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目前散落在海外的文物有多少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個國家的二千多個博物館中,流失的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多數都是戰時掠奪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談到,在國外參觀時,看到數不清的中國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圓明園中的文物。
在法國巴黎東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於一一三七年的法國國王的行宮——楓丹白露宮,宮內有一個「中國宮 」,裡面的陳列品全部來自圓明園。宮內最大的一間展室屋頂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筆重彩佛像,畫上清乾隆的鑒賞御印清晰可見。大廳正面是鑲嵌珠寶的屏風、宮扇,左側是兩個大多寶閣櫃,透過玻璃可見珊瑚、田黃石、白玉等雕刻文物,還有戰國青銅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還刻寫著記錄清乾隆六十六大壽舉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廳的另一側是幾個展櫃,裡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繪有雙龍圖案的景泰藍瓶的足邊上,鐫刻著「大清乾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爾根的城市,那裡有一個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一人的捐獻,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以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多種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餘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間的圓明園遺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銅器、陶瓷、繪畫、絲綉等,其中許多是價值連城的珍品。
瓷器中有來自清朝宮內的祭藍天球瓶、青花梅瓶、鬥彩筆筒、瓷雕;收藏的絲綉更是堪稱極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圖」的刺綉,色彩鮮艷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畫一般。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宴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
在歐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圖書館里也收藏有圓明園文物,《圓明園全景圖》現保存在巴黎博物館內。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唐岱所繪《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原畫,和郎世寧所繪的西洋樓透視圖銅版畫現保存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內。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著原藏於圓明園文源閣的《四庫全書》部分圖冊,還有眾多的來自圓明園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內到底保存有多少圓明園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圓明園文物?具體的數字誰也說不清,可能永遠是個不解之謎。
為了進一步說明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實,茲列舉部分國外博物館重要中國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館
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周頡的《貴妃出浴圖》、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馬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面對如此光彩奪目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傑出創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為如此眾多的無價之寶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來,我國政府和民間企業積極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贖買流失海外的文物,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萬、數百萬的祖國文物相比較,能夠回到祖國的文物實在少之又少。
Ⅱ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物古跡被很好的保留了下來
文物古跡是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和遺跡。國際上文物主要指百年以上並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物品。
中國根據文物古跡的價值高低,將文物分為國家級、省(直轄市)級和市縣級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萬里長城這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里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證明長城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已被世界所承認,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Ⅲ 中國有悠久的建築歷史,但為何中國古建築為什麼遺留這么少
中國建築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然而,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古建築是唐朝的佛寺大殿,距今只有一千年。
日本和朝鮮都在學習我們過去的技能,這兩個國家保存了許多已經滅絕的建築形式。他們有更多的火山和地震,我們沒有必要減少戰爭。然而,他們國家的古建築在完整性和真實性方面都比我們的好得多。
除了傳統建築在材料上的客觀缺陷外,人為因素也極為重要。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現代,我們應該喚起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多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不要留下太多遺憾。
Ⅳ 中國還有多少古建築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一共有多少個呢
摘要 據了解,目前的古建築共有50個左右。其中,北京故宮是最有名氣的。
Ⅳ 中國唐朝古建築遺構有多少
木構建築:
1.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857)
2.五台山南禪寺大殿 (782)
3.山西平順縣天台庵 (907)
4.山西芮城縣廣仁王廟正殿 (831)
5.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 (晚唐, 上層為1990年復原維修時所建)
其他非木構的還有很多,像磚塔、磚石墓葬等,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遺存。
唐朝之前的,完整的木構建築大概是已經絕跡了,現存的也只是磚、石、土做的了(如520年建的嵩山嵩岳寺磚塔)。
Ⅵ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至今還保存下來了
