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內的校服行業發展的怎麼樣
不請自來,但是干貨滿滿~
一、服裝行業市場規模
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穩步提升,2018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服裝消費支出達1289元。
中國服裝市場2018年GMV達2萬零774億元,同比增長率達7.8%,增長率達到峰值。受消費升級和本土消費者生活水平提 升、收入增長影響,2019年、2020年GMV繼續上漲。
就服飾類目來看,女裝一直是中國服裝市場中份額最大的子版塊:始終保持領先份額,保持較高市場容量。
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1-6月,服裝行業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13145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776.34億元,同比下降16.3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07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35.32億元,同比下降27.3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6.16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07%,比上年同期下降0.62個百分點。(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
❤️完整版報告,點擊下方卡片免費領取↓↓↓
點擊免費領取《服裝行業報告》
二、女裝行業市場規模
在市場飽和的影響下,女裝市場雖然保持銷售總量名列前茅,但市場逐年有所下滑。
2016年下半年至2018上半年,女裝保持了平穩增長的趨勢。2018年下半年起,越來越多傳統品牌和淘品牌紛紛入局社交電商,基於「小程序+品牌」裂變式運營迎來第一個爆發期。2019年社交直播電商為女裝提供 了更完善的「種草式」交易路徑,為2019年保持增長提供了基礎。
藉助社交生態的高頻觸達特點,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的用戶心智培養,社交電商在用戶的觸達、復購 以及轉化上具有先天優勢,有贊類目整體的購買轉化率均值為7.0%。女裝類目以6.6%的購買轉化率低於均值, 社交種草式運營能力整體偏弱。值得注意的是,在直播環境「試穿+講解」場景下,女裝直播轉化率高達 21.2%,遠高於其他類目。
從女裝的出貨渠道來看,2019年女裝商家在直播平台上快速增長,半年內直播渠道滲透率上升至11%,高出大盤均值2倍以上。
另外女裝商家在小程序的滲透率上,反應速度快於整體大盤,2018年整體超出大盤並在2019年繼續保持。
三、女裝用戶分析
從用戶消費偏好來看,傳統上下裝仍然占據主要的消費市場,佔比高達62%。但配飾類和基礎款內衣類在社交電商環境下逐年有上升趨勢,值得關注,主要原因為該品類適合社交裂變和分享。
女裝細分品類中,銷量佔比前三名的是T恤、毛針織衫、休閑褲;銷售額佔比前三名的是羽絨服、毛呢外套、連衣裙。
數據來源:CBNDate消費大數據
健身、工作、婚禮是推動線上女裝消費的三大場景。
女裝行業主要消費增長驅動力來自中產階級和年輕群體。年輕人樂於為開學畢業或各類節日精心准備,新中產則更加在意職業與聚會場合的著裝,商家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場景化的消費體驗。
有贊女裝下單用戶連續三年環比增長20%以上,呈現爆發式增長,購買力最強的省份為廣東省,銷量佔比達11%。
晚上8點是女裝下單的高峰期,訂單數高於大盤訂單數14%以上。
數據來源:CBNDate消費大數據
年輕人與新中產每年購買5種或以上不同產品的人數佔比均高於整體人群,商家可拓充女裝服飾品類
年輕人與新中產的女裝 「種草渠道」逐漸從傳統電商平台傾斜至社交電商平台,社交電商平台的交易佔比逐年擴大,且利潤率相比傳統平台電商高出 25~30%,市場藍海潛力巨大。
四、服裝行業痛點
1)、傳統品牌/門店商家
2)、傳統電商平台賣家
3)、時尚內容媒體/KOL
以上。
