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發達的2個省,江蘇與廣東差距在哪裡
廣東是引進外資的急先鋒,市場經濟對的開拓者,是改革開放以試驗田,樣板區,地位不容置疑。當年江蘇在政策上落後一個深圳,地理上落後一個香港,所以落了下風,但是近幾十年來都是沿著廣東的路子在走,大規模引進外資,集聚本地產業,走的是規模路線,但是在深度上還是不如廣東,因為廣東這路走的早,現在廣佛深莞一帶自身培育的名優企業不少。如果說廣東已經是改革開放2.0版本的話,江蘇還處在1.5時代。
4、廣東的自然環境好於江蘇,江蘇的人文環境好於廣東。空氣質量和森林覆蓋率廣東遙遙領先,5A景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江蘇一騎絕塵。
5、整體氛圍,廣東創新進取,江蘇務實穩重,要說實現全面小康,可能江蘇更有優勢,要說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可能還得廣東帶頭。
2. 都說蘇南蘇北經濟差距大,兩地的農村面貌差距也很大嗎
蘇北和蘇南之間有一條河,經濟發展差距很大。蘇北是江蘇北部地區的簡稱,蘇北地勢以平原為主,廣闊的蘇北平原,經濟繁榮,交通發達。蘇南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邊是上海,西聯安徽,南邊是浙江,北邊是長江(小眾,蘇北),由於歷史原因,臨近蘇南,中國最發達城市上海和舊中國當時的首都,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蘇北和蘇南一江之間陸路運輸不便,蘇南和蘇北與長江大橋幾座相連,帶動了蘇北的經濟發展。可以肯定南北差距會越來越小。
所以有這種區分是因為地理環境。在蘇南地區,水陸交通相當便利,江蘇省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在蘇南。中國最長的鐵路上海到新疆的路線橫跨蘇南地區。航空機場有上海、無錫、常州、南京。交通環境可以說是四通八達。改革開放以來最先致富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有句話說,要想成為富翁,首先要修路。因此,交通不發達的蘇北地區吸引外資比較困難,即使落後於蘇南地區也不奇怪。
3. 江蘇和山東哪個好經濟,教育等方面
樓主您好~經濟方面:從數據看:2010年版名次 省區 GDP(億元)人均GDP(元)
1 山東 45863 43145
2 廣東 43264 40148
3 江蘇 41738 39985 可以GDP上山東的經濟實力超過江蘇,但是基本相差無幾。但是我個人認為,江蘇的經濟應該比山東發達,江蘇通過蘇南模式,讓蘇南成為中國除上海之外,最發達的地區。首先,江蘇處於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蘇南和上海交界,這種區位優勢,是山東不具有的。 從教育上看:山東的好大學,除了山東大學,其他大學都沒有名氣然而江蘇,僅僅南京一個市,就有南大、南航、東南、河海四所全國著名院校。因此個人認為江蘇的教育強於山東。
4. 蘇南和蘇北哪個地方好
蘇南好!蘇南就是江蘇南部的簡稱,包括南京,蘇州,南通,無錫,常州,鎮江六市。江蘇省分蘇南、蘇中、蘇北三個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特徵十分明顯,南北差異較大。蘇南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經濟區域,曾是一個行政區劃,並且由於創立經濟社會發展的範例和經驗而受到矚目。傳統意義上蘇南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蘇南歷來是魚米之鄉,歷來富庶。最近20多年來,得市場體制改革之先聲,開鄉鎮企業崛起之先河,搶開放型經濟發展之先機,立高新技術產業化之先列,蘇南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地區之一,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蘇南是江蘇最大的「優勢板塊」,也是最快的增長極。蘇南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217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18534億元。
5. 江蘇的蘇南和蘇北,哪個更富有
一個省份卻因為回歸線分為江蘇北和江蘇南,大家總愛弄這個城市進行比較,其實從數據來說江蘇南的經濟確實要比江蘇北好一點。其實同屬於江蘇,一河之隔的兩個城市經濟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非得要拿出一個更富有就只能說屬於南方的江蘇南經濟要好那麼一點點;畢竟處於珠三角地帶的江蘇南有更多的機遇以及發展,比江蘇北好那麼一點點。
非要拿江蘇南和江蘇北對比的時候,蘇州南確實要富有一點點。
6. 中國哪個省最好
中國哪個省最好?那得從地理環境嗯,資源環境還有從人文文化從多個層面做比較做考量,因為每一個哪個城市最好在人的心中都是有不同的?
