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十大神器
1、關於上古十大神器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軒轅劍》的上古十大神器,分別為:
軒轅劍:黃金色的千年古劍,傳說是天界諸神賜於軒轅黃帝擊敗蚩尤的曠世神劍;其內蘊藏著無窮的力量,為斬妖除魔的神劍。是十大神器里最強的力量。
東皇鍾:一般傳聞它是天界之門,但據天山石窟中的諸神時代殘留的古老文明記載:東皇鍾乃十大神器之首,足以毀天滅地,吞噬諸天。傳說因神魔之戰的時候受到重創,隱匿於人間界。
盤古斧:傳說天地混沌之初,盤古由睡夢醒來,見天地晦暗,於是伸手一揮拿出一把巨大的斧子劈開天地,自此才有我們的世界。此斧擁有分天地、穿梭太虛之力,威力不下軒轅劍。傳言掌控盤古斧者,可掌控力量法則。
煉妖壺:古稱九黎壺,乃上古異寶之一。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據說能造就一切萬物,也有驚人的毀壞力量。內部有著奇異的空間,空間之大好似能將天地收納於壺內。
昊天塔(或太一輪):原為天界重寶,擁有無比強大之力,據說能降服一切妖魔邪道,必要時連神仙也可降服;但後因不明原因而下落不明,沒有人知道它的下落。傳說昊天塔中蘊含「混沌之力」,凡煉化者,可以成為混沌之主。
伏羲琴:伏羲以玉石加天絲所製造出的樂器,泛著溫柔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寧靜祥和,據說有能支配萬物心靈的神秘力量。
神農鼎:古稱造世鼎,上古時代神農氏為蒼生遍嘗百草,也為後世奠定了醫學基礎。神農昔日煉制百草之古鼎,正因積聚千年來無數靈葯之氣,據說能煉制出天界諸神都無法輕易煉制的曠世神葯,並隱藏其他神秘力量。
崆峒印:崆峒海上不死龍族守護神器,其上刻塑五方天帝形貌,並有玉龍盤繞。自
古相傳得到它的人就能擁有天下;也有人傳說它能使人不老不死。自古許多方士紛紛出海找尋此印,但最後都只能踏上不歸之路。
昆侖鏡:仙人故鄉昆侖山中的昆侖天宮中,傳說有一面神鏡,是擁有自由穿梭時空之力。但在一次仙人的盛會中,神鏡被人所偷,至今一直下落不明。
女媧石:人類之母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並幫人族收服許多妖魔,自古為神州人民景仰。女媧石相傳女媧曾經為了救自己病故的愛女,將自己萬年修為貫注於一顆當年補天所剩的五彩玉石上,自此該靈石就具有特別之力。
2、另一種是網路游戲「山海經」中的上古十大神器分別為:
開天斧:民間傳說中說,混沌初開,生靈萬物俱無,天地連成一片,只在其間孕育著一株混沌青蓮,那青蓮有葉五片,開花二十四瓣,結成一顆蓮子。待得億萬年期滿,蓮子裂開,盤古大神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順手不知從哪裡拿來一把神斧,用這把神斧劈向四方,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這把神斧因此被叫做開天斧,又因為這把斧頭為盤古大神所有,也叫做盤古斧。
補天石:女媧氏所有,有起死回生之效。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監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洪水。相傳女媧補天,曾煉就五色石36501顆,實用36500顆,尚存一顆,她將自己萬年修為貫注於這顆補天所余的五色石之上,自此該靈石就具有特別之力,只是有使用時限,一年之內只能使用三次。因而又叫女媧石。
射日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傳說,射日弓乃是盤古第九代始祖的肉身所化。為有窮氏後羿所有具有九連射之奇技,威力四射,即便無箭亦能傷人,流傳至今,不知所蹤。
追日靴:相傳為誇父所有,憑此靴可以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如生羽翼。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
