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百家姓,姓傅排第幾位
傅姓在《百家姓》中排名36位。
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6%。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0多萬,增長了約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
(1)傅氏中國人口約有多少擴展閱讀
傅姓名人:
1,傅介子(?-前65年),西漢北地(今甘肅慶陽)人,北地傅氏開基始祖。漢昭帝時,用計斬殺樓蘭王,因功被封義陽(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陽西北)侯。
2,傅毅(47年-92年),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台今史,以文顯於朝廷。著有《舞賦》等作品。
3,傅燮(?-187年),字南容,北地靈州(今寧夏吳忠)人,東漢將領,曾平定黃巾之亂,官至漢陽太守,死後追謚壯節侯。
㈡ 傅姓在中國具體有多少人口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4萬,為全國第三十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4萬,大約14倍。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13%)、湖南(11.5%)兩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4.5%;其次分布於雲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集中了46.5%。山東為傅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0.8%,全國形成了北山東、南湖南、西南雲南三塊傅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 - 姓氏源流
㈢ 傅姓在中國具體有多少人口
傅姓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數量排名第36位,目前一共有600多萬人。
㈣ 傅氏-姓傅的名人-傅姓起名字-傅姓的起源與家譜
山東清河郡,山東臨清郡,山東高唐郡,甘肅北地。
「傅」源出
傅(Fù)姓源出有五: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岩(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說的後裔以其居地為姓,形成傅氏。2.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以邑名為氏。黃帝(一說堯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其子孫以邑名為姓,稱為傅氏。3.出自祁姓,帝堯子丹朱之後,《國語》記載:(周代丹朱之神顯靈時)。4.出自姚姓,為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源》所載,古有傅國(故城今山東省棗庄南),舜之裔也。以國名為姓,稱為傅氏。5.出自賴姓,源自為避難改姓傅氏而來。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故有賴、羅、傅聯宗之說。6.出自清代有少數民族改姓傅。如滿洲人傅恆(本姓富察氏)、傅開 傅姓書籍(本姓郎佳氏),還有高麗、蒙古、回、馬、土等少數民族改為傅姓。
得姓始祖:傅說。
商朝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只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決定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他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他們把他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於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於傅岩,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傅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傅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傅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漢化,傅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傅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傅姓已分布於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進入了台灣地區。宋朝時期,傅姓大約有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傅姓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傅姓聚集地區。明朝時期,傅姓大約有4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明朝時期,江西為傅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兩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於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餘年,傅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傅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450萬,為全國第五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450萬,增長了約1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東等五省,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南川湘皖贛浙、北豫鄂魯冀兩塊傅姓大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53)表明:在湖南、鄂皖贛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蘇南端、上海、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粵桂北端、陝西南端、山東北部、河北東部、天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黑龍江東部,傅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3%的傅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辯i貴州南部、雲南北端、桂粵閩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魯蘇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陝西南部、甘肅南帶、遼寧西部、吉林大部、黑龍江中部、內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o.48%之I司,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31%的傅姓人群。
傅毅:字武仲(約47-92),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台今史,以文顯於朝廷。著有《舞賦》等作品。
傅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陽(今陝西省耀縣)人,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歷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和玄學空談。著有《傅子》等集傳世,在晉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卒後被追封為清泉侯。
㈤ 中國有多少付姓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4萬,為全國第三十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1%。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4萬,大約14倍。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13%]、湖南[11.5%]兩省區,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的24.5%;其次,分布於雲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達46.5%。山東為傅姓第一大省,佔全省總人口0.8%。全國形成了北山東、南湖南、西南雲南三塊傅姓聚集區。在近600年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
當代傅氏的分布頻率傅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魯蘇皖贛四省大部、閩西、湘東、滇西南、遼西、黑龍江東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傅姓人口達到1.5人以上,中心地區最高達到3人以上。傅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0.5%,傅姓人口約189.7萬;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7.5%,傅姓人口大約337.5萬;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2%,傅姓人口大約86.8萬。
㈥ 百家姓之傅氏來源
百家姓之傅氏來源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百家姓的每個姓氏都有它們的起源傳說,那麼大家聽說過傅姓嗎?下面由我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之傅氏來源,希望能幫助到您!