7. 蘇南到底有多發達
蘇南,就是江蘇南部的簡稱,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蘇南地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5個市,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占江蘇省的27%。這里擁有廣袤的太湖平原,水網密集,常住人口約3400萬。
蘇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在這里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分布,有鋼鐵、化工、能源、汽車、紡織、電子、食品、服裝等產業,擁有沙鋼、雨潤、波司登、海格、小天鵝、海瀾之家、雅迪等知名製造業品牌。
8. 蘇北的經濟如何
現在的蘇北的概念很亂.如果不加蘇中,那江北都叫蘇北.否則,徐宿連鹽淮才叫蘇北.
大蘇北而言,揚州和南通發展差不多.揚州有政治優勢,南通有地理優勢.
小蘇北而言,徐州的發展快一點.
9. 人們常說的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江蘇省的地理劃分很有意思——長江以南是蘇南地區;淮河以北稱為蘇北地區,而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則屬於蘇中地區。長江以南,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等城市。蘇南地區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蘇中地區是江蘇乃至全國一個重要的地區。特別是揚州, 歷史 上曾有過幾度輝煌,隋、唐、明、清時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左右了全國的經濟、文化形勢,其繁華和風采被文人騷客傳唱至今。蘇中的繁盛,得益於運河的開通和漕運、鹽運的興起;蘇中的衰落,也主要因為缺少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漸失所致。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等市縣。蘇北人傑地靈,內斂溫健,外放直率。豪邁就如劉邦的大風起兮雲分揚;勇猛就如項羽的霸王舉鼎;王者就如漢武大帝的君臨天下;謀略就如韓信的暗渡陳倉。
由於地區劃分,經濟條件的差距,一般情況下,蘇南人普遍對長江以北的同省人懷有歧視心理,導致 彼此瞧不起,恨不得劃江而治。
有一個故事很有趣兒,說的是:南京某知名大學宿舍,住著倆蘇南姑娘和倆蘇北姑娘,一共四個大美女。 立秋後,蘇北姑娘買回一個大西瓜,切成四塊, 每人一塊 ;蘇南姑娘買回個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 冀 冀地 取出一牙牙兒,切成四份 。其餘的柚子收藏起來。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錢一斤?價格無法相比呀。
哈哈哈
蘇北和江北的概念就像現在的淮揚菜和蘇菜一樣容易被人偷換,江北和蘇北既有地理區別也有概念區別。
江蘇最早是沒有蘇北這個稱呼的,只有江北或江淮,現在的江北(不是全部)就是曾經的江淮,再早一點稱江東、江左或淮東。
江東(或淮東)和江南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要分開看。
在衣冠南渡前,江南是單純的地域名稱,真正代表地區經濟文化鼎盛的是江東或淮東,是指長江淮河下游東部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並無南北界限。
江南一詞取代江東成為經濟文化鼎盛地區代表,最早起源於第一次衣冠南渡,吳文化南退時期。
江蘇的江淮地區便是當時的江東或淮東,上游安徽地區稱江右、淮右,比如明太祖就經常自稱老子淮右布衣...
