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痢疾葯多久研發出來

中國痢疾葯多久研發出來

發布時間:2022-10-29 11:08:13

『壹』 中葯古今研究:黃藤

黃藤:為防己科植物黃藤的根莖或葉。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綱目》:「黃藤甘苦,平,無毒。治飲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頻服。」

2.《陸川本草》:「黃藤苦,寒。瀉熱解毒,通便,去水毒,消腫。治熱郁便秘,痢疾,石水,瘡癰,天泡瘡,赤眼。」

3.《廣西中葯志》:「黃藤入心、肝二經。治陽黃,槍炮傷,燙傷。」

4.《中國葯植圖鑒》:「黃藤煎水服治發熱頭痛;磨碎敷疔瘡。」

5.《廣西中草葯》:「黃藤清心火,利小便。治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結膜炎,肺結核,瘡癤,湯火傷;可預防流腦。」

6.《中華本草》:「黃藤苦;性寒。心;肝經.清熱解毒;利濕。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結膜炎;黃疸;胃腸炎;痢疾;小兒消化不良;飲食中毒;輸卵管炎;急慢性子宮內膜炎;急性盆腔炎;陰道炎;瘡癤;燒燙傷。」

7.《南寧市葯物志》:「 黃藤苦,寒。搗敷熱毒瘡。」

8.《中葯大辭典》:「黃藤甘苦,寒,有毒。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治飲食中毒,熱郁便秘,痢疾,傳染性肝炎,瘡癰,赤眼,咽喉腫痛。」

9.《中國葯植圖鑒》:「 黃藤莖、葉,煎水洗澡,可治腰痛。」

二、現代研究

1.成分:黃藤根含掌葉防己鹼、葯根鹼、非洲防己鹼、黃藤素甲、黃藤素乙、黃藤內酯、甾醇。

2.葯理

1)掌葉防己鹼及葯根鹼對蛙中樞神經系統有麻痹作用:掌葉防己鹼對哺乳類動物亦有此作用,並能使呼吸中樞麻痹;二者靜脈注射都有降壓作用,以掌葉防己鹼作用較強,一般狀態、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皆無顯著改變。

2.大黃藤素對福氏及宋內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抑製作用。葯根鹼對離體豚鼠左心房有正性肌力作用,此作用與細胞外鈣內流有關。葯根鹼對兔離體主動動脈和鼠離體輸精管的實驗表明能阻斷腎上腺素α1受體,對α2受體呈現部分激動作用。葯根鹼10mg/kg靜脈注射對大鼠心肌缺血和復灌性損傷有保護作用。

3.作用:用於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水煎液內服或滴鼻噴喉,均有一定預防作用。還可用於治療瘤型麻風反應。

三、附方

①治傳染性肝炎:黃藤一至二兩,酸咪咪(大葉酸漿草)五錢。煮豬骨或雞肉服,也可蒸甜酒服。(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

②治天泡瘡:黃藤五錢,山東管五錢。共研末,開茶油調塗患處。(《陸川本草》)


『貳』 痢疾怎麼確診

細菌性痢疾
(病原)
痢疾桿菌屬革蘭氏陰性的志賀菌屬,以福氏和宋內氏痢疾桿菌最為常見,該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水果,蔬菜上能生存10天左右,在河水中存活時間可長達3個月,在適宜的溫度下還能大量繁殖.不耐高溫,對各種化學消毒劑都很敏感. 1,急性期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常有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腸道症狀為腹痛,腹瀉,全腹有壓痛,以左下腹明顯,大便為粘液樣.1—2日內較為膿血便,伴里急後重,每日大便次數達10次以上,持續1—2周緩解或自愈,或轉為慢性.
2),輕型(非典型):以每日腹瀉數次為主要症狀,可無全身症狀,大便無膿血,里急後重不明顯,病程持續數日後自愈或轉為慢性.
3),中毒型:多見於2—7歲兒童,成人較少見,表現為嚴懲的毒血症,起病急,發展快,突然高熱可達40攝氏度以上,驚厥,精神萎靡或昏迷,可在數小時內進入休克或因呼吸衰竭,徨衰竭而死亡.該型腸道症狀不明顯或完全不出現腹痛腹瀉.中毒型菌痢又可分為休克型,腦型及混合型三型,以混合型最凶險. 2,慢性期
1),遷延型:有菌痢病史,症狀時好時發,時輕時重,病程在二周以上.
2),隱匿型:有菌痢病史,症狀全部消失,大便培養陰性,乙狀結腸鏡檢查有顯著病變.
3),急性發作型:症狀似急性典型菌痢,但程序較輕.
(治療) 1,急性菌痢
1),一般療法:休息,腸道隔離,進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不能進食者,可口服補液.
2),中草葯治療: 2,慢性菌痢
1),一般療法:注意飲食營養衛生,勞逸結合,提高抵抗力,避免各種誘發因素.
2),葯物治療:急性發作型按急性菌痢處理,並適當延長療程,慢性遷適型則晝取得葯敏試驗結果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葯.