關於傅姓的起源,史書說是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說。相傳殷商高宗武丁為使國家振興,希望找到一位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夢中見到一個聖人名叫說(音yue),認為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後找遍群臣百吏也沒有,於是尋訪民間,終於在傅岩(今山西平陸東部)築土牆的奴隸中找到了說。武丁與之交談後,認為果然是位聖人,於是任用他為相,遂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為說出自傅岩,於是便讓他以傅為姓,稱他為「傅說」。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記載:「傅,殷相說之後,築於博岩,因以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廣韻》、《姓解》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說,由此可見,這位傅說,便是傅姓的始祖。
而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的傅氏的另一姓源:「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因以為氏。」此說法說傅姓是黃帝的裔孫。
歷史上的另一支傅姓,始於滿洲人進入中原之後,當時的部分滿族貴族改為漢姓傅氏,如清康熙年間的兩江總督傅臘塔,以及乾隆年間平定金川、准葛爾及緬甸,官至川陝總督的保和殿大學士傅恆等,為傅姓增加了外族人氏。
傅姓形成於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到了唐朝末年,由於中原人南遷避亂,北方的.傅氏也隨之江南各地,後來延伸到今天的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一帶,此後繁衍昌盛。到了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閩粵有傅氏移居台灣,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傅姓在中國歷史上表現不凡,如西漢時期漢高祖的開國功臣傅寬、平樂監傅介子,東漢時的文學家傅毅;三國魏時的哲學家傅嘏;西晉時的哲學家、文學家傅玄,傅玄之子傅咸;唐代的學者傅奕,武則天時的宰相傅游藝;宋代的律博士傅霖;明初有將領、潁國公傅友德;明、清之際有思想家、醫學家及書法家傅山;清代有工部尚書博繼鱗,武英殿大學土兼兵部尚書傅以漸。近現代有衛生部副部長傅連暲;國x黨起義將領、水利電力部部長傅作義;畫家、美術教育家傅抱石等,都在歷史上做出不凡功績。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傅姓居於第36位
一、姓氏源流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岩(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說的後裔以其居地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以邑名為氏。黃帝(一說堯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其子孫以邑名為姓,稱為傅氏。
3、出自姚姓,為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源》所載,古有傅國(故城今山東省棗庄南),舜之裔也。以國名為姓,稱為傅氏。
4、出自賴姓,源自為避難改姓傅氏而來。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故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5、出自清代有少數民族改姓傅。如滿洲人傅恆(本姓富察氏)、傅開(本姓郎佳氏),還有高麗、蒙古、回、馬、土等少數民族改為傅姓。
得姓始祖:傅說。商朝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只興旺了很短的一個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繼位時,國力已經很是微弱。武丁決定振興朝綱,可是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為此他一直憂慮。一日晚,武丁夢見了一個叫說的聖人,此人狀如囚徒模樣,卻口稱腹有良謀,武丁笑醒後,命人按夢中模樣畫成圖像,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個叫說的奴隸,他們把他帶回朝中。說給武丁提了不少關於治國方面的建議,武丁便任命說為宰相。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商朝後期達到了極盛,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說曾居於傅岩,所以稱他傅說,傅說就成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雖說傅說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陸以東之地,但是其得姓則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國傅姓最早的發源地應當是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漢晉之際,傅姓人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東部、寧夏等地為遷居地,爾後便東遷移居河北、山東,北地(治今甘肅慶陽西北)傅姓始於西漢中葉的傅介子,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孫傅長,復封義陽侯,長曾孫傅允仕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北)太守,這一支派顯貴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這說明,在漢朝傅姓已開始自北地大舉經陝西遷居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此時北地傅姓形成許多分支:河內(今河南省溫縣)傅姓,是西漢大司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屬浙江省)傅姓,是西漢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傅姓,是東漢人傅毅之族所在。