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哪個時期楊姓人口數增長的最快
大概是在隋朝的時候,楊姓的人口數增長的速度是最快的。
2. 中國姓氏人口最多的是什麼姓
以前的姓氏排名:趙錢孫李,不過現在李姓拍到第一了!李姓作為現在中國第一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李王張劉陳——中國五大姓人口近4億。
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張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劉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陳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楊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趙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黃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9.周姓 -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3. 全國百家姓裡面姓氏人數最多的是哪個姓氏依次是哪個
全國百家姓里姓氏人數最多的是王姓,姓氏前100位排名:
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余、社。
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范、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2014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根據研究,新版「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三姓人群約佔中國總人口的21%。
(3)中國哪個姓人口增長速度快擴展閱讀:
約20個少數民族不使用姓氏:
通過對這個資料庫綜合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以下幾個現象:
首先,我國有大約20個少數民族基本上不使用姓氏,僅以人名出現;
其次,祖國大陸和台灣對復姓的戶籍登記都存在問題,復姓的形式和數目存在不確定性;
第三,有的稀有姓氏在目前通用計算機字型檔中沒有,造成統計缺失;
第四,由於人工計算機輸入時的原始錯誤,縣級以上的匯總中出現了人口只有幾人或一人的假姓,這類假姓大約有幾千種之多。
4. 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 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有哪些
1、李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95,300,000人。
2、王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41%=88,900,000人。
3、張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07%=84,800,000人。
4、劉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5.38%=64,600,000人。
5、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4.53%=54,400,000人。
6、楊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3.08%=37,000,000人。
7、趙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9%=27,500,000人。
8、黃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3%=26,800,000人。
9、周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12%=25,400,000人。
10、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05%=24,600,000人。
5. 中國境內人口增長最快的是哪姓氏
央10套去年6月左右一個關於姓氏的節目里介紹的,說李姓大約1億多人,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最少的是「點」姓,是四大家人只有這么一個孩子,四大家關系又特好,就善良給孩子改姓「點」——佔四大家人恩寵的意思),好像說目前這個人還沒女朋友,所以應該是最少的一個姓氏了!
6. 百家講壇百家姓付姓
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 百家講壇 百家姓付姓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講壇百家姓付姓
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887萬,增長了約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共有610多萬人。
關於傅姓的起源,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說。殷商高宗武丁為使國家振興,希望找到一位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記載:“傅,殷相說之後,築於博岩,因以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廣韻》、《姓解》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說,由此可見,這位傅說,便是傅姓的始祖。
百家姓付姓 歷史 發展
姓氏起源
關於付姓的起源總體起源於文字改革。由“傅”誤改“付”。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於傅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
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殷商時期名相付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王朝的都城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後,商王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在一個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夢中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交界的一個叫“付岩”(今山西平陸)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叫“說”的北虞奴隸,便將其帶到朝中。因為他居住在付岩,“故遂以付氏之,號曰付說”。後來,付說果然兢兢業業地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付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王朝 政治 、經濟、 軍事 和 文化 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還在征服洪水泛濫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他盡心竭力輔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使其在位期間成為商王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在付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說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付陽國(復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羋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氏、付氏、復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付三家聯宗之說。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付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付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復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庄市台兒庄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付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戰,並以雙手勇托潰落的付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
