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的萬橋之都在哪裡

中國的萬橋之都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21 19:20:15

Ⅰ 中國的石拱橋有哪些 注意是石拱橋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一線天石拱橋位於成昆線北段,在關村壩和長河壩之間,跨越大渡河支流老昌溝。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

Ⅱ 誰有關於紹興橋的資料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Ⅲ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3)

         

江南——我們分明是見過面的……

在三月桃花芳菲,四月杏花梅雨中見過你

在「風老鶯雛,雨肥梅子……」的初夏見過你

在「冷紅葉葉下塘秋,長與行雲共一舟。」的秋意里見過你

在「水昏雲淡, 飛雪滿前村。」的冬日裡見過你

…………

江南,不就是那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雨巷的姑娘

江南,不就是那個劃著小船在暗香浮動的蓮葉中采蓮的女子

江南,不就是那個背著竹簍、戴著笠帽在掐採茶葉的村姑

江南,不就是那個穿著藍印花布衫,坐在烏蓬船頭送藕的水鄉女兒

…………

江南,陌生又熟悉、疏離又親切的江南

走近你,你就在眼前

是你嗎?那個一直浸泡在煙雨詩意里的——江南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3.江南憶·水墨紹興

十月小陽春的江浙,微風拂面,陽光和煦。

從杭州上車到紹興,列車是從西安首發開往寧波的綠皮火車。

不知女兒怎麼買的是綠皮火車的票。

「哐當、哐當、哐當、哐當……」

小時候跟母親回老家看姥姥,坐的就是逢站必停,一停很久的綠皮車。

火車上人擠人,連過道、廁所都站滿了人。

下了火車,感覺腳下的路都在晃動前進。

再大點的時候,上學了。當聽到火車拉響「嗚嗚嗚……」長長的氣鳴聲、看到火車頭冒著白煙朝著站台駛來的時候,綠皮火車載的是滿滿的思念,因為能馬上見到回家鄉分別很久的母親。

上班了,調到另一個城市工作,每周回家都要坐慢的不能再慢的綠皮火車。尤其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火車還經常晚點,你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家,而它像一隻蝸牛,穩穩地移動著、哈著白色的氣,在大雪紛飛中,不慌不忙一站一站慢慢地爬……

「哐當、哐當、哐當、哐當……」

三十年後再次坐上綠皮火車,彷彿時光倒流……

紹興之行就像坐上一列慢時光的列車。

到了紹興入住女兒提前訂好的一家名叫「拾貳朴宿」的民宿。

一進門就被門上方的一副蘭亭序的書法吸引。

「蘭亭」就在紹興,紹興古稱會稽。在「書聖故里」偶遇「王羲之」。

東晉永和九年,會稽內史王羲之邀請了40餘位名流貴族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並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聖」,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聖地。紹興自然就成了「書聖故里」。

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最後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永絕於世。

好奇地問老闆娘店名「拾貳朴宿」有何含義?

「朋友拾貳畫,戀人拾貳畫,愛人拾貳畫,家人拾貳畫。所以拾貳的名字,叫做難忘。」

「再加上有十二間客房,因此就叫此名了。」

老闆娘不愧是「名士之鄉」紹興人。

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人不勝枚舉:

夏朝第一位天子大禹、卧薪嘗膽一心復國的勾踐、陸游、「鑒湖女俠」秋瑾、朱自清、錢三強、周恩來、魯迅……都是紹興人。紹興可謂「天地鍾靈、山川毓秀,非常之境,引來非常之人」。

放好行李,漫步小巷。

泛著亮光的青石板路

河水緩緩流過的小橋

河邊微風拂過的依依垂柳

懶懶趴著曬太陽的小狗

阿婆在巷口吳儂軟語和鄰居嘮著家常

屋頂上用竹竿搭著晾曬的衣服

小橋下面泊著三三兩兩的烏篷船

卻沒見戴烏氈帽的撐船人。

彷彿時間在這里不願往前多走一步。

老街區的居民戶戶枕河而居。

如果你往台門內走,發現每家後院都有一個小河埠,為紹興城內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雖然每家現今都通自來水了,但看見這里的居民還有在河裡浣衣洗菜的習慣。

不知是否已經走在紹興的「八字橋」上,水系發達的紹興,素有「萬橋之鄉」的美譽,古往今來,也許沒有人能夠准確考證紹興石橋的數量,但是八字橋,卻在綿延2700公里的大運河上,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它有「中國最古老立交橋」的美名。狀如八字,巧妙地連起了三條匯聚此處的小河。

大廚武不自覺地唱起:

「水鄉的小橋姿態多

石板縫里長藤羅

三步兩橋連水港啊

條條玉帶映碧波  」

……

午後的陽光溫暖而又慵懶。

「祝枝山餐館!」和大廚武會心一笑,被這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命名的餐館吸引。

已經下午三點,中午坐車還沒有吃飯。

夫妻檔餐館,熱情周到。

點了紹興地道美食「霉千張」,老闆把自己平時下酒的茴香豆給我們盛了一小蝶,又給我們倒了兩杯自己釀的黃酒。

老闆告訴我們,霉千張都是自家做的,還拿出來發霉的千張讓我們看,說現在好多商家不會手工製作了。據說霉千張具有獨特的風味,它以鮮潔、清香、素淡而聞名,是豆製品中的佳品。

