慈母曲》 (Song of A Kind Mother, 1937)
《鍍金的城》 (Gold-Plated City, 1937)
《將軍之女》 (The Daughter of the General, 1937)
《聯華交響曲》 (Symphony of Lianhua, 1937)
《前台與後台》 (Onstage and Backstage, 1937)
《人海遺珠》 (The Lost Pearl, 1937)
《如此繁華》 (So Busy, 1937)
《天作之合》 (United by a Hyphen, 1937)
《王老五》 (Wang Laowu, 1937)
《新舊時代》 (New and Old Times, 1937)
《搖錢樹》 (The Money Tree, 1937)
《藝海風光》 (Vistas of Art, 1937)
《斬經堂》 (Murder in the Temple, 1937)
《自由天地》 (Freedom of Heaven and Earth, 1937)
《失眠之夜》 (1936)
《浪淘沙》 (Gold and Sand, 1936)
《迷途的羔羊》 (A Lamb Astray, 1936)
《狼山喋血記》 (Bloodshed on Wolf Mountain, 1936)
《孤城烈女》 (The Girl in Isolated City, 1936)
《到自然去》 (Return to Nature, 1936)
《寒江落雁》 (Settle Down by the Hanjiang River, 1935)
《國風》 (National Customs, 1935)
《四姊妹》 (Four Sisters, 1935)
《天倫》 (Song of China, 1935)
《蛇蠍美人》 (Women as Vipers, 1935)
《秋扇明燈》 (An Abandoned Woman, 1935)
《徵婚》 (Ask for A Marry, 1935)
《無愁君子》 (Men without Worries, 1935)
《小天使》 (A Little Angel, 1935)
《香雪海》 (Scented Snow Sea, 1934)
《我們的公館》 (Our Mansion, 1934)
《體育皇後》 (Queen of Sports, 1934)
《鐵鳥》 (The Iron-bird, 1934)
《新女性》 (New Women, 1934)
《漁光曲》 (Song of the Fisherman, 1934)
《再會吧,上海》 (Goodbye,Shanghai, 1934)
《人生》 (The Life, 1934)
《神女》 (Goddess, 1934)
《青春》 (The Young Ladies, 1934)
《良宵》 (A Beautiful Night, 1934)
《美人魂 前集》 (Soul of the Beauty Part One, 1934)
《難兄》 (Brother, 1934)
《破浪》 (A Fisherman's Daughter and Her Lover, 1934)
《歸來》 (Coming Home, 1934)
《浪花村》 (Lang hua cun, 1934)
《酒色財氣》 (Sins, 1934)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Bubble, 1934)
《大路》 (The Highway, 1934)
《骨肉之恩》 (The Kindred Feelings, 1934)
《風》 (The Wind, 1933)
《都會的早晨》 (Dawn over the Metropolis, 1933)
《城市之夜》 (Night in the City, 1933)
《出路》 (The Road, 1933)
《除夕》 (New Year's Eve, 1933)
《清白》 (An Innocent Girl, 1933)
《清道夫》 (Street Cleaner, 1933)
《母性之光》 (The Light of Motheral Instinct, 1933)
《如此英雄》 (Such a Hero, 1933)
《三個摩登女性》 (Three Modern Ladies, 1932)
《天明》 (Daybreak, 1933)
《中國海的怒潮》 (Raging Waves of China Sea, 1933)
《小玩意》 (The Little Toys, 1933)
《續故都春夢》 (Another Dream of the Ancient Capital, 1932)
《血錢》 (1932)
《野玫瑰》 (Wild Rose, 1932)
《夜半槍聲》 (Gunshoot at Midnight, 1932)
《鐵骨蘭心》 (Loyalism, 1932)
《失足恨》 (Regrets, 1932)
《人道》 (Conscienceless, 1932)
《南國之春》 (Story of the South, 1932)
《南海美人》 (The Beauty of the South Sea, 1932)
《火山情血》 (Blood of Love, 1932)
《共赴國難》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National Crisis, 1932)
《粉紅色的夢》 (Pink Dream, 1932)
《奮斗》 (The》 (Striving, 1932)
《古寺鵑聲》 (Cuckoo in an Old Temple, 1932)
《精誠團結》 (1932)
《龜兔競走》 (1932)
《故宮新怨》 (Grief, 1932)
《國人速醒》 (1932)
《海上閻王》 (Hell at the Sea, 1932)
《海外鵑魂》 (A Musical Teacher, 1932)
《愛欲之爭》 (Lust, 1931)
《恆娘》 (Hengniang, 1931)
《大偵探》 (1931)
《戀愛與義務》 (Love and Oblligation, 1931)
《桃花泣血記》 (The Peach Girl, 1931)
《一剪梅》 (A Spray of Plum Blossoms, 1931)
《心痛》 (Heartache, 1931)
《銀漢雙星》 (An Actor and an Actress, 1931)
《自由魂》 (The Souls of Freedom, 1931)
《玉堂春》 (Yu Tangchun, 1931)
《野草閑花》 (Wild Flowers by the Road, 1930)
《自殺合同》 (A suicide Agreement, 1930)
《義雁情鴛》 (Because I Am Your Elder Brother, 1930)
《故都春夢》 (The Dream of the Ancient Capital, 1930)

『伍』 請問電影版《紅樓夢》(周旋版)拍攝於哪年

1944年,電影《紅樓夢》上海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導演卜萬倉,演員:林黛玉:周璇;賈寶玉:袁美雲;薛寶釵:王丹鳳;王熙鳳:白虹。

40年代電影《紅樓夢》袁美雲飾賈寶玉,周璇飾林黛玉,王丹鳳飾薛寶釵影片以寶黛的愛情為主線,並沒有全景性地展示《紅樓夢》。1944年,上海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攝制出品的故事片《紅樓夢》,稱得上是解放前眾多紅樓影片中的佼佼者。

該片由大名鼎鼎的卜萬倉執導,演員陣容尤為壯觀,幾乎集中了上海灘當時的所有大紅星。這些明星以往拍的大多是時裝片,

然而演起古裝戲來卻毫不遜色,將劇中人物演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特別是袁美雲扮演的賈寶玉,堪稱「玉樹臨風佳公子,面如脂粉一後生」,著實令人難忘!

