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是哪個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是北京市中國職工之家。中華全國總工會大樓建於1955年,高8層,是幾代北京人抹不去的集體記憶,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座大樓仍然傲然挺立,所有公交車站均稱「工會大樓」,是復興門一帶最引人矚目的地標。
然而,2003年9月9日,曾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受損的原中華全國總工會大樓實施定向爆破。由於舊大樓緊鄰長安街,大樓近距離地下是北京地鐵沿線,後面數十米即「中國職工之家」,爆破環境復雜,技術要求非常高,被稱作「長安街上第一炸」。
2008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新辦公大樓在原址鳳凰涅槃,壯觀的近百米高度,更富時代感。
交通位置
酒店地處西長安街延線,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廣電部等國家部委相毗鄰,位置優越。
-距離天安門廣場4.5公里,乘坐計程車約10分鍾;
-距離金融街中心廣場3公里,乘坐計程車約10分鍾;
-距離北京站8公里,乘坐計程車約20分鍾;
-距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公里,乘坐計程車約60分鍾。
㈡ 列寧逝世中國派誰去了
1924年1月21日,列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據史料記載,至少有5位中國人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大廳為列寧守靈,他們是張太雷、任弼時、肖勁光、蕭三和李富清。他們和斯大林、加里寧、捷爾任斯基、蔡特金、季米特洛夫、科拉羅夫、胡志明、福斯特、片山潛、皮克等一起,和90多萬蘇聯各界群眾一起,為偉大導師送上最後一程。任弼時親手繪制了列寧的遺像,懸掛在東方大學中國班裡。
㈢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是井岡山八角樓嗎
應該是的,當時的井岡山在八角樓裡面唱歌,唱的是步步高,當時也是火一陣,
㈣ 13.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是以下哪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2
㈤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在什麼時間被列為國務院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㈥ 萍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萍鄉,位於江西西部,地處湘贛邊界,古之吳楚通衢,今之贛西旅遊勝地。是一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萍鄉是中國近代工業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是江西重要工業基地,素稱「江南煤都」,人才薈萃,譽為贛西文化堡壘。萍鄉紅色旅遊資源豐富,安源,是一方神奇而火紅的熱土,是中國近代工業先驅、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秋收起義爆發地、中國工農革命軍誕生地、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於1956年1月1日正式開館,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為館址。1968年在原館址後牛形山興建紀念館,1969年4月落成開放。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曾多次對陳列內容進行修正、充實。1984年8月,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館名。館區面積200餘畝。除俱樂部大廈外,展出的革命遺址還有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輩革命家和中共安源路礦黨組織從事革命活動的場所13處。從建館至今,接待國內觀眾600餘萬人次,接待世界70餘個國家及海外僑胞、港澳台參觀者8000餘人。
2、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即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指揮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牛角坡52號,共8棟7間,為磚木結構平房,建築面積266平方米,原為湖北同鄉會會館。1922年9月罷工時,罷工指揮部亦設在此。罷工勝利後,俱樂部機關遷至半邊街,此處為工人學校第二校校舍。
3、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指揮部(即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牛角坡52號,原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罷工勝利後俱樂部遷往新址,此處為工人學校第二校校舍。
