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1)殷商時期中國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㈡ 商朝人口數量 商朝有多少人
雖然商代沒有人口調查制度的具體記載,但從甲骨文的祭祀卜辭用牲資料中可以間接算出晚商人口,商朝人口約800萬。
姬發三分天下有其二,孟津會盟討伐紂王不過7萬人【基本是精銳,數量較為可信】,由此推斷西岐反商聯盟最多不過30萬士兵,按10人養一兵反商聯盟總人口不過300萬左右;
牧野商軍主要是奴隸與戰俘構成,扣除虛報,20多萬人應該可信,但並不能算作商朝常備軍,商軍主力還在遠征東夷,估算商朝士兵總數可能在30~40萬左右,整個商朝實際控制區包括親商的部落屬國人口400萬左右;
綜合而論,商朝統治區域【包括名義上】總人數在800萬左右。
主要考慮到商朝中期雅利安人大舉入侵華夏,交戰數十年,前期商軍及其屬國軍屢戰不利,後由婦好王後作為統帥,才最終驅逐雅利安人,恢復華夏疆域,征戰中損失大量人口,上古人口恢復緩慢,又沒有獎勵生育政策的記錄或傳說,近百年恢復到800萬總人口可信。
(2)殷商時期中國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 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㈢ 商朝武丁時後的全國人口有多少
商朝人口應該150萬上下··· 牧野之戰的時候紂王連戰俘和奴隸都武裝起來了 才動員了17萬兵力 史書記載商朝到春秋時期只有國人(城市人)才有資格當兵 可見紂王已經窮途末路了~商朝中期以前頻繁遷都 為了防城市內澇和地主兼並土地 可想而知商朝都城規模不是很大~ 人口最多也就一兩萬人的水準 乘以100倍大致可以估計出全國人口~ 類似用現在北京人乘以100的概率算~ 有專家團隊考證三星堆遺址的城區人口3—5萬左右~在當年相當於國際性大都市~ 所以殷都人口我以此做參考~
㈣ 中國每個朝代各有多少人
秦朝:約2000萬國時期,秦、齊、楚三國大約1500萬人口,趙、魏兩國大約有700—800萬人上下,燕、韓兩國也有400—500萬人口,再加上其餘小國,秦初統一六國之際最起碼也應該有2000萬人口,但應該不會超過3000萬。西漢末:約6000萬《史記》中記載,經歷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後,西漢建國之初,其戶口相比於秦僅余「十之二三」,算下來頂多也就是600萬人上下。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到公元2年,西漢人口達到6000萬,創下歷史之最。王莽篡漢時,人口一度降至3500萬左右,東漢建國後經濟發展,人口再度恢復到5500萬。三國:800萬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由於大規模戰亂的影響,人口急劇下降,保守估計不到800萬,甚至不如春秋戰國時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的慘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西晉初:4000萬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人口恢復到1600萬上下。至4世紀初,西晉進入全盛,人口恢復至4000萬人左右。但隨後八王之亂的爆發又使得人口銳減,最低時不過1200萬左右。南北朝:1500萬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迅速銳減,至北魏時期亦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使得東晉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長,但受困於經濟發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數在劉宋年間也不過是500萬上下,梁朝侯景之亂後又銳減至200萬。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口恐怕很難超過1500萬。隋朝:5000萬隋朝一統天下後,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進行了一次十分細致的人口調查及統計。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600萬上 下。至隋末大亂前,隋朝人口超過5000萬應該問題不大經100餘年發展,大唐進入盛世,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上升至5200萬,這才剛剛超過隋大業年間的數據。但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又銳減至1700萬。北宋末:4000萬。盛唐:5000萬隋末戰亂導致人口再度銳減,降幅甚至超過50%。至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人口為1200萬上下。北宋時期揠武修文,天下無事,商業推動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至大觀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北宋人口為4600萬上下。同期,遼國 為900萬,西夏為300萬。南宋:8000萬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經濟突飛猛進,人口也迅速增長至8000萬上下。同期的金國人口為5000萬,西夏人口為300萬,再加上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國的人口突破了1.4億。元朝:8500萬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銳減,北方人口一度損失高達80%。元朝統一時,中國實際人口大約為7000萬,至14世紀的元中後期增長至8500萬。明中後期:2億由於戰亂,明初人口同樣銳減,但至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官方數據給出的人口數約為6000萬,但由於普遍存在的瞞報人口的情況,粗略估計明中後期人口已經接近2億。清中後期:4億 清初官方人口數據僅為1000萬,但隨著國家承平,土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和食用,以及大規模的邊疆墾荒,至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經達到2億,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
但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至同治二年(1863年)人口又銳減至2億,直到民國初年人口仍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