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廷安的介紹
張廷安,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有色金屬冶金學科帶頭人。現任東北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院長,教育部多金屬共生礦生態化利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有色金屬過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輕金屬冶金分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反應工程分會理事,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會評專家,《材料與冶金學報》副主編,《東北大學學報》編委。
2. 請問全國有哪些大學招生體育博士研究生
總計149人+2+4+5+5=165
未包括華中師范大學(體育教育與訓練博士點,三個博導,其中一個退休)、
湖南師大(體育人文博士點,四個博導)、
河南大學(體育教育與訓練博士點,五個博導)、
南京大學(體育人文博士點,五個博導)、
武漢體育學院(未知)
一、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博士生招生專業目錄(45人)(四個方向博士點)
1.體育人文社會學(11人)
楊 樺 教授 體育管理與發展戰略或籃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任 海 教授 體育社會學研究(含奧林匹克運動)
熊曉正 教授 體育歷史文化與中國體育思想研究
孫葆麗 教授 奧林匹克運動
黃亞玲 教授 體育社會學
王 莉 教授 體育管理學
靳英華 教授 體育經濟學
林顯鵬 教授 體育經營管理
肖淑紅 教授 體育經營管理
王華倬 教授 學校體育學
姚 蕾 教授 學校體育學
2.運動人體科學(15人)
王瑞元 教授 運動對骨骼肌形態和機能的影響
曾凡星 教授 體育運動中內分泌變化及適應機制研究
熊開宇 教授 運動過程生物電變化規律的研究
謝敏豪 教授 運動性內分泌失衡機制與調控
胡 揚 教授 運動員基因選材、低氧訓練
王安利 教授 中老年健身理論與實踐、優秀運動員機能評價與監督
矯 瑋 教授 運動康復的理論與方法、運動與免疫
陸一帆 教授 運動員機能監控與運動損傷康復
高維緯 教授 運動訓練的生物學監督調控與運動性傷病診治
王正珍 教授 運動醫學
王 琳 教授 損傷預防與康復
張力為 教授 運動心理學
毛志雄 教授 運動心理學
羅冬梅 教授 運動健身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張一民 教授 全民健身關鍵技術的研究、體質測量與評價
3.體育教育訓練學(17人)
池 建 教授 籃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高校體育管理研究
郭永波 教授 籃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鍾秉樞 教授 排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體育職業化研究
葛春林 教授 排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體能訓練方法研究
沈信生 教授 田徑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郭元奇 教授 田徑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張英波 教授 體能訓練理論與動作技能學習理論
詹建國 教授 田徑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孫 南 教授 田徑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張廷安 教授 足球運動員技戰術能力的訓練理論與實踐
黃竹杭 教授 足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劉大慶 教授 運動訓練與競技體育理論研究
李少丹 教授 運動訓練過程式控制制
楊斌勝 教授 力量訓練理論與方法研究
王衛星 教授 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研究
唐建軍 教授 小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馬鴻韜 教授 體操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4.民族傳統體育學(2人)
徐偉軍 教授 武術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朱瑞琪 教授 武術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
二、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43人)(四個方向博士點)
1.體育人文社會學(8人)
李建國 教授 城市體育
張 林 教授 體產業管理
白躍世 教授 體育產業與管理
許宗祥 教授 體育管理與體育產業
肖煥禹 教授 體育文化傳播;社會階層結構與體育發展
鮑明曉 教授 體育經濟與產業管理
曹繼紅 教授 社會體育理論與實踐
章建成 教授 鍛煉心理
2.運動人體科學(16人)
潘珊珊 教授 運動與心血管形態和機能的研究
常 芸 教授 運動心臟病生理學
李之俊 教授 運動訓練的生理基礎,運動與適應
馮連世 教授 低氧訓練 、運動員控體重與訓練監控的理論與方法
陳佩傑 教授 青少年體質研究 ;運動與免疫
王人衛 教授 體質研究;女子運動與內分泌
李國平 教授 運動醫學的機理研究
王予彬 教授 運動創傷基礎
劉 宇 教授 運動生物力學、體育工程
虞麗娟 教授 體育工程 、體育信息技術
危小焰 教授 運動生物力學、體育工程
章建成 教授 運動技能控制與學習
張忠秋 教授 運動心理訓練理論與方法,體育社會心理學
