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是哪個宗

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是哪個宗

發布時間:2022-10-30 17:33:16

1. 如何理解禪宗是中國化佛教的典型

禪宗是典型的中國化的佛教。

禪宗,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為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所以亦稱佛心宗。禪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

依傳說菩提達摩為創始人,被尊為初祖,其後幾代的傳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禪宗傳承的影響,自四祖道信時開始擴展,結束了流動生活,於黃梅雙峰山聚眾定居,墾荒自給。五祖弘忍始為朝廷承認,其禪稱為「東山法門」,門徒布於全國,形成許多傳禪基地。安史之亂後,禪宗分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為領袖,強調「拂塵看凈」,要求「慧念以息想,極心以攝心」,通過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實現拂除客塵煩惱,清凈自心的目的,被稱為「漸悟」。南宗奉慧能為領袖,經慧能弟子神會等人的努力,受到自藩鎮以至王室的重視,主張心性本凈,覺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強調「無念」、「無相」,「即心是佛」,「見性成佛」,自稱「頓門」。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作為禪宗代表經典的《六祖壇經》,主張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

另外,禪宗思想廣泛流傳的過程中,將其自然任運的態度注入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禪家南宗的主張經過南嶽、青原一二傳以後,便將禪的意味滲透在學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構成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嚴格的說來,這已不屬於佛家三學的純正類型,而它的理論根據也和教說相去漸遠了。本來,南宗主張定慧等學,不分先後,是用契理的知行合一來解釋定慧為一件事的兩方面,又還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這樣早已擴大了禪定的范圍。到了南嶽的啟發馬祖,更生動地用磨磚不能成鏡來形容坐禪無從作佛,就不再拘泥平常所說靜坐習禪那些功夫了。但是,禪家一切行為的動機,始終在向上一著,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並且不肯泛泛地去走迂迴曲折的道路,而要直截了當把握到成佛的根源。這個根源,在他們所認識到的,即是人們的心地,也可稱為本心。說心還嫌空靈,於是從心思所表現的各方面即言語舉動等來講。像馬祖門下的大珠(慧海)回答如何用功修道的問題就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而這些和常人不同之點,即在當時毫無計較,純任本然。他們又常常說「平常心是道」、「擬向即乖」,可見都是在日常生活上著眼的。後來更有人說這些不但是心的作用,而且是性的發現,所引的論據即異見王和波羅提尊者的問答。波羅提說見性是佛,性在作用,意指見聞覺知,這樣說成性和作用無異。宋明理學家很不滿意這種看法,常批評禪宗只知道心而不明白甚麼是性,因為泛泛的見聞覺知並沒有當為不當為的意義,自然說不上是性。但在禪家認定「即心即佛」,不假修成,由此本心流露無不解脫,是無妨看它作性的。所謂真正道人,「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當行就行,當止就止,自然合泊而成為隨緣任運的生活。禪宗的這種思想特質,對於後世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2. 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是指公歷紀元前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 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了三大體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3. 如何理解禪宗是中國化佛教的典型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於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中國聖人老子和孔子思想,在六祖慧能大師、大力改革下,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不失佛陀覺悟思想的新型佛教。所以說,《禪宗》是中國話佛教典型代表。

4. 為什麼說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

佛教傳入中國🇨🇳,創立多個門派。縱觀諸門學說,只有禪宗融合有完整的佛、道、儒思想底蘊。
儒教人物陸九淵提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和禪宗提倡的「萬法同歸一心」意義很相合;近代儒聖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至良知」,正是禪宗提倡的」不妄想,無妄念」修定方法。王陽明陸九淵是儒學心學門派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與禪宗代表人物達摩六祖主義很相符。
道教聖人老子,對宇宙萬有根源,用「道」來表示,這與禪宗所講的「真如、自性、心」本質上沒有區別。道德經里記述的「虛、無」,和佛教所說」萬法虛幻,一切皆空」可謂同出一轍。佛教這種空觀思想完整體現在禪宗里,如禪宗代表人物六祖惠能大師就說,「本來無一物」。
佛學、道學、儒學,都涉及到探究宇宙起點,人性最初,生命根源,這種思想多體現於禪宗里。

