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憑什麼是武陟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河南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縣,說到黃河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們的母親河,關於黃河它給我們的感覺是庄嚴的,神聖的,不可侵犯的,黃河它是我們的母親河,是大地的動脈,世世代代滋潤著大地,哺育著兩岸的人民,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然後大家有什麼想法,想跟我們分享的可以下去評論留言討論哦!
❷ 黃河發源地在哪裡
黃河發源地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約古宗列盆地是一個橢圓形的盆地,周圍都是山嶺環繞,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水泊周圍是天然牧場,景色十分美觀,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就在這里產生。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❸ 黃河的發源地在哪裡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山脈。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43 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僅次於長江的河流,它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
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沿河流域的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中國人一般稱其為「母親河」。
黃河自然斷流始於1972年,斷流主要發生在黃河下游的山東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間,有19年出現河干斷流,平均4年3斷流。尤其是80年代中期後(1987年後),幾乎連年出現斷流,其斷流時間不斷提前,斷流范圍不斷擴大,斷流頻次、歷時不斷增加。
❹ 黃河文化孕育的武陟盤鼓!
武陟盤鼓介紹
武陟盤鼓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是大鼓大鑔,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鑔。擊鼓者保持一定隊形,變化有序,或擊打鼓面,或擊打鼓沿,有輕有重,抑揚頓挫。擊鑔者排列在鼓隊兩邊,根據鼓樂變化擊鑔,威猛莊重,聲如霹靂。
歷史淵源
黃河盤鼓俗稱「武陟盤古」。武陟盤鼓是豫北盤鼓的縮影。自古以來,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馬走廊,也是黃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換代各路人馬鼓嘈而行奪洛陽、取汴梁。三國時,魏晉將這里據後勤和官貴的休閑之地,鼓樂之盛非他方可比。黃河、沁河三年兩決口為患華北,朝廷每年徵用大批民工修堤築壩,堵口治河,督戰的「催陣鼓」和祭祀河神的禮樂不絕於耳。武陟盤鼓對於研究黃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現狀
目前,以詹店鎮溜村、王莊、嘉應觀鄉御壩村等行政村盤鼓比較有名,通過近些年來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文化館籌集資金,購買盤鼓以及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武陟盤鼓發展趨勢逐漸好轉,並且快速輻射至北郭澗溝、東仲許、前高、後牛等行政村。
2019年春節正月十五在武陟縣體育場前舉辦了盤鼓大賽,以期用比賽促發展!
傳承意義
武陟縣緊鄰黃河北岸,自古在治理黃河的歷史中,當地一直有堵口築壩時以鼓催陣的習俗。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民間鼓樂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盤鼓文化。武陟盤鼓以大鼓大鑔為主奏,表演時胸前掛鼓,手持鼓槌,持鑔者分列鼓隊兩邊,指揮者手持龍旗,其節奏變化豐富,表演行走自如,加之在表演中又融合了舞蹈、武術的動作,場面壯觀、振奮人心,有著濃郁的黃河文化特色,在河南省影響較大,對其保護和傳承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
❺ 黃河發源地在哪
黃河的發源地,長度,流經省份,匯入地點分別如下:
1、黃河的發源地: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2、黃河的長度:全長約5464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3、黃河流經省份: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
4、黃河的匯入地點:最後匯入渤海。
(5)中國黃河之鄉是哪裡擴展閱讀:
1、河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水道,通常是淡水,可能從冰川,較高的地勢發源,流向較低地勢的海,洋,湖,地下縫隙,或者另一條水道。或者因為中途水流入量比蒸發量小或者沒有遇到其他水體而乾涸殆盡。
2、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
3、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
4、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伊河、大汶河等。
❻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黃河發源地: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6)中國黃河之鄉是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的傳說故事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
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 ,成為一名河伯。
❼ 黃河發源地是哪裡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7)中國黃河之鄉是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里。
❽ 中國黃河源頭在哪裡
中國黃河源頭在卡日曲,位於青海境內。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約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❾ 黃河源頭在哪裡哪個省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9)中國黃河之鄉是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的經濟文化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
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據記載,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