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肖邦、莫扎特、冼星海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1、肖邦來自波蘭;莫扎特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現屬於奧地利);冼星海來自中國廣東番禺(現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
2、人物簡介
①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於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
②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1760年,莫扎特開始學習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隨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在歐洲各國進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③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B. 中國音樂家有哪些三大人民音樂家是誰
《祝酒歌》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三位作曲家分別是誰?C. 肖邦是哪國的音樂家
肖邦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D. 音樂家肖邦是哪國人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為居住在波蘭的法國人,母為波蘭人。肖邦出生於華沙附近的熱拉左瓦-沃拉。六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師從阿達爾貝·瑞夫尼。七歲時創作第一首波洛奈茲舞曲(g小調),八歲時登台公演。其父為法浯教師,在華沙擔任多種職務,他堅持肖邦除受音樂教育外必須同時受普通教育。十歲時,歌唱家卡塔拉尼為肖邦的演奏所感動,贈送給他一隻懷表。十五歲時肖邦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贈他鑽戒一枚。十六歲入華沙音樂學院,從約瑟夫·埃爾斯納學習作曲。波蘭民間音樂、義大利歌劇的美聲線條和胡梅爾的風格,都正在對他產生影響。1829年他創作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通常稱為第二協奏曲,雖然實際上它在作為第一協奏曲出版的e小調之前寫成)。同年在維也納舉行兩場音樂會,訪問了德累斯頓和布拉格,回國後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婭·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愛情。但翌年在華沙演奏了他的兩首協奏曲後,就離開了被俄國古領的波蘭,於1831年定居巴黎,開始授課並舉行音樂會演出。他與李斯特、門德爾松、柏遼茲和貝利尼結識,1837年開始與女作家喬治·桑交往。當時剛剛廢除了他與馬利亞·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約。1838至1839年冬與喬冶·桑同居在瑪略爾卡島上,但惡劣的氣候及筒陋的生活條件影響了他的健康,此後他的結核病不斷惡化。1840至1847年仍和喬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諾安的別墅中。比他大六歲的喬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於煥發他的才華。許多最優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調奏鳴曲》和《b小調奏鳴曲》、《f小調幻想曲》,都是在他們結合的時期寫成的。他們的關系破裂(喬治·桑的兩個孩子挑起了爭吵)後,肖邦的靈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繼續教課並舉行私人音樂會。1848年,雖然病情嚴重,他仍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他的學生簡·斯特林把肖邦帶到她姐夫托菲肯勛爵的鄉村別墅內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在倫敦,他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於巴黎。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部是鋼琴曲。他從菲爾德和胡默爾的作品中學到一些東西,對巴赫作品的學習也使他獲益匪淺,但當時的主要作曲家對他幾乎沒有影響。他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富於個性的鍵盤寫作藝術,其優點為鋼琴音色纖細,應用旋律裝飾來豐富和聲織體。他精通言近指遠的喻意手法,他所開拓的和聲境界遠遠超過當時的傳統界限。其它影響有的來自波蘭民間音樂,在《瑪祖卡舞曲》中特別明顯;往往要求高度輝煌技巧的旋律風格則源自義大利歌劇。但肖邦謹慎地指出,他的瑪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實上它們也是他的最有個性的作品,猶如私人的記事錄,記下了一生事業中聽作的和聲和節奏試驗,所探索的最為精緻和變化多端的鋼琴音色,也記下了他的全部情緒變化。最早一首《瑪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離開故鄉之前寫的;最後一首(f小調)感情強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寫的最後一曲。肖邦使鋼琴上的《瑪祖卡舞曲》成為他所獨有的形式;他所作的敘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凱維奇的詩歌的概括的啟發而寫)和鍵盤諧謔曲也是如此,他使諧謔曲具有與貝多芬諧謔曲大異其趣的尖刻嘲諷的性質。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個不同的調,是肖邦對巴赫藝術的創造性貢獻。肖邦認識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於比例完美的鋼琴小曲,他在這類作品中注入了豐富而又強烈的詩意,但在奏鳴曲中也表明他有駕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鬆散的能力。迂腐的學究也許會有爭議,說它們不是「嚴格的」奏鳴曲(雖然每部奏鳴曲都遵守由幾個樂章構成的傳統形式),但是人們不會希望這些奏鳴曲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因為它們的結構別有一種使人感到愜意的邏輯性。他的協奏曲(往往被人們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評論者認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實遠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總是靈活而敏感的。有時甚至富於積極的獨創性(如大管的應用)。他的演奏在細膩及緊張度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把他的同時代人感到譜上難以理解的經過句彈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鋼琴與樂隊曲:協奏曲兩部;《流暢的行板和波洛奈茲舞曲》;《波蘭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維亞克迴旋曲》;《把手伸給我》主題變奏曲。