可我並沒吃出來,感覺除了「咸」還是「咸」,配白飯都無法擋住的「咸」。

老闆娘告訴我們往前走,不遠處就是「魯迅故里」。

魯迅故里,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先生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台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當天有很多來參觀游覽魯迅故里的中學生,我們因此也就走馬觀花看了看「三味書屋」「百草園」。

魯迅故居出來,幾處商家都在兜售「戒尺」「茴香豆」等跟魯迅作品有關的東西招攬遊客。

先生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書中「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那個「涼薄」社會中的孔乙己儼然成了「茴香豆」的代言人。

沿著魯迅故里,直直往下走,不到五六分鍾就到「沈園」了。

沈園,又名「沈氏園」,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始建於宋代。

陸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詞篇《釵頭鳳》。

天已暗下來,游賞沈園園景是不可能了。

但可以觀賞晚上7:40的《沈園之夜》。

《沈園之夜》融合了越劇、紹劇、蓮花落等地方特色的戲曲,演繹了陸游與唐婉之間凄美愛情故事。

離演出還有段時間,走進一家跟沈園只隔一條街的紹興土菜館。

大廚武拿著菜單,看到菜單上有一道菜名為「蒸三臭」,就要它了!嘗嘗「臭」滋味,再來兩杯黃酒。坐等「三臭」,大快朵頤。

「什麼味道?!」只見食客紛紛掩鼻。

臭味絲絲縷縷飄過來,原來「蒸三臭」粉墨登場。

上桌的「蒸三臭」顏色清麗,面目清秀。

蒸三臭又叫紹興三臭。其實就是:將霉莧菜梗、臭豆腐與毛豆二者簡單處理,然後用菜梗鋪底,上面依次是豆腐與毛豆,撒上適當油鹽,再上鍋蒸制。

網路形容:霉莧菜梗與臭豆腐雙拳出擊,盪氣回腸,而毛豆的鮮嫩與腐味融為一體,唇齒間都是酸爽的味道。在此基礎上加上霉冬瓜,就是「蒸四臭」,據說這是「重口味界的華山論劍。」

旁邊有一紹興食客面色坦然道:「不覺得這臭就是香嗎?!」

「不覺得,簡直臭死人了!」

沒吃一口,大廚武假裝鎮定吃了幾口,吃畢,面露扭曲之狀。

有人說,紹興人無臭不歡,臭豆腐聞名遐邇,霉莧菜梗又稱霸臭食界。古時有「無紹不成衙」之說,就是古時紹興師爺遍布各地衙門,據說有一次師爺招考,經過筆試、面試,最後一道關卡是請應聘者吃飯。每人面前放著一盤「臭三樣」:臭豆腐、霉千張、霉菜梗。吃不了的應聘者,全被淘汰了。

因為只有吃得「臭三樣」的,才是正宗的紹興人。才有資格當師爺。

真正領教了紹興美食的「臭」,而就是這種臭東西,紹興人卻欲罷不能,甚至讓遠在異鄉的遊子魂牽夢縈。

小橋、流水、烏篷、垂柳……

隨著《沈園之夜》的大幕拉開,一幅精美的水墨江南實景展現在人們眼前。千年前陸游與唐琬的愛情故事如同發生在眼前,讓人彷彿穿越到南宋的時光。

從陸游與唐琬游園時的纏綿情意,到在沈園再見面時的情恨綿綿,從陸游歸園時提筆在沈園寫下《釵頭鳳》,到白頭不堪回首的場景,陸游與唐琬的故事曲折、纏綿悱惻、凄美動人。

看完整場的戲。

竟沒有覺得拖沓緩慢,戲曲的魅力也許就在這溫婉、柔美、韻味悠長的唱腔里,總覺得夜空里回盪著唐婉悲傷不已哀怨的唱腔:「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曲終人散。

心裡彷彿駛過曾載著離別惆悵漸漸遠去的綠皮火車……

人生有時就像一列快速賓士的列車,來不及細看窗外的風景,來不及細品一杯清茶、來不及慢賞一出戲、來不及細細體味、思考,反省,也許就到了兩鬢斑白,感嘆曾經錯過了那麼多好時光……

水墨紹興,一列綠皮火車帶來的慢時光之旅。

                                寫於2019年10月

Ⅳ 灞橋的灞橋詩文

灞橋
詩/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注釋
①灞橋:即詩中灞水橋,在長安東邊,為舊時東巡洛陽的必經之路。
②點行:按戶口名冊抽丁出征。
③華表:這里指路邊的木柱,立於大道交衡。
④東巡:指盛唐時皇帝巡遊東都洛陽。
寂寞灞橋
文/初國卿
最早知道的灞橋是在明代吳偉的畫作《灞橋風雪圖》上和湯顯祖的傳奇《紫釵記》中。畫上的灞水迤邐著從遠山層巒里流出,皚皚白雪、森森古木中,一人騎驢正從小橋上通過。傳奇中的故事講霍小玉在灞橋上送文士李益,兩人情意纏綿,難分難舍,最後折柳贈別,淚濕欄桿。吳偉的畫意雅緻而滿蘊文氣,湯顯祖的傳奇迷離而追魂攝魄。風雪中的灞橋作為離別傷情的意象,從此讓我難忘;後來又一直在古典詩詞里折磨著我,那是一份難以釋懷又無法與外人道也的感念。