花絮一:當時還有兩位導演的太太加盟演出----卜萬倉夫人鄭玉如(扮晴雯)和李翰祥夫人張翠英(扮金釧)。

花絮二: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詞》和《悲秋》由周璇演唱。這部《紅樓夢》也是第一部東渡扶桑,被介紹到日本去的中國電影。

與此同時,周璇的歌也通過日本歌手李香蘭,被廣泛傳播到東瀛,影響深遠,甚至惠及到歌壇上的後來者鄧麗君。

林黛玉:周璇

賈寶玉:袁美雲

薛寶釵:王丹鳳

王熙鳳:白虹

林黛玉:周璇

周璇演林黛玉,是最理想的角色。她出身貧困,父母雙亡,童年是在苦水裡度過的;長大以後,自己又經歷了愛情悲劇,所以常自稱為「林黛玉第二」。她在飾演林黛玉時,濃妝淡抹,把自己打扮得雍容華貴,楚楚動人;但卸裝後,卻總是第一件陰丹士林布旗袍,不施脂粉,朴實無華。

賈寶玉:袁美雲

1932年入天一影片公司,在有聲紀錄片《游藝大會》中演出京劇片段;同年因主演《小女伶》而嶄露頭角。1933年後在藝華影業公司主演《中國海的怒潮》、《逃亡》、《化身姑娘》等影片。1942年後在中聯、華影等影片公司,主演《少奶奶的扇子》、《家》等影片,並在《紅樓夢》中反串賈寶玉。1946年赴香港,先後在大中華、永華、良友等影片公司主演《慾望》、《國魂》、《蒙難夫人》等影片。 1948年因病息影,協助丈夫王引獨立製片。

薛寶釵:玉丹鳳

玉丹鳳原名王玉鳳,在上海愛國中學讀書時,就非常喜歡觀看周璇、袁美雲等名星的影片。有一次,她為好奇心所驅使,跟人到合眾影片公司去看拍電影,不料被導演朱石麟發現,從而踏進了電影界。她演《紅樓夢》時,年僅17歲,與薛寶釵年紀相仿。她在影壇上已初露頭角,至此更是紅透了半邊天。

『陸』 袁美雲的人物簡介

袁美雲(1917—1999),中國著名電影女演員。
袁美雲本名侯桂鳳,童年學京劇,少小喪父。母親將她過繼給蘇州人袁樹德為養女,改名袁美雲。
1928年在上海新舞台登台演出。1932年入天一影片公司,在有聲紀錄片《游藝大會》中演出京劇片段,並主演故事片《小女伶》。1933年後在藝華影業公司主演《飛絮》、《中國海的怒潮》、《逃亡》、《凱歌》、《化身姑娘》等影片。1942年後在「中聯」、「華影」參加拍攝《燕迎春》、《何日君再來》等,並在《紅樓夢》中反串賈寶玉。1946年赴香港,先後在大中華、永華等影片公司攝制的《慾望》、《國魂》等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1948年後因病息影。曾組織良友影業公司,協助丈夫王引獨立製片。1986年回上海定居。1999年逝世。人物簡介袁美雲
袁美雲原名侯桂鳳,1918出生於浙江杭州。幼年時因父親早逝,母親只好將剛滿10歲的小桂鳳以五百元的身價抵押給蘇州人袁樹德做養女學戲,押期八年,改名為袁美雲。她天賦聰穎,唱做功不錯,頗受觀眾的好評。與她姐姐袁鳳雲同台演出,人稱「袁氏雙雲」,名揚江浙。袁美雲的戲曲舞台表演引起了「天一」公司邵醉翁的注意,他親自登門說服其義父讓美雲拍電影,雖不順利,最終還是同意了。初上銀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錦影片《游藝大會》,從此她也真正從舞台走上了銀幕。 1932年她主演了《小女伶》,這是一部有聲片,描寫的就是同袁美雲同樣的身世,她表演非常成功,公映後一炮打響。人們將「小女伶」的雅號與她的名字聯在一起。此後她又主演了《飛絮》等影片。1933年,她到了藝華影業公司,主演了陽翰笙編劇,岳楓導演的《中國海的怒潮》一片,她飾演女主角——漁家女阿菊,表演有層次,有對比,熱情洋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她又被推薦在梅蘭芳與夏莫洛夫聯合導演的音樂啞劇《琴心波光》中擔任主角,以及出演與周倍芳合作的有聲戲曲片《斬經堂》。由於她有扎實的戲曲功底,她的戲路很寬,她可以扮演性格各異的角色。當人們問到舞台表演與電影表演有何區別時,袁美雲說:「在開莫拉(攝影機)前演戲,一定不能情感過火或不夠,甚至處處都得注意態度的自然。一個電影演員的表演是不能有絲毫勉強的,一切都得和日常生活一樣,否則就不堪設想了」。40年代主演幾部影片後,移居香港。 走出梨園行,猶豫十字路
