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畝地能產多少大米
每平方米土地能收獲多少大米是一個不確定的數,跟水稻品種、土地肥沃程度、天氣、肥料等諸多因素有關,一般每平方米土地每季能收獲0.5~1.5公斤大米。
現在袁隆平的超級稻畝產達到了923公斤,但是實際農業生產中800公斤已經是高產田了。低的只有四百多,就算平均600吧,每平米就是6公斤。
水稻是稻屬谷類作物,代表種為稻。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
水稻按稻穀類型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種方式分為常規水稻和雜交水稻。還有其它分類,按是否無土栽培分為水田稻與浮水稻。
按生存周期分為季節稻與「懶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為普通水稻與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鹽鹼性分為普通淡水稻與「海水稻」(其實它主要使用淡水)。
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
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北地區。水稻屬於直接經濟作物,大米飯是中國居民的主食,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
中國科學家群體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袁隆平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朱英國院士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農民胡代書發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貳』 一百畝地是種植蓮藕還是稻蝦呢
一百畝地是種植蓮藕還是蝦稻,可以70畝為藕蝦混養,剩餘30畝為稻蝦混養。因為藕塘的自然環境可以給小龍蝦生長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龍蝦排泄物又為藕塘增加了有機肥,這樣就做到了不打農葯、不施化肥,米質會特別好。
『叄』 我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是什麼這四種農作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我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我認為畝產最高的是玉米。據悉,在中國東北玉米產區,平均畝產約為750公斤,最高畝產約為900-1000公斤。而在淮河沿岸的淮北玉米產區,玉米平均畝產在500-6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也不過700-800公斤左右。但對於華南地區的玉米,由於氣溫高,生長快,玉米產量普遍低於華北地區,尤其是山區和丘陵地區。小麥畝產較高的地區主要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小麥主產區。其中,河南和山東的畝產高達800公斤以上,而安徽的最高畝產則不足800公斤。
我在這里談一下小麥的產量。在好的年份,每畝地的小麥產量可以超過1000斤,不超過1200斤。遇到雨水不合適,產量就會降低,一畝地800斤,甚至更低。再說玉米,玉米產量達到1000斤就很不錯了,近幾年天氣乾旱產量比以前明顯減少。一般來說,一年也就800斤左右,特別不好的時候可能只有300-400斤。
『肆』 長江中下游水稻畝單產紀錄達到1148.2公斤,這有什麼重大意義
安徽農業大學該校皖中綜合試驗站建立的水稻品種瑋兩優8612綠色高效示範片121畝進行實產驗收,畝單產最高1148.2公斤,百畝平均畝單產1136.4公斤,創安徽水稻畝單產最新紀錄。這件事情迅速引起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通過我們專家研究顯示今年極端高溫天氣的情況下,能夠出現這么大的產量是非常不容易的,經過我們專家研究發現,這些水稻的質量和產量都是非常足的。 對於我們後期水稻的研發有了非常大的突破;這意味著我們研發出了能夠耐受極端高溫天氣的水稻。
『伍』 現在鄉村振興是個熱門話題,那麼在農村開休閑農場有發展機會嗎
機會是有的。
就看你有沒有機會啊
這種機會,一般考慮許多因素,比如環境、交通情況,距離城市遠近等,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分析調查,才能決定行不行的問題,比較搞了,是用真金白銀啊
『陸』 中國水稻畝產最高多少斤,主產區在哪裡
回答『柒』 紅"蝦"滿天稻花香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滔滔漢水在廣袤的江漢大平原縱橫奔突,孕育了潛江這方靈秀的水鄉園林。
風雨砥礪,科學發展,銳意進取的潛江人正築夢楚天,高奏著「縮差爭先、拼進十強」的進行曲。
潛江,在這個狂飆突進、你追我趕的偉大時代里,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探索出了「蝦稻共作」這個現代農業的成功典範。
一隻小龍蝦,華麗變身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棲「明星」,把全國乃至全球食客吸引至此,把著名專家和商腕名廚聚集於此,把一批批產業項目招攬入此。在潛江孵化出了6家億元企業、數十家產值千萬企業,解決本地十萬餘人務工就業,產業有望突破千億元。
2001年至今,艱辛十六載。探索、創新、發展,潛江蝦稻已形成集科研示範、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等於一體的產業化格局。2016年,潛江龍蝦產業綜合總產值達180億元以上,養殖規模、加工能力、出口創匯等連續12年領跑全國。