乾坤袋:彌勒所有,又稱「如意乾坤袋」、「黃金袋」,專做儲物之用。擁有不可思議之力,內部有著奇異之空間,空間之大似能將天地收納於內。袋中另有乾坤,稱「袋中天」,應有盡有,取之不盡。
鳳凰琴:伏羲以玉石加天蠶絲所制出之樂器,千年桐木所做,表面泛著溫柔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寧靜祥和,據說擁有能支配萬物心靈之神秘力量。後來伏羲為了孔雀女歸順於天魔,自稱琴魔,改琴名為七絕琴(七絕之意是為斷七情絕六欲)。因為伏羲所制又叫伏羲琴。
封天印:玉帝所持有的法器,法力無邊,可以封印天地,顛覆乾坤。傳聞封天印之中另外隱藏有來自其他神秘世界之終極力量。也因封天印掉落的萬丈冰泉地屬崆峒山,所以也叫崆峒印
天機鏡:又名昆侖鏡。昆侖山西王母所有,能洞察天機,知曉古今,更有時空穿梭之力。一次蟠桃大會中,神鏡被人所偷,至今一直下落不明。
指天劍:簡稱天劍,上古十大神器之一。黃金色之古劍,蘊藏無窮神力,為斬妖除魔之神劍。天劍老人雲游所獲,曾數次破除魔族至尊的百劫不死魔功。在一次仙魔大戰中,與天魔的玄龜盾硬拼,盾碎劍斷。震斷成三截的天劍散落凡塵,後被凡世異人煉製成三柄小劍。天劍老人之徒嬴政為了收回三柄小劍,分別稱之為逐日、奔月、追星三小劍,並放出地宮秘寶的消息,傳言說,這三柄小劍就是始皇地宮寶藏的密匙,得之可得天下。
㈡ 誰知道中國最大的大擺錘在哪裡
廣州長隆歡樂世界引進全球最大大擺錘 春節對外迎客
2007年02月06日上午十一時,四台吊機同時合力吊起了長隆歡樂世界新項目超級大擺錘高26米的主力臂,這是長隆歡樂世界再次添加的新設備,讓廣州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世界級的游樂歡樂。
據了解,新項目超級大擺錘由世界頂級游樂設備德國「虎士」公司設計與製造,其配套的電汽設備及控制系統由德國西門子提供,這兩個公司派駐了一共五名的工程師專程從德國飛抵廣州長隆全程跟進這個游樂設備的建設安裝。
長隆歡樂世界負責人介紹,這個龐大的新機動游樂設備超級大擺錘是長隆歡樂世界正在建設的新項目中建設安裝難度最大的一個,光基礎打樁就深入到地下220米,其中最主要的力臂高26米,重達56噸。
在6日的吊裝施工中,須同時使用四台吊重量達400噸的重型吊機方可把這個巨高超重的力臂吊起。超級大擺錘力臂吊裝須時10小時,長隆歡樂世界當日封閉了園內的歡樂水世界區域,以確保施工期間的安全。
據悉,正在安裝中的全球最大大擺錘,將於天旋地轉之間,將長隆歡樂世界的湖光山色全部盡收眼底,令人壓力頓消,歡樂倍增。
以上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㈢ 舊上海的斧頭幫到底存不存在老大是誰
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斧頭幫,幫主王亞樵
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斧頭幫,並不是影視杜撰,而且民國不僅有斧頭幫還有鐮刀幫,當時的無錫還有殺豬幫,上海當地還有車夫會,而在這些眾多幫派中,勢力最大的應該是青幫,但青幫的職能與側重點不同於斧頭幫,因而只要提及舊上海灘,人們還是會對斧頭幫望而生畏。
素有“民國第一殺手”之稱的斧頭幫幫主王亞樵,他的成功崛起並不是純粹的偶然,他的輝煌戰績真不是蓋的。
王亞樵,起初在上海安身立命,但亂世之中英雄輩出,都想干一番事業,並且狼這種動物永遠都耐不住寂寞。
他就是那亂世中的一隻頭狼。他老家是安徽的,為在混雜的上海攤安身,召集一幫在上海的安徽同鄉組織起“同鄉會”,為求自保,眾人打造了百把利斧作為防身武器,從此斧頭幫聲名鵲起。
但他所創立的斧頭幫不單單是普通的小混混兒幫派,他的幫派是有遠大的前程,遠大的理想抱負的。
在那個年代,只要他“看不慣的”,比如封建餘孽、傀儡黨政要人、貪官污吏、漢奸特務,甚至日軍高層,那都是他的眼中釘,非除之而後快。
那麼,世人都懼怕的王亞樵究竟有哪些拿得出手的戰績呢?
