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山芋從哪裡來中國

山芋從哪裡來中國

發布時間:2022-10-23 04:20:39

❶ 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一般的歷史記載來說,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十六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


栽培技術

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採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棱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種植前用1.0%硫酸銅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浸5~10min[6],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機生產允許的生物菌劑浸泡種薯2h,最好採用紗網大棚無蟲條件繁殖脫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鬆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後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下種後每隔15d噴施1次Bt等有機生產許可的生物菌劑和300倍茶麩水,撒1次草木灰;並在苗床周圍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誘捕器。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濕、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後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干,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後要注意苗床濕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濕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濕時,及時揭膜通風。

整地起壟

選擇前茬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塊,前茬收獲後人工除去田間雜草,枯枝落葉。

用機器或畜力對土壤進行深翻土層曬土,同時每667平方米施入經有機認證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礦物鉀鎂肥50kg、磷礦粉25kg 。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種苗應在16cm以上。

起壟規格:春、秋植壟寬100cm包溝,壟高30cm;冬植壟寬120cm包溝,壟高25~30cm。要求壟型肥胖、壟溝窄深[ 。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獲都比氮、磷多,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因此,紅薯施肥應圍繞這一特點進行,N∶P∶K=5:6:20 。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後,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後60d左右,冬植種後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鉀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製有機肥(或有機認證有機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礦物鉀鎂肥25kg。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開壟兩邊,或用小鋤在壟腰部開小溝,然後把肥料與益生菌拌勻進行條施,施後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其盡快發揮其肥效。同時施肥後可結合人工除草進行培土。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後,在栽插後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乾旱,要及時澆水,可採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濕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

❷ 土豆、玉米、山芋是什麼年代傳入中國的

土豆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
玉米
16世紀時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志》,稱其為「玉麥」,其後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志》稱作「番麥」和「西天麥」。
山芋
山芋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❸ 紅薯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里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里,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布於全國各地。

❹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4)山芋從哪裡來中國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❺ 紅薯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里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里,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布於全國各地。

❻ 甘薯怎樣傳入中國的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里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里,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布於全國各地。

❼ 我國關於紅薯的來源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7)山芋從哪裡來中國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1、溫度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2、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

3、營養

植株生長過程中要滿足不同生長期對各種肥料養分的需求,施加適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及莖枝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但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根部細胞木質化,影響根塊數量,嚴重過量時會不結根快。

❽ 紅薯最早是由上海傳到中國的哪一個省份

紅薯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❾ 地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地瓜是豆科豆薯屬、草藤本植物,又名番薯,原產熱帶美洲,美洲栽培歷史很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以後傳到世界各地。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中國近古第一流的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閱讀全文

與山芋從哪裡來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6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4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0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1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19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0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398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8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6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1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3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6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1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6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4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