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居民消費率的分析
第一,消費率與投資率。改革開放以來,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我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國際成功經驗相比,從總體講,投資率偏高。國際經驗表明,投資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發展階段有關。通常隨著經濟較低水平向較高水平階段推進,消費率將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U型趨勢,而投資率則呈現先升後降的倒U型趨勢。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促進經濟的增長,高投資率是必要的,但不可能持久,不可能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二,城鎮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農民消費水平低是影響我國消費率的重要原因。除了城鄉收入的差距影響農村消費以外,農村消費環境的改善、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政策的調整、消費熱點的培育也十分重要,在某些地區,可能是制約農村消費的關鍵因素。
第三,消費需求與進出口貿易。我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擴大消費需求必須以國內供應能力作基礎,商品與服務品進口只能是國內總供給的一個補充。但這樣講,絕對不是說可以忽視外需,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就需要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以求得總體上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對平衡。我國目前進口的主要是原材料、礦產資源、高科技產品、文化產品等,對促進消費特別是消費升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居民消費率就要處理好消費需求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
第四,即期消費與儲蓄。一般來說,居民在取得貨幣收入以後,有幾個選擇方向:納稅、消費、儲蓄、投資等。我國儲蓄率比較高,由於種種原因,居民把即期消費的貨幣用於儲蓄,確保未來消費。高儲蓄率是影響即期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五,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彭志龍2日表示,與投資和出口增速相比,我國居民消費增長相對較慢,從而居民消費在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較低。 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為35.3%,美國為70.1%,印度為54.7%。 「中國居民消費率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從需求角度看,我國的三大需求發展不平衡,投資和出口增長快,消費增長相對較慢,使得消費的比重不斷下降。」彭志龍指出,2000-2008年,投資增長17.9%,凈出口增長34.7%,分別比消費增速快7.2和2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09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有4個百分點,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遠低於投資。 他指出,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扣除價格變動影響後比1978年擴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長8.8%。盡管我國居民消費增長較快,但相對同期GDP9.8%的速度,仍相對滯後。
『貳』 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出在哪裡
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就在於中國人傳統的消費觀念以及過快上漲的房價。
隨著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出爐,我國又一次穩居了世界第一大國的位置,但是跟人口數量最多不成正比的是我國的消費率只有39%,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連印度都達到了60%多,而我國的消費率遠遠低於印度,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而印度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很貧窮的地方,這里貧富差距極大,就算是在首都也可以隨處見到有人大小便,在火車上總是擠得滿滿當當,甚至有人坐在火車頂上,這樣的一個國家居然消費率要比我們國家高,這有些讓人無法相信,下面就來說一說原因:
你知道中國人口第一,但消費還不如印度,原因出在哪裡嗎? 歡迎留言討論。
『叄』 2008 年~2010年中國投資率、消費率分別是多少
我看到的資料,投資率:09年是47.5%,10年是48.6%。
消費率:09年是48.6%,10年是47.4%。
『肆』 我國人均水平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嗎
衡量一個國家的真實發展水平,既要看其經濟總量的大小,更要看其人均水平的高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年均增長9.5%的舉世矚目成就,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25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在總量上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連續多年超過30%。
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從消費率看,中國居民的消費率也遠低於發達國家。 2015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為37.1%,美國為68.1%。從消費結構看,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29.3%,仍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我國百姓還需要用較大比重的支出來滿足吃飯穿衣等基本需要,而用於文化消費、衛生保健消費和休閑旅遊消費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比發達國家低得多。
『伍』 35城人均消費排行出爐,哈爾濱沈陽等北方城市消費率為何會超越北上廣深
不同地區的消費觀念、房價水平等因素也會影響“人均消費率
消費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到2025年,將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費示範城市和領先企業。那麼,各大城市目前的消費力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研究了主要城市的人均消費支出和消費率(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在人均消費支出方面,前十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珠海、佛山、廈門、長沙和東莞,以南方城市為主;在人均消費率方面,位列前茅的主要是北方城市。
湖南社科院研究員童中賢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長沙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城市,大家都比較敢消費。長沙的房價比較低,大家也有更多的錢消費,這樣一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更強。
“我身邊朋友供房壓力都不算大,但大家吃喝玩樂消費確實比較高。”在長沙工作的肖女士說。
對不同城市來說,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高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房價、物價、可支配收入等。總體上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也越高。不過,人均消費支出也受到一些結構性因素的影響,比如城市化率越高的城市,往往全體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也越高。