付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陽城名為姓氏者,稱付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付氏、復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鄂爾克特氏,亦稱額爾德特氏、鄂爾特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鄂爾克特氏多冠漢姓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廣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記載: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隨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後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於明末清初由江西來任廣西提督軍門,又於清順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撫,殉職後葬於臨桂舊村滾獅嶺(一稱滾子嶺),後裔定居於舊村,成為付氏一族。
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河北等省區。
第七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
⑴.滿族付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⑵.滿族付錫哩氏,滿語為Fuciri Hala,世居蘇克特依卡倫(今新疆鞏留吉爾格郎哈拉木蘇克村),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⑶.滿族富察氏,亦稱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爾察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稱為姓氏,滿語為滿語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⑷.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付氏、福氏等。
⑸.滿族富爾庫魯氏,亦稱富勒庫嚕氏,世居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氏。
⑹.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布施”,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為付氏、富氏、楊氏、付氏等。
⑺.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遼陽、吉林一帶地區。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有滿洲正白旗將領郎佳·升,以乾清門行走往軍營協剿川、楚地區的白蓮教,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驍勇善戰,清嘉慶皇帝十分欣賞他,特賜號巴圖魯,擢蒙古副都統,並賜改名為付升。在付升(郎佳·升)的後裔子孫中,皆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⑻.滿族敷辰氏,滿語為Fucen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兩岸地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太付,亦稱師付,簡稱付,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付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 三國 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置師付一名。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付”。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付”,官秩為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付稱“太師”,各王所屬之付稱“師”。
在歷代太付、師付、付、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付御,是兩周時期輔佐王政之官的名稱,與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詩·大雅》中就記載:“付御者,貳王詔事,謂冢宰也。”
在付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為亦各封王設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漢景帝劉啟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改稱其為“付相”,以與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別。
在付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脊新莽時期官吏付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西漢末期,王莽 成功 篡漢,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為太子設置了四位老師,其中之一即為付丞,亦稱“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為師疑、阿輔、保拂,由當時學識、為人、武功、技藝最高的人擔當。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為付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史稱“四師”。
西漢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歷9月,王莽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滅亡。其時,曾擔當付丞的宗伯鳳家族門人紛紛遷逃避難,其中有以祖上官稱為姓氏者,世代稱付氏至今。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付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漢朝制度,為屬下諸王設置了“王付”之官,總領諸位王爺部下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爺名數設有付尉、司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權力僅次於王付,位在司馬之上,下屬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動范圍限於王府轄域之內,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執政以後,整個大元帝國有四十五個王,但只有三個王府設有“付尉”之職,即憲徹不花王爺府、也不幹王爺府、斡羅溫孫王爺府,其他諸王的相應官員僅稱“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級。
元朝滅亡後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權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權在明朝大將藍玉的打擊下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滅亡之後,有王付、付尉的後裔子孫紛紛改漢姓,其漢語及文學修養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漢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漢族,以避兵禍。此後多稱付氏,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遷徙分布
付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灣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總數約八百八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5%左右。
