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銀元制度廢除後,剩下的大量銀元都去哪兒了
中國銀元制度廢除後,大量銀元都被國家收兌回去了。收兌的銀元大多被回爐熔鑄,另作他用。大部分收購的銀元回爐熔鑄後封存在國庫中成為貴重金屬儲備,當然溶解提純也有用來製造金屬銀制紀念幣和紀念章等,就比如我國每年都會發行精製的紀念幣章。
新中國成立之後,改用人民幣,銀元通用貨幣制度被廢止。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開始按銀元面值進行回收,品種非常多。當然也有很多老百姓將銀元作為古董私藏下來,用做銀制首飾。
B. 中國現代何時用銀元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明萬曆年間),銀元流入中國。
清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台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16年(1890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C. 中國銀元最多的省份
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
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縣人民政府駐便江鎮(原城關鎮、城郊鄉、碧塘鄉合並而成)。2002年,在中國白銀年會上,永興縣被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白銀分會命名為"中國銀都"。永興縣白銀產量佔全國1/4,回收冶煉金銀已有300多年歷史,通過父傳子承,師授徒繼,這門獨特的民間傳統工藝,逐步發展成為從廢氣、廢渣、廢液中提煉金、銀、鉛、鉍等貴重金屬的傳統產業。最難能可貴的是,該縣境內沒有銀礦,是沒有銀礦的銀都。
D. 中國古代都是用金銀,這么龐大的貨幣現在都到哪裡去了
中國是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其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但是,中國貨幣的使用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演變歷程。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貨幣並不是一直以金銀為主。
夏商時期的中國是以“貝”作為等價交換物。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分裂割據,各諸侯國都發行了不同的貨幣,如趙國的鏟幣,齊國刀幣。秦朝統一天下後改用秦半兩錢,這時期的貨幣其材質都不是金銀。
至宋朝,貨幣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由於宋朝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傳統的銅錢貨幣攜帶不便,不利於流通,以及鑄造貨幣需要耗用大量的銅、鐵。於是,政府發行了“交子”,即紙幣。
金銀真正開始普遍被當作貨幣交易的時期是在明朝,明朝時期金銀貨幣開始在民間普及,如金元寶、銀元寶。
為改變這種局面,大清政府令林則徐著手禁煙工作。但之後帶來的就是著名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以大清戰敗為結局,此後,大清一蹶不振,與列強的戰爭都以戰敗收場。戰敗帶來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條約中基本都牽扯到了賠償白銀這一條目。
如《南京條約》中賠款英軍2100萬兩。
《天津條約》中賠款英軍4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中賠款英軍800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中賠款日本2億兩白銀。
《辛丑條約》中賠款十一國4.5億兩白銀,加上利息9.8億。但實際支付了6.64億兩。
僅在這四條條約中就賠款了約12億兩,這還不包括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在北京城所搶掠的金銀財物。
E. 「銀元」是清末民初的政府發行的銀質貨幣,可老百姓為何都稱之為「大洋」
在民間很多俗稱里帶“洋”字的東西都來自海外,比如洋火、洋釘等等,銀元也不例外,因為最早是從海外傳入,所以叫做洋錢,後來因為銀元之外還有輔幣銀毫,所以用大洋和小洋兩種叫法予以區別。
中國古代主要是以銅錢為貨幣,直到自明代以後,白銀大量流入,使用日漸增多,白銀才逐步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在明清兩代,白銀在日常使用時是採用以重量來計算其價值,貨幣單位就是重量單位兩、錢、分等。因此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外形,也沒有統一的發行機構,隨便哪家銀鋪就可以自己熔鑄銀錠當貨幣使用。
而平時使用的銀錠有元寶型、銀塊、銀條等各種形狀,甚至在使用時還可以直接分割,把一個銀錠切成若干塊使用,或者是把若干個小銀錠熔鑄成一個大銀錠使用。這種方式固然方便,但是弊端也很明顯。
銀角,俗稱小洋或毫洋
F. 銀元現大洋從什麼時期開始使用,什麼時期結束
銀元史話(史海遨遊)
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的銀元,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上面有一隻鷹,分量更准確,俗稱「番餅」。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
近百年來,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佔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准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
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一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
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庄的「庄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
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採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
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
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G. 解放前的銀元寶現在都到哪裡去了
1.在民國時期清朝銀元、銅幣同樣流通。(銀票民國初期通用,後來以同等面值銀票換取民國新票,或按面值兌換銀兩和銀元)
2.新中國成立了,舊貨幣按照當時的匯率進行兌換,一塊銀元換人民幣一萬元左右(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很大),後來貨幣改革,第二套人民幣將一萬元的「萬」字去掉,就是一元了。)
3.兌換過來的銀元、銀條、金錠被運往國庫,一部分重新鑄成錠,另一部分被鑄造成紀念金銀幣。
H. 在哪裡可以賣銀元
去你們本地的古玩城找古玩收購店。
主要信息: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明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
道光(1821年-1850年)年間,台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
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我國,但到鴉片戰爭前,僅作為士大夫階級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鴉片戰爭後流通於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
I. 清朝時英國向中國投放的站洋和坐洋的銀幣,有用銅來製造的嗎
沒有。那樣就相當於英國人自己做假幣,那樣會無人再收取、使用站洋,英國會損失很多。
站人」銀元進入我國後,開始在廣東、廣西一帶流通,因其製作精美,含銀量高,深得商民喜愛。英國政府看到「站人」銀元在中國有利可圖,便大量鑄造,大量輸入。不久,「站人」銀元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使用,尤以北京,天津為盛。當時,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中,「站人」銀元已佔相當大比例,使中國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經貿利益受到嚴重損害。這是英國人利用銀元貿易,掠奪中國財富的罪行。
J. 清末民國時期有哪些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幣
最廣的估計是墨西哥銀幣。
墨西哥銀圓又叫做「墨銀」或「鷹洋」,後訛為「英洋」。是墨西哥獨立為共和國以後於1823-24年鑄造。幣面為墨西哥國徽,一隻鷹嘴中叼著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幣徑、重量均與本洋相同,銀色為96.18%。墨西哥銀圓於1854年初入中國,先是在廣州使用,其後流行各地,代替「本洋」成為主要通貨。直到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鷹洋來源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