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著名的音樂城市 是哪裡啊
廈門市鼓浪嶼,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
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音樂之島」。
❷ 音樂之都是指中國的哪個城市
深圳
深圳既是港澳流行音樂傳入內地的中轉站和二傳手,又是中國原創流行歌曲的苗圃和花園。
❸ 中國九大音樂學院在什麼城市,排名
中國九大音樂學院排名
1.中央音樂學院.
2.上海音樂學院.
3.中國音樂學院.
4.武漢音樂學院.
5.四川音樂學院.
6.星海音樂學院.
7.天津音樂學院.
8.沈陽音樂學院.
9.西安音樂學院.
至於網上說的各種排名方式,爭議很多,以上排名應該是比較新的,我們從各方面去理性分析,就能得到結論。
大家都知道,作曲系都是音樂學院的骨幹係。
第一名 中央音樂學院。
地址在北京
中央院西洋樂尤其是指揮,作曲,鋼琴非常強大,又是在北京,財政上也是大力支持,地緣優勢,藝術類學院唯一的211.第一名無可爭議。
第二名 上海音樂學院
地址在北京
上海音樂學院有強大的上海財政做支持,其實一點不遜色於中央院,無論從作曲,聲樂,鋼琴、學生質量等任何方面都很有優勢,加上上海的開放政策,上海院對外交流發展的異常的好,並且有周小燕,廖昌永,沈洋等這樣的國際大師,而且每個系都有類似的大家,教師全部都是從美國音樂學院回來的碩士,博士,師資強大,民樂系、鋼琴系也吸納了中央音樂學院的部分精英。所以才有人說上音已超越央音排名第一,但是畢竟央音是211,又是打著同央音樂學院的旗號,必然是我國最高的音樂學府。所以上音只能第二。
第三名 中國音樂學院
地址在北京
中國音樂學院民樂非常牛,西洋樂開辦雖然不是很早,但是其吸引人才的實力非同一般,尤其歌劇系吸納了像中央院的金鐵霖,迪里拜爾,梁寧,宋一等大師,也吸納了上海音樂學院的聲歌系主任溫可錚等這類的名家以及丁毅,孫秀緯等國際歌唱家,加上中國院自身打造的吳碧霞,張英席等國際大師,無疑形成了中國最強大的聲樂教育明星團體。而且也是全國唯一一所擁有斯坦威鋼琴學院資格的音樂學院、並且也擁有像中央音樂學院一樣的地理優勢和中央,北京兩方面的財政支持優勢,不過跟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還是有些差距。
第四名 武漢音樂學院
地址在武漢
武漢音樂學院作為華中地區音樂類最高學府,各系都比較均穩,近兩年動作比較大,跟國外的交流也越來越多。附中學生在各種國際大賽上的獲獎,民樂系中的二胡全國第一,還有編鍾等,武音有個編鍾音樂廳,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觀下。骨幹係依然是作曲,實力雄厚,排名穩定。
第五名 星海音樂學院。
地址在廣州
星海音樂學院由於洗星海等名人,有財政大力支持,實力上升非常快,以及華南地緣優勢,有超越武漢音樂學院的勢頭。
第六名 四川音樂學院
地址在四川成都
近些年來一直發展的還不錯,不斷打造新生代的教師隊伍,其教師平均年齡在音樂學院中師最年輕的,聲樂系近幾年取得了不少成果,分校也建立,實力在上升。
第七名 天津音樂學院
地處天津,天津音樂學院也是比較成熟的音樂學院,天津院有天津的強大財政支持,也是財力雄厚,並不斷吸引人才。其實力一點不比四川音樂學院差,所以天津院的排名一般就在5-6名間浮動。但這幾年川音上升快,所以只好屈就下一名。
第八名 沈陽音樂學院
地處沈陽
沈陽音樂學院這幾年下降的幅度較大,因為地緣的關系,跟俄羅斯的音樂學院都有交流,但是人才流失嚴重,而且為了賺錢,新建成的南院,完全是金錢校區。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質量。出的人才寥寥無幾。
第九名 西安音樂學院
地處西安
從西安音樂學院其財政支持,地理位置,對好學生的吸引力,西安市本身的文化市場來說都很難與前8所音樂學院相比。
舉個發生在身邊例子,以前一個學鋼琴的學生考上海音樂學院,考了兩年沒考上,然後就去考西安音樂學院,一下子就考上了。後來有了信心,想考武音樂學院碰碰運氣,結果也是沒考上。
這很好的證明了一個問題。
❹ 中國的音樂大省是哪兩個省
中國的音樂大省是江蘇省和山東省,這兩個省有很多屬於他們自己的地方特色歌曲:
江蘇省
揚州市的市歌為《茉莉花》
徐州市的市歌為《一飲盡千鍾》
新沂市的市歌為《在山水的懷抱里》
邳州市的市歌為《魅力邳州》
連雲港市的市歌為《在海一方》
鹽城市的市歌為《鹽城真漂亮》
淮安市的市歌為《香溢淮安》
蘇州市的市歌為《蘇州好風光》
無錫市的市歌為《太湖美》
宿遷市的市歌為《宿遷之歌》
泰州市的市歌為《故鄉最吉祥》
南通市的市歌為《南通好家園》 [4]
興化市的市歌為《夢水鄉》
山東省
青島市的市歌為《清新青島》(或稱作青島青島)
煙台市的市歌為《夢築煙台》
威海市的市歌為《威海之戀》
日照市的市歌為《日照海天》
濟寧市的市歌為《濟寧之歌》
泰安市的市歌為《家園》
淄博市的市歌為《淄博淄博》
東營市的市歌為《我可愛的東營》
聊城市的市歌為《光岳樓》
臨沂市的市歌為臨沂十曲:
《沂蒙山小調》《沂蒙頌》《我的家鄉沂蒙山》《蒙山沂水》《美麗的臨沂》
《家住臨沂》《沂蒙歡迎你》 《春天的沂蒙》《心系沂蒙》《沂蒙精神耀中華》