故宮,頤和園,長城,黃鶴樓,岳陽樓等等。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京廣鐵路的列車從樓下呼嘯而過。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建而成。
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主樓周圍還建有白雲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散發出漢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它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登樓遠眺,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
Ⅶ 中國古代城牆還保留有多少
1、西安城牆
陝西省西安市古城牆,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
2、南京城牆
江蘇省南京市古城牆,始建於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
3、荊州城牆
湖北省荊州市古城牆,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築。原為土城牆,南宋改建為磚牆。現城牆為清順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
4、襄陽城牆
湖北省襄樊市襄陽縣的古城牆,原城牆在元末被毀,現城牆為明初重建。
5、興城城牆
遼寧省興城市的古城牆,是明代的寧遠衛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始建於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築外城,外城周圍9里124步,高如內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6、平遙城牆
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的平遙古城牆,建於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
7、北京城牆
北京的城牆現在還有幾處遺存:(1)東南角樓附近城牆:位於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牆,外加一處箭樓——內城東南角樓。(2)西南城角附近城牆:位於西城區西二環西便門橋附近,是北京最早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牆遺址,裡面有一座「八瞪眼」箭樓。(3)德勝門箭樓:位於西城區北二環德勝門橋北。(4)正陽門城樓及箭樓: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位於天安門南側。以前的北京城門包括:城樓、箭樓、瓮城三個部分,只有正陽門保持著城樓及箭樓。可惜的是,由於修建二環路,大部分的城牆都被拆除。
8、閬中城牆
四川省閬中市的閬中古城牆,為明代古城牆。閬中古城在戰國時即為巴國國都,現保存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居街院、寺院樓閣等,其歷史文化居我國現行五大古城之首。
9、開封城牆
河南省開封市的開封古城牆,是河南省保存下來規模最大的一處城垣建築。現在的開封城牆是清代的建築。
10、大理城牆
雲南的大理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
11、歙縣城牆
安徽省歙縣的古城,府城始建於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後),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成後來的規模。
12、潮州城牆
廣東潮州市的潮州古城牆,始建於宋代,但為低矮土城;皇五年(1053年)重建。
13、鳳凰城牆
湖南鳳凰城的鳳凰古城牆,始建於清康熙43年(1704年)
14、汀州城牆
福建汀州的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代。
15、建水城牆
雲南建水縣的建水古城牆,建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建水古城歷經12個世紀的建設,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
16、臨海城牆
浙江台州市的臨海古城牆,有「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之稱。自晉代開創以來,已有1600餘年,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築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17、壽縣城牆
安徽壽縣,古稱壽春,今城牆為南宋寧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
18、夔州城牆
重慶市奉節縣的夔州古城牆,「夔州古城牆」屬三峽庫區地面文物遷建工程中最長的古城牆。始建於明成化10年(1474年)。
19、榆次城牆
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邊緣的榆次老城位於榆次城區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初建成時為土城,明嘉靖20年(1541年),土城牆全部砌為磚牆。
20、隆里城牆
貴州省錦屏縣的隆里古城牆,是一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軍事屯堡。
21、青岩城牆
貴州省貴陽市南郊的青岩古鎮,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岩堡至今已有620多年了。
22、曲阜城牆
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故里的明故城城牆,始建於1512年至1522年(明嘉靖元年),這是曲阜明故城的南城牆。曲阜明故城是為護衛孔廟而建。「移城衛廟」,這在世界城市建築史上也極為罕見。故城牆高約9米,底部寬約8米,城周長約4.8公里。故城牆內為曲阜老城區,面積約平方公里。城外護城河寬、深約3.3米,城與河之間距7至10米不等。故城有5門,且均建有瓮城。上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因歷史原因大部拆除,僅留正南門、北門和西北、東北兩處城角。
23、盤橐城牆
新疆喀什市的盤橐城,又名班超紀念公園,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公元74至91年間,是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之久的城堡遺址。
24、巍山城牆
雲南省大理州南部巍山縣的巍山古城牆,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25、鳳陽城牆
安徽省鳳陽縣的明中都皇故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是後來營建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享有「東方巴比倫」之稱。
26、歸德城牆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明歸德府古城牆,始建於唐代,睢陽城在明弘治15年(1502)時被淹,次年築土圍城。正德6年(1511)在舊城北重築新城,以元代城牆為南城牆。嘉靖37年(1558)包磚建成。
27、洛陽城牆
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故城有二: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十八里今洛陽市區。洛陽是我國7大古都之一,以三個最而著名。一是建都最早,二是歷史最長,三是朝代最多。據說在這建都的先後有13個王朝,100多個帝王,延續1600多年。
28、廣府城牆
廣府古城牆,位於邯鄲永年,四周環水,處於永年窪地的中央,又有滏陽河繞城而過,素有「雙水繞城」之說。
29、蘇州城牆
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古城牆,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兩千多年前的夯土圍城,早在五代時期就已改成了磚砌。上世紀50年代以前,蘇州的城牆還是連綿的,只是經過了全國性的毀城浪潮後,蘇州的城牆也就成了現在這樣殘缺不全的了。