袁美雲九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把她過繼給蘇州人袁澍德學戲,袁澍德為她改名「袁美雲」。大家覺得學戲一定很苦,袁美雲自稱僥幸,從沒受過鞭打,連呵斥也沒聽到過,她自幼對唱戲感興趣,學戲也快。袁美雲隨養父四處登台,到過蘇州、無錫、常州、杭州等地,在蘇杭兩處唱得最久。十多歲的袁美雲在戲台上長大,吟唱西皮流水見慣人情冷暖。
一個偶然的機會,袁美雲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常來看戲的天一電影公司老闆邵醉翁注意到這個眉眼清秀的小丫頭,想找她拍電影。邵老闆與袁美雲母親和養父袁澍德商量,可是兩位家長非但不答應,還強烈反對,他們說拍電影沒出息,學戲半途而廢太可惜了。當時袁美雲在梨園行已小有名氣,而人們對新興的電影業知之甚少,甚至認為是兒戲。
經邵老闆一再解釋和勸說,父母開始有些心動,問袁美雲自己如何打算。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狠一狠心腸,決定踏進電影圈闖一闖。
第一次拍戲,袁美雲客串天一公司的《游藝大會》,片中穿插京戲和歌舞,她參加了一出《游龍戲鳳》。邵老闆對袁美雲的銀幕嘗試挺滿意,邀請她成為天一的正式演員,但她還沒決定完全放棄唱戲,僅答應訂一年的合同,並規定一年只拍三部戲。接著袁美雲在《小女伶》中出任主角,這年她才15歲。編劇參照袁美雲的故事創作了劇本,主人公是一個出身寒微、唱戲成名的女伶,初涉影壇的袁美雲本色演出自己的命運和切膚的悲歡,自然出眾。正值豆蔻年華的她,緊致的小臉,忽閃的眼睛,婉轉的身段,清純的風度,一下子迷住了觀眾,由此成為影迷們追捧的明星。 袁美雲《化身姑娘》定型照
袁美雲在藝華電影公司拍攝影片最多,她最輝煌的時期也在藝華。從天一轉到藝華後,她主演了《中國海的怒潮》、《逃亡》、《凱歌》等表現反壓迫反侵略的左翼影片,受到進步影人關注。但是藝華公司的「藝術正義」在干擾與打擊中未能堅持,袁美雲接著拍攝了《人間仙子》、《化身姑娘》等歌舞昇平、談情說愛的喜劇片,當時民族解放運動正風起雲涌,拋卻時代責任純粹娛樂的電影,被左翼影人批評為「軟性」影片。談及此事,袁美雲感嘆說,一個演員與公司簽了合同,身不由己,只能表示遺憾。不過這些影片通俗大眾,而且袁美雲正是青春年少,演天真活潑的角色完全勝任,票房很好。在《化身姑娘》中,高挑瘦削的袁美雲以男裝出境,分頭短發,西裝革履,讓人耳目一新,大受歡迎,《化身姑娘》拍了多部續集。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在孤島時期以及太平洋戰爭後成為淪陷區的上海,袁美雲仍拍片不輟,有《茶花女》、《日出》、《少奶奶的扇子》、《西施》、《紅樓夢》等影片問世。1938年她未能趕到重慶,而到了香港,當時是她最遠一次出門,在香港逗留兩個多月,她拍了一部《女少爺》。
抗戰期間,袁美雲最有影響的大片是《西施》和《紅樓夢》。她的古裝扮相很討巧,而且有學戲的扎實功底,演古裝片舉手投足更見韻味。《西施》將春秋時「卧薪嘗膽」的故事搬上銀幕,在孤島環境下,只能以借古喻今曲折表達抗日愛國之志。1941年春天,《西施》作為「巨片」在「大光明」和「大上海」上映,這兩家影院只放映好萊塢影片為主,《西施》正是要揚國片威風。《紅樓夢》中袁美雲反串賈寶玉,當時評論認為劇本改編是失敗的,但是袁美雲的反串演出還是得到認可。

