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道教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道教這個名稱起源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起源於古代的「神」道,另一個是起源於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的道論以及思想,又要追溯到莊子,畢竟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道教與道家絕對不是一回事。如果你們提前了解過便知道,道家所講的道學並不是宗教,也不是一個教派,更不主張去成為教派。
到了公元2世紀,有一個叫張道陵的人奉老子為教祖,所以才創建了道教。道教主要是崇敬天,地,水神。但還有風,山,這些信徒大部分都是窮人,農民,藉此來安慰心靈。
『貳』 道教在我國興起的時間
道教在我國的興起時間,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我們都知道道教的始祖是老子,而老子生活的時代,恰好是我國的春秋時期。
因此如果追溯道教在我國的興起時間的話,大約可以追溯到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時代。
『叄』 中國的道教起源於何時,創始人是誰
中國的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126—144),創始人是張道陵。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立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張道陵創建天師道的背景: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3)道教是哪個時間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
《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發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 「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修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盡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
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肆』 中國道教起源於那個朝代
關於道教的起源,有人認為是五斗米道創始人——老祖天師張陵,也有人說不是。由客觀、全面的角度來說,這里應該是一個比較權威的答案!
以下摘自中國道教首部全景式歷史傳記——《創道記》之《前言:與中國歷史血肉相連的文化國粹》一文,原文發布於網路閱讀網頁鏈接
道教發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從事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堪輿等方術、方技,並宣傳服食、祭祀可以長生成仙的原始宗教群體。)」,是一個以三清祖師(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神,奉老子《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化生萬物本原的「道」為最高信仰,以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為主要修行宗旨的宗教。
作為多神崇拜的宗教,道教尊奉的神仙是將「道」之信仰加以人格化的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宮、觀、道院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古代的時候,道教徒主要通過服食外丹仙葯,並在內丹修煉中通過煉氣與導引,再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達到功德圓滿、飛升成仙的目標。
和世界其他宗教一樣,在道教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曾分化為眾多支派,每個教派都有創派祖師、歷代宗師和高道大德。在共同尊崇三洞尊神,尊奉三十六部真經的背景下,各派在教規、教制和修煉方術上則各有側重。但現在主要分為「正一道(也稱正一教或正一派)」和「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或全真派)」兩大派別,在中國本土合共擁有住觀道士近3萬餘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約6萬多人;登記備案的道教活動場所3萬多座。其中道教宮觀約9000座,登記開放的宮觀2000餘座(據2011年南嶽國際道教論壇介紹。)。
而由於歷史和宗教傳統的原因,散居於全國各地鄉村城鎮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就人數更多。
正一道與全真道的主要區別是:正一道開宗於老祖天師張陵(公元34年2月22日~156年9月9日。字輔漢,漢國沛郡、今江蘇豐縣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創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並以其創立道教而尊為「張道陵」。),以符籙齋醮為主,奉《老子》為最高崇信。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該派道士可以結婚生子,居家修行,民間俗稱「火居道士」。他們與全真道道士的顯著外形區別就是帽子,是方的,名叫九梁巾。而全真道開宗於王重陽(公元1112~1170年。咸陽、今陝西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自稱「害風」。開創全真道,主張「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尊為「北五祖」之一。)祖師,倡導三教合一,以內丹修煉為主,要求入住宮觀,出家修行。他們的帽子是圓的,名叫混元巾。
作為聚合中國歷代各地不同文化、思想之大成的宗教,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逐漸衍化形成為今天的形式。因此,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其久遠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黃帝時期,而逐漸形成於周秦兩漢。但作為一個宗教團體的誕生,各派均將老祖天師張陵創立「五斗米道」這個道教歷史上第一個有組織教團視為開始,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
『伍』 道教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被認為是道教初創,張道陵被稱為張天師,天師之位在鷹潭張家代代相傳,後世把第一位張天師稱之為老祖天師。張天師的張氏家族與孔子後世的孔氏家族,被稱為南張北孔,都是歷朝歷代接收朝廷冊封的。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政治風氣以及魏晉玄學的社會購貨直接影響著道教的行為方式和存在認識。它們雖然同出於對老莊學說的認識,但竹林七賢等人的行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為規則上有重要的先風之要。
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
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
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陸』 中國什麼時候出現的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發源於歷史悠久的中國,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著特色鮮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 、垂法濟人、無量度人,早期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而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近代世界也有著不可小窺的影響性。道家思想作為首先創立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學說的代表,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先秦時期著名的顯學,直到漢朝才有具體正規的教團產生,並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來深奧的道德哲學更進一步升華、粹煉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愈發完善。 西方坤道修煉圖(素描)
道教以道為至高信仰,認為玄之又玄,無法言說。現在科學理論一般淺顯的理解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不老不死、普濟眾生)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葯,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柒』 道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創立於東漢時期,所以不能說是傳入中國。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
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7)道教是哪個時間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綜觀道教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帝王貴族統治者的支持,躋身社會上層,這是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
唐朝皇族與老子攀親,自稱李耳之後裔,政治上給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這是第二個發展時期。北宋真宗開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
藉以掩蓋北方強鄰壓境造成的恥辱,這是道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圖成仙,道教受到重視,並干預政治,參加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這是道教發展的第四個時期。
中國道教史道的內容極其復雜,上自老莊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術,都可以用這個名詞來包括它們,可分為思想方面和道與宗教方面的道。
現在名思想方面的道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為道教。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術符讖在裡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飲食易陰陽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這思想自與佛教打交涉以後,結果做成方術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其標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 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並列的中國正統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後,五代統治者基本上都重視儒釋道三教,只是各個皇帝對每個教的喜愛、信奉程度有差異,有的更重視佛教,有的更重視道教。在尊奉的同時,統治者也加強了對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元以後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對統治階級的影響遠遜於唐宋時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採取嚴厲限制的方針,道教更加衰落,活動主要在民間。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亦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沖擊。
道教進一步衰敗,在中國五大宗教中降為教團勢力和政治影響最弱的一個。許多道士文化素質低下,宗教知識缺乏。道教組織鬆散,各地聯系和團結不夠緊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潛心修煉,著書立說,課徒傳戒,使道教法脈得以延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開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運動。經過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了聯系和團結,在沈陽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長的倡儀和政府的支持之下。
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由岳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捌』 中國道教起源是什麼時候
起源於戰國時期。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
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
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發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8)道教是哪個時間傳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和同一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
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朴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
《老子》與《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
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一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於《老子想而注》。
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