比如廈門雖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蘇州,但人均消費支出卻高於蘇州,這是因為廈門的城鎮化率比蘇州高出了12.2個百分點。
在近期於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0”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說,目前約有40%的人住在農村,但是他們在居民消費中只佔22%,很顯然農村居民消費的提高,是未來拉動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力。
居民支出佔GDP比重:北高南低
今年,中央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過程中,消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6個百分點。
上述論壇上,蔡昉表示,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8.2%,中國GDP按照官方匯率計算,已經佔到世界的16.3%,但是最終消費仍然只佔世界的12.1%。如果說我們GDP的比重和我們消費的比重能達到一致,那麼還有4個百分點的潛力可以挖掘,這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非常顯著。
那麼各個城市的消費率究竟如何呢?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當前,也有人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GDP比重來衡量城市的消費率。
從社消總額與GDP的比值來看,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39個城市中,有9個城市這一比例超過了50%,分別是沈陽、石家莊、呼和浩特、大連、溫州、濟南、西安、蘭州和南寧。
不過,用社消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衡量城市的消費率,並不完全准確。一方面,社消總額是商品性貨物消費,而居民消費不僅有貨物消費,還有服務消費,尤其是近年來,服務消費在不斷升高。
另一方面,一個中心城市的社消總額,不僅來源於本地居民的消費,也來自周邊地區,尤其是省會城市、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城市;而一些非省會城市,尤其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生產型城市,社會消費主要是來自本地居民的消費,來自周邊地區的要少很多。
因此,用人均消費支出/人均GDP(不包含政府消費部分,因此這一數據要明顯低於最終消費率)或者叫“人均消費率”來衡量更為准確,也更有參考意義。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對35個主要城市人均消費率的統計,有7個城市這一數據超過30%,分別是溫州、哈爾濱、沈陽、天津、石家莊、蘭州和東莞,總體上北方城市居多。
相比之下,這一數據較低的主要是南方的一些生產型城市、製造業大市,如常州、無錫、南通等,以及合肥、深圳等。彭澎分析,南方這些製造業大市以生產終端消費品為主,它們生產的產品並不僅要滿足本地的需求,輸出的也比較多。相比之下,有些地方生產的終端產品需求較少,輸入的產品比較多,這也影響了人均消費率的數值。
另外,不同地區的消費觀念、房價水平等因素也會影響“人均消費率”。比如,由於不少北方城市工業化進程較早,非商品化的住房佔比非常大,整體的房價水平較低,因此居民收入中用於日常消費的部分會更多。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房價較高,就會相應減少居民在日常消費的花銷。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北方城市居民很多是在體制內就業,各種社會保障齊全,他們也更敢消費。而南方不少城市,有相當多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賺了錢都拿回老家用了,這也影響了城市的居民消費支出。同時,高房價對居民消費有擠出和抑制效應。而在一些一線城市,部分居民的教育培訓等服務消費開支甚至有超過消費品開支之勢。
『陸』 材料一:我國與世界平均投資率、消費率的比較 投資率 消費率 中國 423.% 55.5% 世界平均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過大,消費比重偏低,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不協調。
(2)①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②我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增加出口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③投資有利於增加生產資料的消費,有利於擴大再生產,有利於拉動經濟的發展。④在我國對外出口受阻、投資規模過大的情況下,應採取措施擴大消費,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能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增加消費有利於擴大內需、調節生產。發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的客觀要求。⑤積累與消費是辯證統一的,我們應正確發揮消費與投資對經濟的驅動作用。 『柒』 簡述中國消費結構的特點
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 『捌』 為什麼中國的居民消費水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社會保障體系如此差勁如何來高消費?我國消費率有個特點,一是無論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還是與一些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消費率相比較,目前我國的消費率都明顯偏低;二是近幾年出現了加速下降的態勢。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怎樣看待這種現象?本文分析認為,雖然造成當前我國消費率低的原因有收入分配結構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體制性因素,但當前我國消費率的下降有其客觀規律性,與工業化發展階段消費率趨於下降的一般變化規律相吻合。在規律性、制度性、體制性因素難以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提高我國消費率的法仍有賴於投資的擴大。我國消費率的變化趨勢及特徵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總消費)占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通過對我國消費率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當前我國消費率的變化趨勢有以下特點。(一)我國消費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在近幾年呈現加速下降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62.1%下降至2007年的48.8%,下降了13.3個百分點。特別是2000年以來,我國消費率呈現出加速下降的特點,短短8年間消費率下降了13.5個百分點(見圖1)。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較,近20多年來,世界平均消費率約為77%,而2007年我國消費率只為48.8%,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8.2個百分點。(二)我國消費率的持續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的持續走低引起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率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7年的35.4%,下降了13.4個百分點。相對而言,我國政府消費率的變化幅度較為平緩,波動不大,1978年與2007年的政府消費率基本持平(見圖2)。因此,我國(最終)消費率的持續下降實際上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的持續走低引起的。