正是飛花自在輕倩如夢的季節,參觀完半坡遺址,即去灞橋。
旅行車從半坡到灞橋不過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卻走了近一個小時。那車時走時修,到了灞橋就真正拋錨了。也好,車不催人,倒是有更多的時間來審視這處聲名赫赫的勝跡。
灞橋位於西安東十多公里處的灞河上,是東出西安的必經之地。它西臨滻水,東接驪山,東南邊是廣袤的白鹿原,北邊是肥沃的渭河平川,東北邊是滄桑的銅人原。《雍錄》上說:「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嶢」指陝西商縣西北的嶢關,也叫青泥關或藍田關,為西安東南方一大門戶;「潼」就是陝、晉、豫三省交會處的潼關。到灞橋這里才會看清,從西安來的公路過了灞橋之後就分為北、東、南三線,北線入陝北,東線達鄭州,南線去商州、南陽和信陽。這里自古是交通重鎮,如今交通更是發達,108國道(與隴海鐵路線平行)、310國道(西安至內蒙)和312國道(西安至上海),均在灞橋鎮境內交會。另有三條高速公路通過灞橋,分別為連雲港至新疆、西安至藍田、西安至閆良,連接西臨、西銅、西寶及咸陽國際機場專用線,是溝通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第三條大動脈。隴海鐵路和西康鐵路跨河而過,並有四條鐵路專用線可供使用。灞橋鎮已成為陝西省米字型交通布局的中心點,可謂五湖三江,四通八達。
上得橋頭,面對橋東的灞橋古鎮,我倚橋而立,雙手輕撫橋欄,思緒一下疊進古人的印痕里。霎那間我彷彿與走在灞橋上的所有古人撞了個滿懷。千年百年之前,他們在這座橋上觀賞「灞陵風雪」的景緻,衣袂飄飄,折柳相送;他們騎著大馬或是蹇驢,帶著勝利者的豪情與驢子背上的詩思從橋上走過;他們從中原經這里出使西域,在陽關月色下做著建功立業的大夢;他們還從這里東走中原,在清明上河圖里覽盡帝都繁華。然而多少年過去了,這里恢復了原有的寂寞,我卻來了。我不相信,這就是那座走天涯的斷腸人相互面對的灞橋么?是李白那年年柳色總是不堪離離情傷的灞橋么?是從鹿門山出來的孟浩然在雪天騎驢賞梅的灞橋么?我深知,灞橋的每一塊石頭每一顆砂粒上都凝聚了古人生離死別的聲音與隱隱約約的哽咽,還有別意殷殷的叮囑。灞橋,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因為載不動那無數的傷心故事才變得如此寂寞、幾度興廢?否則你不會成為傷情別離的絕唱。天下別離一樣苦,豈獨灞橋?何止折柳?為什麼單單由你代表了這樣一個人世間最關情懷最是黯然和傷感的意象?你承載的情感真是太重太重!你所積淀的「灞」字文化也同樣是太過於豐厚!
灞河為長安八水之一,發源於秦嶺藍田縣的藍谷之中,匯納於古代長安風景勝地——輞川西漳澗而北流,穿過灞陵原谷地,橫貫長安東郊,西北流滻水匯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為了顯示稱霸西戎的武功,連河名也帶上了霸權色彩。然而後世的地理學家似乎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不經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成了灞水。從此,長安東部就形成了一種「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頭」、「灞橋折柳」、「灞柳風雪」、「灞橋傷別」等等,都與灞水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作家陳忠實寫過的「白鹿原」,古來是稱作「灞上」的,還叫「灞陵原」,以漢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記》上說:「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呂後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劉恆在漢惠帝絕嗣的情況下迎立為漢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節儉,體恤民苦,致使社會穩定、國泰民安,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較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稱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無字碑。