民國戰亂紛爭,國將不國,王亞樵輝煌戰績給了麻木的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細數一下王亞樵所殺的人,你就會發現,他真不是濫殺無辜的地痞流氓小混混,他的身上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
簡單列舉一下,他曾經的輝煌戰績。
所屬直系軍閥的上海廳長徐國梁剛洗完澡在浴室門口被槍擊斃命。
時任民國財政部長宋子文在上海站死裡逃生。
日本軍艦“出雲”號在浦東被炸。
日軍侵華早期最高司令官白川大將被炸出5米多遠,一命嗚呼。
少帥引咎辭職來到上海戒煙,“迎接”他的是一枚取去引信的炸彈,只是一個警告。
所以說,舊上海的斧頭幫是真實存在的,老大就是王亞樵,而對於這個人,你怎麼評價他都可以,你可以說他是流氓、是殺手、是惡魔,也可以說是志士、是採取極端手段的愛國主義者。但在陝北某窖洞里,一個偉人說了句公道話,他說,王亞樵“殺敵無罪,抗日有功。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
㈣ 世界十大軍用斧頭 好看的斧頭圖片 軍用斧頭 最帥軍用斧頭圖片
現代軍隊不使用斧子,只有古代軍用斧子:
一、剛果斧
出現於1900左右的斧子,長42.8厘米,重1.35公斤,是剛果東南部松耶族首領佩斧,無法用於實戰。
四、丹麥長柄戰斧
當用適當的力度揮舞丹麥長柄或「倒鉤"戰斧時,這種兵器的殺傷力是毀滅性的。該設計基於維京時期隨處可見的家用劈木斧,經改良以適用於戰斗。
五、印第安斧
最早的時候由於生產力的原因,一開始大多石器和木頭,到了16-17世紀殖民者逐漸統治美洲,一些歐洲商人紛紛到美洲去淘金,就這樣歐洲人給他們帶去了金屬的斧子,讓他們捕獵更多的毛皮。
六、東歐禁衛軍斧
出現於16世紀,長78厘米,流行於東歐,這種斧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斧頭,通過套筒固定在柄上,刃的底部也附著在柄上,斧子的曲刃設計華美,為禁衛軍儀仗兵器,同時也是執法兵器,主要用於斬首。
七、短斧
出現於17世紀,屬短斧類,長44厘米,重1千克。裝備於印度騎兵,雖然個頭小,分量輕,但斧頭鋒利,可劈開敵軍頭盔和鎧甲,斧頭上的尖頭可用於刺殺,增強了戰斧的殺傷力。
八、三板斧
隋唐勇將程咬金手中兵器。程咬金真名程知節,其掌中兵器有二,一為槊,二是斧,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九、月刃斧
在戰場上既可以刺激、也可以劈砍,有時也會作為馬上兵器使用。另一種有名的戰斧是東歐地區廣泛使用的月刃斧,這種戰斧有長達60厘米的斧刃,但斧柄只有大約1.5米,顯得頭重腳輕,因此,其戰場上的使用方式也只能是以劈砍為主。
十、板斧
李逵系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裡面的莽夫,在步兵對陣時,他常常赤裸上身,手持雙斧憑一身的蠻力勇猛地沖陣砍人,靠著戰友的藤牌遮擋箭矢護體,敵兵無人敢擋李逵這莽夫的沖勁,李逵使用的武器是一對短柄大板斧。
㈤ 中國古代十大名斧
中國古代十大名斧:
1、板斧
漢 ·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與鉞是罕見的兵器,斧鉞在古時候是不分的,長柄巨斧名為鉞,也叫大斧,長達2.66米。《古今注》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以斷斬」。在木工中,斧頭一般都是砍伐樹木手工具。
2、三板斧
古代長兵器的一種,又名「馬戰斧」。相傳為程咬金所用。斧闊五寸,柄長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摟、截、撩、雲、片、推、支等。
3、魚尾斧
斧頭形似魚故得其名。其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摟、抹、刺、雲、片、鉤、掛等。
4、宣花斧
斧頭刃的一面特別大,斧端之刺較一般長。其用法與斧同。
5、短斧
短斧的主要種類和作用,具體可以參考長斧中的介紹。另有多種雙斧,均在雙兵械中再作介紹。少林板斧短斧長二尺八寸,斧頭長一尺二寸,刃寬九寸。
6、鳳頭斧
斧頭長八寸,刃闊五寸。尾厚刃薄。柄長二尺五寸。是斧中較短的一種。
7、峨嵋斧
長九寸,刃闊為五寸,柄長三尺,粗約盈把,常用於近戰或地道內掘土所用。
8、雙板斧
屬雙短兵器。斧頭呈扇形,柄長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時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掄、劈、砍、扎、由、雲、撩、掛、削、掃等。
9、鳳頭雙斧
由月斧、曲刃、鳳頭、護手盤、斧柄、尖鐓等部分組成。
10、少林宣花斧
少林雙兵器之一。桿長二尺七寸,頭長六寸九分,兩尖寬距七寸五分。
㈥ 中國最快最好的斧子
剛果斧。這種出現於1900左右的斧子,長42.8厘米,重1.35公斤,是剛果東南部松耶族首領佩斧,基本上就是個樣子活,無法用於實戰。因為鏤空的斧身使斧頭強度大減,但作為一種佩飾,首領可以炫耀身份和地位。
