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是馬未都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鑒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小說發表後,被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❷ 馬未都是怎麼樣,接延參法師的老底的
老馬已經罵得很直白了,幾乎每段都是直接打臉, 假僧直接全都轉移話題避而不談。指佛吃飯,賴佛穿衣,從古到今這些假僧人一直被批判被揭露,但他們的臉皮也鍛煉出來了,既然選了不勞而獲這行那就得吃行的苦。再說也根本沒什麼苦,前腳被罵,後腳這些高僧拿錢去歐洲旅遊了,過得也許比罵他的人好得多。
時代畸形,愚民太多,這些騙子如假僧所說,趕上好時代了
❸ 坐擁中國最大私人金庫的中國第一收藏家是誰
這個人就是馬未都。馬未都是中國第一收藏家。當時他在上海市中心建造了一個5層的私人保管庫。要知道當時這個地方總共有5層,可以說是中國最有名,同時規模最大的一個私人保管庫了,而在這個保管庫裡面就是馬未都先生個人的收藏品。
當然了即使來到這個寶庫面前,並不是隨便就能夠進去的,必須要經過一個非常嚴格的檢查才可以。首先你要具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才能進入到這個寶庫進行參觀。在進行檢查的時候,也要經過一個非常嚴格的安檢。在進行安檢的時候,無論這些參觀者身上攜帶任何的違禁物品,都能夠被人們檢查到。在進行初級安檢的時候,必須要用當前比較先進的掃描儀進行檢查。要知道在這個保護中檢查的機器全國也只有4台而已,由此就可以看出這個寶庫安保的嚴格。並且這個寶庫的玻璃門和牆壁都是防彈的,非常安全。除了經過最初次檢查之後,同樣也還要經過很多次檢查,全部順利通過之後就可以進行保護進行參觀。當通過檢查之後,這些工作人員會輸入密碼和掌紋邀請這些客戶進入。
❹ 馬未都大談上海人,評價上海特點一針見血,他都說了啥
上海和上海人在很多國人眼裡似乎是不一樣的存在,這個市和它的市民們憑借獨特的城市文化習俗脫穎而出,為人津津樂道。馬未都先生曾對上海人有很多有趣的評價,對上海的特點評價也是一針見血。
總之馬未都先生對上海和上海人的評價特別到位,作為一個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可以感覺到上海其實是融入馬未都先生身體里的,就像別人形容馬未都先生的那樣——他看到上海飯店投機取巧將帶魚斜切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而一個真正的北方人又怎麼會細膩地在意到這個細節呢。
❺ 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介紹
如今,馬未都是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成了中國古玩收藏圈子裡如雷貫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馬未都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馬未都,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於丹之後,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
馬未都從70年代末開始了收藏之旅,至今個人藏品已有數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其實不然,在馬未都看來,今天的事業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是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正是因為當年的“執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著,他又把這“悟”通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著書和百家講壇,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熱愛收藏的人們。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還是一名機床銑工。作為文學愛好者,他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登了這篇小說,誰都沒想到,馬未都的命運從此改變。
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為《青年雜志》的編輯。在文學最璀璨的時代,這是個特別優越的身份,哪位讀者投稿,他隨手寫一句“稿子可以,你來一趟”,別人就樂顛顛地來見他了。他就在那時發掘了王朔、蘇童,辦公室的常客還有劉震雲、莫言等人。
在編輯之外,馬未都也一直在堅持創作,而且成績斐然,中青社曾為他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他代表小說,顧城代表詩歌。
而就在文學事業如火如荼時,馬未都卻選擇了江湖隱退。
他說:“我原來覺得文學神聖得要死,誤認為我可以一輩子弄文學,後來只幹了十年,在看到文學興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就放棄了。”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隨後,“海馬影視創作室”製作了《海馬歌舞廳》。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