李安民 教授 運動與認知加工;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促進
郝衛亞 教授 運運動生物力學理論與應用
江崇民 教授 體質測量與評價
3.體育教育訓練學(14人)
吳 瑛 教授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葉國雄 教授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張宏傑 教授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成萬祥 教授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司虎克 教授 網路環境下的體育信息理論與實踐研究
劉志民 教授 競技體育的社會問題研究
許永剛 教授 競技體育制度經濟
邵 斌 教授 高水平運動員行為控制與運動隊管理
王 清 教授 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診斷與監測
吳貽剛 教授 科學訓練理論與方法;競技體育組織與管理研究
張 輝 教授 運動技戰術分析;運動訓練過程式控制制
周成林 教授 競技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應用 ;青少年體育鍛煉心理效應理論與應用
周家穎 教授 專項力量訓練、訓練技術測量與分析
劉 興 教授 難美項群的理論與實踐
4.民族傳統體育學(5人)
郭志禹 教授 武術歷史與文化
虞定海 教授 武術與傳統體育養生研究、民族傳統體育與健康促進
趙光聖 教授 競技武術科學化訓練
蔡仲林 教授 武術教育與教學改革
戴國斌 教授 武術文化與社會
三、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11年博士生招生專業目錄(17人)(四個方向博士點)
1.體育人文社會學(9人)
楊文軒 教授 體育原理、學校體育與體育管理
胡小明 教授 運動休閑研究、體育人文研究
陳 琦 教授 學校體育與體育管理
周愛光 教授 體育哲學、體育法學
劉江南 教授 體育哲學
譚 華 教授 體育史學、體育課程理論
袁古潔 教授 體育法學
宋繼新 教授 體育人文研究
崔穎波 教授 體育社會學
2.運動人體科學(5人)
肖國強 教授 運動負荷的生物學效應
郝選明 教授 運動免疫與健康
劉承宜 教授 激光運動醫學
徐曉陽 教授 運動生化與營養
3.體育教育訓練學(2人)
黃寬柔 教授 廣場體育藝術
李毅均 教授 排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
4.民族傳統體育學(1人)
程大力 教授 民族傳統體育歷史與文化
四、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7人)(四個方向博士點?只有二個)
1.運動人體科學(5人)
季 瀏 教授 體育學習、鍛煉與身心健康;運動心理變化的生理生化基礎
丁樹哲 教授 運動適應和機能評定;運動適應與線粒體調控
盧 健 教授 運動與健康;運動適應和機能評定
李世昌 教授 運動適應和機能評定;運動與健康
徐 波 教授 體育學習、鍛煉與身心健康;運動心理變化的生理生化基礎
2.體育教育訓練學(2人)
孫有平 教授 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田徑課程與教學研究
閻智力 教授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研究;排球運動理論與實踐
五、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4人)
1.體育教育訓練學
黃漢升 教授 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
周登嵩 教授 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 首都體院兼職
陳俊欽 教授 競技體育發展與運動訓練理論 首都體院兼職
李鴻江 教授 競技體育發展與運動訓練理論 首都體院兼職
六、蘇州大學體育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8人)
1.體育教育訓練學
王家宏 教授 籃球教學理論與實踐
於振峰 教授 籃球教學理論與實踐
張 林 教授 體育運動中競技能力的開發與評定
董新光 教授 社會體育發展理論與實踐
羅時銘 教授 體育教育史
王 崗 教授 民族體育理論與方法
王國祥 教授 運動訓練生物學基礎與運動損傷康復
田麥久 教授 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
七、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3人)
1.體育人文社會學
叢湖平 教授 體育經濟學研究
王 進 教授 體育休閑心理學研究、競賽心理學研究
林小美 教授 傳統體育研究
八、清華大學體育部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4人)
1.體育教育訓練學
仇 軍 教授 體育人文社會學
王培勇 教授 人體運動信息採集與模擬
李 慶 教授 運動訓練的理論與實踐
張 冰 教授 運動生理生化
九、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3人)
1.體育教育訓練學
張 強 教授 冰雪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
姜立嘉 教授 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原理與方法
陳 鋼 教授 體育教育教學與運動訓練最佳化研究
十、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4)
1.體育教育訓練學
趙煥彬 教授 專項運動技能理論與實踐
何玉秀 教授 體育健身運動處方理論與應用
趙 斌 教授 體育健身運動處方理論與應用
劉志紅 教授 現代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