菌痢潛伏期最短數小時,最長可達一周,平均1~3天.據報道,一個人只要吃了帶有10個以上痢疾桿菌的食物,就很可能感染致病.痢疾桿菌喜歡在20℃~40℃的溫度下生活,37℃時生長繁殖最快,在陰暗潮濕及冰凍的情況下仍能生存數周.水源,土壤,蔬菜,瓜果,各種食品及生活用品上都有它的蹤跡.據測定,豬油,米飯,饅頭及西瓜上的痢疾桿菌,在條件適宜時,1~2小時就可繁殖5萬倍.痢疾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他們的糞便中帶有痢疾桿菌,可能污染衣物,用品,玩具,並通過手,食物,水或飲料傳播污染.蒼蠅的帶菌率也很高,是重要的傳播媒介.
菌痢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這是因為:⒈這個季節天氣炎熱,氣溫高,適合於痢疾桿菌生長繁殖.⒉夏秋季節新鮮瓜果蔬菜上市多,由於天熱,人們喜歡生吃瓜果蔬菜,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強力壯,不洗手拿起來就吃,以至病菌與食物一起進入自己的胃腸道中.⒊夏秋季節人體要通過皮膚散掉更多的熱,以維持體溫衡定;樣使皮膚血管經常處於擴張狀態,而胃腸血管就相對收縮,血流相對減少,人體對胃腸道傳染病的抵抗力也隨之減弱.此外,著涼,過度疲勞,暴飲暴食以及患各種急,慢性疾病,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也易誘發痢疾.
痢疾桿菌進入消化道後,能被正常人的胃液迅速消滅,少量漏網者會進一步被腸道抑制或排斥.一旦人體防禦機能減弱,痢疾桿菌就會乘虛而入,引起畏寒發燒,常伴頭痛乏力,短時間內出現腹痛腹瀉,開始糞便呈水樣,很快轉為粘液膿便或膿血便,糞便量少,便次多,里急後重顯著,嚴重的可發生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7歲以下的小兒夏秋季容易患中毒性菌痢,主要症狀是突然發生高熱,驚厥,昏迷等,切不可掉以輕心.
菌痢的主要預防措施是:加強環境衛生和食品衛生的監督管理,做好飲食,水源,糞便的管理和餐具消毒,滅蠅防蠅,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未經處理的剩菜剩飯,不喝生水.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用肥皂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凈,消毒或去皮,不在街頭小攤買各種熟食,切開的西瓜,菠蘿等.夏季不聚餐.對菌痢患者要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以防疾病蔓延.菌痢流行季節可服用大蒜,馬齒莧,黃連,白頭翁,金銀花,桉葉,地錦,苦參等煎劑,以預防.茉莉花,苦瓜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治療菌痢的常用葯有痢特靈,黃連素,復方新諾明(有磺胺葯過敏者禁用)氟派酸,吡派酸,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上述葯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症狀消失後繼服3~5天,以鞏固療效.

『叄』 痢菌凈的休葯期

痢菌凈內服吸收良好,在體內半衰期約2小時。使用劑量高於治療了3-5倍或長期使時有毒性反應甚至死亡,同時需要避免重復用葯。家禽特別敏感。所以,目前這種葯物已經被禁止使用了,養殖主需要啟用其他的合規的葯物來替代治療。

一般,痢菌凈有內服和針劑兩種方法:內服:一次量,第1kg體重,牛、豬5-10mg;注射液:10ml、50ml,肌肉注射,一次量每1kg牛、豬用2-5mg。雞30-60kg水/g。

綜上可以看出,痢菌凈對於肉鴨採用的是注射的方式,一般是需要提前將痢菌凈原粉用蒸餾水稀釋好,然後再進行注射的,建議安排專業的獸醫來操作。

(3)中國痢疾葯多久研發出來擴展閱讀

乙醯甲喹溶液的顏色呈現淡黃色,乙醯甲喹與其它葯物配伍後溶液仍呈現淡黃色,從顏色看可以認為未發生化學反應未生成新物質或產生了無色的新物質。

乙醯甲喹與各種葯物配伍後,在不同的時間內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總體來說pH值在配伍後8h內基本都在很小范圍波動,說明配伍液趨向於穩定。

未配伍的乙醯甲喹稀釋液在254nm處的吸光度為0.564,與青黴素G鉀、硫酸慶大黴素、利巴韋林、鹽酸金剛烷胺配伍後8h內吸光度無明顯改變,吸收,峰無偏移,臨床可配伍使用。

由於許多葯物在254nm附近有吸收,因此配伍後吸光度有不同程度的疊加,但無太大的波動,說明配伍液是穩定的,臨床配伍應用是可行的。抗生素的活性有無發生變化,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肆』 得了痢疾吃什麼葯

痢疾分兩種,一種是細菌性痢疾,是因為痢疾志賀菌感染引起的.另一種是阿米巴痢疾,是因為感染阿米巴原蟲引起的.最常見的為細菌性痢疾,即平時說的菌痢.
一般治療菌痢均採用消炎,如靜脈點滴消炎葯,如氧氟沙星或頭孢類,其不僅效果好,且來得快.兩天即可治療愈.