❺ 中國八大音樂學院都在哪幾個省分布著
上海、天津、四川、武漢、沈陽、西安、星海、中國八大音樂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西安音樂學院坐落在漢有「樂府」,唐有「教坊」的古都長安,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最高音樂學府。佔地約8公頃,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學院的培養目標是高等音樂藝術人才和教師。
西安音樂學院創辦至今已經走過40多年的歷程。學院前身是1948年在賀龍將軍以及中共西北局的關心下成立的「西北藝術學校」。當時設有普通部、音樂部、美術部、戲劇部及文學部,以賀龍為首的15人理事會負責校政工作。1949年,學校並入設在西安的西北軍政大學, 與其他藝術機構聯合, 定名為藝術學院。1950年獨立建立了「西北藝術學院」。當時音樂系僅有64名學生,兩年後增為100名,學制3年。有中、西樂器、作曲、聲樂、基本樂科等專業。1953年,「西北藝術學院」改名為「西北藝術專科學校」,同時增設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西北藝術專科學校只設美術、音樂兩系,是今天西安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的雛型。1956年,音樂系單獨建校,成立了聲樂、民族器樂、鋼琴、管弦4個系。
1960年,「西安音樂學院」正式成立。大學部本科學制5 年(曾為4年)、師范專修學制2年。設作曲、聲樂、鋼琴與管弦、民族器樂4個系。
學院現設6個系,8個專業,有兩個碩士點,並接受外國留學生。到1991年初,各類在校學生600餘人,教職工400餘名。
西安音樂學院擁有一個760席位的音樂廳;圖書館藏書、 樂譜、唱片、盒帶21.6萬冊(張、盒);電教設備74套(台、件)擁有一個享譽海內外的樂器廠和一個初具規模的印刷廠。學院生產的「朱雀牌」秦箏遠銷歐、美、日本等地。學生、教師的創作、演奏,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多次獲獎,還傳播到歐洲、非洲、日本等地。學院科研成果在國內頗有影響,並具重要學術價值,如長安古樂研究、 出土音樂文物研究、 音樂史美學研究、MIDI系統的實踐與研究、基本樂科建設等。創辦十多年的學報《交響》已成為國內頗具影響的音樂學術刊物。
40多年來,西安音樂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遍布西北各省、區。
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西安音樂學院以各種形式出國訪問、講學、進修者大幅度增加。目前,已與數所國外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聘請了若干名外籍名譽教授。1980年以來,來學院訪問的知名音樂家、藝術家多達2300多人次。
以上是網上的介紹資料,不過近兩年很多人對西安音樂學院的評論不是很好,不過西安音樂學院的教學設備倒是可以肯定的,關鍵還是要看你自己。
❻ _中國的音樂之都在哪丿—
哈爾濱,哈爾濱擁有中國第一支交響樂團(1908);中國三大音樂節哈爾濱之夏等等;網路,音樂之都也是聯合國「創意城市網路」授予某些「創意城市」的七大主題榮譽稱號(文學之都、音樂之都、電影之都、設計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媒體藝術之都、烹飪美食之都)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授予義大利博洛尼亞(Bologna, Italy)、西班牙塞維利亞(Seville, Spain)、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比利時根特(Ghent, Belgium)與中國哈爾濱(Harbin, China)為「音樂之都」的榮譽稱號。
❼ 中國的音樂之都是哪裡,稱為「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哪裡
塞上江南是指黃河流域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❽ 我們中國的民族音樂在哪裡
我不知道這和古代奏樂器的伶人地位大大不如唱念做打的戲子有沒有關系。我們的古代音樂理論發展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差了點,編曲上就是齊奏,獨奏,沒什麼交響概念。
還聽過一個說法,中國樂器單打獨斗個個是好漢,表現力不輸給西方樂器,合在一起就不行了,互相掣肘,聽起來反而不是很和諧。打個比方,一群牛角齊鳴,那是聲威震天,一群嗚嗚祖拉叫起來,那是要了命了。。。雖說電影像黃飛鴻,龍門客棧,笑傲江湖等等,都用了新民樂,也為黃沾,胡偉立立下鐵打的口碑。但是受中國樂器音色限制,不是所有電影題材都適合用民樂的。
《卧虎藏龍》,《見龍卸甲》,《夜宴》,《無極》,《十面埋伏》,《黃金甲》,一樣的曲子,厚重的「中國風」,換上民族樂器想像一下----味道變了。
最後,成本原因,現在連純粹樂器演奏的交響配樂都已經很少了,電子合成器幾乎佔了半壁江山去。比如我們網友熟知的「故宮的記憶」,都說是「中國風」,是日本人做的,正是有了合成器和西方樂器才這么好。
愛國是很好,但是不如別人的時候也要能承認差距,然後施展拿來主義。既然我們作曲手法都學來用了,連樂器也借來又有什麼關系呢?可能你有點本位觀念,我也不知道怎樣說才好,你找老80年代前的武俠片,或者民族樂器配樂的電影,來看一看,聽一聽,試試能不能把裡面的音樂挪用到其他題材的影片里去,自己做判斷好吧?
❾ 中國民歌的地域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2.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只能存異。
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處於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牧歌、思鄉曲、贊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二、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三、西部佛教文化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庄」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四、西南高原多民族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較強,曲調明快。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旋律細膩、柔和。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阿細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五、東北部受薩滿教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1)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六、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七、中原及東部沿海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1)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部、江蘇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游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為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為第一小區;遼、吉、黑為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里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 《刨洋芋》、《綉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徵。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游,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歷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5)閩、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台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系,台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部,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里地處亞熱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為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面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台》、《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范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里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