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哪幾個石窟都在哪裡
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千佛洞的總稱,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因莫高窟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崗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山崖間。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650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品。佛塔40餘座,造像10萬多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開鑿的魏窟在龍門山,最著名的是石陽洞和賓陽洞。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出錢二萬貫。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 甘肅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該山形似麥堆而得名。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後又經歷代開鑿修建,共有洞窟194個。現存歷代泥塑、石雕像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米。其中最有價值的洞窟有牛兒堂、萬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麥積山石質不宜於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歷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達15米,小塑像高僅20多公分。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貳』 求十渡旅遊攻略
地理位置及景區介紹
十渡風景區位於北京西南部,距市區70餘公里,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岩溶峰林、峰叢、河谷地貌為特色的世界地質公園,素有「自然空調、天然氧倉」之稱。 十渡風景區是大清河支流拒馬河切割太行山脈北端而形成的一條河谷。由於在歷史上這條河谷中一共有十個渡過拒馬河的擺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 十渡並非只有十個渡口,實際上十渡風景區共有18個渡,山山石奇峰險,渡渡水清景美,每個渡都有不同的風景,不僅保留著較好的原始次生林,而且各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十渡的遊玩主要集中在六渡(孤山寨),九渡(拒馬樂園),十五渡(東湖港),十七渡(有山家園、野戰大東溝、真人CS),十八渡(拒馬河第一漂)。相比較來說,17渡比較方便,離東湖港和漂流都很近。 景區內有十二大極為罕見的地質奇觀,一奇是驚險的孤山寨「一線天」,二奇是神奇的仙峰谷「飛來石」,三奇是仙峰谷、孤山寨、萬景仙溝「同圓藻」,四奇是仙峰谷、孤山寨「石中石」,五奇是神秘的「龍山佛字」,六奇奧妙的「天然石佛」,七奇「蝙蝠山」,八奇另人稱絕的「太陽升」,九奇「變臉石」,十奇「水往高處流」,十一奇王老鋪「三清洞」,十二奇二渡「 仙棲洞」。
景區類型:自然保護區
最佳季節:夏季最佳,春秋亦可。 夏季來十渡是避暑聖地,基本沒有炎熱期,降水量大,有漂流、乘竹筏等多項水上遊玩項目,且山林樹木茂盛,氣溫適宜。 十渡的春秋較短,溫度適宜,春季有踏青節,秋季有山水節,此時來十渡遊玩,住在農家庭院里,亦可享天然樂趣。但晝夜溫差大應當備好衣物。 冬季戶外氣溫低,天氣乾燥,不適宜來此遊玩。
門票:仙棲洞:45.00元 龍仙宮:40.00元 仙峰谷:22.00元 百里峽:90.00元 民族園:30.00元 白草畔:60.00元 風情苑:50.00元 西湖港:32.00元 狼牙山:42.00元 雲居寺:40.00元 魚谷洞:50.00元 龍門天關:40.00元 萬景仙溝:30.00元 碧波園度假村:50.00元 十一渡、十五渡漂流:80.00元 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免費 天祿山:免門票,按遊玩項目收費 十渡拒馬樂園五項聯票:100.00元(含索道、滑翔飛翼、石佛館、軼神宮小劇場、竹排或鴨子船) 漂流聯票:100.00元(含索道、石佛館、漂流) 飛人聯票:120.00元(含索道、峽谷飛人、快艇、石佛館、竹排或腳踏船) 一票通:150.00元(含索道、滑翔飛翼、竹排、電子牛、攀岩、快艇、電瓶船、表演) 東湖港:50.00元 東湖港聯票:60.00元(含門票、江南竹筏) 東湖港聯票:90.00元(含門票、單程纜車、江南竹筏) 東湖港聯票:120.00元(含門票、電瓶船、江南竹筏、腳踏船、單程纜車) 東湖港聯票:160.00元(含門票、江南竹筏、卡丁車、彈跳飛人、水上自行車、水上滾筒、電瓶船、腳踏船) 孤山寨:40.00元 孤山寨聯票:60.00元(含門票、鐵索橋) 孤山寨聯票:90.00元(含門票、鐵索橋、竹筏、快艇) 孤山寨聯票:110.00元(含門票、鐵索橋、竹筏、快艇、哈哈樂園) 孤山寨聯票:150.00元(含門票、鐵索橋、竹筏、快艇、哈哈樂園、飛人、電子牛、碰碰車)
開放時間:全天
線路到達與離開
十渡位於北京西南部,交通不太便利,一般選擇火車或公交為出行方式,自駕亦可。 在北京市區前往天橋長途汽車站,乘坐836路直達,約3小時。 在北京西站乘火車到十渡,硬座有16元、6.5元不等,約3小時。 許多人出遊十渡會提前聯系農家樂,負責前往具體地點接送,景區內多靠步行或包車。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
