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最早建省是哪個省

中國最早建省是哪個省

發布時間:2022-10-31 02:46:13

A.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省市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始於何時?有哪幾座著名都城?

中國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商代,距今3500年左右,在鄭州市區地下。南北2000m,東西1700m。古時候城象徵著國家,「國」者「城」也,受封的諸侯國有權按爵位等級建造相應規模的城。到戰國時期周期的律令不沿用了,各地可以按需要建城,於是出現「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戰國策·趙策》)的繁榮局面。但有都城營造制度,即戰國間流傳的《考工記》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其意可釋為:都城佔地九里見方,每邊設三城門,城內縱橫道路各九條,南北道路寬九軌(相當於現在的18m),城東設祖廟,城西設社稷壇,前面為朝廷宮室,後面是市場和居住區。秦統一中國之後,取消封侯制,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城市也便成為中央、府、縣統治機構的所在地。此後二千多年來,這個體制沿襲至今基本沒變。

下面介紹向個中國古代著名城都規劃:

·漢長安

漢長安城即今之咸陽,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時建為正式都城的。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又對咸陽進行了大擴建,除了渭北有咸陽宮之外,又把六國的宮殿仿建於渭北高地上,然後在渭南的上林苑,建了宗廟、興樂宮、信宮、甘泉前殿和阿房宮等,把長安建設推向鼎盛時期。到漢高祖時,建了未央宮,作為西漢長安的主要宮殿。漢惠帝五年修建城牆。漢武帝時在長安進一步大興土木,擴建宮殿、苑囿、明堂、壇廟等。

長安城的道路系統是為嚴整的方格網,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其中宮前的橫街實測寬為220m、朱雀大街150m,其氣勢極大,其他的東西向道路寬40-75m,南北向道路47-68m,居住區道路15-30m。

當時里坊制度也極為嚴格,全城劃分為108個坊。里坊像現在的街區。其中朱雀大街西之萬年縣和東之長安縣各54個坊。東、西市場兩個,面積分別為1000m×924m、1031m×927m。其中西市住了很多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市內河道與城外水系全部聯通。

隋文帝楊堅奪取後周後利用漢長安舊址建城,但發覺此地屢為戰場,殘舊不堪,宮殿狹小,再加地下水有鹽鹼,不宜飲用,所以後來就決定在舊城東南的龍首山南擴建新都,築羅城,定名大興城。由高穎和宇文愷二人負責規劃設計。佔地為東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實測為9721m×8651m,與記載完全一致)。城東有曲江,地形變化豐富,宇文愷將此設計為芙蓉園景區。為了都城物品運輸和用不保障,特鑿渠三百里,引渭水入城,名廣通渠。

·北魏洛陽

洛陽是中國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之一,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在經濟上、軍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從東周起,東漢、魏、西晉等朝均建都於此。北魏洛陽是在西晉都城洛陽的廢址上重建的,東西20里,南北15里,有220個里坊,整個市區分外廓、京城、宮城三個圈層。洛陽北倚邙山,南界洛水,地勢較為平坦,自北而南有坡度向下。京城居外廓的中軸線上。官署、太廟、社稷壇、永寧寺、九層木塔等,均布置在宮城前街道兩側。城南設有靈台、明堂、太學,市坊集中於城東、城西,外國商人則集中在南廓門外的四通市,此處有接街外國人的夷館區。整個洛陽記載當時總人口為六、七十萬以上(《洛陽伽藍記》)。城內綠化很好,登高可望「宮闕壯麗,列樹成行」,其谷水兩岸,多值柳樹。

隋唐東都洛陽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由楊素、宇文愷負責規劃營造。距洛陽城西8公里,地勢較平坦,布局很整齊,規模不大,是新建的陪都。

·宋東京

宋東京即汴州,五代時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在此建都,商業特繁榮,建築密度很大。宋趙匡胤奪後周政權後在汴梁建都。宋神宗間重修外城,宋徽宗政和六年南擴里許。城牆周長50里165步,面積約50km2 ,人口約百萬以上。商店、酒樓、飯館、布行、浴室、醫鋪、妓院、瓦子等滿各處,並以大相國寺等處最為熱鬧,夜市貿易,通宵達旦。城內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過,運輸極為方便。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時開封木作虹橋區段的繁華。另外加之艮岳、瓊林苑、金明池、東御苑、玉津園、擷景園等苑囿,所以城市特別富有迷人的魅力。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通向東北平原的要沖位置。戰國時建國都。遼代為陪都。金時向東、南擴三里,又建都城,稱中都。據記載,金中都仿汴京而建,但豪華程度超過汴京。元世祖忽必烈時,在今之北海建新宮殿,逐成首都大都城。即所謂元大都。