十一、山西大學體育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3人)
1.體育教育訓練學
李建英 教授 運動專項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
石 岩 教授 一般訓練學與體育心理學
李金龍 教授 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
二、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5人)
1.體育人文社會學
毛振明 教授 學校體育學
楊國慶 教授 學校體育學
張建華 教授 學校體育學
殷恆嬋 教授 體育心理學
喬德才 教授 運動與神經調控
十三、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1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3人)
1.體育教育訓練學
何敏學 教授 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
於文謙 教授 競技基本理論與實踐
黃 濱 教授 籃球教學理論與實踐
3. 赫冀成的個人作品
[1]王春江 王強 王磊 赫冀成.利用強磁場控制SiCp/Al復合材料增強顆粒分布狀態[J].鑄造,2007,56(5):467~
[2]陳芝會 王恩剛 張興武 赫冀成.靜磁場對吹氬結晶器內彎月面行為的影響[J].金屬學報,2007,43(4):422~
[3]金百剛 王強 崔大偉 劉燕 赫冀成.兩段式無縫軟接觸結晶器電磁參數和結構參數的研究[J].金屬學報,2007,43(4):427~
[4]劉燕 張廷安 王強 張亦平 赫冀成.KR攪拌技術的水模型實驗研究[J].工業爐,2007,29(1):1~
[5]王承陽 徐廣鐫 高標 赫冀成.風動力屋頂排風機性能分析及實驗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5):701~
[6]馮明傑 王恩剛 王俊剛 赫冀成.高速鋼復合軋輥液固結合過程數值模擬[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07,27(2):104~
[7]康麗 王洋 王恩剛 赫冀成.結晶器內連鑄坯的熱和應力狀態數值模擬[J].中國冶金,2007,(5):28~
[8]赫冀成.大學學術組織創新的體制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7,(3):46~
[9]龐雪君 王強 王春江 王亞勤 李亞彬 赫冀成.強磁場對鋁合金中溶質組元分布狀態的影響效果[J].物理學報,2006,55(10):5129~
[10]王恩剛 鄧安元 赫冀成.高頻電磁場作用下矩形軟接觸結晶器內金屬液面行為的實驗研究[J].金屬學報,2006,42(4):411~
[11]陳芝會 王恩剛 張興武 赫冀成.電磁場作用下板坯連鑄結晶器內的彎月面行為[J].鋼鐵,2006,41(12):26~
[12]馮明傑 王恩剛 赫冀成 吳海霞.加熱爐半熱滑軌溫度和應力分析[J].鋼鐵,2006,41(7):83~
[13]張林濤 王恩剛 鄧元安 赫冀成.頻率對矩形電磁連鑄結晶器內磁場和彎月面的影響[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7):755~
[14]馮明傑 王恩剛 鄧安元 赫冀成.連續鑄造復合軋輥結晶器流場的數值模擬[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6):665~
[15]張永傑 鄧安元 陳向勇 赫冀成.電磁軟接觸結晶器磁感應強度分布的數值模擬[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6,23(7):602~
[16]張林濤 鄧安元 王恩剛 赫冀成.連鑄坯表面振痕的形成及影響因素[J].煉鋼,2006,22(4):35~
[17]金百剛 王強 劉燕 崔大偉 吳成濤 王恩剛 赫冀成.軟接觸電磁連鑄結晶器內磁場分布與彎月面行為[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6,16(11):1931~
[18]張林濤 鄧安元 張興武 王恩剛 赫冀成.矩形電磁軟接觸連鑄結晶器內彎月面行為[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6,16(8):1405~
[19]張林濤 王恩剛 鄧安元 赫冀成.切縫參數對工業實驗軟接觸結晶器內磁場分布影響的數值模擬[J].過程工程學報,2006,6(5):713~
[20]康麗 王恩剛 赫冀成.連鑄結晶器溫度場及熱變形的數值模擬[J].材料與冶金學報,2006,5(3):190~
4. 全國有多少個張廷安
張姓在中國姓氏排名中列第3位,而以廷安為名的相對較少,所以全國同名同姓叫張廷安的不會超過一百個。
5. 東北大學現任校長是誰
2011年1月,丁烈雲走馬上任東北大學校長。赫冀成貌似被調到營口技校當校長去了。
丁烈雲,男,1955年12月出生,1981年12月入黨,1973年8月參加工作,教授,中共黨員,博士,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東北大學校長。
學習簡歷
1973年08月-1978年02月,洪湖和里中學任教 ;
1978年03月-1982年01月,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工民建專業學士;
1982年02月-1984年08月,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建工系助教;
1984年09月-1987年06月,武漢工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2000年03月—2002年12月,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
任職簡歷
1982年01月—1984年08月,武漢工業大學工作;
1987年07月—1988年04月,武漢工業大學工作;
1988年04月—1994年08月,武漢城建學院工作;
