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最早大米是從哪裡引進來的
大米原產於中國與印度
我國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七千多年前長江流域就有種植水稻並食用大米。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1)大米是哪裡傳到中國的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
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❷ 大米的原產地是哪裡
大米的原產地是, 中國雲南地區。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水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 水稻-香玉1號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國內大米主要分粳米和秈米,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產米區比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產企業比較有名氣的有像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湖南的金健米業、江西的聚豐米業等。黑龍江產的東北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河南的原陽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蘇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擴展閱讀:大米的分類
大米的分類:
秈米
秈米系用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的米稱為秈米。米粒粒形呈細長或長圓形,長者長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後出飯率高,粘性較小,米質較脆,加工時易破碎,橫斷面呈扁圓形,顏色白色透明的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根據稻穀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早秈米米粒寬厚而較短,呈粉白色,腹白大,粉質多,質地脆弱易碎,粘性小於晚秈米,質量較差。晚秈米米粒細長而稍扁平,組織細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較小,硬質粒多,油性較大,質量較好。在國際市場上,有按秈米米粒的長度分為長粒米和中粒米者。長粒米粒形細長,長與寬之比一般大於3,一般為蠟白色透明或半透明。性脆,油性大,煮後軟韌有勁而不粘,食味細膩可口,是秈米中質量最優者。中國廣東省生產的齊眉、絲苗和美國的藍冠等均屬長粒米。中粒米粒形長圓、較之長粒米稍肥厚,長寬比在2~3之間,一般為半透明,腹白多,粉質較多,煮後鬆散,食味較粗糙。質量不如長粒米。中國兩湖、兩廣、江西、四川等省所產的大米多屬中粒米。美國的齊奈斯也屬中粒米。泰國大米標准根據大米的長度分為特長型(7毫米以上)、長型(6。6~7毫米)、中型(6。2~6。6毫米)和短型(6。2毫米以下)4種。
粳米
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穀碾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2,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粒少,米質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粒多,品質優。粳米主要產於中國華北、東北和蘇南以及江蘇泗洪等地。著名的小站米、上海白粳米等都是優良的粳米。粳米產量遠較秈米為低。
糯米
糯米又稱江米,呈乳白色,不透明,煮後透明,粘性大,脹性小,一般不做主食,多用製作糕點、粽子、元宵等,以及作釀酒的原料。糯米也有秈粳之分。秈糯米粒形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乳白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粳糯米一般為橢圓形,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米質優於秈粳米。
大米 ,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現代新型大米還應用色選、風選、去菌除塵、滅菌絕蟲、抗菌、阻氧、抑酶、仿生包裝等加工技術以使大米更衛生安全,鮮香營養,損耗更小。
❸ 中國大米的歷史和發展
由來: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3)大米是哪裡傳到中國的擴展閱讀:
生長分布
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❹ 米是起源於哪裡呢
米起源於中國。
水稻是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大米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絕對年代為距今12000~10000年前,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兩枚稻殼,是野生稻,但是有人工培育跡象,另外硅酸體分析也發現水稻成分。
大米的特點
水稻的產量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一半的人群,食用這種食物。大米有粳米和秈米之分,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大米一般是指粳米。大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軔性,煮後黏性、油性增大,柔軟可口。大米主要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和南方等地。
❺ 大米是從哪裡傳過來的
大米發源中國和印度。但是近年來世界有很多高端大米品牌,像泰國香米,印度巴薩體米,日本的越光米。後來國內大力研究並引進先進的水稻育種技術。像中國水稻食味之父崔晶博士,利用日本的水稻食味法,研製出可以媲美日本越光米的高端的大米。叫崔晶博士食味米,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❻ 大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大米起源於中國,具體分析如下:
1、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2、稻穀是指沒有去除稻殼的子實,包括水稻;
3、水稻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
4、雲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綜上所述可知:最早出現稻穀的地方位於雲南,稻穀包括水稻,可以參出大米,而雲南屬於中國,所以大米起源於中國。
(6)大米是哪裡傳到中國的擴展閱讀:
大米的發展起源: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稻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稻
❼ 想知道米起源於哪國呢
大米起源於中國,具體分析如下:
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稻穀是指沒有去除稻殼的子實,包括水稻;水稻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雲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綜上所述可知:最早出現稻穀的地方位於雲南,稻穀包括水稻,可以參出大米,而雲南屬於中國,所以大米起源於中國。
大米簡介:
大米(Rice),亦稱稻米,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食物。大米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
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❽ 大米起源於那裡歷史那年開始繁殖有大米
大米是水稻的種子,稻穀經脫殼、去糠等工藝加工後的最終產品。水稻在植物分類學中為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現在的稻種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經過數千年培育和優選,目前水稻的品種已達6 萬個以上,廣泛分布於從北緯45度至南緯35度的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在世界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水稻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半數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在我國,稻穀的產量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 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曾出土栽培稻穀的果實。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穀。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現今我國從東南的福建、台灣到西南的雲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和我國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後代。我國已故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
1973年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稻殼、稻葉不失原形,有的稻葉色澤如新,有的稻殼上連稻毛也清晰可辨。經鑒定,這些稻穀已有6700~69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稻穀。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❾ 大米哪個朝代傳入中國
❿ 大米是怎麼來的
大米是水稻的種子,稻穀經脫殼、去糠等工藝加工後的最終產品。水稻在植物分類學中為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現在的稻種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經過數千年培育和優選,目前水稻的品種已達6
萬個以上,廣泛分布於從北緯45度至南緯35度的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在世界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水稻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半數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在我國,稻穀的產量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
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曾出土栽培稻穀的果實。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穀。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現今我國從東南的福建、台灣到西南的雲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和我國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後代。我國已故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
1973年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稻殼、稻葉不失原形,有的稻葉色澤如新,有的稻殼上連稻毛也清晰可辨。經鑒定,這些稻穀已有6700~69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稻穀。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大米是水稻的種子,稻穀經脫殼、去糠等工藝加工後的最終產品。水稻在植物分類學中為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現在的稻種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經過數千年培育和優選,目前水稻的品種已達6
萬個以上,廣泛分布於從北緯45度至南緯35度的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在世界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水稻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半數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在我國,稻穀的產量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
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曾出土栽培稻穀的果實。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穀。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現今我國從東南的福建、台灣到西南的雲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和我國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後代。我國已故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
1973年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稻殼、稻葉不失原形,有的稻葉色澤如新,有的稻殼上連稻毛也清晰可辨。經鑒定,這些稻穀已有6700~69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稻穀。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