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家講壇 觀後感
1.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干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2.【《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裡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於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著筆記.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3.【百家講壇之鮑鵬山新說水滸之魯智深】 讀後感
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
要說起水滸英雄,魯智深可是一個特別的。說他是和尚,那也不盡然。他可是個「酒肉穿腸過」,不看經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類」。且看他:
頭裹芝麻羅萬字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干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
好一條英勇剛武的大漢子!
從渭州經略府的提轄官到梁山泊的頭領,這便是魯智深的性格鬥爭生命史。魯智深被逼上樑山,不僅僅是現實對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結果。他雖然是個粗魯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藝卻也是名副其實。
這不,為幫金氏,他三拳打死鎮關西;遇見周通強搶民女,又將其痛揍一頓。瓦罐寺中驅惡人;野豬林中救林沖。魯智深雖然性情魯莽,但卻有著一腔熱血。他原本可以「逍遙自在」地當他的提轄,然而卻無法忍受漠然的社會。魯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會,他對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會壓迫採取了進攻的態度。魯智深的正義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個粗人,但他這個粗人卻是善良的。不畏強暴,見義勇為,一副俠義肝膽,此乃英雄也。
魯莽行事的魯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愛殺人放火」。他可是「酒肉穿腸過」,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問他自己了。他大鬧五台山,大力倒涼亭。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自從落發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臂負千斤舉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
五台山上,魯智深雖然到處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卻也顯得乖巧,不敢放肆。魯智深也有他可愛的一面。
魯智深的性格中雖然有魯莽的一面,但他卻也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在菜園中他智斗眾無賴,也算是有勇有謀。他在眾無賴面前,力拔垂楊柳,也顯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氣。武藝超群,果不其然。
魯智深為人豁達、坦率,這也正是他的可愛所在。他說話一口關西腔,又顯出他的爽快來。不能否認,魯智深確實是個英雄。作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氣概。作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義氣。要不然又怎麼會大鬧野豬林救林沖,又怎麼會為救史進華州入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兩肋插刀。哪怕是來到梁山後,對昔日的好友兄弟依舊是日思夜念,並決定也接他們來梁山。如此義氣,如此俠肝義膽,又怎能不讓人為之欽佩呢?
魯智深的一身可以說是富有戲劇性的。從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發,到善終坐化在大剎。也可以說是從「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雖然被逼上樑山,也干過些殺人越貨的勾當,但骨子裡,他卻也不是個壞人,仍透著點佛家的大慈大悲。智真長老說他魯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確實如此吧。或許魯智深已經看破了這紅塵世事,他拒絕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清凈的去處,得個囫圇屍首,也就此心滿意足了。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就這樣圓寂了。魯智深英雄一生,驚心動魄。但在臨死之時,卻是如此平靜和自然。臨死之人,如此坦盪也不失英雄氣概。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這個「酒肉穿腸過」,不看經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圓滿,修成了正果。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只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魯智深命中與佛有緣,這也使的他的性格善良。他豪爽,不畏強暴,殺富濟貧,仗義勇為。真可謂是俠肝義膽,可歌可泣。
魯智深是個英雄。英雄都是令人所敬佩的。魯智深是一個讓人覺得可愛的英雄。
真是:
好個大膽花和尚,仗義勇為是好漢。
殺富濟貧都強暴,性格豪爽俠義膽。
一拳打倒鎮關西,二番大鬧五台山。
留下多少英雄事,一塊好鋼折不斷。
喜歡魯智深,不僅因為他是個英雄,不僅因為他的正直,坦率,義氣,俠肝義膽。讓人感覺最深刻或許還是他的圓寂。他雖然一生的經歷都是如此的驚心動魄,充滿著殘酷的斗爭,使他一腔正義的熱血一直都在他的心頭燃燒,沸騰。他厭惡他所存在的社會,他不能忍受這樣的社會。於是他反抗,採取了進攻的態度。他上樑山,落草為寇,劫富濟貧,疾惡如仇。真是英雄所為。他盪氣回腸的一生卻有著一個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的結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塵埃在紛亂、悲哀、被壓迫的社會飄盪。這樣的他應該是真正「逍遙自在」的吧。好個「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現在我們應該可以真真正正地喚他一聲長老了吧。
俠肝義膽是英雄,勇於斗爭是英雄。上天創造了魯達,而社會造就了英雄的魯智深。
4. 秦朝末年,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各路人馬紛紛揭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而韓信,這位一代英才,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韓信】,一個在亂世出生的奇才,不平凡的時代背景鑄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是一個落破的貴族,整天帶著一把劍到處蹭飯吃,在他的家鄉是一個人人厭惡的遊民,但是,他的經歷賦予了他不同於一般人的雄才壯略,磨煉了他的意志,堅定了他的信念,在他與漂母(幫助人家洗衣服的婦女)的對話中我聽出了他的雄心壯志:他不甘於在這里做一個遊民,他定有前程,但沒人看得起他,正可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面對那無賴的挑釁,韓信忍受著「胯下之辱」,他完全可以一劍將他刺死,但他也只是在「孰視之」之後,從那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忍」字頭上一把刀,這不是懦弱,這是睿智!他明白這一決定的重要性,如果沖動,他的理想將無法實現。
