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代機、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的定義是什麼
1、第一代戰斗機是指首批採用噴氣發動機的戰斗機,其出現時間大約為1944至1953年。由於採用了新式噴氣發動機其作戰能力比使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飛機有了顯著提高。
2、第二代戰機戰斗機是飛行速度實現了超音速的飛機,採用後掠翼、裝加力噴氣發動機和簡單的雷達瞄準具,開始裝備空空導彈,但主要作戰武器仍是大口徑航炮,主要作戰方式仍是近距離格鬥,具有較突出的機動性能和爬升率。
3、第三代戰機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主要出現的戰斗機,其特色為應用第三代航空發動機使中低空機動靈活性高、配備先進雷達設備、加強導彈應用等。主要使用年代為1972年後。
4、第四代戰斗機是指在20世紀70年代陸續開始服役的、吸收第三代戰斗機設計與使用上的經驗,加上諸多空中沖突與演習顯示出來的問題和需求,融合之後成為冷戰結束前後最主要的角色,使用第四代航空發動機。
戰斗機性能特點
第一代戰斗機主要的空戰方式是近距格鬥,尾隨攻擊。第一代戰斗機參加了朝鮮戰爭,美蘇兩國第一代戰斗機進行了直接對話。當時由於美國對朝鮮實施大量轟炸,為了避免傷亡,轟炸機的飛行高度都很高,所以當時為了攔截轟炸機,護航機與攔截機經常萬米高空進行纏斗,作戰高度提高是當時空戰的明顯特點。
由於飛機在高空的盤旋性能較差,所以這一時期飛機在垂直方向上的機動性能顯得更為重要。F-86和米格-15由於各自的性能特點不同,採用的空戰戰術也不同,米格-15在戰斗中力爭「飛得高些,靠垂直機動」,而F-86在戰斗中則盡量「飛得低些,靠水平機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一代戰斗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二代戰斗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三代戰斗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四代戰斗機
❷ 一架民航飛機壽命是多久
飛機的飛行壽命,按照飛機的實際飛行時間來計算飛機的壽命,目前飛機的飛行壽命都在6萬小時左右,不過有一些機型可以達到8萬小時。
正常的飛機壽命大概都是在25年到30年左右。全球民航飛機的平均機齡為10年,美國民航的平均機齡為11年,超過這個數字的就可以被認為是「高齡」飛機,但從性能上講,一架可以服役30年的飛機使用10年,最多隻能算剛過「盛年」而已。
在新機研製過程中要採取防腐蝕設計,選用對抗腐蝕能力強的材料,選配優良的表面處理工藝,配以高效的復合防護塗層體系等等,以提高飛機固有的耐久性品質;飛機在製造過程中要有嚴格的腐蝕控制措施,避免材料和工藝的缺陷,確保飛機的防腐質量。
(2)中國飛機多久更新一代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第一架全金屬,具備一切現代民航客機(除螺旋槳發動機外)特點的商用單翼機是1930年波音公司的單發郵
政機(Monomail),波音根據這架飛機的半硬殼式機身和應力蒙皮設計,在1931年為美國陸軍航空部研製了雙發動機轟炸機的原型機YB-9。
由於美國陸軍未將YB-9投產,波音與它的商業夥伴聯合航空(United Air Lines)經過慎重考慮後,在1932年以B-9構型為基礎研製了體型稍小的商用機型,這就是於1933年2月首飛的B-247。這架在結構設計史上翻下新篇章的飛機是架具有全金屬、應力蒙皮結構、全包覆式機艙、橡膠除冰靴、配平片(trim-tab)、流線型發動機罩、自動駕駛儀、下單翼、可收放式起落架設計特點的飛機,只憑一台發動機也能飛行和爬升。也就是說B-247是第一架「現代化」的民航機,之後的每一種民航機都是在模仿它的特點。這架飛機雖然只能乘坐10名旅客,但飛行時速比福特的三擎機快上56公里,可在24小時內飛越美國本土,因此極富商業競爭力,廣受各家航空公司的歡迎而供不應求。但飛機的機身較低矮,旅客在機艙內要彎腰前進,還得跨過突出於地板上的機翼後梁。