兩晉時,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發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來繁衍最為旺盛的時期,為東漢漢陽太守傅燮(扶風傅姓)發展而來,稱盛於「清河」一帶的傅姓,後成為我國東部地區傅姓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動盪而從清河遷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漢代已有傅姓遷居貴州,三國已有傅姓入川。大舉南遷則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或遷會稽(今浙江省紹興),或遷上虞(今屬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實避難入閩,為傅姓入閩始祖。靖康之變,有清河傅姓南遷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遷入福建上杭之蛟萍鄉,不久即興為望族,後廣東興寧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後,傅姓人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等省。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五。
三、歷史名人
傅 毅:字武仲(約47-92),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台今史,以文顯於朝廷。著有《舞賦》等作品。
傅 寬:北地(治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漢高祖時開國功臣,被封陽陵侯,曾任漢丞相,顯赫非常。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 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陽(今陝西省耀縣)人,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歷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和玄學空談。著有《傅子》等集傳世,在晉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卒後被追封為清泉侯。
傅 咸:字長虞(239-294),北地泥陽(今陝西省耀縣東南)人。傅玄之子。西晉初,任冀州刺史,後轉御史中丞、尚書左丞。曾上疏議以載並冗官,靜事息役,發展農桑,並指斥當時統治集團奢華靡費之風,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兼任司隸校尉時,狠狠打擊恣行京都一帶的門閥士族。終卒於官。明人輯有《傅中丞集》。
傅 琰:字季珪,北地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後,世代僑居南方。從其父開始,傅氏祖孫四代都曾擔任過南朝的縣令,並著聲名。傅琰歷任縣令、廣威軍將郡丞、尚書右丞、督軍、建威將軍、刺史職。為官明察事理,處事果斷,特別是辦案重視實物證據,廉正有才,勤於職守,其父子成為廉吏世家。
傅 亮:字季友,南朝宋國人,佐劉裕篡位,被封城建縣公,後廢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騎侍郎、尚書令。編著有《光世音應驗記》等。
傅 奕:相州鄴(今河北省臨漳)人,唐代學者、自然科學家和無神論者。曾做過隋朝禮部的屬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學方面,精天文歷數,極力反對佛教對民眾的危害,建議皇帝把十萬僧尼配成夫婦,繁育後代,益國足兵。後來,他又上書十二論,揭露寺院「剝削民財,割截國貯」,「寺多僧眾,損費為甚」,「軍民逃役,剃發隱中」等流弊。他還指使兒子用羚羊角擊碎婆羅門僧的假佛牙,當眾揭穿佛徒的騙局,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反佛教神學的斗爭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晉以來反對佛教思想的言行為《高識傳》共十卷。
傅 寅:字同叔,唐朝大學問家。從唐仲友學,對天文、地理、井田、學校、郊廟、律歷、軍制等類研究精深,號曰群書百考,所著《禹貢說斷》,有獨到見解。
傅 霖:宋代律博士,為齊、梁、陳、隋兵部尚書兼宏文館學士傅蕎之子,歷官翰林學士、婺州太守。《宋刑統》頒行之後,為了便於記憶誦讀,用韻文進行注釋,著有《刑統賦》二卷。(與下明代同名者有別)
傅 霖:明代太原人,十三歲做秀才、二十歲中舉人、三十歲中進士的傅霖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載,官至山東布政司參議,但是,就在他三次擊敗後金軍隊的侵擾之後,卻以「擁兵拒調」的罪名被彈劾,解甲歸田。幾年之後,明廷讓他官復原職,早已厭倦官場傾軋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個高山仰止的孫子傅山在這一點上與他是何其相似。傅霖回鄉後,以急公好義的善舉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萬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賑災。傅霖去世前的萬曆二十九年,太原發生飢荒,他再次賑濟災民,直到第二年糧食收獲。
傅 山:山西省陽曲(今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義士、大學問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為青主,別號公之它、石道人、嗇廬、朱衣道人等。他不但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並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思想破儒家正統之見,開清代子學研究的風氣。其著作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醫學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書。 傅介子:西漢北地(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北地傅氏開基始祖,漢昭帝時,用計斬殺樓蘭王,因功被封義陽(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陽西北)侯。
傅游藝:唐朝人,曾任武周宰相,是傅姓為相者第一人,為武則天寵臣,一年中四次提升,時人號為「四時任宦」。