(2)鋼琴獨奏曲:敘事曲四首;蘇格蘭舞曲三首;練習曲二十七首;即興曲三首;瑪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茲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諧謔曲四首;奏鳴曲三首;圓舞曲十七首;船歌;搖籃曲;f調幻想曲;幻想即興曲。
(3)室內樂曲:鋼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鳴曲;大提琴與鋼琴《引子和波洛奈茲舞曲》。
(4)歌曲:波蘭歌曲十七首。
E. 肖邦的簡介,謝謝
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母親是波蘭人。他是個異常早熟的孩子棗六歲就寫詩棗他的音樂天才很快就證明他註定成為「莫扎特的後來人」。九歲時,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奏,散場後,他更關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領,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對母親說:「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領,媽媽。」
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早期創作活動。1830年以後他到巴黎定居,在那裡度過了後半生。從此肖邦永遠未能回國。當時,正值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
1837年他嚴詞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的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門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足見他拳拳愛國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一方面由於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對他打擊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學家喬治·桑的愛情破裂以及身體衰弱,大大影響了他的創作熱情,身體健康每況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他臨終時囑咐親人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棗波蘭。
肖邦的創作生涯,以1830年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與巴黎時期。在第一個時期,他完成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後半生的巴黎時期,他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敘事詩》、《降A大調波蘭舞曲》,有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有哀痛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降b小調奏鳴曲》,還有不少的幻想曲與小夜曲。
當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動。《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即是這時完成的。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巴黎時期是肖邦思想藝術高度成熟、創作全盛的時期。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音樂風格,使其創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開了三十次音樂會就建立了一種傳奇式的榮譽,這在鋼琴演奏史上別無他例。肖邦尊重並繼承古典音樂傳統,但他的琴藝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在他的瑪祖卡和波羅奈茲舞曲中,創造性地運用民族民間調式、和聲和特性節奏,顯示出一個道地的「瑪祖爾人」對民族性格、風格、情趣及對藝術語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紀歐洲樂壇上的一顆明星。他那些詩意濃郁、充滿著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戲劇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著「黃金時代」的浪漫主義音樂。同時,他的創作又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氣質和情感內容,在歐洲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家的傑出代表著稱,另一方面以歐洲十九世紀民族樂派的奠基人載入史冊。肖邦之所以偉大,也正因為他把浪漫主義的時代風格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內容緊密地融合在音樂作品中。
F. 偉大的音樂肖邦是哪國人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職業 : 作曲
所屬地區: 波蘭
出生地 : 波蘭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紹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波蘭才子