5. 中國化的佛教宗派有哪些

佛學巔峰期的主要標志是中國化宗派佛學的出現。

一、天台宗

天台宗是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個宗派,因其創始人智者大師長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因其教義主要依據是《妙法蓮華經》,因此也稱法華宗。該宗的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等,但創立天台宗的宗祖實際上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於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歸宗法華,說《法華經》玄義,遂開天台宗。智者大師改變了當時北方偏重禪法、南方偏重義理的學風,所傳的宗旨以教觀總持,解行並進。

天台宗教義其要者為「三諦圓融」、「一念三千」、「性具善惡」、「一心三觀」、「六即」。 智者大師所著《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為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教判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佛教之教義。五時八教是對佛教經典教義的分類判釋,它把釋迦一生的教法分為華嚴、阿含、方等、班若、法華五個時期。「三諦圓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觀」、「六即」的教義說明諸法實相是空、假、中的統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真實的本體,但是還有虛假的現象。空、假、中三諦相互包含、相互分離,任何事物都同時體現這三種本性,這就叫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的教義說明一切事物是相互包含、貫通一致的關系,認為大千世界統一於一念之心。

灌頂(561—632)一生追隨智者大師,闡揚師說,擴大了天台宗的影響。其《觀心論疏》和《天台八教大意》是解釋智者大師學術的書籍,其《國清百錄》、《智者大師別傳》等則是記述天台宗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華嚴宗

中國佛教宗派。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又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法藏是智儼的弟子,曾參加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一生講解《華嚴經》三十多遍。該宗推戴杜順為始祖,而實際創始人為法藏。

杜順,原名法順,住終南山宣揚《華嚴經》,著有《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各一卷,為此宗在觀行方面的無盡緣起說、判教方面的五階次第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智儼,天水(今屬甘肅)人。師事杜順。受具足戒後,各方參學,對地論學派慧光經疏中的「別教一乘」說和「無盡緣起」說以及《十地經論》中的六相義很有心得,著有《華嚴經搜玄記》十卷、《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四卷等。

華嚴宗乃依《大方廣佛華嚴經》而立教。此宗法理,並非據印度學說而來,全由中國

6. 隋唐二代中國化的佛教形成哪幾家宗派

形成了八宗:禪宗(禪宗又細分為「一花開五葉」,分別是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其中,臨濟宗極為強大,又衍生出黃龍派和楊歧派)、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凈土宗

7. 中國化最徹底的佛教宗派是哪一派

禪宗是佛教的徹底中國化
禪宗 中國佛教宗派。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
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後為禪宗正宗。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凈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

惠能的《六祖壇經》為本宗代表著作,其他如《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皆有重大影響。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會居洛陽荷澤寺,創荷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嶽衡山,創南嶽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 ?~867 )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溈仰宗。
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一系數傳至洞山良價 ,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 、「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 ,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 992~1049 )所創之楊政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後,禪凈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 820 )。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創。
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隨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後更有黃龍系(一說雲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系。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一語,這時聽眾們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的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的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實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因此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禪的生命並不依靠歷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迦葉,據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後傳了二十七代,至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後一祖。自達摩來到中國後,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所以達摩在禪宗史上,可說是溝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橋梁。 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統據考證是後人捏造的(譯才按,胡適博士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統的記載。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的音譯變來的,但其間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禪 」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種有層次的冥想,而「禪」以中國祖師所了解的,那是指對本體的一種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一種參證。他們一再的提醒學生,冥想和思索,都會失去了禪的精神