傅友德:明朝開國名將。今安徽省宿縣人,少驍勇,善騎射,元末參加農民起義,先從劉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後歸明玉珍,再從陳友諒,均無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傅友德率眾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潁國公,曾為明朝一統天下,尤其是明對西南地區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傅以漸: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山東省聊城人。字於磐(1609-1665),號星嚴。順治三年(1646年)狀元,授弘文院修撰。後多次升遷,從國史院侍講、秘書院侍講學士、國史院學士,至順治十一年授秘書院磊大學士。順治十二年,傅以漸奉詔陳述時務,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國情、順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為後來繼位的康熙帝的老師。改任國史院大學士。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國三年(1853年)女試狀元。亦為癸好(丑)東試狀元,仕至丞相。她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女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為東王楊秀清政務上的得力助手。
傅作義:山西省臨猗(今屬萬榮縣)人,國x黨高級愛國將領,守涿州孤城而一戰成名,曾參加長城抗戰和綏遠抗戰,1949年,率部起義,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傅抱石:江西省新餘人,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擅畫山水,善於將水、墨、彩色融為一體,對中國美術史和畫論廣有研究。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北地郡:治所秦時在義渠(今甘肅省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武忠西南),東漢末地入羌胡,三國曹魏相當今陝西耀縣、富平等地。
清河郡:清河郡: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北)。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省臨清東)。
2、堂號
興商堂:商武丁時刻想振興自己的國家,但缺乏賢人幫助。一天夜裡,他夢到聖人來到他面前。這位聖人名說,治國的本領很大。於是武丁就畫了那聖人的像,命許多人去找,結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正在那裡築牆,他很像武丁夢中見到的人的模樣。他就是傅說。請到朝廷,他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是歷史上的名宰相。
此外,傅姓的主要堂號有以:「清河堂」、「版築堂」、「野版堂」等為其堂號。
五、宗族特徵
1、傅姓歷史上權臣政客頗多,福澤百姓,為後人所敬仰。
2、字行輩份有序。如山東高密一支字行為:「日敘丙余,希深聯貽,馨名因溥,垂法迪之。」另浙江紹興丁巷傅姓字行為「宏規大啟,垂裕後昆,淵源繼述,孝友傳家,允能纘緒,恪循謙恭,廉讓攸賴,聞望遠播,肇其敦厚,世澤綿長」。又新續傅姓派語字行為:「仁義禮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勛彰,永紹箕裘,俾爾熾昌。」
;㈦ 關於傅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傅姓的歷史: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於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傅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傅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漢化,傅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遷移。
至西晉時,傅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傅姓已分布於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傅姓的現狀: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610萬,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萬增到610萬,增長了約15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傅姓的的名人:
1、傅咸(239年-294年),字長虞,北地泥陽(今陝西耀縣)人,傅玄之子,西晉官員,歷任冀州刺史、御史中丞、尚書左丞。明人輯有《傅中丞集》。
2、傅亮(374年-426年),字季友,北地靈州(今寧夏吳忠)人,傅咸玄孫,南朝宋官員。佐劉裕篡位,被封城建縣公,後廢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騎侍郎、尚書令。編著有《光世音應驗記》等。
3、傅琰(?-487年),字季珪,北地靈州(今寧夏靈武)人。南朝宋、齊官員,官至南郡內史。
㈧ 傅和付是同一個姓嗎
付姓與傅姓不是同一個姓氏。付、傅二姓在古代實為二姓,並不同源。後在二簡字過程中,將傅字簡寫為付,造成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付姓,後二簡字取消,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仍使用付姓,造成付姓人口爆炸式增長。
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0多萬,增長了約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
(8)傅氏中國人口約有多少擴展閱讀:
據有關專家證明,「付」與「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是「傅」的白字。這是歷史動盪和文字改革(簡化)所致。
由於建國後中國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還不成熟,因而在戶籍管理和各類檔案中出現了「付」姓的書寫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民眾也接受了「傅」變「付」的替代。實際上,在姓氏的表述上,這是完全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