❤️完整版報告以及高清大圖,點擊下方卡片免費領取↓↓↓
點擊免費領取《服裝行業報告》
了解更多點擊:《2021年服飾行業私域洞察報告》
Ⅱ 我國服裝市場容量有多大
服裝行業主要上市公司:ST摩登(002656)、比音勒芬(002832)、森馬服飾(002563)、太平鳥(603877)、雅戈爾(600177)、杉杉股份(600884)、拉夏貝爾(603157)、朗姿股份(002612)、海瀾之家(600398)、七匹狼(002029)、九牧王(601566)、紅豆股份(600400)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服裝市場規模、中國服裝細分市場佔比、中國服裝線上滲透率
中國服裝市場發展前景較好
——2023年中國服裝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元,女裝佔比最大
2014-2018年,我國的服裝行業零售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國內服裝行業零售收入達2310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3.1%,並有望在2023年復合增速至40188億元。
服飾鞋包類商品在社交媒體的銷售熱度持續高漲,根據統計,2020年8-11月的抖音直播熱銷品類銷售額排行中,服飾鞋包類商品分別以6.5/19.6/38.4/41.5億元位於熱銷品類第三位、第一位、第一位、第一位,且銷售規模環比提升。
社交媒體作為新興時尚傳播和消費平台,將逐步成為時尚服飾類商品宣傳和銷售的重要路徑,未來驅動服裝行業的繼續增長,在這一渠道發力的品牌有機會享受到更多發展紅利。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Ⅲ 法拉利開出中國首家服裝網店,最貴一件風衣超4萬!銷量如何
銷量一般,不是很理想,開店兩個月一件衣服也沒有賣出去。
最後:法拉利賣衣服,保時捷賣菜刀,不得不說這些品牌方真會玩,想利用自己的品牌力量來創造一切可能,想法很美好,然而現實卻是很骨感,並非說你樹大,做一切都可得心應手。要知道消費者也不是傻子,也不會憑空被割韭菜,百年品牌只能說你汽車領域發展的好,但並不能證明你轉專業一樣可以做的好,有錢人還是更願意相信專業品牌,並非是跨專業的品牌。不明白這些品牌商為何沒有一點匠人精神呢?總想跨專業跨領域來,貌似不太好。
Ⅳ 中國服裝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中國服裝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第一名:杉杉(中國馳名商標)
福建柒牌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79年,是一家以服飾研究、設計和製造為主,集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奮斗,擁有員工6000多名,擁有世界一流的服裝生產設備,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設立3000多家專賣店。
2001年以來連續11年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名列全國服裝行業前十強。
柒牌系列產品以風格時尚、款式經典、做工考究著稱,現已成為大眾時尚的焦點。其中中華立領系列產品已成為男裝時尚中國化的代表,越來越受到世界服裝界的高度重視。
Ⅳ 服裝市場需求調查分析
對於市場,沒有仔細的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企業作為市場的一部分, 市場調查 理所應當的被企業越來越看重。那麼下面是我整理的服裝市場需求調查分析的內容,供您參考。
服裝市場需求調查分析一
中國服裝憑借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強大的產業配套優勢,在全球紡織服裝業中傲視群雄。隨著進口配額的取消,中國服裝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服裝貿易摩擦即將進入高發期。因此我們需加強以下幾方面的重點工作:鞏固現有市場,維護出口秩序;共享潛在市場;創新新的市場;實行標准化戰略。出口企業更應做好“後配額時代”的應對良方:首先是積極推進企業改制,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創新能力;二是積極開展實業化建設,促進貿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益;三是積極實施品牌戰略,逐步開發自有品牌;四是積極“走出去”、“請進來”,主動吸收消化國外的先進生產工藝和管理 經驗 ,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等。