「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當屬灞橋。野渡無人舟自橫——在中國,水是一種景觀,甚至是一種哲學,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橋。由舟楫而進化為橋,標志著科學水平及生產力的提高。
灞水上何時有橋,史無確切記載,只知到了西漢時這里才建起了木橋,地點在今橋西北十餘里處。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遂將橋名改為長存橋。名曰長存,以後卻在宋、明、清期間先後幾次廢毀。不過南北朝時期的《三輔黃圖》和《水經注》都說到了「灞橋」,可知已經恢復舊名了。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又在今橋稍北處建了一座石橋,形成南北兩橋。
中國人造橋的本事是很大的。華夏的橋鄉應在南方而非北方,當以河網如織的水鄉紹興為最。今日紹興市共有橋梁一萬零八百一十九座,是舉世獨一無二的「萬橋市」。以多橋著稱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建橋不過0.66座,而紹興市境內每平方公里竟有橋31座。其中古橋有廊橋、亭橋、塘橋、閘橋……等等,功能與造型各異,有的橋梁還可以搭戲台,船家在舟中、耕家在岸上,都可一覽興亡故事與人間種種恩愛情仇。難怪曾孕育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千古絕唱的江南水鄉人,不屑一顧美國電影《廊橋遺夢》里那條歪歪斜斜的爛木橋,朽木之側如何能擦出愛情的火花?然而中國最知名的橋卻都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比如趙州橋,那是世界橋梁史的一座「宗祠」,它的雙拱造型,至今仍為各國的橋梁工程師所沿用。當年灞橋的設計水平應不在它之下,1994年考古發掘證實古灞橋始建於隋初,廢棄於元,為中國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宏偉、橋面跨度最長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考古學家還在橋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時期的填充物,此事曾列入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宋以後,灞陵舊道和秦漢故橋都荒廢了,南橋因灞水東徙,被擱置在平陸上。元朝時,山東堂邑人劉斌重建石橋,位置大約就是現在灞橋這個地方。據《關中勝跡圖志》說,此橋15孔,闊24尺。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同治十三年(1874),又用巨石改建,長150丈,闊三丈。可惜的是這座橋在1957年被拆除,就像當年北京、西安拆除古城牆一樣。人類就是這樣在一個怪圈中生活,不斷地為自己豎立文化豐碑,又不斷地毀滅這些文化豐碑,然後再回過頭來撥亂反正,最後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去憑吊永遠也難以復原的廢墟。遺憾的是古灞橋連廢墟也不復存在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灞橋只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鋼筋混凝土橋。
幾乎與1957年拆橋的同時,在灞橋附近的一座漢墓里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就是「灞橋紙」。我國造紙術的發明,長時期以來一般都歸功於東漢時的宦官蔡倫,這是因為《後漢書·蔡倫傳》上有明確的記載。人們常把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那一年——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作為紙誕生的年份,蔡倫也因此被奉為造紙的祖師。而「灞橋紙」生產於西漢初期,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製成,比蔡倫紙早了兩三百年。古灞橋拆除了,「灞橋紙」或許能給人一絲安慰。紙的發明讓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灞橋從此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文化符號。
但無論怎樣,我還是因為見不到古灞橋而難以釋懷。在我的想像中,灞水上的橋當是青石板鋪路,上面印滿了古人踏出的斑駁的歷史痕跡。而眼前這柏油橋面,更讓我產生一種強烈的對古橋的追懷。橋是中國人智慧的體現。中國人造橋造得出神入化,與橋有關的傳奇更如恆河沙數。一般而言,北方之橋常與戰爭扯不斷,演繹的是立馬橋頭,喝斷當陽的壯闊;南方之橋多與悱惻纏綿的愛情故事相牽連,留給後人的是「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這樣令人黯然情殤的典故。仔細考究,每一座古橋下都能撿拾出許多民族文化史的殘章斷片。
盡管灞橋有說不盡的歷史,但當我真正站在灞橋橋頭,竟有些茫然的感覺。到灞橋就是為了來看這座橋嗎?一時連我自己也有些說不清了。但我又確確實實奔此而來。