『伍』 痢疾是什麼

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里急後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症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於夏秋季節,由濕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
痢疾,病名。見《濟生方》。宋以前有腸澼、赤白沃、熱利、痢病、下痢(或「痢」)、滯下等名稱。《醫碥》卷三:「痢由濕熱所致,或飲食濕熱之物,或感受濕熱之氣,積於腸胃,則正為邪阻,脾胃之運行失常,於是飲食日益停滯,化為敗濁,膠粘腸胃之中,運行之機,益以不利,氣郁為火,與所受濕熱之氣混合為邪,攻刺作痛,……」有腹痛瀉次頻仍,下利赤白粘凍,里急後重等症。後世更明確指出痢疾多由飲食不潔,感受疫毒之氣,使腸道產生積滯,傳導失常所致,當辨其虛實分別論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凍,《醫學原理·痢門》謂:「其赤者血分受傷,屬於小腸;白者氣分受傷,屬於大腸。」《明醫指掌》:「濕熱之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在臨床上,實證宜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為法。邪盛正虛者,宜祛邪扶正,兼用行血調氣,此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虛證當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痢疾又可分為多種,按不同的病因、癥候(包括症情輕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濕熱痢、風痢、疫痢、氣痢、毒痢、熱痢、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奇恆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種,中醫所說之痢疾,既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及其他一些腸道感染、中毒等引致的腸道傳化、吸收功能失調的疾病。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常見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發病率高。各年齡段人群皆可染病,小兒發病率較成人高,尤以1-4歲小兒發病率最高。在環境衛生狀況差,衛生習慣不良的情況下易於流行。我國菌痢的發病率也很高。細菌性痢疾於早期治療效果較好;發病後3-4天就診,療效較差。如果治療不徹底或不適當,容易轉為慢性痢疾、較難根治。中毒型痢疾病情嚴重,死亡率高。
1 病原學
痢疾桿菌屬於志賀氏菌屬,革蘭染色陰性。按菌體抗原不同分為志賀氏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4個群。此菌屬在外界環境中生存能力強,其中宋內氏菌最強,志賀氏菌最弱。在日光下半小時、60℃時10分鍾、100℃時即刻,均可將其殺滅。一般消毒劑如來蘇兒、漂白粉、新潔爾滅、過氧乙酸等均可將其滅活。
2 流行病學
痢疾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發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輕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帶菌者易被忽視。傳播途徑以糞、口感染為主,衛生習慣不良的小兒易患本病。小兒慢性菌痢多具潛隱性、非典型性和遷延性,不易被發現,故易在小兒群體中流行。人被感染後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發。受寒、疲勞、飲食不當、營養缺乏、腸菌群失調等因素皆可降低對本病的抵抗力。
3 發病機理
本病以結腸或回腸末端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變.因為痢疾桿菌侵襲後產生內、外毒素使腸粘膜受損,病變部位有多核細胞浸潤,形成膿腫或潰瘍。病變局部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中毒性菌痢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動脈血管壁滲透性增加,使血管壁周圍組織嚴重水腫,內臟器官(如腦、肝、腎及腎上腺等)出現水腫。
4 臨床表現
菌痢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排膿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狀。嬰兒對感染反應不強,起病較緩,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樣稀便,病程易遷延。3歲以上患兒起病急,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症狀,可發生驚厥、嘔吐。志賀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較重,易出現中毒型痢疾,多見於3-7歲兒童。人工喂養兒體質較弱,易出現並發症。
菌痢按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遷延性和慢性菌痢3類,其臨床表現分述如下:
(1)急性菌痢按臨床表現分為4型,即普通型、輕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體溫達39℃ -40℃,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症狀。每日大便10-20次,初為稀便或呈水瀉,繼呈膿血便,左下腹壓痛伴腸鳴音亢進,里急後重明顯。如能及時治療、可於數日內痊癒。
②輕型: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狀和腸道症狀表現輕,里急後重等症狀不明顯,易誤診為腸炎或結腸炎。
③重型:高熱、嘔吐、腹痛、里急後重明顯,排膿血便,每日達數十次,嚴重者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症狀。
④中毒型:此型多見於3-7歲兒童。起病急劇,體溫迅速升至40℃ 0-41℃,伴有頭痛、畏寒、驚厥或循環障礙等症狀。本病常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胃腸症狀也不嚴重,且多在出現驚厥後6-12小時才發生。中毒型多表現為以周圍循環衰竭為主的休克型;以腦水腫與顱內壓增加等腦部症狀為主的腦型,以呼吸與循環衰竭同時存在為主的混合型。
a.休克型:早期患兒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發冷,指趾甲蒼白,心率和呼吸增快。隨病情發展,面色變灰,指趾甲、口唇發紺,皮膚發花,心率每分鍾達160次以上,心音低鈍,脈細弱,意識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b.腦型:多見於學齡前兒童,乳兒和學齡兒童相對少見。患兒初起意識清醒,突然出現驚厥、四肢抽動,兩眼上翻。嚴重者反復出現。開始每次驚厥後意識尚清,以後逐漸萎靡、煩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兒面色灰白,且體溫越高面色越灰,神經症狀也越重。腦水腫、腦病可引起呼吸衰竭,則治療較為困難。因此若見患兒面色發灰、心率相對較緩及反復驚厥,都是顱壓增高的徵兆,要積極處理,以防呼吸衰竭發生。
菌痢有腦水腫時,眼底改變並不明顯,不能以此來判斷有無腦水腫。
C.混和型:腦型和休克型表現同時存在,病情更嚴重。
(2}遷延性菌痢 病程在2周-2個月之間,系急性菌痢遷延不愈之故。病人常無高熱、腹痛或中毒症狀,只表現為腹部不適、食慾不佳、大便次數多,有時膿血便和黏液便交替出現。便培養陽性率低於急性期。
(3}慢性菌痢 病程在2個月以上。由於急性期治療不及時,或因患兒體質弱、營養不良、佝僂病、寄生蟲、貧血等合並症所致,也可因耐葯菌株引起。除腹瀉外,其他症狀不典型。病程久者可出現消瘦、乏力、輕度貧血等現象。
5 檢查
急性病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可有核左移,慢性病人可有貧血。典型病人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和紅細胞,以及吞噬細胞,不典型者只見少許白細胞。挑選有膿血的大便易得到陽性結果。x線及乙狀結腸鏡可用於慢性菌痢的檢查和鑒別診斷。
6 診斷和鑒別診斷
在流行季節有痢疾接觸史或有不潔飲食史,出現發熱、黏腖膿血便、里急後重等症狀,應考慮本病。在夏秋季節,有突發高熱、驚厥、面色蒼白、四肢末梢發冷、脈細數者應考慮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嘔吐、腹痛症狀,但若病人出現嚴重嘔吐、持久的劇烈腹痛,應首先排除其他腸內、外疾病,以防誤診。應注意與下列各種疾病相鑒別:
①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 多發於2歲以下兒童,5-8個月發病率較高。糞便內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較為稀薄呈蛋花湯樣,大便次數較多,容易引起脫水、酸中毒。鏡檢可有白細胞、膿細胞,通過糞便的細菌培養可以確診。
②沙門氏菌腸炎 常常以家庭或集體發作,嘔吐多見,大便黏液多於膿,常呈綠色膠凍狀。里急後重較為少見,糞便細菌培養可以確診。
③病毒性腹瀉 多見於2歲之內兒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可有少量黏液,無腥臭味。糞便細菌培養陰性,做免疫電鏡檢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檢測,以及病毒分離對診斷本病有幫助。