由於波音的生產線無法滿足航空公司的訂單,道格拉斯公司乘勢崛起,迅速推出後來名噪一時的全金屬、下單翼、雙發動機、可收放式起落架DC(Douglass Commercial)系列客機。可乘坐12名旅客的DC-1首飛於1933年,只比B-247晚了五個月。DC-1的機翼翼梁在機艙地板的下方,因此艙內地板平坦,空間較寬闊,旅客不需彎腰。1934年道格拉斯公司接著推出了機體較長,可乘坐14名旅客的DC-2;1935年則是推出了可乘坐21名旅客的DC-3。
DC-3的性能、有效載荷、堅固性使得航空公司真正開始能從民航運輸中賺取利潤,因此到了1940年就成為全世界航空運輸業使用最多的飛機。DC-3是第一架能通過運送旅客及貨物,不需政府補貼就能賺錢的民航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共生產了1萬1,000多架,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單一機型生產量最多的飛機,其中大多數是軍用型的C-47。
參考來源:民航飛機_網路
❸ 中國現役飛機分代
中國的戰斗機分代標准總體上與西方相差不大:
第一代,殲五、殲六,具備高亞音速或低超音速飛行能力,以機炮為主要的作戰武器,殲六開始裝備近程空空導彈。
第二代,殲七、殲八,具備兩倍音速和兩萬米飛行能力,以空空導彈為主要空戰武器,後期的殲八開始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以高空高速截擊為主要作戰特點。
第三代,殲十、殲十一,高推重比、高機動性和超視距作戰能力,擁有優異的低空和跨音速作戰性能。
❹ 中國戰機第幾代
一、目前,中國現役的主力戰機,按國際通用標准,屬於第三代。
二、如何劃分第幾代戰機?
現在世界上的戰斗機的分代有兩種標准,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一種是以前蘇聯(俄羅斯)為代表。美國的分法,應該是現在國際通用的,共分為四代;按俄羅斯的標准,共分為五代。
目前西方國家將戰斗機分為四代:
第一代:亞音速戰斗機——代表機型:美製f86、蘇制米格15、中國殲5等
第二代:強調超音速性能的戰斗機——代表機型:美製f4、蘇制米格21、中國殲7等
第三代:強調多用途的超音速戰斗機——代表機型:美製f16、f15、蘇制米格29、蘇27等
第四代:強調隱身性能的多用途超音速戰斗機——代表機型:美製f22、f35 ,中國J20,俄T50。
三、我國現在也是以國際通用的四代來劃分的。
我國的戰斗機有很多種,現役的戰斗機中,有第二代的殲7,第三代的蘇27、殲8、殲11和殲10(也有的說是三代半)。
四、世界上目前現役的最先進的是美國的F22(第四代)、F35(第四代)。
還有中國正在研製中的J20、J31;俄羅斯正在研製中的T50。都是最先進的四代機。
五、按照世界通用的標准,戰斗機的發展和使用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代:噴氣機代替螺旋槳飛機的時代。
第二代:噴氣飛機由亞音速到超音速的時代。
第三代:裝備先進的火控系統和良好的氣動性能、具備對地攻擊的時代。
第四代:(標準是三超一隱)
超音速巡航能力(不開加力的情況下也能保持持續超音速飛行);
超機動能力(迎角60-70度的狀態下仍能保持持續控制);
超視距導彈攻擊能力;
隱身能力(能躲避對方雷達追蹤具有1平方米以下的雷達反射面積);
目前中國正在研製中的J20,就是第四代戰斗機。
❺ 中國戰機現在是第幾代
殲20屬於四代機,是隱身戰機,目前我國最先進的戰機。
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戰機涵蓋了從二代到四代的機型。殲-7是第二代輕型戰斗機。殲-8是 第二代高空截擊機。殲-8Ⅱ 第二代戰斗機,最新改進型號達到了二代半標准,殲-10是第三代輕型戰斗機, 分單座和雙座。殲-11、 Su-27/30(包括國產化) 是第三代重型戰斗機。梟龍是二代半戰斗機 ,主要用於出口。
飛機的分代主要依據是:
第一代戰斗機的判斷依據,噴氣式、亞音速。
第二代戰斗機的判斷依據,戰斗機速度超過音速,認為速度越快戰斗機越強,即超音速飛機。
第三代戰斗機的判斷依據,符合能量機動原理設計的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
第四代戰斗機的判斷依據,強調隱身性能等4S標準的多用途超音速戰斗機。
❻ 國家的軍事飛機多少年換一代
這要看戰機服役年限 戰機的壽命是由發動機的壽命、機體材料的壽命等決定的。一般來說,戰機的設計服役年限在30年左右。而不同的機種,因其訓練強度和作戰強度不同,壽命也不一樣。相對而言,戰斗機的壽命比其他機種要短一些。像我們比較熟悉的F-15、F-16、蘇-27、蘇-30、米格-29,這些機型的設計服役年限大約在20年左右。而轟炸機、遠程運輸機等,由於使用強度相對比較小,所以壽命相對比較長,可以達到30年。