㈦ 中國警察隊伍嚴打期間,1983年,湖南斧頭幫是什麼結局
80年代的流氓團伙有一些習慣,那就是用武器或者衣物作為名稱,例如菜刀隊、斧頭幫、白鞋隊等等。但是,由於當時的槍支管理相對鬆懈,並不是所有的團伙都使用冷兵器。警察隊伍在打擊湖南斧頭幫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團伙雖然名叫斧頭幫,但擁有數量不少的槍械,包括部分制式用槍。在嚴打過程中,各地警察隊伍收繳了大量的槍械。當時,對於流氓團伙成員,基本上都被判定為流氓罪。這個罪行的量刑標准比較重,很多流氓犯被判處死刑,最輕也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湖南斧頭幫的成員基本上就屬於這樣的情況,主犯基本上被判處死刑,從犯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徒刑。經歷了為期三年的嚴打行動以後,我國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無論是菜刀隊還是斧頭幫都成為了警察隊伍打擊的對象,成為了昔日的標志性案件。
㈧ 一斧頭能剁掉人頭!原來中國古代的石斧這么狠
對於原始人來說,石斧具有重要的意義,人類早期的武器和工具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以石斧為例,它是原始人重要的武器和工具,既能用來砍伐和捕獵,也能用來搏鬥殺敵。邳縣大墩子的一座墓葬中,墓主手持石斧和石質短劍仰卧在坑中,學者認為,之所以使用石斧和短劍陪葬,是因為這兩種工具是墓主生前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
石斧還是一種刑具,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砍伐類武器有石刀和石斧,但前者形體較薄,無法承擔刑具的任務,而石斧形體厚重,可以很容易的砍掉人的頭顱,因此經常被用於行刑。
河北邯鄲澗溝遺址的2座龍山時期的房基中各發現過3具人頭骨,考古人員除去這些頭骨表面的鈣質結核後,發現每個頭骨上都有若干條長條狀的斧砍痕跡。經推測,這些人被砍掉頭顱後,施刑者還用石斧剝去了他們的頭皮。
由於斧鉞類武器經常被用來行刑,因此逐漸被引申出執法和權力的意義。原始社會晚期時,鉞便與地位緊密相關,不少地區都出土過一些製作精美的玉鉞或石鉞,這些鉞往往伴隨其他玉質禮器出土,是持有者地位的象徵,其中部分玉鉞還刻有代表部落的圖騰符號。
如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的11座墓中,有9座出土了石鉞,這些鉞通長70~80cm,柄部塗有硃砂,並鑲嵌玉粒,末端有柄首。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㈨ 中國最早的斧頭誕生於哪個朝代
甘肅慶陽,發現10萬年前的石頭斧頭。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桑志華在甘肅華池縣上里塬幸家溝的一次黃土發掘,發現萬年以前古人類曾經使用過的一塊完整的石核,叩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之門。這就是中國出土的第一塊舊石器,距今約1.8萬年。兩個月後,桑志華在華池縣王嘴子鄉銀坪村趙家岔自然村的趙家岔開辟第二個挖掘場,發現兩枚石英岩石片,這是兩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後測定距今10萬年。
這一發現,打破了國外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北方黃土層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的判斷。
一
查找相關資料不難發現,桑志華對中國的文物發掘並不是一次偶然行動。
1914年,桑志華來到中國,從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調查工作25年,足跡遍及中國北方各省,行程5萬多公里。
1919年至1920年,桑志華分兩次對華池縣進行了考察和發掘。
歷史上的慶陽,曾經是林草茂盛的草原。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演變,眾多野生動物化石深埋地下,不見天日。近代以來,當地農民常常在溝壑縱橫的黃土層中發現化石。老百姓將這些化石稱為「龍骨」,並將它們賣給中葯鋪。
依照當地出產「龍骨」的一條條線索,桑志華於1919年首次正式開始了對甘肅慶陽華池境內的考察和發掘。時間始於6月6日,終於6月10日,考察了趙家岔和幸家溝。
桑志華對華池的第一次考察,雖然沒有什麼重大發現,但是准確掌握了當地地質地層和古生物化石蘊藏地點。
時隔一年之後,桑志華這一次「有備而來」。這已經是他開啟中國之旅的第六個年頭,這一次,黃土地將帶給他一個震驚世界的發現。
桑志華住宿在三十里鋪一座小教堂的時候,當地的傳教士送來2枚牙齒化石,採集地點正是幸家溝。