江蘇的江淮地區北起宿遷南部,南至南通,先秦時期歷屬吳越楚,是吳文化南退後的遺留地,宿遷人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席捲天下,烏江自刎時說無顏見江東父老,也就是說起碼在兩漢時期,江蘇的江淮地區都是吳文化勢力范圍,得益於清水淮河的滋養和邗溝(大運河的前身,現在的淮安至揚州段)的南北通運,江淮地區在兩漢時代盛極一時, 歷史 上這個時期所謂的江東名士其實多數出自現在的江淮地區,比如淮安的枚乘、漣水的陳登、揚州的陳琳...直到隋煬帝下揚州時,都說喜好江南揚州之吳語,說句不客氣的,那個時期的所謂江南,其實指的是現在的江淮地區和小部分長江南岸地區。
江淮地區的第一次衰落是五胡亂華,江淮成為南北對峙的前線,中原勢力衣冠南渡,吳文化勢微,主力南退,第一次將浙北地區納入江南范疇,成為吳文化的殖民地。
到隋唐北宋時期,江淮再次興起,與開發後的長江南部地區並稱江南,所以在那個時代,描寫江南的詩詞有京口瓜洲一水間(揚州、鎮江)、舊時王謝堂前燕(南京)、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淮水東南第一州(淮安)...
江淮地區的第二次衰落是黃河奪淮和北宋滅亡,黃河的泥水取代淮河的清水,又是宋金對峙的前線(今淮安楚州)。江淮地區第二次衰落導致江北的吳文化基本消亡,只有很少的零星部分散落在當時江北的偏僻地區,不成氣候,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江北地區還有吳語群落存在的原因,主流已是中原語系與吳語的雜交語種——下江話,也就是後來的江淮官話。
明清時期,得益於運河和鹽運(漕運督府駐淮安、兩淮轉運司駐揚州),江淮地區再次盛極一時,號稱天下糧倉在兩江,兩江糧倉在兩淮。這時江淮地區的代表詞大概就是漕運、鹽商、淮揚菜、南船北馬、天下糧倉...
到了清末,取長江取代運河,漕運衰落,江淮地區即使繁榮不在,卻也是全國數得上的富庶之地,導致近代江淮地區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花園口決堤,從此江淮地區十年九澇、大量的土地鹽鹼沙化、百萬人流離失所...江北徹底淪為民不聊生的黃泛區,大量的淮、揚、鹽、通難民湧入江南、上海,從事最底層的勞動謀求生計,在江南和上海買辦階層的蔑視中,蘇北一詞誕生,但此時也只是口頭稱呼,並無行政定義。
這時口頭的蘇北范圍包含又大於現在的江北,明清時期的江北地區只包含現在淮揚通泰鹽五個江淮文化地區(當時的揚州府和淮安府),不包括現在的徐州、宿遷、連雲港(當時的徐州府和海州)北方地區,而蘇北佬的稱呼,是針對所有長江以北及現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山東南部等地區在江南、上海討生活的黃泛區難民。
蘇北正式被定義行政區域是50年代,江蘇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個行政專區,蘇北專區便包含了南通、揚州(今揚州、泰州)、淮陰(今淮安、宿遷)、鹽城、連雲港、徐州六市,現在揚州還有蘇北人民醫院,說江北=蘇北,從當時的行政區域來說,沒問題。
至於蘇中,這個稱呼源自新四軍蘇中根據地,這是戰略蘇中,當時的蘇中根據地包含現在的淮揚鹽通泰五市,所以淮安鹽城有新四軍軍部,泰州有蘇中戰役紀念碑...在當時稱這些地區為蘇中也沒問題。
90年代末,江蘇正式提出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口號,正式劃分南中北三個經濟區,通泰揚三個沿江城市劃為蘇中經濟區,這是經濟蘇中,也是現在通泰揚是蘇北還是蘇中的爭論起源,稱蘇中也沒問題。
至於現在,蘇中這個地區概念已經出現了快20年,雖然不少揚通泰的老人不太認同,但年輕一代已經大多接受。
現在的江蘇大概就是江南、江北,其中江北的揚通泰為蘇中,徐宿連淮鹽為蘇北,這樣劃分也未嘗不可,屁大點的浙江還分東西南北中呢,江蘇分個南中北貌似也沒什麼問題,只要大家別把蘇北當成貶義詞,蘇中蘇北的並不重要。
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
以前「蘇中七戰七捷」,指解放戰爭初期華東野戰軍在江蘇蘇中地區取得的連續7次大勝,具有解放戰爭初戰的性質,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信心。今在江蘇海安建有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但是人們很少提起蘇中這一地理概念。
特別在江蘇省蘇南人眼裡,只分為蘇南和蘇北,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江蘇省政府開始把江蘇分為蘇南、蘇中、蘇北。