先秦時期,付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付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 天下 ,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付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付姓和西羌付姓的漢化,付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付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付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付姓已分布於江南各地了,清初付姓進入了台灣地區。[4]
宋朝時期,付姓大約有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付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2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付姓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付姓聚集地區。明朝時期,付姓大約有4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付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明朝時期,江西為付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兩省,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於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付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餘年,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付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得姓始祖
大由、傅說、宗伯鳳、傅宏烈、郎佳·升。商朝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只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 決定 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他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他們把他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於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於傅岩,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付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付百一郎、付念九郎:南宋初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治,其三世孫念九郎,後自邑治遷縣南之白砂,為上福建付氏始祖。
付詡、付正:世居清河,唐朝由鄆徙越。始遷祖付正,宋初遷居山陰荷湖。為山陰荷湖付氏始祖。
付曉俞、付勝霖:北宋大臣,世居須城城山,建炎南渡遷義烏。十一世孫勝霖,為避元兵人侵,由豫章西洛村遷居潤洲城南塔山,為始遷祖。為潤洲付氏始祖。
付盛梅:付百一郎十七世孫,清雍正間由上杭遷居衢州府西它縣通仙門外三十四庄滄。為滄洲付氏始祖。
付元午、付嘉祥、付仕和:原居福建龍岩州銅鏢村。十世孫嘉祥,於明清之際由龍岩遷居江西瑞金縣上陶。嘉祥子仕和,由瑞金轉遷金堂、簡州,最後定居於在都北玉局,為江西始祖。
付逵、付啟遠:居南城厚坪。始遷祖付啟遠,清康熙三十六年由常山江家堡遷須江,初住邑之吳村上庄,繼移家嘉湖荒塘尾,終居淤頭庄達塘邊。
付寶:唐僖宗光啟間避地人閩。為武榮付氏始祖。
付如錦、付子良:原居義烏壹門,其子子良,南宋初由壹門遷居金華雅付。為金華付氏始祖。
付奕、付曉俞、付恩齊:唐鄴縣人,其十七世孫曉俞之子恩齊者,宋室南渡時遷居浙省鄞縣鑒橋。為鄞縣鑒橋付氏始祖。
付仲一、付茂二:世居鄞縣付家,子茂二,宋咸淳間因避疫徙居五鄉契,為始遷祖。
付倫、付雄、付平:北宋自義烏雲黃山稽亭里徙居邑之青岩,至孫雄,析居虞陵;曾孫平,又徙鍾墟,與住表岩者合稱三大派。為義烏青岩付氏始祖。
付鵬、付崇學:唐貞觀間由閩中莆田遷義烏,定居縣前二十五步,建壹門,鵬二十二世孫傳至崇學。宋末避元兵,自壹門分遷邑這左溪塘、上銅塘、稠岩。為壹門付氏始祖。
付熹、付雄:世居清河,東晉時由南陽巫仕烏傷,遂家焉。始遷祖付雄,宋嘉佑間由義烏雙林析居龍祈之虞陵。其裔有名藻者,仕明為翰林編修,晚年還鄉創建杜門書院。後因以地名。為杜門付氏始祖。
付繼宗、付紹一:世為中原人,金人減宋,裔孫南遷越中,至十一世孫紹一,元末由餘姚龍泉鄉遷邑之孝義鄉,為本支始遷祖。為餘姚孝義付氏始祖。
付六翁、付巍:五季由義烏遷居山陰縣荷溪,十一世孫巍,南宋末避兵亂由諸暨直埠再遷蕭山橫山之陽,為始遷祖。為蕭山付氏始祖。
付逵:先世清河人,唐末同信州鉛山遷撫州南城,至其孫,別為仁義禮智信五大支,又閱二十一世,時當明季,禮房下思義、思能、思誠、思美、思玉兄弟,信房之量盛,先後由南豐遷來龍游,分居北鄉之等地。為龍邱付氏始祖。
付榮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豐城徙居湖南醴陵縣堂賓衛。為醴陵東鄉尚賓付氏始祖。
付廷鶴:字興旺,明正德二年丁卯六月 初三 日未時生,萬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五日申時沒,葬湘陰錄水霞徐虎山袁樹觜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石志墓圖。子一:大學。為寧鄉付氏始祖。
付德厚:世居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鳳巢嶺石山裡。元配:羅氏。子二:崇道;崇宏。為邵陽付氏始祖。
文字改革
盡管各支傅姓起源有異,但因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戶籍管理及各類檔案有了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並被沿用,有了現今付姓。
百家姓付姓人口分布
當代付姓的人口已達887萬,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付姓人口由44萬增到887萬,增長了約20倍,付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河北、江西、浙江、湖南、山東等五省,這五省付姓又集中了28%。付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付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南川湘皖贛浙、北豫鄂魯冀兩塊付姓大聚集區。在近600年的時間里,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時期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付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53)表明:在湖南、鄂皖贛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蘇南端、江蘇西北、上海、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粵桂北端、陝西南部、山東北部、河北東部、天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黑龍江東部,付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3%的付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貴州南部、雲南北端、桂粵閩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魯蘇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陝西南部、甘肅南部、遼寧西部、吉林大部、黑龍江中部、內蒙古中部、新疆西北部,付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31%的付姓人群。
百家姓付姓人口統計
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1%。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等省。
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灣省,付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總數約八百八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5%左右。
7. 全國姓氏人口最新排名是怎麼樣的
全國姓氏人口最新排名分別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1、「李」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8. 中國姓氏人口最多的是什麼姓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