『叄』 紅軍四渡赤水都在哪些地方
四渡赤水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1、1935年1月29日凌晨,紅軍大部隊分左中右三路,從元厚鎮、土城鎮向西渡過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內,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
3、1935年3月16日從茅台鎮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
4、1935年3月20日~22日,毛澤東命令中央紅軍秘密、迅速地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第四次渡過赤水河。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餘人。
四渡赤水戰役勝利原因:
四渡赤水戰役,紅軍首先能夠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調整行動方向。遵義會議前,敵我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為保存有生力量,毛澤東主席等人決定放棄去湘鄂川黔邊境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避免了中央紅軍遭致覆滅的危險。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又鑒於紅軍處於遭受敵人四面圍堵的不利態勢和黔北地區迴旋地域有限等情況,毅然放棄建立川黔根據地的打算,決定率領中央紅軍跳出敵人重圍而北渡長江,以開創川西或川北根據地。
但是,紅軍一渡赤水後,由於敵情急劇變化和張國燾不執行黨中央的命令,北渡長江已不可能,又果斷率師向扎西集結,在川黔滇邊境尋求新的機動,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後巧渡金沙江,終於實現了北渡長江的計劃。
其次,紅軍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爭取和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四渡赤水戰役,從總體看是敵強我弱,紅軍在各路強大敵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常常處於被動地位。
但是,由於毛澤東等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巧妙地隱蔽戰略意圖,有計劃地調動敵人,造成了紅軍許多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從而使整個形勢向著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方向變化,終於打破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的戰略計劃。
最後,紅軍在運動戰中,正確地處理「打」與「走」的關系。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消極避戰,實行逃跑主義,只走不打,始終擺脫不掉敵人的圍堵。
『肆』 北京十渡有什麼好玩的十渡好玩嗎
北京十渡風景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西南,是中國北方唯一一處大規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十渡風景區是中國國家AAA景區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好玩的景點有:
拒馬河漂流。冬玩滑雪,夏玩漂流。漂流是十渡旅遊的靈魂,美麗之源拒馬河水沿河道蜿蜒而下,自十八渡至三渡之間有幾處河道狹窄河水湍急的地方被人們加以利用修築了多處漂流點。
『伍』 中國最出名的石海在哪裡
興文石海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境內,總面積121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可供游覽核心景區面積14平方公里,屬大型喀斯特風景名勝區。景區薈萃了地球所有喀斯特地質景觀,「世界第一大漏斗」,「中國天然游覽長度最大的溶洞——天泉洞」,「大型地表石海」三絕共生構成了世界級喀斯特景觀資源,景區所處的興文縣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並且又是古僰人於明朝萬曆年間遭到朝廷滅絕性圍剿時最後消亡之地。僰族、苗族文化極為豐富。景區於2002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並2003年11月30日通過國家地質公園評審。 為了充分發揮景區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打造旅遊精品,在景區整體規劃的一期開發建設中,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一年時間內,景區共投資6800萬元進行景區開發建設。主要用於: 服務設施建設包括:餐飲一條街、旅遊商品一條街、星級廁所、環保廁所、遊人中心、苗族文化廣場、大小車專用停車場; 景區交通建設包括:修建景區公路,完善游山小道,組建景區環保交通車隊和景區環保電瓶車隊,建設大漏斗觀光電梯,洞內電纜車,長廊水洞遊船項目; 洞內燈光建設包括:全程磁控系統,全程背景燈光和路燈系統,石林仙姿和結緣勝景前聲光霧配景系統; 夜間石海燈光系統建設包括:大漏斗夜景、日夜夫妻峰、外景主幹道夜景,苗寨、僰寨文化中心建設。 