❼ 中國什麼時候退役老一代戰機
中國的軍用飛機從su——27服役以來 開始陸續退役以前的老式戰斗機 以現在的殲——10、殲——11等新式戰斗機取代老式戰斗機,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而轟炸機,運輸機之類的由於現在是以擴大為主,所以老式飛機還能用的將會繼續使用。
❽ 中國何時出四代戰機
網路上流傳的中國殲14戰機效果圖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49/20070122/13892790.html
美《國防科技》認為,從去年中國珠海航展的情況來看,中國展出了一款「暗劍」無人作戰飛機模型。該無人機具有超音速、超高機動能力和低空探測性,和美國隱形戰機差不多,可以較好地躲避雷達,主要用於未來對空作戰。由此可以判斷,中國的新一代隱形戰機必將是中國未來戰機的發展方向。
中國新型戰機為殲-12或殲-13戰機
實際上,從2006年開始,西方軍事媒體就開始聚焦中國新一代戰機的研發項目。由於各家媒體所掌握的情況不一,再加上揣測的成分居多,因此所釋放出的有關中國新一代戰機的信息令人眼花繚亂。
《簡氏防務周刊》聲稱,中國最主要的兩家戰斗機製造商——沈陽飛機工業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正在為中國空軍研製第四代戰斗機。其中,沈飛公司致力於一個相當於美國F-22A隱形戰機的研製項目——殲-12隱形戰機項目;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則在殲-10戰機的基礎上研製一種雙發隱形戰機——殲-13戰機。
另一種方案的中國四代戰機設想圖
該刊指出,1998年,美軍海軍情報處的報告首次透露出中國沈飛公司正在研製一種名為殲-12的先進雙發隱形戰斗機。2003年底,一張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戰斗機風洞模型可能與殲—12項目有密切關系。模型顯示該機同美國的F-22A隱形戰斗機有某些相似之處,比如內置的武器彈艙。
該周刊還稱,在成功研製殲—10戰機後,成飛公司及其下屬的飛機研究所已將精力轉向殲-10的雙發型。該項目被命名為殲-13,它將與沈飛的殲-12項目競爭中國空軍第四代戰斗機的采購合同。報道稱,殲-13可能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起飛重量可能超過20噸。基於以上情況,殲-13應該是一種高性能重型制空戰斗機,其性能在歐洲「台風」戰斗機和法國「陣風」戰斗機之上,但恐怕還與F-22A「猛禽」有一定差距。
通過分析,《簡氏防務周刊》認為,中國第四代戰斗機將以重型、低成本為主導思想;要求飛機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國特色的隱形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機動性。中國第四代戰斗機的發動機和武器子系統的研製工作,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預計新戰機將於2015左右進入現役。
中國新一代戰機為殲-14
而德國《軍事技術》雜志認為,中國正在研製第四代戰斗機,並可能被命名為殲-14。
該雜志通過對網上流傳的想像圖,對中國下一代戰斗機的氣動外形進行了分析:該戰機將安裝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為飛機提供自動穩定控制。從鴨式布局和機腹的進氣口可以看出,這種飛機的總體設計明顯地源於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在殲—10開發中獲得的經驗,並大量使用了源於米格1.44型演示機的技術。
中國第四代戰機3D圖
該雜志預期,殲-14戰機計劃將在2012至2015年服役,裝備一種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具有同多目標作戰的能力,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數據。而如果未來的信息確認該戰機的確處於全比例開發階段,那麼殲-14將最終被確認為專門對付F-22A的空優戰機對手。