元大都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布置,方格網的道路,很規整。道路分幹道和「胡同」兩類。胡同都是東西向的,兩條相距約50步(55~57m),中間安排住宅,與唐以前一里見方的里坊,是不同的處理。

明滅元之後,大都改稱北平,又稱北京。明成祖朱棣遷都於此。城市規劃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外城東西長6635米,南北7400米。內外城四面各有若干城門,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周為護城河。城中心乃是皇城——此禁城。然後按宗法禮制在宮城前配建有太廟(東)、社稷壇(西),並於內城外四面建天壇(南)、地壇(北)、日壇(東)、月壇(西)。天安門前左右兩翼為五府六院等衙署。中軸線全長約7.5公里,貫穿南北。南起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皇城天安門、端門及紫禁城內的午門,然後再穿過三座門七座殿,出神武門經景山中峰而北止於鼓樓和鍾樓。其空間層次變化豐富,建築鱗次櫛比,氣勢恢宏而輝煌。從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上,處處強調了封建帝王的至尊至上。道路由街道系統與兩條南北間幹道聯系一起。市肆共132行,相對集中於皇城四側,成為四個商業中心,即城北鼓樓、東單、西單和南正陽門外。用巨大的引水工程從西北郊引進很多溪流解決都市飲用水問題。

B. 江西最早是什麼時候建省

歷史淵源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
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C. 中國的省最早是在哪個朝代確立的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使用行省制度的朝代,省級行政區,是我們現在最大的行政區劃。以前叫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中書省是朝廷的管理機構,行中書省,故名思義就是朝廷在地方的代為管理機構。後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最終只稱省,這就是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省」的由來。

當然在元朝以前,各朝的基本行政區劃是;如漢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等。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元朝並沒有按之前朝代的區劃,而是非常特別的設了十一個行省。中國的面積非常大,現在分成三十多個省級單位,都顯得較大,何況元朝的面積要遠大於現在,更顯的空曠。下面是元朝各省的基本區劃:
1,河南江北處行中書省,駐汴梁(河南開封)。管轄面積約為河南全省、江蘇全省、安徽省北部、湖北省北部、山東省東南部。
2,陝西行中書省,駐西安。公元1286年,設陝西行省,管轄范圍約有陝西省、甘肅省東南部(慶陽、平涼)。以及四川省非高原部分的西部,後歸宣政院。
3,甘肅行中書省,駐甘州(今甘肅武威)。管轄范圍約有甘肅省除東南部、寧夏、青海省東北部、內-蒙包頭以西。
4,遼陽行中書省,駐遼寧遼陽,簡稱遼陽省。管轄范圍為遼寧全省、吉林全省、黑龍江全省,內-蒙通遼以東北,沙俄割占外-東北、苦耶島,朝-鮮東北部,以及外興安嶺以前大片地區,東臨日本海。
5,四川行中書省,駐成都。初設秦蜀行省,後改稱陝西四川行中書省,陝川分治。管轄四川盆地、甘肅省南部、重慶市大部分、陝西漢中部分。四川省的高原部分屬宣政院。
6,湖廣行中書省,駐武昌,今湖北武昌。湖廣行省是明清兩代湖廣的前身,面積非常大。管轄約有湖北長江以南部分(包括武昌),湖南全省,貴州全省、廣西全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全省。
7,江浙行中書省,從原江淮等路行中書省劃出。管轄范圍原包括兩淮地區,原駐揚州,後劃入河南江北行省,改駐杭州。管轄蘇南、浙江全省以及福建全省。註:1279年,在泉州置泉州行省,後改稱福建行省(福建全省),1299年撤銷福建行省,歸入江浙行省。
8,雲南行省,這是元朝少有的轄境和今省相同的行省,駐中慶路,今昆明,時1274年。管轄今雲南全省,以及緬甸北部和泰國最北角。
9,嶺北行省。元朝,嶺北行省的地位相當於清朝的東北,同為龍興之地。嶺北行省管轄面積非常大,包括整個外-蒙,內-蒙呼倫貝爾附近,新-疆東北角,俄羅斯所佔西伯利亞大部。駐和林,地址約為今外-蒙後杭愛「省」車車爾勒格東南。
10,江西行省,駐龍興路,今江西南昌。江西行省管轄范圍,包括江西全省,湖南部東部、廣東省除雷州半島。
11,直屬「中書省」,稱為腹里。腹里相當於漢朝朝廷直管地區,約有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全省、山東全省、山西全省、以及內-蒙中部(包頭至通遼段)。