通過中國專業服裝項目市場調查 報告 生產企業及投資機構將充分了解產品市場、原材料供應、銷售方式、有效客戶和潛在客戶提供了詳實信息,為研究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產品特徵、產品定價、營銷模式、銷售網路和企業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2009整個系列主要為單一色調,當中黑和白代表了雙重特色,如硬和軟、歷史和現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風格。此外,本季的重點主題是“金”,模特戴上層層疊疊的淺金色項鏈和以水晶及波希米亞珍珠串成的念珠項鏈,在麥當娜的影像前搖擺有致。一些裙子和襯衫飾有手制的淺金色心形徽章,表達了設計師對拉美人生活習慣極為有趣的致意,拉美人喜歡去教堂時奉上奉獻物或幸運飾物,代表個人祈願。服裝、鞋、百貨市場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先形成的市場,它是一個門檻低且容易進入的市場,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飽和及衰敗的市場。
服裝市場需求調查分析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人們對服裝的要求更是一日千里,從顏色到款式,再到品牌,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的消費心理形成了不同的消費層次。
一 服裝市場的消費者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
目前中國大陸的人口近13億。服裝消費者是一個絕對數量巨大的群體。這個數字是對中國服裝消費者群體龐大特徵最有說服力的描述。消費者數量是任何行業都必須考慮的影響因素,對於服裝業更是尤其重要。我國是傳統上的服飾消費大國,所謂的"大",正是來自於人口數量,它是作為服裝行業前景重要的評估依據。不僅於此,國民經濟的增長也為服裝市場的消費提供了物質上的可能。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考慮中國這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消費群體時,考慮的不再是人人有衣穿的問題,而是滿足當前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與服飾 文化 的要求。我國所擁有的是一個具備相當購買能力及旺盛的購買慾望需求強大的消費群體。
二 服裝市場的消費者是一個復雜的群體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受收入水平、地理區域、民族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並同時與個體的年齡層次、 教育 程度、審美趣味、消費目的等主觀因素密切相關。中國是個具有古老歷史、悠久傳統、幅員廣闊、民族為多的國家,其服飾消費者在上述種種方面的巨大的差異就表現在服飾消費訴求上的千差萬別。因此,除了擁有龐大的絕對數量之外,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群體。從購買力分析,在我國,同時存在著從富裕、小康到溫飽多個不同層次的服飾消費群體。如果以地區為標准做粗略的劃分,基本表現為總體購買力和購買慾望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以天津消費者為例,天津市民的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因此顯示出消費行為的顯著差異。