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廷安的寶塔從哪來
在歷史上,延安寶塔山的存在,是與「黃金鎖骨菩薩」的故事聯系在一起的。《續玄怪錄》和《太平廣記》卷101「延州婦人」條目記載:「昔,延州有婦人,白皙,頗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與之游,狎昵薦枕,一無所卻。數年而歿,州人莫不悲惜,共醵喪具,為之葬焉。以其無家,瘞於道左。大歷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來,見墓,遂趺坐,具禮焚香,圍繞贊嘆數日。人見,謂之日:此一淫縱女子,人盡夫也。以其無屬,故瘞於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聖,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雲耳不信,即啟以驗之。眾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鎖狀。果如僧言。州人異之,為設大齋,起塔焉。」可以看出,書中描述的延州婦人其實是鎖骨菩薩的化身,她為了普度眾生,不惜忍辱負重滿足人間私慾,死後又遭世人鄙視,後被胡僧說破,即啟發民眾『知恥』而覺悟,並為其設大齋,建寶塔,這就是教化的力量。這一傳說也印證了我國唐、宋特定時期內,佛教盛行的歷史事實。
在《文博》雜志1992年第2期有一篇文章是《延安地區古塔調查記》這是一次文物普查工作的結論。文中結合其它史料認可了《太平廣記》中《延州婦人》(延州既現在的延安市)的記載,認定延安寶塔山上的寶塔就是故事一中所提的鎖骨菩薩的舍利塔。
Ⅱ 彭州佛塔的代表佛塔
位於彭州市楠木鄉大麴村的曲尺山上,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因雲居院而得名。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級內收。基座外沿用條石鑲砌,塔內中空,內部結構緊密,塔體白飾,壁面飾浮雕,檐角皆系風鐸。
由於雲居院塔三面環山,群峰護衛,天然形成了防禦風暴的屏障,其結構良好,受地震影響不大,最關鍵的是路遙山深,人跡罕至,所以近千年來基本沒什麼損害,成為三座塔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從旁邊的山坡上望去,塔頂上長滿雜樹,塔身清瘦修長,亭亭玉立。
這座塔的裝飾非常精緻,塔檐下裝有鐵鉤懸掛鐵鈴,本來是每級12枚,共156個,但只剩下十多枚,山風過處,聲聞數里。在塔頂四角,還剩下兩只像是鳳凰一樣的雕塑,據介紹這叫「鐵鑄圓雕朱雀」,本來共有四隻,過去被人偷走了兩只。在塔壁上,還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佛教故事的彩畫和字跡。 位於彭州市紅岩鄉紅塔村,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7.54米。磚砌須彌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構成。內有三層塔室,磚砌圓柱、斗栱上承覆斗狀藻井。
正覺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經垮塌,殘破的塔身還倔強地直插藍天,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就是三座塔中破壞得最為嚴重的正覺寺塔。它位於彭州與什邡交界的紅岩鎮紅塔村,曾在清末咸豐、同治年間遭遇火燒,又在1933年被7.5級地震震鬆了塔頂,從此就有墜磚現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群的人到塔內拆取磚塊使用,致使拱頂遭到毀壞,形成了一個大窟窿,三層以上已經不能再攀登了。塔基西南須彌座下已被拆進塔身1.15米,整個塔身出現了5厘米寬的裂縫,存在倒塌的危險。由於四周多為農田、農舍,缺乏樹木植被的保護,風化嚴重。雖然殘破,但這座塔的建築風格、修建技術、力學結構卻得到了歷史學家、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被收錄進《中國古塔名典》。 位於彭州市丹景山鎮白塔村,建於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0年);因鎮國寺原名福昌禪院,故又稱為福昌寺塔。塔身通高28.34米,為密檐式13級方形磚塔。方形塔基每邊長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疊澀砌磚達13層,現已部分殘損。塔內分為5層塔室,有蹬道盤旋可上頂層。在精製的塔磚之上,有「宋記」、「楊記」、「景記」、「義記」等戳印。砌塔之條磚和方磚對縫,用黃泥白灰沙漿粘合,其內並以扁鐵為筋,增強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該塔仍較為完好。塔旁原立有《彭州鎮國寺新修塔記》碑,為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刻立,碑文記述此塔修建曾耗時7年,以及造塔的工費等。現碑已被移遷,剖為三段,殘長2.26米,厚0.24米,寬約 1.10米。該碑的陰陽兩面刻字均為顏體楷書。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Ⅲ 彭州的民用建築有哪些
1.彭州佛塔
彭州佛塔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彭州佛塔眾多,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三座:正覺寺塔、雲院寺塔、鎮國寺塔。彭州佛塔建築構思巧妙,在注重實用價值的基礎上,更注重裝飾風格及藝術造型,既有北方佛塔壯麗恢弘的建築風格又糅合了川西精緻典雅的建築理念,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宋代佛寺建築在四川地區的代表。2006年,彭州佛塔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佛塔有:
(1)雲居院塔
位於彭州市楠木鄉大麴村的曲尺山上,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因雲居院而得名。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級內收。基座外沿用條石鑲砌,塔內中空,內部結構緊密,塔體白飾,壁面飾浮雕,檐角皆系風鐸。由於雲居院塔三面環山,群峰護衛,天然形成了防禦風暴的屏障,其結構良好,受地震影響不大,最關鍵的是路遙山深,人跡罕至,所以近千年來基本沒什麼損害,成為三座塔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從旁邊的山坡上望去,塔頂上長滿雜樹,塔身清瘦修長,亭亭玉立。這座塔的裝飾非常精緻,塔檐下裝有鐵鉤懸掛鐵鈴,本來是每級12枚,共156個,但只剩下十多枚,山風過處,聲聞數里。在塔頂四角,還剩下兩只像是鳳凰一樣的雕塑,據介紹這叫「鐵鑄圓雕朱雀」,本來共有四隻,過去被人偷走了兩只。在塔壁上,還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佛教故事的彩畫和字跡。
(2)正覺寺塔
位於彭州市紅岩鄉紅塔村,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7.54米。磚砌須彌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構成。內有三層塔室,磚砌圓柱、斗栱上承覆斗狀藻井。正覺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經垮塌,殘破的塔身還倔強地直插藍天,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就是三座塔中破壞得最為嚴重的正覺寺塔。它位於彭州與什邡交界的紅岩鎮紅塔村,曾在清末咸豐、同治年間遭遇火燒,又在1933年被7.5級地震震鬆了塔頂,從此就有墜磚現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群的人到塔內拆取磚塊使用,致使拱頂遭到毀壞,形成了一個大窟窿,三層以上已經不能再攀登了。塔基西南須彌座下已被拆進塔身1.15米,整個塔身出現了5厘米寬的裂縫,存在倒塌的危險。由於四周多為農田、農舍,缺乏樹木植被的保護,風化嚴重。雖然殘破,但這座塔的建築風格、修建技術、力學結構卻得到了歷史學家、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被收錄進《中國古塔名典》。
還有更多內容可往網路里找
Ⅳ 與法國埃菲爾鐵塔齊名,號稱「中國第一木塔」山西應縣木塔建何時
應縣木塔始建於宋朝至和三年,這座塔位於山西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製佛塔,曾在2016年獲得過吉尼斯世界紀錄。應縣木塔全程佛宮寺釋迦塔,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三大奇塔中另外兩座是比薩斜塔和埃菲爾鐵塔。
木製的東西都極易損壞,尤其是從至和三年到現在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歷史。從宋朝到現在,朝代更迭,幾經戰亂,而應縣木塔都奇跡般的保存完整,在各大浩劫中堅挺至今。據說軍閥割據混戰之時,這座木塔曾經中彈二百多顆,塔上至今還有彈痕,但是塔依舊沒有被損壞。木塔還曾經歷過幾次地震,據說嚴重時木塔大幅度搖動,但是最終並未倒下,還是巍峨不動,這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跡。
Ⅳ 山西應縣木塔的歷史、周圍環境、特色、故事
歷史:
它建於公元1056年,並且在2016年的時候獲得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
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周圍環境: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山西應縣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 54 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
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應縣木塔的故事:
著名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就因為這一句諺語,梁思成就跑遍了整個北平的圖書館。但是沒有找到一張圖片。
他也不認識這兒的朋友,所以他做了個決定,寫了一封地址不明確信投石問路。他把這封信寄到了「應縣最高等的照相館」,他想要有人幫他拍下木塔,並把照片寄給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後十分的激動,便一個人跑來了應縣去研究這個木塔了,從此應縣木塔就走上了被保護的道路。
(5)吉尼斯三面佛塔在中國哪個省擴展閱讀:
山西應縣木塔的傳說:
折疊水火不侵
應縣民間流傳中,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從沒遭過雷擊,即使在戰爭年代,炮彈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會在瞬間熄滅。
折疊靈芝草
木塔第六層的蓮花頂周圍長著一圈靈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蔥郁旺盛。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慧能大師的這一功德,由名畫家給他繪了一張圖。 這圖叫"采葯圖",原來藏在第四層佛像腹內。現在保存在應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