一、又一個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庄園宅地的三間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著白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掛著雪白薄沙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檯上,倒掛金鍾和天竺葵生氣勃勃地開著花。房屋裡面擺著沉重的紅木傢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爐,在天冷的時候,裡面的松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裡面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師是個奇怪的人物,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和褲子、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所有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常用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而且彈得非常美妙,於是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扎特」而聞名華沙。在十歲時,他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面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錶。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當肖邦還很小,不會記譜時,他就能編出一些小品來,讓老師為他寫在稿紙上。後來肖邦在父親教法文的華沙學會里學習了作曲和其它課程。當他十七歲時,終於離開學校獻身於音樂。
二、「從一而終」的愛國音樂家
肖邦是終生獻身於一種樂器的第一個作曲家。甚至連李斯特這位鋼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轉而為全部管弦樂隊創作作品,因而當他的鋼琴作品為管弦樂隊重新改寫的時候,它們聽起來一樣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並沒有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用鋼琴比別的任何樂器都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不論肖邦的作品節奏是什麼——是圓舞曲還是波蘭的瑪祖卡舞曲或是波蘭舞曲——那旋律幾乎總是用簡單的ABA三段體歌曲形式。他的音樂同貝多芬的奏鳴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詩不同於莎士比亞的一出話劇一樣。肖邦在維也納舉辦了兩次成功的音樂會,然後想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上去求名。在華沙開了三次告別音樂會後,他就出發了。當他還沒有走出多遠的時候,他的老師和過去的同學們攔住他的馬車並唱了一首為了向他致敬而寫的大合唱。然後他們給他一個裝滿了故鄉泥土的銀制紀念杯,希望他永遠也不要忘記故土。他雖然再也沒有回來,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
三、巴黎歲月
肖邦到巴黎後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時興的教師。他願意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價格是最高的。他上課時象一個王子,總是戴著白羊皮手套,並且由一個僕人陪著,坐著一輛馬車來到。 李斯特把他介紹給在喬治·桑的筆名下寫作的著名小說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過她,他被拉進以巴黎為家的藝術家們、作家們和音樂家們的歡快的圈子裡去。可是降臨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樂趣都永遠不能使他忘記波蘭的光榮和憂傷。 所有的肖邦的音樂作品都是他各種感情的短小音畫。有一些是從他自己的生活中取來的——當他在瑪佐爾卡島上訪問喬治·桑和她的女兒們的時候寫的夢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圓舞曲——特別是降D大調的那一首,據說是在他注視著喬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後寫的。但是他的音樂的更大部分都是從他對他的出生地的熱愛里生長出來的。
四、波蘭節奏
肖邦的許多最偉大的作品都是用波蘭的兩種古代舞蹈瑪祖卡舞和波羅乃茲舞的節奏寫成的。波羅乃茲舞是一種貴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們在國王寶座前面穩重而庄嚴地行進。肖邦用這種曲式創作了他的一些最宏偉的作品。瑪祖卡舞是肖邦時常看見的,這是波蘭農民們力圖在朝氣蓬勃的盡情歡樂中忘掉他們生活中的艱苦時跳的一種農村舞蹈。其節奏是每一小節三拍子,在最後一拍,跳舞的人們把腳後跟咔嗒一聲碰在一起時加強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瑪祖卡舞曲,並且在這一種節奏里,表現了從悲傷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歡樂等種種感情。肖邦偉大的《降b小調鳴曲》是建立在古老波蘭的一首詩的基礎上的,而他的四首《敘事曲》則講述了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寫的四個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講的是一個年輕的騎士對一位美麗而神秘的小姐的愛情。甚至他那些《練習曲》,也不僅是一些練習,而是一些音樂素描。所有想做鋼琴名家的學生都想要學會的那首偉大的《革命練習曲》,是當肖邦聽見波蘭人一再起來反抗俄國,但一再被殘酷鎮壓時寫的。浪漫派大師舒曼曾這樣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樂被人們熱愛的原因也許是:它不僅是在訴說波蘭的美和憂傷,而且訴說的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有一次寫道:「他在鋼琴前坐下來的時候,我覺得彷彿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裡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麼美嗎?』」 那帶著「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態度、象天使一樣有著一綹美麗的鬈發」的文雅的小音樂家成了巴黎客廳的寵兒。但是巴黎生活的經歷毀壞了肖邦的健康,他變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爭吵之後,他同喬治·桑十年的友誼徹底崩潰了。
鋼琴詩人
一、繁雜的曲名與瀟灑的譜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為鋼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鋼琴獨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煩的是,他的作品大多隻有體裁而沒有標題,很多作品,即使標上調式和體裁及體裁編號,仍然難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後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時,往往以作品編號(Op. )作為查找的主要根據,因為作品編號是不會出現重復和混亂現象的。
肖邦作曲時,基本離不開鋼琴鍵盤。據當時的人所說,肖邦擅長在鋼琴上即興創作,而且有著一氣呵成般的流暢,但當他落筆追思即興樂念時,卻異常費力,稿紙上往往留下很多塗改痕跡。許多已成之作,每經他本人演奏一次,就會出現一種有所改動的版本。可見肖邦對於作曲是十分情緒化的。
二、肖邦的信條:讓人們去猜吧!