研究市場可以發現,在高中低各層次價格帶上,消費者對服裝品牌和風格種類的要求區別較大,低收入水平消費者對服裝的價格要求偏重講究“經濟實惠”;中等收入水平的消費者注重服裝既要美觀舒適又要價格合理、易於接受;高收入水平消費者則有很大不同,他們講究品牌檔次、要求服裝能夠顯示其身份品位而忽視價格的高低。因此就要求服裝市場的錯位經營,以滿足各層次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消費目的的不同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於服飾消費者說,自己穿著和送禮是兩個最基本的消費目的。當送禮成為目的時,消費者的選擇標准就很可能集中在價格這一個因素上了。在這種特殊的消費行業中,常規的消費者劃分原則就會完全被顛覆,即便是很窮困的人也有可能購買幾倍於其消費能力的服飾商品,以求“體面過人”的效果。
以上種種可能引發消費行為差異的因素都是可分辨和可預期的,適宜被用來作為例制定生產和營銷計劃的主要依據及參考,行業廠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服裝消費市場的消費者是一個心理逐漸成熟的群體
服裝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逐漸成熟的群體,這是飛速變化中的國情導致的必然結果。表現在:
第一、消費者的整體收入在持續增加,這將導致對服飾類商品購買需求的增長和實際購買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第二、消費者在購買傾向上開始呈現兩極分化的特點,購買力逐步向高價位和中低價位兩個區域集中。這種變化可以從市場對服飾類消費品需求變化中得到印證:高檔的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受到歡迎,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為多頂級服飾品牌的重要新興市場,大路線的中低價位品牌同樣銷售看好;
第三、生活方式的變化使消費者對於服裝種類的需求呈飛速上升的趨勢。其速度之快,使得現有的服裝商品每一刻都顯現出某種程度的單一和過時。這種變化加快了國內服裝市場的專業化細分,宴會服、婚禮服、休閑服、職業套裝等等已經成為市場上的常規門類。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服裝市場上,針對性越明確的產品將越受歡迎。
第四、社會 熱點 、流行文化、國際潮流都促使消費者的審美口味不斷地變化。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使人們不再局限於服裝的實用需求,開始關注服裝的裝扮自我、表達自我等更深層作用。他們對新生事物和時尚潮流的接受和消化速度都令人咋舌,但同時也不乏對自身傳統的偏愛和堅持,從某種程度上說,幾乎是難以捉摸的。
第五、消費者正在日益變得成熟。繁榮的市場和發達的資訊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速成服裝教育課程。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擺脫輕信、盲從的消費習慣,逐步認識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對服飾風格、款式以及質量價格比都已經具備了更好的嗅覺和判斷力。有見於此,了解他們的 愛好 ,然後給他們最好的選擇,將是企圖進入中國服裝市場的廠商的唯一正確途徑。
服裝市場需求分析三
而洋裝和正式晚禮服保留了干凈俐落剪裁,運用許多抓皺褶擺飾邊,非常Versace輪廓,對於長期支持的主客群,品牌鮮明而深刻,用色與剪裁手法也令人深深著迷;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明亮簡單,像極了阿里巴巴才有的中東味飾品盡是出現在全系列,增添不少神秘而奢華的氣息。以各式煙管剪裁輪廓及亮色系軟緞材質來紀念聖羅蘭先生,色繫上包括了洋紅、綠色、皇家藍、薰衣草紫、然後搭配鑲嵌上彩色珠寶的大號項鏈和手環(有心型和綉花圖案)。
抽樣調查基本情況分析:
1. 現代大學生在服裝類型的選擇上,更追求服裝的舒適度,並非只注重潮流。其中有63.04%的男生和65.59%的女生都偏好運動休閑型,而追求流行時尚型服裝的男、女生分別只佔16.3%和21.51%。