D. 廣東省是什麼時候建省的

1949年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今廣東省有60萬年至80萬年的歷史。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

廣東省的歷史沿革:

1、秦至南北朝時期建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2、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建置:

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並,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3、宋、元、明、清時期建置: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

4、民國時期建置:

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廣東省的名稱和范圍與清代相同,但將府直轄地及州、廳皆改為縣,成為省、縣二級制,並於省、縣之間分區設置綏靖區。

5、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建置: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政區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變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4)中國最早建省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廣東名字的由來: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省秦漢時稱南海郡。三國吳國設廣州(州名,不是今天廣州市。今天廣州市當時叫番禺,是廣州州治)唐朝把它和今天廣西合起來設立嶺南道,管轄范圍相當於今天廣東、廣西兩省。

宋改道為路,分嶺南道為廣南東路(即今廣東)和廣南西路(即今廣西)。廣東一詞由此而來,其中「廣」由廣州一詞而來。明清時均稱廣東省。

E. 8,我國最早建立的省一級民族自治地方是1947年5月1日成立的( );最早建立的自治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壯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分地區,選舉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

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其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和俄羅斯接壤,擁有二連浩特市和滿洲里市兩個重要的口岸,國境線長4200千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內蒙古

F. 我國最早設立行省制是在那個朝代

元朝。
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
元朝行省
行中書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元朝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遵用漢法,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宰執官。其後,相繼於各大地區建立行中書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書省宰執官出領各行省,稱行某處中書省事。以後此類行省實際上已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與前代所置臨時性的分遣機構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書省宰相行省事系銜,就與中書省的許可權沒有區別,嫌於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稱某處行省某官,不再帶中書省宰相職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銓定省、台、院、部官,罷各行省所設丞相,只置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以與都省相區別。後來,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許設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復罷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後,某些行省又設丞相,視需要及任職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兩員(從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兩員(從二品),其品秩與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為一,置郎中、員外郎、都事,品秩皆低於都省。元末,有些行省還增置「添設」平章、右丞、左丞、參政等官。行省掌管轄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領路、府、州、縣;距離省治遠的地方,另設宣慰司統之,作為行省的派出機構
民族政策
在封建制度里,貴族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當蒙古族佔領其他國家建立政權後,就出現了包括蒙古族貴族在內的多個民族貴族並立的情況,這產生了全國該由誰統治的問題。元朝為了國家穩定和維護蒙古貴族在全國的統治權,採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採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國內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外國文化,甚至能准許外國人在中國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繼蒙古人之後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邊的一些較早歸附的部族,也屬於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漢人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雲南(大理)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南人為第四等,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區的人民)。

G. 我國最先建立的省份

一、元省制

蒙古在太宗三年(1231年)即滅金的前三年,始立中書省,以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學家耶律楚材為中書令。入主中原後於憲宗初年(1251年),在燕京等處置設行尚書省。中統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書省,其後屢屢增多,但是一直到元貞年間(1295—1296年)行省的設置和轄區還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統一中國(1279年)後的20年中行省制並未固定下來,直到13世紀末、14世紀初的元成宗時期才開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區劃。

1.行省

元英宗至治時(1321—1322年),全國劃分為12個一級行政區:1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中書省為中央機構中書省的直轄地區,又稱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和內蒙的部分地區。十一行中書省為嶺北、遼陽、陝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雲南、四川、甘肅、征東。其中,征東行省即高麗國,行省負責人由高麗王兼,性質與內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認為只有10個行中書省。(圖10)

元末,又分出許多行省,如中書省分出山東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區域過大,又劃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內置建寧、汀州、泉州分省。可見,元末行省制也已開始混亂。