(三)城鎮居民消費率總體上趨於上升,而農村居民消費率趨於下降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率總體上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18.5%上升至2007年的26.4%,上升了7.9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消費率則一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1978年的30.3%下降至2007年的9.1%,下降了21.2個百分點(見圖3)。城鄉居民消費率的這一變動特點主要是由於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造成的。(四)我國西部地區消費率高於中部和東部地區2006年,我國西部地區的平均消費率為59.4%,分別比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消費率高出8.9和11.9個百分點。其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率為40.2%,分別比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消費率高出3.4和6.6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政府消費率為19.2%,分別比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消費率高出5.5和5.3個百分點(見表1)。(五)我國各地區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總體上呈反向變動關系根據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4-2007年平均消費率與平均GDP增長率關系的散點圖,可以發現,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趨於下降,兩者存在反向運動趨勢。也即消費率越高的地區,經濟增長率越低;而消費率越低的地區,經濟增長率越高(見圖4)。當消費率位於[40%,60%]區間時,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的速度明顯減慢;而當消費率達60%以上後,經濟增長的速度趨於平緩。(六)我國各地區消費率與收入水平總體上呈反向變動關系根據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4-2007年平均消費率與平均人均GDP關系的散點圖,可以發現,即隨著國民收入的上升,消費率趨於下降,兩者存在反向運動趨勢。即人均GDP較高的地區,消費率較低;而人均GDP較低的地區,消費率較高。如人均GDP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廣東1994-2007年的消費率分別為47.1%、53.9%、46.2%、48.1%和53.5%;而人均GDP較低的貴州、甘肅、雲南、西藏和廣西1994-2007年的消費率分別為84.5%、63.9%、64.1%、85.2%和65.4%。從工業化過程中消費率的變化規律看我國低消費率的優勢在一國工業化進程中,消費率存在先降後升的規律性特徵。目前,我國消費率的變化趨勢及特徵,完全符合這一規律。因為隨著經濟從落後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國民收入出現快速增長,人們的消費水平隨著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會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沒有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快,因此,這個時期往往是消費率下降、儲蓄率提高的階段,也是社會儲蓄增多和國家積累能力增強的時期;而當一個國家實現了工業化,擁有了足夠的基礎設施和物質生產能力,人均國民收入進入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後,民眾才能放心將大部分收入用於改善生活的消費,消費率就會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錢納里等(1975)在研究經濟結構問題時,通過採用橫截面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世界上101個國家1950-1970年間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實證檢驗經濟結構變數與人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見表3)。實證結果表明:總體上看,居民消費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趨於下降。在較低收入階段,居民消費率下降速度較快,而在較高收入階段,居民消費率下降速度放慢。如在人均GNP從不足100美元增加到3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從77.9%降至66.7%,下降了11.2個百分點;而在人均GNP從400美元增加到超過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從65.4%降至62.4%,僅下降了3個百分點。1970-2003年,世界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如表2所示,從86.2%下降至77.7%,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則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從74.3%上升至80.4%。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於工業化的加速階段。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推進,但尚未進入工業化成熟階段的這個時期,我國的消費率存在下降趨勢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加快工業化所需的資本積累所必需的。沒有低消費率,就沒有高儲蓄率;沒有高儲蓄率,就沒有工業化加速的條件。超越這一規律,違背工業化加速的條件,經濟增長就會受到影響。有的同志以為消費可以帶來增長,消費越多,經濟增長就會越快,這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事實上,根據1971—2001年世界上82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與其平均經濟增長率的散點圖,可以發現,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趨於下降,兩者存在反向運動趨勢。也即消費率越低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越高;而消費率越高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越低,消費率較高的國家不利於保持較高增長水平。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的反向運動趨勢並不是線性的。當消費率位於76%87%時,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平緩上升。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這一同向運動趨勢只是發生在5%以下的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長區間中,即消費率的平緩上升並不能實現相對較高的增長水平。當消費率大於87%的情況下,隨著消費率的上升,經濟增長率再次趨於下降。因此,超越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違背這種階段性特徵的規律作用,過分追求消費是損害經濟增長的基礎的。我國的低消費率恰恰是我國高儲蓄率的形成原因,高儲蓄率恰恰為我國加快工業化進程准備了條件。這才是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較快的真正原因。在低消費率趨勢下的政策選擇事實證明,人類在客觀規律面前,還只能當學生。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們只能通過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去擴大投資,加快工業化的進程,通過進入工業化的成熟階段,我們的人民才有條件和能力提高自己的消費能力。我們不能超越規律去簡單地提倡高消費,前些年來我們反復強調擴大消費的政策之所以失效,根源就在於此。(一)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擴大投資,擴大就業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到,「在就業量增加時,消費者對消費需求的增加,小於總供給價格的增加。