到灞橋來如果是為了考察灞水的建橋史或者其他的文化史,未免有些故弄玄虛。然而懷著一腔痴情到這里來,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面對同想像中落差懸殊的灞橋,我一時竟變得很無奈。據說文人的本事是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當年的文人自有一套將灞橋變成後人故鄉的法術,可今天的灞橋卻讓文人如何也親切不起來,更多的倒是總也抹不掉的他鄉之感。
走在今天的灞橋上,撫欄凝望,盡管四月的春風已滿蘊夏意,但眼前仍是尋不見心中那番動人的情景。灞水兩岸,少見成片成排的垂柳,沙礫裸露,光禿禿的沒有遮攔。黃沙迤邐遠去,河中只有窄窄的一彎水流,間或分成兩股細流,中間圈出一塊沙洲,泛著遙看的嫩綠。河水不見波紋,更沒有浪花,只是默無聲息地蠕動著。陽光下,赤背的淘沙拉沙人趕著馬車吆喝著從橋下穿過,河床被淘得凹凸不平。河灘上停放著各式汽車、馬車、架子車、拖拉機,支起的沙篩如同一葉葉破舊的風帆。我從橋上下到河床中,在一處處沙坑石縫里尋覓,企盼能見到秦時的箭簇、漢代的古紙、六朝時的斷戟,或是隋唐年間的碑刻,但這一切都有如痴夢。面對層層黃沙,我只有想像。想像這片土地,這彎河流,這座灞橋,歷史寫給它的篇章還是比較光彩和充滿詩意的。因此,像我一樣來此的後人,差不多人人心頭都回盪著當年灞橋醉人的詩和醉人的故事。人們來尋景、尋詩、尋故鄉,尋找當年的灞橋風雪和灞橋傷別……
灞橋風雪中的「雪」實是指柳絮而言,所以後人又稱「灞柳風雪」。灞橋風雪一說是早年在《北夢瑣言》中知道的,說是晚唐有位宰相叫鄭綮,善於作詩,當有人問「相國近有詩否」時,他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意思是此時此處沒有詩思,只有騎著毛驢在柳絮像漫天雪花一樣飄飛的灞橋上才有詩的靈感,可見這「灞橋風雪」在詩人心中的位置。當然了,鄭綮的「灞橋風雪」只是一種代指,是說詩需深入生活,但也可見出唐宋間「灞橋風雪」的名氣。
「灞橋風雪」曾是關中的一處著名景觀,每屆暮春時節,這里都飛絮似雪,煙霧迷離,別具風致,成為長安人相約游春的好去處。那時的灞橋兩岸,古柳婆娑,新柳披翠,風飄絮起,綠雲垂野。春風春雨中,柳絲萬縷,似煙似霧,灞橋邊,灞水上,經朝歷代,都延續著一個含煙籠翠的幽然意境,正如唐人鄭谷在《小桃》詩中所描述:「和煙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連灞橋。」宋時,灞橋風雪景觀不減唐時,以至秦觀在詞中說:「灞橋雪,茫茫萬徑人蹤滅,此時方見,乾坤空闊,驢背吟詩清到骨,梅花清寒冽。」直到清朝,「灞橋風雪」仍未減其作為著名景觀的魅力。「灞柳風雪」曾是關中八景之一,這在西安碑林朱集義的「關中八景」碑上可見到。我記得那碑上詠「灞柳風雪」的詩是這樣的:「古橋石路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此碑刻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這說明至少在康熙年間,灞橋一帶到了暮春時節都是飛花似雪引人詩思的,誠如清《西安府志》中所說:「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清末,由於人為因素,這里古柳漸毀,新柳不繼,灞橋風雪這一歷史勝境遂開始走向衰亡。從此,灞橋兩岸再沒了歷史上的熱鬧。
「灞橋風雪」的出名是因為這里多柳樹的緣故。從地理上看,長安周圍河流川道多,適宜柳樹的生長,因此自古有「絕勝煙柳滿皇都」的說法。從河邊到陌上,從橋畔到樓台,從皇宮到御苑,從官府到民宅,到處是柳絲依依,柳絮飛飛,形成了眾多的以柳成景的地方,除灞橋柳之外,尚有章台柳、隋宮柳、青門柳、隋堤柳、宮門柳、御溝柳等詩中經常提到的景緻。至於當年灞橋這里有多少柳樹,我無從考察,但有一點可以斷定,柳絮而能形成「風雪」,當不在少數。然而,灞橋之柳的名氣似乎不在自然,而在人文,在於灞橋折柳而演繹成的千古意象——灞橋傷別以及影響千年的傷別文化。

灞橋折柳是灞橋風雪之外的又一個頗有名氣的故實,一個流傳在文人心中的千古往事。《三輔黃圖》在「灞橋」條下說:「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開天遺事》還說:「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斷魂橋。」在長安成為漢唐京都的漫長歲月里,灞橋是眾多外放官員離京餞別的理想之處。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折柳相送,是中國人最古老的一個離別風俗。從《詩經》時起,古人就喜歡將離別同楊柳聯系起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和「留」異字同音,柳絲搖曳,總給人以招手挽留的想像。
最早在灞橋邊上折柳的,應是唐朝人。唐以前,盡管灞橋也有了離別的意緒,如漢末文學家王粲為避戰亂東出長安,曾留下「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的慨嘆,但還未見折柳相送的情景。唐時在灞橋設立了驛站,從此,灞橋上就有了年年柳絲不堪折的傷感和壯懷。人世間,親情愛情友情,幾人能夠大割大舍,大離大棄大解脫?唐人走過了三百年的灞橋,潼關晨夢,渭城朝雨,涼州殘雪,陽關羌笛,懷一腔報國壯志,別了灞橋,到安西去,到輪台去,到更遠的龜茲瀚海去。到西域去建功立業,那是盛唐的時尚與氣象。當年李白首創《憶秦娥》詞牌,開篇寫的就是灞橋送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代另一位詩人李益寫有《途中寄李二》絕句:「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成為灞橋折柳送別的名作。
唐朝以降,灞橋不再車馬轔轔,廢棄了華清池,同時也廢棄了大唐的盛氣。
宋代京都東移,過往灞橋的文士學子大大減少,但這里折柳送別的習俗相沿不輟,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詞里的描繪最為動情:「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還有賀鑄的《連理枝》:「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明人徐復祚《紅梨記·再錯》也說:「則看他迎風襲襲,籠煙裊裊,腸斷灞橋濱。」然而到了清代,文人們離別相送似乎已沒有了折柳的習慣,騎射民族從來就不欣賞這種一段柳枝牽就的兒女情長。因此,灞橋在他們的視野里變得逐漸緲遠。乾隆皇帝四巡東北、六下江南、九進曲阜,卻很少涉足關中,因為那裡是漢唐時代的輝煌,終究尋不出一絲衣錦還鄉的樂趣。慈禧太後倒是臨幸過灞橋,但那是危急之際逃難陝西途中,是過也得過,不過也得過的不得已。清王朝在她手中早已是灞陵原上的西風殘照、古道音塵了。
委頓的灞橋,從此見識過的行人,多是哭哭啼啼,再也難得唐時的壯懷與浩氣。三月柳絮不飛,那是送行人哭得的一片潮濕。
我為灞橋從古人的書袋裡掏典故,實在是一種無奈。因為我知道,那許多人的所吟所唱,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具體的實指,而是一種傷別的文化符號。
沒有辦法,在灞橋追溯灞橋的輝煌,只能打掃古人的書袋。灞橋之於現代人,要展示的幾乎太少了。時代發展到今天,已再無人折柳相送。現代的交通與通訊使人們沒有了阻隔之苦,物慾的時代也讓人的情感變得淡漠而粗礪,親情友情愛情,少了思念,少了痛苦,少了磨折,也少了專注和篤定。因此再不用折柳,甚至不用相送。灞橋由此寂寞。