於是他背井離鄉,仗劍從軍,卻無用武之地,直到遇到了蕭何。
蕭何是伯樂,慧眼識英才。再加上拜將之後,韓信與劉邦的那段話,韓信用自己獨到的眼光替劉邦分析了天下情勢,今與劉邦爭霸的為項羽,他雖英勇善戰,卻只有匹夫之勇,他雖心地仁慈,卻乃婦人之仁,搶民財,失民心,不成大器,讓劉邦心服口服,大有相見恨晚意。
此後,韓信為劉邦攻打天下,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齊王,本可自立為王,卻甘願為劉邦賣命,終因功高蓋主,成為漢高祖的心腹大患,也是由於與陳浠密謀造反,最終喪於呂後之手。
他的死並不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吧,他的優柔寡斷,他的報恩之心,他的圖謀不軌,終使他成為階下囚,刀下之魂。
他是一位英雄,因為他的幫助,劉邦才得以結束了楚漢爭霸的局面;他替劉邦完成了大業;他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卻也落得如此下場。
他是一位軍事奇才,他的軍事才能是其他人所不及的。他能在沙場上指揮千軍萬馬,他能沖鋒陷陣,打過無數勝仗;但他對於政治問題卻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如果韓信當時割地為王,如今的歷史就要改寫。
他能忍辱負重,所以他能成功;但他的野心和傲氣也使他走向滅亡。
無論怎樣,他是一位在亂世出生的英雄,在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大江東去之時,淘盡浪沙,流過無數風流人物的影子,捲起了千堆雪,萬朵花。韓信的面容,永遠地映在了後人的心裡,留在了時間的長河裡。
5.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6.
這兩天,看到於丹教授的講課,很精彩!她是一個很有文採的一個學者,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民在物質生活逐步提高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強烈,政府也在逐步引導,把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在這個物質至上,道德淪喪的時代作為一個軟力量在宣講,不但在國內宣講也越來越讓「孔子文化」對國際上在宣講。在聽的同時,自己也感受到對聖經知識的缺乏,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
聽了於丹教授講解的【《論語心得》】,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這部在中國傳承了近2500多年的《論語》,詮釋了人類的道德品質,凈化了人類的靈魂。而於丹教授把先賢那些精闢的理論轉化成了大眾易於接受的平民化的內容,影響到了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同時也深深的影響到了我。更令我感觸的是於丹教授講課時的氣概,真是一種大家風范,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氣勢,對我來說真是來自於心靈的震撼與洗禮!
其中於丹教授講解的過程中有一句話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就是泰戈爾說過的: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可能失去星星。這是於丹教授在講解《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時引用的一句話。孔子曰:人生百年,熟能無憾?於丹教授是這樣給我們詮釋這句話的含義的: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
也正如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學會寬容的看待學生,看待工作,其實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教育就會變成一件其樂無窮的事,也會讓我們樂在其中的。
總之,於丹教授講解的《論語心得》精髓不是我們能立刻領悟的,但心靈的震撼和凈化卻是實實在在的.
7.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8.【《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大約成書於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經》來歷無從精確考證,但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而且經後世學者不斷增補,歷久彌新。《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獲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才會有所成。
9.【《三字經》】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才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10.一口氣看完蒙曼的百家講壇之【武則天】,已是凌晨兩點了。合上書扉,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什麼,能夠讓一介女流之輩能夠突破中國古代傳統道德觀念,在權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登上盛唐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是什麼,能夠讓她在充滿坎坷變數的政治道路上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呼風喚雨,成為母儀天下繼而又母權天下的龍上之鳳;是什麼,能夠讓一個女人在愛情和親情面前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丈夫和兒女的利益,來達到她渴望已久的權利慾望;又是什麼,能夠讓她在耄耋之年突然放棄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周王朝,重新又讓李唐後人來替代武家王朝?縱貫她叱詫風雲、波詭雲譎的一生,是那麼得富有戲劇性,又是那麼得驚心動魄,令人回味良久。歷史從來都是一張張的智力拚圖,後人只有永無休止地考證、拼湊、續接,才有可能一點點地接近她的真實面目;然而歷史又是血肉鮮明的,一切歷史的傳承,無不在文字的滲透和紀錄中容顏嫵媚。喜歡蒙曼的講解,是因為她在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歷史脈絡中可以輕松自如地為讀者和觀眾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時間坐標,作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她確實可以成功地讓歷史縮影為一段膾炙人口的佳作。我也曾有幸,在龍門石窟觀摩過貌似武則天的盧舍那大佛,有幸在乾陵無字碑前佇立思索;只是我有心無力,我的學識和閱歷還無法去打開那扇雄奇與蒼涼的歷史大門。所幸我們這個時代有人殫精竭慮、化繁為簡,讓我們在時隔一千多年之後,能夠輕松而愉快地了解武則天的平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位教授用這種態度讀史研史傳史,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快事!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站在歷史的高點上,古老而神奇的中華文明會讓我們感到驚詫,感到博大,感到自豪。我們會問:在浩瀚如海的歷史長河中,武則天又是我們取幾瓢之飲呢?所有的歷史玄疑只有在時間的面前才會變得清澈,變得透明,而我們永遠看不清的,則是時間那最最神秘的面容!