2. 就購買服裝的場所而言,58.06%的女生和47.37%的男生選擇在專賣店購買。而具體在廈門,均有超過半數的男、女生選擇到中山路選購服裝。到廈大一條街,沃爾瑪及萊雅百貨的購物者則依次減少。
3. 價格是購買服裝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有超過半數的購買者只願接受50-100元/的服裝價位。可見,攀比之風在校園里逐步蔓延,但大部分青年學生並未隨波逐流。
4. 以款式為購買服裝的首選因素的男、女生各佔33.59%和43.12%。質量因素以29.58%位列其次,而品牌因素則以7.5%居於最後。因此廠商應在款式的設計上注重新奇,以迎合現代大學生著衣的不同品位與風格。
5. 最後,通過此次調查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們對系服的滿意程度較低,希望各系在選擇校服方面多參考學生意見。
調查顯示,人們普遍認為,當今服裝批發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產品檔次不全、產品質量不高、衛生條件差等。這些問題都是服裝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也表明,采購者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他們希望在一個產品檔次全、產品質量高、金融設施健全、環境舒適的服裝批發市場采購服裝。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副主任王耀分析,2016年商場促銷力度不斷加大,女裝時尚化趨勢明顯,品牌集中度有所提高,更多的香港品牌進入國內市場,但國內仍缺乏領軍品牌。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2016年1-9月全國10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銷售總額達224億元,同比增長23.4%;銷量為1.2億件,同比增長15%,增幅均高於去年。所監測的十餘種服裝商品銷量大多比去年有所增長,其中女裝銷量增長21%。從銷售結構上看,女裝銷量所佔的比重達23.85%,位居第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1-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長4.1%,9月份衣著類商品價格比上月上漲0.4%,其中女裝價格上漲0.4%。
女裝在服裝類商品中銷售最為活躍。全國重點大商場的數據表明,2016年女裝和2016年女裝銷量占服裝銷量的26%,2016年前三季度女裝銷量上升達29%。2016年度女裝銷量增幅與2016年相比基本持平,2016年女裝銷量增幅已經降到9.6%,反映了女裝市場向品牌化轉折的預示;今年前三季度的銷量遞增,表明商場促銷力度不斷加大。
1、打折返券促銷盛行
今年各商家的打折促銷紛紛以服裝引領潮頭。和往年相比,服裝類商品打折時間長,降價幅度大,有的品牌商品甚至剛一上市就打折。另外,返券促銷形式業很普及,但是由於返券在消費時受到很大限制,打折已成為商家促銷方式的首選,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競爭。一些知名品牌在不參加打折的基礎上,銷售仍然保持良好勢頭。
2、職業女裝崇尚時尚化
越來越多的品牌從前幾年純粹的職業套裝,發展到如今的休閑化、時尚化的高級職業女裝,滲透著服裝設計者的敏銳觸覺和時尚理念。靈活、大膽的運用色彩,局部的變化和搭配,使女裝滲透著高雅的氣質和時尚的風格,款式新穎。
3、健康就是時尚。
經過2016年的非典時期,健康概念深入人心,特別是女士貼身穿的內衣、羊毛羊絨製品等,對健康、安全的需求更加強烈。
4、中老年服裝仍短缺
從市場情況來看,年輕、時尚化引領國內服裝市場潮流,特別是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服裝,市場貨源較為充裕,但適合45歲以上中老年女性的服裝貨源少,款式、規格型號少,選購空間小。目前大型百貨零售商場和服裝專賣店幾乎沒有賣中老年女性服裝的櫃台,即使有,其規模小,所售服裝樣式陳舊,難以滿足需求。
Ⅵ 中國的服裝業銷售量到底如何