『柒』 袁美雲的十年苦鬥

繁華背後道苦衷
明星出現在公眾面前,鮮花掌聲,讓人覺得生活總是給他們以笑臉,其實明星的工作也需要艱辛付出。拍戲負傷在攝影場里是常有的事,袁美雲在藝華公司拍《小姊妹》時吃到苦頭。各公司的攝影場大多有地下層,夜裡拍戲,袁美雲到化妝室換衣服,不小心一腳踏空,從地面跌到地下層,當場昏厥,地穴里都是洋釘和木塊,她的膝蓋受傷,醒來後痛得直叫。正好演員王引也在片場,急忙跳下去將她救起。
對於這些年在鏡頭前度過的生活,1944年拍攝《紅樓夢》時的袁美雲曾感嘆道:「老是在戲中過著游戲似的人生,我已漸漸地由疲倦感到乏味了。最初是新奇的誘惑,使自己歡天喜地工作,越到以後,我的膽子越被壓迫得像芝麻那麼小了……凡是我們在電影界工作略有些年份的,他們誰都會有共通的感觸,時常為了一部戲的公映,弄得自己茶食不進,自己老在想,要是再給自己拍一遍多好。可是事情怎麼能如你所想的那麼容易……自己最怕的莫過於輿論界的批評——尤其是最近幾年來。」(《我的銀幕生涯 藝海十年苦鬥史》,《新影壇》第二卷第六期1944年5月10日,筆責:靜流)
這時的袁美雲在雜志訪問中已流露退意,「眼珠兒一轉,在電影圈裡混過十一年了……現在新的演員也漸漸的增多,他們演技神速的進步,真令人欽佩而自形卑賤。因此,我常常感到:現在該退休了。同時,近來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壞了,我不能多拍戲,拍多了我就得躺在床上——要不是為了我要負擔家庭,我早就不拍戲了!為了我向來愛高傲的,我不希望完全依靠丈夫來養活我自己家裡的人,我不愛聽二老嘆息沒有兒子的苦處,現在我不是跟兒子一樣嗎?」(《我的銀幕生涯 藝海十年苦鬥史》)
《紅樓夢》之後,袁美雲略漸發胖,原來青春可人的風采漸漸消減,而顧蘭君、陳雲裳等人紛紛竄紅,袁美雲日漸沒落,沒什麼有影響的作品了,1948年她因病息影。 當家花旦般配台柱小生
在藝華公司時,袁美雲是當家花旦,王引是台柱小生,第一次合作主演《中國海的怒潮時,兩人就互相吸引暗訴情衷。袁美雲母親和養父袁澍德卻橫加阻攔,而且袁美雲和養父還有一筆經濟賬。在經濟上都滿足了兩位監護人的要求之後,兩人才如願締結婚姻,並白頭偕老。
1938年袁美雲和王引雙雙加入新華電影公司,王引從演員轉行為導演,他所執導的影片,大多由袁美雲主演,兩人是讓人稱羨的銀壇伴侶。
大家想當然地以為,一導一演的夫妻搭檔肯定是配合最默契的,袁美雲不以為然。「我們一回到家裡,誰也不愛多講電影工作上的話。你想,一個人在攝影場上工作了十多小時,回到家裡總該是應當休息的時候了吧?我覺得自己人導演只有使自己拘束,不敢大膽演戲,為的是怕他多說話有點不服氣,自己人有所指摘給工作場所的工人們看見也不好意思,所以一約束自己,演起戲來便要呆板了,我倒希望別人導演,那麼我錯了,我可以很自然的聽導演的指導而改過。」(《我的銀幕生涯 藝海十年苦鬥史》)
抗戰勝利後,夫妻倆去香港創辦「良友影片公司」,王引是策劃人和導演,有時也兼男主角,袁美雲自然是主演,不過1948年後因為身體原因不再上銀幕,就協助王引製片,解放後兩人還到過台灣、美國等地拍片。袁美雲將她最燦爛的青春都留影在了黑白銀幕上。 吸血鬼 (1950年) .....吳金鳳
風月恩仇 A Prostitute (1948年)
國魂 The Soul of China (1948年) .....薛素素
九死一生 Walking on Thin Ice (1948年) .....柳曼青
蒙難夫人 (1947年) 碧海紅顏 (1947年)
慾望 Desire (1946年) .....趙小鳳
紅樓夢 Hong lou meng (1945年)
愛與恨 (1944年)
水性楊花 (1943年)
何日君再來 (1943年)
卓文君 Zhuo Wenjun (1942年)
慈母心 (1942年)
博愛 Compassion (1942年)
Bo ai
恨不相逢未嫁時 (1942年)
雙珠鳳 下集 Phoenix with Two Pearls (1941年)
雙珠鳳 上集 Phoenix with Two Pearls (1941年)
小婦人 A Little Lady (1941年)
Xiao fu ren
森林恩仇記 The Savage Land (1941年)
原野
Sen lin en chou ji
雁門關 Yanmen Pass (1940年)
鄉下大姑娘 The Girl from Country (1940年)
西施 Xisi the Beauty (1940年)
碧玉雄心 Groans and Struggles (1939年)
化身姑娘 第四集 Tomboy Part 4 (1939年)
化身姑娘 第三集 Tomboy Part 3 (1939年)
少奶奶的扇子 Young Mistress' Fan (1939年)
亡命之徒 Desperado (1939年)
女少爺 Girl Master (1938年)
Nu shao ye
茶花女 Camille (1938年)
Cha hua nu
日出 Sunrise (1938年) .....陳白露
Ri chu
地獄探艷記 Play Dead (1938年)
四潘金蓮 Four Concubines (1938年)
情天血淚 Love and Duty (1938年)
戀愛與義務
花開花落 The Flower Blossoms and Wilts (1937年)
Hua kai hua luo
三零三大劫案 The Big Robbery No.303 (1937年)
滿園春色 All Loves (1937年)
Man yuan chun se
海天情侶 Lovers (1937年)
斬經堂 Murder in the Temple (1937年)
麒麟樂府
小姊妹 Two Little Sisters (1936年)
花燭之夜 Hua zhu ye (1936年)
Wedding Night
化身姑娘 續集 Tomboy Part Ⅱ (1936年)
化身姑娘 Tomboy (1936年)
廣陵潮 Guangling Tide (1936年)
逃亡 Refugees (1935年)
Tao wang
凱歌 Paean (1935年)
Kai ge
Victory Song
人之初 The Beginning of Life (1935年)
老人
Man at Birth
暴風雨 Tempest (1935年)
犧牲者
人間仙子 Kids (1934年)
生機 A Woman's Life (1933年)
中國海的怒潮 Raging Waves of China Sea (1933年)
Zhongguo hai de nu chao
飛絮 Willow Blossoms (1933年)
小女伶 A Youngger Actress (1932年)

『捌』 上海30年代有哪些女明星

30年代上海8大女明星

袁美雲(1918年——1999年)原名侯桂鳳,1918出生於浙江杭州。幼年時因父親早逝,母親只好將剛滿10歲的小桂鳳以五百元的身價抵押給蘇州人袁樹德做養女學戲,押期八年,改名為袁美雲。她天賦聰穎,唱做功不錯,頗受觀眾的好評。與她姐姐袁鳳雲同台演出,人稱「袁氏雙雲」,名揚江浙。袁美雲的戲曲舞台表演引起了「天一」公司邵醉翁的注意,他親自登門說服其義父讓美雲拍電影,雖不順利,最終還是同意了。初上銀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錦影片《游藝大會》,從此她也真正從舞台走上了銀幕。

1932年她主演了《小女伶》,這是一部有聲片,描寫的就是同袁美雲同樣的身世,她表演非常成功,公映後一炮打響。人們將「小女伶」的雅號與她的名字聯在一起。此後她又主演了《飛絮》等影片。1933年,她到了藝華影業公司,主演了陽翰笙編劇,岳楓導演的《中國海的怒潮》一片,她飾演女主角——漁家女阿菊,表演有層次,有對比,熱情洋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她又被推薦在梅蘭芳與夏莫洛夫聯合導演的音樂啞劇《琴心波光》中擔任主角,以及出演與周倍芳合作的有聲戲曲片《斬經堂》。由於她有扎實的戲曲功底,她的戲路很寬,她可以扮演性格各異的角色。當人們問到舞台表演與電影表演有何區別時,袁美雲說:「在開莫拉(攝影機)前演戲,一定不能情感過火或不夠,甚至處處都得注意態度的自然。一個電影演員的表演是不能有絲毫勉強的,一切都得和日常生活一樣,否則就不堪設想了」。40年代主演幾部影片後,移居香港息影。80年代與丈夫王引返回大陸居住。有一子一女,均在國外