因此,除非增加投資,補足這個缺口,否則增加就業量就無利可圖。」著名經濟學家漢森也指出:「假定消費對收入的函數關系不變,這個制度能力為它的潛在生產量找到市場的程度,取決於投資的數量,而投資量又取決於那些控制投資支出的特別因素。」經濟學重視投資需求調控、忽視消費需求調控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消費需求雖然在總需求中所佔份額最大,但消費需求是在無數個人分散行為的過程中實現的,針對個人消費需求實施的宏觀調控難以預期後果;而相對於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決策的集中程度要高得多,不僅規模大,而且比較易於估計,對投資需求為對象實施宏觀調控,容易在短時期內奏效。二是在現代經濟中,生產高度社會化,資本高度集中,投資波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十分明顯。三是在以資本增殖為中心的生產方式中,消費需求處於對資本的從屬地位,不僅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增殖,而且,只有在資本的運動中,通過就業取得收入形成個人消費需求才是必要的。「經濟學家們一致同意,使收入和就業發生波動的重要因素是投資……我們是否要面臨使價格上漲的通貨膨脹,或是否要生活於大量失業的苦難之中,都取決於投資的水平。」由於投資與就業關系密切,擴大投資才可以擴大就業,而只有就業擴大了,才能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最終帶動消費水平的上升。目前我國城鎮約有24OO萬名失業者,農村約有1.5億個剩餘勞動力。按每個勞動力負擔2個人口的生計計算,這個約4億人口的消費主體如果沒有可靠的就業保障,他們的收入就沒有保障,由收入決定的消費也就沒有保障。(二)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推進我國傳統農村消費模式向現代城市消費模式的轉化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鎮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我國43.9%的城鎮化率比改革開放初高了20個百分點。但總體而言,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是滯後的。目前,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已經超過50%,而我國還低於這一平均水平。目前我國非農村人口比率為56%,大部分人口還游離在城鎮之外,無法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進步。同時,即使統計上的城鎮人口,也沒有全部真正城鎮化。有學者估算,1.6億或者的人,並不享有城市的相關權利、福利。沒有參與到城市社會的管理活動中,沒有定居,沒有市民待遇,他們仍是不夠格的城鎮化人口。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現狀直接決定了我國的消費模式帶有明顯的農村消費性質,消費總量相對於GDP水平較低,生活基本支出佔比較大,消費品種單一,消費信貸手段運用較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有助於改善我國的消費模式,使之向現代城市消費模式轉化。據有關統計,在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萬120萬人口從農村轉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3倍,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也將帶動周邊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發展,促進部分農村居民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最終推動我國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因此,應該利用我國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大力推動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從而最終帶動我國消費的發展。(三)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完善社會保障機制,解除我國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目前,我國正處於制度變革過程中,尚未定型的制度結構導致人們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上升。根據「預防性儲蓄理論」,消費者為預防未來不確定性而進行儲蓄將導致當前消費水平的相對下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啟動消費需求意義重大,只有為居民解除住房、醫療、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的後顧之憂,才能使居民的消費能力得以充分釋放。具體來講,國家應採取措施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建設,完善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拓展社會保障基金的籌資渠道,補充社會保障資金;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以及穩步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逐步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四)利用高儲蓄的有利條件,用好用活信貸,促進儲蓄向投資和消費轉化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銀行信貸是使儲蓄有效轉化為投資和消費的最直接途徑。從我國的儲蓄結構來講,銀行部門是我國儲蓄資源最集中的部門,大部分居民儲蓄是以銀行儲蓄的形式存在。到2008年12月,我國城鄉儲蓄存款余額就高達21.8萬億元。一部分企業也因對經濟形勢的下行預期而將生產資產轉為銀行儲蓄。這個時候如果不能運用銀行信貸機制使這些資源得到充分激活和利用,真正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銀行部門的儲蓄向投資轉化,社會的有效需求就會加劇萎縮。因此,用好用活信貸手段,不僅是響應中央擴大內需號召的需要,更是藉此機遇促使儲蓄有效向投資和消費轉化的正確之舉。在擴大投資方面,我們的信貸工作要注意領會中央精神,用信貸支持亟須擴大投資的領域和項目;要將擴大投資與長期的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銀行自身的專業優勢,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促進公共工程的科學管理;信貸要重點扶持有助於產業結構調整,有助於科學發展的行業和企業,真正實現用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最終達到投資、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要積極利用消費信貸手段促進儲蓄向消費轉化。雖然消費的長期增長有賴於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穩步提高,但消費信貸的不發達也制約著當前我國消費率的提高。目前我國消費信貸品種仍較單一,擔保制度不發達導致信貸總規模較小。因此,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發展消費信貸:一是放寬市場准入,鼓勵各種類型的消費信貸的產生和成長,尤其是耐用消費品信貸的發展;二是要鼓勵創新,讓市場創造出更好的適合實際需要的信貸品種;三是要引入財政扶持和擔保機制,對特定類型的消費信貸給予財政援助。 『玖』 我國消費的結構特點
1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與中國消費率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6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1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2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0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398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