據調查,國內約29%的服裝消費者(尤其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城鎮中青年)喜歡純棉服,約15%偏愛毛料服裝;而低檔服裝則主要以化纖作為面料。 國內服裝市場近年日益細分。男裝、女裝、童裝、休閑裝、防寒服等各類服裝市場銷售均有不同的特點: 西裝:國內西裝產量接近5,500萬件,增長2.1%。高檔西裝主要是進口品牌,價格一般在5,000元以上。中高檔西裝包括國內高檔品牌和進口品牌,價格在3,000-5,000元之間,國內高檔品牌包括溫州的「夏夢」、「庄吉」及「報喜鳥」,中高檔品牌計有江蘇的「紅豆」及寧波的「杉杉」、「雅戈爾」、「羅蒙」等。中低檔西裝則以國內品牌為主,價格在1,000元以下和1,000-2,000元之間,零售量約佔92%。 男襯衫:一般價格為100-200元,以國內品牌為主,價格在150元以下的男襯衫銷售量占總銷售量約60%,150-250元的約佔24%。三資或進口品牌主要集中在中高檔市場,品牌包括「皮爾卡丹」、「金利來」、「都彭」、「曼克頓」、「鱷魚」、「巴黎世家」、「Polo」等。 女裝:以中低檔為主,價格在1,000元以下的女裝銷售量占總銷售量的89%。除女性內衣外,目前尚沒有占壟斷地位的女裝品牌。低檔市場主要是國內品牌,中檔市場大多是三資及國內品牌,而高檔市場則由進口及三資品牌占據。 女士內衣:三資和進口產品約占女性內衣市場的60%,進口品牌以香港、台灣及日本為主,品牌如「安麗芬」、「歐迪芬」、「華歌爾」及「黛安芬」等均在國內加工,大部分售價在50-300元之間。國產品牌如「三槍」、「宜爾爽」、「菲米麗」、「菊花」等約占整體市場的40%,主要集中在中低檔市場,售價一般在30-100元。 童裝:目前國內童裝市場仍有70%是無品牌競爭。現時的國內品牌包括「一休」、「懶貓」、「博士娃」、「好孩子」及進口品牌「米奇妙」、「卡通天地」、「史努比」、「麗嬰房」。進口童裝價格偏高,其價格比國內品牌高出50%甚至兩倍以上。1998年童裝銷售的每件(套)平均價格為85元。其中100元以下的童裝占銷售總額的65%;100-200元的佔29.3%;200元以上的只佔5.7%。 休閑服 T恤:1999年上半年,全國重點大商場?恤銷售量為148萬件,同比增長26.2%,價格由數十元至五六百元不等,其中以純棉、滌棉、純真絲、精紡純毛等為面料的T恤最為暢銷。進口品牌及其在內地加工的產品佔有相當的市場份額,比較著名的國內品牌包括「三槍」、「雄」、「宜而爽」、「康賽」等。 牛仔服:1999年上半年,全國重點大商場牛仔服銷售量為130萬件,同比增長13.4%。雖然進口品牌在國內中高檔牛仔服市場銷售量的一半以上,但內地生產,價格在100-200元的中低檔牛仔服的銷售量亦逐步增加,如「波頓」和「威鵬」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15.9%和12.6%。茄克:進口品牌的茄克較受歡迎,價格一般在1,200-2,800元之間,而國內中檔的茄克品牌一般在300-900元之間。 防寒服 羊毛(絨)衫:國內著名品牌包括「鄂爾多斯」、「鹿王」、「春竹」、「雪馬」、「天山」、「美麟」、「雪豹」。名牌羊絨衫多以專賣店和專櫃銷售方式。 羽絨服:羽絨服市場基本上由國內品牌壟斷,1998年羽絨服銷售量增長20%左右,每件價格在300-600元左右,東北和華北地區是羽絨服廠家的主要市場。國內一些地區的服裝行業已呈現地域特色。男西裝、男襯衫以浙江、江蘇、廣東及上海為主;女裝,以北京、上海,廣東及武漢的居多;牛仔服以廣東及福建的品牌最多,童裝則以上海最為突出,針織內衣以江蘇及上海的居多。 不同地區消費者的服裝消費觀念也有不同。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華南市場,消費者較能接受新品牌,穿衣潮流受香港影響;以上海、北京為中心的華東和華北地區,消費者注重服裝品牌及配套性;東北地區以大連、瀋陽為中心,消費觀念與前者類同,服裝潮流較接近日本和韓國;以重慶、成都及昆明為代表的西南市場購買力較弱,服裝需求以中低檔產品為主,潮流受上海影響。 分銷渠道 大型百貨商店:以經營中高檔、知名品牌服裝為主。購買服裝的消費者約佔30%。 普通商場/服裝店:經營中低檔服裝為主,主要吸引工薪階層的消費者。普通商場多採用櫃台銷售或自選銷售的方式。 品牌專賣店:多集中在城市,主要經營國際知名服裝品牌。 倉儲商場、超市及連鎖店:服裝採取開架式銷售,價格低廉,所售服裝以中低檔為主,主要售賣非時裝風格的產品如內衣、襯衫、牛仔褲等。 批發市場:服裝批發市場是由服裝廠家和經銷商專門經營服裝的場地。由大型批發市場所支持的各種個體服裝零售店,目前占據中國服裝銷售的最大份額。這一服裝市場同時支持了中國最廣闊的農村市場及部分城市的低檔市場。 三.競爭形勢 全國服裝生產企業已達4.4萬家,服裝產量達到96億件左右。