8. 佛家分為幾大宗派各宗派代表是

中國佛教大小乘各宗派簡述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 小乘(聲聞乘)起源於名位高的上座部,保留著釋迦牟尼的遺教風格,最早傳入我國的佛教大都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以知苦因,斷苦業,修達涅槃道,證得涅槃果(阿羅漢),滿足了漢末魏晉許多人厭亂求生的願望。 大乘(菩薩乘)起源於名位低的大眾部,是婆羅門外道與佛教思想的混合體,它稱本身解脫是小事,還要度一切有情物皆成佛。對於佛說不像小乘那樣拘泥,往往是自由解釋、自我發揮,因此同中國傳統哲學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融攝也較深,佛教中國化色彩很濃。大小乘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宗派有: 小乘佛教的俱舍宗、成實宗, 大乘佛教的三論宗、律宗、慈恩宗、密宗、凈土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等。 小乘佛教各宗派: 一、俱舍宗:屬小乘有宗,即承認法體恆有,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實有,不過我是空的。所依經典為天竺僧人世親所著《俱舍論》及《十住毗婆娑論》《十誦》等。經鳩摩羅仕(公元334-413年)翻譯傳授,形成此宗。在南朝時一度發達。 二、成實宗:屬小乘空宗,所依《成實論》,主張人法兩空。《成實論》系天竺僧人訶梨跋摩為挽救小乘教而吸收大乘空論而造。經鳩摩羅仕翻譯並傳授,南朝最盛。後終因不及大乘能得菩薩果,而學者日少,於唐代歸於消滅。 大乘佛教流派: 一、三論宗:又稱法性宗,三論既《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前二論為天竺人龍樹所著,後一論為其弟子提婆所著。三論傳於我國仍是鳩摩羅什的功勞。三論宗以二諦、八不中道為其教門。二諦即俗諦(有因果君臣父子忠義之道)、真諦(一切法畢竟空寂),俗「有」真「空」,但「有」是假有,空是假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並運用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事不出)的否定方式,破邪顯正,分析主客觀矛盾,具有辨證的性質。三論宗為醫佛家「空病」做出了大的貢獻,同時也為禪宗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 二、律宗:又稱南山宗,實屬小乘佛教,創始人為唐代名僧道宣,以佛陀耶舍所譯《四分律》為主,立「五義分通」之說,融會貫通大乘諸部,逐漸形成專門的律學。最主要的戒律是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為平地,眾善由生,三世諸佛,借戒方住。持戒雖精苦,但卻是種大福田,得大利益。 三、慈恩宗:又稱瑜伽宗、法相宗、唯實宗等,屬大乘有宗。由唐代玄奘大師(公元596-664年)創立。所依經典為天竺僧人無著的《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及世親的《二十唯識論》等。以「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為宗旨。「所知依」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自我本體)、阿賴那識(站在自我本體後的自我本體),一切識均有各自的種子為因,才能生起,要想「轉依」(解脫)就必須從上述八識著眼,以證「境無識亦無」。 四、密宗:又稱真言宗。實際上是天竺佛教結合婆羅門教的多神、祭祀、神秘各特徵演變而成。尊奉最高的神是大日如來,稱同釋伽為同一佛,不過大日是法身,釋伽為應身。密教重事相,依據《大日經》《金剛頂經》修行,可即身成佛。密宗法門有金剛界(智差別)、胎藏界(理平等)兩部。灌頂為修習密法的入門。後修行者口誦真言密咒、手結印相、身依「本尊」、意觀本尊形象,三密相印,身口意歸於凝定,達到證悟和解脫。 五、凈土宗:凈土宗是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創始人為唐代高僧善導。所依經典為天竺人龍樹所著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凈土宗認為只靠自己修行,無佛力相助,成佛困難。故應一生至誠念佛,念阿彌陀佛一口,可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得八十億微妙功德,臨命終時,自會仰仗佛力前往西方極樂凈土。由於其思想適合中國民情,且修法簡易,流傳至今。 六、天台宗:創始人為南朝高僧智開(公元538-597年),所依經典為《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和《涅槃經》等。天台宗取大小乘中定(禪定)慧(義學)等法創立自己的學說,藉助「一心三觀」「十如世」以顯諸法實相,提出「止觀」雙運,圓融三諦(即空即假即中),「定慧」雙修。非止不能得定,非觀不能發慧(般若)。由於調和了南(禪定)北(義理)佛學精華,因此此宗自稱圓教,即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之教。 天台宗是中國人自創的佛教宗派。 七、賢首宗:又稱華嚴宗、法界宗。所依經典為《華嚴宗》。創始人為南朝高僧杜順。杜順著有《華嚴法界觀門》,提出了三種觀法:一是真空觀,二是理事無礙觀,三為周偏含容觀。此宗經唐代法藏弘揚,一度興盛。其學說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法界心為本,以空有、真妄、理事等相互融攝而無礙,以明法法都彼此相互,相即相入、重重無盡而事事無礙之「法界緣起」,成為貫攝北有南空,並集北學大成的圓教。也是中國人自創的佛教宗派。 八、禪宗:梁武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公元?-528年)來我國傳播禪學,以《楞伽經》而修。講究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把心外之佛變成了心內之佛,認為佛只能向自身去求,起修行方法是「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於人」。禪宗至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分為南北兩宗。南宗惠能(公元635-713年)主張「直顯心性」頓悟成佛,北宗神秀(公元約606-706年)主張「息妄修心」漸悟成佛。由於惠能得傳法袈裟,南宗成為正宗,北宗日衰。實際上南宗是莊周玄學與佛學結合的產物,其談空的程度大大超越了天竺各宗派,破壞了佛教三寶中的佛法二寶,同時用我即是佛保護了僧寶的存在。禪宗的這種打破教條,斬斷葛藤,直探本源,對中國的思想界影響深遠,也為後來宋明「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國佛教大小乘各宗派是在相互斗爭中不斷融合發展起來的,如在玄奘門下,除了擅長《瑜伽》《唯識》的高徒外,弘揚《俱舍》之人也不少,並為律學戒體提供了很多理論依據。又如天台宗認為「教在天台,行為凈土」。禪宗也提倡「禪凈一致」「禪凈雙修」。到唐代武宗滅佛,各宗受到打擊嚴重,大多宗派從此一蹶不起。而惟有同中國傳統文化淵源較深的禪凈兩宗則興盛不衰,為求自救,各宗紛紛效仿參禪念佛,這為各宗融合於禪凈二宗創造了客觀條件。清代,雍正帝倡導不問宗派,都應念佛,大乘各宗便逐步地歸於凈土宗門下。現在在我國大乘佛教中除藏傳密宗及少數禪寺外,其餘寺院都屬於凈土宗。