4、總平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煤礦開辦時建造的礦井主要出入處。是一座磚砌門坊式建築,背靠安源山,井口上方塑有鐵錘岩尖圖案和「總平巷」三個顯目的大字,中間半月形建有大拱門為出入總口,通往距地面近千米深處的井下,兩側建有附屬建築物。她既是安源煤礦建礦史的重要文物,也是1922年9月罷工斗爭的重要場所,毛澤東曾從這里下礦井考察,劉少奇、李立三也曾來此處了解工人生產生活情形。
5、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談判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成於1906年,為磚木結構轎頂式二層樓房,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原為萍鄉煤礦總局辦公大樓,1922年9月罷工時,贛西鎮守使署所設戒嚴司令部亦駐此,9月16日工人俱樂部全權代表劉少奇在此同戒嚴司令及路礦當局談判。
6、萍鄉市煤礦總局舊址(即盛公祠,省重點文物保持單位) 1898年煤礦開辦時建造。初為礦局總公事房,後為礦局所聘德國工程技術人員住房。1916年漢治萍公司總經理盛宣懷去世後,礦局為紀念盛宣懷,將此屋命名為盛公司。屋前存有為駐守所築炮台遺跡。該建築物為德國樣式,因建於山坡頂部,顯得突兀雄拔,三層磚木結構,有一定的建築藝術價值。
7、安源礦工人俱樂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後,在劉少奇主持下,由工人自行設計、捐款建造,1924年5月1日落成,建築面積1266平方米。俱樂部分前後兩棟,前棟是辦公樓,磚木結構,兩層樓房。俱樂部下設文書股、互濟股、宣傳股、游藝股。後棟是工人講演廳,為磚木結構,四層樓房。設演講台及大廳,有坐位800個。廳後部及左右側共建通樓三層,三層共設坐位550個,講演台正面牆上懸掛馬克思、列寧像,對聯為:「有團結精神有階級覺悟;是勞工保障是人類福星。」橫匾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呵!」。俱樂部是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動的中心,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所工會大廈,1955年1月,國務院修復該舊址。
8、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為工人學校第一校校舍,位於張家灣的一個小院。系磚木結構,北端是二層樓,南端是平房,共15間,面積1000平方米。1927年9月初,毛澤東在此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會議,研究了秋收起義的部署,成立了黨的前敵委員會。
9、萍鄉革命烈士紀念館 位於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左側,系一層磚混結構,面積300平方米。正門上端有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孔原(萍鄉籍)所題館名——萍鄉革命烈士紀念館。
㈦ 安源路礦:工運搖籃的紅色記憶
編者按:明天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工業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工業遺產也見證了黨領導工人運動、發展工業生產的光輝篇章,讓我們聆聽工業遺產中的紅色故事。
在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中國近現代 歷史 上最早的一家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的三個組成部分漢陽鐵廠、大冶鐵廠、安源煤礦都名列其中。
創辦於1898年的萍鄉安源煤礦,與株洲到萍鄉的鐵路合稱為安源路礦,這是當時擁有先進設備、先進技術的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企業。
1922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里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這是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罷工斗爭,紅色安源從此名聞天下。
深入礦井考察工人勞動情況
總平巷,安源煤礦的主井口,礦工由此出入礦井,煤炭也由此運出。總平巷口有一個醒目的標志——一把斧頭與一把鐵錘相交,斧頭代表井下工人,鐵錘代表機械工人。
1921年秋,總平巷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時任中國共產黨湖南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澤東。他此行是來考察安源工人的勞動與生活狀況。要了解安源工人的情況,就要了解井下工人的情況,他們是安源最辛苦的工人,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便到井下與工人面對面交流。
日後,一些安源工人回憶起毛澤東到井下考察的場景時,仍然歷歷在目。開國少將王耀南曾在安源做工,他回憶1921年秋有一位穿藍布長衣的先生來到井下,過了幾天才知道是湖南來的毛潤之先生,住在毛紫雲家。毛紫雲是毛澤東老鄉,家住八方井44號,距總平巷不足百米,如今這里已作為毛澤東在安源的舊居保留了下來。王耀南在放哨時,聽到了毛澤東與工人的交談,毛澤東詢問工人的生活情況,有的工人說「命苦,沒有飯吃,老婆孩子顧不上」,毛澤東告訴工人們要團結起來,團結起來就有力量了。後來,毛澤東還到王耀南家拜訪,看到王耀南母親擦凳子,毛澤東說不要擦,直接就坐下了。這些細節讓王耀南久久不能忘懷。