『玖』 紅樓夢電影

《紅樓夢》作為一部經典巨著,中國電影自誕生以後,多次把它搬上了影幕:

《紅樓夢》最早上銀幕,始於我國電影業剛剛起步的二十年代。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將梅蘭芳演出的五齣戲,拍攝剪輯成一部兩本長的戲曲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此片是借了北京東四九條一所原屬清朝貴族謨貝子的府第拍攝的,房主人的身份和建築的格局、園林的布置,都與曹雪芹筆下描寫的大觀園的氣派差不多,時代氣息較接近。《黛玉葬花》放映的時間很短,就是梅蘭芳本人也沒有看到,生前曾一直引為遺憾。

1、1927年,電影《紅樓夢》上海復旦影片公司,編導任彭年、俞伯岩,主演著名喜劇明星周空空和陸劍芬易半喬易蔭嶠文逸民。

1927年,上海復旦影片公司第一次較完整地將《紅樓夢》的主要情節演繹成電影故事。任彭年編導。影片長達二十本,分上、下集,以劉姥姥一角貫穿始終,扮演劉姥姥的是著名喜劇明星周空空。為了招徠觀眾,影片公司竟別出心裁的讓大觀園中的人物一律穿上時裝。林黛玉足蹬高跟鞋,辮扎白綢結,不倫不類,非今非古。故在當時及以後都曾受到嚴厲指斥,而影片主創人員卻認為:《紅樓夢》一書「始終並未示明年代」,穿時裝是可以允許的。他們並特地在廣告上申明:「本片是近代裝,非老戲式之古裝。」

2、1927年,電影《紅樓夢》上海孔雀影片公司,編導程樹仁,主演夏佩珍、殷明珠、嚴月嫻、周晚成周空空。

1927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將《紅樓夢》搬上了銀幕,由程樹仁編導,夏佩珍、殷明珠、嚴月嫻主演。並針鋒相對地刊出廣告:「本片乃古裝香艷巨片,非時裝可比。」這兩部影片都產生過一定影響,數年以後還分別復映過。

3、1936年,有聲故事片《黛玉葬花》上海大華影業公司,主演李雪芳,高飛風、馮俠魂。

4、1939年,《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新華影業公司,導演岳楓,主演顧蘭君、梅熹、白虹。

資料:電影背景資料、顧蘭君個人介紹

5、1944年,電影《紅樓夢》上海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導演卜萬倉,演員:林黛玉:周璇;賈寶玉:袁美雲;薛寶釵:王丹鳳;王熙鳳:白虹。

40年代電影《紅樓夢》袁美雲飾賈寶玉,周璇飾林黛玉,王丹鳳飾薛寶釵影片以寶黛的愛情為主線,並沒有全景性地展示《紅樓夢》。1944年,上海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攝制出品的故事片《紅樓夢》,稱得上是解放前眾多紅樓影片中的佼佼者。

該片由大名鼎鼎的卜萬倉執導,演員陣容尤為壯觀,幾乎集中了上海灘當時的所有大紅星。這些明星以往拍的大多是時裝片,

然而演起古裝戲來卻毫不遜色,將劇中人物演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特別是袁美雲扮演的賈寶玉,堪稱「玉樹臨風佳公子,面如脂粉一後生」,著實令人難忘!

花絮一:當時還有兩位導演的太太加盟演出----卜萬倉夫人鄭玉如(扮晴雯)和李翰祥夫人張翠英(扮金釧)。

花絮二: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詞》和《悲秋》由周璇演唱。這部《紅樓夢》也是第一部東渡扶桑,被介紹到日本去的中國電影。

與此同時,周璇的歌也通過日本歌手李香蘭,被廣泛傳播到東瀛,影響深遠,甚至惠及到歌壇上的後來者鄧麗君。

林黛玉:周璇

賈寶玉:袁美雲

薛寶釵:王丹鳳

王熙鳳:白虹

林黛玉:周璇

周璇演林黛玉,是最理想的角色。她出身貧困,父母雙亡,童年是在苦水裡度過的;長大以後,自己又經歷了愛情悲劇,所以常自稱為「林黛玉第二」。她在飾演林黛玉時,濃妝淡抹,把自己打扮得雍容華貴,楚楚動人;但卸裝後,卻總是第一件陰丹士林布旗袍,不施脂粉,朴實無華。

賈寶玉:袁美雲

1932年入天一影片公司,在有聲紀錄片《游藝大會》中演出京劇片段;同年因主演《小女伶》而嶄露頭角。1933年後在藝華影業公司主演《中國海的怒潮》、《逃亡》、《化身姑娘》等影片。1942年後在中聯、華影等影片公司,主演《少奶奶的扇子》、《家》等影片,並在《紅樓夢》中反串賈寶玉。1946年赴香港,先後在大中華、永華、良友等影片公司主演《慾望》、《國魂》、《蒙難夫人》等影片。 1948年因病息影,協助丈夫王引獨立製片。

薛寶釵:玉丹鳳

玉丹鳳原名王玉鳳,在上海愛國中學讀書時,就非常喜歡觀看周璇、袁美雲等名星的影片。有一次,她為好奇心所驅使,跟人到合眾影片公司去看拍電影,不料被導演朱石麟發現,從而踏進了電影界。她演《紅樓夢》時,年僅17歲,與薛寶釵年紀相仿。她在影壇上已初露頭角,至此更是紅透了半邊天。

『拾』 《鄧小平,1928》觀後感

1922-1926年間,中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造就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盛時期。

1927年

蘇聯電影導演雅可夫•布里奧赫來上海拍攝新聞紀錄片《上海紀事》。該片紀錄了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上海人民的生活和斗爭。