9. 為什麼說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求專業回答。

從佛教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禪宗代表佛教的最高階段,而這個階段是在中國本土由中國人完成的,所以禪宗是中國的佛教。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後,到隋朝時大部分經文已經翻譯完畢,同時佛教的思想也引起了中國知識精英的注意,有大量的知識份子加入到對佛教思想的研究之中。

而佛教原來各派修行方法極其繁瑣,對經文的解釋極其晦澀,一般人要先弄明白也要十年八年.因而對佛教的進一步傳播造成了阻礙。中國的禪宗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中國禪宗的對佛教理論發展的貢獻主要是:用「頓悟學說」解決了如何覺悟成佛的關鍵問題。

釋迦牟尼佛提出佛教的的核心概念「佛」是指「覺悟」,只有覺悟才能實現涅??。但如何覺悟,釋迦牟尼佛沒說,讓眾弟子自己參詳去。但在印度時,佛教信徒提出的通向覺悟的方法五花八門,但似乎都不行,因為在印度,不完善的佛教競爭不過其他宗教,是被後來的印度教所取代了。

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禪宗認為,人能不能成佛決定因素在心而不在別的什麼上面,心的問題不解決,念佛吃素也沒用。而所謂心的問題就是在一念之間解決的,這就是「頓悟」。後來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就是禪宗頓悟思想的一個典型表達。

禪宗思想出現以後,迅速戰勝了在中國的其他佛教派別的競爭,其他佛教宗派由此而迅速衰敗。到現在,中國佛教的派別除凈土宗外,只有禪宗了,其他佛教宗派都失傳了。而凈土宗更是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我個人閱讀這段歷史有這樣一個感覺,如果沒有六祖慧能對佛教的貢獻,如果沒有慧能通過發展禪宗思想而推動佛教理論的中國化,佛教在中國的結局很可能與佛教在印度的結局一樣,被其他宗教所替代。

10. 什麼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派別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派別之一,同時也是最具典型的中國化的佛教派別。它形成於唐代,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流行至今;不僅在中國,而且傳入日本和朝鮮

閱讀全文

與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是哪個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旅遊價格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21
伊朗藏紅花治什麼病 瀏覽:145
泰國和越南哪個民主 瀏覽:815
去伊朗旅行要准備什麼 瀏覽:714
英國房產商業報稅軟體價格多少 瀏覽:617
為什麼國人只知道印度教梵天 瀏覽:122
中國捐贈義大利哪些醫療物資 瀏覽:350
印度進口大米什麼意思 瀏覽:663
如何申請英國留學證明 瀏覽:546
美國為什麼咬死伊朗不放 瀏覽:479
英國有什麼紳士 瀏覽:172
伊朗總統怎麼上台的 瀏覽:826
義大利點炮手是什麼梗 瀏覽:456
怎麼畫印度眼睛 瀏覽:324
伊朗空襲能力怎麼樣 瀏覽:763
英國什麼時候進入議會制度 瀏覽:734
中國電信如何裝電視 瀏覽:200
英國蓮功放如何配音箱 瀏覽:657
印尼榴槤怎麼取 瀏覽:23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給多少錢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