④阿米巴痢疾 南方多見,多發於年齡較大的兒童。起病較慢,大便次數較多,但無里急後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紅色果醬樣,新鮮大便黏液鏡檢可以找到阿米巴滋養體。
⑥出血性小腸炎 發病急,有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現休克。糞便培養陰性,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本病。
⑥流行性乙型腦炎 其流行季節與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腸道症狀時,二者相似。腦脊液檢查對於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有幫助;而溫鹽水灌腸,以灌出物鏡檢或培養,可以明確中毒型痢疾的診斷。
⑦霍亂與副霍亂 於流行季節來自疫區,有食用水產品史,出現急性嘔吐和腹瀉、水量多,呈淘米水樣,糞便的細菌培養可以幫助診斷。
⑧腸結核 可以出現膿血便,與菌痢類似,但其發病緩慢,有結核病史、可有午後低熱及盜汗,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糞便培養有助於診斷。
7 治療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療
①常規療法:患兒要卧床休息、隔離和採用消毒措施。飲食以流食或半流食為主,吐瀉、腹脹重的患兒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療法:可選用氟呱酸、慶大黴素、黃連素和復方新諾明等聯合口服。療程7-10天。
③吸附療法:可給予思密達,其對細菌和毒素有強大的吸附作用,並可抑制細菌生長,還可與黏液蛋白結合並相互作用,加強腸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態療法:可用含雙歧桿菌制劑。它通過與腸道貓膜上皮細胞結合,起佔位性保護作用,抑制細菌入侵,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⑥補液療法:根據脫水情況決定補液方法和補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療
①抗生素療法 常用葯物和劑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療,但療程要長。可採用間歇療法,用葯7-10天,休息4天,再治療4天,休息4天,再重復4天,總療程3-4周。也可用黃連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腸治療。但應注意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應在大便培養轉陰、膿血便消失後即改用中葯、維生素、微生態制劑和思密達等葯物。
②飲食療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療外,還應注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3)中毒型痢疾的治療
①改善微循環:可利用阿托品類葯物解除血管痙攣,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異丙腎等擴張血管。用冬眠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體,使微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且有鎮靜、降低基礎代謝作用。用糖皮質激素、氫化考的松消炎、減輕腦水腫、減輕中毒症狀。
②擴容及糾酸:按輸液速度先快後慢、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的補液原則進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危重者給予氣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減輕腦水腫:對腦型病例應及時使用脫水劑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時作葯敏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葯敏結果出來以前,一般首選哇諾酮類葯物如環丙氟呱酸靜脈給葯,但因此類葯可能會影響幼童骨骼發育,療程不宜過長.一般為5-7天。還常用頭孢菌素,如頭孢哌酮、頭抱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溫:可用萊比林、撲熱息痛、萘普生等降溫,也可冷鹽水灌腸、物理降溫。
8 痢疾桿菌的耐葯性
痢疾桿菌細胞質中的耐葯因子(R因子)可使其產生破壞抗菌葯物的酶系統,產生耐葯性。R因子可以在不同菌株,甚至不同菌群之間傳遞,造成耐葯性擴散,因而出現更多的耐葯菌株。
近年來抗生素的普遍應用,甚至濫用,使痢疾桿菌抗葯性逐年增加,一些敏感菌株也成為耐葯株,對常用抗生素(復方胺甲惡唑、氯黴素、吡哌酸、氨苄西林、諾氟沙星)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葯,給治療帶來了困難。
9 中醫對痢疾的研究簡況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損傷脾胃及臟腑而成,屬於「腸辟、痢疾」范疇。《素問•太陰陽明論》雲:「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下為饗泄,久為腸辟。」,《證治匯補》指出:「腸辟者,謂濕熱積於腸中.即今痢疾也,故曰無疾不成痢,痢乃濕、熱、食積三者」。在治療上應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景岳全書》雲:「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最大關系,若四者不明,則殺人甚易也。」,故本病辨證首辨寒、熱、虛、實,臨證當據腹痛、里急後重、痢色,並參合舌脈而辨,通常可分為6種類型。現將各型的辨證要點與治療原則分述如下。
(1)濕熱型
本症以腹痛、痢下赤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病機為濕熱之邪侵入腸胃,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腹痛,里急後重;濕熱郁滯於大腸,經絡受損,故下痢赤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之象。治則宜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可用芍葯湯加減:芍葯、金銀花各15g,當歸、大黃、黃芩、黃連各9g,檳榔、木香、桂枝、甘草各5g。血熱痰阻者,加地榆、桃仁、丹皮。
(2)寒濕型
本症以腹痛脹滿、喜溫暖、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白凍為辨證要點。病機為寒濕之邪侵及腸胃,氣血淤滯,腑氣通降不利,故腹痛脹滿,里急後重;寒邪所致,故喜溫暖;寒濕之邪交阻大腸,經絡受損,則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白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為寒濕之象。治則宜溫化寒濕,行氣和血。可用胃苓湯加減:蒼術、厚朴、陳皮、茯苓、當歸各10g,桂枝、炮乾薑、木香、枳實各3g。若寒甚者,加大炮乾薑用量。
(3)疫毒型
本症以發病急驟、腹痛、里急後重較劇或壯熱煩躁、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為辨證要點。病機為疫毒之邪,傷人最速,故發病急驟,疫毒熏灼腸道,耗傷氣血,經脈受損,故下痢鮮紫膿血;疫毒之氣甚於濕熱之邪,故腹痛里急後重較劇;毒盛於里,助熱傷津,故壯熱煩渴;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為疫毒內熱熾盛之徵。治則宜清熱涼血解毒。白頭翁湯加減:白頭翁、金銀花、白芍各3鮑,秦皮、地榆各15g,黃連3g,黃柏6g。神昏痙厥者加犀角、羚羊角。此型需配合西醫對症療法,以緩燃眉之急。
(4)陰虛型
本症見於久痢津傷之病人。以痢下膿血黏稠、虛坐努責、舌紅絳少苔為辨證要點。病機為邪滯腸間,陰血不足,故痢下膿血黏稠;營陰不足故虛坐努責;舌紅絳少苔、脈細數為陰血虧耗之徵。治則宜養陰清熱,和血止痛。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加減:黃連、烏梅各6g,黃芩、阿膠、當歸各l0g,白芍、地榆炭各15g。若下痢無度,虛坐努責,加赤石脂、禹余糧、人參。
(5)虛寒型
本症證以痢下稀薄或白凍,食少神疲,腰酸肢冷或滑脫不禁為辨證要點。病機為脾虛中寒,寒濕留滯腸中,故下痢稀薄帶有白凍;脾胃虛弱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溫;日久及腎,腎陽虛衰,關門不固,故腰酸怕冷,滑脫不禁;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均為虛寒之象。治則宜溫補脾腎,收澀固脫。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加減:赤石脂、禹余糧、白芍各15g,附子、乾薑各3g,白術l0g,訶子6g。若久痢脫肛,可用補中益氣湯。
(6)休息痢型
本症病人多有痢疾史。以時發時止、終年不愈為辨證要點。病機為下痢日久,正虛邪戀,寒熱夾雜,腸胃傳導失司,故纏綿難愈,時發時止;濕熱留戀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當而誘發,發則腹痛里急,大便夾黏液或見赤色,苔膩不化,脈濡或虛數為濕熱未盡、正氣虛弱之徵。治則宜溫中清腸,調氣化滯。連理湯加味:人參、白術、木香各l0g,乾薑、枳實、甘草各5g,黃連6g.另外,可採用針灸治療。根據病情常選用曲池、合谷、足三里、上下巨虛、神闕,下脘、天樞、大腸俞、脾俞等穴位。