古裝片熱在中國影壇出現。本年度出現的影片有大中華百合公司拍攝的《美人計》、上海影戲公司拍攝的《盤絲洞》、民新公司拍攝的《西廂記》等。此外,武俠片也初現端倪,大中華百合公司拍攝的《王氏四俠》和友聯公司的《兒女英雄》引人關注。

1928年

明星公司拍攝的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集)上映。影片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上映後創下了國產影片最高賣座紀錄。其後,明星公司接連拍攝了18集。同時,其他公司受此影響,也紛紛拍攝武俠片,掀起了武俠片的熱潮。在1928-1931年生產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俠神怪片佔250部左右。

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電影檢查規劃》,通令於翌年實施。

1929年

上海夏令配克影戲院安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放映機,首映有聲影片《飛行將軍》(僅有聲響,並無對白),引起轟動。半年後上海所有的高級電影院均安裝了有聲電影放映設備。

國民政府在滬設立戲曲電影審查會。由上海市政府公安、社會、教育三局聯合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此後,凡國產影片在滬上映,事前均須經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務處和市電影檢查委員會審查。

武俠片熱繼續高漲。本年度出現的主要影片有《火燒紅蓮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俠續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兒女英雄》二至三集、《紅俠》、《風流劍客》、《飛行大盜》、《白玫瑰》、《關東大俠》等。

1930年

國民政府頒布《電影檢查法》,另由內政部和教育部擬訂《電影檢查法施行規則》和《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章程》,頒布施行。

以「大中華百合」為首的幾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合並組成「聯華影業公司」。「聯華」主張的「復興國片,改造國片」的運動,與電影商業化潮流的熱浪相悖而行,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公司存在的8年間,共攝制影片近100部,終形成了與「明星」、「天一」三足鼎力的格局。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野草閑花》上映。該片採用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插曲《尋兄詞》配音,這是中國電影的第一首插曲。

華威貿易公司製造成功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放映機,取名「四達通」。

1931年

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該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攝制,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方法。

5月,友聯影片公司攝制的有聲片《虞美人》在夏令配克影戲院上映,該片與《歌女紅牡丹》系同時投拍。

6月,「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影片公司聯合拍攝的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青》上映。該片是租用日本的有聲電影設備在日本拍攝,後在抵制日貨的愛國熱潮中受到觀眾的抵制。

九一八事變後,明星影片公司組成明星救國團,聯華影片公司組成聯華國人抗日救國團,開展「抵制日貨」活動。

10月,天一影片公司攝制的《歌場春色》上映,這是第一部在中國本土攝制的片上發聲影片。

1932年

1月28日日軍炮擊上海,一二八戰爭爆發。設在虹口、閘北和江灣地區的電影公司及16家影院皆毀於炮火,上海的30餘家中小電影公司均被迫停業。

3月,國民政府內政部和教育部聯合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翌年3月更名為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隸屬行政院,由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指導。

5月,《電聲日報》創刊。該報創刊後隨即舉辦「電影皇帝」評選,評選結果,「聯華」主要演員金焰當選為「電影皇帝」。1934年1月,該報改名《電聲周刊》,發行數量不斷增加,成為30年代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之一。

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各電影公司紛紛攝制抗日題材影片,主要有明星影片公司的故事片《戰地歷險記》、新聞紀錄片《抗日血戰》、《十九路軍血戰抗日》(第一集)、故事片《上海之戰》、動畫片《民族痛史》;聯華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共赴國難》、新聞紀錄片《暴日禍滬記》、《淞滬抗日將士追悼會》、動畫片《血錢》;天一影片公司的有聲新聞片《上海浩劫記》;惠民影片公司的《十九路軍光榮史》;暨南影片公司的《淞滬血》;慧沖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日血戰史》;錫藩影片公司的《中國鐵軍血戰史》;亞細亞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敵血戰史》等。這批影片在內地和南洋上映後,受到輿論的稱贊。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上海各電影公司發出禁止拍攝抗日影片的「通告」,宣稱:「以後關於戰爭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攝之列……」

「劇聯」的影評小組成立。這是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影評組織,它通過茶話會、座談會等形式歡迎影評工作者自由參加。影評小組先後在不少報刊上開辟了電影副刊作為影評陣地。

1933年

明星影片公司設立卡通科,「萬氏兄弟」進入卡通科工作。

2月9日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在上海成立。會議選出黃子布(夏衍)、陳瑜(田漢)、洪深、鄭正秋、聶耳、蔡楚生、史東山、孫瑜、金焰、沈西苓等31人為執行委員和候補執行委員,由夏衍、聶耳、沈西苓分別擔任文學部、組織部、宣傳部的領導工作。

2月,義大利在米蘭市舉行國際電影賽會,邀請中國選送影片參賽。經過電影檢查會初選及復選,決定選送6部影片參賽,計有:「聯華」的無聲片《都會的早晨》、《城市之夜》、《野玫瑰》、《三個摩登女性》、《北平大觀》,以及「明星」的有聲片《自由之花》。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國際電影活動。

同月,《明星日報》發起的「電影皇後」選舉揭曉,胡蝶以21334票當選為「電影皇後」。3月28日上海電影界假座大滬舞廳,舉行「慶賀胡蝶女士當選電影皇後,航空救國游藝茶舞會。」大會向胡蝶頒發了「電影皇後證書」,並發行《電影皇後紀念冊》。

同月,《電聲日報》經過3個月籌備的「明星名片大選舉」揭曉,當選「中國十大明星」之第一名為胡蝶,第二名為阮玲玉,第三名為金焰;當選「外國十大明星」之第一名為珍妮•蓋諾,第二名為葛萊泰•嘉寶,第三名為麥•唐納。

3月,中國共產黨電影小組成立,組長夏衍,組員錢杏邨(阿英)、王塵無、石凌鶴、司徒慧敏。電影小組開展了劇本創作、影片評論、輸送新人、介紹蘇聯電影等活動。

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舉行第一屆全國國產影片評選大會,聯華影片公司出品的《人道》獲默片一等獎,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自由之花》獲有聲片一等獎。

5月,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的製片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在南京成立。