“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當時,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馬未都的尋寶歷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那時候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馬未都從兩塊錢的“官窯”開始買,直到它升值到20萬。“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里,一宿一宿地摸著看。“一是養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淘到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馬未都的與眾不同是他不僅熱愛收藏,更喜歡研究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1993年,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馬說陶瓷》,被廣大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
1997年,觀復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面積400平米。這是內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館,馬未都又多了一個身份——“博物館館長”。
後來,他陸續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館。他打算在中國建立10座“觀復”,“讓展覽如推磨盤一樣轉起來”。
坊間流傳:“馬未都玩什麼,什麼就漲”。所以,雖然門兒清,他卻從不對文物估價。他做《百家講壇》主講人,做脫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為目標。
馬未都之所以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屢次成功轉身,實現傳奇人生,除了過人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憑借對時事的精準判斷和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珍貴特質, 使馬未都成為諸多文化領域的帶頭人。
2007年,馬未都加入奧迪英傑匯大家庭,擔任“奧迪英傑匯文化大使”。
馬未都被邀請加入奧迪英傑匯大家庭,正是因為他的進取精神與奧迪不斷突破自己的品質如出一轍。奧迪品牌的高技術水平、高質量標准以及高強勁動力也契合了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奧迪英傑匯成立於2005年2月,匯集了來自藝術、文化、商業及體育等領域的傑出代表和社會精英,是高品質的主流精英聯盟。
英傑匯成員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他們事業成功而不事張揚,激情、進取而富有品位;他們引領著社會潮流,推動著社會進步,他們身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們是奧迪“尊貴、進取、動感”品牌精神的體現者和倡導者。
“奧迪英傑匯”是奧迪用戶形象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向世人展示奧迪用戶的優秀形象,並使奧迪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❻ 收藏界對馬未都的口碑不怎樣,馬未都不靠譜,是真的嗎
推薦回答斷章取義。
其它不談,我只是知道從聽了馬先生的課開始,我一個之前從沒接觸過文物的人,對文物與歷史文化的關系有了全新見解,並開始去了解我國古老的文化和審美;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從完全空白到知道這個領域,到喜歡上這個領域。這就是馬先生的貢獻。通過看他的節目和文章,了解到他是個智慧又活得通透的人,理性也有感性的時候,做人很真實,有思想也有追求。他聊文物從不談錢,不是清高,而是這些沒有意義,因為一時的定價不能代表一件歷經千百年的文物真正的價值,文化無價。他從來沒說自己把文物留給社會多麼偉大,他就說人活到一定歲數,擁有的財物太多,身邊就會充斥各種心懷不軌的人,這些財物就會成為一種負擔。這就是智慧和通透,從他身上不只學到了文物知識,還有審美,還有價值觀,還有通達的思想。
那麼多收藏大家,多麼厲害也是自己厲害,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嗎?還不是躲在角落裡偷偷把玩,或者羨慕嫉妒恨,或者炒來賺差價。你藏品那麼好,你怎麼不開個博物館供大家去看呢?你怎麼不留給社會呢?那些人就境界很高嗎?不覺得。
❼ 馬未都說了哪句實話挨了罵,他說的是哪種歷史現象
開頭我先舉一個例子,可能稍微對茶文化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如今茶葉市場上,有個外國紅茶品牌一年的銷售額是200億美元,而某國所有茶葉加起來的年銷售額也才20多億美元。
有人馬上會出來說:茶是老外偷去的、四大發明是蒙古人傳過去的、哲學是世界的基礎,沒有這些,西方人還在吃生肉呢……
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從來不喜歡從自身找問題。
如果這樣說,玉米、土豆、電燈、電話、電腦、互聯網這些東西怎麼算呢?
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而是正視歷史事實。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交流,如果把交流當做偷,那幾乎每個民族都干過小偷的勾當吧!而今天,我們說的是瓷器。
馬未都曾經在做客《鏘鏘三人行》這檔敢說真話的節目中說:
我們的瓷器曾經在歷史上那麼有名,如今我們市場上的高端瓷器幾乎全是進口。
正因為說了這句話,馬先生被罵得要死,他真的說錯了嗎?
❽ 如何評價馬未都的財富
目光遠大,個性獨特(青年時代,可能有些孤敖)。他不遠隨大流,喜歡創新。一個例子,他以前喜歡攝影,但有一天到某地,看到是個人,都背著架相機,他毅然丟棄了自己的這個愛好。他是一個聰明人,喜歡走在時代的前面。當作家(他的青年時代,文學開始蘇醒),做編輯,鑽古玩,辦自媒體,哪一樣都走在時代的前列。所以,他精神富有,文化底蘊足,見識廣,聰明肯干,他不發財,情理難容。
❾ 馬未都花10000元修復一對凳子,當時北京房價僅三千,真的值嗎
2004年,馬未都找人修復黃花梨凳子,完事後,師傅比了一個「1」,馬未都隨手給了1000塊,師傅卻搖搖頭:「是1萬塊!」隨後還說:「馬師傅,1萬塊,是友情價,別人可不是這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