其中最主要的生產中心包括廣東、浙江、江蘇、上海、武漢等地區。 外資企業生產和進口的服裝在中高檔市場佔有優勢,特別是女裝、童裝和休閑裝,如香港的三商行在內地的銷售點共有75個,以女裝和中檔市場為主。中低檔市場則由國有企業、個體及鄉鎮服裝企業占據。 進口品牌包括「金利來」、「班尼路」、「彪馬」、「皮爾卡丹」、「鱷魚」、「蘋果」、「花花公子」、「歐迪芬」等,在中、高檔服飾系列(包括由同一品牌所衍生出來的皮帶、領帶、圍巾、手袋以及香煙、打火機等產品)商品市場已佔據了相當的市場分額。 國內企業近年積極向品牌方向發展。如薄濤制衣、紅豆襯衫、佐田雷蒙、羅曼時裝、萬樂佳服飾、雪蓮羊絨、李寧運動裝、華源發展、幸福實業、寶麗華等均成功創立了自已的名牌。國內流行品牌包括「美爾雅」、「海螺」、「開開」、「綜藝」、「天歌」,「雙貓」、「雅鹿」、「普拉索」、「紳浪」等等。 目前內地中低檔市場相對供應過剩,面對生產成本極低的內地私營及個體生產商,外來品牌難以競爭。以西裝為例,1,000元以下的市場基本上沒有空間,現時整個市場有超過一半的需求是集中在1,000-2,000元售價之間的產品。隨著收入增加和消費檔次提高,目前處於1,000至2,000元檔次的消費者將逐步進入2,000-3,500元的檔次,但目前國內在這個檔次的品牌不多,市場應尚存足夠空間讓新品牌參與競爭。 香港品牌在內地的銷售表現不錯。特別是女裝和便服,港商在內地加工生產的品牌服裝在質量和設 計上與進口品牌的水準相差不遠,但價格則比進口品牌更具競爭力和符合內地消費水平。而內地企業生產的品牌雖在做工和技術上可媲美香港品牌,但在用料、設計、品質控制和產品形象各方面還不及香港優勝。 中國實施兩級關稅制,對進口貨品可徵收優惠稅率或一般稅率,前者適用於從香港、台灣及與中國訂有貿易條約或互惠關稅協議的國家進口的產品,後者則適用於其他地方。中國剛於1999年1月將關稅再度調低,從香港進口的服裝現時所須繳納的稅率為20%至33%不等。 除非另行說明,否則所有輸入中國內地的商品除了必須繳納進口關稅外,尚須繳付增值稅。增值稅的基本稅率為進口貨品綜合總值的17%。除進口關稅及增值稅以外,中國內地對本港進口成衣並沒有特別限制
Ⅶ 數據顯示我國服裝銷量一年減少178.5億件,大家每年會花多少錢買衣服
作為男人每年我花在衣服上的錢不是很多,如果按照平均算的話,我一年用在買衣服上的錢也就有800塊錢。夏裝幾乎每年都買,但是兩件T恤、褲子也就200塊錢。春秋裝買一身基本能穿兩年,價格在200塊錢左右。冬天需要羽絨服,一般的羽絨服穿個四五年不成問題,這樣平均每年的價格在200塊錢左右。
我國的服裝銷量減少了,也不能代表大眾用在買衣服上的錢減少了。有的人買一件衣服的錢可能頂別人好幾件衣服的錢,而且價格高的衣服一般質量也不錯,能夠穿的周期就長了。
Ⅷ 服裝市場的容量或變化趨勢怎麼寫
服裝銷售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2017年全國服裝類商品零售額逐年增長,但增速逐年放緩。2017年全國服裝類商品零售額達到10365.4億元,同比增長1.4%;2018年全國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為9870.4億元,同比下降4.8%,服裝商品零售額首次出現負增長。截至2019年上半年,服裝類商品零售額達到4749.7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服裝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Ⅸ 中國消費者不愛買衣服了,未來服裝行業還會有怎樣的改變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服裝銷量一年內減少了178億件。為什麼現在的消費者不愛買衣服了呢?今天的服裝行業包含了各種風格和不同類型,無論是休閑時尚,還是都市街頭,我們感受到的傳統類型的服裝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彰顯年輕人個性,獨特魅力的服裝。
服裝出租行業的興起,導致了整個服裝行業正在面臨著全新的變化和轉型。租衣服穿可以佔用很少的資金支出。一年到頭算下來,對於昂貴的服裝來說,還是租衣服劃算。雖然服裝銷量有所下降,但是服裝單價上並沒有明顯的降價趨勢。有的服裝單價上漲還非常明顯。說明整個服裝行業,雖然略顯蕭條,但是依然在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