第二天,他便沿著一年前走過的那條山道,直奔幸家溝。
桑志華所著《十年行程錄》記載:6月4日:今天達到8.6米的深度,工作主要是清土,但應注意發現人類工藝遺物,到5.3米時,黃土緻密均一,以下變得含砂質,發綠、硬,沿層面或立面可分解為70厘米大小的三塊狀,正是在這種黃土裡,距頂7.3米,我發現了一塊石英岩石塊,它使我覺得削成一塊金字塔式的尖狀石,高4至5厘米,再往下50厘米有骨碎片。
黃土層里發掘化石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利刃等工具只能遠距離使用,接近時要用木工鑿去鑿;整理出土的化石更得小心翼翼,得用石膏、木膠、麻紙一件件包裹。一件件化石嚴格經過包裝、編號、登記後,裝箱待運。
發掘中,桑志華在距離坑頂7.3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塊石英岩石塊,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這是一塊石核。石核有明顯人工打砸的痕跡,形如錐狀手斧,這居然是一件史前時期人類留下的遺物!
桑志華發現的這塊石核成為中國出土的第一件舊石器,距今約1.8萬年。這一天,是1920年6月4日。
時間雖然已經過去近百年之久,但是在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遺址可以看到,這里的地形與桑志華在《十年行程錄》中所附當時繪制的平面圖十分相似,崖下台地上,當年大面積開挖場地雖已被積土埋沒,但坑穴依然清晰可辨。
1920年8月6日,桑志華在與幸家溝相距18公里的趙家岔開辟第二個挖掘場,發現兩枚石英岩石片,這是兩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後測定為距今10萬年。
趙家岔有一條溝,叫洞洞溝。溝很窄,沿溝底攀登,須穿行一孔三四米長的土洞子。穿過洞子,並沒有平地,也沒有當年發掘舊石器遺留下的痕跡。不過,看得出,洞子周圍的黃土層多次被雨水沖刷過。那麼,是雨水刷洗掉了發掘的痕跡,還是發掘位置在洞洞溝地勢相對平緩的溝掌?這一疑問,查找相關資料無法考證。歷史的疑惑,唯有穿過這一孔神奇之洞、神秘之洞得到答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3336482_1.html/ ]
趙家岔還有一孔坍塌了大半的黃土窯,這是一孔超過百年的黃土窯了。78歲的陳發李講,桑志華當年就住在他們家這孔黃土窯里。這處老莊院居住了他們陳家五代人。桑志華當年住的這孔窯洞是最大的一孔,後來他們家修繕窯面,把弧度部分鏟平了,如今窯洞淺了。
在華池長達86天的考古發掘,桑志華還發現了以中國麒麟鹿、三趾馬和鬣狗為主的屬晚第三紀三趾馬動物群。這一重大發現震驚世界。
這又是人類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
自桑志華發現第一件舊石器至今,我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兩百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七千多處,這些遺址大部分集中在黃土高原,而位於其中央腹地的隴東高原尤其分布眾多。
看似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隱藏著中國古代文明的基因和密碼。
二
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的出土,震驚中國,震驚世界。隨之而來的是,第一件舊石器的具體出土地點一直有趙家岔、幸家溝兩種說法。
從20世紀2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各種資料將出土地稱之為「甘肅慶陽遺址」。與桑志華《十年行程錄》記載「三件舊石器是在兩個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發掘」不符。
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學家賈蘭坡實地考察後,將三件舊石器出土地點確認在華池縣王咀子鄉銀坪村郭嘴子組的趙家岔洞洞溝。這一結論,後被學術界廣泛應用。
1979年至1990年間,有兩人對舊石器的出土地點與實際不符提出疑義:一個人是天津自然博物館黃為龍,一個人是甘肅博物館張行。
但他們兩人的不同觀點,當時均未引起學術界注意。
為澄清這段遙遠的歷史真相,2003年,甘肅華池縣本土文物研究者郭含殿沿著桑志華考察發掘路線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證明,賈蘭坡將華池縣王咀子鄉銀坪村郭嘴子組的趙家岔洞洞溝定為舊石器遺址是正確的,但該地並非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