1994年08月—1999年03月,武漢城建學院教務處副處長、系主任、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
1999年03月—2000年05月,武漢城建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2000年05月—2003年06月,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正廳級)兼國防科技研究院院長、產業集團黨委書記;
2003年06月—2011年01月,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2011年01月—至今,東北大學校長。
社會兼職
教育部科技委委員
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建築學會工程管理研究分會副理事長
湖北省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武漢市科協副主席
華中科技大學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團成員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研究方向及成果
建設工程和房地產管理,主持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2項國家十五攻關子課題,10多項省部級課題和橫向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70餘篇,著作2部,4件工程建設軟體獲得國家軟體著作權登記。
赫冀成,男,滿族,1943年6月生,遼寧瓦房店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10月參加工作,獲日本名古屋大學工學部鐵鋼工學科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職位
原東北大學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任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冶金教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電磁冶金與強磁場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能源與熱工學會理事長、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常委。
生平經歷
1961年9月東北工學院冶金爐熱工與自動化專業學習,畢業後先後在冶金工業部第三冶金建設公司、沈陽汽車製造廠工作。1978年10月攻讀東北工學院鋼鐵冶金系研究生,1980年3月被國家教委派往日本名古屋大學學習,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回國後在東北工學院任教,先後擔任系主任、副校長、校長,1998年擔任東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2002年-2011年擔任東北大學校長。
長期從事"冶金反應工程"及"材料電磁過程(EMP)"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國家863等三十幾項課題,發表論文160餘篇,出版了《冶金過程數學模型概論》等專著4部。
1990年被命名為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標兵;1995年被評為沈陽市尊重主人翁地位優秀領導者;1996年、2000年兩次被評為沈陽市優秀專家;1997年獲國家教委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1998年獲日本創價大學最高榮譽獎;1999年被評為沈陽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優秀領導幹部; 2002年被評為遼寧省優秀專家;2004年被評為沈陽市特等勞動模範。
個人簡歷
1961.09-1968.10 東北工學院鋼鐵冶金系冶金爐與熱工自動化專業學習及文革待分配
1968.10-1970.05 冶金部第三冶金建設公司工人
1970.05-1978.09 沈陽汽車製造廠工人、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78.09-1980.03 東北工學院冶金爐專業研究生
1980.03-1986.07 日本名古屋大學工學部鐵鋼工學科碩士、博士研究生
1986.07-1991.01 東北工學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91.01-1993.04 東北工學院副院長
1993.04-1995.03 東北大學副校長
1995.03-1998.06 東北大學校長
1998.06-2002.08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02.08 東北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2011年1月19日,教育部黨組成員、中紀委駐部紀檢組組長王立英同志在東北大學宣布了教育部的任免決定,因年齡原因,赫冀成不再擔任東北大學校長職務。
發表論文
〔1〕王春江 王強 王磊 赫冀成.利用強磁場控制SiCp/Al復合材料增強顆粒分布狀態〔J〕.鑄造,2007,56(5):467~
〔2〕陳芝會 王恩剛 張興武 赫冀成.靜磁場對吹氬結晶器內彎月面行為的影響〔J〕.金屬學報,2007,43(4):422~
〔3〕金百剛 王強 崔大偉 劉燕 赫冀成.兩段式無縫軟接觸結晶器電磁參數和結構參數的研究〔J〕.金屬學報,2007,43(4):427~
〔4〕劉燕 張廷安 王強 張亦平 赫冀成.KR攪拌技術的水模型實驗研究〔J〕.工業爐,2007,29(1):1~
〔5〕王承陽 徐廣鐫 高標 赫冀成.風動力屋頂排風機性能分析及實驗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5):701~