夕陽已抵近遠山,回望長安,古意蒼然。
漫步橋頭,我愈發難以將眼前的情景同灞橋的歷史彌合起來,但一時又難從歷史沉思中超脫,彷彿時空概念消失,眼前晃動的總是秦始皇、項羽、劉邦,還有李白、王維、孟浩然或者白居易的身影。驀地,我發現灞橋的東岸有幾株垂柳在搖曳著乾枯的枝條,那樹干彎腰駝背,彷彿是臨風觀河的歷史老人。莫非這就是「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的見證?
撫摩斑駁古銹的橋欄,我的眼前忽閃過許多清晰且模糊的畫面。它告訴我,灞橋不僅僅是傷別,還有更多的壯舉與悲歌——
——戰國末期,秦王政掌權,大將王翦東出伐荊,三軍浩盪直指潼關,秦始皇親自送行到灞橋,表現了一代雄主統一中國的偉志。
——公元前227年,高漸離擊築,荊軻賦《易水歌》而別,過灞橋入咸陽刺秦不成被殺。荊軻遂成為戰國游俠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率軍由武關經藍水一路破秦,從灞橋西入咸陽,秦王子嬰在函谷關內雖有數十萬兵力,但還是素車白馬,「銜璧迎降於軹道旁」。
——漢時灞橋上設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一夜,被「貶為庶人」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李廣的隨行人員說:「這是原李將軍。」灞陵尉並未買賬:「今將軍也不得夜行,還說什麼原將軍!」李廣無奈,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後來李廣官復原職,漢武帝拜其為右北平太守,走馬上任時,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與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軍中,即尋機殺之。看來,威名赫赫的飛將軍也難免小肚狹腸。這件事後來讓司馬遷寫在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
——東漢末年,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著名文學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後,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後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灞橋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驪山華清池。唐時楊貴妃「溫泉水滑洗凝脂」,灞橋上,年年龍鳳輦,皇帝與皇妃哪裡會想到人間的傷別?
——公元880年末,黃巢起義軍佔領臨潼,唐王朝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帶領文武官員數十人到灞橋向起義軍「迎降」。隨後,黃巢起義軍浩盪過灞橋進長安。
——1936年末,「西安事變」前,愛國學生為了表達至死不渝的抗戰決心,平躺在灞橋上,擋住張學良從華清池開往西安城的小汽車,要求他當眾表明抗戰心跡,否則寧可被汽車壓死在灞橋上。
……
秦風漢雪,隋雨唐月,灞水浩浩,垂柳依依。
時間可以像河水一樣逝而不歸,但歷史老人卻永遠凜然肅立,任誰寂寞或是顯赫、貧窮或是富貴,都不會施捨給他一個恆久的生命同這灞橋相伴,而是統統推搡進三皇五帝的宗譜,這是任誰也超越不了的歸宿。不見了王翦、劉邦,不見了李廣、楊玉環,荊軻唱著悲歌遠去,張學良也安息在了夏威夷的清風明月之中,但驪山依舊,灞水長流;兵馬俑依次出土,始皇陵樹木已拱;隴海路變成了歐亞大陸橋,法門寺佛舍利驚呆了全世界。一切都按著歷史的固有節奏在發展,日出日落,舊去新來。今天,我初國卿能站在灞橋上抒懷古之幽情,也算是歷史給我的一個機會。在夕陽的山影里,我發現灞橋西端的一條大路上,一排排老柳樹有序地排列在兩邊,枝葉長垂,柳蔭下有許多賣土特產的小攤,攤主謙恭而實在。不遠處,籬牆構成一座座農家小院,稀落的綠色已爬上房門,院外大都是新植的柳樹,柔枝似縷,臨風搖線。聽老農說,現已開始家家栽樹,村村植柳,想三五年之後,灞橋再不會讓遊人失望,重現「灞橋風雪」的奇異景觀看來已為時不遠。
夕陽已隱入遠山之中。暮色里依稀見得古道綿綿,只是不聞驪歌惆悵,不見衣袂飄飄揖別的身影。灞水平沙在夕陽的一絲余輝中更顯得羸弱枯瘦。
離開灞橋,坐在旅行車上,心情復雜。在我身後,灞橋像一位揖別了的經世故友,永遠地標注在歷史的最深處。我彷彿從唐詩宋詞中走了出來,很沉重,也很釋然。
車離灞橋漸遠,車內人都做昏睡狀。我回望車窗外,驪山如睡,灞橋如夢,心情又添了一絲索然——灞橋,委實太寂寞了