2.行省以下的單位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略同於宋,行省下轄路,路領府、州,府、州轄縣。但也有不轄縣的路、府、州;不隸於路的府、州,而直隸於行省。直隸於行省的府、州稱為直隸府、直隸州;隸於路的府、州,稱為散府、散州。從圖11可以看出,當時與路平級的直隸州、直隸府為數不少。另外,元仿宋的「軍」行政區劃,置有軍和安撫司,為數不多,都在邊境少數民族的區域內置設。軍有直隸於行省的,也有歸路統轄的;安撫司都直隸於路。元代在一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軍4,安撫司15,縣1127。(46)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雖略同於宋,但從表8中可見元代的行政區劃已與宋朝的有原則上的區別:(1)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是行省(或簡稱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路,在元朝已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2)在宋朝,府、州是轄於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當數量的府、州成為直隸府、直隸州,與路並列;(3)宋是三級行政區劃系統,元則有三級、四級,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縣四級區劃系統為主。

二、明省制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廢元中書省,轄境分屬河南行省和山東行省;同時改江南行中書省為中書省,以示國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現混亂,不全面改革整頓已難以維持國家權力,於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區劃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總一省的行政大權,其性質仍同行省,因此習慣上還稱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為加強皇權,罷中書省,六部直屬皇帝,原中書省所轄的地區也歸六部,名為直隸。於是,把當時國都所在的應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區改稱直隸,也稱京師。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年間遷都順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將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改稱為直隸(即京師),而原直隸改稱南直隸,又稱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後,全國統分為兩京、13布政使司。兩京是京師(即北直隸)和南京(即南直隸);13布政使司簡稱13司,俗稱13省,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因習慣上也稱一個直隸區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說。(圖12)

布政使司(省)下轄府,府下領州,州下領縣。州有兩種:直隸布政使司的直隸州;隸於府的散州。從表9可見,明代布政使司(省)以下的行政區劃單位有這樣幾項改革:(1)在宋代為最高行政區劃的路,在元朝還是主要的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在明朝則被完全廢除了;(2)唐朝創立的府,在明代第一次成為高於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明代的府相當於元代的路;(3)與元朝一樣,實行三、四級行政區劃系統,而且以省(布政使司)—府—州—縣的四級區劃系統為主。據統計,明在15省下有「府百四十,州百九十三,縣千一百三十八」;(47)另有「羈縻(即藩屬)之府十九,州四十七,縣六」。(48)

三、清省制

清初為便於統治明代故土,清世祖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為省,因認為全國區劃為15省,其制過大,所以分湖廣為湖南、湖北兩省,分江南為江蘇、安徽兩省,分陝西為陝西、甘肅兩省,全國共為18省。

在邊疆,清王朝施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區劃,乃由中央設轄區,委派重臣,如在東北地區設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和在外蒙古設烏里雅蘇台、在新疆設伊犁5個將軍轄區,在西藏、西寧設辦事大臣轄區,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轄的內蒙古盟旗,連同內地18省,全國共為26個政區。清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台灣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省,加上內地18省共為23省。因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賣國求榮的馬關條約,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所以史稱22省。(圖13)清朝的22省,為中國現代省的政區劃分奠定了基礎。

清代省以下的各級行政區劃單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下領散州和縣。所不同的有以下幾點:(1)增加了行政區劃單位——廳。這是清代在新開發地區所設置的區劃單位,

有直隸廳和散廳之分,直隸廳與府、直隸州平行,直隸於省,絕大多數不領縣;散廳隸屬於府,與散州、縣相平行,成為最基層的行政區劃單位。(2)在元、明兩代不論是直隸州,還是散州,一般均領縣。(表8、9)在清代省轄的直隸州才領縣,而府轄的州則不領縣。(表10)(3)元、明兩代的行政區劃系統都是由三級和四級系統混合組成,並以省—府—州—縣的四級體系為基本的系統。在清代則是三級行政區劃系統,且以省—府—縣和省—直隸州—縣為主。(圖14和表10)(4)在邊遠轄區和省,除了在部分農業區

設置府、州、縣外,在內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東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建立盟、旗行政區劃單位。盟相當於內地的府,旗相當於內地的縣。在西藏則設立營。(49)