〔6〕馮明傑 王恩剛 王俊剛 赫冀成.高速鋼復合軋輥液固結合過程數值模擬〔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07,27(2):104~
〔7〕康麗 王洋 王恩剛 赫冀成.結晶器內連鑄坯的熱和應力狀態數值模擬〔J〕.中國冶金,2007,(5):28~
〔8〕赫冀成.大學學術組織創新的體制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7,(3):46~
〔9〕龐雪君 王強 王春江 王亞勤 李亞彬 赫冀成.強磁場對鋁合金中溶質組元分布狀態的影響效果〔J〕.物理學報,2006,55(10):5129~
〔10〕王恩剛 鄧安元 赫冀成.高頻電磁場作用下矩形軟接觸結晶器內金屬液面行為的實驗研究〔J〕.金屬學報,2006,42(4):411~
〔11〕陳芝會 王恩剛 張興武 赫冀成.電磁場作用下板坯連鑄結晶器內的彎月面行為〔J〕.鋼鐵,2006,41(12):26~
〔12〕馮明傑 王恩剛 赫冀成 吳海霞.加熱爐半熱滑軌溫度和應力分析〔J〕.鋼鐵,2006,41(7):83~
〔13〕張林濤 王恩剛 鄧元安 赫冀成.頻率對矩形電磁連鑄結晶器內磁場和彎月面的影響〔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7):755~
〔14〕馮明傑 王恩剛 鄧安元 赫冀成.連續鑄造復合軋輥結晶器流場的數值模擬〔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6):665~
〔15〕張永傑 鄧安元 陳向勇 赫冀成.電磁軟接觸結晶器磁感應強度分布的數值模擬〔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6,23(7):602~
〔16〕張林濤 鄧安元 王恩剛 赫冀成.連鑄坯表面振痕的形成及影響因素〔J〕.煉鋼,2006,22(4):35~
〔17〕金百剛 王強 劉燕 崔大偉 吳成濤 王恩剛 赫冀成.軟接觸電磁連鑄結晶器內磁場分布與彎月面行為〔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6,16(11):1931~
〔18〕張林濤 鄧安元 張興武 王恩剛 赫冀成.矩形電磁軟接觸連鑄結晶器內彎月面行為〔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6,16(8):1405~
〔19〕張林濤 王恩剛 鄧安元 赫冀成.切縫參數對工業實驗軟接觸結晶器內磁場分布影響的數值模擬〔J〕.過程工程學報,2006,6(5):713~
〔20〕康麗 王恩剛 赫冀成.連鑄結晶器溫度場及熱變形的數值模擬〔J〕.材料與冶金學報,2006,5(3):190~
6. 東北大學學報的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創刊於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理工類綜合性學術期刊。現為月刊,每期152頁,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的辦刊宗旨是: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有關科技、出版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全面及時報道東北大學的最新學術成果,熱心培養學術人才,為把東北大學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學服務。本刊的辦刊方針是:發揮東大優勢,反映東大水平,體現東大特色,擴大東大影響。主要欄目有:材料與冶金、信息科學與工程、資源與土木、機械工程、管理科學、數理化力學等。本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本刊所載論文或摘要被9家國際著名檢索系統和15家國內著名資料庫或檢索刊物收錄。
近年來,本刊屢獲獎勵,僅2008年以來,2次榮獲教育部科技司頒發的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8年,2010年);1次榮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頒發的「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獎」(2008年)。2次榮獲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頒發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2010年,2011年)。2次被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委員會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2009年,2011年);1次榮獲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2009年)。
國際標准刊號:ISSN 1005-3026
國內統一刊號:CN 21-1344/T
國內郵發代號:8-120
國外郵發代號:M 528
國外總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 100048)
國內總發行:遼寧省郵政公司報刊發行公司(讀者可在當地郵局訂閱)。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
地 址:沈陽市和平區文化路三號巷11號
主編:左良
編輯部主任:徐用吉 主編: 左良
編輯部主任、副主編: 徐用吉
編輯:顧濤李金麗安碧麗
黃煒林清華楊海亮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COMMITTEE
主任委員(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雲