蘇南人眼裡只認為蘇錫常是蘇南人,南京、鎮江都不在他們眼裡,這些人牛逼的不得了,蘇南人只認可以長江為界,把江蘇劃分為蘇南、蘇北,但是卻瞧不起同在長江南部的鎮江、南京。
客觀的講,江蘇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確實比長江以北要好,這點沒有人否認,為了江蘇經濟能均衡發展,省委省政府把江蘇分為了蘇南、蘇中、蘇北。
江蘇經濟的發展,的確是由南向北而逐步遞減的,為了扭轉這個局面,省委省政府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把揚州、泰州、南通劃分為蘇中,目的是讓蘇中地區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帶動蘇北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全省的經濟發展。
蘇中地區的劃法確有其事,而且政府文件中,輿論宣傳中,都有了蘇中一說,蘇中這一提法,出於官方,而不只是民間。
無論部分蘇南人怎麼的不情願,不認可,蘇中的存在這已是客觀事實,由政府官方認定的。
其實整個江蘇的發展,在全國是名列前茅的,近年來蘇中、蘇北地區正在迎頭趕上,蘇南人眼中的蘇北,也並沒有某些蘇南人想像的那麼差。
無論蘇南、蘇中、蘇北,都是江蘇人,蘇南並非人人是富翁,蘇北也並非人人是窮人,主要還是看自己能否勤勞致富,改革開放後,某些蘇南人眼中的蘇北地區,出現的富裕人群太多太多了。
所以,某些蘇南人心理上的優越感是無知的,也是愚蠢的,無論某些蘇南人承不承認蘇中一說,這已經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了。
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就是官方認可的蘇中地區。
我,非江蘇原住民,現蘇州工作。說說我周圍江蘇人的劃分方式。
徐州人,大多不說自己是蘇北人,一般自稱徐州人,骨子裡天然的自信別人知道徐州是中國的中心(確實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坐車大都都會以到沒到徐州為地理判斷依據之一),他們見到棗庄人都會立刻變換成家鄉話,互稱老鄉。他們稱蘇錫常為蘇南。稱南京人為,「他們幾乎是安徽人,和江蘇的聯系還不如安徽多。」稱蘇錫常寧之外的為蘇北。如果揚州泰州人在徐州面前自稱蘇中,大多會被懟一句,其實就是蘇北。
蘇錫常人,自稱蘇南,稱南京除了是省會其他不如蘇錫常方便,偶爾遇到蘇錫常自己人會談下哪個區哪個縣然後互相誇下對方。稱鎮江為勉強地理上算個蘇南人,其實不怎麼發達,稱其他為蘇北。
鹽城,連雲港,淮安,宿遷人一般低調的自稱蘇北人,然後說蘇北現在還不發達,不如蘇錫常好,但近幾年也發展挺快,等老了都要回老家養老。他們一般稱蘇錫常和南京為蘇南,稱其他為蘇北。除去個別在鎮江讀過書的人,甚至很多說不出鎮江到底在江北還是江南。
鎮江人,自稱我們蘇錫常鎮寧為蘇南。其他為蘇北,我們鎮江沒四個大哥發展好,但是我們做過省會,差一點發展成第二個南京……
南通人,泰州人,揚州人,大多自稱蘇中,少部分說城市名再加離蘇錫常很近只要多久就能到蘇錫常……甚至有部分自報時不說是哪個市,直接說自己是江都人,通州人等等。遇到徐州,連雲港,等公認的蘇北人說蘇中人為蘇北人時,大多會說比蘇北發展好多了,如果蘇錫常人不在身邊甚至說跟蘇南差距不大了。
南京人,稱自己和蘇錫常鎮為蘇南……其他蘇北大多會補充一句,說蘇州除去經濟好,其他不如南京。(我作為蘇州外來人口,也承認南京很多地方比蘇州好,但是蘇州絕對不僅經濟比南京好)
以上基本是我周圍同事的觀點
說到江蘇,人們總會說起蘇南蘇北,這些年又有人提出了蘇中的概念,還有人說其實還有蘇西,專指南京。當然,蘇西的提法現在沒有什麼市場。
蘇南一般認為是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但更多人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蘇南實際上是專指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位置位居蘇州南部,靠近上海,受上海經濟輻射較大, 歷史 上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現在是蘇南模式的振興地。蘇南是個地理概念,但更是個文化概念,該處吳文化盛行,和上海以及浙江杭州、嘉興、寧波等地同屬吳越文化圈。
相比之下,南京經常被單獨拎出,戲稱為蘇西的徽京,因為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南京的省會未免太靠西了。南面的蘇錫常更加願意和上海走的近些,北面的蘇北五市又感受不到南京的太多關懷,反倒是馬鞍山等安徽地市,緊緊跟在南京身後。甚至有安徽人提出,南京本來就是安徽的省會嘛!