『陸』 痢疾治療方法

痢疾是一種常見的以腹瀉為主的腸道傳染病。好發於夏、秋兩季,多見於青壯年。痢疾治療 方法 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痢疾治療方法,僅供參考。

痢疾治療方法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療

①常規療法:患兒要卧床休息、隔離和採用消毒 措施 。飲食以流食或半流食為主,吐瀉、腹脹重的患兒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療法:可選用氟哌酸、慶大黴素、黃連素和復方新諾明等聯合口服。療程7-10天。

③吸附療法:可給予思密達,其對細菌和毒素有強大的吸附作用,並可抑制細菌生長,還可與黏液蛋白結合並相互作用,加強腸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態療法:可用含雙歧桿菌制劑。它通過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結合,起佔位性保護作用,抑制細菌入侵,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⑥補液療法:根據脫水情況決定補液方法和補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療

①抗生素療法 常用葯物和劑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療,但療程要長。可採用間歇療法,用葯7-10天,休息4天,再治療4天,休息4天,再重復4天,總療程3-4周。也可用黃連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腸治療。但應注意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應在大便培養轉陰、膿血便消失後即改用中葯、維生素、微生態制劑和思密達等葯物。

②飲食療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療外,還應注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3、中毒型痢疾的治療

①改善微循環:可利用阿托品類葯物解除血管痙攣,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異丙腎等擴張血管。用冬眠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體,使微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且有鎮靜、降低基礎代謝作用。用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消炎、減輕腦水腫、減輕中毒症狀。 ②擴容及糾酸:按輸液速度先快後慢、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的補液原則進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危重者給予氣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減輕腦水腫:對腦型病例應及時使用脫水劑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時作葯敏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葯敏結果出來以前,一般首選喹諾酮類葯物如環丙氟哌酸靜脈給葯,但因此類葯可能會影響幼童骨骼發育,療程不宜過長.一般為5-7天。還常用頭孢菌素,如頭孢哌酮、頭抱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溫:可用萊比林、撲熱息痛、萘普生等降溫,也可冷鹽水灌腸、物理降溫。

因此,家長們應該知道該怎樣預防,做好了預防工作,這樣就能夠很好的預防,這樣才能讓寶寶健康成長。
細菌性痢疾防治知識
1.什麼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本病是由痢疾桿菌所致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多見於夏秋季,但常年皆可見散發病人。細菌侵入人體腸道後,可引起大腸粘膜充血、水腫並形成潰瘍和出血。

2.病人的主要臨床征狀是什麼?

乙狀結腸粘膜化膿性潰瘍性炎症為其基本病理變化。大部分人感染後經過1-2天的潛伏期可出現急性腹瀉,發熱,腹痛,粘液便和膿血便。病人常有里急後重感覺,在急性期可從糞便分離出痢疾志賀氏桿菌。里急後重指下腹部不適很想排出大便,然而又無法一泄為快,它是痢疾的主要症狀之一。

3.什麼是中毒型痢疾?

細菌性痢疾感染後一般發病很急,輕型病人體溫正常或稍高,腹痛、腹瀉均較輕,每日大便10次以內,稀粘便,常需實驗室檢查確診。

大部分普通型的病人可有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9℃左右。陣發性腹痛和腹

瀉,患者每天排便lO-20次,呈膿血便,里急後重感顯著。

少部分人特別是 兒童 對痢疾桿菌的內毒素特別敏感,感染後內毒素很快被吸入血流,病人可突發高熱、精神萎糜、嗜睡或煩燥不安,接著有反復驚厥、神志昏迷等中毒症狀。在夏秋季節對疑似中毒型痢疾病人要送醫院診治,不可延誤。

4. 細菌性痢疾是如何感染的?