副主任委員(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
委員(Members):
於戈馬欽海王興偉王國仁王國棟王建華王恩德王福利
馮夏庭鞏亞東鞏恩普朱志良劉建昌劉相華劉春明劉積仁
劉常升張義民張化光張廷安張慶靈張嗣瀛杜安吳迪
汪定偉汪晉寬陸鍾武沈峰滿宗亞平聞邦椿姜茂發柴天佑
徐用吉殷國茂唐春安袁惠群崔建忠康雁謝里陽蔡九菊
顏雲輝樊治平薛向欣魏德洲
主編(Chief Editor):左良
副主編(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國 外:
0 Elsevier公司的Scopus資料庫 (2012)
1 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2 美國《化學文摘》(CA)
3 美國《數學評論》(MR)
4 英國《科學文摘》(SA , INSPEC)
5 俄羅斯《文摘雜志》(AJ)
6 德國《數學文摘》(ZBl MATH)
7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工程材料文摘》
8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固體與超導文摘》
9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電子與通訊文摘》
10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腐蝕文摘》
11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環境科學與污染管理》
12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機械與運輸工程文摘》
13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計算機與信息系統文摘》
14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金屬索引》(CSA-MD)
15 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土木工程文摘》
國 內:
1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
2 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
3 中國力學文摘
4 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
5 中國無線電電子學文摘
6 中國數學文摘
7 中國物理學文摘
8 中國機械工程文摘
9 礦業文摘
10 有色金屬文摘
11 全國報刊索引
12 中國生物學文摘
13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
1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5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 0.本刊不收綜述性文章,省部級以下基金項目文章不收,第一作者必須是東北大學博士研究生或東北大學教師,博士學歷或則東北大學副教授及以上職稱。
1.來稿一律登錄本刊網站主頁進行提交,初次投稿請先進行作者注冊,注冊後方可投稿。由於本刊稿擠,故只接受本校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及博士生為第一作者且必須是省部級以上基金資助項目或攻關項目的論文。投稿並收到編輯部的收稿回執和稿件編號後,請點擊《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站中的「版權轉讓書」,下載列印,並由所有作者簽字後郵寄或送回編輯部。
2.文稿中題目、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應齊全,務必立論正確,論證嚴謹,論據充分,數據准確,語言通順,文字流暢,標點符號正確;特別應具有創新性、學術性和前沿性。
3 文中插圖及結構式隨正文排,圖注排於圖下方,圖題採用中英文兩種文字表述。坐標圖內容齊全、線條均勻,標注線應在圖內;照相圖應提供原照片,圖像清晰、反差適中;電子顯微鏡照片和金相照片放大倍數用1cm長的比例尺表示。
4 文中附表隨正文排,表題採用中英文表述。附表盡量使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輔線,術語、符號、單位等應與正文一致。
5.摘要應具有獨立性,採用第三人稱表述,內容應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具體的研究結果、結論以及重要的數據,中文摘要字數200—300字,英文摘要見Ei摘要寫作要求。
6.文中量、單位和符號一律採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和有關使用規定。
7.參考文獻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參考文獻不少於9篇,要有70%以上的英文文獻。
不要引用未公開發表的文獻。文獻在正文中應有出處,採用順序編碼制,文後參考文獻表中的各條文獻按其在論文中的文獻序號順序排列,中文期刊、專著等要有英譯,編排項目與格式如下所示:
(1) 期刊文獻:[序號]作者.文獻標題[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2) 著作:[序號]作者.書名[M].出版城市: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
(3)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論文名[D].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單位,年份.
(4) 專利:[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名稱:專利國別,專利號[P].公告日期或公開日期.