七女峰 豹子潭、猴子潭、龍吟潭的修復工程; 新景點的開發包括:外景之精華毛狗山、猴子山環線,怪石迷宮、諧趣園游道; 興文石海整體品牌推廣方案的實施以及現代景區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 游覽方面,景區全面建設完工後,景點游覽將分為三大板塊,游覽時間為一天至三天。 一絕:中國天然瀏覽長度最長的溶洞——天泉洞 天泉洞是興文石海洞穴群中著名的一個溶洞,形成地質年代距今約三百萬年。其空間規模和系統游覽長度均居世界洞穴之首。目前已探測長度為10.5公里,上下共分四層。洞廳多呈長廊狀和大廳狀。 現已開放的主洞長約3公里,面積逾八萬平方米,共公七個大廳。廳廳千奇百怪,洞洞萬象民姿;洞廊高大寬敞,氣勢恢宏;水洞流水潺潺,舟舸搖盪;洞湖碧水映天,漪紋漣漣;天泉飛流直下,銀珠飛濺;棧道順岩橫掛,絕壁凌空。石花、石筍、石柱、石幔、石鍾乳、石瀑布、石梯田等洞內沉積物鍾類繁多,若瑤池勝景,如海市蜃樓,使人目不暇接,疑入夢景。 作為探險尋幽的一、二層洞穴,長約4.5公里,面積達6.8萬平方米,洞層高差138米,洞內河道密布,曲巷深幽,磐石陡立,石花遍綴。被世界地學家和探險家譽為:最具科考、探險價值的絕佳洞穴。洞內外保存完好的岩畫、七星灶、濾硝池、石城堡等遺跡,神奇獨特,撲朔迷離,記錄著一段段僰苗歷史。 悠久的歷史積淀了古樸濃郁的地方文化,厚重的喀斯特內涵和底蘊使這一神奇的洞府大放異彩。 二絕:地表石海,岩溶奇觀 地表石海東西延綿二十餘里,南北約八里。南面皚皚石峰、景象萬千、山峰兀立、宛若座座城堡;東面嶙剛怪石、重疊起伏、姿態萬千;眺望西北,石牙高峻、時疏時密、森然成林。 「夫妻峰」一高一矮,似夫妻攜手、心心相印、侃侃而談;「七女峰」遠眺七峰況秀、直插雲天,行至眼前七女亭亭玉立、宛如輕舒彩袖的仙女;「白龍馬」渾身乳白、馬頸銀鬢;「美人石」體態苗條、嫻雅俊秀,極為傳神;「石牙奇觀」千姿百態景緻旖旎;「天涯望歸人」美麗的妻子深情的呼喚遠方的情人;「金龜戲狗熊」大者如熊憨態可掬、小者如龜曲意挑逗; 毛狗異峰競秀,怪石爭奇形怪狀,藤纏蔓繞。五台四穀神韻盡致,鬼斧神工,遙相應綴。石徑依岩傍石,穿谷走縫,過廊繞蜿蜒其間。山腳平湖清景,蒼山倒映,綠波漪漪,水霧彌朦。山水諧保,景趣融匯,遊人至此,俱與石對話,與水通心,在大自然的和諧野趣中釋放自我,感悟人生真諦。 神奇的僰寨文化中心將你帶入一個悍驍勇、披荊斬棘的古老民族。 到苗寨文化中心一游,穿一回艷麗的苗家服飾,喝過十二道攔路酒,和苗人一起配以蘆笙、牛角號吹奏,一起載歌載舞,或過一過豐富多彩的苗家節目,讓人留戀往返。 三絕:天下第一大漏斗——世界奇絕 大漏斗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是號稱世界最大的美國「阿里西波」規模的兩倍。大漏斗氣勢雄偉、深盆暗底、翠竹綠樹、怪石林立、坐盆觀天、圓天遙遙。 興文縣美食主要有:苦筍烏雞、板栗烏雞、月母烏雞、烏雞豆花、清燉黃羊、豬兒粑、鴨兒粑、苦蕎粑。 住宿條件興文縣城上檔次的有洞鄉大酒店、銀峰賓館、興文大酒店、溫水溪山莊、交通賓館,景區可住苗寨、帳篷露營,2004年夏季景區將有二星級賓館可供住宿。 興文石海景區距離興文縣城20公里,車程20分鍾;距離宜賓、瀘州130公里,約2小時車程;距離成都、重慶兩地約5小時車程。 景區苗寨文化中心每晚舉辦苗族風情表演篝火晚會,苗族每年民族活動有「踩山節」、「趕苗場」、「蘆笙會」、跳花節、高樁戲;景區每年9月份舉辦「國際喀斯特文化旅遊節」;春節舉辦「川南苗族風情節」。 興文縣土特產主要有:仙峰方筍、兩龍苦筍、晏陽玉蘭片、九絲貢米、石林嘗酒、仙峰厥菜、石林曬蠟、石林西瓜。原帖來自於網易社區: 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bamin&articleId=bamin_10c753783e54103
『陸』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在哪裡叫什麼
趙州橋。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
『柒』 石渡河鎮在哪個城市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有個霧渡河鎮,
北京市懷柔區有個九渡河鎮,
暫未發現石渡河鎮。
『捌』 旅遊的景點「石渡」在什麼地方
好像是叫「十渡」吧 在北京郊區,,,房山區西南,是中國北方唯一一處大規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十渡風景區是中國國家AAA景區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十渡風景區是大清河支流拒馬河切割太行山脈北端而形成的一條河谷,全程約20公里。由於在歷史上這條河谷中一共有十個渡過拒馬河的擺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現在公路已經修入河谷,這十處渡口早已改建為漫水橋沒有真正的渡口了,但是十渡的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
『玖』 紅軍四渡赤水都是在什麼位置度的,每次在赤水河什麼位置渡的
紅軍一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土城
紅軍二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太平渡
紅軍三渡赤水的渡口之一:茅台
紅軍四渡赤水主要渡口之一:二郎灘
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紅軍分3路從猿猴(今元厚)場、土城南北地區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茼、叔永地區前進。
二渡赤水:2月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灘渡過赤水河,向桐梓地區急進;同時以紅5軍團的1個團向溫水方向開進,以吸引追擊之川軍。
三渡赤水:3月16日至17日,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藺、敘永方向前進。19日,紅軍攻佔鎮龍山,接著進至大村、鐵廠、兩河口地區。