痢疾病人和帶菌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通過水、手、蒼蠅而經口傳染,潛伏期大約為1-2天。

5. 如何診斷細菌性痢疾感染?

人感染痢疾桿菌後,可出現腹瀉,腹疼,發熱等症狀,到醫院就診取病人糞便可分離出感染的病原菌,一般的細菌實驗室都可作細菌培養。但有一部分人感染痢疾桿菌後,並不發病,可是他們體內攜帶這些病原,可通過糞便或人與人的接觸去感染別人,這種人在醫學上稱為健康帶菌者,他們有同樣的危險性。

6. 日常生活中那些因素易造成感染和傳播?

(1)生活接觸, 接觸了患者或帶菌者的糞,食具及 其它 。

(2)經食物傳播,食物可通過污染的手,水,蠅受到污染,然後經口感染。

(3)經水傳播,痢疾桿菌在水中具有一定存活力,水源被污染導致傳播。

(4)蠅傳播,蒼蠅來去於糞便和食物之間,對於沒有良好的排瀉物處理設施的地方,蒼蠅的傳播同樣重要。

7. 細菌性痢疾如何治療?

抗生素治療細菌性痢疾效果很好,國內外資料均顯示,志賀菌屬對多種抗菌素耐葯。由於各地臨床用葯不同,抗生素對細菌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目前我省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敏感葯物有頭孢唑林、頭孢他啶和妥布黴素等。曾經敏感性較高的三代喹諾酮類葯物,目前敏感性僅達到50%左右。

9. 細菌性痢疾感染後的護理?

『柒』 有什麼專門治療痢疾的葯么

氟哌酸、黃連素、瀉痢停、大蒜素等都是治療痢疾的葯品。偏方還有馬齒莧加大蒜口服也能治療痢疾。
不過正規的治療應該看引起痢疾的病原體是什麼?比如痢疾有細菌性痢疾,還有阿米巴痢疾,另外是腹瀉還是痢疾?都要區分開來的。病因不同,用葯肯定也不同,不能照抄。

『捌』 痢疾是怎麼引起的得了痢疾後該怎麼辦

你好,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
便次頻為主要特徵。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多見。本病中醫認為多由

濕熱或疫毒而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濕熱痢:症狀是腹痛、腹瀉、里急後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等。治宜清熱利濕、調氣行血為主。

2.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症狀是發病急驟、高熱口渴、腹痛煩躁、里急後重、便下紫色膿血,甚至神志不清等。治宜清熱開竅、涼血解毒。

3.寒濕痢:症狀是腹痛、里急後重、便下赤白、白多紅少或為純白粘液、納少脘脹、精神倦怠等。治宜溫中燥濕、行氣消滯。

4.休息痢(慢性痢疾):症狀是痢疾時止時作,臨廁腹痛、里急後重、大便夾有粘液、精神倦怠、食少畏寒等。治宜溫中健脾、清熱化濕。

自療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潔瓜果,不吃變質食物,做到飢飽有度,不酗酒,以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2)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開。如無條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開水燙一下。

(3)注意身體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4)夏秋季節不能貪涼過度。

(5)保持情緒舒暢,避免抑鬱、憂思、惱怒過度。

(6)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7)患者應注意隔離與卧床休息。

(8)飲食以半流質為主,忌辛辣、生冷與油膩的食品。

自治療法

1.成葯自療法

(1)香連丸,每日3次,每次服6克。用於濕熱痢。

(2)安宮牛黃丸,每日2次,每次服1丸。用於疫毒痢。

(3)六合定中丸,每日2次,每次服6克。用於寒濕痢。

(4)人參健脾丸,每日3次,每次服6克。用於休息痢。

2.驗方自療法

(1)白頭翁30克、川連5克、木香6克、銀花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

日2次。用於濕熱痢。

(2)黃連6克、地榆30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於疫毒痢。

(3)鮮黃荊葉150克,濃煎取汁,每日分3次服完。用於寒濕痢。

(4)乾薑10克、白術15克、山葯30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於休息痢。

3.飲食自療法

(1)粳米50克、苡仁30克、馬齒莧30克,共煮粥吃,每日2次。用於濕熱痢。

(2)活鯽魚500克、大蒜2隻。將魚洗凈,大蒜去皮,一起煮湯,加調料食之,每日1次。用於疫毒痢。

(3)粳米50克、生薑20克、苡仁30克,共煮粥食之,1日2次。 用於寒濕痢。

(4)粳米50克、苡仁30克、生薑10克、紅棗10枚,共煮粥吃,每日1-2次。用於休息痢。

(5)生薑9克、雞蛋2個。將生薑搗爛,雞蛋打碎。兩味相合蒸熟。空腹頓服,每日2次。生薑辛溫,解表散邪;雞蛋甘潤,扶正解毒。本方治痢,是大腸治病從肺論治之法。對痢疾初起而兼有惡寒發熱者較為適宜。

(6)獨頭大蒜2隻、雞蛋1個。把鍋置火上,蒜放鍋內,將雞蛋打碎燒蒜上,蓋嚴,候蒜熟,空腹食下,以愈為度。大蒜解毒止痢;雞蛋和中止痢。二味相得益彰,為治痢食療良方。

(7)乾薑適量。乾薑燒黑存性,候冷為末,每次服5克,用米湯送飲,具有神效。

本法適用於急性熱痢之赤痢。

(8)薑汁15克、蘿卜汁60克、蜂蜜30克、濃茶1杯,一起攪拌均勻,放入鍋中蒸煮,1次服完,老薑能強化胃、腸的機能,更有解毒、殺菌之功效,幾者合用,可以治療痢疾,尤對痢疾引起的里急後重果更佳。