11.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而這「二十四史」無疑是正史的代表之一。<<史記>>位於「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它的作者司馬遷更是用一介文人的耿介良心撰寫出一部真實但卻殘酷的歷史。翻開史記,鮮活生動的各色人物或是成為殘酷歷史現實的犧牲品,或是殘酷歷史現實的製造者。他們個性迥異,正邪不同,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同一個殘酷的歷史時期。
司馬遷所處的武帝時期,就是<<史記>>眾多歷史時期中的一個。而這個時期與之前的各個歷史時期一樣,都是殘酷的。這種殘酷,不僅表現在漢匈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中,也表現在朝臣間的各種算計與權術中。作為一位個性張揚的帝王,作為形形色色為帝王服務的臣子,權術與設計是他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否則就無法立足於廟堂之上。因此,帝王將相之間的權術與設計無可厚非.然而,帝王與他的後宮嬪妃之間,在常人看來是本不該再有什麼算計與手段的。但現實卻恰恰相反.有時宮廷中帝王對各嬪妃所使用的手腕與心計比之沙場征戰更為殘酷。因為在後宮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里,婚姻已經無所謂多情或痴情.翻看武帝對他的嬪妃們的態度,無一不是寵愛有加,疼愛非常.可是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以漢武帝這等視江山設計如同生命的帝王,他在面對美人與江山的抉擇時,他只會選擇江山!因為江山是千秋萬代的基業,而美人與美人的情感是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
12.
《百家講壇》觀後感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裡面給我們分析了書里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裡拳打鎮關西那段。
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那段話是這樣寫的: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裡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
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裡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裡,「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
為什麼《水滸傳》里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才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才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了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13.
百家講壇之【《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武將與謀士。
袁紹關渡之戰不聽沮授等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後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劉表則是太懦弱,太無能,太迂腐。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傑義士集結於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沒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後,兒子也不戰而降,自己的領土拱手相讓給曹操,並且兒子、妻子被殺死。
董 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殺死。當然,呂布墮入情劫,窩里反,也就不足為奇了。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馬家族手中。曹操有時也一意孤行,如他佔取荊州後,一不勞軍,二不安民,卻還不聽程昱之言,以為孫劉不會聯合,最後火燒赤壁,慘敗而逃,這就說明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從他父親對他「家賊難防,偷斷屋樑」的評論來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個必然的結果。劉備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讓那麼多優秀之士死心塌地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但是一代梟雄也有缺點,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於白帝城,然後還來了個「白帝城託孤」,又讓他那不該被趙雲救回的兒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說到一個個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優秀的軍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應該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東,促使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聯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明。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只可惜被劉備「三顧茅廬」騙了去,於是感激涕零,為劉家賣命。《出師表》雖明世,卻無疑也是他的提前寫好的遺囑。
「既生喻,何生亮!」人們便會想起那個氣量狹窄的周喻,但其實周喻氣量並不狹窄,而是心胸開闊之人,只是因「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將風度,但這也許只是為了反襯諸葛亮之聰慧而對他的一種誣陷。
從易中天品三國我們可以看出,深刻不等於晦澀,精奧不等於難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可以將一個非常復雜和話題,變得通俗易懂。有機會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國》,相信你會明白的更多,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節,更容括了人生百態,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選8個吧,希望你能用得上!
❷ 關於對《莊子》的註解,誰寫得好一點
陳鼓應教授的《〈莊子〉今注今譯》無疑是當今註解《莊子》最詳細、最全面的注本!
不要以為越古代,理解得就越接近原著.
陳鼓應教授的《〈莊子〉今注今譯》,注釋之全面是不多見的,古今的優秀注釋,陳鼓應教授的《〈莊子〉今注今譯》中幾乎都有.
而且,陳鼓應教授概括總結了每一篇的內容,放在相應篇章的開頭,使讀者對該篇內容一目瞭然.
❸ 求百家講壇中講解莊子的一位教授。急!!!
傅佩榮《莊子》http://ke..com/view/473785.htm
http://book.huanqiu.com/news/2008-11/27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