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在「電影事業指導委員會」下設立「劇本審查委員會」和「電影檢查委員會」,以替代原直屬國民政府內政部和教育部主管的「電影檢查委員會」。

11月12日,在藝華公司攝制《烈焰》、《中國海的怒潮》等以反帝抗日和階級斗爭為內容的影片之際,國民黨特務組織指使暴徒30多人以「中國電影界鏟共同志會」的名義,沖入藝華公司,進行打砸和破壞,此即中國電影史上的「藝華被搗毀事件」。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狂流》、《春蠶》上映。前者為第一部左翼電影;後者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是中國新文藝作品第一次搬上銀幕。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三個摩登女性》上映,該片是左翼電影運動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的影片之一。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都會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國民黨特務機構以「中國青年鏟共大同盟」的名義向各報館散發《鏟除電影赤化宣言》,恫嚇各製片公司:「以後絕對不得再攝制宣傳赤化、危害國家、描寫階級斗爭、挑撥民族惡感的影片,對於社會病態黑暗面的描寫,亦應竭力避免,以符合教育社會的旨趣。」《宣言》還警告各公司不得使用田漢、夏衍、茅盾、沈西苓、樓適夷、許幸之等人的作品,「其擔任導演者也應迅速辭退」。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該片是中國無聲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戲院上映,連映60天,創當時最高賣座紀錄。蝴蝶在片中一人飾演姐妹兩個性格不同的角色。該片在營業上的成功挽救了明星公司的經濟危機。

國民政府實業部派遣聯華影業公司總經理羅明佑為電影考察專員,赴日、美、英、法、德、意等國考察電影業。

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和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共同組成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主持第二屆國產影片比賽。評委會從10部參賽片中評選出《人生》為無聲片第一名,《姊妹花》為有聲片第一名。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連映84天,超過了《姊妹花》的賣座紀錄。

迫於反動勢力的壓力,明星影片公司解除夏衍、錢杏邨和鄭伯奇三人的「編劇顧問」職務。夏衍轉移到電通影片公司。

12月,電通影片公司的創業作品《桃李劫》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這是中國第一部以聲音作為藝術手段創作的有聲影片。

1935年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大路》及《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後者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

2月21日~3月2日,蘇聯舉行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中國派遣由周劍雲、陶伯遜、余清、黃謙、胡蝶、顏鶴鳴、孫桂籍(翻譯)共7人組成的代表團攜片參展。參展影片為:明星公司的《姊妹花》、《空谷蘭》、《春蠶》、《重婚》,聯華公司的《大路》、《漁光曲》,藝華公司的《女人》,電通公司的《桃李劫》)。

中國影片《漁光曲》(導演蔡楚生)在莫斯學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 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影片。

3月8日,著名演員阮玲玉因婚姻生活的不幸,社會惡勢力的迫害以及小報記者的誹謗,於三八婦女節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遺言,服毒自殺。同月14日,舉行出殯送葬儀式,沿途送葬者達30萬人之多。

電通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風雲兒女》上映。影片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於1949年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被確定為國歌。

7月16日中國電影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編導鄭正秋因病逝世,終年47歲。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以「鄭正秋盡瘁影業,功在社會教育,特請中央准請褒獎和撫恤遺族」。

電通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都市風光》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製作完成,該片由萬氏兄弟繪制,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6年

1月,由歐陽予倩、蔡楚生、周劍雲、孫瑜、費穆、李萍倩、孫師毅等人發起的上海電影界救國會宣告成立,並發表成立宣言。宣言要求:一、「堅持領土主權完整」、「收復失地」、「保護愛國運動及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和攝制電影自由」,同時提出四項主張:「全國電影界聯合組織救國的統一戰線,參加民族解放運動;二、撤廢現行的電影檢查制度;三、用自己組織的力量,檢查一切反大眾化要求的影片的製作,並制裁一切直接間接有害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外影片的放映;四、動員整個電影界的力量,攝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上海電影界救國會的成立及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中國電影進入了「國防電影」(抗日)運動的新階段。

2月11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發表《告國人書》說:「前聞共產黨密議,欲利用文化團體及知識分子,在救國的口號掩護之下,作卷土重來之計。果然不久,上海即有電影救國會之出現,不久又有文化救國會之產生」,又說各救國會的宣言,「不曰反對中央,即曰顛覆政府」。翌日,歐陽予倩代表電影界救國會向報界發表聲明,對《告國人書》中的不實之詞提出了辨正。

國際電影大師卓別林攜同夫人寶蓮•高黛及寶蓮的母親亞爾泰•高黛訪問上海。著名電影演員胡蝶在國際飯店設宴招待,陪客中有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卓別林還會見了電影導演史東山和演員韓蘭根、劉繼群等人。

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持的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根據「三分娛樂七分教育之原則」,評選出1935年出品的「佳片」7部,各片名次如下:1.《凱歌》(藝華影業公司),2.《天倫》(聯華影業公司),3.《母親》(天一影片公司),4.《小天使》(聯華影業公司),5.《長恨歌》(新華影業公司),6.《翡翠馬》(明星影片公司),7.《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評委會還對當選影片的創作人員進行獎勵,受獎者共65人。

藝華影業公司攝制的「軟性影片」代表作《化身姑娘》上映,受到左翼和進步的電影評論工作者的尖銳抨擊。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新片《迷途的羔羊》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以流浪兒童為題材的影片。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國防影片《狼山喋血記》上映。影片以寓言式的故事,暗示人們團結起來,抵抗野獸的入侵。

1937年

新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抗日題材影片《壯志凌雲》上映。

1月,電影演員陳波兒率領上海婦孺前線慰問團赴綏遠、察哈爾抗日前線慰勞抗日將士,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張家店》、《走私》等。

同月,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聯華交響曲》上映。影片由8個小故事組成,「聯華」大部分編導和演員都參加了這部「集錦片」的拍攝,