Ⅳ 中國古橋最多的城市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Ⅵ 福建萬安橋在哪裡

萬橋,又名龍江公基橋、彩虹橋,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平南縣長橋鎮長橋村。它建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廊橋。[1-2] [7]

萬橋是一座五墩六孔的木製拱廊房屋橋。該橋長98.2米,寬4.7米,船墩式,不等跨,最短拱跨10.6米,最長拱跨15.2米,38跨,156柱,斗式木架,雙坡,兩側木凳。作為中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在中國古代橋梁建設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價值。[5]

2006年5月25日,包括萬安橋在內的閩東北廊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Ⅶ 紹興的船和橋的簡介

紹興的船有特色的叫做烏篷船,這種船隻有旅遊意義,作為交通工具的作用不大。
紹興的橋都是歷史遺留物,因為紹興是水鄉,所以當時建的橋很多不過都是石橋,現代化的城市其實不是很需要,路,道路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紹興的橋。紹興的橋有全國最早的立交橋:八字橋和廣寧橋。所以紹興的橋的特點是:為了讓背纖者能通過橋下,做成了能從橋下走過的廣寧橋式的立交橋;為了讓南北和東西都能從一座橋上通過,做成了能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上橋的八字橋式的立交橋。這是紹興人的驕傲,是紹興橋的最典型的特點。其餘的橋還有廿眼橋,既可走過湖面,又能讓船從橋下穿行,這也是有紹興特點的橋。拱形橋不是紹興獨有的。
紹興的船與嘉興方向的船不一樣。紹興的船主要是小劃船,是坐在船上用兩手劃的,孟關良就是紹興人,孟關良劃船就是紹興人的劃法。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而嘉興方向的船多是小搖船,船不大,卻是站在船上搖船。而紹興的搖船不是小搖船,而是搖大船。

Ⅷ 誰知道灞橋6000年來的歷史人物和文化風光——-——-四萬 十萬一千萬火急

歷史人物:
灞河為長安八水之一,發源於秦嶺藍田縣的藍谷之中,匯納於古代長安風景勝地——輞川西漳澗而北流,穿過灞陵原谷地,橫貫長安東郊,西北流滻水匯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為了顯示稱霸西戎的武功,連河名也帶上了霸權色彩。然而後世的地理學家似乎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不經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成了灞水。從此,長安東部就形成了一種「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頭」、「灞橋折柳」、「灞柳風雪」、「灞橋傷別」等等,都與灞水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作家陳忠實寫過的「白鹿原」,古來是稱作「灞上」的,還叫「灞陵原」,以漢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記》上說:「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呂後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劉恆在漢惠帝絕嗣的情況下迎立為漢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節儉,體恤民苦,致使社會穩定、國泰民安,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較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稱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無字碑。

宋代京都東移,過往灞橋的文士學子大大減少,但這里折柳送別的習俗相沿不輟,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詞里的描繪最為動情:「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還有賀鑄的《連理枝》:「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明人徐復祚《紅梨記·再錯》也說:「則看他迎風襲襲,籠煙裊裊,腸斷灞橋濱。」然而到了清代,文人們離別相送似乎已沒有了折柳的習慣,騎射民族從來就不欣賞這種一段柳枝牽就的兒女情長。因此,灞橋在他們的視野里變得逐漸緲遠。乾隆皇帝四巡東北、六下江南、九進曲阜,卻很少涉足關中,因為那裡是漢唐時代的輝煌,終究尋不出一絲衣錦還鄉的樂趣。慈禧太後倒是臨幸過灞橋,但那是危急之際逃難陝西途中,是過也得過,不過也得過的不得已。清王朝在她手中早已是灞陵原上的西風殘照、古道音塵了。

撫摩斑駁古銹的橋欄,我的眼前忽閃過許多清晰且模糊的畫面。它告訴我,灞橋不僅僅是傷別,還有更多的壯舉與悲歌—— ——戰國末期,秦王政掌權,大將王翦東出伐荊,三軍浩盪直指潼關,秦始皇親自送行到灞橋,表現了一代雄主統一中國的偉志。 ——公元前227年,高漸離擊築,荊軻賦《易水歌》而別,過灞橋入咸陽刺秦不成被殺。荊軻遂成為戰國游俠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率軍由武關經藍水一路破秦,從灞橋西入咸陽,秦王子嬰在函谷關內雖有數十萬兵力,但還是素車白馬,「銜璧迎降於軹道旁」。 ——漢時灞橋上設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一夜,被「貶為庶人」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李廣的隨行人員說:「這是原李將軍。」灞陵尉並未買賬:「今將軍也不得夜行,還說什麼原將軍!」李廣無奈,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後來李廣官復原職,漢武帝拜其為右北平太守,走馬上任時,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與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軍中,即尋機殺之。看來,威名赫赫的飛將軍也難免小肚狹腸。這件事後來讓司馬遷寫在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 ——東漢末年,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著名文學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後,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後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灞橋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驪山華清池。唐時楊貴妃「溫泉水滑洗凝脂」,灞橋上,年年龍鳳輦,皇帝與皇妃哪裡會想到人間的傷別? ——公元880年末,黃巢起義軍佔領臨潼,唐王朝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帶領文武官員數十人到灞橋向起義軍「迎降」。隨後,黃巢起義軍浩盪過灞橋進長安。 ——1936年末,「西安事變」前,愛國學生為了表達至死不渝的抗戰決心,平躺在灞橋上,擋住張學良從華清池開往西安城的小汽車,要求他當眾表明抗戰心跡,否則寧可被汽車壓死在灞橋上。 ……