小龍蝦產業蓬勃發展,潛江蝦稻產業也鏗鏘跟進。潛江龍蝦·蝦稻產業強勢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桿產品、富民強市的第一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示範產業、接二連三的第一綜合產業。潛江,一舉成為「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蝦稻之鄉」已進入評審程序。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春夏時節,水鄉潛江,蝦香稻美。隨處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美麗、靈動而和諧的畫卷。
潛江,是「蝦稻連作」的發源地。從2001年到2004年,潛江人花了四年時間,探索出了這一綜合種養模式。一季中稻養一季蝦,畝產小龍蝦可達100kg左右。這種新型種養模式提高了農田復種指數,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還為加工出口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一舉多贏。
2008年,省政府把發展「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一號文件,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的美譽。小龍蝦的市場需求量隨即迅猛增長。
求新,求變;更高,更好。
潛江市順勢而為、憑優而上,深挖稻田養蝦潛力。成立龍蝦創新團隊,出台政策鼓勵大膽創新。從2010年起,歷時3年,「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橫空出世。
「蝦稻共作」變過去「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將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有機結合,資源循環利用,達到小龍蝦和水稻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的目的。畝產小龍蝦一躍上升到200公斤,畝平利潤達5000元左右。
政府給力,農民熱情。潛江市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對蝦稻養殖戶的補貼標准由過去的每畝10元提高到40元。今年,全市龍蝦養殖面積已達50萬畝,建成9個萬畝和50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生態種養基地。
項目助力,科技支撐。2014年,「龍蝦大企」湖北萊克公司成立了由桂建芳院士掛帥的院士工作站,2017年,又成立了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整合科技資源。省政府、市政府以及萊克公司共同投資3億元建起全國規模最大的小龍蝦苗種選育和繁育中心,年選育優質蝦苗30億尾,成為全球第一個小龍蝦種子場。
國家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工程首席專家、著名教授王武盛贊潛江:「蝦稻共作」是中國現代農業的成功典範,是一次現代農業的革命。
「蝦稻共作」火爆大江南北,精深加工強勢異軍突起。
從熊口華山到園林萊克、從楊市多優多到後湖寶龍、再到龍灣昌貴,潛江,已形成13家水產品加工企業群,可生產蝦仁、整肢蝦、蝦尾、薰魚、魚片、魚糜、田螺、藕帶、甲殼素及衍生產品等10多個系列、60多個品種,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良仁」、「楚江紅」牌龍蝦商標一舉獲得中國馳名商標。
潛江龍蝦的市場傳奇不止於此,真正讓它名聲大噪的是出口創匯。
十多年來,潛江龍蝦爬上歐美餐桌,占居歐洲60%市場。2015年,潛江小龍蝦出口創匯1.5億美元,連續12年領跑全國,在世界淡水小龍蝦產品市場擁有第一話語權。
「華山、萊克」兩個公司躋身「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獲全球ERC認證,產品直接進入歐美超市。萊克建成全國最大的淡水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華山建成全國唯一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成功從蝦殼中提煉出了氨基葡萄糖鹽酸鹽、殼聚糖、殼寡糖等產品,一舉拿下「健」字型大小批文,2016年甲殼素保健品產值達20億元。
質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市場。潛江審時度勢,在全國率先制定《克氏原螯蝦人工誘導繁育技術規程》、《克氏原螯蝦蝦稻輪作養殖技術規程》、《潛江龍蝦蝦稻共作養殖技術規程》等小龍蝦養殖標准,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場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成為全國小龍蝦標准化養殖示範市。出口的小龍蝦產品在歐美多次「苛刻」的檢測中,無一例超標。
潛江蝦稻,「接二連三」,蝦稻產業勢不可擋。
在一產領域,潛江蝦稻突破種養瓶頸;在二產業上,潛江正把蝦稻精深加工做往極致;而在三產業,潛江蝦稻正蓬勃發展勢不可擋。
最是潛江仲夏時,紅「蝦」滿天譽滿城。
彷彿一夜之間,潛江、武漢、深圳、成都、重慶、宜昌、荊州等大中城市建起特色龍蝦餐飲店近萬家,以「小李子」、「蝦皇」、「味道工廠」、「小二上蝦」等為代表的餐飲店,研發出油燜大蝦、蒜蓉大蝦、茴香整肢蝦、麻辣蝦球、泡椒龍蝦、鹵蝦、蒸蝦、烤蝦等上百個品種,每年接待慕名而來的國內外遊客不下50萬人次。
去年「五一」,十萬外地遊客直奔潛江,品嘗龍蝦美味。3天時間,餐飲酒店售蝦100多萬斤,營業收入過億元。「紅色風暴」席捲全國,排隊等座吃蝦,成為潛江城的一道景觀。「坐高鐵、品龍蝦、聽花鼓、逛梅園、游興隆大壩、登楚章華台」漸成潛江對外旅遊的新名片。
從三百米長的龍蝦街到世界最大的中國生態龍蝦城,再到中國蝦谷網,涌現出了「霸氣龍蝦」、「蝦小弟」、「蝦尊」、「蝦皇」等線上名牌,通過淘寶、微信、京東、一號店等電商平台銷往全國。24小時內,鮮活小龍蝦就能從潛江田間蹦上全國千家萬戶的餐桌!