2月,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壓歲錢》上映。

2月,新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恐怖片」《夜半歌聲》上映,創當時票房最高紀錄。

4月,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十字街頭》上映。

6月,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馬路天使》上映。

由國民黨中宣部主持的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評出1936年出品的「優勝片」6部,各片名次如下:1.《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2.《壯志凌雲》(新華影業公司),3.《女權》(明星影片公司),4.《新婚大血案》(藝華影業公司),5.《母愛》(民新影業公司),6.《狼山喋血記》(聯華影業公司)。

7月,電影界工作人協會在上海成立。歐陽予倩、蔡楚生、沈西苓、史東山、許幸之、司徒慧敏、應雲衛、白楊、柯靈、金山等39人當選為常務委員,並在該協會上成立了中國電影界救亡協會(後改名為中國電影界救亡委員會)。兩個協會一致號召電影工作者以實際行動為抗日戰爭服務。

七七事變後,上海各劇團、各電影公司的主要演員近百人參加了大型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演出。該劇每天演出日夜兩場,一直持續到八一三戰爭爆發才告停止。

8月,日本在被其佔領的長春建立了「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滿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為其時亞洲最大的電影製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創作人員均為日本人,以後又吸收了一些中國職員。滿映是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重要機構,開始時主要拍攝宣傳日本侵略政策的電影。從1937至1945年,滿映共拍攝了200餘部為侵華戰爭進行宣傳的故事片及大量紀錄片。

9月,上海電影工作者陳白塵、沈浮、孟君謀、白楊、吳茵、周曼華、龔稼農、等34人組成上海影人劇團,先後赴成都、重慶演出救亡話劇,經費由夏雲瑚籌集。

10月17日,上海電影界救亡協會成立。

11月,日軍佔領上海。在其它外國租界里繼續生產的中國電影被稱為「孤島電影」。孤島電影至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區而結束。在此期間,「孤島」地區共成立了20多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250餘部影片,形成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之後又一次商業電影的熱潮。

中央電影製片場攝制了科教片《農人之春》。該片於翌年在布魯塞爾科教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科教片獎。

1938年

1月29日,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

滿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機構「新民映畫協會」,控制華北電影發行,並拍攝了為日軍侵華戰爭進行宣傳的短紀錄片。

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武漢漢口建立(簡稱「中制」)。該製片廠的前身為1935年建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政訓處所屬的「漢口攝影場」,重組為中國電影製片廠後改歸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許多抗日救亡演出隊中的進步電影工作者被調入該廠。該廠的建立是基於抗戰需要進行的軍事機構調整,是抗戰時期大後方最大的電影製片機構,並附設中國萬歲劇團、中制合唱團及10個放映隊。

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抗日題材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和《八百壯士》上映。這是第一批集中出現的抗日題材的故事片。

9月,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在延安成立(習稱「延安電影團」)。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的電影製作和放映機構。

同月,中國電影製片廠因武漢瀕於淪陷,遷往重慶,並進一步吸收了大量進步電影工作者作為創作力量。

中央電影攝影場遷往重慶,並成為抗戰期間大後方規模僅次於「中制」的電影製作機構。

蔡楚生等導演在香港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正氣歌》等粵語抗日題材影片。

1939年

上海華成影片公司出品《木蘭從軍》,連映85天。這是「孤島」電影借古喻今,鼓舞人民抗日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大晚報》刊登14位影評人聯合署名文章,推薦《木蘭從軍》。

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中央電影攝影場攝制了《孤城喋血》、《中華兒女》等抗戰電影。

中國電影製片廠繼續拍攝了《保家鄉》、《好丈夫》等抗日電影。

日偽在南京成立中華電影公司。該公司由日本東寶映畫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南京汪偽集團共同投資,主要為壟斷華中、華南敵占區的影片發行,並攝制為日寇侵略政策服務的新聞紀錄片。

日偽以「新民映畫協會」為基礎,在北平建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任務仍為壟斷華北地區的電影發行,並攝制侵華宣傳影片。

上海新華、華新、華成三家電影製片公司合並改組為中國聯合影業公司(簡稱「國聯」),由張善琨擔任總經理,其後攝制了一批重要作品。

1940年

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制了《東亞之光》、《勝利進行曲》、《塞上風雲》等8部抗日題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

上海「孤島」電影中出現的《梁紅玉》、《蘇武牧羊》、《岳飛盡忠報國》、《西施》等一批具有愛國思想的影片受到觀眾的歡迎。

上海民華影片公司在「孤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孔夫子》在金城大戲院上映,同時並編輯出版《孔夫子》特刊一本。

汪偽政府頒布《電影檢查法》,並成立電影檢查委員會。

1941年

表現忍辱負重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巨片《西施》上映。該片由此前成立的中國聯合影業公司攝制。

中國聯合影業公司攝制的影片《家》(上、下集)上映。該片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張善琨、卜萬蒼、王次龍、徐欣夫、方沛霖、楊小仲、岳楓、李萍倩、吳永剛和陳翼青10名導演聯合執導,公司中的著名影星陳雲裳、顧蘭君,陳燕燕、袁美雲、梅熹、劉瓊、王引等全部參加了演出。

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片長80分鍾)問世。該片由中國聯合影業公司攝制,萬氏兄弟主持製作。

12月,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租界,「孤島」電影結束。

1942年

4月,在日軍和汪偽政府的操縱下,新華、華成等12家中國電影公司實行合並,成立了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由此前成立的「中華電影公司」投資。公司董事長為汪偽政府宣傳部長林柏生,副董事長川喜多長政(日),經理張善琨。「中聯」至1943年結束,共攝制影片50餘部,大多為愛情倫理片。

八路軍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南泥灣》等紀錄片。

《小老虎》、《故鄉烽火》、《民族的吼聲》等一批粵語抗日題材影片在香港問世。此後,隨著香港淪陷,香港影壇也陷於沉寂。

閱讀全文

與中國海的怒潮是哪個公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40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4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5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7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0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5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70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8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6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