四渡赤水:於3月21日晚分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河,從敵重兵集團右翼分路向南急進。26日進至遵義、仁懷大道北側干溪、馬鬃嶺地醫。
四渡赤水之戰,毛澤東等根據情況的變化,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刨造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9)中國石渡在哪裡擴展閱讀:
1960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訪問中國時,盛贊毛澤東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澤東卻說:「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
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征中,在貴州、四川、雲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它也是遵義會議毛澤東進入決策核心後,指揮的第一個戰役行動。
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驚心動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軍事行動,是紅軍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扭轉了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為實現北進的戰略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一勝利,雄辯地證明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符合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實際。戰役期間,毛澤東從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到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再到黨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名義上,進一步確立了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得到豐富和發展
與在井岡山時期和中央蘇區時期依託根據地指揮作戰不同,四渡赤水作戰,是在失去根據地無後方依託,又經常面對數倍甚至十多倍的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的嚴峻形勢下進行的。
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戰略戰術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突出的特點是發揮紅軍徒步快速機動的能力,「走」「打」結合:以「走」調動敵人,為「打」創造戰機;以「打」挫敗敵人,為「走」創造條件。
在「走」「打」的同時,又輔之以「變」和「詐」,即敵變我變,兵不厭詐。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化被動為主動,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和作戰地區,在數十萬敵人之間飄忽往來,主動創造和尋找戰機,有效殲滅敵人,從而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四渡赤水,是中國工農紅軍戰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典型戰例,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真實寫照,也因此被毛澤東本人認為是他軍事生涯的「得意之筆」。
『拾』 中國石拱橋江東橋的特點
中國石拱橋江東橋特點如下:
江東橋是世界最大最重構件的石樑橋,古稱「三省通衢」,「八閩重鎮",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曾是閩粵、閩湘公路必經之路。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
江東橋主要基礎、橋墩、梁、橋面組成,老橋墩原有15座,橋西端4座舊式船形橋墩和大石樑,其餘11座利用舊基礎,建新石台墩,橋東端第一墩堵塞不起排水作用,改為石台,原中間1孔跨徑偏大,利用老台基砌建石牆,變1孔為2孔,堵1孔,增1孔,原橋孔數不變,橋面鋼筋混凝土T形連續梁。
截至1993年10月,江東橋長284.46米,寬6.1米,全橋為16孔,跨徑11.7至23.4米不等,兩邊人行道各0.5米,石樑每條長22至23米、寬1.15至1.5米、厚1.3至1.6米,平均重約200噸,其中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200餘噸;設計載重汽車13噸,拖車60噸。
來歷
南宋以前,該橋未建之前,這里原為南北過往行人必經之渡口。此處兩岸峻山對峙,江寬流急,波濤洶涌,小舟渡江,進寸退尺,搖晃欲傾。南宋嘉定七年,郡守庄夏始鳩工於此,壘石為橋墩,但因水深流急,拋石皆被沖走,難於奏效。
一天,工匠看見老虎負子渡江,游過一段急流即棲息片刻,再游再息,終達對岸。於是工匠沿虎渡水線,進行勘探,發現這一線路不僅水較淺,且水下有石如阜,便尋此線選址築墩,終於成功,因此人們把此橋稱為「虎渡橋」,自此江東險阻成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