「脫帽吧,先生們!這里是一位天才!」這是1831年12月,舒曼發表在《大眾音樂報》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評論肖邦作品第二號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話。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德國人對肖邦的了解,是從舒曼的這篇文章開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間,以莫扎特的歌劇《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麗娜的小二重唱作為主題,寫成了作品第二號——鋼琴和樂隊的變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國鋼琴家尤里烏斯·克諾爾(1807—1861)在萊比錫布業公會音樂廳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號。舒曼評論這個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烏斯的名字作為筆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從巴黎寫信給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說:「幾天以前,我從卡塞爾收到一個熱心的德國人寫的一篇長達十頁的評論,他在冗長的緒言以後一小節一小節地進行分析(作品第二號)。他認為按照正統的觀點,它們不能算是變奏,而是一幅想像的圖畫。他說,第二變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羅在追趕;在第三變奏里,唐·璜親吻著策麗娜,使馬捷托看了嘔氣;在慢板第五小節的降D大調上,唐·璜和策麗娜在接吻。這位撰稿者大發奇想,實在可笑,他還迫不及待地想把這篇文章發表在《音樂雜志》(屬於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個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對我十分關心,馬上告訴菲梯斯的岳父說,他寫那篇評論對我沒有好處只有害處。」肖邦所說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時音樂學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報》編者羅貝爾的女兒阿黛拉伊德結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創辦的《音樂雜志》是一種周刊。那麼,寫那篇評論文章的「熱心的德國人」,應該就是羅貝爾了。 肖邦最反對用文字解釋他的作品。倫敦樂譜出版商威塞爾(1797—1885)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給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標題,如《降B大調變奏曲》(作品2)標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羅乃茲》(作品3)標作「快樂」;《瑪祖卡風格迴旋曲》(作品5)標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標作「塞納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標作「西風」;《降E大調圓舞曲》(作品18)標作「邀舞」;《波萊羅舞曲》(作品19)標作「安達盧西亞回憶」;《b小調諧謔曲》(作品20)標作「地獄里的宴會」;《第一敘事曲》(作品23)標作「無詞敘事詩」;《兩首夜曲》(作品27)標作「哀怨」;《降b小調諧謔曲》(作品31)標作「冥想」;另外《兩首夜曲》(作品37)標作「嘆息」;《兩首波羅乃茲》(作品40)標作「寵物」;而《瑪祖卡舞曲》則統稱為「波蘭回憶」。 1841年,肖邦從諾安寫給他的朋友豐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憤慨地說:「至於威塞爾,他是一個蠢才和騙子。你寫信給他時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賠錢,那是由於他不照我的意見,而加上愚蠢的標題所致。從我心靈里發出的聲音,教我不能再送給他任何作品讓他加上這些名稱。你對他說話可以盡量講得尖銳些。」
在肖邦看來,那位「熱心的德國人」是和威塞爾同樣愚蠢,同樣可笑的。但這個德國人在文章中所描繪的「一幅想像的圖畫」,也許並不是他的發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後塵;因為舒曼的文章里也談到第二變奏「象一對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僕人列波累羅)在追趕」,優美的降B大調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歡給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學性的標題,如《狂歡節》(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則對此深惡痛絕,他的《g小調夜曲》(作品15之3)原想註上「悲劇《哈姆萊特》觀後感」字樣,後來還是取消了,他說:「讓人們去猜吧。」 讓音樂本身去說話,不把主觀臆想強加給聽眾——這就是肖邦的信念。「讓人們去猜吧」這句話,對於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義的。
G. 肖邦是哪個國家的音樂家呀
波蘭
中文名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外文名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別名
鋼琴詩人
國籍
波蘭
出生地
華沙
出生日期
1810年3月1日
逝世日期
1849年10月17日
職業
鋼琴家,作曲家
畢業院校
華沙國立音樂學院
信仰
天主教
代表作品
《鋼琴協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
血型
O型
星座
雙魚座
樂派
浪漫主義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910年,肖邦出生於波蘭;1917年開始創作;1918年登台演出;1922年至19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9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948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1-2]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