鎮江在蘇南的位置顯得有些尷尬,特別的低調,直到人們吃飯時候,才會想起有一種絕品叫鎮江老陳醋!GDP排名全省倒數第四,很多外省人甚至以為鎮江是在蘇北,但人家的人均GDP是妥妥的全國領先!
至於蘇中的揚州、泰州、南通,這些年演化出了一個蘇中的概念。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嗤之以鼻,認為長江以北就是蘇北,硬搞出個蘇中概念,還是想和蘇北五兄弟拉開距離。揚州自古繁華,煙花三月下揚州;泰州則被馬可·波羅稱贊「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雖然近些年這些 歷史 名城的發展勢頭不如蘇南地區,但也是中規中矩。尤其是被稱為「北上海」的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人家現在是真的跟上海跑了,進入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市群,估計以後也不大會提自己來自蘇中,而是來自上海都市圈。
蘇北,神一樣的概念。沒有哪個省有像蘇北這樣的自帶」地域黑「性質的概念。蘇北,本意是個地理概念,長江以北的江蘇地區。蘇北也帶有文化意味,蘇北的亞文化跟蘇南的吳文化還是有些差別,但也不同於魯文化。但現在蘇北一詞反倒成了蘇南人民尋找自我優越感,蘇北人民用以自嘲的特定詞彙了。蘇北過去發展是慢了,原因很多,有的說是 歷史 因素,有的說是農業保障需要,有的說就是江蘇省把蘇北給忘了。有意思的是,蘇南人民樂意自己說蘇北窮,但絕不同意省外的人說蘇北窮!到底還是一家人,到底江蘇再窮的地市,在全國也屬於領先的發達地區!