之後,郭含殿在華池縣上里塬鄉幸家溝馬家拐溝看到,這里的地形與桑志華《十年行程錄》繪制平面圖十分相似,當年宏大的發掘遺址仍然清晰可見。陡峭的山崖上有幾處發掘的小洞,崖基有3米多高的發掘痕跡。崖下台地上,大面積發掘現場雖已被積土埋沒,但坑穴可辨。這個地點南距慶城縣城裡程與桑志華所記相同,這里就是第一塊舊石器出土遺址,地處華池縣上里塬鄉幸家溝馬家拐溝。
郭含殿認為,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遺址應稱為甘肅華池縣上里塬鄉幸家溝馬家拐溝遺址,另外兩件舊石器出土為甘肅華池縣王咀子鄉銀坪村郭嘴子組的趙家岔洞洞溝,兩處遺址相距18公里。
像賈蘭坡曾經提出的觀點一樣,郭含殿的「遺址說」同樣被一些專家學者質疑。
2008年7月15日至2009年11月8日,隴東學院教授張多勇幾次步行來到馬家拐溝,發現這里紅土地層中也有化石出露,紅土剖面不見化石出露,這里距柳樹河教堂較近,約6公里路程,與《十年行程錄》記載居住在距柳樹河12公里的陳家,距離不符。同時,馬家拐溝的化石出露不好,桑志華不會到了幸家溝,對化石密集的幸家溝不進行發掘,而到化石出露不多的馬家拐溝去發掘,於理不符,最重要還是他的日記絲毫沒有提到馬家拐溝的名字。
張多勇最後分析認為,華池縣五蛟鄉吳家原行政村幸家溝自然村的幸家溝是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的出土地。
與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遺址一同有待認證確認的還有:關於舊石器的文化歸屬年代。當然,最終的各種定論,還有待國家權威部門做出科學的鑒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3336482_1.html/ ]
三
桑志華在華池的第二次考察發掘,豐碩成果遠遠在他們料想之外。他不僅發現了中國出土最早的3件舊石器,揭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序幕,而且在華池縣採集到的三趾馬等動物群化石,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史中第一次用現代地層古生物學方法進行的大規模發掘。
據郭含殿講述,華池發掘的化石和搜集的動植物、岩礦、古生物、古人類遺物標本約有400多立方米。當時的「重量級」的運輸工具只有駱駝。桑志華僱用83頭駱駝,組成長長的駝隊,運回天津,存放在他於1914年在獻縣教會支持下創辦的博物院籌備處。地點在天津天主教崇德堂(原營門道)的房間里。
1922年,在天津英租界馬場道建成主樓三層,正式命名為北疆博物院。
華池發掘的第一塊舊石器和兩枚石英岩石片,開始在該博物院展出。
然而,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天津,頗具科學研究價值的第一塊舊石器和兩枚石英岩石片,連同部分舊石器及「河套人」等化石標本,安全保存受到威脅。北疆博物院決定在北京東交民巷成立古生物地質研究所,將大部分人員和部分標本轉移北京。
1938年,桑志華回國,羅學賓接任北疆博物院院長。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天津被日本侵略軍佔領,這是天津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1940年,由羅學賓和裴文中(時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研究員)親自將化石標本轉移北京。這些標本均貼有北疆博物院的保管編號和標簽。
在這次轉移中,中國第一塊舊石器可能運到了北京。
抗日戰爭勝利,京、津兩地分別接收法國人在華財產。天津接收北疆博物院,改稱天津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接收北京古生物地質研究所,後將接收的化石標本移交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收藏。
然而,1956年中國古脊所研究員張森水卻證實,他從古脊所成立就一直在那裡工作,曾多次參與藏品整理工作,從未見過第一件舊石器。
天津自然博物館黃為龍說,1979年曾到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查詢資料時目睹過那件舊石器,但當時未問及來歷。從此之後,中國第一塊舊石器就下落不明了。
看來,要目睹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還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四
一場侵略戰爭,攪亂了太多格局。一塊沉睡於大地深處留有文明痕跡的石頭,同樣未免罹難。
三件舊石器存放地,一直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而大多的研究文章,只提研究價值和出土意義,從不談及存放地。最早記載具體存放地的是《華池縣志》(1984年版)。該志「第一編地理志」稱:「存天津市博物館」,而「第五編文化志」卻稱:「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前後矛盾。