文化風光:
灞河為長安八水之一,發源於秦嶺藍田縣的藍谷之中,匯納於古代長安風景勝地——輞川西漳澗而北流,穿過灞陵原谷地,橫貫長安東郊,西北流滻水匯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為了顯示稱霸西戎的武功,連河名也帶上了霸權色彩。然而後世的地理學家似乎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不經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成了灞水。從此,長安東部就形成了一種「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頭」、「灞橋折柳」、「灞柳風雪」、「灞橋傷別」等等,都與灞水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作家陳忠實寫過的「白鹿原」,古來是稱作「灞上」的,還叫「灞陵原」,以漢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記》上說:「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呂後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劉恆在漢惠帝絕嗣的情況下迎立為漢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節儉,體恤民苦,致使社會穩定、國泰民安,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較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稱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無字碑。
「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當屬灞橋。野渡無人舟自橫——在中國,水是一種景觀,甚至是一種哲學,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橋。由舟楫而進化為橋,標志著科學水平及生產力的提高。 灞水上何時有橋,史無確切記載,只知到了西漢時這里才建起了木橋,地點在今橋西北十餘里處。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遂將橋名改為長存橋。名曰長存,以後卻在宋、明、清期間先後幾次廢毀。不過南北朝時期的《三輔黃圖》和《水經注》都說到了「灞橋」,可知已經恢復舊名了。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又在今橋稍北處建了一座石橋,形成南北兩橋。 中國人造橋的本事是很大的。華夏的橋鄉應在南方而非北方,當以河網如織的水鄉紹興為最。今日紹興市共有橋梁一萬零八百一十九座,是舉世獨一無二的「萬橋市」。以多橋著稱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建橋不過0.66座,而紹興市境內每平方公里竟有橋31座。其中古橋有廊橋、亭橋、塘橋、閘橋……等等,功能與造型各異,有的橋梁還可以搭戲台,船家在舟中、耕家在岸上,都可一覽興亡故事與人間種種恩愛情仇。難怪曾孕育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千古絕唱的江南水鄉人,不屑一顧美國電影《廊橋遺夢》里那條歪歪斜斜的爛木橋,朽木之側如何能擦出愛情的火花?然而中國最知名的橋卻都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比如趙州橋,那是世界橋梁史的一座「宗祠」,它的雙拱造型,至今仍為各國的橋梁工程師所沿用。當年灞橋的設計水平應不在它之下,1994年考古發掘證實古灞橋始建於隋初,廢棄於元,為中國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宏偉、橋面跨度最長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考古學家還在橋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時期的填充物,此事曾列入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宋以後,灞陵舊道和秦漢故橋都荒廢了,南橋因灞水東徙,被擱置在平陸上。元朝時,山東堂邑人劉斌重建石橋,位置大約就是現在灞橋這個地方。據《關中勝跡圖志》說,此橋15孔,闊24尺。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同治十三年(1874),又用巨石改建,長150丈,闊三丈。可惜的是這座橋在1957年被拆除,就像當年北京、西安拆除古城牆一樣。人類就是這樣在一個怪圈中生活,不斷地為自己豎立文化豐碑,又不斷地毀滅這些文化豐碑,然後再回過頭來撥亂反正,最後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去憑吊永遠也難以復原的廢墟。遺憾的是古灞橋連廢墟也不復存在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灞橋只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鋼筋混凝土橋。

若是你有更多的興趣了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http://ke..com/view/107799.htm

Ⅸ 中國橋梁密度最大的城市是哪個

中國最權威的橋梁組織———茅以升科教基金橋梁委員會認定重慶為「中國橋都」。
重慶是山水之城,也被稱為「萬橋之都」,兩江相隔的重慶,橋梁數量之多,橋型之齊全,堪稱罕見。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轄區范圍內,橋梁已超1.3萬座,數量和密度遠遠超過了國內其他城市,橋都之稱實屬實至名歸。
據統計,重慶主城共九個區,從一個區到另一個區,80%的人至少要過一座跨江大橋,60%每天要經過2座以上的橋,特別是現在橋多了,重慶的橋平均每5公里就有2座大型跨江大橋。

Ⅹ 中國最東邊的橋是哪一座,這座橋連接的是什麼地方

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無數生命。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地區曾因地理位置險惡而經濟落後,如今也在基建的力量下耳目一新,不得不說,中國“基建狂魔”的頭銜實至名歸。


相比之下,枸杞島顯得默默無聞一些,但這並沒有掩蓋它的美麗,島嶼恬靜自然,沒有商業氣息的渲染,徒留原汁原味的海島風情,這里尤其適合發呆,對於愛拍照的朋友來說,更是一座渾然天成的拍照聖地。不得不說,一座橋梁將人民牽引,也讓世人發現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美麗,不知道在你心目中,有哪些橋梁讓你記憶猶新?歡迎留言評論。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萬橋之都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6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4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1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1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0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398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