2009年至2018年,潛江成功舉辦九屆龍蝦節,成為「富民、惠民、樂民」的節慶盛會,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經貿盛會」於一體的文化品牌。「中國潛江龍蝦節」被授予「中國最具地方特色物產節會」榮譽稱號。
變則通,通則久。幾年來,是潛江人的思維也在不斷產生變化。眼界,從潛江開闊到湖北,到全國,到全世界。追求,從潛江獨有,到全國獨大獨強。
今年,第二屆國際龍蝦·蝦稻產業博覽會暨第九屆湖北(潛江)龍蝦節在六月如期舉辦。潛江市將目光投向國際、放眼全球。這是一場集「龍蝦之夜」、花燈展、萬人龍蝦宴、龍蝦爭霸賽等為一體的「龍蝦嘉年華」,全方位展示蝦稻發展的全產業鏈。「潛江龍蝦」、「潛江蝦稻」品牌必將蜚聲中外、譽滿全球。
堅持蝦稻·稻蝦雙輪驅動。加快推進蝦·稻產業升級發展,不斷鞏固潛江「全國蝦王」地位,打造全國蝦·稻產業第一市。
奠定蝦稻產業全國領先地位。到2020年,全市「蝦稻共作」面積達到100萬畝,小龍蝦產量達到20萬噸,蝦稻產量達到65萬噸,實現標准化種養全覆蓋,品種優質率100%,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到800億元以上。
開啟「萬師千店」培育工程。以潛江龍蝦職業學院為基地,計劃「十三五」期間,培養萬名養殖師、萬名烹蝦師,開設千家潛江龍蝦連鎖加盟店。
建設全國龍蝦主題餐飲商業帶。進軍武漢吉慶街,打造「潛江龍蝦街」,燎原全國,打造國際龍蝦名城。
龍蝦文化生態旅遊年接待遊客180萬人次;全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0—30萬人;農民蝦稻收入佔45%以上。
一系列規劃,一項項舉措,奠定著潛江龍蝦·蝦稻千億產業的堅實基礎。
一隻蝦,一袋米,造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美一片環境,育一種文化,塑一座城市。這,就是集聚的功能;這,就是輻射的效應!
引領與順應之間,潛江蝦稻的競爭活力正在迸發!聚合與吞吐之間,潛江蝦稻的個性魅力正在彰顯!激昂與奮起之間,潛江蝦稻的綜合實力正在提升!
水美魚肥稻花香,商賈雲集蝦市旺。滿城潮湧「中國紅」,夢里水鄉是潛江。潛江蝦稻,駕馭著歷史機遇,荷載著百萬水鄉兒女的高遠夢想,定將演繹出一個又一個市場傳奇。
『捌』 1148.2公斤!安徽水稻畝單產最高紀錄!這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一、安徽水稻畝產最高紀錄達到1148.2公斤情況介紹
水稻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糧食作物,水稻也是我們農民的主要收入,安徽水稻傳來了畝產1148.2公斤的紀錄,這一消息讓我們振奮,我們為之歡欣鼓舞。示範水稻抗倒伏、稻穗大、結實率高,特別是在50年不遇的氣候下能夠種出這樣的水稻非常難得,這就是安徽水稻培育中心的科研成果。
夯實農業基礎,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加強農田建設,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提升耕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率,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推動種植業規模化、標准化發展;要充分挖掘經濟作物增長潛力,提升經濟作物種植收益;要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向後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加強與休閑、旅遊、康養、生態、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一二三產同步升級、增值。
金黃色的稻田是金秋最美的風景,為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