江蘇的地理劃分比較有意思,是這樣的:
長江以南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統稱為蘇南地區。
淮河以北的徐州、連雲港單列,不屬於蘇北地區。因為他們原本不屬於江蘇,講的又是山東話,對江蘇沒啥認同感,淮河以南的江蘇人也視其為另類。
其他的城市統稱為蘇北。沒有蘇中這一地區。
在大家的印象說,提到是江蘇某個城市,都會自帶頭銜,哦,蘇南的啊,發達;蘇北的啊,發展不怎麼樣吧,其實有失偏頗。
學地理的時候,老師沒有教過我們江蘇有蘇南、蘇北之分。一般來講,是以長江為界分為了蘇南,蘇北,也不會被經常提及,新聞報到的時候可能嫌讀那麼多城市名字太麻煩了,就用了蘇南五市,蘇北等等代替,逐漸形成了默契。
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蘇南成了發達的代名詞,而蘇北呢,則成為了落後的簡稱,這樣反而增加了江蘇各城市之間的恩怨,而且有地域黑的嫌疑。
後來,南通,揚州,泰州又合力提出了蘇中的概念,試圖脫離蘇北。就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蘇南,蘇中,蘇北的劃分。
蘇南: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蘇中:揚州、南通、泰州
蘇北: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
在我看來,江蘇所有城市是一家,按照地域分為蘇南、蘇中、蘇北沒有問題,但是千萬別因為這些劃分,而成為了地域黑,成為了江蘇所謂內斗的導火索。這些劃分僅僅是地域的劃分,不代表任何感情色彩,這樣是最好的,整個江蘇擰成一股繩,大力發展自己,不要單單著眼於省內,看看全中國,全世界,站得高看得遠,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GDP總量追追廣東,民富追追浙江, 社會 福利追追歐洲。
話已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蘇南――江蘇南部毫無疑問蘇錫常鎮寧五市,以長江為界,蘇中通楊泰三市――江蘇中部,蘇北――徐宿淮鹽連五市,這是地理位置劃分,個人覺得按什麼語言劃分蘇南就是蘇錫常在蘇錫常眼裡通楊泰就是蘇北這些話就是扯蛋,無論如何誰也改變不了鎮江南京在長江在江蘇南邊得事實,蘇南的土話「剛波」卻和傳統的蘇北五市沒什麼關聯,這點需要說清楚,不要說到剛波就把徐宿淮鹽連扯進去,蘇錫常眼裡鎮寧也是蘇南,通楊泰是蘇中亦是江北,徐宿淮鹽連是蘇北。
所謂人們常說的這個「人們」包括哪些人呢?按推斷應該是目前自稱自己是蘇中地區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人,蘇南人才不會去趕這種渾水呢。江蘇自古以來就只有蘇南蘇北之分,沒有什麼蘇中之說。在蘇南人眼裡,長江以北的江蘇所有地區都稱為蘇北。蘇中的說法應該是那些籠罩在「蘇北」陰影下,又強烈想跳出「蘇北」稱謂的那群人,因為自古以來蘇北就被蘇南所看不起。所以導致現在出現令蘇南人嗤之以鼻的「蘇中」說法。
人們常說的蘇南、蘇中、蘇北具體是怎麼劃分的?
一、目前官方認可的蘇南、蘇中、蘇北劃分范圍如下:
蘇南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
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蘇北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
註:圖中上部5市是蘇北,中部3市是蘇中、下部5市是蘇南。
二、蘇南范圍的劃分與理解。
從地域概念講,蘇南一般理解為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4月26日,就設立了蘇南行政公署。包括的范圍是鎮江、常州、無錫、蘇州還有松江。後來上海獨立設市時松江劃歸了上海。
南京原是單立的城市,在蘇南、蘇北行政公署合並成立江蘇省後成為省府所在地。因南京地域主要在長江以南,因此稱為蘇南也是完全符合實際的。
把蘇錫常稱為蘇南,主要是民間按照語言所作的劃分。蘇錫常的方言都是吳語,而鎮江、南京的方言則都是北方語。
還有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出了個蘇南模式,當時僅指蘇錫常地區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這可能也是把蘇南誤解為僅限於蘇錫常的一個原因。
三、蘇北、蘇中范圍的劃分。
新中國成立初,1949年4月21日,我國設立了蘇北行政公署,包括揚州、泰州、揚州、鹽城、淮安(原淮陰)。以後徐州、連雲港劃入。
從地域上看,很明顯,江蘇長江以北稱為蘇北。
蘇中的概念也早就有之,指江蘇中部地區。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或稱蘇中戰役就冠以了蘇中的名稱。1986年紀念蘇中戰役時在南通市的海安建立了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並印發了紀念蘇中七戰七捷郵政明信片。
江蘇省省委省政府為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在2003年啟動沿江八市開發,實施蘇中崛起戰略工程。明確了蘇中三市的行政區劃范圍,即揚州、泰州、南通屬於蘇中。
蘇中,就是指江蘇緊靠長江北岸的地區。蘇北是指江蘇長江以北除去蘇中的地區。
10. 蘇南,浙北,粵南,中國最發達三區域,定居哪
粵南比較宜居。氣候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