從1921年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領導者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人,多次出入總平巷,到井下考察與宣傳,工人們的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在黨的領導下,先後在安源成立了中國 社會 主義青年團支部、中國共產黨支部和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有了組織的引領,工人們更有凝聚力。1922年9月14日,也正是在總平巷,安源工人開始了罷工斗爭。工人們停止在井下的工作,高呼罷工口號,像潮水一樣湧出總平巷口,用煤桶和坑木堵住巷口,插上寫有罷工大字的旗幟,禁止任何人下井,直至斗爭取得勝利。
為工人出頭一身是膽
今天,圍繞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周邊,分布著一批與罷工斗爭有關的 歷史 建築,它們是 歷史 的見證者與講述者,其中一座建築在路標上有兩個名字,它正式的名字是安源公務總匯,另一個名字是談判大樓。
安源公務總匯始建於1906年,這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歐式樓房,是安源煤礦職員辦公大樓。安源工人舉行罷工時,贛西鎮守使署設戒嚴司令部在這座大樓內,路礦當局將贛西鎮守使請來,企圖最後用武力解決工人罷工的問題,而在此之前,路礦當局已使出種種手段,試圖從內部分化工人,一旦有工人提前下井復工,罷工斗爭就將陷入失敗的泥淖。李立三、劉少奇及時揭露路礦當局的陰謀,工人們也具有很強的紀律性,遂使路礦當局使出的手段全部失敗。
1922年9月16日,路礦當局要求工人俱樂部派一名代表到公務總匯談判,劉少奇作為代表,隻身赴會。談判室內,一張長桌,五人早已坐定,劉少奇對面坐著的是戒嚴司令、贛軍旅長李鴻程,其他四人分別是礦長李壽銓、副礦長舒修泰、總監工王鴻卿和安源商會的代表。談判桌上敵強我弱,局勢對於劉少奇不利,但劉少奇沉著應對。面對路礦當局試圖以武力逼迫工人復工的陰謀,劉少奇請他們先看看樓外。樓外,數千工人將公務總匯團團包圍,路礦當局見識了工人的強大力量,再不敢有絲毫妄動。
這便是安源公務總匯又被稱為談判大樓的由來。劉少奇參加談判時只有24歲,工人們說劉少奇「一身是膽」,後來,工人們自編了一首長篇敘事歌謠《勞工記》是這樣描寫劉少奇的:「明知山中出猛虎,豈肯貪生又怕死。偏偏要向虎山行,貪生怕死枉為人。少奇下了堅決心,特到安源辦工運。任他把我為難甚,不畏湯火與刀山……」
1922年9月18日,經過談判,路礦當局與工人代表達成了十三項協議,其中承認工人俱樂部有代表工人的權力,並提高工人工資,罷工以工人取得完全勝利而結束。
工人們自行設計與建造了一座工會大廈
罷工取得勝利,使工人俱樂部的威望大為提高。工人俱樂部的軟硬體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今天來安源參觀的遊客,可以找到兩處工人俱樂部舊址,一處是罷工前的舊址,是較為簡陋的平房,一處是罷工後的舊址,1923年10月18日,在俱樂部總主任劉少奇的主持下,安源工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講演廳動工,次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竣工,這是當時全國產業工人中建造最早、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工會大廈。
講演廳是工人們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所,可以容納八百多人,大廳中央懸掛著一副對聯,上聯「有團結精神有階級覺悟」,下聯「是勞工保障是人類福星」,橫批「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啊!」
在安源,工人勞動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工人俱樂部的深刻影響。1922年7月,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成立,李立三任經理,後由毛澤民等人接任。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工人階級第一個經濟事業組織,從1923年2月開始,合作社採用股份制運營。
合作社是為了維護工人利益,避免商人從中盤剝而設立的,要將合作社管理好,管理者首先要公私分明、潔身自好。1923年8月,毛澤民主持制定了《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辦事公約》,共計十七條,對總經理和各股經理的許可權與職責、營業員的聘任與辭退、賬目管理等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如對於賬目的核查,第六條規定,「總經理有隨時檢閱各股經理賬目之權;各股經理亦應每日將營業員之賬目詳細核查蓋戳;經濟保管員亦必將每日所核賬目總數及收付總數報告總經理」。合作社進貨賣貨,人員流動是很頻繁的,對於外來人員的飲食住宿,第十三條有明確規定,如果是「與本社有交易往來及臨時來社幫忙者,其餐宿均歸社內公理,但必須先由招待人通知雜務股經理,得其允許,方可開餐,最多亦不得無故連住三天以上」。有了明確的規矩,合作社的正常運營就有了保障。在眾人的用心經營下,合作社股本擴大,商品增加,工人從中得到了切實的利益。
黨在安源的革命實踐創造了黨史上的許多第一,並且從安源工人中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他們將從安源這個「中國的小莫斯科」走向全國。(陳彧之)
工業遺產是什麼