30、長城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Ⅷ 中國還有哪些地方還依舊保留著古建築群
千年江南宋城贛州市老城區,大部份磚木古建房沒有在戰火中消失,遠勝平遙麗江,隨著鋼筋水泥普及和城市建設,大部份磚木古建被拆除,現存不多………其實並不是都是木結構、過去的會、廟等,基本也採用石、木、磚混用,可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拍攝的眾多中國各地老建築照片中彼彼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防腐技術達不到年限要求,二最主要的原因沒按時維修保護。由於中國古人對木材防腐、防蟲蛀、防火技術能力有限,這些裸露在大自然日曬雨淋、風霜侵襲的木結構建築,很難長期保留。
人們對古建築保護的概念模糊,在古建築保護過程中也主張除舊布新和推陳出新的理論,導致古建築保護對多數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成為陌生的概念。古建築損壞和被破壞的具體例子非常多。例如,古代皇宮就有多次失火毀壞的記載;再例如,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雖然古人有非常巧妙的防腐、防蛀方法。在有人居住或維護下還好,一旦荒廢,或者遇到戰亂等,年久失修,漏雨,坍塌後有些會逐漸消失。
Ⅸ 佛首是2020年回歸第100件流失文物,我國的文物到底流失了多少
在過去的150年裡,中國有多少文物流失在海外,現在在哪裡?恐怕確切的數字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海外文物流失的調查。然而,由於條件的限制,這種調查遠遠不夠理想。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座建築中,中國文物不少於100萬件,都是優秀文物,大部分在舊中國流失海外。
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文物走私在海外形成了規模,單是從香港走私出去的文物數量就難以想像。據報道,在香港,製作儲藏文物盒子盆的師傅們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一個月賺得超過五六十萬港元。80年代後的香港,繼倫敦、紐約後,憑借內地的大量走私,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
另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支機構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了數萬件中國文物,其中包括1.2萬件歷代陶瓷,在海外博物館的中國陶瓷藏品中排名最高。盧浮宮還收藏了6000多件中國精品瓷器和200多幅唐宋繪畫。近年來,中國政府和私營企業積極追求和挽回世界各地流失海外的文物,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相對於流失在海外的數百萬文物,能夠回歸祖國的文物卻少之又少。
Ⅹ 中國宋代建築目前仍舊保存完好的有哪些
現存宋代建築主要有(含與宋同時期的遼朝和金朝建築)
開元寺塔位於定州城內南門里東側,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1055年建成。 塔全部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十一層,高84.2米,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 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落成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磚塔,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譽其為「中華第一塔」 。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 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 塔高59.89米,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
鐵塔公園位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區的東北隅,是以現存的鐵塔(開寶寺塔)而命名的名勝古跡公園,佔地面積51.24公頃,是中國100家名園之一。鐵塔位於鐵塔公園的東半部,是園內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點,始建於公元1049年(北宋皇佑元年),是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
大同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庄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
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
善化寺
恩寺。遼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毀於兵火,金初,該寺上首圓滿大師主持重修。自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並頗具規模。元史記載,曾有四萬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會,作佛事活動。明代又予修繕,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稱今名善化寺。寺亦為官吏習儀之所。
奉國寺在遼寧省義縣城內東街路北。創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初名咸熙寺,後易奉國。原建有山門、伽藍堂、 東西廊廡、東三乘閣、西彌陀閣、觀音閣、大雄寶殿、法堂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國內現存遼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標志性古建築——大雄殿是古代遺存最大的佛殿,堪稱為世界之最,殿內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如果排現存單體古建築 奉國寺大殿前5壓力不大。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隆興寺佔地面積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國後,多次撥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門(南門)外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內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以及從崇因寺前來的毗盧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宋代結構風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價值最高,摩尼殿建於1.2米的台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式,面寬和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布局為十字形,外觀重疊雄偉,古勁庄嚴。 霸氣外露 一個隆興寺 四座宋代木構建築 光一個隆興寺的宋代木構建築 就比全國其他任何一個省份多
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 高67.31米 。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木塔 也是中國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築,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據考證,在近千年的歲月中,應縣木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僅裂度在五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多次把應縣夷為平地 惟木塔屹立近千年不倒,在中國木結構建築發展史上,寫下了最為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