在清代,直隸廳的地位低於府,但高於直隸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區劃單位的稱呼一般為府、廳、州、縣。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自清德宗光緒年間置22省,有府、廳、州、縣1700多。

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經歷了萌芽時期、郡縣制時期、州制時期、道(路)制時期和省制時期五大階段,歷時二千六、七百年,有許多方面值得總結、注意。

一、行政區劃的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從表11看出,變動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

二、在行政區劃中,各地區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地區要比不發達的地區地位高。在秦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要比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發達,所以在全國一級行政區劃40多個秦郡中佔有30多郡,而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僅有全國四分之一的郡。西晉初,全國一級行政區劃19個州中,秦嶺、淮河之南的地區有7個,佔三分之一強,但多數州依然在秦嶺、淮河之北,這與當時經濟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的情況是一致的;西晉末,全國21州,秦嶺、淮河之南的地區佔有9個,為七分之三,比例比西晉初高,這與西晉時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有關。到唐代,南方的經濟雖發展較快,但經濟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所以唐初全國一級行政區劃十個道中,秦嶺、淮河之南佔有4個,後來的15道中南方佔有6道。這種狀況在宋代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北宋全境一級行政區劃24路中秦嶺、淮河以南佔有14路。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數字超過黃河中、下游地區,這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是第一次。這種變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基本上也是同步的,在宋代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經濟已趕上了黃河中、下游。明成祖以後全國一級行政區劃13省中,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佔有9個,而那時雖然政治中心在北京(直隸),經濟中心卻在南方。清朝內地一級行政區劃18省中,秦嶺、淮河之南佔有13省,即佔三分之二,這與當時南方的經濟遠遠超過黃河中、下游的情況是密切相關的。

三、每個時期乃至每個朝代的行政區劃單位都有變化,但變化最大的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秦漢為郡,魏晉南北朝為州,唐為道,宋為路,元明清為省,實際上元為行省,明為布政使司,清為省。

四、歷時二千多年,經歷五個時期、十多個朝代,中國行政區劃制的最基本單位——縣,始終沒有多大變化。這或許說明,行政區劃制的最基本單位是最穩定的,而最高一級單位則是最不穩定的。

五、愈早誕生的行政區劃單位,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地位愈低的趨勢。如縣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單位,在秦漢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漢以後又降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單位;郡在秦漢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到魏晉南北朝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州在魏晉南北朝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在唐、宋的道(路)制時期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至元、明、清的省制時期降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單位;路在宋朝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在元代則降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單位。

六、行政區劃系統也在不斷演變之中。從表11可見,春秋為一級制,戰國為二級制,秦漢基本上是二級制,魏晉南北朝為三級制,隋代為二級制,唐、宋為三級制,元、明是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混合制,主要是四級制,清代是三級制。可見,在中央集權制的前期,行政區劃以二級制為主;在中央集權制的中、後期,行政區劃則以三級制為主。

H. 我國今天的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什麼朝代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設立省級行政制度的朝代是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I. 中國最早成立的省級自治區

最早建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10月1日成立。
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成立。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成立。
最晚建立的是西藏自治區。成立於1965年9月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選舉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包含了當時的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J. 盤點歷史:中國二十三個省,都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元朝 實行行省制開省級行政區先河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最早建省是哪個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旅遊價格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21
伊朗藏紅花治什麼病 瀏覽:145
泰國和越南哪個民主 瀏覽:815
去伊朗旅行要准備什麼 瀏覽:714
英國房產商業報稅軟體價格多少 瀏覽:617
為什麼國人只知道印度教梵天 瀏覽:122
中國捐贈義大利哪些醫療物資 瀏覽:350
印度進口大米什麼意思 瀏覽:663
如何申請英國留學證明 瀏覽:546
美國為什麼咬死伊朗不放 瀏覽:479
英國有什麼紳士 瀏覽:172
伊朗總統怎麼上台的 瀏覽:826
義大利點炮手是什麼梗 瀏覽:456
怎麼畫印度眼睛 瀏覽:324
伊朗空襲能力怎麼樣 瀏覽:763
英國什麼時候進入議會制度 瀏覽:734
中國電信如何裝電視 瀏覽:200
英國蓮功放如何配音箱 瀏覽:657
印尼榴槤怎麼取 瀏覽:23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給多少錢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