(9)大蒜2隻。大蒜切細放入適量的米里煮成粥,即可食用;也可做成糖醋大蒜。大蒜是高等植物中殺菌力最強的一種,它不但能促進腸胃的機能,且對細菌性的治療別具功效。

(10)大蒜1隻、白糖20克。大蒜去皮切細末,用白糖拌和,每日早晚各1次。飯前吞服,連用7-10天。本方用治痢疾、腸炎腹瀉,具有解毒殺菌功效。如菌痢,可同時用大蒜液灌腸,效果更佳。

(11)大蒜1隻、莧菜100克、香油少許。先將莧菜洗凈切段備用; 大蒜去皮搗爛,鐵鍋倒入油後立即將莧菜倒入,而後置於旺火炒熟,撒上蒜泥。本方用治細菌性痢疾。注意莧菜不宜久炒過熟,防止養分受到破壞,影響療效。

(12)鮮姜6克、紅糖30克、細茶15克。以沸水沖約半碗,待泡濃時1次飲,連飲2次。病重者可上、下午各飲1劑,每劑沖泡2次。本方治赤白痢疾、菌痢、急性腸炎及腹瀉,具有殺菌、收斂的作用

(13)大蒜2隻、紅糖、白糖各少許。將大蒜去皮,搗爛,兌入適量開水浸泡4小時,然後濾取清汁,放入糖1次服下。本方用治痢疾有較好療效,具有殺菌驅蟲之功效。此外,每日分次生吃大蒜6克,連吃10天,對治療阿米巴痢疾,也有一定療效。

(14)鮮姜5片、鵪鶉1隻、赤小豆30克。鵪鶉去毛及內臟,切塊,同豆、姜共煮粥,食肉、豆粥,每日2次。本方除用治赤白痢外,還可做滋補食品服用,具有止下痢,補五臟之功效。

(15)獨頭蒜1隻、龍井茶60克。大蒜去皮洗凈搗成泥,與茶葉同時放入茶壺,用沸水泡開,當茶飲。本方用治慢性細菌性痢疾有較好療效,但要堅持服用,方可見效。

(16)10%大蒜浮游液或浸出液70-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一般6次為1療程,同時可取紫皮蒜1顆,分3次生食。本方具有抑菌殺蟲、解毒

止痢功效,主治阿米巴痢疾 。

(17)大蒜2頭、炒山楂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本方主治傷食腹瀉及下痢不止。

(18)生薑6克、陳皮10克、蘋果皮2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本方主治濕濁中阻而致的痢疾。

(19)紫皮蒜適量。每日用紫皮蒜1隻,分3次餐中生食,並用10%大蒜懸浮液70-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腸。痊癒後1-2月內每日堅持生食紫皮蒜半隻至1隻,可防復發。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低熱等現象大便每天3-5次或10餘次不等,糞便呈果醬樣,有腐敗腥臭氣味。本病是由阿米巴原蟲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

4.外治自療法

(1)行軍散0.6克,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1次。用於濕熱痢及疫毒痢。

(2)吳茱萸適量,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臍部及兩足心(湧泉穴),外用紗布固定,每日換1次。用於寒濕痢及休息痢。

『玖』 請問 痢疾有什麼症狀 吃什麼葯

痢疾

時間:2006年3月23日 來源:d3721.com

常識
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便次頻為主要特徵。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多見。痢疾的傳染途徑是糞便、手、口,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著大量的痢疾桿菌,可以通過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過蒼蠅、蟑螂等污染食物,還可以通過病人用過的餐具、玩具、工具等傳染給健康人。無論是通過什麼途徑,只要痢疾桿菌進入人體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腸道內大量繁殖,經數小時-7天左右的潛伏期引起痢疾。
病因病理
痢疾因進入人體的痢疾桿菌菌型不同,數量多少及每個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狀也各不相同。因此臨床上將痢疾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一、 急性痢疾:急性痢疾根據症狀又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種。在中毒型中,根據病情又分為休克型和腦型。雖然家長不必對孩子的病況進行嚴格的分型,但應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狀和病情變化的結局。
( 1). 輕型痢疾這是痢疾中最輕的一種,一般只有輕度腹痛、腹瀉,大便每天2-4次,呈水樣或糊狀,無膿血,有時混和黏液,解便後腹痛緩解,多數不發熱或只有低熱。由於症狀不典型,常常被誤診為一般的腸炎。(2). 普通型此型具有較典的痢疾症狀,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9℃左右,個別孩子可高達40℃以上。開始可無腹痛、腹瀉,只有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因此,開始時常被誤診為重感冒,數小時之後開始出現陣發性腹痛、腹瀉。開始為稀便,繼而出現膿血便,因為此時腸黏膜已出現潰瘍和壞死,故有明顯的下墜感。(3). 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熱,每日大便次數可達20-30次,大便呈膿血樣,量少,腹痛劇烈,下墜較重,甚至不想離開便器,四肢發涼,很快出現脫水現象,有的可發生意識障礙。( 4). 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見於2-7歲的兒童,常突然發病,開始時只有高熱,體溫可達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膚常出現花紋,呼吸淺而弱,可反復出現驚厥。多數孩子沒有腹痛、腹瀉和嘔吐,少數孩子只有輕度腹痛、腹瀉,大便無膿血。除上述症狀外,若出現休克症狀的叫休克型,表現為脈膊細弱,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少尿或無尿,有呼吸困難、咯血現象,可因發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現腦部症狀者叫腦型。腦型的主要表現是煩燥、嗜睡、血壓正常或增高,有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呼吸增快,有時出現呼吸暫停、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很快進入昏迷狀態,而側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 慢性痢疾凡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痢疾、多數是因輕型痢疾治療不徹底或孩子患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寄生蟲等病體質較弱所致。這種類型的病兒多無高熱,有時可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和低熱,大便每日3-5次,可有正常便與黏液便和膿血便交替出現。患慢性痢疾的病兒,因長期營養不良,抵抗力差,易合並其他細菌感染,如肺炎、結核等。
痢疾的臨床症狀:發熱(體溫一般在38-39度),腹痛、腹瀉、初為模糊壯或稀水樣便逐漸轉為粘液或膿血便、里急後重及腹部壓痛。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中毒性痢疾症狀是,起病急,發展快,突然高熱,體溫常達40度以上,精神萎靡,面色蒼白,休克等表現。