❾ 第一代飛機和第五代飛機的定義是什麼
按年代分:50年代初到50年中期算第一代,那時的戰斗機型號有
美國的:F——84,F——86,F——100,
前蘇聯:米格——15,米格——17,米格——19,
中國的:是仿製蘇聯的米格機,稱殲——5,少量的殲——6。
這一代的戰斗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發動機的進氣口都在機頭前,進攻時主要靠航空機關炮消滅對手,所以近戰格鬥是家常便飯,飛機的速度還是在亞音速,作超音速飛行也是很暫短的,導彈還剛剛發明,遠不如機關炮管用,機關炮的口徑在20——37mm之間,這一時期的飛機性能差不多,各有千秋。
這個年代的代表機型是美國的F——86和前蘇聯的米格——17。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飛機的型號有好多。
美國的:F——101,F——102,F——103,F——104,
前蘇聯:米格——21,米格——23,蘇——9,
中國的:仍舊是殲——5,殲——6,少量的殲——7。
這一代的戰斗機有一個共同特點,速度快,高空高速性能好,超音速戰斗機出現了,進攻的主要武器基本是機關炮,導彈開始使用,效果還不是最好,飛機的外形向多樣化發展,美國飛機的發動機進氣口向機身兩側發展,騰出機頭裝雷達;而前蘇聯則基本保持機頭進氣的模式,後期的飛機也開始朝兩側發展。飛機的機翼採用三角翼和既薄又短的短翼,
這一時期的典型飛機是F——104和米格——21。
整個60年代可以算戰斗機的第二代,代表飛機有
美國的:F——105,F——106,F——111,F——4,F——5
前蘇聯:米格——21,蘇——9,蘇——11,米格——23,蘇——15
中國的:沒有變,還是殲——5,殲——6
這一代的戰斗機有一個共同特點,速度快,高空高速性能好,戰斗機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導致攻擊機的產生,專門用來對付地面目標,典型的有
美國的:A——4,A——5,A——6,A——7
前蘇聯:米格——27,雅克——28,蘇——22/24
中國的:沒有大變化,殲——6大批裝備,少量殲——7
70年代可以算戰斗機的第三代。是戰斗機發生質的變化,從原來單一求飛得快飛得高向高機動性和靈活性發展,電腦的出現,使機載設備得到了更新,雷達是戰斗機的必備設備,導彈是主要攻擊武器,由於設備的增加,飛機有向重型化發展,飛機的性能有極大的提高,許多新的戰術動作也由此產生,戰斗機用導彈攻擊可以從遠距離外偷偷地襲擊,戰斗機和攻擊機的型號也多了許多,主要型號如下。
美國的:F——14,F——15,F——16,F——18,前蘇聯:米格——25,米格——29,米格——31,蘇——27,蘇——30,
中國的:殲——6,殲——7,殲——8少量裝備,
這一時期的攻擊機的型號有
美國的:A——10,A——12 ,A/F——18,F——117
前蘇聯:蘇——19,蘇——25,雅克——38
中國的:強——5
由於前蘇聯的解體,美國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和威脅,所以在70年代到90 年代,戰斗機沒有大的發展,只是在性能上加以完善改進。經過幾次局部戰爭,幾乎是美蘇兩國武器在這些國家的試驗對斗,逐步暴露出各自的問題。但是前蘇聯沒有因為國家解體導致經濟困難而放棄戰斗機的研究和發展,他們的蘇式戰斗機發展了一大系列,性能大大超過了美國現有的裝備,歐洲也不甘落後,先後發展了所謂的三代半戰斗機,性能和美國戰斗機不分仲伯。
美國為了始終領先於世界的武器市場,開始研製第四代戰斗機,F——22,F——35,
俄羅斯當然也不甘落後,他們也發展了蘇式家族,推出了蘇——35,蘇——37,
中國的改革發展也造出了新戰斗機,殲——8Ⅱ,FC——1梟龍,殲——10猛龍,和仿製俄羅斯蘇——27的殲——11,以及專門攻擊地面目標的FBC——1飛豹。
第四代戰斗機的特點是:
具有超機動性能,可以作超音速巡航,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可以垂直短距起降,多用途,具有隱身功能。
目前僅有美國的F——22,F——35能夠達到這些標准,其他各國的戰斗機只能達到部分性能。由於昂貴的製造價格,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也有點力不從心,紛紛削減生產數量,用第三代戰斗機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