遺憾的是,對華池發現的古人類研究史上這一重大史實,除了一些史學家少量的研究文字外,媒體鮮有關注、社會幾近淡忘。
更為遺憾的是,人們對三件舊石器的出土時間、地點、文化年代歸屬劃分和原文物今存地點,出現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說法和謬傳,因而對三塊舊石器的歷史價值和地位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為此,近年華池縣先後組織人員到北京、天津,走訪有關專家學者,查閱史料,並多次到縣內遺址調查研究……這一切,就是為了尋找真相。
郭含殿就是多次前往北京、天津及出土地考察人員之一。
經查證,1920年8月10日在趙家岔洞洞溝發掘的兩枚石英岩石片,一直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編號分別是:THA00011和THA00012。但1920年6月4日出土的第一塊舊石器,直至2007年,才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一所庫房的角落發現。
聽到消息,郭含殿再次到北京,拍攝了這件「國寶」的照片。至此,尋找,尋找……一個歷史的角落,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珍藏著中國第一塊舊石器,沉默多年,終於安靜地展示於世人眼前。
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館藏編號為P7611。
五
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讓世界記住了中國的一個普通的村莊,也改變了世界對中國北方的看法。中國北方,廣袤、厚重的大地上,同樣找回了古人類文明的印記。
桑志華不僅發現了中國出土最早的三件舊石器,揭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序幕,而且在華池縣採集到的三趾馬等動物群化石,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史中第一次用現代地層古生物學方法進行的大規模發掘。
桑志華的重大發現,呈階梯式遞進。1923年夏天,他和法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從天津出發,聯袂北上,發現和發掘了水洞溝遺址,使之成為中國最早發現、發掘和進行系統研究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對中國的史前考古作出了重大貢獻。
桑志華是中國古生物、古人類研究的開拓者。他在中國採集地質、古生物標本幾十萬件,並創建了北疆博物院,成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
桑志華主要著有《中國的舊石器時代》《華北(黃河及北直隸灣其他支流流域)十年查探記》《桑乾河草原旅行記》,作為主要作者與他人合著了《華北及蒙古人種學上的探險記》《北疆博物館的鳥類及北疆博物館收藏的樹木標本》《十年行程錄》。
這些考察和研究成果,詳細記載了在甘肅華池發掘三件舊石器及大量古生物化石的經過,擴大了其國內外影響力。
正如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衛奇所說,「1920年6月4日在辛家溝(應為幸家溝)黃土層中發現的1件石核,8月10日在趙家岔發現的2件石片,使桑志華首先叩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大門」。
2004年,在天津自然博物館成立90周年之際,為紀念博物館創始人桑志華,天津電視台攝制專題片,回放桑志華當年艱辛的考古歷程。
桑志華逐漸以一位歷史傳奇人物進入更多中國人的視野。 (特約撰稿人 祿永峰)
㈩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七大最牛武器 你知道的有幾個
在冷兵器時代,雖無現代戰爭那般槍林彈雨的破壞力和即視感。但古文字里記載那些相傳的兵器,往往卻也激發人們無限的想像力。
武俠大師古龍先生曾靈感突發,炮製出七種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環,浪漫而隱秘著。當然,若將古時傳說中武器做個名目,林林總總,卻也紛呈,若歸納七宗最出名的:
1 盤古的斧
血滴子,傳為雍正皇帝的特務組織所獨有的暗器。為何搞特務組織?原來這雍正帝位來路不正,老擔心政治對手在背後說閑話。
於此,雍正在特務部里還動用專項資金搞了一個研究室,專門對付不聽話的人,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研製出血滴子。
血滴子,相傳像鳥籠形狀,可遠距離取敵人首級。因此,政敵們往往聞風喪膽,早上起來晨練,若遇到手提鳥籠的,心口肯定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