我國在2017年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了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共計166項,名單包括工業遺產的名稱、地址和核心物項。
2018年,工信部印發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定義了何為國家工業遺產,「國家工業遺產,是指在中國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 歷史 價值、 科技 價值、 社會 價值和藝術價值,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工業遺存」。
國家工業遺產核心物項包括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前者包括「作坊、車間、廠房、管理和科研場所、礦區等生產儲運設施,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設施和生產工具、機器設備、產品、檔案等」,後者包括「生產工藝知識、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易舜 整理)
㈧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的俱樂部簡介
內設主任團、糾察團,裁判委員會、會計股、庶務股等辦公室和代表會議室,俱樂部職員卧室。後棟是工人講演廳,為磚木結構,轎頂式四層樓房。縱23米,橫18米,正面築講演台,台前為正廳,可坐800人,台的正面及左右共建通樓三層,第一層可容坐300人,第二層可容坐150人,第三層可容坐100人。講演台正面牆上懸掛馬克思、列寧像,兩側是紅布黑字對聯:「有團結精神有階級覺悟;是勞工保障是人類福星。」上方橫匾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呵!」。俱樂部是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動的中心,也是中國工人的第一所工會大廈,1955年1月,國務院撥款3萬元修復該舊址,1957年7月1日列為省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1982年2月,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1年冬,毛澤東偕李立三等來安源考察,提議將路礦工人組成一個團體,叫做「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1922年3月,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籌備委員會成立,先後召開了三次籌備委員會會議,選舉李立三為籌委會主任,朱少連為副主任,組成俱樂部的領導機構——幹事委員會,還設立了文書股、宣傳股、游藝股、會計股、工人監察隊等辦事機構,部員也發展到300多人。4月,毛澤東在長沙召開湖南黨組織會議,聽取了李立三的工作報告,認為安源成立工人俱樂部的條件已經成熟,決定由李立三主持盡快成立。
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部址設在牛角坡52號。1922年9月安源工人大罷工勝利後,俱樂部組織迅速發展,部員發展到13000多人,並建立了紫家沖、湘東、株洲、醴陵四個分部。隨著組織的壯大,俱樂部各種機構也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原有的辦公地點已不適合俱樂部組織的發展,於是工人們自願捐款,建築新的辦公樓和活動場所,並推選21人組成建築委員會,負責俱樂部的建築事務,朱少連擔任建築委員會委員長。
1922年9月,工人俱樂部組織工人舉行了大罷工。罷工指揮部就設在俱樂部內。李立三任罷工總指揮,住秘密處策應。劉少奇任俱樂部全權代表,常駐俱樂部應付一切。由於有劉少奇、李立三等同志的卓越指揮,再加上工人的齊心奮斗,大罷工取得圓滿勝利。俱樂部迅速發展壯大,部員很快發展到13000多人。 1923年4月,俱樂部搬遷到半邊街廣場。這個舊址總面積1266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前棟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有14間,最初是礦局職員合股經營的「協興」洋貨店,不久由俱樂部租用,後來買下來,作辦公場所。在洋貨店後面一棟四層轎頂式樓房,工人稱之為「講演廳」。工人們經常在這里集會,舉行游藝、講演等活動。劉少奇、黃靜源、肖勁光等人都在此講演或演文明戲。1923年4月,劉少奇與何寶珍的文明婚禮,也是在俱樂部講演廳內舉行的。 這座講演廳是20年代中國產業工人自己集資,自己設計建築的最早、最大、最有特色的工會大廈,也是安源曾被譽為中國的「小莫斯科」的象徵和標志。
㈨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是哪裡
中國工人第一座工會大廈是北京市中國職工之家。
中華全國總工會大樓建於1955年,高8層,是幾代北京人抹不去的集體記憶,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座大樓仍然傲然挺立,所有公交車站均稱「工會大樓」,是復興門一帶最引人矚目的地標。
北京市中國職工之家由A、B、C三棟樓組成,是擁有1100間(套)豪華客房的綜合性高檔酒店。飯店地處西長安街畔繁華的復興商業區,距天安門4公里,北京火車站8公里,西客站3公里,首都機場35公里。遙望銀行總部雲集的金融街,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廣電部等十餘家部委相毗鄰,又與諸多人文名勝、自然景緻相鄰,占盡地利人和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