(5) 標准:[序號]主要責任者.標准號及標准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
(6) 論文集:[序號]論文作者.論文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集責任者.論文題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7) 報紙中析出的文獻:[序號]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稱,出版日期[版次].
(8) 電子文獻:[序號]主要責任者.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8 文中外文字母及符號的大、小寫,正、斜體必須列印清楚;上、下標字母、數碼和符號,位置高低要區別明顯;易混淆的外文字母,請用鉛筆標注清楚。
9來稿一經發表,按篇酌致稿酬,並贈送樣刊;不擬採用的稿件恕不奉還,請作者自留底稿。來稿不得一稿多投。來稿在六個月內未收到本刊錄用通知者,可自行處理。
10 作者應保證對作品擁有合法的著作權。本刊不承擔由於作者原因產生的著作權糾紛的任何連帶責任。作者向本刊投稿即為向本刊轉讓印刷方式及電子方式等的出版使用權,若無特殊聲明,將被視為同意被各種文摘刊物和文獻資料庫摘引,稿酬一次付清。
11 作者查詢有關稿件情況,請登錄網站的作者查詢。 《東北大學學報》編輯部榮獲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獎
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2009年「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一等獎
2009年被評為「中國北方優秀期刊」
2009年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
2008年獲「高校科技期刊先進集體」稱號
2008年中國精品科技期刊證書
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北方十省優秀期刊獎
2005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7. 中國四大體院都要什麼
四大體院的學科優勢解讀
北京體育大學
院校屬性:國家體育總局直屬
院校類型:體育
校訓:追求卓越
院校介紹
原名中央體育學院,1956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1993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是全國重點院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體育總局幹部培訓中心、國家體育總局教練員學院設在學校。學校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學校體育學科整體水平在教育部近十年組織的三次全國學科評估中均名列榜首。
學科建設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
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運動訓練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體能訓練與身體機能恢復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應激適應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訓練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機能評定與基礎分析重點實驗室
國家體育總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運動營養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體育大學教學實驗中心
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北京體育大學教學實驗中心、運動人體科學實驗中心
博士點情況
國際著名體育大學,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高等體育院校,中國大學體育學科10強高校之首。現有4個國家體育重點學科,3個國家一級學科,3個國家特色專2016年中國體育學科最新博士點一覽業。5個體育學科門類博士授予權。1987年開始培養博士研究生,現有博士生導師80多人。
博導情況
體育人文社會學:黃亞玲,邱招義,任海,孫葆麗,楊樺,田慧,王莉,靳英華,林顯鵬,肖淑紅,盧雁,王華倬,姚蕾,劉昕。
運動人體科學:王瑞元,熊開宇,曾凡星,石麗君,趙麗,周越,曹建民,胡揚,張纓,邱俊強,陸一帆,王琳,毛志雄,張力為,遲立忠,羅冬梅,王榮輝,張一民,曲峰,劉卉,任弘。
體育教育訓練學:池建,賈志強,練碧貞,畢仲春,苗向軍,高峰,葛春林,曲淑華,孫南,詹建國,張英波,章碧玉,柴國榮,謝慧松,陳效科,黃竹杭,張廷安,李春滿,李少丹,劉大慶,許小冬,米靖,劉衛軍,楊斌勝,王衛星,唐建軍,張瑛秋,黃俊亞,馬鴻韜,樊銘,溫宇紅。
民族傳統訓練學:李士英,馬學智,呂韶鈞,武冬,胡曉飛。
運動康復學:矯瑋,王安利,王正珍,高頎。
上海體育學院
院校屬性:國家體育總局與上海市共建
院校類型:體育
校訓:身心一統、兼蓄競攀
院校介紹
上海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建於1952年11月,原名華東體育學院,由原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等院校的體育系科合並而成。學院原直屬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6月國務院決定上海體育學院劃轉地方,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重點學科
國家級特色專業: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體育教育實驗中心
上海市教學實驗中心:
運動人體實驗教學中心
市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運動康復與健康、民族傳統體育
國家級精品課程:
武術、體適能評定理論與方法
上海市級精品課程:
運動解剖學、大眾足球、體育賽事市場開發、學校體操、體育傳播學、民間體育實踐指導、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體育賽事管理、拳擊理論與實踐、體育場館管
上海市重點學科:
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中華武術學
上海市教育高地重點建設項目:
體育教育專業群
上海市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
中國武術博物館
博士點情況
中國大學體育學科10強高校。國家一級體育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擁有體育學下屬全部四個二級學科博士授予權的高校。有國家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1987年開始招收體育博士生,1994年獲批運動人體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獲批民族傳統體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批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博士生導師近55位。
博導情況
體育教育訓練學:吳瑛,吳貽剛,龔波,平傑,毛麗娟,王紅英,張慶文,吳雪萍,丁海勇,韓冬,唐炎,舒盛芳,王德新,朱志強,邵斌,劉興。
民族傳統訓練學:戴國斌,趙光聖,姜傳銀,郭玉成,朱東,劉靜。
體育工程學:劉宇,虞麗娟。
運動人體科學:潘珊珊,婁淑傑,王曉慧,曹振波,庄傑,高炳宏,田野,胡敏,趙傑修,陳佩傑,鄒軍,王茹,伊木清,張日輝,閭堅強,張勝年,毛德偉,郝衛亞,周成林,張忠秋,任傑,張劍。
體育管理學:張林,劉東鋒,劉兵,戴健,曹可強,李海,黃海燕,張瑞林。
體育人文社會學:繆佳,郭修金,龔正偉,鄭國華,鄭家鯤,劉新民。
運動康復學:陳佩傑,鄒軍,黃強民,徐昕,婁淑傑。
武漢體育學院
院校屬性: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共建
院校類型:體育
校訓:公勇誠毅,學思辨行
院校介紹
武漢體育學院簡稱「武漢體院」,位於湖北省會武漢,佔地面積1398畝,是新中國首批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體育院校之一,原名中南體育學院,1953年組建於江西南昌,1955年遷至湖北省武漢市,1956年更名為武漢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原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體育院校,2001年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與湖北省共建院校。
重點學科
省級一級重點學科:
體育學、應用心理學
省級二級重點學科:
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應用心理學
國家體育總局培訓基地:
皮劃艇賽艇高水平人才基地、國家體操後備人才培養基地、全國武術館校人才培訓基地、全國青少年武術散打培訓基地、全國青少年健美操培訓中心
湖北省培訓基地:
湖北省體育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
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
體育教育、公共事業(體育)管理、運動訓練
省級品牌專業:
體育教育、公共事業(體育)管理、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運動人體科學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體育工程重點實驗室
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基地:
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育工程實驗室、全國舞龍舞獅科研基地、體育文化研究基地
湖北省教育廳基地:
湖北省體育產業研究中心
博士點情況
中國大學體育學科10強高校,三個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精品課程三門,2007年設立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點,2011年晉升國家一級體育學科博士點。目前四個博士點都有。
博導情況
體育人文社會學:張德勝,陳林祥,雷選沛,萬曉紅。
運動人體科學:陳寧,楊翼。
運動心理學:漆昌柱,羅躍嘉,徐霞。
體育教育訓練學:呂萬剛,鄒克寧,鍾亞平,劉志雲。
民族傳統訓練學:石愛橋,王崗,白晉湘。
體育工程學:鄭偉濤,易名農。
成都體育學院
院校屬性:國家體育總局與四川省共建
院校類型:體育
校訓:行健不息 積健為雄
院校介紹
成都體育學院簡稱「成體」,位於國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成都,是西南地區唯一的高等體育學府,原隸屬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劃轉地方,實行國家體育總局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為主。
截至2013年,學院具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和體育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新聞學等四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有1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1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重點學科
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中醫學專業、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育
四川省特色專業:
中醫學專業 、體育教育專業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 、新聞學專業 、社會體育專業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運動醫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運動醫學重點實驗室
校級實驗室:
運動醫學與健康研究所
博士點情況
2013年設立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3個博士點。體育學科為國家一級體育學科博士授予權。
博導情況
運動項目教學:劉青,潘小非,周繼和,舒為平,何穎。
運動損傷防治:袁瓊嘉,藍肇熙,周繼和。
體育史:陳偉。
體育經濟與產業:程林林,柳伯力,劉青,高揚。
西南民族傳統體育:何穎。
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潘小非,舒為平,