治療
(一)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於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ORS),嘔吐者需靜脈補液,每日1500ml~3000m。小兒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鹽水為主。中毒症狀嚴重時可用氫可琥珀酸鈉100mg加入液體中靜滴,或口服強的松10~20mg,以減輕中毒症狀。

( 2).病原治療 由於耐葯菌株增加,最好應用≥2種抗菌葯物,可酌情選用下列各種葯物:
磺胺類:磺胺甲基異惡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復方新諾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兒童50mg/kg/日,連用5~7日。喹諾酮類:為人工合成的廣譜抗菌葯物,作用於細菌DNA旋轉酶,阻止DNA合成,有殺菌效果。此外組織滲透性強,少有耐葯產生。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連用5~7日。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兒酌減。抗生素:可適當選用慶大黴素(8萬u2次/日,小兒3000~5000u/kg/日,或卡那黴素0.52次/日)肌注或靜滴,療程均為5~7日。還可選用丁胺卡那黴素、磷黴素及頭孢菌素類等。利福平:對痢疾桿菌也有一定殺滅作用。

( 3) .中醫中葯治療:①辨證論治:表未解里熱已盛者應表裡雙解,用葛根黃連湯加減;濕重於熱者應利濕清熱,用胃苓湯加減;熱重於濕者應清熱利濕,用白頭翁湯加減;濕熱互滯者用芍葯湯加減。②黃連素0.4g,每日3次,兒童30 mg/kg/日,連用5~7日。生大蒜口服。③亦可選用馬齒莧、地榆、苦參、地錦草等單方草葯煎湯口服,早晚各一次。

(4).針刺:取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當於麥氏壓痛點部位)。配止瀉、曲地、陽陵泉等強刺激,不留針。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 1).抗感染 選擇敏感抗菌葯物,聯合用葯,靜脈給葯,待病屬於情好轉後改口服。具體抗菌葯物同上。

( 2).控制高熱與驚厥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ml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
躁動不安或反復驚厥者,採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1~2mg/kg,肌注,2~4小時可重復一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腸,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緩慢靜推。

( 3).循環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①擴充有效血容量;②糾正酸中毒;③強心治療;④解除血管痙攣;⑤維持酸鹼平衡;⑥應用糖皮質激素。

(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東莨菪鹼或山莨菪鹼的應用,既改善微循環,又有鎮靜作用。脫水劑: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kg/次,4~6小時一次,可與50%葡萄糖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0.5~1.0mg/kg/次,加入莫菲滴管中靜滴,必要時4~6小時重復一次。
吸氧,1~2立升/分,慎用呼吸中樞興奮劑,必要時氣管內插管與氣管切開,用人工呼吸器。

( 5).中葯:生脈散或枳實注射液,靜脈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壓,改善微循環,抗休克。

(三)慢性菌痢的治療

( 1).尋找誘因,對症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葯物,立即停止耐葯抗菌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桿菌,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加用B族維生素、維生素C、葉酸等,或者口服左旋咪唑,或肌注轉移因子等免疫調節劑,以加強療效。

( 2).對於腸道粘膜病變經久有愈者,同時採用保留灌腸療法,可用1~5000呋喃西林液150ml,或加氫化可地松100mg,或5~10%大蒜溶液150ml加強地松20mg及0.25%普魯卡因10ml,保留灌腸,每晚一次,10~14日為一療程。
預防調護
(1)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潔瓜果,不吃變質食物,做到飢飽有度,不酗酒,以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2)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開。如無條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開水燙一下。(3)注意身體鍛煉,增強身體素質。(4)夏秋季節不能貪涼過度。(5)保持情緒舒暢,避免抑鬱、憂思、惱怒過度。(6)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7)患者應注意隔離與卧床休息。(8)飲食以半流質為主,忌辛辣、生冷與油膩的食品。

閱讀全文

與中國痢疾葯多久研發出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墨脫和印度哪裡交界 瀏覽:994
義大利的物價為什麼便宜 瀏覽:64
伊朗火車價格多少錢 瀏覽:195
為什麼很多潮汕人都在印尼 瀏覽:974
改造後義大利風情區有哪些高科技 瀏覽:42
中國最美楓葉林在哪裡 瀏覽:930
中國哪裡沒有木薯 瀏覽:806
印尼白燕窩多少一克 瀏覽:814
伊朗感染病毒肺炎多少人 瀏覽:177
伊朗超推遲比賽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953
伊朗國土面積多大有多少人口 瀏覽:588
伊朗男女多少歲可以領結婚證 瀏覽:920
印度偉哥在國內怎麼銷售 瀏覽:607
印度花生乾果怎麼樣 瀏覽:131
伊朗的盟國有多少個 瀏覽:712
印尼燕窩產量怎麼樣 瀏覽:927
印尼留學簽證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637
義大利語等級考試哪個好考一些 瀏覽:35
歷史學專業去義大利哪個學校 瀏覽:790
印度的瑪薩拉粉是什麼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